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1
美国高中的教学管理组织架构与我国高中的组织架构基本相似:校长—分管教学副校长(校长助理)—学生指导中心、系部主任—任课教师。
学生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相当于我们高中的教务处和学生处的职责,主要负责学生学习生活心理的辅导工作,开展生涯规划教育,学生课程方案的确定,指导并帮助学生申请大学。
另外,由于体育在美国特别受重视,因此学校一般都设置体育部,与学生指导中心并列。
二、学生个性化课程方案的确定
根据所在州的基本课程要求、自身生涯规划、学业水平、兴趣特长爱好及需要在高中获得的不同的证书(与大学申请有关系)等方面情况,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与活动课程。美国高中的必修课程与我国的必修课程有一定的区别,美国高中课程的必修分为必修学习领域和必修课程。每一个州都规定了学生在高中四年各个学习领域须获得的最低学分,同时在每一个学习领域规定了必修课程。如,印第安纳州的高中,科学领域至少要获得六个学分,其中的生物学科,每个九年级的学生必须要修习一年,获得两个学分,其他学科也是如此。
每年,学校都会将一份本学年开设课程的目录(包括课程内容简介与开课教师介绍)和一张课程选修计划表一同印发给学生,供学生选择课程。
学生选择课程一般在每年的三、四月份进行,五月之前结束。在学生指导中心,由专职辅导人员指导学生怎样选择课程。一般一位辅导教师指导200~500名学生。学生完成一年的课程选修后,将选修计划表交给辅导教师,辅导教师将学生选修的课程输入电脑,尽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会与学生沟通后,做适当的调整。这样,一张学生的个性课程表就生成了。
而高一新生的课程选择在他们八年级(初中)时就已开始了。学校一般会给学生一张四年课程选修计划(见表1)和九年级课程选修计划表(见表2),由高中学校的辅导教师到初中学校对即将入学的学生进行生涯规划和课程选修指导,有些学校还请学生家长与辅导教师一起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
在美国的高中,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只有在教学区内有一个自己的储物柜。学生上午到校后一直到下午放学均在一个封闭的教学区域内,根据自己的课程表到指定的教室上课。下午放学后学生可以回家,也可以在学校参加社团及体育活动。美国的高中十分重视体育比赛,各球队的训练和比赛一般安排在放学后或周六。
美国公立高中大多是没有寄宿生的,学生大多乘校车上学和放学,也有一部分是家长接送。从上午上学到下午放学,学生一直在学校。以北中心高中为例,该校作息时间分三种情况,一种是日常情况,一种是有年级辅导时间时,还有一种是特殊天气情况(见表3)。每节课的课间间隔为七分钟。
教师一天最多上六节课,在学生放学后一般还要进行教学研讨活动,类似于我们的学科组或备课组活动。学校也会安排一些大学的教授为教师辅导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的教学。
因为美国大多数高中的课程表是一个学期一编排,甚至是一学年一编排,所以教学的日常组织比较简单,相对复杂的是课外活动的编排。每个学校都会对本校一年的各类体育艺术活动与比赛作出详细的安排,并印发给学生。同时,学校会将一学年详细的教学活动告知学生,类似于我们的行事历,但比我们的行事历更详尽,对每一天开展什么活动,有什么大事均一一列出。可以看出,在美国,学校教学活动的计划性比较强,学校组织的课外活动也很丰富。
四、教学活动场地的配置
教学场地一般是两层盒子楼,很少有三四层的建筑,建筑物的外观没有什么特色,很简单,类似于我们的标准厂房。教学场地根据课程类别分成若干个区域,如北中心高中就分成了语言学习中心、数学学习区、科学学习区、历史及政府学习区、艺术学习区、图书信息中心、行政管理等很多的区域。
美国高中的教室可以分为普通教室和专用教室,语言类、数学、历史等课程大多使用普通教室,科学、艺术等多数是专用教室。一个教师一个学期固定使用一间教室,一般不再安排教师办公室,也有教室不够,两位教师共用一间教室的情况,这时学校会安排专门的教师办公室。
在美国,艺术、体育教学设施设备非常先进且数量很多,如艺术教学设施就有可以容纳两三千名学生的大型演出厅、交响乐团排练厅、声乐排练厅、各种艺术课程教室等;体育设施更是惊人,北中心高中的室内篮球场就有三个,还有室外运动场、32片网球场、美式足球场、标准游泳馆、健身中心等。
五、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与启示
课堂教学给人的总体印象,一是课堂气氛比较宽松,学生的坐姿很随意;二是课堂容量一般很小,除艺术体育教学外,一般每个班级有20多个学生;三是多数课程的难度与我们同年级比较有差距;四是大多数学生学习不刻苦,学生对数学、科学等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浓。但是,我们也发现了美国高中课程教学独特之处:
第一,课程的选修性很强。在州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毕业要求的框架内,学生对课程有较大的选择权,多数美国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选修课程。
第二,课堂教学比较民主,学生思想活跃。学生在征得教师同意后可随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师更多时候采用讨论法教学,即围绕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实行差异化教学。“想学的学得多一点,能学的学得深一点”是我们的普通感觉。在美国,大部分学生在大多数学习领域或课程上的学习程度比较基础,学习相对比较轻松,但也有少数学习十分刻苦的学生,选修的课程难度较大。
第四,重视艺术课程的教学。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比较认真,这与国内对艺术课程的态度有很大的不同。
第五,美国的高别是一些学术高中非常注重任务学习,即通过解决一个问题、完成一项任务来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动手能力,激发创新思维等,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注重学生学术态度、学术方法的培养。
在美国考察的21天,是中美基础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在我们的思想中不断冲撞的21天,是深受启发,明晰思路的21天。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 学生发展 教育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4.105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平均每年上升四五个百分点,于是,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性人才的摇篮倍受政府及教育部门的青睐,各种职业教育机构开始蓬勃发展。尤其是,作为职业教育主体的中职学校,迎来了其发展的一个高峰期。
中职学校,主要招收初等中学毕业生,培养其职业技术能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批又一批初级和中级技工。但是,由于近些年初中教育水平的提高,中考难度的日益下降,再加上其他职业教育机构(如各类职业高中等)的大范围扩招,导致中职学校的生源逐渐减少,而且质量也在不断下降,大部分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思想觉悟较低,学习成绩差,经常严重违反学校纪律的学生,从而导致了中职学校内部纪律的混乱,严重地限制了其进一步发展。为此,本文以分类探讨为研究方法,通过对问题所产生现象的分类研究,对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及运用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与分析。
2 现阶段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不到位,打架斗殴现象频频出现
现在的教育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以学生的成绩为衡量标准,忽视对其思想教育的重视,即使是进行一些思想教育,也只是浮于表面,并没有实际的教育效果,导致大家打架斗殴现象屡禁不止。
2.2 缺乏对青春期学生的正确引导,早恋问题屡禁不止
中职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异性有着浓重的好奇心,叛逆心理十分严重,再加上学校管理不善,早恋问题开始广泛出现,并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
2.3 校园内部管理机制不完善,滥用手机现象频繁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得到广泛的普及,逐步进入中学乃至小学校园。而当前学校的相关制度并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导致出现手机滥用的情况,部分学生沉迷于手机和网游无法自拔。
2.4 课堂秩序混乱,缺乏规范统一的规章制度,上课睡觉等情况经常发生
中职学校学生对学习的重视不够,而且学校缺乏规范统一且有力度的规章制度,教学管理空洞,没有效果,导致课堂秩序混乱,上课睡觉等情况经常发生。
3 中职学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及运用的必要性
3.1 中职学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与运用是促进学生成才的需要
中职学校通过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以及一系列的运用,可以完善学生的教育管理机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规范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其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明确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有利于帮助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展自身的能力,努力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3.2 中职学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与运用是促进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一个学校要想继续生存并且不断发展,就有必要完善学生教学管理,保证一个合理有效的秩序正常地运行。中职学校进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与运用,有利于完善内部教学管理机制,创新管理方法,为中职学校的学生教学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为其它职业教育机构的教学管理改革树立了一个榜样,带动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
4 加强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创新与运用的具体对策
4.1 加强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健全规章制度,努力防止打架斗殴现象的频频出现
经常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讲座,组织一些集体的为社会作贡献的活动,提高学生自身的素质和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要健全规章制度,加大对打架斗殴行为的惩罚力度,规范学校的管理秩序。
4.2 对青春期学生加以正确的引导,经常进行心理沟通,减少早恋问题的发生
经常进行心理讲座,对学生加以正常的引导,另外,要鼓励异性同学经常进行一些正常的交流,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降低其对异性的好奇心,从而减少早恋问题的发生。
4.3 健全相关管理机制,规范学生手机的使用
完善有关手机使用的一些具体的管理规定,如使用的时间、地点、用途等,保证手机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甚至帮助学习的进一步提高。
5 结论
目前,我国中职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及运用的探索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骄人的成绩,但由于其本身的发展还处于初步探索的阶段,再加上其本身的管理发展不充分,缺乏创新的意识和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而且缺乏国家政府部门资金的大力支持,无法为该项工作提供一个研究基础。因此,我国政府及教育部门应加强对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及运用的探索工作的重视,加大对该项工作的技术支持与投资力度,从而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规范管理模式,创新管理方法,以一个合理有效的方式提升中职学校内部管理的效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现代化经济建设人才的进一步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险峰,刘勤.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2).
[2]王芸芳.中职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0,(18).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3
关键词:激励制度;学校管理;教师
学校管理的内涵和外延是极为丰富的,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对人的管理。本文通过阐明运用激励制度,实现对学校工作有效的管理。教师是管理中的关键,因为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和教师密切相关。小学教师是中国义务教育的根基,所以,怎样调动小学教师的工作创造能力与积极性是每一个小学学校管理者应当深入思考的课题。目前,伴随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化,对小学教师的激励制度亦需要相应做出改变,在人本理念面前,探讨小学教师激励的制度及其实施途径,是个极具意义的课题。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激励制度对提升小学学校管理的效果,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目前小学学校管理的情况
1.机制不健全和理念缺位
在目前的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普遍实行的是领导全权负责,然而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却面临话语权缺失的尴尬地位。我们不难看出这对于学校与学生的进步是不利的。
2.缺乏专业、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
在当今的小学学校管理中,最重要的是没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在此间又以缺乏科学的激励制度为关键。目前的管理难题是教师没有工作激情和缺乏系统规划地开展教学任务。这就进一步造成学校管理工作的混乱和管理成本的叠加。
由此,我们需要从教师这一切口进入,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实现高效的小学学校管理。
二、巧用激励制度,健全激励体系
1.物质鼓励与精神满足协同跟进
依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需求有层次之分并彼此交汇,但可以大致分成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需求。所以,我们的激励制度需从这两大模块着手。物质激励顾名思义是通过物品与现金等方式开展奖或罚,进而影响老师的行为方式。精神激励的内涵很广泛,包含表扬与肯定、期望与模范作用,当然也有批评和责备等。物质层面往往被归为提升老师创造积极性的外界驱动力,而精神层面的则是内在原生动力。现今,很多小学学校管理者对教师的需求认知模糊,一刀切地持有“老师执教的目的仅限于获取薪酬”的观点,所以,一味地重视薪酬的作用而疏忽了老师的情感满足需要。然而,此举对于教师授课质量的提升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事实证明,唯有协同实施物质与精神的激励,才能获得最佳的激励成效。
2.“肯定激励”与“否定表示”需持之有度
肯定的激励即为奖励,而否定的表示即为对某种行为的约束。小学管理者对学校管理要做到赏罚分明。要贯彻赏罚有度、有据,首先学校的管理者要根据有关部门与学校的现实状况制定科学的行为准则,对教职人员的操守要有具体的肯定与否定规范。诚然,每一位老师都希望获得肯定的激励,小学老师的薪酬福利等较为稳定,假若仅仅是强调肯定的激励方式,老师等教职人员则会习惯于奖赏,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期望值,使得肯定激励的边际效用迅速递减,从而没有发挥应有的激励效果。因而,管理者需同时采用否定的约束力量,消弭教职人员的侥幸心理,进而帮助老师克服错误的行为。当然,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应以肯定激励为主,否定约束力量为辅。
3.个别奖励与团体激励要兼顾周全
个别奖励乃是以单个的老师为奖励对象,满足个人的个性化需求。而团体激励则是把全校的老师视为完整的群体进行奖励。个别奖励强调的是老师个人的努力与成就,可以激发老师的创造性能力与积极性,而团体激励则关注全体老师的协调作用和贡献,有利于加强老师的集体观念,促成教育教学的合作。在小学学校管理的工作中,管理者需善于将个别奖励和团体激励综合起来,激发个体的积极性与提升团队的专业性和整体素质,加强协作意识,共同为高效教学质量服务。
4.外界鼓励和自我激励不可偏废
外界鼓励强调的是外界驱动力量对人的鞭策。而自我激钍粲诮讨叭嗽被极地和自己所具有的消极面做抗争,将心里潜藏的完善自身欲念转换成不懈的实践努力,这是发挥老师工作积极性的最佳方法。外部鼓励的好处多多,像人际交往激励有益于促成优良的工作氛围,而物质与精神上的满足能够适应老师各式各样的需求。但同时我们亦需看清其局限性。比如,管理者规定一个任务要求老师们去完成,将完成的质量与效率作为评判老师工作成效的标准,这样虽能够让老师尽力完成任务,然而这些努力并非发自内心的欲念,强制的意味极浓。所以,管理者需把外界鼓励和自我激励平衡起来,方能做好学校管理工作。
总之,在小学学校管理工作中,管理者需要重视激励制度的健全,在人本理念盛行的当今社会,需要采用各种方式与策略,方可收获最佳的管理成效。
参考文献: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4
关键词:小学社团;管理机制;问题;对策
自从我国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全国很多小学逐渐兴起了各种
社团活动,可是处于起步阶段的小学社团管理机制中还是存在一
些问题的,只有将这些问题逐一解决了,才能使得小学社团的发展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一、小学社团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小学社团是指具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为实现自身发展需要,自发形成,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群体性学生组织。它在校园文
化建设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小学社团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者的重视,社团种类日益增多,涉及校园文学社团、体育社团、校园广播社团、科学技术社团等等。但在目前,小学社团发展很不平衡,在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团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质量难以保障
小学社团在短期内发展迅速,很多学校为迎接教育局和各种评审工作,想方设法扩大社团规模,导致一些没有兴趣、爱好的学生盲目入团,违背了尊重学生意愿的要求,同时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
2.管理制度不合理,部分社团有名无实
一些社团往往在成立之初朝气蓬勃,打着提高学生素质的旗
号,结果虎头蛇尾,一旦成立一段时间之后就会逐渐衰退。在有任务时临时抓几个社团应付一下,活动也不经常组织,致使社团无法合理发展。
3.自主性不强,学生难以发挥特长
有些小学生社团的指导教师给予过多的管理,往往带有兴趣小组的痕迹,致使小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因此他们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就难以发挥。
4.社团活动资金缺乏有力保证
学校社团经费来自于学校公用经费,一些学校由于经费不足不能给予学生配备良好的资源,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社
团的发展。
5.社团评价及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些学校不能对小学生社团进行定期检查评估,奖励表彰制度不健全,使一些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得不到应有的奖励,从而缺乏动力,难以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作为小学生社团的管理者,应从全方位教育思考,在促进社团可持续发展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要在学校设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保障社团有序发展
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中心,负责控制社团的规模和数
量,还要聘任一批热衷于学生社团工作、具有特长的教师担任社团辅导员,使辅导员机制日益完善。对于辅导员的选聘,可以邀请社区、家长和离退休专家来兼职,丰富辅导员的队伍。对于申请新社团成立的审批要严格把关,设立一定的门槛,使一些优秀社团得以发展。并且要了解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德、智、体、美各方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2.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保障社团有序运作
在各级小学社团管理中要结合实际要求,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从而规范小学社团的有序工作。在社团成立之初要规定成员的权利和义务,并且要定期组织各项活动与比赛,各种社团活动也要经常汇报工作,从各方面规范好社团活动。并且要循序渐进,将社团活动办得越来越好。
3.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精神
学校社团应该培养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以及家长会期间展示各个社团风采,举行多种晚会活动,引导小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不仅使小学生自身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在各种社团中获得了应有的兴趣,并且也让家长了解了社团活动,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
4.给予社团活动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要及时从公用经费中支出一部分用于添置新设备、新资源、新器械,以满足学生社团发展的需要。并且在经费使用方面要有效益意识,坚持开源节流的原则,在每年的经费预算中安排一部门用于小学生社团活动的发展,还要有意识地培养社团管理人员具备良好的理财能力和管理能力,给予社团发展充分的经费保障。
5.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
学校应建立合理的社团奖惩制度以规范社团发展,例如,评选星级社团、优秀社团等等,并且要给予优秀社团适当的物质奖励,对于在社团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小学生奖励小红旗、小礼物,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社团的有序发展。
三、结语
小学生社团活动对于锻炼学生能力、开阔他们的视野具有重
要的意义。开展社团活动,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有效避免按学科分数一刀切地培养出标准统一的学生。面对社团管理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学校管理者要成立专门的社团管理机构;建立健全各类管理制度;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精神;给予社团足够的经费保障并且要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使小学社团走上可持续发展
的道路。保障小学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的实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优秀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刘在花.儿童社会智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8.
[2]于开莲,王银玲,译.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5
关键词: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教学管理;素质要求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2012Y021);湖北工程学校院级教研项目(2011013,2011048)
【中图分类号】G649.21
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是为了实现学校的总体办学目标,学校、院系的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级负责,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共同发挥各自管理效能,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效益的教学管理活动。这种管理体制使学校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以学院为主的管理机制,从根本上使学校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形势的需要。学校简政放权,管理中心下移,重新调整、确定学校与学院及其他各职能部门的责权利关系,更好地促进学科的整合和发展,激活基层的办学实体,最终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随着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确立和施行,教务处对于学校的教学管理任务的承担逐渐从直接管理转变为宏观控制,由过程监督转为结果考量,在管理的职能上有了重大的转变。教学管理人员作为连接教务处和院系的一线管理人员,其岗位职责和内容会随着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而有新的定义,这对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有了进一步的规定和要求,可以更好的在院系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作用。
1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实施的必然性
1.1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上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由统一的三级管理转变为中央和地方的两级管理,高校的办学自得到了保障,这种良好的办学环境也对教学管理体制有了新的要求,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也应运而生。另外,高校招生人数逐渐增加,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逐渐出现应对不及时的问题,作为基层单位,院系的规模扩大给校级教学管理部门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的实施,让院系的教学管理承担了大量的工作,同时学校对于各院系的管理跨度变小,有利于构思学校的发展战略,从宏观层面实现调整和控制作用。
1.2实施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是高校学分制改革的必然需求。近年来,学分制在很多高校得到了实行,把对学期学习任务的严格控制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自我掌握,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对教学管理的灵活性、多样性、全面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管理工作也逐渐变得复杂,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将管理的权限下放给院系,缩短了院系处理事务的中间环节,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特点
2.1校院关系明确,权利下移。作为高校不同层次的教学管理主体,学校和院系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和地位各不相同。特别是作为学校管理教学事务主要部门的教务处,更加应该明晰这种关系。过去旧有的管理思想让学校在教学管理中管的过宽过死,不但极大地限制了院系教学管理的灵活性,还让院系对于工作范围更加模糊不清,那种瞻前顾后,捉襟见肘的窘迫使得院系不得不产生依赖的心理。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要求明确分工,将管理重心下移至二级学院,提供院系在执行工作中所必须的制度规范和权力支持。作为院系,从学校接过下移的工作任务和权力后,着重微观管理,负责学科建设和教学过程的管理。结合院系的学科特点,在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方面享有一定自,逐步形成适合各自发展的管理机制。
2.2监督和信息反馈进一步完善。学校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中扮演的是宏观控制的角色,校院督导机制,反馈机制等可帮助学校从宏观上监控各院系的办学进程和效果。第一,通过组织经验丰富的教学专家,成立校督导部门对院系的教学情况进行非常规性检查,直接接触到教学第一战线的教师和学生,了解第一手资料,及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实现了监管和信息反馈的目的。第二,借助教学管理中考核评估的手段实现信息的掌握。在原有的教学常规检查工作的基础上,引入院系评估机制。院系可先依据学校制定的指标组织自评,学校随后组织相关人员成立评估小组,下到各院系通过召开座谈会,听取报告等方式来验收结果,积极发现院系教学管理中的优点和不足,进而做出调整。第三,完善了原有的沟通交流方式,利用先进的信息交流工具,如学校办公自动化平台,院系设置信息联络员等方式,灵活地实现了信息的有效沟通。
2.3对院系管理人员素质要求更高。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学院作为教学活动和教学管理的主体,其管理职责由任务的执行者变为独立的综合管理院系的事务,学院的管理侧重事务执行的过程,这对事务具体实施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不仅仅是上传下达,依吩咐行事的单纯性执行者,而是融入参谋和助手的身份。作为教学管理队伍成员之一,教学管理人员直接接触院系教学管理各项事务,直面教师和学生,掌握教学管理信息的第一手资料。院系在根据各自专业特色结合学校发展大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时,需要直接反映院系教学情况的确实资料。同时,在院系接过学校下移而来的工作任务时,教学管理人员往往是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不管是工作数量还是工作内涵上,对其个人工作能力及专业素质有进一步的要求,以适应学校所施行的两级教学管理这一体制。
3校院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
3.1良好的政治素养。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应对的对象是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工作内容也比较宽泛和琐碎,大小事务都要认真仔细,如无良好的政治素养,是无法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其一,教学管理人员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责任感,要把教学管理事业当成一门严肃的工作来看待,要对教师和学生树立严谨的工作作风;其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对本职工作要真诚,对教师和学生具有不计得失的献身精神。其三,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有完备的政治理论素养,特别是在工作中上传下达任务时,在学生工作管理中,可以迅速做出判断,对学生进行正确和积极的领导。
3.2过硬的专业知识。教学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包括两方面:一是工作业务知识。特别是校院二级管理制度实施后,学校的权责下放至院系,教学管理人员首先应当明确权责的具体范围,以确保在工作中不出现超越职权的问题。同时还要在原有的高校教育法则、教学管理规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学习伴随院系教学管理制度而生的文件精神,明晰教学管理工作的要点,对工作中涉及到的教学方法,专业须知都要了熟于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专业的意见。二是个人专业素养。教学管理人员的日常工作具有语言文字表达和沟通的特性,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具备写作表达,协调沟通的专业素养。在同师生进行言语沟通时,要清楚明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言语态度亲切可人;在文字书面表达时,要规范得体,结构明晰;在信息沟通时,熟知电脑操作,保持通迅畅通。
3.3稳定的心理素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教学常规的事务进行,用规范有效的教学管理方法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面对教学管理工作的一些突况,要第一时间反应做出判断并迅速解决,要求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下,院系拥有一定管理事务的权利,当出现管理中不协调的情况时,要冷静下来马上找出出问题的环节,并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作出决定,避免出现更大的影响。这对于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灵敏性和解决突发事件的及时性都有了很高的要求,而这些素质要求的前提就是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
在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实施下的院系管理人员,特别是教学管理人员,其工作内容和内涵必然有新的界定,同时对于他们的素质要求有了重新定义。教学管理人员的角色是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模式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要求他们在提升自我的个人素质上要不断进步,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和学校对他们转变观念,加以重视,引进相应的激励和管理机制,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发展空间。只有在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里,校院的教学管理工作才可以更加适应于中国教育"精英化--大众化--普及化"的发展目标,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最终可以实现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提升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春光,黄文彬.关于我国高等教育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4):5-7
[2]梁渝佳.高校二级管理体制下教学管理人员工作初探[J].南方论刊,2009,(3):81-82
[3]刘亚荣,高建广等.我国高校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3):68-73
学校的管理机制范文6
【关键词】高校 学科竞赛 管理机制 创新
一、高校学科竞赛工作的意义
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大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大学生学习能力、竞争意识、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都明确提出了为使大学生提高就业创业能力,高校要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高校学科竞赛工作正是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口,高校应充分结合自身特色和条件为学生搭建各类学科竞赛平台,不断提高学科竞赛的受益面,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二、影响学科竞赛发展的主要问题
(一)学科竞赛组织管理问题:从近年来的学科竞赛组织情况看,除了几项国家级重点学科竞赛组织承办的学院在赛前制定了详细的竞赛计划方案外,其他竞赛基本没有制定竞赛方案,而是凭借往年参赛的经验临时安排一些教师带队辅导,基本属于“走一步、看一步”的模式。这种现象说明有的教学单位对学科竞赛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没有真正意识到学科竞赛工作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作用。学校应在各类竞赛的组织方面加强引导,提高各学院组织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同时对在该项工作中表现优秀的学院应当给予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巩固其积极性。
(二)学科竞赛经费问题:目前制约各类学科竞赛发展的最大障碍是竞赛经费的问题,随着当前社会物价不断上涨,各类学科竞赛的花费也在逐年增加,有些竞赛需要高额的材料费(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结构设计竞赛等),再加上交通和住宿等的费用花销,原有的预算标准已不能满足当前竞赛费用的支付。由于竞赛经费的制约,在一些重点竞赛的参赛队数上受到限制,直接影响到了高校的竞赛成绩,也使一些有能力获奖的学生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因此为保证各类竞赛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应继续加大对学科竞赛的投入,增加学科竞赛经费,提高竞赛对学生的受益面。
(三)学科竞赛指导教师问题:近年来,部分重点学科竞赛的指导教师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偏少,整个培训教师队伍后备人员不足,这种现象将会直接影响学科竞赛工作的开展。部分指导教师由于常年负责竞赛培训、指导等工作,而且各类培训、选拔队员、竞赛指导等工作都需要在节假日进行,工作非常辛苦,加之部分高校竞赛奖励标准常年不变,指导教师的直接经济收益不明显,从而思想开始懈怠,重视程度和积极性均有所下降。
(四)学科竞赛场地及实验设备问题: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科竞赛场地和实验设备仍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没有能够为学科竞赛提供适合的使用场地,只能利用学院的实验室、会议室等地点,而这些地方又受到上课和行政办公等的限制和干扰。
学院实验室中的实验设备也不能完全满足学科竞赛的需求,往往需要购置新设备,但又受到竞赛经费的限制。因此为了使学科竞赛工作能够长期有效地可持续发展,学校应开辟更多的竞赛场地或创新实验室,并购置一些可长期反复使用的竞赛设备,保证各类竞赛的使用。
三、学科竞赛管理机制的创新
(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立第二课堂学分。为使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渗透到本科教学中,高校应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设立第二课堂学分,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科竞赛、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举办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科普知识竞赛、设置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活动,使课内培养与课外培养相结合,加强学生第二课堂竞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实行学科竞赛三级遴选机制。学科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一些高校在组织各类学科竞赛的经验基础上不断完善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竞赛遴选机制。尤其是在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创新、电子商务等重点学科竞赛中,形成了一套符合学科竞赛发展规律的运行模式,即申报竞赛计划、全校公开选拔、赛前专业培训、竞赛专项指导、赛后总结经验的竞赛运行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每年上半年由负责各类学科竞赛的学院向教务处提交本年度竞赛计划,教务处审核批准后得以实施,暑假期间组织指导教师对选拔出的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并且实施优胜劣汰的淘汰选拔制度确保竞赛队伍的质量,保证竞赛成绩,并在竞赛后及时总结竞赛经验,为以后的竞赛提供借鉴。
(三)优化学科竞赛师资队伍。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学科竞赛取得好成绩的重要保障。学科竞赛涉及科学前沿问题,需要新的设计思维和理念,因此高校在遴选竞赛指导教师的时候,除了注重选择教学一线实践性较强的教师外,还注重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尽可能的吸收正在担任学科前沿研究课题的教师到竞赛指导教师队伍中来,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建立学科竞赛激励机制。为了激发师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竞赛环境,学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获奖的指导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按照竞赛的层次、影响力和竞赛获奖的情况,补贴一定金额的培训课时费用;竞赛获奖列入教师的绩效考核加分项目,与年终考评和工资挂钩;对获得省级以上奖项的指导教师,在晋升职称时,视为同等教学成果奖,予以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