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大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大概念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1

一、概念图的含义

以往,概念图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概念构图(conceptmap-ping),它侧重于是概念图的构建过程,另一种就是概念地图(conceptmaps),它侧重于概念图制作完成后的最终成果。而现在这两种叫法的区别已经不明显了,基本将两者统一称作概念图。从概念图这一概念出现以后,中外的学者对概念图的定义各不相同,其中大家共同认可的一种定义是:概念图是指用节点来代表概念、用连线来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一种图示方法。教授黎加厚认为用概念图这种图示方法能够清晰地表达人们大脑中的概念、思想和理论等,帮助人们把大脑中隐性的知识显性化、可视化,方便人们的交流与表达。概念图由四个元素构成,分别是:节点、连线、层级和命题。

二、概念图的功能

1.概念图在教的方面的功能

(1)概念图可以用于教学的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概念图是用来确定教学内容中的主要概念以及相互之间关系的良好的工具。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可以从宏观上建立整体的概念图,将要在课程中展现出来的重要理念渗透进去,还需要用小概念图来呈现某一个教学环节的相关知识结构,从大概念图中选择一个节点,建立超链接,链接到小概念图,比如章节或者单元计划的概念图、知识点计划的概念图、课程计划的概念图、学期计划的概念图、学年计划的概念图等等。在进行具体的教学设计时,概念图能够用于不同的环节,比如教学的目标设计、教学的内容设计、教学的起点设计、教学的措施设计等。

(2)概念图有助于教师表征知识。在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画出的概念关系图,表明问题和问题解决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逐步的推导(可以采用正推或者逆推)直到问题的解决,在单元复习和习题讲评中运用这种方法的情况比较多。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探究学习时,教师也可以运用概念图的方法向学生介绍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从而得出探讨的有效方案。在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应用概念图提出相应的要求以及建议,从而达到引导和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的。总而言之,比较复杂的问题和想法在需要进行简单表述时,就可以运用概念图。

(3)概念图有助于教学反馈。通过概念图,教师能够得知学生的相关学习情况,例如学生应该找多少出概念、多少连线以及层级结构等,快速清楚学生基础知识的概况、缺陷以及相关的原因,下一步就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教学,不断地修改完善自己的一些教学设计概念图或者在教学后记概念图中进行记录。

(4)概念图有助于提升教学技能。要想形成概念图就需要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教学内容的概念、知识,发现重点、难点概念,并且明确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增强教师分析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概念图明确了教学的途径以后,接下的整个教学根据概念图的设计而展开,教学思路清晰。教师可以通过概念图来整合知识,将有一定联系的学科之间的知识组织到一起,清楚地表达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且做创造性的结构建构。

2.概念图在学的方面的功能

(1)概念图可以用来做“检测剂”。可以通过概念图的层级结构来看学生寻找已有的概念、把握知识特点、关联以及思考出新知识的能力;可以通过所举的例子来看学生理解概念意义的清晰程度和广阔程度。另外,在建造概念图时,学生碰到了难点,他们就会想到在学习中还有不足,比如他的知识链接不具有创造性,这就证明了他的知识储备不足、运用不灵活,从而促使他努力地去弥补这些不足。通过把学生的概念图和同学或者老师的概念图进行比较,这样模糊不清的问题就清晰可见了。

(2)概念图有助于可视化思考。学生可以通过运用概念图来预习、学习、复习等,在使用概念图时进行可视化的思考。在进行预习时勾画出课本中的重要概念,然后写出概念、相互联系以及层级,做出比较简单一些的概念图,在听教师讲课时用符号、颜色、补充实例等一些方法修改完善概念图,课后可进行复习概念图,整个思考的过程清晰明了,能帮助学生看清自己的不足,从而及时地弥补和改正。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不同的小组成员对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通过共通建立相关的概念图,共同的协商,增强批判性思维,完善和扩展了各自的认识。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探究学习时,还可以帮助其理清知识线索、探索解答方法或者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到最终的解决问题。

高中化学新标要求培养学生自己进行探索与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概念图和新课程改革是相互一致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概念图能够使学生学会学习,激励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另外,还有助于帮助教师冲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更新颖、有效、可行地进行教学设计,增强教学效果。但因为概念图的教学功能具有丰富性,以及化学学科自身的复杂性,决定了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究。

参考文献:

[1]饶萍.概念图策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牛玉洁.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J].新课程学习(中),2011(05).

[3]张瑞鹏.概念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06).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2

关键词:微课;化学教学;实践应用;思考

随着互联网深入寻常百姓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高中化学教学的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微课”成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以其简单、高效的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将“微课”与高中化学教学相结合,在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化学素养。因此,研究“微课”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一、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优势

微课是指根据教学三维目标,将教师根据某一个知识点或教学重点难点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过程记录下来,并以视频的方式通过互联网呈现给学生。微课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以下几点优势。

1.微课通常耗时较少,大概是8?10分钟。根据研究表明,高中生的注意力、思维思考活跃期等处于最佳状态只有维持8~10分钟。而每一个微课由于所用时间通常只有8?10分钟,学生在观看微课时,注意力比较集中,因而可以取得较好地学习效果。所以,当我们讲授一些能使用微课的知识点时,使用微课可以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

2.每个微课所要讲述的相关知识点明确。通常每一个微课涉及的内容仅针对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问题。例如,在必修1“硝酸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硝酸的工业制法制做成微课。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会给学生造成较大的学习压力,并且可以使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硝酸的工业制法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3.微课具有一定的“新鲜感”,跟传统的课堂教学不一样,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课的“新鲜感”是指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可以是在课堂之外,学生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时间,重复多次地进行学习。学生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形式,在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微课形式较新颖,可以通过网络的学习及钻研,将化学教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互联网+”的年代里,化学微课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精讲,也可以是化学实验的实践操作、专题复习、习题讲解等多种形式。如在高三年专题复习守恒法时,其中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守恒、水溶液中离子电荷守恒等内容,教师就可以以系列专题形式制作微课进行复习讲解和练习,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根据微课进行重复复习,从而建立高效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

二、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作用

微课应用要结合每个学科教学的自身特点。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应从高中化学学科特点出发,找出微课与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结合方式。

1.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效降低教学难点的教学难度

所谓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付出一定时间的学习却较难掌握的知识点。教学难点的教学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所消耗的时间最长,所投入的精力也是最多,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即便教师用心设计教学,也没有办法保证所有学生能理解难点知识。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借助微课,从学生实际出发,分析难点、突破难点。如学习必修1的“物质的量”时,由于物质的量反应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学习有一定困难。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微课资源网站,布置相应的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微课提前预习“物质的量”的概念、标准以及使用对象等知识。学生在课前,利用电脑、平板等设备进行自主学习,完成预习任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课堂上利用充足的时间进行讨论、分析,在课后还可以再巩固。

利用微课进行高中化学教学是突破高中化学教学难点的一种有效手段。越是学生理解难度大的知识点,其网络资源越丰富。如电化学、化学平衡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等微课资源,互联网上会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微课,教学时可以适当地引用借鉴。合理使用微课,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

2.突破常规教学的不足,突出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所占比重较大,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巩固知识体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虽然,化学实验教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且多数化学实验能够引入到课堂教学中,但是,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很多化学实验无法操作,单纯依靠教师口述讲解,过于抽象,使得学生缺乏真实的体验。而微课的应用能够有效突破该缺陷。

如针对探究铁制品生锈的条件实验来看,由于实验耗时较长、且难度较大,单纯依靠传统实验方法无法实现实验目标。因此,教师应引入实验微课,将学生划分为若干组,要求每组学生对不同环境下,铁制品表面变化现象进行记录,并在课上播放。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到实验过程中,感受铁制品表面生绣的情况,还能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还有一些化学实验危险性大,对环境污染较大。例如,在学习“氯气的性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实验微课,提前录制相关实验微课,这样就可以在安全、有保障,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的情况下完成教学。

3.微课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将化学微观世界宏观化,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障碍

高中化学教学的很多重难点都可以与微课进行整合,从而提高教学内容的形象性、直观性,让学生轻松地完成高中化学的学习,从而减轻学生学习的障碍。如在学习乙醇的性质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展示乙醇分子模型,让学生感性认识乙醇的结构特点,为化学性质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微课展示氯化钠、金刚石等微观结构,或者金属晶体的堆积方式等微观过程,使学生能够轻松认识物质的微观结构。在酯的性质的学习中,可以设计成学生动手实验,然后通过微课分析反应机理,探讨脱水原理,使学生理解酯化反应的实质,从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4.利用微课改进高中化学教学,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实现有效的化学课堂教学

信息时代背景下,微课与高中化学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已经成为高中化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化学教学中,微课用化整为零的方式,关注过程及方法,用微观呈现方式帮助学生学会观察,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但是,微课不是万能的。教师在使用微课时,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不是每一节化学课都需要微课,我们应当从学生的身边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教材,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合理引入微课。有些化学实验还是需要学生直接动手去完成,如钠与水的反应。所以微课只是一种教学工具,不能够完全取代传统教学 。另外,微课制作需要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也有一些学生无法通过网络进行微课学习,因此我们应适当利用该方式开展教学,逐步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根据上文所述,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模式,满足现代教学发展的需求,不仅能够在有限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还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掌握化学知识。因此,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在学生特点基础上适当引入微课,与学生共同探索知识的发展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化学知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岩.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初步探索――以“乙醛”教学的微课应用模型为例[J].化学教育,2015,(11):22-25.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3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扮演着关键性角色,可以促使学生在相互学习、勉励中准确理解、掌握化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促使班级中每位学生都能有所进步。但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一些问题。

1.分工不明确,职责流于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随意性是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显著特点。教师没有全方位分析班级每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等,也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同一小组中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内部学习效果不理想。甚至有些教师还考虑到男女生差异,接触亲密程度,把同性分配在同一小组中,导致男女生协调不到位,也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分配教学任务时,教师没有根据小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调配任务,分配不明确,没有落实到每位学生身上,职责也不到位,流于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2.时间分配不合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时,教师没有根据教材内容、学生水平,也没有遵循已制订的教学时间合理分配计划,导致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时间非常少,无法深入理解并掌握新的知识点,无法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

3.教学评价方式单一化

在小学合作学习模式作用下,教师仍然采用单一的评价方式,仍然把“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尺,即通过简单测评相关的教学内容评价学生,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提高。

二、高中化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解决对策

1.科学划分小组,明确责任,合理分配时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基础水平高低、动手能力高低,并结合教材内容,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机融合,让班级中的差等生也能参与教学全过程,有所进步。在此基础上,还要综合考虑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性别差异等,优化组合小组成员,控制好小组成员数量,科学划分学习小组。在分组时,要协调搭配男女生,避免性别相同的学生相互打闹,不认真学习,还要充分考虑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均衡搭配,小组成员数量最好不要超过六人。还要结合教材内容和不同小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适宜的教学任务,并落实到每位小组成员身上,使他们明确自身的职责,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水平及教学内容难易度,留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时间、空间,相互探讨、相互学习,获取更多的化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2.预习课程,共同讨论

在上课前,教师要引导小组成员做好课前预习,相互探讨,解决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和教师交流、沟通。在相互监督、相互鼓励下,他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预习过程中,使其逐渐对化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教师也能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以“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这是高中化学的重、难点所在,学生很难掌握该章节内容,学习起来也比较吃力。在这种小组合作形式的预习中,学生在大概了解了“氧化还原反应”内容后,应该相互讨论自己不懂的地方,探讨相关的概念、方程式、实验等,为课堂教学顺利开展埋下伏笔,课堂学习也变得轻松、简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巧设问题情境,采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形式,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为例,这也是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知识,但学生经常混淆不同元素,也不能完全记住。针对这种情况,在学习相关章节内容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合上书,以小组形式默写“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相互讨论,共同完成,对写得又对又快的小组将给予一定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准确记住这些重要知识点,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优化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促使班级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4

一、什么是化学课堂有效性导入

化学课堂的有效性导入指的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围绕着教学目标,用适当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大概的学习内容,进而积极主动的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步骤,再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掌握相关知识。

认识心理学家皮来杰认为,每个学习者的头脑中都有一个认识结构,只有当认知结构与外界刺激发生不平衡时,才能引发学习的需要,即人的心理总是有一种试图扭转这种不平衡以达到平衡的认知倾向,这就是学习动机。在教学开始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矛盾是潜在的,学生并未充分意识到它的存在。为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行为,使潜在的矛盾表面化,并产生激化,从而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课堂有效性教学导入就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

二、新课导入的基本原则

通过课题组的不断努力我们觉得新课的有效性导入必须符合一定的原则;

1、符合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应该是我们的课堂导入充分体现课堂的基本内容。要做到课堂的有效性导入,这是一个不能违背的原则。

2、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教学内容的好坏,最终应该通过学生的评价来衡量。因而高中化学课堂的导入的设计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甚至还要考虑到年龄、性格特征等。也就是有效的课堂导入应该是学生能够愉悦的接受的。

3、形式要多种多样

课堂的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选择教学导入时应该因地制宜,有的课堂导入只需要一种类型而有的课堂导入可以有多种形式配合,搭配使用可能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可能每一堂课的课堂导入都一模一样,否则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丧失兴趣,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下面我们就课题组这段时间以来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做个小结。

三、常见高中化学课堂导入法

1、实验导入法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没有实验就没有化学。运用化学实验导入新课是化学课堂导入最重要也是效果最好的方法。经过前期的问卷调查,学生对化学课堂的实验导入是最感兴趣的。实验导入法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气味实验等。

例如:在必修一《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中我们是这样通过趣味实验导入的。

[新课导入]:人们常说,水能灭火,水火不相容。下面我们做一个有趣的实验:请一个同学上来到讲台上用胶头滴管吸水滴在酒精灯灯芯上(酒精灯灯芯处先放一小块钠)。

[教师引导]在刚才的小魔术中奇妙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金属钠引起的。金属钠具有哪些性质?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

学生立刻就被刚才的“魔术实验”所吸引,不禁会想到底是为什么呢?急于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进入钠的学习,学生的注意力一定是高度集中的,学习的效率自然也就提高了。当然教师在后面讲到钠和水反应这条性质时,再呼应开始做的“滴水生烟”实验,使问题得到完满的解决。

在必修二《化学能转化为电能》中我们是这样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导入的。

[教学导入]视频展示水果电池以及图片展示各种电池

[活动与探究]P40课堂演示是实验

实验1:一块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3: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4: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提出问题]

1、铜片上氢气是怎么产生的?

2、产生电流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交流、讨论]

2、直接导入法

对于一些学生概念性不是很强的物质的教学过程,我们考虑的是运用直接导入的方法,力求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在必修二《石油的炼制、乙烯》中我们直接介绍石油的基本知识。

[教学引入]石油――工业的血液。了解石油的基本知识:

①是一种有特殊气味、黑褐色粘稠的油状液体,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

②不是一种单纯的物质,成分复杂,由好几百种碳氢化合物所组成,主要是各种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大部分是液态烃,同时溶有少量的气态烃、固态烃。

③组成元素:主要为C、H元素(质量分数为97%~98%),还含有少量的O、N、S等。

④石油的化学成分随产地的不同而不同。

⑤由古代动植物遗体经过非常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

[过渡]由于石油成分十分复杂,所以直接使用的价值不大;石油的炼制方法有两种:一为石油的分馏;二为裂化和裂解。

3、直观导入法

直观导入就是教师通过实物、视频、图片、图表、模型等来导入新课,这一导入是建立在直观的基础上,运用得当的话既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工业生产流程中运用这种方法取得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例如:在必修一《氯气生产原理》中我们就通过了图片、图表等方法导入。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展示浩瀚的大海――富饶的海洋、湛蓝的海水。

[提问]为什么溴被称为海洋元素?碘元素在海水中的储量?

[设问]海水中除了氢、氧元素之外,含量最多的就是氯元素,海水中的氯化物主要为氯化钠(sodium chloride),其次是氯化镁、氯化钙和氯化钾等。海水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人们是如何从海水中获得氯化钠和使用氯化钠的?

[多媒体展示]通过图片展示盐田法晒盐

[引入]氯化钠的一些用途:

1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09%医用氯化钠溶液)、用盐水消毒和漱口等。

2食品业:用食盐腌渍蔬菜、鱼、肉、蛋等,使这些食品风味独特,还延长保质期。

3交通上:将氯化钠撒在雪上,可使路面积雪消融,减少事故的发生。

4工业上:重要的化工原料,可通过电解饱和食盐水来制取氯气等化工产品。

[设问]氯气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生产中人们是如何获得氯气?

4、化学趣史导入法

作为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并充实自己,我们通过不断的学习可以更多的了解相关的化学知识,再把它们传播给学生。利用化学史上的故事,也可以很好的导入新课。

例如:在必修一《从铝土矿中提取铝》中我们通过了两个化学故事吸引学生的兴趣。

[导入新课]首先图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铝制品,并引出铝合金生活或生产上的应用,接着进一步追问铝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分别利用了其哪些物理性质?然后通过展示“铝的趣史”,

(一)在国宴上,拿破仑三世使用一套珍藏的铝制餐具,而大臣们使用的是银制餐具。

(二)门捷列夫创建了元素周期表,受到英国皇家学会的表彰,奖品是一只铝制奖杯。

提出铝在以前之所以如此珍贵是因为当时的炼铝技术不发达,从而过渡到如何提取铝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遇到的问题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导入,但真正的有效不应该由教师说了算,应该以学生为主进行评价,通过学生评价确定课堂教学的导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鉴于此,我们对“有效”充满着一种陌生,对如何做到“有效导入”的评价很难判定。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问题和困惑。

1、化学课堂有效导入的体现:如何体现出本节课的课堂导入的有效性,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进行评价?老师方面、学生方面怎样比较完整的结合在一起。

2、有效的教学导入看似简单,但它是一个系统的、庞杂的工程,需要有有效导入教案、有效教学方法、有效教学评价等方面组成。因此在研究之初问题太多,导致无处下手,主次不明、重难点不清。导致研究内容比较杂乱。

3、教学是一个双向活动,是教与学的有效统一,脱离了学生这个主体、脱离了学校教育实际,有效教学注定是虚名。那么怎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有效的教学导入时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的、慢慢的摸索,在摸索过程中我们去如何找到教学的平衡点?

五、今后工作方向

在这阶段的课题研究中我们也有一些收获,也发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刚开始研究,许多研究工作都做的不到位、不够完善。课题研究还要继续,我们将操着既定的目标继续努力,不断充实自己,不断的修正我们的研究方法,更好地提高研究工作的质量,争取在下个阶段中做的更好,让我们的课题研究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课堂教学有效性标准研究[M]孙亚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有效教学艺术[M]吴松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5

关键词: 物质的量 物理量的创设 比例法 高中化学教学

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中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它是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平均摩尔质量等概念的母体。从纯化学知识点上看,它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计算的灵魂。从生活生产中看,它广泛地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新教材的编写又把这部分内容放在了第一章第二节,对于这时期学生的学情来说,他们的化学知识总体较浅,没有丰富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对微观世界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原子、分子构成层面上。客观从化学知识结构角度上说,此时引入物质的量的概念有点早,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巨大挑战。如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解;如何合理地分化难点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如果学生一开始在这里没学好,就会对学生学习化学造成心理障碍,产生畏难情绪,对以后学习化学产生严重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我对物质的量的教学谈谈心得体会。

首先,对教材中物质的量的引出我有不同的看法。先看物质的量引出的两个范例。

范例1:

[引出基本概念] 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 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范例2: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同学们,我这里有一杯水。请问,我们可以通过哪些物理量来描述有多少水呢?请同学们从多角度来分析。

[生]展开分析讨论。质量,体积,水分子的个数……

[师]引导学生回答,水的质量可以用天平称量,水的体积可以用量筒来量取。那么水分子的个数呢?可以直接用仪器测量吗?如果不能直接测量,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杯水中含有多少个水分子呢?

[激思]请同学们相互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

[学生讨论,提出研究方案]不能直接用仪器测量,但如果已知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出一定质量的水中所含水分子的个数。

[师生评价] 同学们提出的方案很好,下面我们就来完成。

[投影]我们由以下几个物理量来描述烧杯中水的多少:

[学生练习]略

[师]我们注意到,我们是用已知的水分子的质量来计算的,那么,我们在实验室中能否称出一个水分子的质量呢?其他的微观粒子也是如此,那么如果没有已知一个微粒的质量,我们又能不能知道一定质量的物质中含有的微粒数目呢?宏观质量与微粒数目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联系呢?大家和我一起学了今天的内容后就会知道了……

以上两个范例引出物质的量的概念手法虽然繁简有别,但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从为什么要创设“物质的量”为知识背景引入。这是学习一个新物理量正常思维方式,彻底理解一个物理量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或生活领域中的创设需求,就等同于掌握这个物理量的根源,学起来就会很轻松。有的物理量创设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如 “速度” “长度”和“体积”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只要一提出来,学生很快就会理解为什么要创设它们。但与上述物理量相比,物质的量的创设需求却非常深奥:它是联系宏观与微观粒子的桥梁,表面上是计量微观粒子的多少,实际上是通过这种计量方式达到微观粒子数与宏观物质的质量建立联系的目的。这是化学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意识到的一个需求。如果一开始就这样给学生讲其引入背景,学生就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根本不会理解其本意。所以每每这样讲起来总觉得不是很顺。那么,如何处理这个环节呢?

根据知识认知的螺旋上升性,我认为物质的量的第一个课时先不要急于把物质的量的引出与物质质量联系起来,仅仅把它作为一个统计微观粒子的数目为目的的物理量出现,就会降低物质的量的学习难度,使学生更易接受;等学习完了摩尔质量之后,明白物质的量与物质质量的关系,在此时教师稍加引导,学生自然就会领悟到物质的量创设的真实需求:物质的量不仅仅是一个统计微观粒子数目的集体,更是联系微观粒子数与宏观物质的质量的桥梁。我讲解的一个范例如下。

范例3: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计量”是我们常用的词,什么需要计量呢?我们仔细想一想,每一种计量方式都是针对一个物理量而提出。如:速度、时间、长度等它们都是物理量,都需要用特定的方式去计量。但每个物理量的提出都会涉及科学研究领域或生产实践领域中遇到的问题。如要研究机械运动时要描述物体移动的快慢便产生了“速度”这个物理量、要研究物体的长短及所占空间的大小便产生了“长度”及“体积”等物理量。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物理量及其计量方式,它们能用来解决我们身边的许多问题。今天为什么又要提出“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呢?

我们首先要了解在化学实验研究上遇上什么需要计量的问题。化学学科的定义中可知道从物质组成上认知物质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任何一个肉眼能看到的宏观物质,从组成上说都是由许许多多看不见的微观粒子聚集而成。我们能见到的一滴水,是由很多水分子聚集而成,到底有多少水分子呢?要不要计量呢?要计量是肯定的,但如何计量?如用常规的计量方式表示,它们大概有15万亿个水分子。显而易见这种计量方式是很繁琐的。对于像水分子一样粒子很多,它们的特征是体积小、质量小、数量又很庞大,我们采取什么方式来计呢?通过我们今天学习我们就彻底知道了……

以上的开头并没有提出质量与物质的量有关联,把物质的量引出仅仅限定在解决计量微观粒子的多少的范围之内,学生就不难理解用阿伏伽德罗常数为一个单位计量微观粒子的方式。至于接下来如何进一步讲清楚物质的量这个概念,我就不再赘述了。

其次,对课本上摩尔质量的讲解我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般情况下对摩尔质量的讲解是先给出一些原子、离子和分子的真实质量,然后让学生分别计算出它们1摩尔的质量是多少,从而让学生发现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以克为计)在数值上等于它们的化学式量。基本形式如下:

范例1:

填写下面的表格,看是否可以从这些数据中得出有用的结论。

结论:

[归纳]一、摩尔质量

这样处理给学生的感觉只是对上述的结果感到惊讶、觉得很神奇;然而老师没有继续讲出这种神奇的结果与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设定的必然联系。让学生只是在神奇的感觉中接受了它、使用了它。我觉得这恰恰抹杀了科学家苦心创设物质的量及巧妙设置其单位的大智慧,使学生无法真正地理解阿伏伽德罗常数的规定,失去了一个化学史教育的大好时机。

那么,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下面就是我创意的一个范例。

范例2:

[教学过程设计]

[引言]

同学们,我们上节课学习了一个新的物理量——物质的量,学习了它的单位。请一位同学回答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是如何规定的?

学生回答:略。

我们先看看用下面比例法的推导:

从上面的推导中不难看出:1摩尔铁原子的质量如果以克为计在数值上必然等于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我们也不难以此方法为基础推出: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如果以克为计在数值上恰好等于其式量。

高中化学大概念范文6

首先,处理好“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千方百计地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便在各项教学活动中使他们充当主角。2.从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来确定复习训练的标准和高度。3.教学不平均用力,要以学生反映出来的实际难度作为复习的主攻目标。4.给学生开辟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时间。

在各轮复习中,复习某一部分知识前,我都给学生1—2节课让学生根据复习目标和复习思考题自己阅读思考。在课堂上,能够让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特别是复习到知识难点和思考坡度大的典型问题时,便设计若干阶梯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分析思考,展开讨论,直到学生自己把问题解决。适当让学生参与讲评,提高讲评课的效率。在批改时,我除了注意寻找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外,还注意记录下出现典型错误的学生或有巧妙、简捷解法的学生,特别注意发现一些中等偏下生的优点。在课堂上,让部分学生针对自己的错误情况分析某题的错误原因,或让学生讲出他对某题的简捷解法和思考过程等,然后根据情况给予表扬、鼓励或者提醒。给学生创造复查、整理、运用知识的机会。在一轮复习阶段,适当穿插一些综前联后的训练以促进学生对前后知识进行回顾。在二三轮复习中,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整理知识,纠正错误,反思记录典型题目的巧解法等。

其次,处理好广集信息与限量用题的关系。

在综合练习阶段,各种模拟题很多,面对各种信息资料,我注意了不凭大概印象就决定取舍,而是将题目认真地做一遍,将那些考查角度新颖、内涵深刻、启发性强的题目挑出来自己组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力避偏题、怪题。这样避免了学生产生疲于奔命、被动紧张的心理,也提高了练习效果。

第三,处理好非智力因素与教学质量的关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三复习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将复习与高考密切联系,复习时,要讲清复习内容在高考中的重要地位,练习时练高考题或高考题型都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其二,是让学生不断感到自己的进步,尝试到成功的欢乐。在不同的复习阶段,都要定时设计一些难度适中和训练双基的题目测验一下学生的成绩,认真给学生批阅,打上分数,写些肯定的或激励的批语,使学生获得愉快的心境,提高学生兴趣,同时,注意引导学生既要和同学们比,又要和自己的过去比,从而比出进步,比出信心来。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轮复习开始阶段,我就制订了复习常规,并且指导学生怎样读书、怎样听、怎样练习、怎样回顾、反思题目等,并要求认真执行,不断检查学生的执行情况,及时给予评价。我还要求学生建立知识规律总结本和错题记录本,并定期检查,学生大多做得很好,在高考前的自由复习阶段,学生上述两本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3.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不断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具体的做法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做那些性格脆弱、情绪波动性大的学生工作,用名人的经历启发他们,用美好的理想激励他们,用心理学上的暗示法强化他们性格中的正面因素,减弱负面因素,用更多的关怀去温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意志有所加强,在高考中发挥出了应有的水平。

第四,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化学知识多而散,难以记牢,分析归纳能有效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化学规律的技能。例如在讲“盐类的水解”时,在解释醋酸钠溶液呈碱性的原因后,再提出问题:氯化铵溶液为什么呈酸性?氯化钠溶液为什么呈中性?让学生独立思考和共同讨论。再引导学生分析对比三种盐溶液呈现不同酸碱性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盐类水解的定义和本质。并通过对醋酸钠、氯化铵、氯化钠三种盐的类别、它们能否水解、实际参加水解反应的离子、对水的电离平衡的影响、溶液的酸碱性的分析,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盐类水解的规律(五言绝句):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强强显中性。这样既突显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归纳、总结规律,符合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到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第五,构建探究性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