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的职位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行政管理的职位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1

关键词:规范;依法行政;规划执法;自由裁量权;行政处罚权

Abstract: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rule of law in modern society the state pursued by the general criterion, is China's democratic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mportant constituent, is the pre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of the rule of law. The rule of law can be achieved, mainly depends on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While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is the key to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accomplish lawfully administration, we must standardize the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work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duties, and raise a city integrated competition ability the necessary means, must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giving priority to efficiency,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fairness" principle, emphasize the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As a result of modern society the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complex and full of changes, laws, regulations in the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to cover administrative practice in all aspects of the work, must give the executive the discretion of administrative penalty. Dantu urban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group since its inception, always adhere to administration according to law as a fundamental goal,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aw enforcement contingent as the key emphasis in work, to regulate law enforcement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to strengthen the supervision of law enforcement, as a necessary guarantee of implementing the responsibility system, strengthen law enforcement,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new mechanism of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new method, new method, efforts to promote planning law enforcement standardization, legalization.

Key words: norm; administrative law enforcement; planning; discretion; power of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规范规划执法行为,首先必须以依法高效为原则,理顺执法体制这里所讲的体制,是仅从行政执法角度讲的行政执法体制。要在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按照条块结合,适当分权、便于执法、讲求实效的思路,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因为执法机构的依法组建、行政权的合理配置和机关的规范运作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也是规范规划执法工作的前提。在机构组建上,丹徒区建设局通过委托执法的形式,将多个部门行使的行政处罚权集中到执法大队统一行使;由于现代社会政府行政事务的复杂性和富于变化性,法律、法规在设定行政处罚时难以涵盖城镇规划管理实际工作的方方面面,必然要赋予行政机关一定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但由于现行法律、法规给予的自由裁量空间较大,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六十四条“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进行建设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尚可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限期改正,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无法采取改正措施消除影响的,限期拆除,不能拆除的,没收实物或者违法收入,可以并处建设工程造价百分之十以下的罚款。”的规定,当然也要看其违法的程度轻重而定,但足见其处罚比例之悬殊,自由裁量空间之巨大。加之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制约措施等原因,所以在执行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实践中出现了处罚不公,以罚为主,“以罚代管”,甚至“只罚不管”现象;有的执法部门甚至下达罚款指标,把罚没款多少与奖惩、福利挂钩;有的行政执法人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为自己捞好处、谋私利。因此对行政执法主体拥有的自由裁量权进行有效的规范和限制很有必要。下面将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1、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公正、善意、合乎情理。公正,就是在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出于公心,做到“相同情况相同处理,不同情况不同处理”;善意,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出于善良的意愿,不是图报复;合乎情理,就是行使自由裁量权时,要合乎人们的正常思维,是出于一个正常人的通常考虑而做出的行为

2、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目的要正当。正当目的,是针对非正当目的而言的。非正当目的,是指出于私利等非正常的考虑。如当事人违法事实轻微,却被处以最高额的处罚,显属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在此前提下,具体有权作出处罚决定的有关人员可以在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宽的幅度内自由决定处罚的内容,是一倍还是几倍,没有更详细的规定。而如何使行政处罚的轻重与当事人的违法行为相适应,现在看来行政机关还缺乏一个比较明确,可操作性强、详细的实施细则,这给掌握行政执法权的有关人员进行权力寻租提供了机会。

3、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要合乎立法的宗旨。任何一部行政法律文件的制定,尤其是有关法律责任的规定,都有一个基本的目的即让行政相对人的行为符合法律规范所设定的基本要求,实现依法行政、依法治国从而创建和谐法制社会。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如果偏离法的目的,必然导致行政不合理。

对自由裁量权进行规范和控制,要从源头上解决自由裁量权过于“自由”的问题,使之具体化、规范化,从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1、公开裁量标准,接受社会监督。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标准应向社会公开,让公众了解有关的量罚标准。这样相对人可以对照自己的违法行为,得出行政机关将要给予他的量罚尺度。“裁量标准”的适当统一,不仅使执法者心中有了谱,也让群众看得明明白白。这样既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当事人的认可,也有利于社会公众、新闻媒体对行政执法的监督,使行政执法在阳光下运作,进一步保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努力实现公开、公平、公正。

2、依据过罚相当原则,制定违法行为裁量标准。制定标准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具体情况,在行政法律文件规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予以具体化,(不能突破法律文件的规定设定新的处罚)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不同的量罚。裁量标准制定的目的在于防止轻错重罚,重错轻罚,一是应规定违法行为达到什么程度,具备什么样严重情节,对违法相对人应处哪一层级、种类的处罚;二是哪些轻微违法的相对人不能处较高数额罚款,防止执法受利益驱动,滥施罚款。

3、定期进行跟踪检查,以不断完善裁量标准。裁量标准是在法律、法规、规章有关行政处罚的规定不特别明确而留有余地时,行政机关根据当地实际在其自由裁量权范围内合理细化确定行政处罚的原则标准。对此行政机关应当定期进行梳理,及时修改,不断完善裁量标准,使其日渐合理。

4、建立回避制度。在行政执法时,如果执法活动与执法人有利害关系,该执法人应当回避。回避应实行主动回避与申请回避相结合。回避与否,有该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的领导决定;领导需要回避的,有班子集体决定。

5、建立执法责任制。执法责任制也要有可操作性,要明确区分滥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看是主观滥用,还是客观滥用;是偶而滥用,还是一贯滥用等等,来区别不同责任。使责任与个人的待遇和职务的升迁挂起勾来,真正把执法责任制落到实处。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既是国家法制化建设下的基本要求,也是其良性发展,提高社会公信力的一种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理念,改进资产管理模式、制度和方法,保证资产配置、资产核算、资产清查、资产使用的合理性,提升资产的使用价值,这也是有效控制行政事业单位的成本、规范工作行为的重要手段,还可以避免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工作人员要深度理解内部控制的内容、目标和原则,科学开展资产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水平。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过程的问题

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有关资产管理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分别是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以及资产清查等方面,现本文对此进行详细介绍,为相关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1、资产配置不够合理

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对资产配置认识不够深入,没有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片面地认为不设置相应的部门也可以进行准确的资产购买预算,这样就导致资产配置过于盲目,不够科学,致使实际资产大于现实需求,产生资产闲置,预算成本增加的问题。除此以外,还增加了对资产保管的费用,且资产折旧带来的损失也不断增加,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开展。

2、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

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的管理工作不到位,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职责不明确、监督力度不够,导致资产使用价值不能充分发挥。比如说,一些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形成科学的资产管理制度,将资产使用和保管等职能交由财务部门负责,而资产管理部门则形同虚设,对于资产使用过程缺乏监督,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没有发挥出实际价值,且质量和数量都有影响,这也是内控工作开展的要点。

3、资产处置相对比较随意

在现实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对于资产处置的不合理性主题要体现在缺乏科学的处理流程、领导“一言堂”现象严重、资产价值评估体系不健全,致使资产的卖出价格要低于资产的实际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笔者认为,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相应的法律体系,且制度不完善,对内部控制影响较大。

4、资产清查不全面

资产清查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效开展,这一工作的落实可以为内部控制工作提供依据。但是,在实际当中,行政事业单位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为资产清查带来一定的难度,且清查的内容不够全面,仅仅是一种数量上的核对,没有对其价值进行核算,导致清查效果不佳。

二、基于内部控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策略

1、完善资产配置制度

首先,要建立相应的预算制度,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了解实际的诉求,制定资产采购计划,从而提高内控过程的成本管理。除此以外,为了保证预算工作的专业性和实效性,要由专人、专职、专责管理,并对预算结果进行分析,既要满足实际需求,又要合理控制成本;其次,提高部门领导对资产配置的重视程度。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将资产管理作为行政事业单位领导业绩考核的指标,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积极性和责任意识;其三,发挥各部门的主动性,完善流程。由各部门提出需求计划,相关领导根据前几年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审核和改进,最终确定,保证资产配置符合内部控制的相关要求,降低成本。

2、规范资产使用管理

第一,明确资产管理部门的职责,确定其管理的内容。对于资产管理部门要进行资产使用申请流程、资产使用、资产回收、资产保管、资产出卖等等方面的制度建立,规范资产管理过程,按照实际情况追责,奖功罚过,绝不徇私;第二,要对一些重要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了解资产的状态和实际的使用价值,保证资产使用和申请时的计划一致,规避随意使用资产的现象发生;第三,对资产使用之后的结果进行验收,尤其是固定资产,要检查其数量和质量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是因为使用不当或者其他人为因素带来的资产价值降低,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这也是内控理念的一种表达。

3、资产处置方面

有关于资产处置方面的工作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完善,其一,建立相应的资产处置法律法规,形成法治化基础,规避随意处置资产的行为,并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流程,先由相关部门审核资产是否达到应该处置的条件,然后对其进行估价,接下来上报相关部门,获批后方可处置,严格控制每个流程,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其二,建立科学的价格评估体系,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统一的标准,单位内部也要设置相应的评估专员,并做好评估过程的监督工作,防止人为盗卖国有资产的行为发生。

4、资产清查方面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清查难度较大,尤其是一些遗留问题,缺乏有效的解决措施,到目前为止,这一问题仍然影响资产清查。基于内部控制理念,笔者建议,可以对资产类别进行划分,建立一定的数据库,以时间为界限,对以前的资产注重折旧、数量、处置等方面管理和清查,对于一些新购置的资产要采取全过程动态管理模式,建立信息平台,及时更新资产的相关信息,了解资产动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要重视资产管理,结合内部控制的相关内容、方法和理念来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增加资产的使用价值。通过对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和资产清查等方面的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和动态管理,来增强管理效果,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体系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内控环境。

参考文献:

[1]陈艳利,宁美军.基于内部控制的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10):60-61.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3

关键词:财政体制 行政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进入21世纪以后,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各地区出现了许多新的财政体制,并且在全新的财政体制影响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也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现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优化。下文将首先分析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分别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详细的论述,之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现状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开支以及日常的收入,所以在对其进行管理的时候必须要做到有的放矢,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管理,不能随心所欲的管理。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当前财务管理开展的情况,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财政体制改革内容,促进其更好的发展。下文将以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为基础,提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财务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基础依据以及保障,必须要全面提升财务管理工作制度的实用性,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才能保证工作的正常开展。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情况来看,许多地方都不够健全,所以必须对其进行完善。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才并不能满足新财务制度改革的要求,部分财务管理工作人员所掌握的财务管理工作技能也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相差甚远。而且从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负责培训的员工数量越来越少,并且他们的职位是会受到领导意愿影响的。会计工作人员如果个人素质不够,或者是个人意志力不够坚定,可能会出现各种违规操作的情况。所以必须要提升财务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质量,不断的完善财务管理机制以及人才聘用机制等,这些对行政事业单位未来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二)缺少会计人员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如果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强度比较弱,可能会衍伸出一系列的问题。会计工作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操守,同时还要接受来自单位、来自社会的评价。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构件监督管理评价机制,结合一些奖惩措施,可以起到较好的监督管理效果。

(三)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落实性较差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为单位的财务管理提供科学化依据。但是从传统财务管理制度的内容来看,与当前社会发展背景相差较大。新财务体制改革让各单位以及各个部门的职能不断的细化,并且一些新技术也在不断融入到其中,影响了财政管理工作方式,并产生了许多新的管理手段。

(四)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个人思想都是比较落后的,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经济运行情况以及财政情况都出现了一些变化。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情况来看,财政运作规则虽然在短期内部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要跟着时展的节奏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大部分地区行政事业单位至今仍然不重视管理条例,并且也没有对新更新的各种条例加以重视,导致新条例无人学习、无人培训。这些问题都会导致会计管理工作人员思想理念难以更新,进而产生知识结构陈旧等问题。

(五)财务不公开

当前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并不能面向全社会公开,甚至于部分监督部门都没有提供真实信息的能力,这种情况会导致出现十分严重的后果。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新财政体制必须要满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单位就必须要提供出可以满足民众要求的各种材料。行政事业单位要尽量将财务面向社会。传统财务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财务监督部门日常监管力度比较弱,对单位专项资金管理强度不足,经常出现专项资金支出、专项资金使用随意等问题,导致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最终影响财务核算工作的正常开展。如果各地区的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做到财务公开,向公众展示出其内部资金的流动走向,就可以很好的避开这些问题。

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改革方式

(一)行政事业单位新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需要根据目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来开展。想要构建符合当前社会发展情况的财务体制,就必须要打破传统财务管理工作模式。作为行政事业单位来说,要先优化内部用人机制,并培养一些符合当前时展情况的人才。老会计也可以参与到培训中,不断优化老会计自身知识结构类型,争取将其职业道德和会计技能技术相互结合。

想要构建全新的财务管理工作模式,还要综合行政事业单位,利用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利来提升监督力度以及相应的奖惩工作机制,不断对监督行为进行完善。会计工作人员也要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严格的要求自身,不断的学习一些新的会计工作知识点,保证会计工作可以正常开展。如果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构建适合单位内部使用的会计人员奖惩工作机制,可以让一些比较优秀的人员更加积极的投入到日常工作中。还可以利用惩罚等措施,对一些工作不积极或者个人能力不够突出的员工进行处理,起到警示的作用。

(二)优化管理理念

优化管理理念是保证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发展的关键部分,如果没有及时的更新管理理念,必然会导致体系结构实用性不足,所以只有在思想层面以及财务管理层面上彻底的改革,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正常开展。在观念层面上,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也要打破传统管理工作理念,利用一些全新的技术以及软件来实现财务管理。这种管理方式效率更高,而且信息化水平也比较好。利用新技术来实现财务管理,还可以提升财务核算工作效率,打破传统会计工作核算方式,提升核算功能,最终实现预测一体化目标,让财务管理可以真正的做到系统化。

(三)优化检查力度

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要盖度关注内部财务管理工作环节,所以要不断的优化其财务监督管理工作情况,提升检查力度,这些对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想要检查财务状况,首先要清晰的掌握各种财务票据制度,如果票据制度并不完善,必然会影响到检查的头绪。票据制度的构建可以从下述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开展情况不断的完善票据年检测工作制度以及公开承诺工作制度,明确票据的公示制度。利用各种制度,强行的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票据检查强度,让各种票据可以曝光在纳税人的面前,而且相关的部门在对其进行检查时也比较方便。不仅要完善票据制度,同时作为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要组织工作人员对票据的金额水平进行检查,避免出现各种的问题,还可以控制票据,减少乱开票据几率,保证资金为民所用。全面提升检查力度,可以帮助行政事业单位在新财政体制下更好更快的实现财务管理改革,并且还能保证单位的各种款项落到实处,进而保证专款可以专用。

(四)财务预算

传统财务预算管理,比较关注管理环节,对预算环节并不是十分关心。但是预算对财务管理起到的作用实际上是十分重要的,在财务管理各个环节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可以通过预算的方式来提升其准确性。根据预算金额来申请各种项目活动款项,才能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做到专款专用,还能够掌握企业项目资金的实际走向,保证行政事业单位钱款流动性以及财务资金运行有效性。

三、结束语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不仅会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工作质量,同时还会影响到国家财政预算,所以要构建符合当前时展的新财务管理工作模式,并更新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全面提升检查力度,关注财务预算。

参考文献:

[1]吴松子.试析改革新财政体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有效策略[J].现代商业,2013,09:231-232

[2]常本晰.试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价值工程,2013,13:176-177

[3]肖景毓.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08:168-169

[4]王虹.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研究[J].商,2015,18:86

[5]徐丽峰.论新财政体制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改革[J].现代经济信息,2015,20:265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4

(一)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往往形同虚设,个别单位领导垄断决策权,部分事业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薄弱,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建设方面表现的非常被动,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严重阻碍了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运行。但目前,大量事业单位的领导存在内控意识不强、重发展、轻控制的现象,单纯地把内部控制归类成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另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外部监督力度也不到位,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的情况下,外部监督又不到位,使事业单位缺乏内部改革和完善的动力,严重阻碍了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完善。(二)会计机构岗位设置不合理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大部分事业单位存在会计机构不健全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会计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甚至存在无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会计工作人员,导致会计工作人员工作能力低下,工作人员不了解相关法规和制度,各项工作操作不规范,效率低下;第二,由于会计工作人员自身业务能力不强,事业单位会计仍然停留在账房先生的层面,未能发挥会计的预测、管理、监督、监督等功效。第三,由于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事业单位会计账务处理相对于公司要混乱,造成了会计结果失真,不能正确反映单位各项工作活动,给会计信息利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难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三)风险评估能力低下,预算管理缺失事业单位往往缺少整体的风险评估,经济活动在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方面没有做到有效分离,各部门普遍缺少预算约束,费用项目往往存在控制乏力现象,缺乏部门之间沟通协调的联动机制。大部分事业单位缺乏员工评价、轮岗机制,不重视预算,预算编制粗糙,形同虚设,不符合资产最优配置、不符合具体工作情况。二、事业单位行政管理分析行政管理部门能够协调事业单位正常运转,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事业单位就能和谐、有序、高效地运行。行政管理工作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分布在事业单位运作的各个环节,直接影响单位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一)协调一致,把握全局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也不短得到提高,生产的分工合作显得原来越重要。这就需要有一个部门对所有的活动进行规划,并合理地将各项任务分配到各个部门,要高效、合理地组织事业单位各项活动,必须由具有强制力的机制即行政管理来实施。否则,将由于缺乏组织性而阻碍单位的各项目标的实现。事业单位必须依托行政管理来实现其整体目标,行政管理发挥着必要的协调作用,可促使单位各部门工作人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推进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发挥监管作用,注重实效性事业单位仅仅依靠财务部门管理资金,或者仅仅依靠内部审计加强监督,其监督力度是远远不够的,事业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在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协助行政管理的监督职能,挖掘、部署和监督一些潜在的或已经暴露的问题。

三、行政管理辅助内部会计控制事业单位领导应该按照相关规定,有责任完善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进行监督,保证有效运行。(一)增强内部会计控制意识事业单位领导的内部会计控制意识对本单位的内部会计控制实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单位领导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内部会计控制的各项工作才能展开。会计内部控制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和行政管理的各项职能相对应、相配合,增强财会部门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才能促使内部会计控制有效实施。因此,各事业单位领导以及基层工作人员要有强烈的管理意识,把内控当做单位管理的必要部分部分,才能充分发挥内部会计控制的功效。(二)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各事业单位必须依据相关规定,结合本单位的情况,制定出本单位适用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只有通过建立规范的制度,才能明确个人责任,明确单位的战略目标,控制薄弱或重要的工作流程,确保各个工作环节高效、顺利进行。杜绝事业单位贪污腐化及不作为的现象。因此,事业单位应该健全控制制度,做到事前预测,事中监督,事后评价。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5

一、法制资源:工商行政管理的能量之源

法制资源,意指法律制度的总和,是国家立法机关通过立法活动生成的、调整社会关系的所有法律制度的综合。从根源来看,法制资源来源于客观存在的社会现实,决定于一定物质条件的经济基础。从表现形式来看,法制资源体现为各种各样的法律法规规章等器物法律制度,直接或间接调整社会关系的各种成文法律制度。法制资源,是实现“有法可依”的前提。

工商行政管理以法律赋予的职责对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进行监督管理,是一个法制资源运用的动态过程。从管理者一方而言,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受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的赋权,掌握了一定量的法制资源,然后以其职能,监督管理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当发现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中的某一行为与法制资源中的某种模式相符时,管理者以法制资源所设定的模式对该行为进行调整,如果该行为违背法制预设模式,则对该行为进行矫正、摈弃。管理者通过这一动态过程,将法制资源从上层建筑范畴传输到经济基础的范畴,形成一种作用,推进法制资源的运用、完善与发展。从被管理者一方来说,他们通过行为组成了复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法律所要调整的对象。被管理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某些行为,当其行为僭越了法律所允范围,被管理者就将受到法律的制裁。被管理者的这一动态过程,产生了问题:由于被管理对象是广泛且变化的,行为模式不断发生变化,而能被归入法律调整的行为却是相对固定不变的,出现了某些实际行为无法可调、无法可依。

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的动态变化中看出,法制资源应该是不断丰富的,且必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的。正是这一客观需求,法制资源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开展市场经营主体和市场行为监督管理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能量。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经济结构的推进调整,工商行政管理实践也便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从市场经营主体方面来说,随着网络的建设发展,网络经济兴起并不断发展,出现了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对网络经营主体行为的规范调整成为工商行政管理的新课题;在市场竞争主体聚散离合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垄断现象,产生了对垄断经营主体行为的法律规制问题等等。从市场行为方面来说,近几年,食品安全、新式广告经营、商标国际拓展等等领域产生了许多新法律问题,这些新问题大多面临着难有法律规制的困境。因此,法制发展与时俱进成为推进工商行政管理的应然要求。

二、法治价值:工商行政管理的力量之核

法治,它所确立起的社会秩序是以法律为至上准则,人们的普遍行为都活动在法律所设置的范围内,从器物层面到精神层面,人们不是以“人治”中的那套规则来遵守,而是树立起崇尚宪法、崇尚法律、以善法为最高权威的意识,自觉遵守法,并以法自律。当法治让人们的行为走上一条规范且有秩序的轨道时,法治的价值将凸显。

工商行政管理机關作为国家一个执法主体,力求实现法治所具有的各种价值,并且以这些价值为核心,构建、推行各种管理制度,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安全发展。

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阵营在“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与法治紧密关联。市场经济是法治化的经济,崇尚自由竞争、公平交易、理性消费、守法经营、诚实守信等信条理念,因此,工商行政管理所承担的职能中,创建、推行的制度皆应体现这些理念,促进市场经济内含法治价值的实现。从市场主体准入方面看,推行行政许可制度,是为了让各进入市场的经营主体平等地接受竞争;设立注册登记制度,将各市场经营主体置于管理部门的监管下,益于秩序价值的发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承担公平交易管理,运用执行《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涉及公平交易的法律法规,着力追求自由、平等、秩序价值;承担商标广告的监管职责,运用《商标法》《广告法》等法律对商标、广告进行监管,体现对利益分配的制衡,倡导有限制的自由;对消费者实施保护,体现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权保护价值。在执法监管方面,以《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为依据开展执法活动,体现程序正义、权力制约、以人为本的理念,高度融合法治要求,充分体现法治价值。

三、尚法而为:工商行政管理的固本之基

推进法治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让法律凌驾于一切之上,让法成为一切可调整行为的规范准则;同时,在行为主体意识中形成遵法而行、尚法而为的理念。工商行政管理,说到底,就是以行政手段运用法制资源开展管理的一种动态社会管理活动,离不开的还是法。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被称为“经济卫士”,监管着市场经营主体从准入到退出的全过程,监管着流通领域里的市场行为,在职能上,首先就要求其依法行政。工商行政管机关应用法武装自己,严格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要求开展执法监管活动,在管理行为实施的过程中树立起崇尚法律、尚法而为的意识,无论是在实体问题,还是程序问题,都严格依照法律办事。从另一方面讲,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实施并执行着法学部门法中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等部分或全部的规定,而这些部门法又与市场经济息息相关,深刻左右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只有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自觉在法的规则作用下行政,才能正确运用法律,准确监管市场经济,准确传递法治理念,实现法的治理。

参考文献:

[1]莫于川.法治视野中的行政指导.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11.

[2]陈季修.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论析.中国行政管理,2009(1).

[3]马怀德.法治政府特征及建设途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2).

行政管理的职位范文6

[关键词] 知识员工;内在动机;外在动机;人力资源

[中图分类号] F272.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8)07-0057-03

[作者简介] 丁宁宁,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人力资源;

董西明,山东经济学院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统计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北京 100872)

一、知识型员工的创新动机

所谓知识型员工,指的是那些掌握和运用符号和概念,利用知识或信息工作的人(赵曙明,2001)。由于知识型员工从事的大多为创造性劳动,因此,从其群体特征来讲和一般的员工具有一定区别,对其进行管理就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需要特点。

知识型员工是企业创新过程的主体。对知识型员工的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行为过程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创新过程和组织环境的关系。

目前,对于员工的行为研究是以动机研究为基础的。所谓动机,是激发并维持的个体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它是个体产生达到目标行为的前因变量。目前,在创造过程尤其是在以组织目标为引导的创造过程中,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已经为学者们所认同。

内在动机是指有自我奖励意味的能够驱动个体行为的动机,常常受兴趣和好奇心影响。White (1959, 1960)指出那些对挑战与掌握产生特别追求的个体,为了体验完成任务后的快乐,受到自我效能的认识驱动;而Berlyne描述了好奇心在内在动机中的作用,他将认知的动机作为持续奋斗的内在动机和内在的奖励。

外在动机则是能够促使个体形成行为的各种外部诱因。组织常常采取的各种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措施就是不同诱因的组合。对外在动机的研究必须和内在动机结合起来。deCharmes (1968)提出,内在动机到外在动机是一个因果点的连续体,产生内在激发行为的个体具有内控的因果点,外在引发出的行为被认为具有外控的因果点。因此,往往认为,外在动机是一些满足内在动机的条件,由此可以激发行为。研究外在动机,往往也是和激励过程、管理政策联系在一起的。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在员工的创新过程中起到共同的行为激发作用。这种作用机制的机理要结合员工创新过程进行分析。

二、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

员工创新过程是一个不断解决所遇到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需要外在条件和内在动机的合理反应,而且,创新效果的产生叠加在无数个解决微小问题的过程中。因此,如何使创新过程保持下去,如何使员工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整合的最大效果,是研究的重点,也是组织支持模型构建的主要内容。

1.内在动机的驱动力

在知识型员工进行创新的过程中,其内部动机的驱动力是其创新行为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驱动力在员工内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可以将驱动的原因归结为三个方面的需要,即自我需要、胜任需要以及关系需要(Deci, EL, Ryan,2000)。这几种不同的需要所带来的驱动行为可以分为情感驱动行为和认知驱动行为。所谓情感驱动力是指由于兴趣、有趣等在创新过程中员工所感受的来自自我认知的体验;所谓认知驱动是指对个人自我判定、自我效能的判断,在创新过程中因为遇到极具挑战性或冒险性的问题,这些问题为员工提供了使用自己才能的机会,从而产生强烈的驱动力。Perkins (1988)描述了创造性个体在遇到复杂的问题时所产生的兴奋感,及受到解决挑战性、极限性问题的机会而驱动的过程。

2.外在动机的驱动力

外在动机往往指创新时具体的反馈内容和反馈手段。譬如说一个幼儿喜爱画画,他可能是由于兴趣,也可能是希望获得外部的口头赞扬。在学者的研究中,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协调起来,才能产生一种保持创新的作用。这可能是因为创造性活动是复杂的活动,需要内部的不断驱动才能获得进展,如果只有外部动机而没有内部动机,对整体的创新过程来讲,行为动力往往不足,而如果只有内部动机而没有外部动机的行为保持作用和行为约束作用,那么企业中的创新行为往往和企业的创新绩效脱节。因此,分析知识员工的创新动机,一方面有利于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另一方面有利于对知识型员工给予和组织要求相符合的激励。

三、基于内外动机整合的人力资源支持模型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过程是一种全局性的人力资源使用过程。因此,必须从各种工作即综合角度出发,对创新过程进行跟踪、分析,不断调整具体的外在动机和形式,以便使具体支持方式产生更有效的结果。

根据对知识型员工的动机行为过程分析,我们看出:企业的人力资源体系应该建立在知识型员工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整合的基点上,并采取各种综合的管理手段,强化内部动机来促进知识型员工的持续的创新行为,以带动整体创新绩效。一般来讲,组织支持手段应该落实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的整体政策性定位

在企业,要激发员工的创新性,必须通过整个人力资源体系的构建来完成。为此,人力资源的政策定位,要界定一系列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结果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肖鸣政,2005)。对这些因素的处理方式,会导致企业和员工之间合作方式的差异。

如果想要促进企业员工的创新绩效,就一定要注意保持员工的内在动机的强度。这又可以归结到一定要保持员工对自身工作的积极性这个问题上来。因此,如何使员工产生对企业较高的组织承诺,并且保持自觉自愿的工作行为,是整个人力资源构建的方向。因此,在组织中一定要注重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现有人力资源的作用,采取自主灵活的管理方式,提升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存在员工中的智力资本转化成有形的创新行为,提高整个企业的创新绩效。

提高员工对组织的承诺度,就是激发员工具有的高责任心,这种人力资源体系的主旨是要通过外在的激励措施激发员工的内在动机。在激励重点上,企业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不是以金钱刺激为主,而是发展到以成就和成长为主;在激励方式上,应强调个人激励、团队激励和组织激励的有机结合;在激励时间效应上,把对知识型员工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结合起来,强调激励手段对员工的长期正效应;在激励报酬机制设计上,当今企业已经突破了原先的事后奖励的模式,转变为从价值创造、价值评价、价值分配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环节上设计奖酬机制(彭剑峰、张望军2001)。

2.组织结构和职位安排

知识型员工的创新,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基于职位安排的创新。职务是人力资源体系的起点,要达到预期的和创新相关的组织绩效,必须把职务和人力资源整体的选人、用人、留人联系起来,确定系统整体政策定位。

职务安排是秉承组织结构安排的一系列理念而进行的,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企业为了实现经营目标,在工作内容、责任、权力方面所建立的制度化的工作体系,表现为一个企业的部门划分和机构设置状况。在实践中,这种制度化的工作体系平衡了企业目标、任务和利益主体的关系;同时使众多部门组成了垂直权力系统和水平分工协作系统,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3.建立以创新为绩效导向的人力资源具体流程

人力资源整体的意图,要靠各个职能中政策的连贯性安排来实现。为了强调组织中的价值创新行为,在员工的具体工作行为中要不断地进行强化,形成一种整体的创新绩效导向。这种导向可以通过目标设置、政策内容安排、不同职能、不同层次之间管理要素的连贯来体现。这样设计的人力资源流程和整体的政策定位、职位安排协调起来,会产生更大的合力。

以创新作为企业绩效行为中的核心要素,就需将这种要素和绩效指标进行分解,并且在考核过程与各种激励手段直接挂钩。这样通过整体的安排,员工就可以理解企业到底看重什么,考核什么。把绩效管理和战略要求、组织安排结合起来,就能使得员工的个人创新意愿得到组织制度的支持和保证,形成整合的组织创新机制。

4.营造创新支持的组织氛围

创新是基于员工自主性的活动,因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组织情景支持方式。这是必需的,也是关键的。这种支持方式一方面通过组织正式的知识共享平台来提供,另一方面则需要团队工作的协调关系以及领导和员工之间的坦诚信任为基础。

组织氛围营造是基于创新过程中的问题反馈、相互协作、信息交流等具体互动之上的。这种具体互动又要和企业中的基层管理者工作直接联系,不论是无形的经验借鉴,还是有形的知识传授,都要和员工个人的成长需要和成就满足感联系起来,形成基于基层员工的持久创新动力落实机制。

5.知识型员工的发展通道

知识型员工成就需求的满足,无非通过成就认可与成就回报两个方面来实现。而给予其成长空间,打造职业发展通道平台,就可以有效地获得成就,并体现在自身价值成长的回报上。

企业对员工职业发展的引导,主要从职业道路建立的角度进行。职业道路或者说职业通道,从形式上,提供了职业成长平台和空间;从内容上,关系着成就感的获得,并能够使员工和企业的联系更加紧密。

职业发展的管理是建立在给予员工发展空间的基础上的,发展空间有三个维度:纵向、横向、纵深向。

纵向,即职级晋升的空间,包括行政职务和技术职务。在本岗位对本人适合的情况下,员工可以通过个人能力,通过丰富经验获得向上的晋升空间。

横向,即不同岗位之间水平变化的空间。在本岗位不能满足本人发展需要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工作内容,为自身寻求个人发展方向。

纵深向,即在职级和岗位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在本岗位工作经验的增加、阅历的增长,并通过工作本身获得乐趣和挑战,从而得到自我激励。

在个人的发展方向上,向上的发展是最根本的趋势,其他方向都是对上升空间的补充,在个人能力、精力或者职级受组织限制。失去再向上发展的时候,个人很容易产生挫败感,而失去工作积极性,所以拓宽横向和纵深发展空间,在激励内容(突出发展空间)和激励过程(突出专家通道)中,对激励制度进行调整,以纠正发展过程中的这种迷失感。

在我国对知识型员工发展道路的界定中一直存在着一种误区,即对知识型工作者的职业发展道路只有一条行政线,因此很多知识型员工的创新行为不能产生累积效应,也影响了个人对职业的满意度,造成了高流失率。因此,在职业道路问题上,不仅要注意空间与平台的给予,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如何给予这种空间,以及成长的标准是什么,从而有效地满足不同类型人的需求,特别是成就需求。有效地建立激励机制,有利于员工自我职业生涯管理和发展空间等需求的满足。因此,基于知识型人员希望在本专业上获得一定的职业成就和发展的考虑,在职业道路设计方面,就不应该一味地强调行政级别的提升,而是多通道,比如说构建多维的专家路线的职业通道。

上述对创新过程起作用的人力资源的手段,并不是并行的,而是在人员互动中起到对内在动机正向加强的作用,因此不同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要在不同的层次上发挥其相应的作用。简而言之,就是基于企业创新的要求,一方面把员工创新纳入企业工作安排和战略发展体系中来,另一方面则需要在具体工作中形成创新的习惯和创新的日常评估反馈体系,鼓励员工低成本高价值的创新工作。

从具体的人力资源支持手段的不同功能来分析,也体现了上面不同的两种工作目的。和组织结构、战略要求、工作内容相关的职位安排、绩效导向等具体手段,就是为了将员工的行为和企业的经营联系起来,其工作内容往往和员工外在动机结合;而对于员工个人内在动机的充分考虑,则体现在职业发展,工作支持以及整体政策定位中。这样的整合体系和员工的内外动机作用体系是相符合的。对员工内在动机的激发和保持是持续的、长久的,而对员工外在动机的内容和手段进行不断调整,则是为了保证其行为方向。在外在动机的内容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与内在动机相互协调,以保证政策上的一致性。

参考文献:

[1]赵曙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Deci, E L, Ryan R M.The “what” and “why” of goal puisuits: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be-haviour. 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 11(4):22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