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特色文化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特色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特色文化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1

1、物质文化方面的保障:从本校实际出发,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设置阳光心理小屋、微机室、语言室、实验室、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图书阅览室、少先队工作室、教科研室等功能室,并配备了优秀辅导教师,为我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的延性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2、精心设计,创设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我校在加强美化绿化的同时,从现实出发,因地制宜,利用走廊、墙壁创造文化氛围,师生共同制作宣传栏、壁报栏,给校园植物制作说明牌等,让学生无论走在校园的哪个点上,都能感受到深深地启迪,都能受到优良地教育和知识的熏陶.

3、校园书香文化的建设:以“追寻生命厚度 尽享阳光人生”为主题,以书香校园建设为中心,让教师学生在读书中幸福成长.有计划地开展读名著佳篇活动、经典古诗文诵背活动、读书比赛活动等.加强图书馆、阅览室等建设,创设优越的读书学习环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去.由此取得的成果是振奋人心的:2010年学校获临淄区书香校园建设先进单位,2010年7月全国第九届新教育年会在海门举行,我校作为我区农村小学书香校园建设代表参会,并在大会上做了专题展示.

4、课程文化发展逐显特色:在阳光课堂构建方面,以理想课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线,努力形成生成、动态的阳光课堂;在阳光体育课程构建中,以阳光大课间、师生阳光体育活动为载体,以“让笑声溢满校园,让运动感染你我”为目标,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丰富阳光体育;在特色校本课程上,首先以大阅读为载体,开设《颂千古美文 做阳光少年》古诗文经典阅读课程,配以丰富多彩的书香活动展示,形成特色文化阅读课程;再者是以德育体系建设为主线,开发德育读本《童年在四季中走过》,以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课、课外实践教育课为平台通过阅读、活动、操作等深化德育课程.

5、师生行为文化建设方面:首先在阳光教师的发展上,以“拥有阳光心态,尽享阳光工作,哺育阳光少年”为责任目标,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加强教师读书评价,提高教师文化素养水平.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淄博市教师十不准为标准,以“爱与责任”为核心,引导教师真诚的热爱事业,热爱人民,热爱学生 .再者是在阳光少年发展上,以素质教育、兴趣教育为载体,通过班会、校会以及各种活动,如演讲比赛、感人事迹故事会、献上一份爱等活动,培养尊重、理解、关心他人,合作、奉献精神,形成学生自强不息、奋发有为、乐观向上的人生追求,加强学生善思、乐学、合作、进取的学风,让他们具有把握现实,面向未来的胸襟等等,并以班级为单位,以学生星级评价、德育评价为展台,形成班级特色文化氛围,着力塑造具有阳光心态、富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多才多艺阳光少年.

6、科室管理制度、教师责任制度、教师量化评价制度、学生星级评价制度等制度文化明确,落实有效.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2

1.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在项目工作目标上,抓住“特色课程建设”的“牛鼻子”,以顶层设计为基础,聚焦特色课程建设这一重点,提倡将环境资源作为课程的载体和条件,将制度创新作为课程实施的基础和保障,通过富有校本性和区域性的特色课程,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2.结对发展,以优带新。要求基层学校以“1+1”结对共建的形式开展工作。即,一所具有较好学校文化建设基础,已经形成较为鲜明的学校特色和文化品牌,在特色课程建设中有着成功经验的学校(下称共建学校),结对帮扶一所具有一定学校文化基础和特色项目基础的,亟待通过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特色文化的学校(下称建设学校)。“1+1”结对学校由学校自主申报,区教育局推荐,市教育局审核认定。先行学校与建设学校应正式签署协议,明确结对帮扶工作方式、特色文化建设规划、特色文化建设目标,并就建设成果接受市、区教育局考核评估。

3.市区联动,强化保障。为强化项目工作保障,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联合下发文件(宁教初[2014]13号),明确了各区教育局是实施学校特色文化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要求设立专项经费切实保障项目建设和管理的需要。对经认定的每个特色文化建设项目,在市教育局、财政局给予20万元经费奖补基础上,各区按每个项目不少于40万元安排配套经费。在过程管理机制上,市、区教育局将依据项目建设规划,加强对项目建设情况的检查视导,对建设成果进行验收评估,并将共建学校对建设学校的帮扶力度和实际效果作为考核评估的重要内容。市将依据相关考核评估情况认定一批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项目并给于经费奖励。

4.全程辅导,以评促建。市教育局将促进学校发展作为首要目的,注重从起点开始,全过程对学校进行培训指导。先后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对申报学校开展了三轮咨询、指导,在此基础上,市局推荐6所学校参评立项为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实验学校,组织市级项目评审,确定市级项目实验学校18所。2014年下半年,市教育局开展了小学特色文化建设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遴选,从已经具有一定的特色文化建设成效的学校中,确认12所,加大扶持力度,打造新的品牌学校,对全市进行示范引领。如此,形成了“品牌学校引领———示范学校培育———实验学校提升”的三层次梯级推进机制。

二、阶段性实践成果及反思

1.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发展注重整体性。通过培训引导和示范引领,项目学校进一步加强了顶层设计的意识。从办学理念方面,对学校精神文化各要素重新审视和完善,对环境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的进行梳理和新的建构,避免了文化建设主题模糊,特色不明的现象。通过顶层设计,特色文化建设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发展动力,体现了办学思路的逐步清晰完整。

2.充分挖掘整理,建构特色凸显区域性。区域资源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充分发掘学校所在社区的教育资源,是使学校文化与区域文化相融相生,不断获取社会资源支持,以利于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府西街小学的“诗意民居”、瓜埠中心小学的“古镇游学”、东坝中心小学的“创意民俗”等主题,将特色文化和特色课程建设建基于区域历史文化、自然地理的独特资源,为特色的生成创造了很好的基础。

3.关注办学传承,生成特色注重延续性。我们要求学校要避免为了打造新特色而放弃办学历史中已经形成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项目,要注重在传承中发展特色。古平岗小学的“悦动童谣”、孝陵卫中心小学的“悦心儿童剧院”,就是在学校十多年特色活动基础上的课程化改造。

4.融入现念,发展特色体现创新性。不少项目学校借鉴当前国内外课程发展的先进理念,如SETM的理念、学习社区的理念,创新学校的课程实施方式,使得学校的课程建构更加贴近儿童学习研究的前沿。小行小学“地铁研究院”、秣陵中心小学“故事农场”等概念的提出,就体现了与新理念的融合。

5.提倡综合课程,学习方式体现活动化。我们强调学校的校本课程发展要有别于国家课程的形态,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为学生创造边动手、边认知,边体验、边探究的学习机会,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体现课程的活动化。在申报评审中,我们已经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已经摒弃那种领域单一的特色课程规划,适合不同学生学习需求的综合性、统整性课程已经更多出现。

6.重视基地建设,物化环境突出资源性。在物化建设中,每所学校不仅着力建设品位高雅、独具匠心的学校环境文化,更将学校环境资源作为课程实施的支撑保障,注重将物化环境建设与课程特色结合起来,建设校内的课程基地。通过这一轮的建设,市教育局预期将完成10个左右的校内课程学习基地建设,并将实现基地的辐射功能。纵观18所市级、6所省级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工作实践,虽然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仍有一些亟待厘清的认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总体而言,表现在:一是,一些学校在文化建设顶层设计中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对整体建构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理念系统、实践系统和保障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着简单化的现象,将一事一物一课程理解为特色文化建设的全部,忽略了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全局性;二是,在学校的教育愿景、办学理念的梳理上,概念较多,内涵宽泛,缺乏个性;三是,特色课程不能支持学校文化在育人上的特色追求,对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这一关键问题,把握不够到位,存在着“特色文化是一个框,什么都往里装”的问题;四是,某种意义上,学校文化是校长办学理念的折射,但从校长心目中的学校文化走向全校师生文化追求的过程中,仍有一个解读、理解、认同的过程,学校在特色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沟通、宣导,也要关注自下而上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发挥教师、学生、家长、校外专家和社区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文化成为共同的信念。

三、进一步加强区域推进工作的思考

1.凝聚共识,倡导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坚持”。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核心就是要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发展,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在敏锐地认识到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现状与问题之后,行政支持、高位引领、扎实推进是职责所在。今后,市教育局将通过有力的引导督评,提升区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对特色文化建设的认识,使得每一个区都将“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作为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发展、实现区域内小学优质均衡的重要抓手。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把握“三个坚持”的原则。一是要坚持“区域推进,整体发展”。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是从整体上规划、行政上支持、理念上更新、措施上跟进,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所有的学校寻求物化中的人文追求与办学实质的精神凝炼,以每一所学校良性的发展整体推进“教育名城”建设的宏伟蓝图。二是要坚持“各美其美,美美相容”。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是要每所学校成为“每一个”,而且是“独特的一个”,学校的发展应当是差异均衡发展,避免同质化,以期实现各美其美,美美相容。三是要坚持“内涵丰厚,深入细节”。优质学校建设是一个优质化的过程,是通过改革过程中的“增量”与“进步”实现对学校自身的不断超越,并非是一个静态理想目标的追求。学校特色文化的重构、教师的能量提升、学生的学力提高、管理的科学规范等都折射出一个学校丰厚的内涵,区域推进学校特色文化的建设不只是建立学校的理念系统、形象系统或者打造一个品牌,还应深入至学校的每一个细枝末稍。

2.梯次发展,抓好特色文化学校建设的“三个层面”。因为学校发展的阶段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推进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所存在的阶段性。既要充分发挥先行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又要使先行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锻造特色,打造品牌;既要着力与改造与提升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又不可忽视基础薄弱学校的内生力量;既要关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的强弱两头,又要使得有一定基础的学校加快发展,尽快成为优质的特色学校。首先,在本市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化名校、特色名校,这一类的学校,已经成为特色文化建设工程中的“先行学校”,成为“1+1”策略中的领头羊。要充分发挥他们的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有关专家及学校领导、教师,对这些学校的特色发展历程进行分析研究,提炼有效的特色发展范式,使得他们由特色品牌到学习样板,更好地凸显示范作用。同时,要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对这些学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促进他们不断发展。其次,要实施对已经形成一定办学特色学校的提升工程。要帮助他们不断理清思路,加快特色发展,孕育新的特色文化名校和特色办学品牌。市教育局在今年底,实施了特色文化示范学校培育对象的评审,将这些学校作为工作目标,已经通过评审认定了一批,将对他们采取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孵化这些“准特色文化名校”。第三,加强对基础薄弱学校或新兴学校的特色建设引领。这一批学校,以省首批认定和市跟进认定的20余所为代表,市教育局将与区教育局一起,进一步细化特色建设的工作举措,通过强化管理、结对发展、专家指导、目标督评等有力手段,切实提升他们的建设实效。

3.重点推进,强调学校特色课程建设的“三个结合”。特色课程是学校特色的根本表现,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也是学校文化特色建设工程的重点内容。要通过课程建设,使学校文化深入到课程与教学层面,实质性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一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要引领学校认识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特色文化建设的重要背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与课程、课堂改革的核心理念紧密相融,围绕国标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结合学校的特色资源、特色项目,围绕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和课程开发,使学校特色文化进入课堂和学科,与每一个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联系在一起,与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相结合。市、区教育局在学校特色文化建设中,将深度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室、教科所以及基层学校的多方力量,切实加强对特色文化建设学校的督评和指导,将学校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与学习方式转变等作为重要的着力点,努力改变文化建设与课程建设梳理的现象。

二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教师发展紧密结合。教师是特色课程开发的主体,作为主体,一方面,需要教师在开发特色课程的实践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贡献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另一方面,由于教师参与课程开发实践的机会有限、经验不足,更需要教师在开发课程的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锻炼,不断提高自己开发课程的能力。学校应当把特色课程发展作为学校核心实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将课程发展的全程,作为有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契机。我们将加强与在宁高校、研究所的联系,开展多层次、多方式的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课程建设和课程实施培训,推动针对课程发展的教师团队建设,不断打开教师课程视野,提升教师课程能力。

三是将特色课程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紧密结合。学校特色建设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健康成长的必然要求。学校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特色的学校,才可能培养出有个性、有特色的学生;没有特色的学校,只能使学生成为“千人一面”的“标准件”。学校特色建设应大力倡导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突出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的综合性特色课程,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4.强化指导督评,构建区域推进特色文化建设的“三个机制”一是建构特色文化建设评价体系,完善工作推进的“评估奖补机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加快研制学校特色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以鲜明的目标导向,引领学校不断优化实践。以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开展市、区两级对有关学校的定期督导、评价,明确工作阶段性目标,对于工作推进扎实、有效的学校,实施市级奖补、区级增量配套,保障工作富有成效的学校得到更多的行政支持。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3

近年来,我校一直致力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注重结合郊区学校自身特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广泛开展“校园文化育人”工程,迄今为止一所环境优美、特色明显、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郊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已初步完成。

一、因地制宜,扮靓校园内部环境,突现浓厚的育人氛围

校园文化的内涵非常广泛,对郊区学校中小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一些直观、具体、可感的东西,其外在的表现是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此,我们结合学校面积相对较大、学生人数相对较少的特点,本着营造特色文化,创造精品校园的办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我学习提升的场所。我们基本做法是:

1.装点门面,提高品位。学校新教学楼下面的架空层,既是学校学校的门面,也是学校师生的风雨活动场。左面是原小学教学楼的外墙共8米,前面是一堵30米长的档土墙,中间是8根立柱,为充分利用好有限的空间,我们在38米墙上建制了21个不锈钢框架宣传栏,分别张贴学校简介、学校鸟瞰图、教师榜、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图片展示、两基只知识问答、校务公开栏、党建专栏、学生思想行为教育宣传栏、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师生明星及个人先进事迹等,学校命名为“学校长廊”,分部门承办、管理,定期补充或更新内容。8根立柱四周悬挂着框架的唐诗宋词,都是中小学课本中出现过的。挡土墙上方是三句红色大型字牌组成的教育格言:“学校是启迪心智的场所”、“教育是一串心灵感动的过程”、“学习是快乐的行动与付出”。

新教学楼正面自上而下是三排金光闪闪的大型钛金字牌,“校风”:勤奋、守纪、文明、自信;“教风”:以爱育爱、以智启智、以行导行;“学风”:勤学、好问、善思、会学;办学理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新教学楼左侧墙面悬挂的是六个鲜红的吸塑大字,“校训”:悟美、求真、至淳。背面是教育要达到的三个目标: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中学教学楼正面二楼墙面悬挂的是学校的办学思想: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它们在蓝天白云下格外醒目。另外,楼梯走廊张贴的是风格统一的标识牌,教室里有国旗、班风、课程表、名人警句、《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同时,各班级还精心设计自己的宣传栏,张贴学生的书画,摄影作品、特色作业、优秀试卷等。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文化的气息与书香味。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长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熏陶,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新建生态学习园――“逸馨学苑”。原小学部教学楼一楼前是一块无人通行的空地,紧挨着一堵约5米高的挡土墙,学校利用这方面挡土墙修建了一些呈梯形的花台,并按季节摆放各种花草、盆景。配合一楼的图书室、阅览室、美术室安置一些长条形休息椅,这样学生既可以在园内看书学习、画画,也可以识花、赏花、种花。“逸馨学苑”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亮点。校园其他绿化也本着实用、经济、美观、高品位的原则,遵循地形地貌起伏变化的特点,以绿色植物造景为主,盆栽小品为辅,做到点面结合,与全面粉刷翻新的教学楼,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郁郁葱葱的环城林带相映生辉,争奇斗艳。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办公条件,干净整洁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让每一位师生都喜上眉梢,使美丽雅关再添一道靓丽的风景。

3.传播新理念,完善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就必须是一个开发完善的网络体系。我校得益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设立了农村远程教育接收站。我们则充分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资源网,通过卫星接收全国各地的优质教育资源,对各学科教师进行有的放失的学科教学培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实施人性化管理,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

和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的和谐等等。我校位于城郊结合部,工作和生活条件相对比较艰苦,99%的教师来自城区,生源情况也相对比较复杂,质量偏低。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唤起教育者、受教育者的文化意识,只有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首先,学校领导始终坚持以师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通过校园文化的陶冶 、激励,以及学校办学理念、制度的实施,形成师生齐努力、共奉献的人文管理模式。以高尚优秀的精神文化引导人,以科学规范的制度文化约束人,以优美高雅的环境文化陶冶人。使学校拥为强有力的的“文化磁场”,拉动着学校向前发展,引领着师生朝着自己的教育理想迈进。努力构建和谐的管理文化,形成优良校风。

其次,教师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持者和参与者,教师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辅相成,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关注教师的幸福成长,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激励教师的成就意识,是我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做到语言美、举止美、风度美、衣着美,用健康的文化来影响青少年儿童,让他们健康成长。

第三、学生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我们的宗旨是把学校建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和智力发展的乐园,学校的每一个橱窗、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盆花都应成为激励学生成长的好教材,为此学生团队用心挖掘、倾力打造,不遗漏每一个细节,创设切合实际、丰富多彩的室外文化,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

三、部门联动,加强校园周边治安综合管理,优化校园周边环境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4

一、遵循原则,构建校园文化建设体系

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零敲碎打,想到什么干什么,那将使整个校园文化建设杂乱无章,让师生无所适从。校园文化建设应从大局出发,整体规划,和谐有序地进行。

1.胸有蓝图,制定三年规划。宁宝小学从2010年8月成立以来,校级领导就非常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园文化建设摆上日程。学校确立三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题为“养育习惯”。以环境建设为抓手,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以制度建设为核心,拓展校园文化内涵;以校本文化建设为主阵地,打造富有特色文化品牌;以活动为载体,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三年努力,促使学校达到环境整洁、优美、富有教育意义,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规章制度齐全、规范、科学;“三风一训”体现团结拼搏、和谐文明、以人为本的精神;最终形成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2.遵循原则,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1)教育性原则。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通过习惯的养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全体师生的和谐发展。

(2)整体性原则。统筹兼顾,整体规划,围绕“养育习惯”这个核心,在建设制度文化上侧重规范师生言行,在规范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在环境文化建设上,处处彰显习惯的培养;在校本文化建设上,编辑校报《宁宝之光》,开发了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把日常的习惯养成做成课程,进一步凸显学校特色;在活动文化建设上,围绕“养育习惯”开展相关系列活动,让好习惯扎根在师生心田。

(3)以人为本的原则。高度重视人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在编辑校报、校本课程、校本儿歌、拟定规章制度、绩效评价方案等方面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二、完善制度,规范师生

宁宝小学按照“全面、科学、可行”的要求,修订完善学校管理、德育、教学、后勤、安全等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体系,装订成册。制定并通过了全体教职工的绩效工资评价方案及其他各种奖惩制度,加强了依法治校,不断促使师生养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律自护、自主成长的良好习惯。

三、环境文化,儒养师生

1.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按照“各具特色、凸显主题”的目的要求,对校园建筑设施及人文景观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精心取舍,使其更加科学、合理,能够很好地彰显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区、运动区、科普园,根据各区域的作用和特点设置了鲜明的文化主题。

2.精心打造,凸显主题。为凸显“养育习惯”的主题,学校建有体现特色的文化建筑,花坛中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雕塑,东门校道右侧有孔子及古代四大发明浮雕,左侧有大字标语“好习惯成就未来”,紧接孔子雕塑的围墙用不同颜色的植物拼出“好习惯 益终生”字样,既美化环境,又既有教育意义。进入新教学楼入口处有个“好习惯”主雕塑,一群孩子正在用积木堆“好习惯”这三个字,预示着好习惯是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培养好习惯要持之以恒。旁边的配电室墙上,有一幅“习惯良好,美丽人生”浮雕,告诉师生,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会有美丽的人生;新教学楼一楼有文化艺术墙“好习惯伴我成长”,周围的廊柱上配有关于好习惯的名人名言,让师生深刻体会到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总之,环境文化建设处处凸显“养育习惯”。

四、校本文化,滋养师生

校本文化建设是彰显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的主阵地。学校定期出版校报《宁宝之光》,全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师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提升广大师生的精神素养。学校还创设了自己校徽,创编了校歌。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宁宝小学充分认识到习惯对一个人的终生影响,开发了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好习惯 益终生》,一到六年级共12册。教材图文并茂,由故事、实践探究、评价等内容组成。这些习惯的培养安排在小学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最终让学生养成终生受益的好习惯。

五、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为了让师生真正养成好习惯,学校结合主题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用活动文化涵养师生。

教师方面:

学科技能竞赛活动和娱乐活动。青年教师赛课是宁宝小学不变的菜单,促进青年教师养成敢于挑战,精益求精的习惯;通过学科的技能竞赛让教师养成不怕困难,勇于参与,不断学习,不断思考的习惯;组织趣味运动会、羽毛球、篮球比赛等活动,让教师养成团结协作、努力拼搏、热爱生活的习惯。

学生方面:

1.趣味学科活动。各任课教师立足学科教学,精心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与学生生活和学科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生动活泼的学科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敢于参与,敢于展示,自主、合作、探究的习惯。

2.特长训练活动。学校根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科技小组等,安排专门教师辅导,定时、定点开展活动,让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强化训练,培养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团结协作的好习惯。

3.丰富多彩的校园节日活动。学校每年都定期举办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节日期间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创设展示才能,获取成功的机会。

4.全心抓好“国旗下专题讲话”。每周一个专题,由上周五行政会议确定讲话内容,并指定一位行政领导或教师、学生代表主讲。让全校师生经常受到爱国爱校、文明礼仪、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等思想道德教育。

5.用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三年来,宁宝小学每年都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有计划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学期性的专题“四jìng”活动,“静我校园”“净在我行”“敬在我心”“竟显我能”。学校把“四jìng”要求编成儿歌,要求学生人人会背,并以此要求自己。值日导护师和行政导护每天进行检查评比,及时反馈,做不好的抓落实,这样让“四jìng”成为师生的一种习惯。通过各种主题活动,学生受到礼仪、法纪、行为规范等教育,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5

我校以“三平台”为轴心,重建以生为本的课堂模式,以课堂推课程,以课程促发展,不仅促进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使教师获得了专业发展,更使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一、搭学生“立”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和实质性进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课堂越来越生动、丰富和多样,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然而,透过绚丽多彩的课堂之外,我们的学生究竟该得到什么,能得到什么?所以,建构“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彰显课堂上学生的好奇、探索,突出学生主体发展的自理、自立、自信,实现课堂的重构,理应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出发点。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得“鱼”,还要使学生获“渔”,更要激学生之“欲”。搭学生“立”的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理论支撑和践行途径有:

途径一: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是自主的

理论支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学习的本质是一个积极自主的建构过程,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和经验相互作用、改造、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制约着学生的发展水平。我们以适合学生需要去审视课堂教学,倡导师生共生,以“自主促共进”。

实践探究: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通过落实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参与,实现课堂行为的“分层递进、整体提高”,以构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行为,打造适合学生自主发展的育人环境,实现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目标。

途径二:师生交往互动,课堂是快乐的

理论支撑: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实际上起源于社会交往活动,没有交往就没有教学,教学交往的有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效。交往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交往的表征是互动,交往的结果是互惠,以“互动促互惠”。

实践探究:推行“0+40+10”的教学管理模式:“0”即课堂40分钟的0耽搁;“40”即课堂40分钟的充分利用,教师做到课前精心设计,课上充分调动,巧妙迅捷讲授,沉着智慧地引导,关注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探究中得到发展;“10”即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课间10分钟的快乐,一起处理课堂上的遗留问题,教师依据学情改进自己的教,激活学生的学,达到互动互惠。

途径三:创设教育情境,课堂是生动的

理论支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走出困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学会思考。

实践探究:持续整合课程资源,创设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程,逐步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开放的课程环境,让学生从不同侧面,不同立足点感受、感知同一知识点的内涵。如,语文的古诗词教学与美术课堂的融合;国学教育与汉字教学的结合;数学课堂与综合实践课的整合等课型,使本位知识的形象化与延伸有机结合。

途径四:注重开放生成,课堂是高效的

理论支撑:开放生成是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重要标志。教师课前的设计只是对教学现状的构想,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而现实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师生、生生的交往互动,事先预设同实施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落差,所以教师必须以“开放促生成,以生成促高效”。

实践探究:我校数学教研组结合目标、内容、过程、手段的主动开放原则提出数学复习课的“两步五段式”模式,重视学生学习中生成的“活资源”,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空间和时间,突出师生对课堂的思考,落实目标的开放性,搭建自主探究平台。

二、创教师“魅”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没有教师素质的提升,就很难有教育质量的提高;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很难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因此,在课堂的重构中应特别注重教师的发展,注重教师能力的提升。创教师“魅”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途径有:

途径一:以课堂为基点,分层发现和培养骨干

思考与践行方法:课改试验中教师最大的困惑,仍然是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操作的问题。观念要转变,知识要更新,课堂要生动,学生要主动……一时间,部分教师在熟悉的课堂上变得束手无策了。对满怀热情的教师而言,现实最为迫切的需要是课堂教学方面的范例和样板,这也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过程中必须积累的需要。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发展和培养一批学科骨干,供广大教师观摩、研讨、学习、感悟,让更多教师在“模仿”中受到启发,在反思中找到方向。建立学校教师专业成长“梯队培养”机制,落实人人有目标、人人有发展、人人能进步的培养架构,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名师,形成“名师效应”,提升整体教师队伍素质。

途径二:以教学为手段,创建“理论—现实”的转换媒介

思考与践行方法:有经验的教师通常具有较强的控制意识和控制能力;有才华的教师又较多把课堂作为表现自己的舞台;负责任的教师更注意教学扎实,缺乏灵活;青年教师往往忽视基本规范,随意性太强。校长应为教师搭台子,拉大幕,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媒介,让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点燃每位教师心中的梦想,形成学校课堂教学“龙争虎斗”的局面。学校有目的地开展一系列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引领全体教师走出自身的困惑,推动课堂教学的深入开展。

途径三:以经验、反思与科研的融合,促教师成长

思考与践行方法: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要善于借鉴别人,思考自己,扬长避短,丰富自我,努力成为反思型老师。以“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为载体,以提高课堂效率为最终目标的课题研究,落实教师对学生的学情分析,起点分析,学生分层管理(强优、提中、补差)等校本研究,突出构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如,数学的“两步五段式”复习课模式,模式的建立旨在利用科研环境,使教师感受模式建构的过程,体会由“无模——有模——无模”的课堂本质。通过观察学生的表现和自己的行为,经常进行自我评价,依据教学日志,记录自己的教学活动和教学行为,在反思中找到教学实践的不足,明确目标。

开展以关注学生知识起点,落实课堂教学活动基点的研讨活动,借助学生“错例分析”研究,围绕错因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以学生学习时的想法为观察点,反观课堂,引发教师对课堂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重新认识课例的价值,挖掘错例中的教学资源,养成研究学生、反思教学的习惯。通过错误实例,师生归因分析,改进建议等做法还原学生真实的思维过程,体现学生个性差异性的新视角,改进教学策略,促进教师在不断的反思中体会到自身的成长。

三、彰学科“特”的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如果说学校是百舸竞发的船的话,那么每一所学校的特色就恰如迎风林立的帆。学校只有尽早扬起特色建设的帆,才能乘风破浪去远航。彰学科“特”的平台,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途径有:

途径一:开设特色课程—社会实践

我校积极探索实践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总结建构“课前计划观察、课中模拟体验、课后应用实践”的课程模式,把学生放到真实的生活情境、社会情境之中,让他们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在问题情境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在原有的学习起点进行各自的个性智能建构,从而实现个体素质的协调发展。落实学生的综合实践基地课堂,通过以少年军校为载体的军营观摩、军营演练、军营生活体验等国防课程;通过参观共建单位自来水公司、啤酒厂的生产流程;对实践基地葡萄园种植、护理、采摘等环节的实践学习,补充了学校课堂的不足,拓展了学校课程内涵,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和谐发展。

途径二:建设特色文化—课堂文化

学校文化可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隐性文化是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内动力。而课堂与课程文化则是学校隐性文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我们所倡导的课堂推动模式,逐步形成了学校的备课、上课、学习、研究方面的思维和行为特色,成为师生自觉的意识和行动,我们称之为“课堂文化”。这种课堂文化的形成,为师生和学校创造了非常好的内环境,人心得到凝聚,行动得以统一,创造受到鼓励,我们把它称为“文化自觉”。

小学特色文化范文6

一、解读花样跳绳的文化内涵

花样跳绳,平常的跳绳运动简单地说就是单人或多人手持绳子,身体腾空,使绳子越过头顶通过脚下绕身体摇动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花样跳绳就是在平常跳绳的基础上增加跳绳的花样动作,可以按照跳绳运动的基本规律,合理安排跳绳的姿态变化,结合一些体操类、舞蹈类元素,一人或者多人完成一套跳绳的动作。花样跳绳,能激发小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特别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合作性和耐力,也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它是一项很有特色的阳光体育运动,老少皆宜,终身受益。

近年来,特色办学成为农村小学的发突破展的瓶颈,许多农村小学都在不断摸索特色办学之路。我校就是典型的农村小学,硬件设施落后,办学理念落后,这些都为特色办学带来困难,如何将让“学生有特长”、“学校有特色”就成为学校建设的重心,也成为基础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特色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集思广益,发动全体教职工建言献策,针对少年儿童自身特点结合我校实际状况,最终确定“花样跳绳”为我校的特色项目。该项目确定后,校领导、体育老师及教职工从网上及各种途径对花样跳绳这个项目进行了解学习。并决定以体育课为基点,培养学生的跳绳项目的兴趣。

花样跳绳体育项目的建设,无疑为学校创办特色提供了一条可探索的道路。特别是以“花样跳绳”带动“校园文化”建设已成为师生的共识,学校在深入推进花样跳绳体育项目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途径,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丰实校园文化的内涵。

二、居于花样跳绳的特色文化建设思路:“三步走”

学校致以“绳”为载体,着力打造“有形”和“无形”两根绳,用“绳”文化中的精神凝聚、发展和提升师生的生命品质,具体分三步:

1.第一步:核心理念梳理。学校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将“绳”文化中的核心价值内容融入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提炼出与“绳”文化密切相关的学校精神:“创新、坚持、自信”,由此体现出适合学校快速发展和学生心智发展的校园文化。

2.第二步:核心理念物化。学校充分利用校园的墙面、楼道、教室、网络等环境,整体规划和精心设计并制作出能体现“绳”文化特色的标识牌、宣传栏等,以提升文化品位。有绳的寄语,绳的发展史,花绳的创编,绳的种类,绳的童谣,绳结的介绍,绳与科学,绳与生活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绳”文化墙、“绳”文化长廊、“绳”文化网页。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能更直观地深入了解绳的发源、演变、功能以及创新。

3.第三步:核心理念课程化。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学校继续围绕花样跳绳做文章,进一步开发、充实校本教材,形成丰富的课程文化资源;进一步拓展跳绳文化:绳与健康、绳与艺术、绳与学习、绳与生活、绳与劳动、绳与法制等序列内容,实施生活化教育。通过“阳光绳韵”,让校园特色文化溶入师生的血液,成为师生自觉言行,凝成特有的气质,打造学校特色,让师生神采飞扬!

三、居于花样跳绳的特色文化建设策略:“六个一”

以“一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理念,勇于探索,构建以跳绳为核心的体艺教育与德育、学科教学相辉映的立体型特色体系,实现跳绳特色的跨越式发。

1.确保人手一绳。学校投入资金购买跳绳器材,做到师生人手一绳,为普及和提高奠定基础。

2.锻造一支队伍。为了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还组建了以“绳彩飞扬”花样跳绳队,在全校范围为寻找在跳绳运动上有基础、有潜力的学生组成队伍,体育专职教师进行严格的训练,构建一支以体育专职教师为主体、以优秀青年教师为预备役和后备队的跳绳教练员群体,“人人会跳、跳有水平”将是每个教师的基本功。

3.构建一套梯形跳绳体系。以课堂教学为起点抓普及,以大课间活动为平台,以兴趣小组为基点求提高,以竞技比赛为抓手,以花式表演为展示舞台,彰显学校跳绳特色。使学校每一位学生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努力锻炼,强身健体,练就一身跳绳好本领,身怀表演一技之长。

4.营造一个跳绳文化场。学校开发绳操,师生创编花式跳法,课题组编撰校本教材;在完善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凸显“跳绳文化”主题,大力挖掘墙壁文化;设立跳绳节、校园吉尼斯记录、铺设跳绳明星星光大道,彰显健康的、和谐的、有活力的校园活动文化。

5.开设一个课间展示空间。为了积极落实教育部阳光体育工程,保证学生每天在校锻炼一小时。我校每天大课间活动形成了以“跳绳”为主体,广播操、跑操为两翼,“绳类游戏”为辅助的锻炼体系。每天一小时的锻炼量,既锻炼了孩子们的协调能力、弹跳力,也训练了孩子的跑步速度和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