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1

关键词 教学 科研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来说,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首先,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科研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教学实践能使教师(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虽然所教授的知识以前已经学过、研究过。但是在教给学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也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被激发出来,此刻就会作更多、更细致的思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论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种体现,但是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赖教学。高等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适应社会,应用于学校,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最跟随时代的发展,离教育现实最近的群体,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教学和学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学中去证实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教学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研领域里不断创新,有所发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对科研具有促进作用,是科研的源头。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互相激发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地位也不断升高。自19世纪初德国威廉·冯·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近代大学一般均有教学与科研职能。他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直接渗透,成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科研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其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教师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阶段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作型、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现在学校的课本知识几乎长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高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教师站在学术最前沿却不能引导学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积极地把科研、教学和学生融入到一块,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对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等几大类。这样的定位只是一个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说“教学型大学”只会给学生上课不去发展科研,更不可能说“研究型大学”就只是纯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学。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所高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就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能相分离。

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一个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教学的话就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反之亦然。其实则不然,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在高校中,学生上课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头脑。从事科研的老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资讯,如果他们去授课的话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讨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教师自身来讲,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知识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而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落后;没有丰富的科研理论做积淀,他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教学要与科研相互渗透,尽量走出一条“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中提到:新的教学观要树立“两个中心,一个根本”是思想。教学与科研必然成为学校工作的两个中心,重点高校尤其如此,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发展的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的社会职能。他所说的并不是贬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实当作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对立统一”规律一样,教学与科研也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采取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科教一体。

科研不仅是高校职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学生,都必须重视科研在学校与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教书匠”。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24.

[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敬泽.教学与科研关系初探[J].theory learning(学理论),2009.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2

关键词:科研;教学;平衡关系;相互促进

《高等教育法》规定,现代大学有三大任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许多大学的教学与科研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甚至矛盾激化的态势,如何理性认识和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大学的科研水平,是高校管理者和高校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现实问题。作者结合多年来在教学管理实践中的体会,对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关系进行梳理和分析,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制定相关政策和制度以促进教师教学和科研的平衡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互动平衡发展的理论分析

教学和科研很早就被确定为高校的两大基本职能,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观点,他指出大学的功能不再是单纯的教学中心,应加强学术研究,逐渐发展成集教学、科研于一体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实用性和研究型人才。自此有关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讨论似乎从未中断过。

国外学者对教学与科研两者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观点:第一,正相关关系。认为高校教师同时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能互相补充和促进,两个方面都能取得优异成绩。第二,负相关关系。从事教学会对科研带来负面影响,从事科研工作也会妨碍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第三,不存在任何关联。教学和科研是两种不同类型的事业,从事它们之间的一种不会影响另一种[1]。

教学与科研是涉及不同领域的两项活动。教学主要是指教师面向学生,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人类业已取得的知识成果和经验心得,是教师传授与学生学习的一种双向互动的行为。科研主要是指人们应用已经取得的知识及所具备的条件,去探求未知,发现、论证并创造新知,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智力活动。从理论上说,大学教学与科研应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大学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从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诸多方面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亦能发现问题,成为科学研究的课题。

(一)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1.科学研究有助于教师及时更新知识体系。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在科技迅猛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有专家认为,现在部分新兴学科知识的“半衰期”已经降至五年,即大学毕业五年后,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就有一半即将过时[2]。因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仅仅依赖改进教学方法和积累教学经验很难实现。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及时发现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并主动跟踪它们,掌握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了解专业发展方向,较好地把握知识体系,从而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地优化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手段。科研是获取学科前沿知识最为直接、迅速、有效的途径。教师不断地从事创造性的科学研究能确保高校稳步、持续地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既要搞教学,又要搞科研,并且努力做到教学与科研的融合,使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教育力”。

2.科学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教学相比,科学研究是一种创造性的复杂劳动,是一个探索学术发展前沿的过程,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有利于激发和培养教师的观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将这一宝贵财富传授给学生。教师通过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并带动学生参加研究项目,通过具体的科研实践可以对学生进行研究方法、研究习惯和研究能力的训练,并且激励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不搞科学研究,不了解学术前沿动态,不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如何组织研究性的课堂教学?[4]

3.科学研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终身教育,强调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切实实现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如何谋求今后的发展。这一培养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学方法上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改革。在教学内容上,从以前的高度专业化的知识体系教育转向专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在教学中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为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解决教育教学中实际问题,教师必须具有相应的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和一定的研究经验,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

4.科学研究有助于保证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密切结合,实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科研是高等学校与社会直接联系的主要渠道。教师只有通过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才能认清哪些知识是当今社会迫切需要的,从而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社会服务密切结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知识传授,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基础。

(二)教学推动科研发展

现代大学教育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建立起以学习为核心的教学体系,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学和学习不仅仅是记忆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学会系统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学和学习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

教学实践能使教师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为研究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规律的认识、对教学内容的谙熟、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等,都是教师科研活动的基础,有助于教师加深对科研的理解,能使教师增强探索能力。教学作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本身就具有教学相长的作用。基于课程的系统讲授,教师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多维思考又能反过来促进教师产生启发和灵感,从而在客观上促进科研的发展,教学可以使科研领域更加广阔,并且培养新的研究领域。#p#分页标题#e#

(三)科研和教学互动平衡发展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与科研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可分割,具有一些共同的因素。教学与科研两者都是创造性的学习过程,都是对知识的一种传播和交流,只不过教学侧重知识的整合、传播,科研侧重知识的发现。成功的教学与成功的科研所需要的能力是统一的,优秀的教师与成功的研究者存在一些共同的特质与能力,如高度的责任感、喜欢钻研、有耐心、坚持不懈的精神等等。大学教师的地位注定其必须身兼两职:既是知识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创造者,大学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

教学和科研作为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学校整体工作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无论是“以教学为中心”还是“以科研为中心”都有失偏颇。科研是教学的有力支撑,教学是科研的基础,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只有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把丰富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严谨的学术态度传授给学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只有将教学和科研统一到人才培养这个中心上来才能相得益彰。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关系的现状

(一)教学和科研失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教学精力投入不足

大学首先是作为学术组织、教育机构而存在的,它的首要职能是教学。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的根本区别在于教学,在于以教学方式进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活动,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在教学的基础上发展和衍生的[3]。教学是大学职能中居于基础和中心地位的活动,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然而在我国的大学中,教学在资源配置上常处于弱势地位,普遍存在着教师教学精力投入不足,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许多高校教师倾心科研,而不愿在教学中投入过多精力,在教学和科研的两两相较中,常使教学处于为保证教学正常秩序而应付的状态,而当科研工作面临某一关键时刻时,甚至暂时放弃教学工作,发生突然调课、缺课,难保正常教学秩序。

(二)科研水平和教学效果的相关系数小,科研和教学的互动作用不明显

为更深刻地了解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效果和科研水平之间的关系,本文收集了浙江省某应用型本科高校100位专任教师2009年度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得分和科研绩效进行了全面的相关分析。

被调查大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按学期进行的,由于各教师在每个学期可能带几门课程,存在几个教学评估分,因此先对单个学期的评估成绩进行算术平均合并处理,再将2个学期的教学评估数据进行平均,获得该教师教学水平的指标数值。科研绩效数据以校科技处审核以后的科研得分为依据。

利用SPSS软件对所获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两者的Pearson 相关系数。

各个不同专业教师的教学效果与科研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都不显著,甚至出现负值,从整体上说明目前教师的科研绩效与其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教师的科研绩效与教学水平不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

仔细观察表1可以发现,各组专业课的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都大于基础课教学评估分和科研绩效之间的相关系数。一般地,专业课程的教学更强调专业理论性、前瞻性和实际应用性,没有对本学科前沿问题的扎实研究作基础,教师就不可能对自己所教内容加以展开,也不可能深入浅出,不仅不能让学生接受新知识,同时更会影响教学效果。专业课的课程教学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蕴涵着科研,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科学研究经验才能胜任。

三、教学与科研失衡的原因剖析

(一)评价体系的失衡是教学和科研失衡的根源

教学质量以及科研实力是当前评价高校及教师业绩的两大指标,然而两者却很难在价值评价上达到平衡。通常情况下,教学工作“质”的衡量比起科研工作“量”的评判更难、更复杂,因而,科研实力被认为是评估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科研成果的数量与质量是教师职称评审中最有份量的标准。社会对高校进行评价时,科学研究处于核心地位,甚至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以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为例,他用“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相同创新能力”的假设评价高校,所得结果看起来是高校分类,其实是高校科研能力的排名,完全没有考虑教学质量[5]。以科研为取向的排名结果对学校的社会地位、教育资源配置、优秀生源流向等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没有一所大学能逃避评价的导向。因此,学校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为适应高校竞争而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在实际办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学校对科研成果刻意追求,导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成就感以及外部对这种成就感的认同程度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成就感和外部认同程度,大多数教师的注意力自然会向科研倾斜。

(二)大扩招背景下,教师承受着科研和教学的双重压力

教师是教学与科研任务的主要承担者,也是决定教学与科研平衡的最终力量。高校的声誉和前途要求重科研,教师提高学术水平要求重科研,由于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政策的双重导向,每一位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必须花很大的精力投入科研,并且要有一定的科研成果。但培养人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大众化教育的主体,在大扩招的背景下,师资等教学资源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教师的授课负担愈益加重。对大多数教师而言,常常面临教学与科研的双重压力,几乎已经没有多少闲暇时间,教师疲于应付,未能体味到教学和科研工作带来的精神愉悦。

由于个人时间与精力的限制,教师在教学与科研上常易出现顾此失彼的偏颇,尤其在教学与科研的难度日益增大的今天,要同时在教学与科研上做出卓有成效的贡献,犹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导致了两者的相互冲突和排斥。

四、促进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平衡协调发展的建议#p#分页标题#e#

教学和科研活动有其自身特点,两者存在辩证的统一关系。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的统一,是近年来世界著名大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对于大学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个基本职能,应该协调发展,使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提高,统一到为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宗旨服务。

对于我国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充分发挥科研对于提高学科建设水平、增强学校综合实力以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状况的基础上合理定位,消除教学与科研冲突给学校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确定合理的教学和科研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

教学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工作,教师的教学工作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教学工作应列为与科研同等重要的地位。高校应认真探讨并制定符合自身特色的教师教学质量和科研质量的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科学研究,促使科研协同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如果在科研与教学上的激励政策一视同仁,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教师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各施其长,科研与教学之间的矛盾将不复存在,学校科研不仅不会降低水平,更宽松的环境可能更有利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通过强有力的引导、规范、保障、激励、评价等措施来保持总体上的注意力动态平衡,使科研与教学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良性的协调平衡的发展态势,达到教学科研双优的目标。

(二)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轻教师教学负担,建立教学科研的良性循环。

要求教师做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就要减轻教学负担,为教师腾出用于科研的时间。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各高效扩招导致生师比上升,教师课时太多,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教师要同时搞科研和教学显得力不从心,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减少教师授课时数,贯彻少讲精讲原则。大学教学应该讲框架、讲结构,讲前沿、讲争议,讲要点、讲联系,讲思路、讲方法。减少授课时数是顺应信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也是为教师腾出科研时间、提高学术水平的要求[6]。

教学和科研结合是大学人才培养的需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对同时肩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大教师,应以动态发展的眼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与科研的辨证关系,坚持对学生负责和学术进步的一致性,在努力搞好教学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促进教学与科研两者良性循环,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董友,于建朝,胡宝民.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研究现状及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0(2):155-160.

[2]李健.培养创新型人才 必须强化教学与科研的融合[J].中国高等教育,2008, (9) : 14-15.

[3]赵俊学,李小明,崔雅茹.理顺关系 合理安排 实现教学和科研相互促进[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3):64-69.

[4]郝书辰.教学研究型大学如何实现教学与科研良性互动[J].中国高等教育,2010, (2): 42-44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3

关键词:高等师范;音乐课程论教学;现状;研究性学习;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一、高等师范音乐教学法音乐课程论教学现状分析

(一)音乐课程论教学的作用。音乐课程论作为音乐教育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关于学校音乐课程设计、实施和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的理论与实践。高等师范音乐生毕业后以音乐教育工作为职业,而音乐课程论教学以培养学生教学能力为目的,对学生个人能力与专业素养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学内容与教学质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教学水平高低,既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又关乎到对下一代音乐素质的培育,高超的教学水平可以寓学于乐,有利于使受教育者更轻松的接受所学内容,也便于教育者展示自身学识,提高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降低教学难度,增强教育效果。

(二)音乐课程论教学方式。音乐教学法课在目前普通高等师范院校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即老师讲解课本内容,学生自行学习领会,该方式弊端明显:(1)教学方式死板,学习气氛生硬,无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所授内容难以深入学生脑海,学生学习后易遗忘,也无法将学习内容融会贯通,极低的学习效率或将影响到学生对其他科目的学习兴趣,丧失学习信心。(2)填鸭式教育下,老师难以带动学生思维能力,快速的讲解过程易使学生思维混乱,出现学时会,学后忘的局面,久而久之会养成学生的思维惰性,使得教学最终毫无成果,对学生而言,一旦养成这种思维定势,将会永久降低学习能力,老师的语言习惯对学生就业后的教学工作也会造成障碍,不利于学生的长久发展。(3)传统教育方式以“教”为中心,以课堂上老师讲,学生听为表现形式,这种教育方式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只会一味接受知识,而不能自己创造知识。对音乐教学法课来讲,学生不会自主学习,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无法成功锻造出个人教学风格,那么教学就只能做到量产而不能引发质变,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专业水准。(4)以听为主而没有实践论证,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未来工作中难以做到学以致用,完成从课本到实用的转变,如此一来,也就否定了大学教育的意义,无法取得高等教育应有的成果。(5)以老师为中心,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以被动接受的姿态接受知识,而没有以主动思考的方式在快速接受旧知识的同时提出新问题,创造新知识。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是对人创造力的磨灭,也不利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创造力的匮乏也将对人类文明的传承造成负面影响。

二、音乐课程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一)音乐课程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概论。研究性学习是近年来国家倡导的一种教育方法。一般来说,凡是学生自己通过实践,研究而得到获得知识、取得结论、得出产品的,都属于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研究性学习完成了从应试教育到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的转变,学习方式上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钻研。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自主钻研能力和深入探究意识为主要目的,既是对老师教学能力的发掘考验也是对学生才能的保护,研究性学习在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的完善,学生通过与同学间的相互配合,与老师间的平等探讨而达到教学目的,就能养成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学会发现,学会思考,学会解决问题,也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活泼开朗,不吭不卑的心理态度。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研究性学习所涉及到的知识是综合性的但这并不妨碍对指定目标的学习,而是在对指定目标的学习中完成对其他知识的复习和实践。

(二)音乐课程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际效果。鉴于音乐教育的特殊性,音乐课程论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作用不是体现在学识的增长而是体现在对自身学识的展示能力,只有能够展示自我,才能发挥一身所学投身教育事业。例如钢琴教育中的研究性学习,通过自身对音律的摸索加深对音乐的认识,再重新学习钢琴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师范类院校以培养优秀教师为天职,不经过实践考验的高等师范毕业生是无法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研究性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生自身不断钻研思考得到最终结论,知识,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实践动手能力,又通过与老师以一种新形式的师生交流姿态培养学生的教师观,学生观,便于日后的教育工作中正确定位老师职能。

(三)音乐课程论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研究性学习可以鼓动学生学习热情,锻炼学生学习能力,通过团体合作培养个人能力,在与同学的相互合作中,在与教师的平等交流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师观,既是对教育事业的认真负责,也为自己事业的发展道路奠定了良好基础,研究性学习中培养出的精神支柱将在高等师范毕业生未来的教育工作中支持他们个性化的发展,创造出多种教学风格,也只有通过不断创造,通过无数种可能性的诞生,才能将人类文明更好的延续下去。研究性学习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愉快又高效的学习方式不仅会造福高等师范毕业生,也将由他们传承下去,造福我们的子子孙孙。

三、结束语

本文以对推广研究性学习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课程论教学的应用为目的,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专业水平,使学生在今后的音乐教育工作能做到学以致用,并锻炼其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深入探索精神,以使学生就业后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进入工作状态,快速适应岗位,为其在音乐教育事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可持续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崔瑜.世界民族音乐在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中的作用[J].美与时代.2008(03)

[2]刘欣,尹爱青.中国高等师范钢琴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探究[J].中国音乐.2009(02)

[3]赖明英.试论音乐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策略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2(11)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4

现代医学教学活动中的西医内科学是临床专业课的组成部分,其也是医学生的基本学习内容所在。现阶段,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的中医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为三年制专科,对西医内科学的相关内容有所涉及。通过对中医院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既需要对教学病例的选择有效运用,也需对多媒体技术积极落实,以此来实现对现有教学方式的优化升级,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让教学活动的开展成效得以显著提升。

一、西医内科学在中医教学活动中的表现分析

1.知识讲解内容较为复杂,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

针对于西医内科学的教学是每一教师都需要面对地问题所在。因为西医内科学每个疾病的讲解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和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等7大部分,有的用1学时,最多2学时讲解,同时要针对重点有层次地讲解,易造成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没有时间思考。

2.课程设置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国大部分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那就是西医内科学在课程设置方面,从课时到内容,都存在严重的不足和缺陷。就西医内科学的课时而言,连中医课时的二分之一都没有占到;而旧西医内科学的教材《西医内科学(第三版)》来讲,内容繁复,重点不清,导致教师在讲课的时候都不得不在有限的课时内将繁复的内容讲授给学生,从而导致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效率也不高,致使临床实践的过程中,不仅知识不够用,动手能力也非常欠缺。

3.学生无法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实现对书本知识的融会贯通

因为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不少学生的见习单位往往是中医院,这也就使得学生难以在短暂的临床见习中,加深对西医内科学认识。大多数中医院的分科不细,病种有限,加之医院的水平参差不齐,不能满足临床见习带教的要求

二、中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加强西医内科学教学方法实践建议

1.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以提高临床诊治能力

相较于其他专业来讲,医学专业不仅需要具备充足、科学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因此,中医药告知高专院校在改革和优化西医内科教学模式时,必须对实践教学加以高度重视。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资格证考试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进行实践教学内容与模式的重构,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再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在反复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一是开展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阶段性实践教学,可以分别在课程前一学期、课程中、课程后一学期进行临床相关实践,形成创新的阶段性实习模式。课程前实践主要增强学生对临床疾病的感性认识。二是可以实行以病例为先导,以问题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由带教完成,先对学生展示疾病的典型病例,提出问题,然后去病房接触患者,先问诊再进行体格检查,然后再进行辅助检查及相关诊断技术,提出诊治方案,书写病历及开具医嘱,带教老师总结及指正。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革教学内容

理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需求。因此,在改革西医内科学教学内容时,应当充分了解市、乡、镇的中医药、卫生所等单位对高职高专院校中医学专业岗位的相关需求,包括理论和技能。在充分了解之后,在根据具体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从而确保培养出适合社会需求的西医内科学专职毕业生。

一是开设西医内科学的导论课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疾病,理论学习后组织学生深入病房进行4学时的临床见习,使学生早期进入医生角色,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及自觉性。

二是理论教学内容与模式重构提高基础理论知识的水平及利用度。我们建议优化课程结构,调整授课顺序,例如考虑疾病发生的季节,按照季节的不同,讲授相应的疾病,如脑血管疾病在冬季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为让同学们见习到更多的典型病例,我们打破原来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编排的授课顺序,冬季安排脑血管疾病的教学。

3.改革教学方法以提高授课质量

一是床边教学法的应用。床边教学法,又称现场教学法。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医院中去了解和收集病例,检查病人的体格,再提出辅助检查的项目,然查看辅助检查的详细结果,自己提出診断和治疗措施,写出病历,最后与医院的病历进行对比,带教老师讲评。此法使学生真正接触患者,学习印象深刻。二是强化案例导入法的应用案例导入法。三是尝试应用情景模拟法。教学过程中,学生将分组扮演患者与医生的角色,体现问诊、查体、诊治的全过程,使学生既真正体验当医生的感觉,又实实在在体验到作为患者的滋味。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系统;排课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03-0520-02

近些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不断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结合市场需求,更加灵活的设置专业,开始采用多样性的教学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并且校企合作趋势在不断增强,这样就促使教学资源不能够满足需求。那么高职院校就需要对教学管理系统科学开发,将高职教育的特点以及本校的实际情况充分纳入考虑范围。其中,在教学管理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排课系统,排课结果将会对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产生直接的影响,甚至还会对教学质量产生作用,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1 基于遗传算法的课表问题分析

课表问题的重要因素:在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上,主要有五个重要因素需要重视,具体来讲,包括这些方面的内容:

一是班级,所有的班级都具有自己的编号和名称,并且在同样的时间和地点中,每一个班级都不能够有两门课程。

二是教师,所有的教师在编号和姓名方面也需要足够完整,所有教师都具有期望的上课时间,甚至是期望的上课方式,需要注意的是,每一个教师的两门课程不能够集中在相同的时间和教师。

三是教室,所有教师在编号以及姓名方面都需要完整,在同一时间内,每一间教师只能够讲授一门课程,要按照教师最大容量来设置上课人数,上课人数不能够大于教师最大容量,但是也不能够远远小于。

四是课程,所有课程在编号以及课程名称方面都需要是完整的,通常情况下,只能由一位老师来讲授一门课程,如果班级理论课的课程是相同的,那么上课就是合班进行,对于实训课则不允许这样做。

五是时间,要对课程时间进行科学划分,分为学期、周、天以及时间段等,通常排课的频率控制在每学期一次,每门课程都持续较长时间,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一般每天的上课时间可以划分为5个时段,上午和下午分别为两个时段,晚上还有一个。

课表问题的多目标分析:从实质上来讲,高职院校课程表问题需要合理组合规划多目标,从课程表方面来讲,有时候获得约束是不够的,如果采用最优解理论,那么获得解集只能是一个。我们要对这个解集进行分析,找出相对最优解,这个最优解主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任何冲突都不能存在,不能够有两门课程存在于同一个班级和教师,并且由同一个教师来讲授的现象。另一个方面是质量较高,课程编排比较的科学合理,并且人性化程度较高。具体来讲,可以从这些方面来理解:

一是节次优度:课程所占用的时间段的受欢迎程度就表示为节次优度,它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制约影响,分别是教师工作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等。如下表所示,为一个节次优度的实例:

我们用节次优度Us来表示某个班级所有课程节次优度的平均值,可以从这个公式里求得:

二是班级时间安排均匀度:任何一个班级课程安排的质量都是由各门课程的课次均匀程度表示的,如果将很多课程安排在同一天,但是在另外一天却一节课都没有,显示不是合理的班级课程安排。我们通过授课班级总数以及班级课次数量和班级的课时分布日方差就可以得出班级时间安排均匀度,公式是这样的:

三是课次间隔优度:在对课程进行安排时,还需要将适当的间隔时间安排在同一门课程的两个课次之间,这样教师可以在间隔时间内进行备课,学生在间隔时间内也可以对课程进行复习和预习。如下表所示,就是一张课次间隔优度表,有效评价了两个课次间隔天数;

我们将加权法应用到这三个主要目标的优化解决中,首先将0.3、0.3以及0.4 的权重分别赋予给三个主要目标,那么总优度就可以通过加权获得,其中,这个总优度也可以是多目标优化中的目标函数值。

2 课表问题的数学模型

我们对学校中的教师、授课班以及课程、教室和时间段与自然班进行假设,分别表示为n1、n2、n3、n4和p、k,那么教师集合、授课班以及自然班集合、课程集合、教室集合以及时间集合等都可以表示出来,其中授课班集合包括了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自然班,而自然班集合指的是一个自然班可以容纳的学生数量。在时间集合方面,我们按照上述的方法进行设置,每周分为5天上课时间,每天划分为5个时间段,上午和下午各两个,晚上1个,那么,每周时间段共有25个。在课表问题上,目标函数以及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的数量分别用m、n和c来表示,那么就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述排课最优化目标:

Y=max(f(x))=max(f1(x)f2(x))

E(x)=(e1(x1)e2(x)

通过上述公式我们可以得知,排课问题的决策向量主要由两个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分别是时间和教室。我们将排课问题中的编排规则以及排课方案的目标向量和目标向量形成的目标空间分别用e(x)、y和Y来表示。

3 排课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在排课系统中,为了将那些基础数据以及排课结果进行有效存储,需要设计一个高效的存储系统,这里的高效指的是有效数据与实际存放数据之间有着较高的比率,并且有着较小的冗余率,在百分之二十以内;通过相关的数据统计表明,每年数字校园系统产生的数据大概在1G以上,那么经过几年之后,存储系统就会异常庞大,对用户的访问速度造成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在设计系统时,就需要对存储系统进行合理选择,保证具有较高的比率和较低的冗余率。要充分结合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采用科学合理的数据库,优化它的各种操作,比如连接、查询、更新以及删除等,通过大量的实践研究表明,此阿勇SQL Server2005数据库具有较高的访问效率和执行效率,并且有着较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4 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叙述分析我们可以得知,时代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高职院校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作用下,教学资源紧张问题依然严重,给学校的排课任务增加了难度。那么就需要合理设计高职院校的排课系统,充分结合本院校的具体情况,将高职院校的特点纳入考虑范围,对排课系统中的复杂因素以及约束条件等进行研究,设计出最为合理的排课方案,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时合生.基于WEB的高职院校教务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2(1):123-125.

[2] 王卿,路晓伟.高等院校学分制教学排考问题算法设计[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7,2(6):87-89.

[3] 雷明.基于优先级贪婪算法的排课系统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2(22):43-46.

[4] 赵桂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多维异质性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祖国教育版,2013,2(3):99-101.

高校科研与教学的关系范文6

高校的功能是什么?我们常见的是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来概括说明的。其实,当我们仔细分析这三种职能的时候,就会发现,现代高校在这三方面功能的发挥都有赖于科学研究。所以,国内外在发展高等教育时都非常强调科学研究。从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初期高等教育就确立了保存、传授和发展高深学问这一主要职能。强调把科研作为高校的重要功能是与19世纪德国大学的改革相联系的。洪堡在1809年筹建了柏林大学,彻底改变了中世纪大学传统的办学模式,确立了科学与学术民主在大学的地位。他在《关于柏林高等教育机构的内部组织与外部组织的理念》中强调:“与传授和学习既成知识的中学不同,大学的特征在于常常将学问看成是没有解决的问题不断地进行研究。因此,在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中学,即大学的教师并不是因为学生而存在,教师和学生都为学问而存在。”洪堡所提出的“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及强调大学追求科学发展的办学思想,在柏林大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柏林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理论家和科学家。柏林大学的成功,使科学研究作为高等教育的功能得到广泛的认同。受西方高等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从建立之初即重视高校的科学研究职能。先生就曾说过:“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探究高深知识,追求真理,其魅力不仅在于保存与传递知识,更在于创造知识,以此来培养高级人才,服务社会,并延续和拓展人类文化的命脉,促进人类日新月异的前进,这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校科学研究的期望也越来越高,社会在评判一所大学的时候,其科学研究的能力与成果,总是考虑的首要因素。近几年来,社会关注的大学排行榜,科学研究也是其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科学研究是现代大学的一项重要功能。

科学研究:促进高校教师专业化的重要阶梯

高校科研成果的取得不是大学所必然产生的,它需要专业化的科研教师队伍。从已有的研究看,教师的专业化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包括教师的物质待遇、职业声望、教师组织和教师资格证书。这个基础是社会提供给教师专业化的社会支持系统。二是教师专业化的专业基础。包括教师科学文化知识、学科文化知识及教育专业知识。这是教师专业化的自有系统。高校教师的专业化也同样适用这两个系统。虽说这两个系统对于教师专业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从教师本身而言,自身所具有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化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而且这样的专业基础看似以知识(学历背景)为表征,其实是要以专业能力来支撑的。

与中小学教师相比,在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中,科学研究能力尤其重要。一方面,知识的增长速度之快,知识数量的积累之巨,现已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仅在20世纪60~70年代,人类新发明的科学技术就远远超过了前两千年的总和。80年代,每年全世界发表的论文大约500万篇,平均每天发表包含新知识的论文1万多篇。登记发明创造专利每年超过30万件,平均每天800多件专利问世。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平均每分钟就有一本新书出版。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科学技术情报系统”的统计,20世纪60年代科学知识每年的增长率,从9.5%增长到10.6%,到80年代每年的增长率已达12.5%。在这日新月异的知识面前,任何一个大学教师都不可能以有限的学科背景知识就能够去对付不断丰富的知识体系和日益复杂的教学环境。需要高校教师在教学中不断进行科学研究,增强自己的专业基础。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机构从产生起,就不仅是一个教育机构,还是一个文化机构。大学教师的工作不仅要传承文化,还要承担着发展文化的任务。高校教师对文化的发展,就是通过科学研究,对文化进行深入探索和拓展。而在研究中,教师自身的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性也在不断增强,从而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成为不可替代者。因此,科研是高校教师专业化生长的基础。

合理认识高校教师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教学显然也是高校教师的任务之一,高校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科研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呢?自从洪堡提出要把科研引进大学、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以后,关于科研在大学中应占何种地位,即科研与教学孰轻孰重的问题,理论界就从没有停止过争论。著名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的首要职能是科研,其次是教学。因而,科研是先于教学的大学职能。现代新托马斯主义者马利坦则主张大学应以教学为主,他反对现实中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指出决不能用科研取代教学。他主张把大学的科研限制在“研究院”里,而使之与普通教育分开。还有一种折衷的观点,认为两者都重要。当前关于科研与教学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是认为科研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成为专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二是认为科研和教学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它们之间是相互阻碍的关系,即搞科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教学的质量;而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教学上,必然影响科研的效果。这些认识都是源于对两者之间关系的感性认识,没有深入、具体的分析,因而得出的看法不全面、不科学。

要合理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对教师所从事的科研做具体的研究。教师的科研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以发现新知识为目的的学术研究和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教学研究。学术研究是指从事某个具体学科、某个领域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究某种规律,创建某种理论,或者开发某种产品等,一般与教师所从事的教学没有直接关系。教学研究是指从事与所教学科直接相关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果。比如,如何结合所教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课堂管理技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以评促学等等。如果教师从事的是纯粹的学术研究,与所从事的教学不存在直接相关时,这种研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教师直接从事教学研究,显然,这种研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效果,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大量现实表明,一位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与教学无关的研究中,占用备课、批改作业、辅导的时间,甚至无心上课,对教学质量必然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我们在树立科研兴校、科研兴教观念时,要对科研本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非教师所从事的任何研究对教学都有促进作用。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专业知识、一般文化知识和教育学科知识。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研究大部分都属于专业知识方面的研究(教育专业教师除外),这对于教师加深对学科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研究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本学科的发展现状和最新进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对学术的兴趣。但是,学科专业知识要能被学生理解并接受,还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对专业知识进行加工。这就要求教师要掌握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对教学进行研究。仅仅对学科知识有所研究,而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犹如鸟儿折断了一只翅膀,飞不高也飞不远,教师不可能成为研究型教师,更不可能成为专家型教师。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更应鼓励教师从事与教学相关的科研,使得教师不仅是某一领域、某学科方面的专家,更应成为这些方面的教学专家,这也是教师职业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引导高校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

目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绝对数量很高,但社会却对高校的教学质量存在质疑,这也影响了高校教师专业化的社会基础。究其原因,与我们高校管理中的制度措施是分不开的。如何进行科研管理,引导教师确立正确的科研价值取向,使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够回归当前社会关注的高校办学质量问题,是高校管理者们急需思考的问题。

首先,引导教师确立科研发展价值取向。过分关注科研的功利价值,使得研究者无法对研究本身产生兴趣和爱好,无法从研究中体验研究本身的乐趣和价值,使得科研与研究者本身的价值取向相背离,常常说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从长远来看,持有这种价值取向的研究者,一旦外在的物质刺激消失,研究者也就失去了“研究”的热情和兴趣,“研究”也就随之消失,对科学和真理失去了探究的欲望。进行科学研究的本质在于通过科研提高自身的素质,促进科学的发展。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学没有科研作为底蕴,就是一种没有观点的教育,没有灵魂的教育。作为大学教师,必须对自己的知识进行研究和探索,才能完成好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