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1

【关键词】初中物理信息技术互联网整合实践

引言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是对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顺应教育改革的形势,最重要的是提高了我国的教育水平,提高了初中生的学习能力。物理这一门课程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更要提高实验动手动脑能力,更是需要信息技术来整合教学水平。首先,从国内外的信息技术发展与教学课程整合应用的现实情况出发,提出了现代教育整合需要的是现代型的学习理论作为基础;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就初中的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模式进行探讨,并且,深入的分析此次提出的模式可行度。之后再进一步的以B中学初中的物理教学为实例,通过案例的方式展示出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模式过程;最后,评价此次的整合实践,并指出其中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确立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从国内外的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实际情况出发,研讨其中的价值,分析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整合的相关基础理论,再结合教学实际情况,深入探讨分析,总结方法,最后提出相应的措施。

(二)、解析其研究方法。

我们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和归纳总结法。

二、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过程

(一)、实现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目标

初中的物理教学,它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学科知识,增加学生对物理学科的理解,探索自然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思维能力,养成在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正确处理问题的优良习惯。因此,初中物理教学,借助信息技术,开拓学生视野,实现整合,才能达到最终的目标。

(二)、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原则

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需要遵循一些必要的原则,若违背了这些原则,效果会适得其反。需遵守的原则有以下几点:

在其过程里必须要有先进的指导思想。信息技术参与到物理教学当中,其本质意义是改变教学方式,改变陈旧思想的变革。这种变革,是一种革命,是必须有先进的指导思想来领导的。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多先进的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我们打下了基础,必须要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下,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选择合理的理论作为支撑点,实现整合过程。

在其过程中要紧紧的抓住初中物理特点。有很多的研究成果表明,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能够整合,所以此次整合要紧紧抓住物理学科的自身特点,因此要考虑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性、直观性。

在整个过程中要掌握主次,统一目标。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整合的主体是物理学科,是学生,并非是信息技术和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分清主次,根据物理教学的目标及学生学习状况及学习需求进行教学效果优化为主线,实现将传统的教学模式成功变革为将学生、老师、教材、环境等集中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学习模式,从而实现将整合的目标与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完整的统一。

(三)、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设计理念

形成以人为本的物理教学形态。传统的物理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律能力都还不是很完善,大多数的学校采取的都是强制性的方法束缚学生,通常是通过外部的作用督促初中生学习,这种方法在根本上忽视了学生本身的内部因素,无限缩小了自主性学习,扩大了外在作用。所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应从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将物理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利用物理信息展示出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师生感情。构建全新的教学形态,营造自由,和谐,轻松的学习方式,最大程度的显示“以人为本”的特点。

这种教学形态的优点在于: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整合之后物理课程的上课形式,上课内容更加生动有趣,十分有利于学生学习动机的建立,然后是学生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新知识;最后是实现学习环境轻松、自由、和谐的状态。

要打造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但受到其智力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其中除了态度,情感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对如何最大限度的获取到知识是很关键的,因此寻找到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理解知识。

信息技术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实现多元化学习的物质基础,学生可以在教师传授为主的方式下,通过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主动探讨式的学习,信息技术包含的学习方式有:个性化的教学视频、3D实验模拟、网站内容查询等,新的学习方式给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多样化选择,能够有效的与教师传授互为补充,实现有机统一。

三、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模式的构建

教学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教学模式。在整合过程中,仍然需要构建教学模式,形成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相结合的体系。教学模式包括五个主要因素:教学目标、教学理论、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评价。

四、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实践

(一)、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基础条件

基础条件包括软件基础,硬件基础和师生能力基础。

(二)、解析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成功案例

在前面所讲到的教学模式,运用于B市初中物理教学实践,由此达到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水平。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

信息技术与物理教学的整合,不仅实现了教学方式上的创新,而且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学生实物操作,利用计算机仿真线路的模拟作业,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让整个教学过程丰富多彩,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具体化,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课堂教学依托信息技术,有利于指导学生发现课堂重点,难点,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结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快捷方便,在教育领域,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相结合成为当下的研究热点,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有利于教学模式的提高,推进教育改革的发展,最终受益的是广大初中学生。因此,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到初中物理教学中去,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田霖, 新课程下高中学生数学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

[2]张正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20-21.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2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反思 提高能力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 “物理难学”成为不少学生的共识,也是面对浩瀚的物理知识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物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融入到探究性学习中来,引领学生跨上初中物理的台阶,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要学会在教学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构建自己的成长之路。

一、明确课程标准要求,进行课堂教学反思

1.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直击教学核心内容

教学活动往往是围绕教学重点以及难点问题开展的,这是教学的灵魂和主旨,也是教学方法选择的根据,更是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指挥棒。一节优秀的物理课,一定是重难点突出,教学目标明确的。教师要善于在课后进行目标性反思,多追问自己:这节课我的重难点问题是什么?落实了没有?今后应该怎么凸显重难点?教师要本着以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探究性学习来解析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润物细无声”中,构建高效的物理课堂。

2.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情,有的放矢给学生解析疑惑

有些教师总是力求将问题解析得明白精确,却往往忽视学生是否能接受和理解,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究其根源就是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准,教师不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知程度,就不能做到及时反馈,也做不到及时调整教学方向,这也成为制约课堂实效的因素。所以,教师应在课后进行反思:这节课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有多少,课前把握的学情是否准确?这些都是值得教师及时课后反思的问题。

3.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得当得体

教师要根据课型以及教学实际,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物理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本着“因课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物理课堂教学。例如讲力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的方法,在学生直观理解基础上,运用生活实例进行解析,学生就很容易接受学习内容,抽象的内容直观呈现。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着“从概念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思考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课后教师要及时的反思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这对于教师成长均有现实意义。

4.渗透课程理念,达成三维目标。

新课程要求在教学中落实好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要在课前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后适时反思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合理地、科学地、系统地组织好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能力学习物理学科的科学探究态度,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二、深挖教材,进行练习巩固反思

1.习题选择要精选精练,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物理学科注重理论的掌握,讲究讲练结合,同时辅以课后练习和巩固,学生在具体的问题中理解物理知识间的内在规律。在学习中感悟,在练习中提升,这也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探究方法要求,更有力于培养学生发展性思维和创新型能力的培养。在讲练中学生主动探究在自学中成长。

2.训练要有梯度,有层次。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培养解题思路和技巧

3.作业批改要及时,批改方法多样化

利用面批,可以直接针对学生的解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当然也可以采取学生互批的方式,在互批中,发现自己和同伴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专业发展,进行业务能力的反思

1.对教学语言、教态和课堂气氛等细节反思

物理教师要关注语言的规范性,要严格运用物理术语诠释物理知识,讲究逻辑性和思维的缜密性。每节课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语言进行反思和梳理。此外,教态要自然大方,演示要直观,同时教师也要活跃课堂探究氛围,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3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 实验资源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7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高中物理教材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演示实验就是“观察电容器充、放电过程”。有许多新版本的教材都对这一实验作出了不同的描述,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电容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并通过观察电容器的充电放电现象来明确电容器所具有的储存电荷的本领。通过沪科版的新教材来了解并解析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研究。

一、高中物理的实验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物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高度重视有关物理实验方面的教学,并且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们学会基本的实验步骤与技能从而发现探索科学奥秘的乐趣,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做实验,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的团队精神,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相对于初中物理来说,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这就要求学生拥有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科学探究和实验设计的能力。高中物理实验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四点:一是设计实验方案,二是对实验器材的选择,三是对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四是对实验误差的分析。

(一)设计实验的步骤

1、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是教材中所要求学生完成的实验项目,是整个实验的中心,在明确实验目的后,根据所学的实验原理,实验室所提供的实验材料和老师的指导,完成实验。

2、要选择可行的实验方案

由于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有好几种实验理论作基础,所以会出现多种可选的实验方案,我们要依据四点来选择可行性的实验方案。一是要有科学性:实验方案要有科学理论作为依据,符合物理学基本原理;二是要有可行性: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出现安全隐患,导致器械和人身受到伤害;三是要有精确性:任何实验中都会伴有一些误差,当然,我们要选择误差小的实验方案;四是要简便、直观:实验设计方案要方便操作者操作和读数,对数据进行整理,这就要求所选方案要简洁直观。

(二)选择实验器材

拿电学实验为例子,电学实验的主要器材包括:电表,滑动变阻器,电源,导体等器材。那么在选择器材方面,我们也要考虑四点因素。一是安全因素: 在正常使用电源、电阻、和电流表的时候所通过的电流不能超过所允许的最大电流;二是:误差因素:选用电流表、电阻和电压表应选用尽量减少误差的;三是方便操作:选滑动变阻器的时候要求即能满足实验要求又能方便调节;四是要根据实验的要求:要注重实验的实际操作性,搭配好电源与其他用电器材。

(三)处理实验数据

1、直接比较法:有些简单的实验可通过对其物理量的直接测量就可得出实验结果,就可以使用直接比较法来处理。

2、平均值法:一般在同一y量环境下,所测得的物理量的值都不尽相同,出现这种状况的时候,比较适合平均值法的使用,这样会更接近真实值。

3、列表法:把在实验中所测得的数据列成表格,可以直观地看到各个物理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对问题的分析。

4描迹法:“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通常采用描迹法。

(四)分析实验误差

首先要找到实验误差的来源,并且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和实验数据的合理处理来减小实验误差。减小误差的方法:一是在实验前仔细地校准测量表,二是要选择适当量程和精确度的电表,三是通过完善实验步骤和方法来减小误差,四是多求几次平均值,五是对实验数据的恰当处理。

二、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

在高中物理的教学过程中,实验是非常关键且重要的环节,由此看来实验资源更是重中之重。目前,物理基础教育题材的改革的重要难点就是科学探究。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最新的科学实验成果,增加见识和知识根据教材设计相应的探究性课题,带领学生在多元的环境下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新思维和独立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出具有科学精神的创新型人才。

物理的应用非常地广泛。在日常生活中、生产实践中和科学研究领域中都充当着重要角色。因此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我们更要注重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实践问题的研究,在传授课本中的知识理论的同时还要联系生活实际来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与同伴合作互助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了学生对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和兴趣,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更为他们今后在科学探索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扎实的基础。

总 结:通过解析高中物理电学实验资源开发与能力培养的研究,培养了学生对物理实验的独立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4

分类法就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指的是解决某一问题时,由于存在不确定因素,难以统一解答,这时需要将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进行分析讨论,最后再对讨论到的各种情况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以得出问题的完整答案,即“化整为零,逐一击破,再积零为整”.分类法既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本文就分类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笔者的认识和看法.

1 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领略分类法的魅力

分类法并不直接由物理知识、内容所表达,而是往往隐藏在知识之中,并支配着知识的获取及应用,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方法论因素,让学生领会方法的内涵,领略方法的魅力.

例如,苏科版八下教材第九章力与运动,教材在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一复杂问题时,分三个小问题加以讨论:(1)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2)物体在不受力作用下怎样运动?(3)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怎样运动?通过一系列实验观察,数据积累,进行整理和归纳,总结得出:(1)物体受力平衡时,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运动状态不改变);(2)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即牛顿第一定律;(3)物体在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状态发生改变,可以概括得出结论:力是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力不是使物体运动的

原因.

再如,苏科版九上教材14.4滑动变阻器,如图1所示,在让学生了解其机构、各部分的名称和铭牌上各参数的意义的基础上,为了探究其正确的接法,先让学生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1)滑动变阻器共有A、B、C、D四个接线柱,如果只选其中的两个接入电路,可能有哪几种接法?

(2)如果将滑动变阻器A、D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向左移动滑片,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将怎样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将怎样改变?

学生讨论后得出:滑动变阻器任意两个接线柱接入电路可能有六种接法①A、D;②A、C;③B、D;④B、C;⑤A、B;⑥C、D.

接下来,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后得出:滑动变阻器能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只有四种:①A、D;② A、C;③B、D;④B、C.进一步分析实验现象得出:①A、D与②A、C等效;③B、D与④B、C等效,最终概括为;滑动变阻器接线柱的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

其实,教材中在很多地方都渗透着分类法的思想,这不仅体现人们对分类法思想的重视,让学生体验到分类法伴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分类法思想能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增强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在解题过程中,体验分类法的应用

2.1 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分类讨论

一般情况下,由于所研究的问题中,运动物体所处的状态未知而使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显得复杂,因此尽可能对物体所处运动的状态进行充分考虑,然后进行分类讨论.

例1 将一物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溢水杯,物块静止后,溢出81 g的水;再将其轻轻放入盛满酒精的溢水杯中,有72 g的酒精溢出,则该物块的密度为

多少?

解析 此题属于浮力中较难的题目.首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m排g, 可得 F浮水∶F浮酒=9∶8,求浮力不难,但难度在于确定物块静止时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而此物块的状态具有不确定性,需分类讨论.可能有四种情形:

(1)物块在水、酒精中均漂浮;

(2)物块在水、酒精中均沉底(都浸没在其中);

(3)物块在水中沉底,在酒精中漂浮;

(4)物块在酒精中沉底,在水中漂浮.

现将上述情形逐一分析:

(1)假设情形1成立,根据漂浮条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重力,且物块的质量不变、重力不变,所以,物块在水中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相等,即

F浮水∶F浮酒=1∶1≠9∶8,与题意不符,所以假设情形1不正确.

(2)假设情形2成立,则物体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即V排=V物;又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水=ρ水gV物,F浮酒=ρ酒gV物,得浮力比为F浮水∶F浮酒=5∶4≠9∶8,与题意不符,所以假设情形2也不正确.

(3)假设情形3成立,则违背物体的浮沉条件:漂浮ρ液>ρ物,沉底ρ物>ρ液,所以假设情形3不正确.

(4)因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

所以,由(1)(2)(3)可知,只能是物体在水中漂浮,在酒精中沉底(浸没),

根据漂浮条件,物体受到水的浮力F浮水=

ρ物Vg;

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F浮酒=ρ酒gV,所以,

F浮水F浮酒=ρ物Vgρ酒Vg=98

解得:ρ物=ρ酒=98×0.8g/cm3=0.9 g/cm3.

2.2 对物质的物理属性分类讨论

有些物理问题,由于物质本身属性变化,会使问题的结果出现多种可能,因此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对物理属性的多种可能进行分类讨论,才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例2 现有A、B、C三个轻质小球,已知:A带正电,A和B相互排斥,B和C相互吸引,C和A相互吸引,则C带电情况的是

A.一定带正电 B.一定带负电

C.可能不带电 D.无法确定

解析 该题主要涉及A、B、C三小球中任意两球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由于A带正电,B、C两球的电性未知,可能有多种变化,因而需对B、C两球的电性进行分类讨论,具体如下:

B球的电性可能有三种:

(1)若B不带电,则A、B相互吸引,

(2)若B带负电,则A、B相互吸引,

(3)若B带正电,则A、B相互排斥,

根据题意,可确定:B带正电.

接下来,判定C的电性,参照上述方法分析:

(1)若C带正电,则B、C相互排斥,

(2)若C带负电,则B、C相互吸引,

(3)若C不带电,则B、C相互吸引.

对照已知条件,C可能不带电、也可能带负电,故答案为:C.

2.3 对已知条件分类讨论

在某些物理问题中,由于已知条件不够明确,此时出现需要对已知条件的多种可能进行分类讨论,才能对问题进行求解.

例3 已知电源电压为6 V不变,现有两个定值电阻R1、R2接入电路中,串联在其中的电流表示数为0.25 A;若R1、R2换另一种方式接入电路中,电流表示数变为1 A,求R1、R2的阻值分别为多少?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解答此类题首先需要确定两个电阻的连接方式,但在已知条件中并没有明确表示,致使R1、R2的连接方式有几种可能:

(1)若R1、R2并联,则根据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

I=UR1+UR2

(2)若R1、R2串联,则根据串联电路中电阻的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

I′=UR1+R2

比较上述两式,可得:I>I′,

由此可得 6VR1+R2=0.25A

6VR1+6VR2=1 A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5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物理与初中物理相比有较多的不同,初中物理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物理知识,对于一些物理量的来源不做过多的探究,但是高中物理知识比较复杂和深入,学生不仅要掌握所学物理量之间的关系,还要进一步探究这些物理量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们是如何变化的.比如,电和磁的学习.这些物理量比较抽象,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到它们的存在,因此很难理解它们之间的变化情况.随着微课在高中教学中的广泛使用,学生可以通过视频等形式直接观察物理量的变化情况,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所学知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微课,能够使物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加深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微课的内涵与优势

微课的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提出的“60秒教学”演变而来的.强调课堂教学时间应该是由许多短的时间段组成,教师在每个时间段内讲解一个重点知识,让学生可以清晰地把握课堂重点内容.随后经过众多教学工作者的总结概括,进而提出了微课的概念.就目前来看,微课就是以视频为基础的一种短时间的教学模式.微课的特点就是将课堂进行分化,一节课可以分为4~5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内讲解一个重点知识,在讲解知识的同时,配以相应的视频和一定的配套练习,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可以将视频作为桥梁与学生进行知识的交流,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从整体来看,微课主要有以下优势:第一,时间短,重点知识相对集中.由于学生难以在课堂中较长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因此利用微课划分时间段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第二,容量小.微课教学是教师通过视频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讲解,能够突出教学重点,而且学生在短时间内对一个重点知识进行学习,有利于其更快地掌握抽象的内容.第三,生动形象.微课教学是将知识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原来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二、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微课,设计物理课堂实验.高中物理涉及大量的实验,通过实验直观的展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现象.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许多教材中的实验难以在课堂上完成.例如,在讲“光电效应”时,教师无法为学生演示实验过程.如果只是结合课本进行讲解,让学生用抽象思维来理解知识,教学效果就会不理想.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这一现象,从而将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图像,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知识点.

2.利用微课理论,突破高中物理教学难点.高中物理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中的物理现象,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常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至于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内涵.这就是为什么即便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但是遇到题目就不会解答的原因.利用微课教学,能够让一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突破高中物理的难点.例如,在讲“平抛运动和自由落体运动”时,有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障碍.如,很难想象物体在这两种运动过程中路程、时间、速度都是如何变化的.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普遍问题将这两种运动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然后一起探究这两种运动过程中诸多物理量的变化情况.这样,为学生及时答疑解惑,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促使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3.利用微课,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微课教学,可以教授学生基础知识,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谓的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实验,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发现规律,总结知识,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总之,高中物理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方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要重视微课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赵善田 单位:安徽阜阳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教材解析范文6

1通过识图,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内容

图像具有描述物理情景的作用,它能将文字描述的物理情景、环境、综合条件等相关物理内容用形象的视觉语言表述出来,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物理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图表,根据图像的特点可以分类如下:(1)图示结构,如《声音的特性》中的人和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噪声的危害与控制》中一些声源的分贝数、《电流和电路》中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等;(2)用以表示某个连续的过程,如《热机》中的四冲程汽油机工作示意图、《电动机》中线圈不能连续转动、《液体压强》中船闸工作示意图等;(3)用来表示某个实验的操作过程或实验装置,如《阿基米德原理》中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长度和时间的测量》中的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弹力》中的各种测力计等;(4)表示某个物理过程,如《熔化和凝固》中物质熔化时的温度变化曲线、《光的直线传播》中的光路图、《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中的声波等;(5)表示某个实验过程变量的控制,如《焦耳定律》中的两个密闭容器实验图、《电生磁》中的奥斯特实验图、《压强》中的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图等;(6)呈现某种不易观察的微观结构或宏观事物,如《分子热运动》中的电子显微镜的金原子、《核能》中的氘氚聚变成氦、《太阳能》中太阳的结构等;(7)呈现某些直观的事物,给人直观的感受,如《科学之旅》中的给停止沸腾的水浇冷水、小“人”随音乐跳舞、冰棍“冒”出的“白气”上飘还是下落等等.物理教材中的图像以其比文字更生动、直观、简洁的表达方式吸引学生的关注,传达内容丰富的信息.教师要重视图像的作用,以物理图像为蓝本,指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并结合实际逐渐构建情景,既能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又能加深学生对图文知识的识记和理解,从而掌握所涉及的物理内容.

2通过作图,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过程

物理过程具有复杂性和抽象性的特点,可以直接用文字表达,也可以用数学式表达,还可以用物理图像描述,借助于物理图像我们能形象直观的观察到较为完整的动态物理过程,进一步明确相应的函数关系,实现文字与图像的巧妙转化从而降低学习难度,增强感性认识与理解.事实上,利用图像描述物理过程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物理过程表述为物理图像;二是从物理图像上分析物理过程.因此,学会物理作图是解题的关键,作图的过程就是分析、理解题意的过程.在教学中物理教师要强化作图训练,让学生掌握作图的方法,能灵活地运用.

如暑假小明跟父母外出旅游,离开家后他们先是乘公交车以70 km/h的速度行驶了一小时来到车站,而后以4 km/h的速度步行20 min来到旅行社,最后坐特快列车以150 km/h的速度经历了2 h才来到旅游目的的,请你根据本题所给信息,作出小明旅游的v-t图像.教师在指导学生作图时,要注意确定坐标轴、符号和单位,着重注意一些特殊点(如起点、拐点、终点),然后用平滑的直线或曲线连接各点.

又如电学的多电阻计算题中因为涉及到多个电阻、电流、电压值,学生容易混淆,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出等效电路图,对应标明各电阻的电流、电压、电阻值,简化题意,帮助解题.

3通过用图,帮助学生解决物理问题

识图、作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用图来帮助我们解决物理问题.物理上很多问题的分析、解答时要依靠图像,利用相关的图形、图表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难题变成易题,从而方便问题的分析和理解.

例1一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力一定是

A.一定是平衡力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D.无法判断

解析一些同学看到“这两个力三要素完全相同”,极易选A,然而按题意画图,由图1所示,很明显不是平衡力,应该选B.

例2如图2所示是对冰加热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可知

A.BC段是一个放热过程B.冰的熔点是0 ℃

C.CD段该物质处于气态D.DE段表示冰的熔化过程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0 min~3 min时物体处于固体状态,吸热升温,3 min~6 min时物体是熔化过程,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热温度保持0 ℃不变,6 min~9 min时物体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又开始上升,上升到100 ℃时,水开始沸腾,温度保持不变.整个过程中,物体都在吸热,所以它的内能将不断变大.故答案选B.

例3如图3所示,开关闭合,当滑片在某两点间来回滑动时,电流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1 A~2.4 A,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是7.2 A~10 A,则电源电压为

A.10 VB. 12 V

C. 15 VD.无法计算

解析该题虽然有了一个电路图,但题目叙述了两种电路情况,为了不将电流表和对应的电压表的数据弄混淆了,可分别将这两种情况的电路图画出来,并把相关数据标在图上,如图4所示.

则U=I1R0+U1=I2R0+U1,

即1 A×R0+10 V=2.4 A×R0+7.2 V,

解得R0=2 Ω,

所以电源电压U=12 V,应该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