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化学变化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1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习边缘化;教学现象;破解与导引;有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3-024-01
一、 研究背景
在平时的初中《体育与健康》(简称体育,下同)课堂教学中,我们会发现有部分同学具有“学习边缘化”现象或表现,这既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也不利于课堂有效教学的开展。
为更有效地开展对“学习边缘化”学生的科学研究,寻求有效的引导策略,我们选择了本校15位(男生7位,女生8位)体育“学习边缘化”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些学生来自不同年级或不同班级,经体育组调查与学情分析的基础上而形成相关的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实验分析、对比教学、课堂诊断、个案研究等手段对这些学生进行相关研究,并积极探索引导策略、发展手段,并最终形成研究(引导)结论。
二、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相关性分析
1、概念界定
所谓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或问题)是指:学生对体育课堂教学采取排斥或拒绝或逃避、存在着相对孤立并自我封闭的一种心理问题或现象,其行为表现为参与率底、被动学习、兴趣索然、成绩不佳、回避或抵触课堂等。
2、成因分析
学生出现“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如学生心理自我封闭、教学方法不当、教学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缺少兴趣、师生关系紧张等。具体如下:一是学生缺乏成功体验,弱化了学生的自信心理;二是师生缺乏情感交流,阻滞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三是课堂缺乏扶持意识,助长了学生的畏难情绪;四是教学策略单一僵硬,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挥;五是教学评价固化模式,阻碍了学生的多元发展。
3、导引指向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具体满足学生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引导,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体育的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参与情感,也能补充(或完善)体育课堂教学理念,提升学生体育成绩和课堂教学品质;不仅体现了“生本”教育思想,也体现了体育课堂“服务于每位学生”的教学宗旨。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主要舞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对于学生“边缘化”问题的破解与引导,需要教师从师生情感、优化教学为抓手,始终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在充分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习边缘化”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三、初中体育课堂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破解与导引策略
1、加强师生情感交融,有效开解“学习边缘化”锁扣
积极加强师生情感交融,这是破解学生“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前提。“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注入真情实感的课堂教学才会触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心灵的共鸣,促发学生的参与、提升学习的情趣。
(1)人格引导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人格才能够影响到人格的发展和规定,只有性格才能养成性格。”针对“学习边缘化”问题或现象的学生,如果教师拥有良好的人格魅力,则会令这些同学“亲其师,爱其道”。
案例:李某因患有小儿麻痹症,上课时总是站在旁边看,不肯参加任何活动。在接触中了解到该生对参与活动和融入集体的渴望。于是我就经常和她谈心和鼓励,慢慢地她敞开了心扉,放下了心灵上的包裹。终于,在一次上“跨越式跳高”内容时,她说:“老师,我也想试试!”我兴奋地为她调整了高度,她的成功努力获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之后,她的身影出现在了各种体育活动中。
效果分析:教师以人格魅力改变着学生,使“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孩子逐渐走出阴影。可见,教师人格力量在于对学生的信任、宽容与关心;对于一些后进生或学习边缘化学生,因教师的人格可以改变自卑,从而重拾到信心。
(2)以情动情
情感是唤醒学生的最好武器。而深陷“学习边缘化”现象的学生,其内心最渴望地就是教师给予的一种情感给养和感召,通过“以情动情”,可让教师的真情切意去感染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案例:八(1)班某男生,他对体育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上课不注意听讲,训练不认真完成。后来我得知他小升初的成绩居然是名列前茅。现在其他科目都挺优秀的,唯独体育只能勉强及格。为了深入地了解他,我利用一个下午好好地与他谈心。起初他还有点防备,后来,他逐渐和我拉近了距离,也慢慢喜欢上了体育
效果分析:情感能直接对认知产生影响并与学习动机、兴趣、内驱力等有极为密切的关系。在本案中,教师正因为对学生充满着关爱,拉近了双方的情感距离,唤醒学生的内在期待。
(3)学会倾听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2
关键词:边缘化现象;对策;英语学习
一、引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网络技术的普及应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理论及教学模式的问世,我国高等院校教育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英语教育水平产生了新的飞跃。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一尴尬现象:学习边缘化现象依然困扰着英语教学。尽管学习环境几乎完全相同,学习效果总是出现差异;而且这些差异随着教学难度的加深,大多愈来愈大,最终导致学习边缘化现象的产生。边缘化现象并没有随着新型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的应用、英语教育环境的改善而减少,反而愈来愈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的整体提高,就必须研究英语学习边缘化群体的学习现状、掌握其学习特征;找出边缘化现象滋生的根源以及蔓延的规律,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抑制其蔓延,力争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英语学习边缘化现象日趋严重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俗话精辟概括了事物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也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由于学生在先天的智力和语言学习天赋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学习成绩出现一些差异司空见惯。但问题是,当今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迅速蔓延,英语学习边缘化群体的形成不仅周期短,而且规模大,以致严重制约着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笔者十几年来一直从事英语教学,今昔对比,更加感触到当今英语学习边缘化现象的严重性。首先,整个学习风气、考风远不如昔,为学习边缘化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记得十几年前笔者从事听力课教学时,每逢期终考试,学生总希望教师出题时多选用些已经使用过的材料,以便减轻复习压力,考出好成绩。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学生常恳求老师出题时不要选用已经使用过的材料,其实质就是不想复习。以前考试时也有个别学生成绩不及格,但现在约1/3的学生“作业靠抄袭,考试靠作弊,最终靠补考。一直混到底”。以菏泽学院(04年升格为本科。原为菏泽师专)外语系93级与03级英语教育专业英语听力成绩为例:93级学生总数为154人,第一学期听力课期终考试成绩如下:90分以上者2人,80分以上者49人,70分以上者59人,60分以上分者35人,60分以下者9人。第三学期听力课期终考试成绩为:90分以上者6人,80分以上者64人,70分以上者56人,60分以上者17人,60分以下者11人。从以上考试结果可以看出:93级学生考试成绩整体呈上升趋势,学习落后群体基本没有扩大。03级学生总数为389人。第一学期听力课期终考试成绩如下:80分以上者45人,70分以上者269人,60分以上分者57人,60分以下者18人。整体上讲,第一学期结束时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差距不大。第三学期听力课期终考试成绩为:90分以上者23人,80分以上者206人,70分以上者35人,60分以上者52人,60分以下者67人。这几套试卷难易度有相当差距,不可作为衡量学生英语水平的依据;但从中可以看出,03级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明显呈两极分化态势,学习边缘化群体不仅已经形成,而且颇具规模。
三、边缘化学生的学习特征
学习策略既包括学习者对其自身的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学习结果进行计划、调控、评估等而采取的宏观策略,又包括学习者为实现其学习目标而实施的微观策略。学习策略的适宜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习效果。因此,抑制边缘化现象恶性膨胀,首先必须观察边缘化群体的学习特征。笔者发现,边缘群体中大多数学生学习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适宜于自身实际情况的学习策略,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而正是这些脱离实际的学习策略及不良的学习习惯严重制约着他们的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一)语言学习观念不正确。所谓观念。是指学习者“对如何学好英语”的认识。边缘群体中的学生未能树立起正确的语言学习观念,不了解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不懂得如何学好外语;一味脱离语言应用环境孤立地扩大词汇量,其后果是会看不会读、能写不能听,所学英语成了“聋哑英语”。
(二)缺少学习语言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常沉默寡言、很少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即使有把握的问题也懒得主动回答。为了避开教师视线、减少被提问的次数,通常选择远离讲台的位置。结果造成学习越来越跟不上教学步伐,成绩愈来愈差的恶性循环。
(三)自我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往往通过逃课的方式或“人在而心驰神往”的方式,逃避一些自以为枯燥乏味的课程。
(四)厌倦学习,沉溺虚拟网络世界。作业能拖就拖,能抄袭就抄袭;对于要求完成而又不易检查的课余自主学习要求,如收听美国之音、BBC广播等,通常不听,即使听也心不在焉;至于词汇记忆等单调、乏味的学习要求。则一概不予理会。相反,却对网吧、谈恋爱独具钟情。
(五)不善于管理自己的学业。学习无目标、实施无计划,更谈不上监控学习过程、评价方法的成效以便及时调整学习行为,因而无法根据自身情况实现自我发展。
总之,这些学生自信心、上进心不足;学习缺乏目标性、计划性、主动性及持久性;遇难茫然,久而久之,先厌后弃,其最终结局是自暴自弃,让学习放任下滑。
四、边缘化现象的危害性
边缘化现象的出现及恣意蔓延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影响着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差距的逐步拉大,他们对课堂教学的期望值势必差异更大。一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认为比较容易的问题,对另一部分成绩落后的学生来讲,也许会感到难度很大。一些学生认为授课速度太慢,教学内容太易,提议加快教学进度;另一些学生会感到已经难以承受,要求放慢教学进度。因此,任课教师无法找到教学平衡点,更谈不上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对此,有些院校根据学生英语程度划分快慢班,采取分层次教学,也许是面对边缘化现象不得已采取的补救措施。但问题是,划分快慢班必定会在心灵上对学习边缘化群体造成心理创伤,极可能导致一部分学生破罐子破摔,对学习采取听之任之的冷漠态度,形成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五、抑制、消除边缘化现象对策分析
(一)加强人生观教育,培养刻苦学习的精神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为防止学习边缘化现象的产生及蔓延,教师应从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节课开始,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使他们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
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刻苦学习、百折不屈、昂扬奋斗的拼搏精神;要帮助他们正确处理好学习兴趣和学习任务之间的辩证关系,尤其要培养他们通过语言应用记忆词汇的能力;要教育学生学习不能只凭兴趣,要把词汇记忆当作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总之,务必使学生尽快树立起学好英语的信心、决心、意志和毅力。
(二)改革成绩考核办法,切实落实教学计划
防止英语学习边缘化现象当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任课教师关注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教学计划的每一步骤得以贯彻实行。首先,认课教师应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英语水平,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为确保教学计划得以实施,为激励、敦促全体学生,特别是学习落后的学生奋力拼搏,应改革成绩考核办法,监控教学过程。我们在听力课教学中采取了以下措施。(1)为提高学习兴趣,将课堂教学分为4个模块(每个模块约为25分钟):音视频新闻(在线播放或下载播放外台节目和中国中央电视台9台英语节目)、听力测试题(大学英语四、六、八级试题,专业英语四、六级试题,托福试题等)、课本和国外电影欣赏。(2)改革成绩核算方法。每学期进行5次小考,每次小考占该学期总分10%,期终考试成绩仅占50%。(3)每次小考后,任课教师应帮助学习落后的学生分析成绩,找出学习效果不好的原因,并激励他们奋起直追。(4)对学习落伍的学生多鼓励,少批评,严要求。这样,考核与监督教育双管齐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学习边缘化现象就能得到有效地控制。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
我国古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精辟概括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边缘群体中的学生学习时总是习惯于查阅词典,然后死记硬背单词,将英语学习变成了枯燥的词汇记忆;尽管拥有一定的词汇量,也能熟记一些句型和语法规则,听讲英语时却一筹莫展。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关键在于缺乏良好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法,没有从真正意义上理解语言学习的真谛:语言学习必须在语言应用中进行。语言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长时期大量反复的语言应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语言应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学习策略,以便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独立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要求学生做到:课前主动预习,找出问题;课堂上专心听讲,积极思维,解决问题;课下主动复习,认真总结和归纳,加强记忆;学习单词能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听英语要勤听、多听、会听;说英语要勤说、多说、敢说;读英语要多读、快读、大声读;写英语要多写、常写等。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别人成功的学习策略并不一定对自己有效;要下大力气探索适宜于自身情况的学习策略,切忌死搬硬套别人的学习策略。
(四)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它过去乃至现在依然是我国高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减少学习边缘化现象、全面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必须主要依靠课堂教学。近年来我国在普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英语教育的对象、英语教育的目标、英语教育的结构均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我们必须科学地分析英语教育发展的现状、探讨在新形势下边缘化现象产生的条件及其蔓延的特征,以期找出其产生的根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边缘化现象。这对于营造适应新时期需求的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全体学生的英语素质,特别是边缘化学生的外语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应做到:
(1)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语言。其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必须经过日积月累、持之以恒的大量练习。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致力于创造出一种和谐、平等、民主、宽松愉快的学习气氛,鼓励边缘化群体中的学生将自己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去,要尽可能多地给这些学生思考时间、活动空间以及表现机会,多让学生开口尝试,让他们自始至终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教师应根据这些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针对他们的不同问题给予耐心细致的指导。
(3)设计教案时,应立足于全方位地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边缘化群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没有从根本上调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力,就不能做到让所有学生参与教学,就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素质教育,教学质量也就无法在深层次上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4)教师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给外语教育带来的海量资源。以培养后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5)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息息相关,是课堂教学的继续与延伸。因此,教师还应鼓励边缘化群体中的学生,多参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英语沙龙、英语角、英语讲座、英语演讲比赛。通过一系列的课外活动,逐步消除其自卑感,增强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动机。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3
【关键词】 脑梗死;复发;纤溶系统;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脑血管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缺血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病的主要类型。许多研究表明,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血纤溶系统失常,缺血性脑梗死的复发较初次发作有更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引起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的原因和危险因素目前尚不清楚,已有文献报道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PAI1)升高可能是脑再梗死的危险因素之一[1],但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患者的体内纤溶系统指标变化情况的文献报道较少。为此,本研究随访了215例初次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对这些患者的血纤溶系统的关键物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PAI1的变化进行动态观察,探讨缺血性脑梗死再次发作的患者体内纤溶系统指标的变化规律。
1 对象和方法
1.1 入选标准
1.1.1 脑梗死组 (1)急性起病96 h内,明确神经系统定位体征;(2)经头颅CT或头颅MRI确诊为缺血性脑梗死;(3)无严重心肝肾等疾病;(4)除外脑栓塞和无症状性脑梗死;(5)年龄30~80岁;(6)按1995年脑血管病诊断标准入选。
1.1.2 再梗死组 215例脑梗死患者在随访的1年内有29例发生再次梗死予入组。
1.2 采血方法
215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96 h内、病后14 d、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分别采血。于晨8:00~9:00、静息状态下取肘静脉血,置于含有1/10体积0.109 mol·L-1枸橼酸钠抗凝液的试管中,3 000 r·min-1离心10 min。收集上层液,分别测定tPA、PAI1的含量。
1.3 测定方法
tPA、PAI1含量的测定采用ELISA法。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计量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 果
2.1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与复发首次时患者资料比较
215例初次脑梗死患者中29例在随访期1年内复发,复发率为13.5%。无复发的脑梗死与再梗死患者首次脑梗死时在年龄、性别构成比、吸烟、酗酒、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神经系统缺损评分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tPA、PAI1水平的比较
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脑梗死组在初次发作的急性期,血浆tPA的水平与PAI1的水平相似,组间无明显差异,见表2。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tPA的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tPA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也和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一样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组间无明显差异。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恢复期比急性期明显降低,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PAI水平在以后的随访时间内,表现为PAI1水平在急性期和恢复期无明显变化,两组PAI1水平在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 论
tPA和PAI1是体内纤溶系统的重要指标,两者均由血管内皮系统产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体内存在凝血及纤溶活性异常[2]。对于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的变化,多数学者认为是tPA升高,PAI1减少,但Arne等[3]认为,脑梗死急性期tPA、PAI1均升高。因此,血纤溶系统的异常已被认为是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再梗死的预防措施,由于对再梗死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是否与初次发病的危险因素一致,纤溶系统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Rochester等[4]报道脑梗死1年的复发率为10%左右,本研究的随访结果显示1年复发率为13.5%,与Rochester的报道结果基本相符。本研究也发现,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梗死组血浆tPA有相似的变化规律,表现为急性期升高,恢复期逐渐下降[5],出现这种情况可能的原因是tPA为急性期反应物,在急性期的反应表现为肝脏合成增加[6]。而PAI1的变化规律,在初次无复发脑梗死组与复发首次梗死组却有明显不同之处,无复发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I1升高,恢复期逐渐下降,而再梗死患者血浆PAI1处于持续高水平状态,这一现象可能的原因为患者的血管内皮有持续性损伤,内皮下层的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向内膜移行,致合成并释放入血的PAI增加,同时血小板凝集和活性升高,致多量PAI释放入血[7]。已证明纤溶活性的高低,主要由PAI1活性的高低来决定,PAI1活性水平在血栓性疾病的发展中起着更重要的作用[8]。本研究结果再次证实,PAI1的持续升高与脑再梗死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脑梗死患者二级预防的另一种指标。PAI1是否是脑梗死独立的危险因素,还需继续随访,观察它与其它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1]石静萍,张颖东,赵湘缓.脑再梗死患者血纤溶系统活性的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1998,18(2):130132.
[2]AZUMA H,UNO Y,SHIGEKIY T,et al.Congenital plasimnogen deficiency cause by a ser 72 to promutation[J].Blood,1993,82:475480.
[3]ARNE L,CLAES L,BO N,et al.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plasminogen activatorinhibitor1 in stroke patients[J].Stroke,1996,27:10661071.
[4]ROCHESTER M,LAI S M,FRIDAY G,et al.Aultifacfactorial analysis of risk recurrence of ischemic stroke[J].Stroke,1994,24(5):958.
[5]PIZZO S U,HAMSTEN A,WALLDIUS G,et al.Releasable vascular plasminogen activator and thrombotic strokes[J].Am J Med,1985,79:407411.
[6]DBOER J P,REILLY C F,FUJITA T,et al.tPA synthesis in the human hepetoma cell line is increased bycytokinesevidence that the liver contributes to acute phase behavior of PAI1[J].Thromb Haemost,1991,65:181185.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4
关键词: 中国 日本 儒学文化 文化变异
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伦理,对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然而由于中日文化的早期构成和社会人文条件不同,因而其选择取舍的标准和基本走向也就完全不同,比较集中体现在儒家理论的“忠”、“孝”在两国儒学文化中的地位差异。
一、“忠”、“孝”在中国
“孝”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价值理论中有基础和核心的重要地位,虽然在儒学价值体系中居首位的是“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但是,“仁”是以“孝”为基础的,是从宗法血缘关系的亲亲情谊出发来谈论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的。例如: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第,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孟子认为:“仁之实,事亲是也。”《孝经》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教,德之本也。”“孝,民之本也。”可见,“孝”和“仁”的关系不是孰轻孰重,而是根系相同。“孝”是“仁”最根本的方面及核心的内容。《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指出:“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世之纪也。”而后,汉代明确宣布以孝治天下,所谓道有百行,以孝为先。于是“孝”成为国家生活中的根本。
“忠”也是一直被中国历代统治阶级所提倡的伦理观念,但一直没有绝对化。孔子主张的“臣事君以忠”是有前提的,即“君使臣以礼”。中国向来的“民以君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价值取向也充分表现出“忠”不是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而且中国人也反对“愚忠”,主张忠臣直谏,辅正君王,而不是唯命是从。因而当“忠”、“孝”不可两全时,中国人往往舍“忠”而选“孝”。中国有“杀子全义”之例,却从未有过“杀父全忠”之例。李密书《陈情表》,包拯中进士却不仕而归家养母,都是历史上“孝”的美谈,“忠”在这里就不足为道了。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儒家传统文化中,“忠”和“孝”的天平两边,“孝”的分量更重。“孝”往往是“忠”的前提。《孝经》中“君子之事亲,故忠可移于君”,汉朝时举孝廉的选管制度可以充分说明这一点。而“忠”则是“孝”的一个衍生体,把对长辈的“孝”心移植到君主和统治阶级身上,便成了“忠”心。
二、“忠”、“孝”在日本
“忠”、“孝”这两个儒家传统观念对于日本人来说,都是从中国引进的“舶来品”。而“忠”、“孝”的地位之差在两国却大相径庭。
在中国历史即将进入唐王朝之时,日本圣德太子将“忠”明确定为绝对的伦理道德原则,记载入《十七条宪法》中。该《宪法》强调了臣子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关系:天皇是独一无二的最高首领,所有臣民都要忠于天皇和服从天皇。这种“皇命绝对”的思想对日本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掌握兵权的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大将军执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但他们并没有天皇并取而代之,“忠”的思想在这里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不断地“改朝换代”、“胜者为王”。美军占领日本后大大地利用了这一点,在《宪法》中规定:“天皇是日本国民整体形象的象征。”二战中,如果没有人民对“天皇”的一项热情,那么法西斯找什么借口去引诱日本人上战场做杀人机器呢?
“孝”虽然在日本文化中也有重要地位,但它作为“舶来品”的痕迹更加明显。在引入中国儒家的“孝”之前,日本人没有“孝”的观念。日本早期的神话故事中日本国土和诸神的主神居然是一个不从父命、胡作非为之人。而且,日本的“养子制度”和歌舞伎、花道等艺术世家可由得意弟子继承艺名或家系的传统做法也与中国儒家所谓的“异性不养”的养子制度和做法相违背。日本法律直至1973年还保留对杀害亲属的处罚重于其他杀人事件的规定,这正说明,“孝”在日本是靠法律来维持的,也不像在中国已成为人心中的价值标准。
总之,“忠”在日本的地位要高于“孝”的地位,这种“忠”是对日本最高统治者的绝对忠诚,已经被绝对化。而“孝”并没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三、产生这种文化变异的原因
文化分为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几个层次,其中精神文化对于各个民族、国家来说,往往是最根深蒂固的。因而,当儒家这种传统精神文化传入日本之后,很明显不可能完全取代日本原有的精神文化,要受到日本人文条件和原有精神文化的改造,以适应日本人的自身特点。
中国的“孝”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血亲关系和以家庭为本位的社会价值意识之上的,就是在现今社会,虽然西方文化不断侵入改造着人们的思想,但是这种亲子关系仍然没有松散。“亲族企业”、“裙带关系”在社会主义的今天仍然普遍存在。而在日本人“家”的观念中,与中国重视儿孙满堂和血统延续的家族观念相比,更重视家业的兴隆和家系的延续。这是由于其国教神道教的“氏神”信仰是以地缘为纽带的。在这种重视家业和家系高于重视血统的价值取向作用下,不可能生成“血缘道德至上”的伦理价值体系。所以“孝”道在传入日本后,虽然受到统治阶级的倡导,但并未像在中国一样成为人民整个伦理道德标准的基础和核心。也就是说“孝”作为儒家文化中的一方面,并没有在日本被发扬光大。
中国儒家提倡“仁”,“仁者爱人”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同时也是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孟子提出“仁政”,主张政治上以德服人:“以力服人,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董仲舒也提倡“王天下”而非“霸天下”。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人本位的思想,并且排斥法律手段,在这种情形下,统治者的最高地位的绝对性实际上是打了折扣的。因为“仁”的思想是相互的,要求人民服从帝王,同时也要求帝王体恤人民;如果帝王不恤百姓,百姓自然就可以它。因而中国历史上,政权不断交替,“忠君”的概念也在混战中模糊。尤其在五代十国之类的历史条件下,三日易君、五日易王之事多得很,忠于哪个君王才叫忠呢?因此“忠”君只作为“孝”的产品。君可易,父不可易。那么,统治者只能唤起孝父的精神,进而提出“子万民”的说法,才能使人民忠于自己。而在日本,“忠”的价值取向是建立在以天皇崇拜为核心的神道信仰和“主恩从报”意识基础上的,效忠的对象是非血缘关系的天皇和自己从属的主君。在中国,“神权”和“君权”一直没有完美融合,但在日本,神权和君权得到了极大的统一。这样,对君权的遵从也就等于对神权的尊崇。抗君,也就等于逆神,对百姓有极大的震慑力。由于日本国土的狭小,人们生活环境较恶劣,因而日本的家族并不完全借血缘关系来延续生存,而是互相服从。而为了团结一致,这种对非亲族关系的人的服务成为为天皇服务的基础。
四、结语
儒家传统文化是中国古老中原土地上土生土长的文化体系,具有这块广阔的温带土地和中国人种特性赋予它的特质。这些特质在儒家文化传入日本后并不适应狭小的海岛文化和日本人种文化,因而必然会产生变异,这是辩证法的要求,是不可避免的。
文化的传播与物质的运输是两回事,因而我们在看待中国文化输出时,不能期望对方全然接受,而我们自己在输入外来文化时,也不可以全盘接收。
参考文献:
[1]范作申.日本传统文化[M].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5
一、初中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的原因
1. 学困生丧失英语学习兴趣
很多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进入初中后,面对初中阶段难度日益增加的英语学习,再加上反复的英语背诵和英语默写,使得他们感觉到英语学习枯燥无味,产生了畏难情绪,渐渐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再加上这些学生上课不爱开口说英语,久而久之产生了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也加速了英语学习兴趣的丧失。长此以往,拉大了他们与优秀生的差距,造成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恶化。
2. 不同的学习动机
很多英语学习较差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是为了将来能考上好学校,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应付学校和家长的要求,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价值观,而很多优等生则认为,学习英语是为了获取和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两种学习动机和观念的差别,导致了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
3. 部分英语教师职业素养不高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时期,还不够成熟,不够定型。很多教师对于差生只是一味地批评,没有进行适当地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教育不够耐心和细心,不能很好地引导和指导这些学生,使得他们自卑心理加重,对学习英语表现得毫无兴趣和热情。
二、消除初中英语学习两极分化现象的对策
1. 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是学生主要参与的阵地,作为一名初中英语教师,我们要把握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激发起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使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能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多练习,以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譬如,我们在教学“What are you doing?”这个句型时,我们可以将教学与课堂实际相结合,当我看到有个基础较差的学生在抄写笔记,我就问:“What are you doing?”学生开始一愣,这时,我帮着学生回答:“I am writing.”并且将这组对话的意思告诉他,让他也仿照说一组对话,他略带紧张地说:“What are you doing?”我立即回答:“I am standing here.”并且对他加以充分肯定,这时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激发出学习英语的兴趣,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 加强情感教学,增强学生学习信心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情感的作用是巨大的,对于英语较差的学生,我们要适当地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学习英语的信心,缩短他们与优等生的差距。譬如,我们教学过程中,如果进行情景教学,要有意地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得到练习的机会,一方面在练习中提高口语水平,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克服畏惧和胆怯心理。再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让他们上讲台上以某个话题进行英语口语练习,经常让他们在黑板上默写英语单词和词句,充分展示他们的优点,即使他们表现的不够理想,我们也要加以鼓励和表扬,对其表现较好的方面要充分肯定,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增强他们继续学习英语的兴趣,尽可能地缩小他们与优等生之间的差距,消除两极分化。
3. 注重教师职业素养的提高,消除两极分化
化学变化现象范文6
【关键词】 心脏缺损,先天性;脑钠肽;心脏营养素?1
【摘要】 目的 探讨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chd)病儿血浆脑钠肽(bnp)、心脏营养素?1(ct?1)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25例左向右分流chd病儿和10例正常儿童血浆bnp和ct?1水平,观察血浆bnp和ct?1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fs)、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ids)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的关系。结果 与正常儿童比较,左向右分流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明显升高(t=9.50、3.07,p<0.01);肺动脉高压病儿血浆c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肺动脉压病儿(t=10.92,p<0.01),且左向右分流chd病儿血浆ct?1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512,p<0.05),但与ef、fs、lvidd、lvids和lvmi无相关性(p>0.05);左向右分流chd病儿血浆bnp水平与ef、fs、lvidd、lvids、lvmi和肺动脉压力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血浆bnp和ct?1水平能较好地反映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的心功能状态,血浆ct?1水平随肺动脉压力升高而升高。
【关键词】 心脏缺损,先天性;脑钠肽;心脏营养素?1
changes of plasma levels of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cardiotrophin?1 in children with left?to?right shu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nie na?na, ning xian?feng, cao wen, et al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lasma levels of cardiotrophin?1 (ct?1) and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bnp) in children with left?to?right shunt congenital heart disease (chd). methods the plasma concentrations of bnp and ct?1 of 25 sick children and 10 healthy ones were measured by using enzyme immunoassa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t?1 or bnp and pulmonary artery pressure (pap), ejection fraction, fractional shortening, 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diastole (lvidd), 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 at end?systole (lvids), 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 were studied. results compared to normal children, the plasma ct?1 and bnp were significantly elevated in the sick children (t=9.50,3.07;p<0.01); the plasma ct?1 in those with pulmonary hypertension was higher than that with normal pap(t=10.92,p<0.01). the plasma ct?1 in the sick childre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ap (r=0.512,p<0.05), but no correlation with ejection fraction, fractional shortening, lvidd, lvids, lvni and pap was found (p>0.05). conclusion the plasma levels of ct?1 and bnp can better reflect cardiac status in children with left?to?right shunt chd, and the ct?1 levels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rising of pap.
[key words] heart defects, congenital;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cardiotrophin?1
心脏营养素?1 (ct?1) 是pennica等于1995年利用鼠胚胎干细胞模型克隆出的一种促心肌细胞肥大因子,属于白细胞介素?6家族?糖蛋白130受体耦联的细胞因子家族[1?2];ct?1不但在心脏发育和促心肌细胞肥大中具有重要作用,且能拮抗心肌损伤,对周围血管有扩张作用。血浆脑钠肽(bnp)是sudoh等[3]于1988年从猪脑分离出来的、由心室肌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多肽。bnp可促进排钠、排尿,具有较强的舒张血管作用,可对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缩血管作用,bnp在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有关ct?1和bnp在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chd)病儿血浆中水平变化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初步观察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的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0—12月,在我院住院行手术治疗的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25例(chd组),其中男16例,女9例;年龄为42 d~8岁,平均年龄(2.18±2.08)岁;体表面积为0.25~1.01 m2,平均(0.50±0.20) m2;室间隔缺损11例,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9例,房间隔缺损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1例,均经心脏超声检查和手术证实。nyha心功能分级为ⅱ级者21例,ⅲ级者4例。所有病儿肝肾功能正常,无肺部感染。以同期行手术治疗的小儿外科斜疝、鞘膜积液、隐睾、漏斗胸病儿共10例作为正常儿童组,其中男6例, 女4例, 年龄1~8岁,平均(3.0±2.1)岁,体表面积为0.35~1.05 m2,平均(0.52±0.30) m2;术前检查证实其无基础心脏疾病、无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正常。两组年龄和体表面积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1.2.1 血浆ct?1和bnp浓度的检测 所有病儿于术前当天采集空腹静脉血3 ml,均以肝素钠抗凝,30 min内离心 (3 000 r/min,共10 min) 分离血浆,置-80 ℃低温冰箱保存待测。用elisa法同步测定血浆ct?1及bnp浓度,试剂盒购自美国r&d公司(批号分别为:dre11434与dre20570,批内变异系数为6%,批间变异系数为11%)。首先将标准品倍比稀释,分别设空白孔、标准品孔、待测样品孔;依次在酶标包被板上标准品孔、待测样品孔中加入标准品、待测样品稀释液及待测样品,37 ℃温育30 min;洗板5次,用吸水纸拍干后每孔加入酶标试剂(空白孔除外),37 ℃温育30 min;再次洗板,用吸水纸拍干后每孔加入显色剂a和b,37 ℃避光显色10 min后加入终止液。以空白孔调零,应用美国electron corporation thermo多功能分析仪测450 nm下各孔的吸光度(a)值,然后计算出标准曲线的直线回归方程,再根据样品的a值,应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出样品浓度,单位为μg/l。
1.2.2 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 ge 公司vivid7 全息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常规切面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和收缩末内径(lvids)、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左心室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计算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应用多普勒超声测量左向右最大分流压差p(p=4v2,v为连续多普勒测得的收缩期心室水平左向右最大分流速度),然后用动脉收缩压减p,估测肺动脉收缩压。应用devereux公式[4]计算左心室心肌质量(lvmw)和左心室心肌质量指数(lvmi)。lvmw=1.04(lvidd+ivst+lvpwt)3-lvid3-13.6, lvmi=lvmw/体表面积。
1.2.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数据以±s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t′检验)和双变量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左向右分流型chd和正常儿童血浆bnp和ct?1水平的变化
与正常儿童比较,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意义(t=9.50、3.07,p<0.01)。见表1。
2.2 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压正常的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的变化
25例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中13例肺动脉压大于3.99 kpa,12例肺动脉压正常;肺动脉高压者血浆ct?1水平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正常者,差异有显著性(t=10.92,p<0.01);而血浆bnp水平在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压正常的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2。
2.3 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与心脏超声检查指标的相关性
25例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压正常的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ef、fs、lvids、lvidd和lvmi相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见表3。25例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的血浆bnp水平与ef、fs、lvidd、lvids、lvmi和肺动脉压力无明显相关性(p>0.05);血浆ct?1水平与ef、fs、lvidd、lvids和lvmi均无相关性(p>0.05),但其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r=0.512,p<0.05)。见表4。
3 讨 论
ct?1最早出现在血管组织中,随着胚胎发育,开始在中枢和周围神经系统中表达,但以心肌表达为最强。胚胎晚期,在心脏、骨骼肌、肝脏和神经节等多种已分化组织中均有ct?1表达,心脏的成纤维细胞中也可表达ct?1。人ct?1的mrna长约1.7 kb,在心脏、骨骼肌、前列腺和卵巢组织有较高水平表达;而在肺、胰腺、胸腺、和小肠组织表达则较低;在脑、胎盘、肝脏、脾、结肠或外周血白细胞中几乎没有表达[5]。马学晓等[6]的研究结果表明,ct?1具有促进神经再生和改善骨骼肌收缩功能的双重作用,可有效促进神经再支配骨骼肌的功能恢复。jiang等[7]报道,正常人血浆中有少量的ct?1,而心力衰竭病人血浆ct?1水平则明显增高。ct?表1 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与正常儿童血浆bnp和ct?1水平比较表2 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压正常的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的变化表3 肺动脉高压和肺动脉压正常的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心脏超声检查结果比较表4 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与心脏超声指标的相关系数指标1所致心肌细胞肥大为容量负荷性心肌肥大[8]。jougasaki等[9]的研究显示,在心力衰竭模型中ct?1和gp130的表达明显增加,且ct?1 mrna的表达水平与左心室肥厚程度密切相关;potter等[10]报道,犬心力衰竭模型中ct?1增加呈现非均一性,以起搏点处浓度最高,提示ct?1在心室重塑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组研究结果显示,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ct?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推测其原因为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由于解剖结构的畸形, 使肺循环血量增多,心室容量负荷明显增加,引发心腔扩大和心室壁张力增加,从而刺激心室肌细胞表达ct?1增多,导致血浆ct?1水平明显升高。
chd病儿存在轻度心功能不全[11],但临床上常用的心功能评价指标,如lvef需要测量心室几何形态, 而chd病儿由于解剖结构异常, 心室形态常不规则, 致使lvef测量结果欠准确;同时,chd病儿早期左心室射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此时超声测量lvef正常, 但可能已存在一定的心室舒张功能或整体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降低[12]。血浆bnp是主要来源于心室的一种神经激素,在心室容量增加和压力超负荷引起心室壁张力增加时反应性快速释放,可特异地反映心功能状况。本组结果显示,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组,提示血浆bnp较超声心功能测定更能较好反映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的心功能状态。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增高的原因,推测为其肺循环血量增多,心室容量负荷增加,使心腔扩大、室壁张力增加,从而导致bnp的快速释放所致。
本文结果还显示,肺动脉高压病儿血浆ct?1水平明显高于肺动脉压正常病儿,且chd病儿血浆ct?1水平与肺动脉压力呈正相关,提示心室肌细胞ct?1的过量表达可能与肺动脉高压导致的右心室压力负荷增加有关。尽管daniels等[13]报道伴有肺动脉高压的扩张型心肌病病儿血浆bnp水平高于无肺动脉高压者,但本文结果显示,左向右分流型chd肺动脉高压病儿血浆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力正常病儿无明显差别,且chd病儿血浆bnp水平与肺动脉压力无相关性,推测其原因为扩张型心肌病伴有肺动脉高压时左右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严重受损,致使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明显增加而引发bnp大量分泌;而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虽有肺动脉高压,但无扩张型心肌病类似的病理生理改变,因此bnp分泌并无明显增高。
gonzalez等[14]研究显示,高血压病人血浆bnp水平与lvmi及左心室室壁的厚度密切相关,law等[15]报道,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的bnp浓度与lvidd和右心室收缩末内径呈正相关。但本文的结果显示,左向右分流型chd病儿血浆bnp和ct?1水平与左心室ef、fs、lvidd、lvmi均无相关性,推测其原因可能与样本量较少或病种类型等因素有关。
【参考文献】
[1]pennica d, king k, shaw k, et al. expression clone of cardiotrophin?1, a cytokine that induces cardiac myocyte hypertrophy[j].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5,92(8):1142?1146.
[2]craig r, wagner m, mccardle t, et al. the cytoprotective effects of the glycoprotein 130 receptor?coupled cytokine, cardiotrophin?1, require activation of nf?kappa b [j]. j biol chem, 2001,276(40):37621?37629.
[3]sudoh t, kangawa k, minamino n, et al. a natriuretic peptide in porcine brain[j]. nature, 1988,322(1):78?81.
[4]casale p n, devereux r b, milner m, et al. value of echocardiographic measurement of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predicting cardiovascular morbid events in hypertensive men[j]. ann intern med, 1986,105(2):173?178.
[5]pennica d, swanson t a, shaw k j, et al. human cardiotrophin?1: protein and gene structure biological and binding activities, and chromosomal localization [j]. cytokine, 1996,8(3):183?189.
[6]马学晓,张高孟,于腾波,等. ct?1对神经再支配骨骼肌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j]. 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8,44(6):505?507.
[7]jiang z s, jeyaraman m, wen g b, et al. high?but not low?molecular weight fgf?2 causes cardiac hypertrophy in vivo: possible involvement of cardiotrophin?1[j]. j mol cell cardiol, 2007,42(1):222?233.
[8]fischer p, hilfiker?kleiner d. survival pathways in hypertrophy and heart failure: the gp130?stat3 axis[j]. basic res cardiol, 2007,102(4):279?297.
[9]jougasaki m, tachibana i, luchner a, et al. augmented cardiac cardiotrophin?1 in experimental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j]. circulation, 2000,101(1):14?17.
[10]potter d d, araoz p a. cardiotropin?1 and myocardial strain change heterogeneously in cardiomyopathy[j]. j surg res, 2007,141(2):277?283.
[11]张伟令,杜忠东. 正常和心力衰竭儿童血清氨基末端脑钠肽的变化[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21(13):811?812.
[12]桂琴,李仲智,杜忠东,等. 先天性心脏病病儿左心室舒张功能改变的超声研究[j]. 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2004,20(3):177?181.
[13]daniels l, maisel a. natriuretic peptides[j]. j am coll cardiol, 2007,50(25):2357?2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