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科研选题;可行性;创造性;需要性
教育科研,越来越得到中小学校的重视。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育科研效果未尽人意,一些学校往往是开题热火朝天,过程冷冷清清,结题草草收场。究其原因种种。但是笔者发现,制约教育科研的最主要因素是学校、教师在选题上不够确切。一些学校、教师在选题时比较盲目,所选择的课题不适合本校或教师个人进行研究,导致课题研究举步维艰,效果不理想。为避免选题的盲目性,根据这几年成功的科研案例和对权威论著观点的归纳,我认为选题一般应遵循下列主要基本原则:
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指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的选择,应当考虑课题经过一段艰苦的研究以后应当是可以实现的或有可能被解决。
选题是否可行,需要考虑以下因素:①研究者个人具体情况。比如:知识基础、专业特长、教育工作的实践经验、教育科研的科研经验、志趣和可以利用的时间。②看课题的难易大小是否合适。小而容易的课题研究顺利,成功率高。就一般规律而言,选题应从易到难,从小到大。③教育情报资料的充实。要占领本选题资料的最高点。④是否抓住了时机。⑤还要考虑花费在教科研的时间因素。
例如:有个教师选择了这样一个题目《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对比实验研究》。在我们审核时,我就发现一是题目大,二是实验研究要有对比实验班。这根本不符合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因为我们这里一个语文教师只承担一个班级的语文课教学,无法进行实验对比,更何况实验法操作起来特别麻烦。我建议她把课题改为《小学低年级趣味识字行动研究》。这样一改,研究范围更小了,目标也更具体了,研究方法也简便易行。后来,这个课题成果在吉林省科研成果评选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选题上既不要过高估计自己、好高骛远,也不要妄自菲薄、畏惧困难。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有科学态度和敢为人先、勇于攻关的精神和勇气。
2.创造性原则
教育科研的目的是要认识前人没有认识或没有充分认识的教育规律,解决他人虽然认识但还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教育问题。因此,教育科研的课题必须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由于实际情况不同,课题的创新要求一般可分三个层次:
2.1 独创性。要从教育实践提出的新问题中、新生事物的萌芽中、新鲜经验中选题;还要从教育领域里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维、新设计、新方案中选题;还可以从不同观点的争议中,不同学派的对立中、原有理论和新的实践的尖锐矛盾中选题;还可以从教育科学的知识空白中选题。这是高层次的创新课题,它要求提出没有人提过的新问题,开辟无人涉及过的研究领域,创立新的理论体系、教学流派和教学模式等。
2.2 再创性。这是中层次的创新课题,其中,有的是将别人的研究课题加以组装、分解和改造后再生出的新课题;有的是将已有的研究课题运用到新的领域、情境、学科等实践中,又在某方面有所创新。
2.3 自创性。这是低层次的创新课题,它只要求对自己是前所末有的,对自我发展是有利的,但并不要求对社会对别人有什么创新价值。
3.需要性原则
指中小学教育教研课题应该根据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实践和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来选择。科学选题的实践经验表明:中小学教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是研究课题选择的最重要的源泉。作为中小学的教育科研工作者,应该优先选择当前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最迫切、最亟待解决、最关键性的问题,作为课题来研究。例如:如何开展新时期青少年德育工作问题研究,如何解决城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研究,关于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问题研究,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学法指导问题研究等等。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2
一、科学性原则
同样的游戏由于运用的时、地、人的不同,所产生的教学效果往往会大不相同。所以,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小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设计活动,使其能有效地为教学服务。科学地选择活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
活动是为教学服务的,必须与教学紧密联系。如果采用的活动偏离教学目标,再好的教学形式也是无效的。有了明确的活动目的,教师才能制定最为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使课堂始终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
2.活动要符合学生特点
不同类型的活动对于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所产生的趣味性是有区别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观察及感知的情绪性和无意性还很强,不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加好动,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并且趣味性强的活动,比如:模仿、学和做、歌曲表演,猜物品等。而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有意注意已初步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思维以及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在设计活动时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把时间更多地放在交际性的语言运用上,或者是也可以将Let’s do进行改编,比如:改成听指令选择图片等。
3.活动要适时、适度
教师安排活动的时间要恰当。如果教师在新知呈现后过早地安排活动,学生因为没有对新的知识点有一定的感知,容易在活动中遇到困难,致使丧失信心。相反,如果安排的时间太迟,则有似画蛇添足,这点是很多年轻教师要特别注意的。另外,每堂课安排的活动要适度,要杜绝“花枝招展”,贪多求全,应避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切忌为活动而活动。
二、趣味性原则
在英语课堂上开展活动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从而获得较多和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选择活动时首先要注意活动形式的灵活多样。“把戏不可久玩”,再好的活动,玩过几次就没有新鲜感了,教师只有不断设计、不断翻新,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猎奇的欲望。而且,要尽量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具有信息差距的交流,从而体验语言的交际功能,增强成功。另外,根据小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可以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以比赛、小组抗衡等形式去评价活动的结果,从而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形成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
三、学生主体性原则
建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的观点,确定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我们成功开展活动教学的首要条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被动接受的,而是学习者积极建构的。作为建构者,每一个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都依据自己不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活动的内容进行选择、评价、组和整合,进而将语言知识内化为自身的语言能力。要确立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应把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贯穿于活动的始终,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因为独立性是主体性的基础。在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真正看作是充满活力、富于想象和情感、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尊重学生独立的兴趣爱好,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的同时,激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教给他们方法,使之能学;传输动力,使之想学;培养能力,使之会学。
四、教师主导性原则
要想活动收到实效,在活动之前,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其规则、要求、注意事项等,克服边组织学生活动边不断补充规则的现象。因为学生如果是在不明白活动意图的情况下,往往会显得无所适从,处于一种观望状态,从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其次,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参与到学生中间,成为活动中的一员,对于那些学习成绩较差,进行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给他们以提示、启发并鼓励他们在活动中完成得更出色,从而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参与意识。此外,教师的主导性作用还体现在对课堂纪律的调控上。没有纪律的保证,即使是一个设计再完美的活动也只是“海市蜃楼”。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很多时候,学生活动起来容易忘乎所以。这时,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地将学生收回。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强化,只有做到既能“放得开”,又能“收得拢”,形成“有令即行,有禁即止”、收放自如的课堂,我们的活动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实效。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3
1.Implicit(隐性原则)
在语法教学方面,外国教育专家提出了两种方法:“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显性语法教学)和“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隐性语法教学)。前者侧重在教学中直接谈论语法规则,语法教学目的直接明显;后者则在教学中避免直接谈论所学的语法规则,主要通过情景让学生体验语言,通过对语言的交际性运用归纳出语法规则。“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需要运用抽象的思维能力,对智力还在发展的孩子采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的方法更为合适。不少教师的英语课堂枯燥乏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巩固所学的语法项目时,采用了过于机械的练习形式(mechanicaldrills),也可以说是采用了过多的“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例如,学习了一般将来时后,让学生做大量类似如下的练习:
依照例句改写句子:
Model:I am swimming now.(tomorrow)
I am going to swim tomorrow.
1)Jack is dancing now.(tomorrow)
2)Mary is drawing now.(tomorrow)
此类练习只让孩子重复操练所学的语法项目,并没有提供机会让孩子了解应用这个语言点的情景,容易使所学的语言形式与语言的使用语境、语言的意义脱节,不能很好地达成语法教学的最终目的――帮助提高学生语言的交际能力。
此外,孩子天性喜欢好玩的东西,过于严肃机械的练习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热情。因此,我们应尽可能摒弃直接的、机械的练习,多提供机会让孩子在有意义的、生动有趣的情景中练习和运用所学的新项目。例如我们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TPR(全身反应法)、念儿歌等“间接”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语法。例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游戏来巩固be going to do something这个语法项目:
1)教师拿起粉笔,说:“I am going to draw something. But what? Can you guess?”
提示让学生使用句型“You are going to draw...”。
2)教师每次画一两笔,让学生继续猜:“You are going to draw...”,直到他们猜对为止。
这个游戏给孩子们提供了一个较真实的情景去使用语言,让他们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训练了所学的语法。当然,为了巩固孩子的语法知识,提高孩子语言的准确性,教师也要在适当时候使用 Explicit grammar teaching。
2.Meaninggofirst(意义先行原则)
英国教育专家Jayne Moon(2000)的研究表明,孩子具有“Go for meaning”的天性,即在学习语言时,孩子的注意力通常首先放在语言的意义(meaning)上,他们很少注意到语言形式(form-指vocabulary,pronunciation,grammar structures)或语言规则。而且,孩子在特定的情景中获悉语言意义的能力很强。
由于孩子的关注点在语言的意义上,如果在开始授课时,教师首先谈论语法规则,势必导致他们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我们要利用孩子的天性来帮助他们学习语言,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在语法教学上,英国专家提倡采用这样的教学顺序:首先,让孩子在一个有意义的情景中(meaningful context)理解所教语法项目的意义;然后,提供足够的机会让孩子在较真实的语境中进行交际性活动,运用所学的语法项目;最后,在孩子理解并会运用的基础上,教师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语法规则上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也就是说,在教学的前面两部分――“meaning”与“use”阶段使用“Implicit grammar teaching”,在最后一部分……“form”阶段才采用“Explicit grammarteaching”。
3.Economy(适量原则)
除以上两点外,在解释语法项目时还要注意“economy”原则,即讲解要适时适量,解释清楚就可以了,不要罗嗦,费时费力太多,反而弄巧成拙,导致孩子糊涂及生厌。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对外汉语 语法教学 原则 方法
众所周知,语法是语言中词、短语、句子乃至篇章的组织规则,也是个人能够顺利与他人进行交往的重要前提。它存在于语言中,也贯穿于语言学习和教学的全过程。在对外汉语教学当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教师们从未忽视过。但,因为语法自身又具有一定的晦涩性和难懂性,所以它也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大难点。
一、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的关系
无论是学习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都必须掌握一定量的语法规则才能进行交际。所以,不论在语言的教学还是学习或使用的过程中,语法都有着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法,更好地进行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我们首先必须了解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之间的关系。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不能简单理解为通常意义上的汉语语法。语法有教学语法和理论语法之分。教学语法也称为规范语法,是在语法教学中使用的语法学及其语法书。它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研究他们的学习重点、难点,以及解决方式方法。理论语法也称为专家语法,它是对语法问题进行的专门探索和研究,揭示语言中尚未被认识或认识不够充分的语法规则。教学语法说的是“道”,是客观的存在;语法教学讲的是“术”,是教学中具体的策略与方法。教学语法是贯穿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语法,目的在于传递给学生一种语言规范,是语法教学的内容。而语法教学是独立的教学过程,是如何传递这种语法规范的策略和方法。正如崔希亮所说“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教语言,语法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教语法,两者目标不同。”所以,我们的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通过各种教学策略来使学生掌握语法规范的过程。
二、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
关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定位,需从两方面加以讨论:一是语法教学在整个对外汉语教学中处于什么位置;二是在对外汉语教学的不同教学阶段语法教学应放在什么地位。对此,众学者观点不一。陆俭明认为:“在学习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要抓好语音教学、汉字教学和词汇教学,而不是语法教学。语法教学不宜过分强调,更不能直接给学生大讲语法规则。要尽量鼓励学生敢说、敢写,多说、多写。如果在语法上过分‘斤斤计较’,就容易打击学生说汉语、写汉语的积极性”他认为“在三四年级阶段,学生对汉语已经有较丰富的感性知识,可适当加大语法教学的份量,略为系统地给学生讲一些基本的、必要的实用汉语语法知识。”同时也强调:“无论一二年级阶段,还是三四年级阶段,都要注意怎么讲的问题。”现代学者认为:在第二语言教学中,语法教学的地位是重要的,学习语法对学习一种语言的作用是很大的。但语法教学不应占据语言教学的中心地位,不应成为语言教学的主要内容。应树立正确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观, 语法教学决不仅限于语言的结构形式及其规则的教学,语法教学的内容还应包括语言形式的表义功能,语言形式运用的条件和限制,乃至语言形式使用方面的文化规约。不应大讲语法,更不能为了讲语法而讲语法,而应让学生多接触语言事实。
因此,语法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着毋庸置疑的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语法教学也必须放到头等重要的位置。语法固然重要,语法教学却不应过于强调。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第二语言语法教学观,将语法教学融入语音、词汇、文化等教学环节,适度适量并且有针对性,有阶段性地进行。
三、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原则
(一) 遵循规范
“现代汉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语言。而对外汉语教学是面向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目的是达到汉语的国际推广。所以,教学的过程必须以普通话规范作为语言标准,遵循正确的语法规范。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准确的实现汉语言和以汉语言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的传播。
(二) 精讲多练
“精讲多练”是语言教学必须贯彻的原则,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大量、反复、有效的练习来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化理论知识为实际操作。其中“精讲”要求教师所讲的内容精挑细选,“多练”要求在讲和练的时间比例上,讲要少练要多要全面,不能有遗漏。所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该讲的一定讲,不该讲的一定不讲”“自己少讲”将时间留给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尽量给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练习机会。
(三) 深入浅出
语法是语言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语言得以成为语言的根本条件之一。它一直都是第二语言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学生一谈到语法,就感到十分的晦涩难懂,甚至因此失去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良好的专业知识素养,坚持深入浅出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要作浅化和简化处理。除了将语法知识融会贯通于整个教学过程外,还要使之感性化、条理化、公式化和图文化,让看似复杂、抽象的语法变得简单、明了、易于接受。
(四) 注重实用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使用汉语这项语言技能,而不是让他成为一名语言学家。我们进行语法教学,是为了使外国人更加了解汉语语法的特点,掌握汉语语法的规律,以便正确灵活地进行交际。所以,我们的语法教学必须从实用性出发,不过于纠缠于深奥,晦涩的语法点上。要以最快使学生掌握语言规律为原则,教授常见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知识点。
四、对外汉语语法教学中常见的方法和技巧
由于教学对象不同,对外汉语的语法教学也有别于传统母语语法教学。一般对外汉语课堂和语法教学中,比较常用的教学法是:归纳法、演绎法、情景法、认知法等。但因为课堂教学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所以也并无特定的模式和方法。我们要坚持“教无定法”的观念,从实际出发,因教施材。
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忌于直接讲语法。可以采用直接教学法,通过不断操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语法。或是采用翻译法,把语法点直接翻译成学生的母语以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到了中高级阶段,可以采取认知法,利用句子替换的形式,通过对已有知识的掌握来学习新知识。或是用对比法,通过母语的正迁移来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在具体语法知识点的教学上,在介绍方位词时,可以利用地图来形象生动展示各个方位词所代表的意思。介绍动词时,可以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介绍主谓宾时,可以用简单的S、O、V等进行表示。而虚词是一项比较难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让学生多练习,通过语感的培养来达到虚词学习的目的。
在此需要说的一点是:对外汉语课堂虽不提倡使用术语进行教学,但我们可以有选择、有控制的使用术语。将主谓宾、动、名、数等常见术语引入课堂会使得教学活动过程更加简单明了。而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语法点,则需要我们借鉴传统母语语法教学模式。
最后,汉语是一种形态变化少,语法规则复杂的语言系统。在语法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教学对象,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学内容,从实际出发,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出生动、活泼、有趣的对外汉语课堂。
【参考文献】
[1]齐沪扬.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赵金铭. 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与语法教学.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
[3]陆俭明.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2000.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目标;原则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体,是培养学生的说话、识字能力和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及凭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是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新《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具体的说,我们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需把握以下原则和目标:
一、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情感
这是阅读内容的情感性决定的。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抑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由于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从而导致学生的阅读层面受到限制,故此要拓宽学生的阅读层面,学生之间就应该学会分享。故此,我们还要引导那些书籍或者阅读材料较多的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拿回教室进行分享,拓宽其他同学的阅读层面,从而解决由于教学资源限制而导致学生阅读层面不大的问题。而且分享也是一种美德,学生之间学会分享也会大大增进他们之间的友好关系。
二、在阅读中激励学生思维
这是阅读思维的情境性所决定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根本的不同。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则是直接通过语言训练来实现的。用语言教语言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表现形式,语言本身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媒介或凭借,更主要的又是教学内容。学生接受、理解课文语言所传达的情感信息,不论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首先需要通过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方式进入情境,才能真正领会和理解。阅读教学的这一特殊规律要求阅读教学尤其是记叙文和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必须贯彻情境熏陶、激励思维的原则,同时也赋予了阅读教学过程中思维训练的特定内容和形式,即以具体可感的形象、画面、声色、情态、情节、场面等,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激励学生思维,使其产生思维乐趣。
三、在阅读中联系学生生活
作为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合称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工具,以语言文字为表现形式的课文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因此,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与人们交际的需要密切地联系着。所以,阅读教学艺术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也应该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使其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
阅读教学不能为教课文而教课文、为教知识而教知识,必须紧密联系日常生活实践,特别是读写听说活动,把课文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和语文技能活化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一盘盘美食甘味,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属所需”、“学有所用”,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主动自觉地去获取知识,并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发展自己的语文能力。如一位教师讲《落花生》一课,针对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选材难这个问题,自始至终围绕作文选材进行讲读,使学生认识平时留心观察和勤于积累是获得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一堂课讲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四、在阅读中选好阅读方法
阅读教学往往是教师事先设计好问题、学生被动回答的过程,学生自己想的东西很少。这就使学习陷入被动,不能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为: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精读课文――学习重点段;品读课文――走出课文,扩展视野。从中看出,“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在阅读中重视口语艺术
这是阅读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对语文教师的起码要求。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是教师以自己活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
小学德育的原则范文6
一、科学分组,提高质量
在这次的小学语文分组活动组织探究中,学习小组是教师引导学生去自主学习的单位。班级分组是4~6人比较适宜,我们学校小学生班级人数在35人左右,依照我们班36人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班级分为9个学习小组,每组4个人,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讨论,又有利于课堂气氛的控制。
案例一:在讲解《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教师将班级分成9个小组,每个组里有ABCD四个学生。老师面带微笑地对学生说:大家觉得“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这种修辞方法好吗?好在哪里?下面来讨论一下。
A同学低头思索后,小声说:我觉得是比喻句………
B同学(歪着头问道):是么,为什么?
C同学急切地补充道:我觉得也是,这个句子比较形象生动。
D同学(兴奋地举起手,大声地回答道):老师,我们已经找到答案了,这个句子是个比喻句,好处是生动形象。
老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表扬的同时,一一对他们的其他问题做了指导。小组的学习氛围更浓了。
四个人为一组的分组在班级人数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采用。小组的内部讨论不会因过于激烈而影响到课堂气氛,灵活度与参与度都恰到好处。教师也有利于指导,根据小组中成员的表现给予具体意见,避免因人数多而出现指导不到位的情况。
[反思]如果小组的人数较多,那么小组数量就会相对较少,探究讨论时的激烈灵活度就会降低,这就失去了分组的价值与初衷。但是如果小组人数太少,小组数量就会过多,就会出现秩序混乱的问题,会造成教师难以有效地控制教学环境的局面,也会对教学活动有影响,无论是哪种都不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二、调整实力。互助共勉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顺利地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任务,就必须均衡各学习小组间的实力。按照层次等级,全班学生可以分为几个层面,然后均衡地将各类学生分布到各个学习小组中,以确保每个小组里面既有一定的优秀学生,又有一定的中等生和后进生。
案例二: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AABB,ABB等词性,微笑着对学生说:最近几篇文章中都有很多类似“舒舒服服”“快快乐乐”等这一类的词,我们一般叫做AABB型,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小组说得最多……
A组、B组两个小组,每组四个人,当老师开始让大家讨论时,A组较活跃地讨论着,相比之下B组气氛比较消极。时间结束后,老师让学生们举手回答。
A组同学(踊跃举手,跃跃欲试):反反复复,开开心心。
老师微笑着表示满意:A组同学回答得很好,其他同学有没有些想法呢?
B组举手说:蹦蹦跳跳,高高兴兴……一下子说了五个。
A组同学不甘示弱:欢欢乐乐,轻轻松松,洋洋洒洒……一口气说了一大串,让小组成员倍感荣耀。
老师(赞同地点点头并微笑着):其他小组还有没有啦,再开动开动脑筋……老师用期待的目光看了看B组,B组有些羞愧地低下头。A组成员像是又有了灵感似的眼前一亮:口口声声、支支吾吾、日日夜夜……
老师:A组表现得很好,大家要向他们学习,讨论时要积极热烈点,勇于抒发自己的想法意见。
学生都以羡慕的眼光看着A组成员,老师的表扬又给了他们信心。老师也再次给了A组一个赞许的眼神。
[反思]如果教师在分组时没有平均分配组员之间的实力,在设计探究的题目、开展小组间的巡视提点等等活动过程中,就没有办法有效地安排进度并掌控整个局面。小组之间讨论成效的反差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说,教师一定要考虑到各个学生以及学习小组间的均衡实力。在确定分组人员时,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基础与平时的行为习惯等各方面综合评定。
三、分析特点,合理调整
一般情况下,新的班集体的分组活动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教师还要对学习小组的成员进行一些微调。涉及的人数一般很少,主要是针对个别学生进行的调整。这么做就主要看小组氛围与某些学生的性格特点之间的融合程度。
案例三:A组的学生1比较内向,平时不太爱说话,与同学的相处也不太融洽。老师让学生按自由接力的形式朗读《赵州桥》,要有感情,语句要有停顿,并在读的同时有所思考。
A组同学决定分段朗读,当学生1读到:(小小的声音,不激昂,有点扭扭捏捏)“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他和广大劳动人民一起建造了这样一座桥,而且这座桥建造在远离今天一千三百多年前,举世闻名,所以,这充分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赞扬了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读完之后活跃的学生2对他说:“这里你要放开声地读,因为他在赞颂我国劳动者,来你试试把声音发大点。”
学生1(人就有点颤巍巍的,但是声音已经响亮了很多了):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学生2继续鼓励他说:很好,声音再大点,你可以做得更好的,相信自己。其他小组成员也表示同意似的点点头。
学生1看到大家对他的期许目光,又自信了一分,脸红了,但还是鼓足勇气富有感情地去朗诵:一个普普通通的石匠……
读完之后小组成员都为他感到高兴。
当老师让小组表演时,学生1又有点胆怯了,学生2就鼓励他放开点,按平时练习的就好,不要太在意其他人的目光。最终的表演圆满成功,赢得了全班的掌声。学生1开怀地笑了,用感谢的目光看了看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