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德育活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德育活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德育活动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1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工程。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途径。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努力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充分发挥各种校园活动的作用。

    从细微处入手。校园活动的各个层次、各个方面都蕴含着巨大的育人力量。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如何引入有启发性的课堂提问,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如何融入更多的德育理念,对于每1名教育工作者而言都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事实证明,德育的有效形式往往隐藏在日常的校园活动中,深刻的教育思想可以通过细节传递,优秀的品德可以通过细节养成。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应从细微处入手,从最简单的事情抓起,让学生从1点1滴的小事中体会到做人的基本道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终身受益的良好习惯。这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式。

    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搞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应树立长期作战的观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活动。当前,在青少年德育工作中还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这是与青少年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学生的健康发展是1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1役。这就要求德育工作不能搞突击,而应做到潜移默化、集腋成裘。应充分重视德育活动的过程,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使德育工作富有吸引力,更加适应、更加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从而进1步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首先应转变观念,摒弃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爱学生,把教育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让学生在充分享受丰富校园活动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

    强化学生的道德体验。青少年德育工作的1个目标,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健康、积极、向上的道德规范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内心自觉和行为方式。学生是青少年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青少年德育活动的主体。要实现预定的德育目标,就必须避免空洞的说教,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能动作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发掘学生自身的闪光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各种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到道德规范的要求。实践表明,没有体验就没有内化,没有内化就没有发展,也就没有道德境界的提升。道德体验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比如通过参观改革开放成就展,让学生体会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增强其民族自尊心、自信心;通过成人宣誓仪式,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通过与贫困地区学生结对,培养学生的爱心;等等。在道德体验活动中,1方面应促使学生积极参与,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感悟,在感悟中不断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提升自我;另1方面,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把多元的教育意图巧妙地融入其中。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2

师范生志愿服务活动德育成效1993年12月,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全国高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工作获得了迅猛发展,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师范院校学生志愿者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起来,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为祖国和人民作出奉献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在师范院校的德育教育载体中,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已日渐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载体之一。随着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功能逐渐凸显出来,在师范院校德育工作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德育成效

徐州幼专坚持“以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发展”为培养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毕业生全员就业为宗旨,其办学理念促使学校在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中,不论是教务处的课程设置、教育实习、教学管理等,还是学生工作处、团委及其他处室的工作安排,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更是我校建校以来学生管理中的一大特色,早在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前,我们的学生就走出了校园,走向了社会,为学校赢得了赞誉和口碑。

《2011年世界志愿服务状况报告》指出:“志愿服务是人们参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的一种途径。人们通过志愿服务可以获得归属感和融入感,觉得能够影响自己的生活方向。”实践证明,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不仅能让自己获得幸福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奉献爱心、帮助他人,更能体会到助人的可贵和验证自身的生命价值,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增强作为师范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实践经验。因而,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德育成效。

1.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不断深入,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和行为以及所谓的唯心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颓废的人生观念对当今师范生都产生着重要影响,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师范院校思想教育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由于志愿服务活动推崇集体主义原则。它以社会公益为基点,服务他人,倡导为国家、为人民尤其是为社会弱势群体做出贡献,把国家和集体利益置于最上层,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志愿精神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引领着师范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为参与各种公益服务,从而使他们在帮助他人、完善自己、服务社会的同时,推动了社会风气的好转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而且他们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他人的尊敬和肯定,从而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于是,他们懂得了只有当自己的个人选择和社会需要、人民需要相一致时,个人的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才可能使自己获得全面的发展,这种人生观境界是所有的青年学生都应该追求的,只有这样,才能像同志所说的,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2.志愿服务活动促使学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当代社会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市场形势十分严峻,师范院校的学生走向社会同样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帮助他们尽快地了解社会和适应社会,在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志愿服务活动则能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认识到社会对他们的需求,并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改造自己,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着积极的意义。

首先,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社区服务、扫除文盲活动等,将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服务于社会,同时在实践过程中也会认识到与社会要求的差距,会主动地去学习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不断强化和巩固自身的专业知识,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为毕业后走上社会积蓄了能量。

其次,学生通过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如环保、扶贫、助老、助残等,走进社区,走向社会,在这一社会实践过程中不仅丰富了其社会阅历,增长了其知识才干,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组织管理与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承受挫折能力等等,正如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指出:“人只有在相互作用下,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焕然一新,才能开阔自己的胸怀,才能发挥自己的才智。”总之,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各种社会实践过程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3.志愿服务活动促进了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3

关键词: 职业学校 志愿者活动 “红马甲”

志愿者活动是公民个人自愿贡献出自己的时间与精力,为传递社会温暖,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而提供的无偿服务。具有志愿性、无偿性、公益性、组织性等特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志愿者工作在帮助人们学会共融共处、丰富生活体验、获得实践认知、强化道德自觉等方面也大有裨益。

基于以上认识,早在2007年,我校就组建了“红马甲”志愿者团队,积极开展志愿者实践活动。“红马甲”行动温暖了别人也快乐了自己。正如一位“红马甲”志愿者所说:“做一名‘红马甲’,我时常觉得心中开满鲜花。”如今,“红马甲”成了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成了本地区志愿者服务的一个品牌,他们给校园带来了秩序和温暖,为社会传递了爱心和责任。“红马甲”的精神在社会公众面前树立了良好的职校生形象。

一、“红马甲”志愿活动之“行”

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必须引导学生自主确立活动内容、方式、途径,涵盖到校外,兼顾到课内与课外。

(一)开展校园常规管理,让学校更有秩序。

“教学做实践周”是“红马甲”志愿者在校内的主要活动平台。志愿者们根据分工,按照各自岗位和职责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工作,向全校师生展示主人翁的姿态。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组织升旗仪式。每周的升旗手由“红马甲”志愿者轮流担任,从旗手选拔到升旗培训、从升旗练习到正式升旗,让更多普通同学感受到作为旗手的光荣,体会到升旗过程中的那份爱国热情。

负责门卫执勤。“红马甲”志愿者承担门卫的执勤工作,检查进出校门学生的胸卡、服饰仪表;负责分发信件、报纸;提醒进出校门的教师和学生车辆减速,依次推车进出。及时向学校相关部门汇报门内外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参与食堂管理。“红马甲”志愿者与管理教师联合监督学校食堂的卫生情况并记录公告,就餐时间以文明监督员的身份提醒就餐同学文明就餐,养成节俭习惯。

公共场所管理。“红马甲”志愿者负责整个学校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等日常服务工作。如负责车棚管理工作的同学会提醒教师和学生依次整齐放好车辆;负责教工之家工作的同学会严格按照休息时间开放,做好活动器材的保养工作;负责校史陈列室的同学在做好管理的同时,对到此参观的同学或来宾做好适当解说。

校规校纪管理。“红马甲”志愿者必须带头遵规守纪,发挥示范作用。在此基础上负责对全校学生实施纪律检查和管理,包括课堂纪律巡视、课间违纪监督、午自习与晚自习纪律检查等。

文明礼仪示范。“红马甲”志愿者有一个共同要求,就是所有成员都是“文明的使者”,见到教师说声“老师好”,见到同学“微微笑”,接待来宾“懂礼貌”,处处彰显校园的文明风貌。除了“慎独”之外,文明监督岗的同学对全校师生的不文明行为都有权劝说和制止,会用手中相机拍下校园的文明和不文明行为,定期公示于众。

“红马甲”志愿者深入到学校常规管理中,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实践中强化行为规范和文明礼仪教育,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

(二)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彰显校园主人风范。

“红马甲”志愿者在做好校园常规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定期开展“校园对话”,与校领导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做到上情下达、上情下达,使学校处理问题的针对性更强,学生及家长的满意率不断提高。学校将“红马甲”志愿者的各类检查结果作为对各项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既尊重志愿者们的劳动价值,提高他们的工作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又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校的管理压力,节约管理成本。“红马甲”志愿者还不定期地召开“校园听证会”,让学生自主表达他们的诉求,推进校园人性化管理。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让校园处处吹拂着清新自由之风。

(三)投身创业实践活动,点燃学生创业激情。

在“红马甲”志愿者组织的倡导下,校学生会成立了学生创业服务中心。“红马甲”志愿者直接参与创业中心的经营和管理,切身经历创业项目运行的全过程,体验创业带来的乐趣,增长他们的创业能力。为培养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学生觉得创业不再遥远,创业也在改变他们的思维,拓宽他们的视野。

二、“红马甲”志愿者活动之“思”

(一)应站在促进人全面自由发展的高度推进志愿者活动。

在职业学校开展志愿者活动,能搭建多种德育平台,有利于促进学生生成自尊、自信、自强和乐群的意识。开展这类活动,必须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增强其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和吸引力。

(二)要把志愿者活动与学校德育课程设置结合起来。

针对职业学校学生实际情况,学校德育课程设置和实施应瞄准活动课程。以此观之,开展志愿者活动应与丰富学校德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与学校办学理念结合起来,综合发挥出认识性德育课程与活动性德育课程,显性德育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的作用。在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理念前途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创新教育、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仪礼教育、安全教育、成人意识责任教育方面走出新路子,积累新经验。

(三)要形成志愿者活动的组织架构,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

2006年10月,笔者所在学校建立了“红马甲”志愿者活动组织,且确定由分管校长负责,团委组织,全体班主任共同参与,学生社团自主管理的组织架构。8年来,“红马甲”志愿者协会制定了《“红马甲”实施方案》、《“红马甲”方案实施细则》、《“红马甲”活动章程》等文件,形成组成成员职责明确,教育内容具体可行,教育成效适时评估反馈的良性工作局面,保证“红马甲”各项活动有序、有效开展。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4

[关键词]义工活动 社会实践 育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0-0136-02

“义工”旨在服务社会,提倡自愿、利他、不计报酬。“义工”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扶贫济困、支边支教、弱势群体的关注、公益服务、环保以及一些社会公益性宣传活动。高校义工是由在高校中不同的学生个体组成,其中有通过学校困难认定的大学生,也有非困难学生,高校义工群体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提供了让大学生进行德育实践的一个平台。

一、高校义工活动的意义

中央十六号文件中,提到“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积极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

可见,义工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发扬“无私奉献,回馈社会”的义工精神。高校义工群体,作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一个群体,它倡导大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参与各项公益活动,通过“实践育人”这一途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参与各类公益活动,让大学生懂得如何去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在活动中体验生活,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此外,从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角度方面,通过参与公益活动,大学生们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上都有所提升。

二、高校义工活动的组织架构及活动内涵

目前,各高校的义工活动可以说是“百家争鸣”。本研究通过近几年来义工活动开展相对较好的几所高校作为分析对象,即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从义工队的组织框架、义工活动内容、义工活动传播形式、义工活动效应这四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从义工队的组织架构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由校成才服务中心负责慈善义工队的日常管理工作;总队下设20个义工分队,包括成才服务中心义工队、社区义工队及18个院系分队,由各自的帮困辅导员担任联络员。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采用学生义工队和教职工义工队这两个主要群体进行义工活动。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则在学校学生处学生资助中心统一管理下,下设12支学院分队,每个分队下设组织部、宣传部、实践部、外联部等部门负责本学院分队的相关志愿者公益活动。

其次,从义工活动的内容来看,各高校义工队都在“关老、扶弱、助学、助残”方面都有涉及,但是各有偏重和特色。如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每年都会举行大学生慈善文化节,包括慈善文化论坛、慈善义工沙龙、公益电影展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校园里营造了较好的氛围,让大学生们体验到参与公益的快乐。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则侧重于各社区街道的合作,如各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挂职锻炼、社区心理辅导、义教义卖等形式。东华大学慈善义工队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义工活动,丰富了义工活动的组织形式,吸引到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义工活动中。

最后,从义工活动效应来看,上海大学慈善义工队较关注心理健康,培养完善人格;搭建实践平台,发挥主体意识;树立感恩典型,内化道德认知。华东师范大学慈善义工队在深化区校合作模式上有所突出,各项活动围绕社区服务,深入基层,提供更好的服务给各类群体。

三、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德育影响的调查研究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其中问卷采取道德因素的5个维度,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进行编制,较充分地对高校义工活动对大学生的道德影响进行调查。

道德认知方面,在对于义工的要求方面,23.3%的被试认为不需要任何条件,76.7%的被试认为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中,63.1%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富有爱心和热心,40.8%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无私奉献的胸怀,37.9%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57.3%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敢于实践、不怕挑战,28.2%的被试认为义工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从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认为作为一个义工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的,相对于一些专业上的条件来说更加看重义工的爱心和热心,因此在人员选拔和相关培训中需要注意相关的方面。

道德情感方面,对于在义工活动中个体获得的感受,84.5%的被试认为自己在活动中得到了快乐。在对于接受他人给自己的帮助而产生的情感体验方面,大部分被试报告懂得感恩,由此可见在关于道德的情感方面被试所具有的情感较为积极。

道德意志方面,在义工活动中面对和他人存在异议的情况下,58.3%的被试会选择变通的方式进行解决,总是坚持的被试只占到15.5%。

道德行为方面,在义工活动的收获调查中,45.6%的被试认为在活动中认识了更多的人,50.5%的被试认为自己开拓了眼界,61.2%的被试认为自己学会了理解与感恩,38.8%的被试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可见,义工活动对于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还是为人的方面,但是在活动的安排上也要进一步兼顾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四、义工活动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大学生们通过参加义工活动,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这四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感性认识和价值体现。德育目标也在此得到升华和内化,做到了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他们用自己的无私奉献、暖暖爱心,在付出中学着成长和感悟,同时也得到了外界对自身的肯定,达到了自我价值的体现。这一德育实践过程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一)为大学生提供了德育实践的平台

义工活动的开展要通过大学生自己的组织、策划和参与,从活动背景、活动目的、活动意义和活动内容等环节的精心设计,这一系列的过程也正是大学生们进行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道德评价等实践过程,在一次次的考验中,让他们感受到什么是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付出,什么是价值体现。如“关爱你我、温暖夕阳”的敬老院义演活动,大学生们通过和老人们的交流,了解他们的喜好,从而安排适合他们的节目,让他们感受到小辈们带给他们的关爱,这个义工活动,都是学生们自愿参与,无私付出,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让老年人们心中充满暖暖的爱意。

(二)鼓励大学生发挥创新能力

义工活动的成功开展,需要大学生们付出很多心血和努力,此外也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现在的大学生们不再拘泥于简单的活动形式,而敢于创新和尝试,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给他人带去快乐。如“换物行动力倡低碳――以物易物”活动,在通过交换各自的物品,一方面使物品达到了最好的使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交换物品获得的差价再去奉献爱心,通过参与这个活动,大学生们既可以积极宣传低碳环保的理念,又给大家带去了付出的快乐。因此,义工活动给大学生们一个敢于想象、敢于尝新的机会,让他们的小爱可以汇聚成大爱,丰富活动的形式和理念,提升了义工活动的内涵。

(三)打开了大学生的眼界和胸怀

现在的大学生往往沉溺于网络,喜欢和电脑交流,对世界、对社会有着片面的认识。如何让他们真实地去认识这个世界和社会,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境触人”。只有投身于真实的环境中,让人有真切的感受和体悟,这种提升才是有效的。此外,义工活动所涉及的面很广,不仅从社会各个阶层,社会各个领域,而且从与自身有关的人、事到整个社会和国家都有所涉及。这可以让大学生们有机会看到真实的生活环境、知道社会的真实发展状况,从而能够客观地看待人和事,避免片面和偏激,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环境及社会环境,让他们自我定位,自我成长,自我奋斗。

[ 参 考 文 献 ]

[1] 李顺琴,李兴奎,罗晓云.义工特色化:农业高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J].农业教育研究,2012,(1):11-13.

[2] 李向前,林枫,邹娟.浅论高校“义工”学分制的实施及其完善――以成都理工大学为例[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2008,(3):83-86.

[3] 吴月齐.高校大学生社区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0,(6):169-170.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5

一、科学性原则

同样的游戏由于运用的时、地、人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设计活动,使其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科学地选择活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紧密联系。如果采用的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是无效的。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教师才能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使课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要符合学生特点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产生的趣味性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及感知的情绪性和无意性还很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好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并且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模仿、学和做、歌曲表演,猜物品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以及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时间更多地放在交际性的语言运用上,或者是也可以将Let’s do进行改编,比如:改成听指令选择图片等。

3.活动要适时、适度

教师安排活动的时间要恰当。如果教师在新知呈现后过早地安排活动,学生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感知,容易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致使丧失信心。相反,如果安排的时间太迟,则有似画蛇添足,这点是很多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另外,每堂课安排的活动要适度,要杜绝“花枝招展”,贪多求全,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二、趣味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选择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活动,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教师只有不断设计、不断翻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信息差距的交流,从而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增强成功。另外,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活动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建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点,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成功开展活动教学的首要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组和整合,进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学生独立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给他们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四、教师主导性原则

要想活动收到实效,在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其规则、要求、注意事项等,克服边组织学生活动边不断补充规则的现象。因为学生如果是在不明白活动意图的情况下,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处于一种观望状态,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中间,成为活动中的一员,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进行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以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完成得更出色,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此外,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还体现在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上。没有纪律的保证,即使是一个设计再完美的活动也只是“海市蜃楼”。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时候,学生活动起来容易忘乎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将学生收回。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只有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形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收放自如的课堂,我们的活动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校园德育活动范文6

关键词:多元智能;小学英语;英语活动

美国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肢体动觉智能、视觉空间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等七种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个体无论是潜能的激发,还是智能的逐步发展,都离不开活动,可以说活动是“多元智能的灵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应为活动教学,活动在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个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笔者认为,从多元智能理论视域出发,小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语境、趣味操练、妙“手”生花等方面,设计精彩的英语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展语言实践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一、创设语境,在互动性活动中真实交际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一种潜能,潜能是否被激活,有赖于特定文化下的环境和教育;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至少具有七项智能,只是每项智能的发展个体存在差异性。生活是学习的源泉,学习内容应该来自于生活,还应该高于生活。教师要结合自身教学实际,从听、说、读、写等方面设计与真实生活紧密结合且指向真实生活的语言互动运用性活动,从而发掘学生在言语、数理逻辑、人际等方面的智能。

例如,在学习了相关英语电话用语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用英语给老师或同学打一次电话,并鼓励他们经常用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使用不同的电话用语。这样,通过真实的语言情境、师生互动、生生交流,发展了学生的言语智能,不仅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互动的兴趣,更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学习更多相关语言表达的动机,促进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再如,学习英文数字之后,教师可以出示一些简单的数学题,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在词汇、语言和算术上的困难,然后将学生分为两人一组,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些类似的数学题。例如:(1)Uncle John has sixteen toys. He gives the toys to four children. He gives…to each child. (2)Sam has got two apple cakes and six pear cakes. How many cakes does Sam have? (3)Bobby has twenty oranges. He gives five to his sister—Tina. Now he has…oranges.这样互动性的语言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交流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数理逻辑、人际等方面的智能,随着任务的完成,学生还能够收获学习英语的成就感,获得自信心。

二、趣味操练,在娱乐性活动中成长成才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设定了这样的情感目标:“有兴趣听英语、说英语、背歌谣、唱歌曲、讲故事、做游戏等。”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要适当设计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符合学生兴趣的娱乐性活动,在丰富多彩的趣味性、娱乐性活动中学习语言,享受英语学习的快乐。

教师可以自编或改编英文歌谣,通过吟诵(chant)、歌曲(song)等形式的体验学习,引导学生学唱、教唱,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他们拓宽视野、陶冶情操、提高人文修养。同时,教师还应该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展露才华的机会,组织学生排演一些简单的英语短剧,发挥学生在肢体动觉、视觉空间、音乐、人际等多元智能,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教授字母表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为字母找朋友”等小组竞赛活动,这样,不仅能复习巩固字母知识,还能点燃小学生心中的学习热情,使竞赛活动充满欢声笑语,这样,枯燥、机械性的背诵默写就会变得生动活泼、趣味盎然,伴随着英语语言的习得,使学生的运动能力、表演能力、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造能力等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三、妙“手”生花,在实践性活动中创造精彩

语言离不开环境,需要在环境中不断练习、运用,以达到交际的功能。教室墙报可以开辟英语园地专栏,设置“每日一句”“生活中的英语”“英语文化”等小栏目,让学生自己动手收集、制作墙报,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技能,还能帮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英语文化熏陶,更好地学习、感知英语。在节日的时候,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英文贺卡,创造属于自己和大家的精彩。

在教授《英语》(译林版)

四年级上册Unit2 “Let’s make

a fruit salad”时,我们可以开

展制作水果拼盘活动,将不

同水果拼成一个面孔的拼盘(如图),还可以顺势对学生进行情感文化教育。例如,香蕉嘴巴最形象,“Banana is the best mouth. Look! It’s smiling! Wish you happy every day!”(微笑的人更快乐——情感教育)苹果眼睛最可爱,“You are the apples of my eyes.”(apple也指瞳孔——文化拓展)再如,在教授“My family”时,教材单元要求学生掌握mother, father, sister, brother, grandma, grandpa等家庭成员的名称,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动手画一张家庭成员卡通画,并向其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这样的图画可以是简笔画,也可以做成手抄报,展示学生自己对英语招呼语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形成性评价,授予他们“英语画大王”“英语大编辑”等称号,这样也使评价在培养学生自信和保护学生自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种全新的人类智能结构理论,打破了智能单一化局面,启示我们智能的发展存在差异性,每个人不可能在每种智能方面都有均衡的发展,每个学生的智能则体现在不同方面。英语课程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双重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掘、激发学生的优势智能,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语言学习、实践的灵感,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