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1

关键词:石油污染;环境;水产养殖;影响

一个国家的石油消费水平越高,意味着该国的国民经济增长率越高。石油开发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石油开发对土壤、水体、生物等都有一定的影响,而对水资源的影响尤为严重[1],破坏水体中原有的生态平衡以及影响相关渔业的发展。而石油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海洋石油污染中尤为突出,本文将以海洋环境为例研究海洋石油污染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海洋石油污染主要来源于海底溢油、海上石油生产、海洋运输、大气输送、城市污染水排放等。其中自然来源约占92%,人类活动来源约占8%。而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是人类活动造成的突发性溢油事故。大量石油瞬间溢出进入海洋环境,通过扩散、漂移等作用可对海洋生态环境以及社会造成严重破坏。

石油污染使得在海面形成油膜,油膜能够阻碍大气与海水之间的气体交换,影响了海面对电磁辐射的吸收、传递和反射。李志学等[2]的研究表明,海洋表面的油膜会降低表层海水中的日光辐射量,因而引起靠光合作用的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浮游植物作为海洋中的初级生产力,一方面,浮游植物数量的减少可能会引起食物链某些环节的崩溃,这样就导致了整个海洋生物群落的衰退。另一方面,由于浮游植物又是海洋中甚至是整个地球上氧气的主要供应者(约占到70% ),所以海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也将随之而降低,最终结果是导致海洋生态平衡的失调。马志华等[3]的研究中还发现,在自然环境中,海洋生物的许多习性如寻找食物、躲避天敌、区系选择、交尾繁殖以及鱼类洄游等都会受到海水中某些浓度极低的化学物质的影响。当海洋环境遭受石油及其他一些物质污染时,这类化学物质的浓度会发生变化,生物的上述习性就有可能受到影响,一些对石油污染敏感的种群减少,而其余种群则相应增加,结果是改变了生物群落原有的结构。

如2010年7月大连外籍游轮泄露引发的石油污染事件,使得本地水域中的大多数生物也很有可能已经被石油污染,生物接触这种有毒有害物质将导致很高的致死率,造成的伤害在很长时间之内都很难恢复。除此之外,一些无法预料的环境影响可能在未来数年才能暴露出来。

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于水产养殖来说,水质的好坏与水体的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决定水产养殖的效益。所以当我们不断增强我们养殖技术的同时,也要时刻关注周边养殖水体环境的变化。

当石油泄漏入海,石油所含的苯和甲苯等有毒化合物进入了食物链,从低等的藻类、到高等哺乳动物,无一能幸免。仅仅在30年前,科学家们还认为,海洋是浩瀚无垠的,所以相对来说不会受人类的影响。但是,最近的证据表明,海洋已变得同陆地环境一样脆弱。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通过海上运输的原油量急剧增加,油轮遭遇海难受损导致原油泄漏的事故也频频发生。同时,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陆地上的人类活动造成每年大约6万吨清洁剂、100吨水银、3800 吨铅和3600吨磷酸盐等化学物质排入地中海。这些污染,已使得海岸生态系统十分脆弱,极易遭受外来生物属种的侵害。近年来,一系列令人不安的报告显示,传染病对海洋生物的威胁不断增加。这些传染病导致鱼类、海洋哺乳动物、珊瑚礁和海水植物的大量死亡。然而油污在海洋中是难以彻底清理干净的。油污会慢慢扩散,在水中会逐渐分解渗漏,并在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有害物质,先被鱼类、贝类等海洋生物吸收并累积残留在体内,随着食物链的传递,最后威胁到人的身体健康。就拿大连石油泄漏事件来说,很明显,此次原油污染事件将会极大影响消费者对于大连产地海产的信心,尤其是大连作为海参等名贵补品的主产地,对海参的影响也将是巨大的,海参养殖对于水质的要求非常高,如果泄漏的原油漂入养殖区域,将会很容易造成海参的大面积死亡。对于像大连石油泄漏对周边水产养殖产业造成巨大损失的报道屡见不鲜。

生态环境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而石油的泄漏对整个生态系统都有巨大影响,不仅仅只是体现在养殖业。希望日后,我国及世界重视此类事件,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预防和解决这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 吴长芝,浅谈石油开发对环境影响的问题及对策[J].环保科技,2011,26:341.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2

关键词 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宁夏固原;原州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3-0186-01

原州区位于宁夏的南部山区,海拔1 400~2 900 m,年降雨量350~600 mm,多集中在7―9月,年平均温度6.2 ℃,日照充足,为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土质以湘黄土为主,黄土丘陵坡度多在25°以上。近年来,原州区区委、政府积极响应国家生态建设政策,大力推进原州区生态建设,实施“生态立区”战略,通过工程招标,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开展植树造林运动,林业生态建设阶段性成效显著。

1 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

原州区自从2000年以来,共完成退耕地造林3.72万hm2,荒山造林3.53万hm2,封山育林2 666.67 hm2,林木覆盖率提高到12.7%。生态环境和农业产业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林草植被大面积恢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沙尘暴、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减少,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明显增多。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三是后续产业发展壮大,特色种植逐步显现。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基础上,大力培育“两杏”、枸杞、中药材等产业。2016年对开城镇2 266.67 hm2退耕还林通过招标等措施进行补植补造,栽植各类苗木367.3万株,有力地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在开城镇大马庄村、中河乡曹河村、寨科乡北淌村及官厅镇高坊坪等村高质量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造林506.67 hm2,栽植各类苗木120万株,以50 cm以上的云杉、油松为主,采取60 cm×70 cm大坑,带土球栽植,配置落叶松、沙棘、山桃、山杏等,栽植后及时浇水,实现了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稳的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2 城市外缘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开展城市大环境绿化,长城梁、东岳山、黄峁山、大峁梁及沈家河段大量栽植云杉、油松、樟河柳、河北杨及丁香、连翘、刺梅等50余个品种的树木,形成城市的环城大绿化格局;与市区古雁岭和长城梁森林公园建设工程、广场、街头绿地、游园相映衬,呈现出生态山城新景象。2016年对东岳山、黄峁山及沈家河段实行工程招标及义务植树造林,采用50 cm以上的云杉、油松、樟子松大苗、大坑、大水带土丘造林,栽植各类大苗逾5万株,有力地促进了333.33 hm2以上灌木林、残次林改造、更新恢复进程,开展退化林分的修复,提高林分郁闭度,增加林区针叶林比例[1-2]。

3 绿色通道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原州区紧紧围绕“宽林带、多树种、高标准”的建设思路,先后对开城至三营银平公里主干道,福银高速,三营至须弥山段、固原至中河段及乡村主干道进行绿化,总长度达300 km以上。

2013年以来,原州区林业局加强对银平公路和福银高速公路绿化带进行除草松土、涂红刷白、修枝整形、清理死树及病虫害防治等抚育管护;对银平公路、福银高速公路和309国道两侧绿化带缺苗断垄地段进行整地,清理银平公路绿化带死树6万株、福银高速公路绿化带死树8万株,采取大坑、大苗、大水、树盘覆膜除草保墒等措施进行补植。栽植大规格云杉、油松等5万株、刺槐2万株、樟河柳4万株。2016年各乡镇完成乡村道路绿化67.7 km;栽植4 cm漳河柳、河北杨等4.5万株;道路绿化带修枝抚育任务340 km。中幼林抚育333.33 hm2,补植1.2 m油松2 000株[3-4]。

4 林业特色产业稳步推进

在原有1 533.33 hm2的基础上,2016年完成枸杞新品种栽植218.73 hm2,栽植枸杞苗木72.8万株;其中:黄铎堡镇和润、曹堡完成栽植37.53 hm2,黄铎堡村完成栽植38.53 hm2;三营镇甘沟完成栽植54 hm2,孙家河村完成栽植55.33 hm2;头营镇杨郎村完成栽植33.33 hm2。

在原有200 hm2的基础上,2016年完成红梅杏种植450.87 hm2,栽植红梅杏苗木37.2万株,其中:彭堡镇完成栽植284 hm2,中河乡完成栽植37.07 hm2,头营镇完成栽植12.53 hm2,河川乡完成栽植9.33 hm2,官厅镇完成栽植8.33 hm2,寨科乡完成栽植96.53 hm2,黄铎堡完成栽植3.07 hm2。

完成油用牡丹栽植533.33 hm2,其中:在张易南湾栽植200 hm2,官厅张洪栽植133.33 hm2,河川康沟栽植200 hm2。

5 美丽村庄绿化工程

在张易镇大店栽植云杉、油松、河北杨、垂柳、旱柳、红叶碧桃、西府海棠、红叶李、日本樱花、丁香、榆叶梅、黄刺玫等乔灌木6 059株,栽植绿篱4 700 m2,平整土地2万m2。

在彭堡镇姚磨村文化广场栽植云杉、油松、樟子松、金丝柳、香花槐、丁香、连翘、金银木、榆叶梅等各类乔灌木4 244株;在村庄巷道栽植国槐、油松2 500株,河北杨530株。

6 参考文献

[1] 张於倩,王玉芳.林业生态建设的成效、问题及对策[J].林业经济问题,2004(4):227-230.

[2] 陈向崇.2012年固原市原州区林业生态建设成效及工作展望[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93.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3

[关键词]生态经济 发展优劣 分析

中图分类号:S5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3-0257-01

一、概述

(一)狗牯脑茶介绍

狗牯脑茶产于遂川县汤湖乡的狗牯脑山,生产历史悠久,色、香、味独特,乃“遂川三宝”之一狗牯脑茶,列于茶中珍品,全县现有茶园面积6.8万亩,年产茶叶70万公斤。对于遂川来说,基于狗牯脑茶开展生态经济建设,探索以此结合旅游、养生等产业,推动以狗牯脑茶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充分开发遂川的生态价值,进而促进了地方社会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二)遂川生态经济的发展

生态经济是近年越来越受重视的一种经济形态。当前对生态经济的理解是广泛的,定义并不统一,学术界表述也不一致,大致可界定为:在一定区域内,基于生态环境的相关要素,由人类的经济活动而产生的社会财富的流通效应,并据此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前提是基于一地区的特定生态环境,并融合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生态特色。

遂川建县有1800多年之历史,位于江西省西南,南邻广东,西连湖南,全县总面积3144平方公里,森林面积约18万公倾,植被覆盖率达77.4%,居全省第二,人口约55万。随着我国生态经济的兴趣,遂川丰富的自然资源也为生态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遂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交通过境及辐射能力越来越强,也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二、遂川狗牯脑茶生态经济发展面临之问题

(一)经济建设中生态经济意识不足,狗牯脑茶产品缺乏品牌推广

作为县域,遂川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经济发展过于依赖工业未必适合遂川长远的发展。因此,在遂川在进行经济建设中,应强化生态意识,倡导经济经济,完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从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角度,思路遂川未来生态经济发展的思路,也为促进未来遂川生态经济形态转型的打造动力。

狗牯脑茶是特定生态环境中出产的产品。因此,遂川生态经济的建设不可缺少狗牯脑茶价值的发掘。但长期以来,狗牯脑茶却缺乏积极的品牌推广,其生态元素并的价值未充分发挥,由此导致省内省外的知名度并不高。

(二)遂川狗牯脑茶产品文化不成型,生态经济建设缺乏主题化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自身的自然环境、地理文化、人文历史是其特色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遂川狗牯脑茶虽历史悠久,远外闻名,但就在遂川这个原产地,却至今尚未形成系列化、体系化且完整的产品文化,“狗牯脑茶文化”挖掘不够,尚只在本县小范围传播,其对外影响力有限,由此导致遂川生态经济建设缺乏主题,缺乏“以点带面”的辐射能力。

生态经济建设的下一阶段,应以创新开放的眼光,拓展生态文化,构建遂川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并结合遂川“三宝”,以养生、健康、环保为主线打造遂川生态文化,为生态经济的长远发展创建主题。

(三)缺乏地方特色产品研究,狗牯脑茶生态价值发掘不够

一直以来,人们就只知道遂川狗牯脑茶是难得的珍品,但大多不知这一特产的诸多价值。生态经济建设提出这几年来,对于本县以狗牯脑茶为主的地方特色产品却缺乏相关研究,尤其是其养生、保健上的宝贵作用未能充分发掘,从而极大的影响了狗牯脑茶的知识价值。

如今随着环保养生观念的普及,正是大力发掘狗牯脑茶生态价值的时机。因此,可组织本地文化科研人员开展针对狗牯脑茶在营养、保健上的价值进行研究,并作为产品文化的内容整合到品牌推广中。

三、遂川以狗牯脑茶为主导的生态经济发展之策略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态资源,推动养生旅游为主线

遂川是一个内陆县,拥有着丰富的生态资源,林地广阔、植被多样,濒临粤湘赣三地,其生态环境具有融合三省之特点,尤其适合开展养生旅游产业。因此,遂川当前首先要打通三省通道的交通基础设施,为吸引更多前来遂川旅游养生的人群;其次,在旅游文化上应以养生为主线,打造“健康环保之行”,从而让更多的人享受到遂川的宝贵生态资源。

(二)多方支持狗牯脑茶品牌经营,紧跟互联网商务的步伐

遂川狗牯脑茶作为一种特色产品,有着自身的商业价值,为此需要多方发力支持将狗牯脑茶进行品牌式经营,从农业生产、文化包装、商业加工、广告宣传等方面,将特色产品转化为品牌商品,将狗牯脑茶塑造成遂川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

在此基础上,鼓励狗牯脑茶与互联网商务的融合,比如鼓励本地商家开展网络销售,或将本地特色产品经营外包给某一商家,由其在建设网店对外宣传销售,如在天猫旗舰店面向全网销售,聘请专业的网络营销策划人才来进行推广,政府部门在这一过程中给予政策支持或经济补贴,以此带动狗牯脑茶品牌的完全市场化。

(三)围绕遂川狗牯脑茶产品,开展全方位生态宣传

鉴于狗牯脑茶产品的诸多价值,尤其是在养生保健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可以围绕狗牯脑茶的这些特点,开展全方位的宣传,将狗牯脑茶品牌产品融合生态理念、文化历史及健康思想,在此基础上带动整县生态价值的发挥与开发。

狗牯脑茶产品的生态宣传是一项长期工作,其具体方法是多样和开放的,如在酒店向旅客提供赠品,在外地举办狗牯脑茶产品生态展览,在网络上开展产品秒杀销售活动,面向全国开展狗牯脑茶文化征文等。

(四)定期举办遂川狗牯脑茶文化节,扩展遂川狗牯脑茶文化的影响

生态经济建设是系统化、长期性的工程,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助于生态经济建设将是长远的。因此,在成功塑造遂川狗牯脑茶文化之后,就要考虑将这一文化以物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持续不断的对外推广展示,如通过定期举办遂川狗牯脑茶文化节,配合诸多的文化活动对其进行完善,也可以开展多方面、多角度的狗牯脑茶文化交流,从而进一步扩展遂川狗牯脑茶文化,并促使这一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认同。

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长远的,其带来的价值是难以预估的。因此,遂川当地应在未来的三五年,着力打造这一地方文化品牌,将这一文化名片展示于更多的地方,使更多的人了解狗牯脑茶文化,进而了解遂川,这样以生态文化的传播的办法,必然会给遂川带来诸多的经济发展之效益。

四、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遂川这样的县域来说,生态经济的发展不仅仅是开发利用区域内的生态环境,而应以更开放的理念,以本地特色产品,如狗牯脑茶等为生态经济建设的突破点,构建一条以狗牯脑茶品牌为主线,融合多元化生态元素的生态经济开发之思路。未来的生态经济建设,既有生态化的产品,也有网络化的营销,更有主题式的文化,从而开展立体化的生态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 肖先军.遂川经济特色发展初探.新农村:黑龙江,2010.07.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4

关键词 外来入侵生物;危害现状;主要做法;防控对策;湖北宜昌;夷陵区;三峡库区

中图分类号 S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186-02

长江三峡库区作为我国重要植物资源库和物种基因库,近年来正遭受以空心莲子草等为代表的多种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在威胁着库区本土生物发展的同时,对库区的生物种群结构、水土流失控制、土壤营养循环、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影响。夷陵区作为三峡工程坝区库首重要区域,近年也饱受外来生物危害之苦,常年发生危害面积达666.67 hm2以上,空心莲子草等主要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有扩展蔓延趋势,外来生物入侵危害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搞好外来生物的监控和防治,遏止其蔓延危害趋势,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农业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和重要使命。现就夷陵区外来入侵生物危害和防治现状作简要介绍,并对进一步加强外来生物防控的对策作初步探讨。

1 外来入侵生物种类及危害现状

2002年开始在全区开展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疫情普查,发现区域内共有3种纳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的生物物种,分别为空心莲子草(水花生)[Altern-anthera philoxeroides(Mart.)Griseb]、凤眼莲(水葫芦)[Eichh-ornia crassipes(Martius)Solms-Laubach]、牛蛙(Rana catesbe-iana Shaw)等。其中空心莲子草在夷陵区分布较广,全区12个乡镇的平丘和山区均有零星分布,以中东部低山丘陵区危害较重;凤眼莲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小溪塔、鸦鹊岭、龙泉等堰塘密集区和水稻产区,其中黄柏河与长江的交汇处形成约3 km长的回水区段,此水段夏秋季节常有不明来源的凤眼莲植株漂浮至此,繁衍滋生,破坏水生态平衡,形成较严重危害;牛蛙的传入主要源于极少数农户的商业养殖,由于市场行情的变化,养殖效益不佳,现已放弃养殖,未发生牛蛙逃逸现象,牛蛙在夷陵区已基本绝迹。2006年新发现未纳入国家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第一批),但具有潜在威胁的苏门白酒草[Conyza sumatrensis(Retz.)Walker]等1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目前,全区仍然实有3种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物种,其中以空心莲子草发生危害较重,常年发生危害面积666.67 hm2左右。

2 主要做法和成效

2004年以来,夷陵区实施农业部“十省百县”外来入侵生物除害灭毒行动计划,认真组织、扎实开展除害灭毒行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外来入侵生物防治工作的开展,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社会公众对外来入侵生物的防范意识,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知毒、识毒、防毒,积极主动参与到灭毒除害的行动中,为大面积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的铲除奠定了基础。

2.1 建立监控观察点,严控紫茎泽兰

为确保三峡库区环境安全,严密监控“植物杀手”紫茎泽兰,分别在坝区长江沿线的三斗坪镇石牌村、乐天溪镇莲沱村、太平溪镇伍厢庙村和太平溪村个设置4个各66.67 hm2的紫茎泽兰调查监控区,每个监控区分别挑选10名思想素质好、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农民为调查监控员,与乡镇和区农业环保站建立电话联系,完善监控网络,畅通疫情预警渠道。2006年7―9月,与相关乡镇配合,开展了3次较大规模的紫茎泽兰的踏查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尚未发现紫茎泽兰疫情。

2.2 组织铲除活动,取得明显成效

在充分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的基础上,2006年9月组织全区农民开展对空心莲子草和凤眼莲的铲除活动。实行群防群治,分片负责。一是农民的房前屋后、空地、承包地由农民自行“铲除”;二是乡村路旁、沟旁、集体牧场、公共场所由乡村组织“铲除”。10月黄柏河流域凤眼莲肆虐成灾,发现疫情后,积极向区政府参谋建议,提出铲除防治技术方案,11月由区政府牵头,有农业、环保、环卫、交通等部门参加,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黄柏河流域凤眼莲集中铲除行动,此次活动共投资20余万元,调用大型江上垃圾清漂船1艘,小型渔船10余艘,连续打捞,凤眼莲植株残体经压缩装箱后,运往丁家坝、太平溪、梅子娅等3个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努力,彻底清除了凤眼莲的危害,黄柏河恢复了清澈美丽的面貌。通过集中重点铲除行动,扩大影响,促进全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全区空心莲子草发生面积为688.6 hm2,人工铲除面积143.07 hm2,化学防治除去206.67 hm2;凤眼莲全区发生面积43.47 hm2,人工打捞清除31.33 hm2;紫茎泽兰监测调查面积266.67 hm2;全区外来入侵生物的防治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2.3 引种专食性天敌,示范绿色防控技术

根据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外来入侵生物防治管理工作要求和《省农业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15年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工作要点的通知》(鄂农办函[2015]22号)文件精神,2015年全区以水花生为重点防治目标物种,部署开展外来入侵生物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工作。于5月13日和6月9日分2批次从长阳白氏坪繁衍基地引入水花生专食性天敌莲草直胸跳甲累计达3万余头,根据全区水花生分布及危害状况,分别投放在小溪塔街办、龙泉镇、鸦鹊岭镇、分乡镇、黄花镇等5个乡镇共计15个水花生绿色防控示范点,目前部分示范点水花生的地上部分被啃食已枯萎死亡,取得明显控制成效。下阶段将继续定期定点开展观察研究,总结天敌放飞规律特点,为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通过1~3年生物防治技术示范推广,逐步遏止水花生发展蔓延趋势,有效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药残留,保护农业生态平衡。

2.4 制定应急预案,建立长效机制

为了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提高全区应对外来入侵生物灾害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防范外来入侵生物灾害,及时恢复生产秩序,挽救灾后损失,降低损失程度,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区环保站汇同相关技术部门,于2006年4月起草制定了《夷陵区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从工作原则、组织机构、职责及联动机制、监测报告和预警、应急响应处置程序、援救保障、奖励与责任追究等方面,完善了防范外来入侵生物灾害的长效机制,提高了应对处置能力,预案于2006年7月经区政府审核,由区农业局实施。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外来入侵生物具有量多面广、蔓延快、危害重的特点,灭除工作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二是防除经费不足,有效防除范围较窄。三是宣传面仍不够广泛,尤其在广大农村,全区动员人人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尚未形成。

4 防控对策

4.1 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三峡库区外来入侵物种已达50多种,已对库区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给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和旅游业等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要充分认识外来入侵物种危害的严重性和防治外来入侵物种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环境,保障库区环境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介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危害、入侵途径、防治技术方法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公众尤其是农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发动全社会的力量,做好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工作[1]。

4.2 建立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制度和信息报告制度

加强有关部门的联合,在做好外来入侵物种情况报告调查工作。要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监测计划,建立县(区)、乡、村组监测网络,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监测和铲除工作。要争取国家三峡办的支持,将外来入侵物种的调查监测工作纳入三峡库区环境监测点的重要监测项目,发现外来入侵生物疫情后,及时向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通报有关情况,责令有关单位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控制和清除[2]。

4.3 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加强研究。特别要重视外来物种入侵和危害机制、引进外来物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外来物种控制技术,如生态系统、生境恢复技术、生物防治、低污染化学防治、生态替代、早期预警等综合防治方法的研究,为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使防治工作更加科学有效[3]。

4.4 加大对外来入侵物种防治工作的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政府设立专项资金,省、市、县(区)各级都要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预防、控制和清除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强完善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的基础设施和技术手段的能力建设,努力提高防治外来入侵生物的能力和水平,维护三峡库区生态安全[4]。

5 参考文献

[1] 赵怀浩,田家怡,程建光,等.黄河三角洲地区外来入侵有害生物的种类分布与防治[J].滨州学院学报,2011,27(6):31-36.

[2] 舒易星,施祖荣,王连水,等.外来入侵植物及其生物防治[J].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3(1):64-71.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5

生态脆弱性是生态系统在特定时空尺度上相对于干扰而具有的敏感反应和恢复状态,它是生态系统的固有属性在干扰作用下的表现[3]。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分为原生脆弱性和次生脆弱性,又称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4]。固有脆弱性指生态环境具有相对较强的敏感性;特殊脆弱性是指外界干扰一旦超过了环境维持自稳定的阈值就会发生突变性的退化[5]。海岛生态脆弱性同样可分为固有脆弱性和特殊脆弱性,所谓固有脆弱性是指由于陆海作用引起的脆弱性,是海岛生态环境在陆海动力作用下表现出的因自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是所有海岛环境的共性,主要表现为气候变化和海平面的上升或下降;而特殊脆弱性则是指在大量的和不同的人类开发活动影响下的海岛环境因适应而受到损害的性质,主要表现为海岛地形地貌的改变、海岛植被的破坏、自然灾害等,可因经济调控、计划和政策等人类决策的变化使损害发生变化,即是可变化、可控制的[2]。

2平潭岛自然地理条件

平潭岛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东邻台湾海峡,距台湾新竹73海里,西部隔海坛海峡与福建省福清市、长乐市相邻,南部与福建省莆田市南日岛相隔于兴化水道,北至海坛石与白犬相峙,介于东经119°32′至120°10′,北纬25°15′至25°45′之间。平潭岛属于福州市的一个县,全县由126个大小岛屿,167个岩礁组成,总面积370.90km2。其中海坛岛为主岛,地势南北高,且多为起伏的丘陵与低山,中部较低为海积平原,面积251.40km2,南北长29km,东西宽19km,海岸线长408.73km,它是全国第五大岛,全省第一大岛,亦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平潭岛在NNE向新华夏系构造控制下,经过第四纪以来海平面的多次升降和流水、风力等共同作用下,形成丘陵、平原、台地从西北向东南相间排列的地貌格局[6]。

3平潭岛生态脆弱性的主要表现

3.1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平潭岛地处台湾海峡的风口走廊,又受台湾雨影区的影响,属于半湿润气候,风力强、降水少且变率大,风、旱、潮等灾害频繁。台风和旱灾是平潭岛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发生的频率最高,几乎每个时期都有。台风影响主要在7-9月,约占总次数的70%,据1956~1987年资料统计,台风影响平潭共达184次,平均每年5.8次;另据1953~1980年气象资料分析,28年中发生旱灾85次,其大旱灾38次[7]。

3.2近岸海域赤潮频繁发生

随着平潭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当地人口和外来游客逐步增加,大量含有机质和营养盐的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规模化的高密度水产养殖,也造成对海域水质的污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体富营养化使赤潮频繁发生。1990年4月,海坛岛东南部发生赤潮导致大量缢蛏死亡。1991年4月,海坛岛的北厝、苏澳、芦洋、澳前、竹屿口、芬尾、白清等地发生赤潮导致草虾、仔虾、扇贝死亡[8]。2007年6月,龙王头海水浴场及周边海域爆发有毒赤潮。

3.3海岸线侵蚀严重

平潭岛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水文条件等造就了极富有个性特点的海蚀景观,如海蚀沟、海蚀绝壁、一线天、仙人井等。但海岸侵蚀作用又对海岸线造成极大的破坏,产生海岸崩塌、滑坡,形成海蚀平台、崩积砂石滩等,使海岸线后退,岛屿面积缩小,平潭岛东北部海岸侵蚀破坏现象尤为严重[9]。流水镇位于平潭岛东北部,该区域基岩为中酸性英安质火山碎屑岩,残坡积台地十分发育,残坡积粘土厚度可达10m~20m,在海水冲蚀、风蚀等海洋外动力作用下形成陡崖,陡崖在海蚀及重力作用下崩塌,如此往复,海岸线不断后退。如流水镇北港小学校址,原距海岸线约100m,现因海岸侵蚀导致山体滑坡,学校操场与海岸线的距离已缩小至50m左右,已对学校的安全构成威胁。

4平潭岛生态脆弱性的驱动机制分析

4.1全球气候变化

因气候变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已是一个为人们普遍认可的事实。世界海洋的最上层300米,1998年比20世纪50年代中期温度上升了0.3±0.15℃;1966年以来的北半球,年平均雪盖面积有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约减少10%;1973年以来卫星观测北极的海冰面积也有下降趋势,自1978年至今,北极海冰面积可能减少2.8%[10]。国内外科学家使用31个复杂气候模式,对6种代表性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未来100年的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2100年全球平均海平面将比1990年上升0.09米~0.88米[11]。而海平面的上升、更剧烈的海浪、海面冰盖的减少、地面温度的升高促进永久冻土融化和地面冰面减少,将造成沿海地区土地面积减少,这些影响的综合作用对居民和基础设施产生严重影响,还会引起海岸带的退却,这是全球气候变化对海岛影响的一般情况,是海岛固有脆弱性的主要原因。

4.2围填海等海洋、海岸工程建设

平潭岛海岸线蜿蜒曲折,主岛海坛岛西部海域潮流动力较弱,岛礁风化物长期沉积。建国以来,先后实施了竹屿口、火烧港、幸福洋和山门前等大中型围垦,共计围垦面积40.44km2,扩大土地面积2941.7hm2,修筑海堤10418m[6]。近年来,又陆续启动了苏澳港口船舶修造基地、竹屿港口船舶修造基地和平潭海峡大桥等重大海洋海岸工程的建设。围填海工程的修建,改变了原有的海流体系和水动力条件,造成泥沙淤积,降低了海域的环境容量,导致局部海域水环境质量下降,并对海洋生物资源带来严重影响。

4.3海岛周边海域环境污染

近年来,随着平潭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海岛旅游开发等利用程度的不断升高,近海环境质量逐渐恶化。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垃圾的任意倾倒、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以及海水养殖业的发展,使海岛近海环境污染和周边海域富营养化逐渐加重。就海水养殖业而言,海岛水产养殖在增加附近渔民经济收入的同时,也给海岛和周围海域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平潭竹屿养殖区的水质已呈劣四类[12],高密度网箱养殖使得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日益突出。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粪便和代谢废物能够提高养殖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和增加水体的混浊度,使浮游生物与食物链发生变化,导致鱼虾减少。而沉积到海底的养殖废物则会造成海底的有机物污染,其有机物分解耗氧在底层形成缺氧环境,对大型底栖生物群落产生影响,导致原来生活在海底的动植物暂时性消失和海底生物多样性的下降[13-14]。

4.4淡水资源缺乏,植被破坏后恢复困难

平潭岛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17200万m3,其中地表水资源为11238万m3,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为2373万m3,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21.3%,为全省人均水资源量的12%,属福建省沿海岛屿缺水地区。

平潭岛处于南亚热带北缘,气候温暖湿润,植被多为逆行演替的人工植被,以木麻黄为主,种类少,优势种相对明显,群落结构单纯。长期受人类的破坏和恶劣自然条件的影响,植被急剧衰退,原先营造的木麻黄林,老化严重。由于树种单一,原来木麻黄老化被砍伐后,造林成活率低,二代幼林矮化,呈灌木林状,而从外地引进的树种又难以存活,树种更新困难,加上人为挖沙采石和风浪侵蚀,从而造成了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

5平潭岛生态良性发展的对策措施

海岛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耦合作用下的结果,而人类开发活动的盲目性与无序性则是脆弱性加剧的主要原因。因此,应重点从人类活动规范管理的角度来实现对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调控[2]。

5.1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不仅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欣赏美丽的景色,更强调保护性的旅游。滨海生态旅游应以滨海生态系统和滨海资源为依托,强调保护和可持续的旅游活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平潭海坛风景区、坛南湾沙滩、龙王头沙滩等重点旅游景区的开发应制定控制性规划,论证各类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强度,合理确定旅游生态容量,实现以生态资源促进旅游开发,以旅游开发收益促进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同时应加强滨海旅游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治理和抢救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旅游资源与环境,使之尽早恢复本来面貌;并在旅游区内建设环境保护科普宣传教育设施。

5.2严格控制海岛及周围海域环境污染

控制海岛周围环境污染要海陆一体化调控,应强化岛屿和海域的两位一体监督和综合管理。

一是加大内陆流域综合治理,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入海,建立并实施陆源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并试点运行。海洋每年接纳污染物中陆源污染物占80%以上,所以应加大城镇居民生活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力度,在原有平潭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实施二期工程并扩大污水管网的覆盖范围,并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

二是全面实施海上流动污染源及其相关作业的监控和管理,加强对机动船舶、港口、锚地泊船等含油污水的治理和管理,实施船舶及相关作业的油类污染物“零排污”计划。

三是提高岛民环境意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5.3推行养殖生态化建设

生态渔业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遵循经济规律,运用生态系统工程技术进行设计、生产和管理的一种新型渔业,该产业既能实现高效健康养殖、海洋渔业与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又能有效地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优化自然资源配置,确保渔民增产增收。

在养殖结构方面,要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优、特种类,提高经济效益。在养殖技术方面,要加强对种苗、饲料渔药生产和使用的监督管理,改变传统的养殖方式,提高水产养殖科技含量,进一步推广健康养殖模式,合理控制养殖密度,提高集约化和现代化水平,保护中国鲎、仙女蛤、厚壳贻贝、坛紫菜等重要渔业品种的渔业资源、繁育、索饵等场所。

5.4植树造林,实施海岛生态恢复计划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范文6

【关键词】现代生物技术;生物修复;应用

1 我国的环境状况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近年来虽采取了大量控制措施,但环境污染的趋势仍在继续。如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在环境保护中,从源头上防止污染是实现经济增长和改善环境所必须执行的技术策略[2]。绿色技术崭露头角,理想的绿色技术是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采用高选择性、极少副产品的反应,实现零排放[3]。随着生物技术研究的进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入,现代生物技术为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依据。

2 生物修复技术

环境污染物的清除有多种方法,其中常用的方法是是物理和化学方法,这些方法虽然行之有效,但通常成本很高,而且还容易造成二次污染。采用生物清除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修复技术则极具应用前景,具有极大的潜力。生物修复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利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降解、稳定和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使受污染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得以恢复。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可以削弱乃至消除环境污染物的毒性,降低污染物的健康风险[4]。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在生物修复技术中处于主导地位,近年来国内外对微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非常重视。Fulthorpe等从巴基斯坦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微生物,能矿化2,4-D,还发现添加硝酸盐、钾离子和磷酸盐能增加降解率[5]。植物修复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湖北黄石完成的污水净化和污水资源化双重功能的新型稳定塘设计实验证明,水生植物能够去除N、P,能达到一定的净化效果[6]。

3 现代生物技术的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DNA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7]。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技术作为一种高新技术,已普遍受到世界各国和民间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发展十分迅猛。现代生物技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利用微生物,少部分利用植物作为环境污染控制的生物。(2)应用环境生物技术处理污染物时,最终产物大都是无毒无害的稳定的物质。(3)利用生物方法处理污染物通常能一步到位,避免了污染物的多次转移。(4)生物处理具有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专一性。(5)生物技术的产品或副产品基本上都是可以较快生物降解的,并且都可以作为一种营养源加以利用。

4 现代生物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对大面积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Martin Alexander与他的学生开展了农药在土壤中可降解性的研究,为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打下了基础[8]。至70年代,随着环境技术和微生物学的快速发展,生物修复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运用现代生物技术构建高效菌,加强微生物对农药等污染物的降解能力,提高降解速率。生物强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有毒有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将生物强化技术融入到传统的生物修复中,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技术提供的新方法、新手段进行监测和评价,已成为生物修复发展的一种趋势。通过对微生物的研究得知,微生物修复的最佳温度在30℃,李荣等从受阿维菌素农药污染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能高效降解阿维菌素的菌株AW70,这菌株在30℃-37℃的范围内降解率最好,能达到80%以上,而低温和高温对降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9]。生物修复在农药污染的应用外,还在石油污染、水体污染修复中应用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物修复技术开始应用于石油污染治理。污水的生物净化是利用微生物自身的生命活动对污水中的有毒物质进行迁移和转化,从而达到净化目的的处理方法。

5 现代生物技术的问题与展望

近30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多数内容已经渗透到环境工程领域中。有应用前景的领域包括废物的高效生物处理技术、污染事故的现场补救、污染场地的现场修复技术等许多方面。现代生物技术深入到我们生活领域中,给我们带了重大作用。但生物技术也带了许多问题。通过生物技术产生的新菌种从实验室走到田间,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带来生态灾难。还有军事政治家利用生物基因制造生物武器,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复制大量致病微生物的遗传基因,并放入到武器中。给人类带来新的忧患。现代生物技术带来的问题不容忽视,要提高研究人员的意识,加强国际合作和强化社会责任机制。通过对现代生物技术的伦理构建,使其能够更好的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纵观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其前景是美好的,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专家预测现代生物技术创新的将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而到来,以基因组为基础的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它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投资商和企业汇集于这一领域,现代生物技术将进入广泛的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像当年工业革命一样,使人类的生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刘艳丽.现代生物技术在生态环境及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煤矿现代化,2009,4.

[2]周光召.将绿色科技纳入我国科技发展总体规划[J].环境导报,1995(2):21-22.

[3]朱国萍.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J].安徽师大学报,1998(21):98-101.

[4]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356.

[5]Fulthorpe RR, Rhodes AN, Tiedje JM. Pristine soils mineralize 3-chlorbenzoate and 2,4-dichloro-phenoxyacetate via different microbial populations[J]. Appl. Environ. Microbiol., 1996,62(4):1159-1166.

[6]陈金霞,徐王华,张小莉.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上海化工,2000(9):4-7.

[7]林海.现代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19):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