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1

小学教育教学优秀论文

一、新形势下小学班主任教育工作及小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和学习知识阶段,更是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逐步形成的阶段,因而小学生具有比较显著的心理特点,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心理十分简单但又十分矛盾。一是基本上都有美好的愿望,很多小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但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却不够努力,特别是对现实荣誉十分看重。二是基本上都缺乏理智,感性往往往都会“战胜”理性,很多时候都非常感情用事,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因而其自我意识更强。三是基本上都具有较强的进取心,争强好胜的心理比较强,但很多时候都停留在“口头上”,付诸行动的时候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于一些困难普遍都有畏难情绪。

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小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关重要。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有针对性的解决小学生普遍存在的情绪不稳、学习困难、缺乏毅力以及抗打击、抗挫折能力不强等问题,能够使小学生健康成长。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让小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适应,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能够改变小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团队精神不足的问题,让小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班主任如何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

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而,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必须深入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加强“学情”分析,特别是要通过与小学生建立深厚的感情,让小学生愿意与班主任交流,深入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心理需求,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小学生的心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心理教育更要重视心理健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才能真正取得实效。

(二)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主导者,特别是在班级管理过程中,与小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因而必须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班级管理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要把创造“和谐班级”作为重中重,鼓励、支持、引导小学生树立民主、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注重在班级管理中加强对小学生健康心理的教育,发挥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小学生学会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谅解,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

(三)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种花须知百花异,育人要懂百人心。小学生感性思维都比较强,因而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班主任必须时刻关注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变化常常会表现为外在的变化。比如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不爱说话,有的小学生也会莫名的出现脾气暴躁,还有的小学生会莫名的出现成绩下降,等等。这些都需要班主任细心的去观察,并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辅导,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四)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应用于教学中

小学班主任在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必须不断加强学习,特别是要加强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各方面的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要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班管理工作相结合的有效载体,不断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推动小学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体育 现状 困难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c)-0232-01

1 现阶段我国小学体育教学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大部分小学在体育教学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尤其是大部分农村地区的小学,由于体育教学资源的相对缺乏,教师观念难以转变等因素,使得体育教学较为落后。而国内小学体育教学所面临的困境突出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学校管理者对小学体育教育认识程度不足,体育教师教学观念较为陈旧,难以转变

我国小学教育长期以来受到应试教育的束缚,旧有观念在小学教育者脑中根深蒂固,以至于学校对学生的体育教育重视度不够,且资金投入不足。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对体育教学内容与方式也认识不到位,通常体育教师认为体育教育主要为进行简单的体育知识讲解以及肢体动作活动,教师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十分肤浅简单。另外,小学体育教育对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十分缺乏,往往只注重对于动作或者技巧的讲解,而并未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尤其是终身锻炼和自主锻炼意识,长期“无为”的体育教学势必会影响到学生的其他方面,如思想认知以及体育知识储备等。而体育教师受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制约,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1.2 学校体育条件普遍较差,教学功能不全

从目前我国基础教育中对待体育课程的现状来看,小学体育资源分布十分不平衡,农村与城市小学体育设施以及自己投入差别巨大,其突出表现在:(1)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资源有限,体育锻炼场地少或者小,设备陈旧,得不到及时更新,学校体育课程往往只能绕操场“转圈”或者原地进行肢体活动,体育资源的匮乏是当前小学体育教育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2)重智育轻体育现象突出。我国小学普遍存在不重视体育学科的现象,学校片面重视升学率,在日常教学中忽视体育教育,甚至占用体育课来用作其他学科的教学,使得体育课程课时不足,教学内容不完整;(3)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小学教育工作者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其在设置班级体育课程时往往较为轻视,体育课每周一般设置为一节课,并且还时常被其它课程挤占,这种现象更加打消了小学生对体育知识渴求以及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学校在课程设置以及课程考核方面的作法十分不妥,根据笔者所教班级的现状来看,学生一周体育课程大多设置为1节课,而体育期末考试或者体育评价环节则往往并未开设或者形同虚设;(4)教师配置十分不合理。我国小学体育教师的配置往往较少,一个学校仅有几个,教师经常跨年级、跨班级进行教学,其教学任务十分繁重。另外,教师师资结构也较为混乱,新老教师年龄跨度较大,两级分化严重,老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缺乏,骨干体育教师相对缺乏。这也是导致小学体育教学遭遇困境的重要原因。

1.3 小学体育教学模式单调乏味,学生兴趣缺失,参与性不高

我国小学体育教育往往是以教师为主,学生根本不明白体育锻炼的目的与意义所在,而教师在组织体育课堂教学时,也多以合练、自由锻炼等方式为主,很少进行竞技体育知识的讲解与训练。每一节体育课程所进行的体育内容大多一样,没有任何新意,并且教师教学也并未考虑到学生的个性,所有学生共同锻炼学习,吃“大锅饭”。这种单调的上课模式以及课堂组织形式严重挫伤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致使学生对于体育可的参与度十分低下。

2 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问题,我们必须采取适当的改革措施,解决体育教学的尴尬地位以及所面临的困境,确保基础体育教育的有效性。

2.1 转变学校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促进体育教师思想解放

在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小学教师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教育观念,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习惯,重新定位体育教学的时代地位。因此,学校应该组织教师集体学习,从学校领导层开始转变思想,定期进行学习和交流,解放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同时,在学校中树立一种积极向上、全民健身的风气,充分发挥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课余时间能够让学生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并且在体育课堂上积极响应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号召,逐渐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2.2 以学生个体差异为出发点,重新设置体育课程,并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丰富体育课堂

学校在设置班级体育课程时必须以班级学生的体制条件为出发点,注重学生的个体机体差异,并以学生的兴趣为主来设置体育课程。小学体育教育可以参照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自由选择体育学习项目,而不同的体育项目可以采取1+1的教学模式,即基础体育教育+兴趣体育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并且适合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条件和兴趣。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避免长期简单、重复的讲解,多做群体性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

2.3 以素质教育未主,创新体育教学课程,走特色化教育之路

要想从根本上改变当前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尴尬现状,那么学校就必须学会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打破现有体育教学框架,走出一条特色之路,开发出一条精品体育课堂之路。为此,学校必须鼓励体育教师大胆创新,大胆试验,并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对于具有较高实践效用的教学理念要进行全校推广,走在全国小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前列。

2.4 增加对于学校体育设备、场地以及器材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学校体育教学的能力与容量

学校管理者要转变思想观念,修建或者完善学校的基础体育设施,同时配合学校体育特色化的战略,兴建相关体育场馆、主题馆,配置足额、丰富的体育器材设施,强化学校体育教学的能力以及容量,以满足学校日常体育教学以及学生课下锻炼所需。

3 结语

我国小学的体育教育在当前来看,问题较为突出,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体育教育是保障学生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小学体育教育要适应现代化教育改革的需要,那就必须转变观念,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现阶段体育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深化体育改革,使学生的个性与机体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对学生普及终身健康教育与体育锻炼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陈志山.小学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体育学刊,2003(3):102.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3

1.1教学准备的科学性不强

小学教育的备课工作存在的不足主要是:部分小学教师对备课工作不够重视,备课只是为了应付学校要求,有的把过去的备案重复多次使用,有的甚至将参考书中的教案内容抄写一遍。有的学校对备课要求过于刻板,不符合小学教育实际,缺乏有效性和创新性。集体式备课没有真正达到集中教学智慧、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有的甚至将备课的教案分工准备、集中抄袭,没有真正发挥集体式备课的作用。

1.2课堂教学过程的针对性不强

有的小学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按照事前准备的刻板教案实施教学,没有认真倾听和解答小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听课遇到的难点问题,影响学生听课效果和积极性。有的在讲课中满堂提问,简单地认为这样就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作用和地位,导致学生被问得头脑混乱、无所适从。有的对课堂教学采取放任式方法,过于强调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未对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不清楚课堂教学要实现的目标,对于课堂教学各环节缺乏清晰的条理,对课堂教学活动无法科学合理地进行控制和引导。

1.3学校教学管理的规范性不强

一些小学的班级规模设置上千差万别,有的小学的班级人数相对较少,存在教育资源浪费严重问题,有的学校特别个别重点校普遍存在大班现象,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有的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力度不够大,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安排。有的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上缺少专业化人才队伍,现有教师队伍缺少课程设计与评价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及能力,严重制约和影响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

2.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生源方面的原因

小学生的家长对于优质类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此外不同类型和级别的学校在教学基础环境和条件方面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的家长觉得孩子的学习成绩相对优异时,就努力把孩子转到基础条件更好的小学就读,从而导致学校间生源分布情况不均衡。同时,由于受到教学类资源的有限性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优质校录取人数超过学校教学承载总量的问题时有发生,使各个层次和水平学生被安排在同一个班级中,从而不利于差异化教学的开展,不利于教学水平提升和教学质量管理。

2.2家庭教育方面的原因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部分家长把主要精力用在赚钱养家上,家庭对孩子的教育缺失或不科学、不到位问题较为突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升。有的对孩子成长关心得不够,对孩子过于溺爱,无力对孩子进行必要教育和指导,更缺乏必要督促和帮助,导致孩子学习自觉性较差。有的文化水平较低,教育方法不科学,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动辄就打骂,更不会给予必要的激励,家庭教育效果不好。

2.3教师素质方面的原因

部分老师工作态度不够端正,认为教师待遇和公务员相比差距很大,从而导致个人心理不平衡,敬业精神弱化,责任心不强,甚至有的存在师生关系庸俗化倾向。有些教师参加进修和培训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专业理论素养和质量管理观念不强,影响小学教学质量提高。有的缺乏创新性意识,满足完成现有的教学任务,对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考虑不够、研究不多,导致教学质量、水平和层次长期得不到提升。

2.4学校管理方面的原因

小学教育中教学质量监测与管理体系不健全,部分小学虽然建立了教学管理体制和框架,然而在教学质量的激励方面还没有真正建立制定,只停留于约束、限制及管理的初始阶段。学校教科研活动有效性不够,小学教学与科研工作结合得不紧,教学科研水平不高。部分小学教学的基本设施和条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尤其在实验室、图书室及实验类器材设备等方面无法满足教学实际需求,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3.进一步加强小学教学质量控制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3.1进一步推进小学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建设

强化集体性备课工作,定期开展大集体式备课,组织科组中所有教师参加;不定期开展小集体式备课,组织年级组教师参加,通过备课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重教案的个性化特色,要求教师备课时将规范性与特色性统一起来,防止教师备课教案千人一面的问题。重视课后辅导,强化课后作业管理,按要求对各年级学生的作业量进行统一,防止额外增加作业的问题。强化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教育主管部门每学期对各校进行教学质量调研式考试,促进各校、各科教学质量实现均衡性发展。

3.2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课堂教学活动

小学课堂教育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源泉和保障。强化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公开课和竞赛课等多种形式,开展课堂教学检查与评价工作,对听课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通报表扬,对听课发现的问题用集体通报谈共性、私下讲个性问题等方式,确保课堂教学任务和效果落实到位。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学校通过每周抽查方式,表扬课堂教学比较规范和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科目及班级,组织科任老师与班主任对习惯不好的班级进行会诊,推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

3.3进一步加强教学科研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以研究课题项目为有效抓手,经常组织教师开展形式多样的相关科目教研活动,自觉开发校本类课程,努力形成学校办学的个性特色,进一步强化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科研促教学,为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有力保证。注重加强对小学教育学科业务骨干及专家人才的培养,做好教师的职称评定工作,帮助其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将脱产学习与在职学习相结合,鼓励教师增强个人学历层次、专业素养及教研能力,促进小学教学质量和水平提升。

4.结语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4

近些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多,而指导教师又有限,造成了实习管理的多方面问题。一方面,学生在学校实习,教师在学校工作,由于空间上的距离,很多实习中面临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自我探索,自己解决问题;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在实习结束之后都会给学生下发实习手册进行实习评价,但是由于指导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较少,对于学生实习工作的具体细节没有清晰的认识,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导致评价工作只是来自于学生和实习学校的反馈。

二、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策略

(一)创新培养理念,设置多元化课程

依据小学教育专业“专业性、专门性、实践性、综合性”的特性,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应包括以下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学类的课程。教育学必修课程是成为一个合格教师的必备知识,教育学选修课程可以更加多元化,教育评价学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评级理念与方法;小学活动课研究课程则要教授给学生活动课的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第二部分是心理学类课程,如小学生心理辅导、德育等课程。第三部分是普通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如大学语文、政治、体育等相关课程。第四部分是专业性学科课程,以保证学生学科的专业性。在总的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的基础上,可以开设各学科的学科课程,如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此外还应注重开设一些有关美育的课程。第五部分是实践类课程。在实践类课程的设定中,要加强案例分析类课程和有关教育实习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案例分析类课程的内容应多元化,可以是有关学科类课程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课,可以是有关小学生心理的案例分析课。案例分析课所选取的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并且应注重分析案例之后的总结环节。教育实习不仅应当作为教育实践,还应当作为一门课程。教育实习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习结束后还要进行总结,还应当进行教学科研。小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多样化的课程,还应该开设一些专题报告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环节。专题报告内容应具有实际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的特征。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综合能力获得提高,另一方面也可使高等师范本科院校组织教育实习的质量得到完善。同时,可以开设针对毕业生就业类或是职业规划类的专题报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当教育界有了突出的科研成果或是国家教育部有了新的教育制度,开展专题报告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全面的、准确的、最新的教育动态。

(二)具体落实实习指导工作

高等师范本科院校可以设立教育实习指导中心,其目的一方面是为高等师范本科院校指导教师开展教育实习指导培训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给教育实习提供行之有效的指导。指导教师可以在此中心的带领下,共同探讨教育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并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有效的措施。学生要与指导教师定期进行交流,指导教师也应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实习学校。学生可以通过多样化的途径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如电子邮件、网络视频、电话等。定期的交流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习中的问题,也可以使教师在实习结束后进行准确而有效的评价。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实习过程有清晰而明确的了解,还应当明确教育实习的评价标准。评价标准的设定要全面,要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考察,包括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职业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

(三)合理安排实习时间

小学教育专业实习时间的安排应以分散和集中相统一的形式进行。分散实习指的是从大一到大三都进入到小学进行短时间的实习,集中实习指的就是毕业前夕的实习。分散实习的目的在于了解小学的教学方法、小学课程等,把平时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联系。分散实习是为了给集中实习奠定基础,分散实习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特征。分散实习要具体分散到每个学期,每个学期都应该有固定的实习学校,并且学生一旦进入到小学实习都应分配有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踪与联系。每个学期还可开设模拟训练,针对分散实习的不足进行改进,使学生随时获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能力的提高。

(四)建立与实习学校的稳定联系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5

(一)德育教育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强奋进的动力之源,我们不仅要从博物馆里、从文化作品中看到,更要从普通人、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中看到。在小学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绝不能只安排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坚定的理想、崇高的道德,是正确的价值观,不能被看做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必须奋起行之的紧迫课题。只有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才能把断裂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贯通,才能使其在当下复活。只有复活的传统文化,才有真正生命力,才能不断地传承创新。我们作为小学教师,不仅要有匹夫有责的文化自觉,更要有舍我其谁的教育担当。

(二)德育教育在小学阶段发挥着“思想净化器”的功能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发展的关键时刻,犹如一张白纸,画上什么样的图案就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小学教育作为人的启蒙教育阶段,必须对学生要进行正确的德育教育,要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要教育学生具有辨明是非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面前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塑造小学生人格的关键时刻,德育教育千万不可忽视。所以说,面对社会上形形、五花八门的不良行为的侵蚀,必须加强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用好的德育教育净化学生的思想,给小学生一个健康、有利的成长环境。

(三)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主体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

在党的十上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参与者,每一个中国人都肩负着这种神圣使命。而小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更是未来“中国梦”的主力军,是民族的未来。在将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会成为社会的主体,他们是社会的继承者,对社会文化具有改革和创新的能力。现代的德育教学的走向就是在社会中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永远都不能停止。在小学生处于成长的时候,给他们涂上浓重的道德思想和道德品质的色彩,不仅会使他们终身受用,而且,能有效地提高祖国下一代整体的道德素质,为实现民族复兴发挥顶天立地的作用。

二、当前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成绩总体来说是值得肯定的,教师通过各种努力在为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也做了许多努力。但是,综合看来,当前我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中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学德育教师专业性不足

教师是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的引路人,尤其是在小学教育期间,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更是担负着重任,教师对德育课程的理解程度和专业技能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率和预期的目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中,德育课程的专业师资力量薄弱。甚至有些学校,是语文教师或者数学教师、音乐及美术教师兼任德育教师,在德育知识的专业技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学习和培训,教学活动经常流于形式,难以得到实质性的教学成果。

(二)小学德育教学的形式单一

德育教育可以说是伴随人终生的一种学习,它也是一种实践哲学,离不开人的生活实际。而我国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和接受能力及小学德育教育的引导功能,往往只是采用课堂理论的灌输和简单的是非对错的直接判断教学,很少有学校给小学生提供深入社会实际的锻炼机会。所以,德育教育局限于学校课堂,教师灌输的纯理论的东西,在孩子们有限的理解力下,根本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完全是泛泛而谈。

(三)小学德育教材不规范

教材是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是决定教育内容和形式及教学时间安排的关键。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小学教育体系中,德育教材的内容和形式还有不规范的现象存在。有些教材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节,空洞说教的成分居多,教师的教学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在学习中很难理论联系实际,对德育教育的体会不深,缺乏明确可感的对象。另外,目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中也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梳理,不能从传统文化方面对小学生进行传统德育培养。

三、对做好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建议

改进小学德育教学是新时期小学教育改革的议题之一,也是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水平的必然要求。笔者在大量查阅相关资料的前提下,结合自身多年的小学教育实践,认为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挥家庭与学校教育的联动作用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自足以来就有父母言传身教的优良传统。著名的《颜氏家训》就对子孙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德育问题提出过深刻的见解,“教者,上行下效也”,明确指出,教育就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家长应该积极行动,积极配合学校和教师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从小事抓起,良好的思想品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形成的,应从平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做起,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摇篮,更是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孩子从入学开始就应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家长和教师的教育使孩子能够真正认识到为什么是对、为什么是错,什么是真正的是非善恶,教育孩子明礼诚信,积极向上。因此,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双管齐下,发挥联动作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孩子健康的德行。

(二)积极拓展校外德育实践

的认识论就明确指出:理论一定要联系实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理论的认识才能更加的深刻。德育教育也应该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学校课堂倚重教材的教育只是一种纯粹理论的灌输,如教育孩子要尊老爱幼,而在实际生活中,必须让孩子多参与校外实践,去敬老院看望老人,去孤儿院去照顾残障儿童,这些深入生活的实践活动更能让小学生切身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尊老爱幼。如教育孩子要爱国,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不能只是去照本宣科的讲述书本知识,还必须让孩子切实感受到国家的伟大,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意识,就应该带小学生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接受红色革命的教育,让学生在感动中接受爱国主义的内涵。

(三)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教育

教育学与小学教育范文6

文学教育作为现代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之所以将小学教育专业与初等教育和学前教育分开,特别强调加强前者文学类课程教学的迫切性,其原因主要在于以下两点:

1.小学教育对象的独特性和小学教育的关键性。相对于学前教育和中等教育,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学任务更为繁重。因为小学阶段一共有6年,孩子从6岁入学,一直到12岁毕业升初中,他们从一个懵懂、幼稚的儿童逐步成长成为一个青涩的少年,他们的性格、兴趣、爱好,他们对外在世界的逐步认识与评判,这些都会在这关键性的六年时光内得到发展,除了家庭、社会之外,学校与老师在其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孩子进入小学后,他们对外在世界的认识会随着他们的识字量、阅读量以及人生经历的增多而增多,他们对外在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会越来越强,同时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想法对外在的世界做出自己简单的评判。如何在这一过程中,引导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的认知事物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些均需要小学教师具备有强大的知识容量和浓厚的责任意识,需要小学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爱心和热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些名言警句从一个共同的层面强调了丰富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开阔的视野、敏锐的思维等美好品质对于一名教育工作者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一名小学教师而言,他更是应该具备以上种种优良品格。试想一个人格不健全、审美能力低下、思想境界不开阔的人又如何能作好孩子们的引路人?在当下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时代,孩子们的思想极容易受到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利益至上、梦想被无情粉碎的时代,如何引导孩子们去求真、求善、求美,是每一个教师肩负的重任,可以说,当今的小学教师乃至于大学教师都肩负着前所未有的对学生进行有效人文教育的重任,相比于中学和大学教师而言,小学教师身上的担子更重。

2.现有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严重的不足。“文学就是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文学鼓励我们用别人的故事来补充自己的生活经历,也鼓励我们用别人的体验来扩展自己的精神边界———每一次阅读,我们仿佛都是在造访自己的另一种人生,甚至,阅读还可以使我们经历别人的人生,分享别人的伤感。”[2]无论是中国古典文学还是现代文学,无论是中国文学还是外国文学,无论是还是儿童文学,它们实际上都具有开阔人的视野与增长人的见识、拓展人的思想与精神边界等作用。在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开设文学类课程,这既是专业教育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要。两千年以前,孔子曾言:“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对文学的审美功能、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发现和重视为后代的文学教育和文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撑。我们今天的大学教学不仅要从孔子的教育观上吸取经验,更是要在具体行动上加强对大学生特别是教育学专业学生的文学教育。只可惜,现在很多大学开设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根本不重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笔者随机抽查了十所学校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居然发现有个别学校没有开设任何文学类课程。而在另外九所学校当中,我们发现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却各不相同,自由度非常大。在这九所学校中,它们开设的文学类课程比较集中于儿童文学、古典诗文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古典文学作品选读、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等七门主干课程,其中儿童文学这门课程的开设较为普遍,而后几门课程的开设在不同的学校情况各不相同。每所学校基本上开设了两门及两门以上的文学类课程,除了儿童文学之外,它们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三门课程的设置上存在着一定差异,课程的安排、课程的性质、课时的多少各不相同,在它们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相通点。例如,在“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教学时间的安排上它们存在的差异比较大。宁波大学、南京晓庄学院比较重视这门课程的教学,其课程学分均为6分,湖北理工学院没有开设“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取而代之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分三阶段进行教学,共6学分。对于“外国文学”这门课程,各个学校似乎不大看重,除了湖北师范学院开设了“外国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学校均没有开设这门课程。另外,重理论轻实践,也是现有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着的不足。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的是综合性较强的实用型教育人才,学生在学习期间不仅要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具备科学的教育理念,同样还应该有着较为宽厚的文化基础。因而在制定相关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一定得注意各类文学、艺术等课程教学方式的合理安排。而在所抽查的几所学校当中,大部分学校的相关课程教学方式均为理论教学,它们的课程教学基本上是通过讲授的方式去完成,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学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学生而言,进行有效的文学品读、欣赏,既可提升学生的知识容量、扩展他们的阅读视野,同时还可在讨论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虽然有几所学校开设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或“古典诗词鉴赏”、“文学鉴赏”类课程,可它们对学生文学品读与鉴赏的实际训练并未做硬性规定。从这些现状均可看出相关学校对该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认识上的不足和重视力度的不够。

二、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的科学设置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文学类课程教学上存在着的不足,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教学现状,要求相关的教学部门重新认识文学教育的强大功能,要求他们在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上做出变革,在相关课程教学上也应该做出具体、详细的安排。总而言之,相关教学部门可从以下两个层面着手进行教学变革,进而使现有的这种不良教学现状得到改善。

1.重新审视文学类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拓展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文学是一门软学科,它不像那些应用性较强的理工科学科,学生可在较短的学习时间提升其某一方面的技能。中南大学文学院院长欧阳友权先生认为:“文学教育始终都是人的心智教育、情感教育、人的精神和生命意义的教育。”[3]因而,对学生特别是这些将来要从事于小学教育工作的学生的文学教育必须是持续的、有效的。利用文学作品的品读教学来滋养学生的心灵,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心与浩然之气,以便于他们将来能以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去教育祖国的下一代,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现有的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文学类的课程教学基本上集中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外国文学”以及“儿童文学”这几门课程。除去“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之外,其他的三门课程之间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中国很多现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受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的影响很大,如冰心女士创作的小诗与中国古典诗词、与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歌之间联系紧密,她的“爱的哲学”三个组成部分“爱自然、爱母亲、爱儿童”都可在泰戈尔先生的诗文寻找到相关的足迹。人的情感是相通的,在具体文学创作中,后世作家对前世作家的文学创作经验或对同时期作家创作的学习,这都是非常常见的现象,也正是因为如此,“比较文学”这门课程应运而生。当然,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进行过多的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习,关键是要对中外文学经典作品进行持续的、有效的阅读与赏析。我们可在课程性质、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课时安排上加大力度,来强化对文学类课程教学的力度。“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经典文学作品选读”、“儿童文学经典赏析”以及某些学校开设的“文学基础”课程,这些课程都应该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首先课程性质的设置上对其进行重视。将它们视为必修课程,也就意味着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学生在大学四年时间内必须接受较为全面和较长时间的文学品读训练。除此之外,对于以上这些课程的课时安排,我们也应该做出合理的安排。中国古代文学历史较长,经典文学作品较多,它们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的频率也比较高,因而我们可适当加大“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此类推,我们可适当减少“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以“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32学时为标准,我们可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的教学时间安排为48或56学时,将“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教学时间设置为12学时。也许有人认为,对于该专业的学生而言,没有必要开设“外国文学经典作品选读”课程,那么,我们可根据具体情况在课时安排或课程教学内容上做出灵活处理。我们可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品读放入到“中外文学经典赏析”这门课程以内,根据这门课程的课时安排,适当地给予四分之一或五分之二的教学学时;或者干脆将其作为实训课程,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独立完成阅读任务,教师可将这部分的阅读纳入到最终的课程考核范围之内,也可将这门课程设置为课外必须选修课程。在文学已经走向全球化、各国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今天,无论是哪个专业的大学生适当地理解外国文学名著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