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1
关键词: 化学方程式 记忆方法 高中化学教学
化学方程式既是中学化学三大化学用语中最重要的化学用语,又是化学计算应用的基础,例如高中阶段最重要的一种类型计算:物质的量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因此,熟练记忆和书写化学方程式是学好化学的保证。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同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不科学,记不清甚至记不住化学方程式,导致对化学学习失去兴趣。其实,掌握科学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就能较容易地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我在近几年有关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中作了一些尝试,采取了一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现介绍一下我在平时教学中的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根据一般的学习规律不难发现,系统的知识比零碎的知识易记忆,理解了的知识比不理解的知识易记忆。这就要求教师将不同反应类型的方程式进行分类总结,把相同特点的化学方程式总结在一起,根据反应规律让学生进行系统记忆。分析高中化学方程式,氧化还原方程式大约占80%左右,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大约占20%左右,记住氧化还原方程式,就记住了大部分化学方程式,实际上大部分氧化还原方程式是不用专门记忆的,而是可以通过推导得出的。
然后记大约20%的非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可将这些方程式分类总结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离子反应、水解反应等。根据不同反应特点分门别类,进行理解记忆,就能很快记住这些化学方程式。
在教学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化学方程式和它所反映的丰富多彩的化学现象结合起来进行记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生成物颜色的不同、火焰颜色的不同、指示剂颜色的改变等许多直观现象的不同,可记住许多化学方程式。例如:金属钠在氧气中燃烧,其实验现象是钠首先熔化,然后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有淡黄色固体固体物质生成,这种淡黄色固体物质是过氧化钠。确定了反应物和生成物,有助于记忆这一化学方程式。二是寻求内在联系,巧妙记忆观察下面一组化学方程式:其特点是两个反应的反应方向相反:A中反应物恰恰是B中的生成物;A中的生成物恰恰是B中的反应物。其次,反应的条件也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找出内在联系,可以巧妙地记忆这些化学方程式。三是根据物质性质,类比记忆。例如,氢气跟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O+H2==Cu+H2O。氢气具有还原性,可以与许多的金属氧化物(如Fe2O3、WO3、ZnO等)起反应。因此可以类比记忆这一类化学方程式。此外,一氧化碳、碳单质与有些金属氧化物起反应、酸与金属起反应等,这几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都可以采用类似的方法分析。
当然以上这些记忆方法仅限于学习主动性强的学生。针对学习主动性不强,底子也弱的学生就要重头、重严“治理”了。首先,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学生,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一个组长负责抽背,不合格的上报,我再找学生谈话,限定时间让学生到我这里背诵,直到合格为止。将高中所有的化学方程式印出来发给家长,让家长在家里进行抽背。当然方程式要用汉字注明。实践证明,负责的家长抓得较好。利用开班级家长会的时候可以对这部分家长进行表扬、鼓励。然后,进行课前的听写,一般需要五分钟时间,一般听写十个方程式。听写之前告诉学生将会听写哪十个方程式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为了防止学生时间长了忘记前面学过的方程,听写的十个方程里面有五个是之前听写过的。
批改听写本的时候最好是面批面改,特别是后面的学生,可以利用课间十分钟完成。若出现不合格学生要求其利用当天时间记忆并到组长那去背。必要时候要找其谈话或者让他多写几遍加强记忆。时间允许的话,反复多过几轮,效果会好得多。以上方法主要是在复习期间使用,如果是上新课则要加强平时的听写。
以上方法只是我在平时教学中的一点积累,肯定还有分析不到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给予指正。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现代教育实践与研究,2013(04).
[2]记忆化学方程式的方法.化学教学,1988(01).
[3]化学方程式的记忆方法.中学生理科月刊,1996(24).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2
关键词:中考题型 化学方程式 教学价值
化学方程式是最集中、最简明表示化学变化内容的一种形式,是化学工作者一种特殊的语言,更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因此中考试题中,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相当的份额,并且由于中考除了考查与选拔功能外,还体现了课标制订者与执行者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导向作用。所以,研究近几年化学中考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题型,即可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价值与意图。下面,是我对近几年化学中考相关题型的归纳。
类型一:判断反应类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图示或方程式来判断反应的类型。
(二)相关例题:[2011・怀化]图14-1是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D.参加该反应的原子数为4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双交换,价不变”。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借用媒姻关系来说明:化合是“结婚”;分解是“离婚”;置换是“抢婚”;复分解是“换婚”,使之形象化。此题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浅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上能够先建立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观,为后续高中化学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更高知识的奠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分类”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类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命题角度:根据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类型等。
(二)相关例题:[2011・福州]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X= 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5OHB.H2O2
C.C2H4D.H2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本题型让学生认识,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也会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能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定律之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形成很好的定量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定性的研究转向定量的研究,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对学生运用“质量守恒”的观念去分析化学问题,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类型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一)命题角度:考查对于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二)相关例题:图15-2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v三w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该题目要求学生从宏观方面的物质变化和质量关系、微观方面的粒子变化和个数关系、反应的条件等进行答题。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很丰富,主要包括的含义有:①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③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些含义在这道题目中都考查到了。这种题型引导并促使学生形成定量分析的观念,要学会从定量角度去分析化学,去认识世界。
类型四:实际应用型
(一)命题角度:由实验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联系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氢氧化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二氧化碳,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来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这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是真实化学反应的体现,要遵循客观事实,不能随意臆造。化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建立一些化学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或生活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所做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种种责任,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课堂要一边抓知识、一边抓化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一些观念,指导生活。
类型五:信息给予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题目给予的信息,结合所给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2011・巢湖]发射通信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3
关键词:化学课堂教学;知识呈现方式;有效性;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08)04-0017-04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课程的实施,着眼于学生在知、情、意等方面的发展,着眼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而课堂教学应成为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新课程的设计和呈现,吸收了学习理论领域的研究成果,实现了教材设计的重大转化,在教材内容的设计和呈现上,充分考虑了知识的结构性和内在联系。苏教版以栏目设置作为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以“你知道吗”、“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问题解决”等为主要的知识呈现线索,将学生学习作为教材设计的中心问题,突出了学生的“学”,而在教师“教”的方面,给教师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但在新课程的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对新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充分认识,部分老师不能有效把握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与实际课堂教学中呈现方式的关系,导致“教”教材的现象比较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三维目标的实现。
下面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化学为例(以下简称苏教版・化学),就化学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呈现方式,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肤浅做法和体会,与同行共勉。
1 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方式的有效性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实现以下三方面的变革,即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的变革是前提与基础。在课堂教学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上,一般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教教材,即授人以鱼;第二层次是处理教材,即授人以渔;第三层次是用教材,即悟其鱼识。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创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用好教材,把握好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中体现教)与实际课堂教学(教中体现学)中的呈现方式,其有效性体现在能否使“教”与“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维目标得到更好地落实。
2 课堂教学中知识呈现的有效性策略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学行为,要突出课堂教学中过程与方法,我们必须反思与重建课堂教学的观念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能被动地接受传递和灌输得到,而是建构而成的;强调用情境呈现问题,营造解决问题的环境;强调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活化知识,以事实性知识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强调用产生于真实背景中的问题启动学生的思维。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寓“过程与方法”于呈现内容中,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活动过程中,促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所以,知识呈现方式需要多样性。
笔者认为,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了解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把握新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研究新教材各栏目的重要功能,是用活新教材的前提;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三维目标,是用活新教材的关键;转变教和学的方式,是用活新教材的基本途径。
2.1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生活性
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新教材内容的呈现在很大程度上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使化学更贴近生活,而来源于生活产生中的化学知识,学生更希望得到解释和结论。如在分析Cl2与Ca(OH)2反应时,可以投影某化工厂生产漂白粉的产品说明书材料:
从材料中可以落实相关的知识目标,如:制备时的化学方程式,漂白粉的主要成分和有效成分,漂白粉的漂白原理,为什么用冷水配制,为什么配成的称之谓浊液,为什么要密封避光保存于阴凉处,为什么要随配随用,为什么有腐蚀性等。
2.2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问题性
通常我们对化学基本概念和性质等的教学过程重视不够,常常对概念的引入进行简单化处理,关注的是概念的基本要素及注意事项,使学生坐失了研究实验、辨析概念的机会,以致发生教学中的滑过现象,使得一些可能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轻易地“滑过”。
如苏教版(化学1)P19关于萃取实验的呈现,先介绍CCl4的有关物理性质,然后实验演示,总结得到萃取的基本条件,这是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笔者认为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对知识呈现方式进行必要的处理,步骤如下:(1)用苯代替CCl4,用碘水代替溴水,事先不提示苯的有关物理性质。(2)展示苯和碘水,让学生观察颜色,使学生有感性认识。(3)往碘水中缓慢滴加苯,让学生观察现象,同时分析产生该现象的原因(注意不要振荡,此时可以提出问题:从实验现象中可说明苯有哪些物理性质?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到结论)。(4)振荡后观察实验现象并分析产生现象的原因(可以提出以下问题:溶液中的颜色是哪种物质呈现的?水层颜色变浅,苯层颜色变深,说明什么问题?)。(5)该实验操作的结果是什么?(使水和碘得到分离)。(6)提出萃取的概念,共同探讨萃取所需的实验条件。(此时学生可能会提出疑问:碘和水得到了分离,但碘和苯又混在一起。这个疑问恰恰成为分液和蒸馏的引入材料)。
2.3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情境性
以情境促问题,以问题促互动,在互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化学美”,在互动中夯实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在情境、问题、互动三者关系中,情境是前提,问题是基础,互动是手段,落实三维目标是最后的落脚点。所以,创设问题呈现的情境性,采用多样化的情境呈现方式,将极大地促进课堂生成的有效性。
例如,苏教版(化学1)对于物质的分散系这部分知识的呈现方式是比较直接的,主要原因是概念比较多,教材中先介绍分散系、溶液、浊液、胶体、电解质、非电解质、电离等概念,然后分头介绍电解质的电离和胶体的一些性质。笔者认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照搬教材中的呈现方式,会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以知识介绍为主,缺少一些情境,难以探究。二是学生对用微粒直径来定义概念感到抽象,难以理解。笔者在教学中利用一些实验情境,采取了以下呈现方式:(1)先展示一瓶FeCl3溶液,结合学生在初中已有的知识,指出溶剂及溶质,分析电解质和非电解质,以及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适时提出在FeCl3溶液中实际存在的微粒是Fe3+和Cl-,其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科学实验测定)(2)再展示一瓶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学生已知是浊液。同时指出悬浮颗粒比较大,其直径大于10-7m(科学实验测定)。(3)提出分散系的概念,溶液和浊液都属于分散系。(4)对比实验:烧杯A中加入50mL冷水,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烧杯B中加入50mL水,加热到沸腾,然后滴加几滴FeCl3溶液。(5)实验分析:烧杯A中仍是FeCl3溶液,只不过是稀释了,所以浓度比原溶液的小,颜色明显变浅。烧杯B中发现颜色明显加深,说明分散质不可能是FeCl3, 根据不同组成物质情况及颜色判断应该是Fe(OH)3 产生的颜色,得到的分散系依然澄清透明,无沉淀现象。(6)实验:用光照射FeCl3溶液、含有悬浮颗粒的浑浊污水、烧杯B中制得的分散系,提出“丁达尔效应”。(7)提出胶体的概念(其微粒直径10-9m~10-7m之间),同时完善分散系的种类。(8)知识提升环节:提供必要的信息(溶质在水中以分子或离子的形式存在,且微粒直径一般小于10-9m),设计问题讨论:烧杯B中制得的胶体,其分散质是什么?
2.4 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衔接性
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新知识的教学需要确定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却能够完成这些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把握“最近发展区”,能加速学生的发展。
例如,苏教版(化学1)P40关于氯气的生产原理,一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按教材中的知识呈现体系进行。先介绍海水及海水中的主要物质NaCl,然后开门见山提出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制取氯气,接下来就是实验演示。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是这样呈现的:(1)先复习回顾电解水的装置及有关问题(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同时补充阳极和阴极的概念。(2)如果把水改成饱和食盐水,进行电解(需要达到的发展水平)。(3)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结合溶液的元素组成分析,提出以下假设:阴阳两极所产生的气体有三种可能性: Cl2、O2、H2(最近发展区)。(4)逐一检验产生的气体(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学生已掌握,氯气的检验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个空白,由于氯气的性质在后面的教学中涉及,所以在这里需要一些信息提示)。(5)从元素组成及气体情况分析,还应该产生NaOH,通过滴加酚酞试液,观察哪极变红。同时书写化学方程式,指出阴阳极的产物。(6)点题:这就是工业制Cl2的方法,同时可以得到NaOH,这就是工业上称之谓重要的“氯碱工业”。(7)拓展:工业上需要大量的饱和食盐水,来源于海水,顺势介绍海水的情况及海水晒盐的简单过程。这样设计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层层深入,不但过程严密,而且易于探究,避免了由于直接呈现导致的想探究而难以探究的尴尬局面,这样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有效的。
2.5关注知识呈现方式的探究性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4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转变
一、培养和激发兴趣,使学生乐意学习
兴趣是学生的探究知识的巨大动力,也是创造发明的精神源泉。初中学生正处于兴趣广泛,求知欲望强的时期,化学教师要从初中刚开始,使学生把兴趣转化为乐趣,把乐趣转化为志趣。这样,就能保持学生对化学学习强烈的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心情愉快地学习,从而取得良好的成绩。
提倡以实验为主的“引导发现法”或“边讲边实验法”进行概念、理论知识的教学[1]。我国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指出“只传授化学知识和技术的化学教育是片面的,全面的化学教育要求既传授化学知识和技巧,又训练科学方法与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德,学生在化学实验中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训练用实验解决化学问题,使各项智力皆得到发展。”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又特别喜欢实验。所以化学实验是化学教育的一种最有效的教学形式,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和巩固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获取化学知识,培养科学素质。因此,化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教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催化剂的定义时,虽不是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可抽三名学生到讲台上同时分别加热KClO3,加热MnO2 ,加热KClO3 和MnO2的混合物的演示实验。教师可通过引导,让学生仔细观察,根据实验的表面现象作些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催化剂的性质与作用,从而引出催化剂的定义。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使学生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从实验借以说明KClO3 分解制取氧气,以及催化剂在KClO3分解所起的催化作用。以实验创设问题,发现培养学生的探究问题意识,以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以探究问题为学习动力,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进行分析问题、揭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验现象和事实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从而发现、形成概念。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
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学习兴趣,以及成绩的好坏。在新课程中,教师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就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
(一) 利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过去的教师上课总是一支笔、一本书、一堂言的讲个不停,学生处在被动
之中,学得枯燥无味,不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好动心而学得厌烦,因此,教师不得不改变过去的这种教学方法,采用科技先进的教学工具——多媒体进行教学。提供鲜活、详实的备课资料,把课本中一些死的、呆板的知识制成生动、形象、活泼的卡通图片、画面和实物等。在多媒体中播放出来,充分发挥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的认识功能。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学得轻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发挥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中,教学气氛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堂课死气沉沉,学生就觉得很压抑,一个人在压抑之中就会烦闷,一烦闷就没有兴趣,甚至厌恶,因此教师的教案中要使用鲜活而富有时代感的材料,立足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和接受能力,把知识和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学生当今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在课堂上提出学生身边最常见的问题,采用分组讨论法,再启发学生用化学中的理论知识去解决,这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授课的热忱。例如,家里用煤烧火做饭时,不小心少量的水洒在烧红的煤上,火会烧的更旺,为什么呢?让学生分组讨论,再阅读水的组成揭秘资料,启发学生想象能力,与拉瓦锡把水蒸气通过烧红的枪管产生“易燃空气”是否一致。再如,讲白磷自燃中,引用人间“鬼火”问题,让学生讨论,等等。
三、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一个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因此,教师与学生必需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而这种良好的情感关系应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作为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
(一)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
建立新型师生情感关系,第一,就是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对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位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并且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
(二)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5
2、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l + KOH ==== KCl +H2O。
3、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2HCl + Cu(OH)2 ==== CuCl2 + 2H2O 。
4、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 + Ca(OH)2 ==== CaCl2 + 2H2O。
5、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Cl + Fe(OH)3 ==== FeCl3 + 3H2O。
6、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 + Al(OH)3 ==== AlCl3 + 3H2O。
7、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Na2SO4 + 2H2O。
8、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2SO4 + 2KOH ==== K2SO4 + 2H2O。
9、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H2SO4 + Cu(OH)2 ==== CuSO4 + 2H2O。
10、硫酸和氢氧化铁反应:3H2SO4 + 2Fe(OH)3==== Fe2(SO4)3 + 6H2O。
化学中的方程式范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反应方程式;教学策略
化学方程式作为化学学习的基础以及抽象化学反应的具象表现,掌握其所包含的实质性原理,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合理高效的教学策略,对于高中化学的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揭示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规律、实质与原理
揭示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规律、实质与原理是实现有效教学最为关键的一环。例如,不可用玻璃塞去塞住装有碱性液体的容器,这是因为玻璃材质中的SiO2会同碱性液体发生反应,进而使生成的物质粘住容器瓶口,化学反应方程式为:SiO2+2NaOH=Na2SiO3+H2O,这样就能够使学生们理解不能用玻璃塞塞住装有碱性溶液容器的本质原因。同理还能够理解到HF会对玻璃产生腐蚀,那么水解有HF生成且溶液呈酸性的NH4F等必然也会腐蚀玻璃,进而推导出不能用玻璃容器存储这些液体。
二、将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延伸内容讲清楚
由于教材编排的原因,难以对每一方程式的具体含义进行详细的陈述,这就需要老师对其进行补充或者激发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进行知识扩充。比如,教材中介绍了H2S在不完全燃烧情况下的方程式:2H2S+O2=2S+2H2O,老师可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从非金属物质间的置换角度看,硫的非金属性要弱于氧;二是若氢硫酸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长,会因为有硫生成而使液体变得浑浊且呈黄色。再如,讲解金属硝酸盐在受热情况下发生分解的方程式的时候,对于Cu-Mg间的硝酸盐反应方程式,学生们应注意到所生成的O2与NO2气体的量是1∶4,如果把所生成的全部气体都溶入水中则会完全被水吸收掉,这是因为4NO2+O2+2H2O=4HNO3。使学生能够具体、深入地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对于今后的解题与思维拓展会有很大的益处。
三、加强训练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熟练性与规范性
化学方程式是化学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注意到反应条件的重要性,还应加强训练学生对下列几方面的理解掌握能力:
1.注意不同反应物之间量的关系
在知道反应物间相对量的比例关系的情况下,比如NaOH溶液与Ca(HCO3)2
溶液的反应,当NaOH过量时应将方程式
书写为Ca(HCO3)2+2NaOH=CaCO3+Na2CO3+
NaHCO3+H2O,当NaOH少量时应将方程
式书写为Ca(HCO3)2+NaOH=CaCO3+
NaHCO3+H2O。有些情况下,给出了反应物之间明确的用量比,比如NaOH与H3PO4溶液的反应,当两者量的比例不同时,反应方程式与生成的物质也不尽相同。
2.重视训练学生书写离子方程式的标准性与准确度
离子化学方程式不但能够表示出一定物质之间的某一反应,同时还可以表示所有相同类型的化学反应,因此,它有广泛代表的作用与意义,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使学生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应注意强电解质自身电离形成的离子间量的关系。比如将过量NaOH溶液加入到Ca(H2PO4)2溶液中,往往学生们会错误地将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书写为3Ca2++2H2PO4-+4OH-=Ca3(PO4)2+4H2O,这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注意到Ca(H2PO4)2电离形成的H2PO4-和Ca2+间物质量的比是2∶1,而正确的书写格式是2Ca2++6H2PO4-+
12OH-=Ca3(PO4)2+4PO43-+12H2O。
(2)应注意离子或物质的还原性的相对强度。比如将少许氯水滴加在FeBr3溶液中,学生经常会把化学反应式写错,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注意到Fe2+的还原性要比Br-强,所以少许的CL只能氧化Fe2+,而正确的书写格式是2Fe2++Cl2=2Fe3++2Cl-。
(3)注意溶液在反应过程中酸性与碱性的变化。例如,将足量的Na2CO3添加到H3PO4溶液中,在H3PO4转变为HPO4-的过程中,溶液已经呈现碱性,所以HPO4-不会再同CO3-发生反应转变为PO43-,所以其正确的离子方程式是H3PO4+CO32-=H2O+CO2+HPO42-。
(4)注意到物质溶解度的大小。比如将足量石灰水加入到Mg(HCO3)2
的溶液中,学生往往会将其化学反应式错误地书写为Mg2++2HCO3-+Ca2++2OH-=
MgCO3+CaCO3+2H2O。这是因为其并没有注意到Mg(OH)2的溶解度要比MgCO3的溶解度小得多。
总之,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应揭示出化学方程式的反应规律、实质与原理,将化学方程式的具体含义以及延伸内容讲清楚,并加强训练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的熟练性与规范性,最终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宏鹏.高中化学方程式教学的解析与策略[J].神州,2012(0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