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教学;渗透
G633.2
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发挥《思想政治》课程的育人作用,是每个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课与语文、数学、英语等显性学科不同,属于学校教育中的隐性课程,具有暗示性和渗透性的特点。思想政治课中的德育,对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一种无声的命令和教育,也是感化学生的熔炉,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一、正面教育与积极引导
我们要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对学生实施教育,用正确的思想开导学生,使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向正面转化。如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今社会道德的重要标尺,也是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有所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在课堂教学中,以卡片或海报的形式直观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字内容,并结合丰富多彩案例、见义勇为、乐于奉献、敬业爱岗等真实小故事,在课堂上或课下阅读。如:在众多城市街头,尤其是修建地铁及市政工程的围栏上,都张贴着许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人事例;多年来把31人从滔滔黄河水里成功救起,被乡亲们敬称为“救人专业户”的王西广,他被评为“中国好人”,又被推荐为中国道德模范候选人;孝敬母亲,而感动中国的陈斌强等一系列感人故事。收集这样的事例,在课堂上分享讲述,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认识水平,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真、善、美,辨别假、恶、丑。
二、拓展现实生活资源,
思想政治课的老师首先要真切的感悟生活,在感悟下创建出真正有德育价值的生命课堂,关爱着生活中的学生,这种真切体悟过生活的“爱意”一旦渗入课堂,便能感染课堂,熏陶出的情感才是“真情”,而学生走出课堂后才能“真爱”于生活,在生活中去体悟课堂中的那种“真情”,这才是真正的情感教学,而非戏子搭台唱戏般的虚情假意。课堂是老师的前线,而学生的前线是生活,只有当“真情”内化为学生的价值观,并最终真切实践于生活,才能真正完成思想政治课的使命。
因此,《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不只是局限在校园里,更应该拓展到生活、到社会,将学生引向社会。如要遵守交通规则、了解法律常识等,或针对少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比吃穿、贪图享乐、认为艰苦奋斗已经过时等不良生活习惯,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通过分析讨论,发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在讨论中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达到以德育人的目的。
如讲授《商品》这一知识点时,可让学生通过现实生活中所购买的商品来理解商品的含义。而“商品――货币”这一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对于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如果商品卖不出去,就意味着白白的付出了劳动,就没办法把钱赚到手”。而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结合教参的要求,挖掘思想教育因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都追求自己或者本单位的利益,获利是商品生产者的直接目的,但只有把商品卖出去才能获利,要想卖出去,就必须为购买者着想。即市场经济也包含着利他的因素,与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是相容的。
三、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作用
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国传统文化中,以仁义为基础,以大爱和谐友善为基准,具有历史悠久的恒久魅力。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2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德育功能;弱化;原因
下面我将分析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弱化的具体原因。
一、社会环境的复杂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发展阶段。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无序性。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对广大高中生带来消极的影响,形成不良的社会示范效应,也大大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德育功能的效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的缺陷
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高中生学习知识、锻炼能力和提高道德修养是通过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来实现的。因此,教材内容是否科学合理,能让学生心甘情愿地去认可书本知识并自觉实践,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但经过七年的教学实践和与学生的交流,我发现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有些内容过于理论化,例如,必修2《政治生活》、必修3《文化生活》的第三、四单元和必修4《哲学生活》的第一单元尤为明显,学生没有相关的生活体验,很难理解教材中的观念;有些内容超越了学生思维能力阶段,减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教材中的某些事例已经过时,有些论断也失去了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三、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不重视制约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一些学校认为思想政治课是副课。在师资力量、课时安排等方面都把思想政治课放在次要的位置。思想政治课的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本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重要环节。但学校出于安全、为语数外科目让路等各方面因素,对此并不理解,更不支持,认为思想政治课只要在教室里上课,讲解知识点就可以了,外出社会实践完全没有必要,反而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思想政治课只能局限在课堂中,影响了德育功能的发挥。
另外,学校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也往往造成思想政治课教师心理上的失落感,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思想政治教学评价机制单一化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试观,极大地改变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与方向。在很多学生眼中,思想政治课只是自己叩开大学殿堂的一块敲门砖而已,除此之外,没有任何的学习价值。③德育本来是塑造学生的思想品质的、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但思想政治课却有意识地把它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立起来,高分成为学生心目中最耀眼的光环。
五、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因素
1.思想政治课教师重视知识传授,轻道德教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思想政治课教师是向学生传授及社会科学常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价值观转化的教育工作者。因此,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政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但事实上,大多数思想政治课教师只关心学生考试成绩,至于学生的思想问题、道德问题与己无关。
2.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方式单一化,说教味过重
高中思想政治教学方式的选择不仅受制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学生主体的思维方式和道德批判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课主要集中在政治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采取强制灌输的方式,很少通过与学生发生真实的价值交流来引导和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常常是以权威者的身份向学生灌输思想观念,不能给学生提供针对性的疑惑解答。这种无视学生自愿的“不道德的道德教育”④方法,不仅让学生反感,而且不被信服。
基于以上原因分析,我们也很清楚地明白高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功能为什么会弱化,这绝对不仅仅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单方面的问题,而是学校、社会等众多因素导致的结果。要发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还需要从各个方面努力,尽可能在高中阶段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条路任重道远。作为一名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的普通教师,我也要尽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提高自己课堂的德育功能。
注释:
①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82).
②吴少荣,丽湛,贺军.高中政治教育新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8-19.
③田建国.树立以人为本德育新理念[J].理论与学习,2004(07).
④杨孝如.道德的道德教育:学校德育的伦理回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2).
参考文献:
[1]谢树平.思想政治教学评价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德育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学生进行目标、价值和行为的导向,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极为重要的规范性,在素质教育中极为重视中学生的个性化教育。这就决定了必须把德育工作贯穿于思想政治课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学的全过程。笔者就当前中学思想道德教育谈谈体会。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的优势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地位和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突出其德育功能的特点,抓住思想政治课强化德育功能具有的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思想政治课的导向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首要的体现应在于引导学生端正思想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思想观念,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现阶段,就是要集中体现在引导学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就是要把学生的思想、言行、判断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标准,以及抱负、理想,导向基本路线指引的轨道上来。这是思想政治课应该发挥的最为基本、最为首要的功能。
2.中学生道德品质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萌芽到初步形成的时期,是道德信念和理想逐步形成时期,也就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指导行为时期。中学生开始具有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能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来分析,作出评价。中学时期青少年道德品质形成与发展,既有渐趋成熟的条件,又有着可塑性。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中学时期是青少年培养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要在日常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地认真下功夫,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要帮助学生从最基本的区分该做与不该做,区分好与坏,到逐步明确社会主义社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逐步形成正确的、高尚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
3.行为习惯的养成性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而指导与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在发挥思想政治导向功能,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引导他们不断提高对自己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落实和加强中学思想政治课德育功能的措施
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1.必须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
对学生的教育应是多功能的,除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外,还负有实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及文明习惯的培养。以往的德育工作,要求过高,过急,超出了学生可接受的程度,以致欲速则不达,出现了动机与效果的矛盾,愿望与实际的矛盾。
我们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要把握好可行性,真正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恰如其份地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不同群体的德育目标,分清层次要求,脚踏实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思想品德教育,只能根据学生身心和智力发展水平和特点,从他们成长的实际出发进行。例如实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时,应该有个引导学生从尊重,接受一定的规范的约束开始,到逐步“自律”,再有可能达到“自觉”,真正做到以一定的道德观念,道德理想支配自己的行为。我们应从学生常见的和较为熟悉的心理现象入手,抓住最需要解答的心理问题和最应该解决的心理矛盾,展开品德培养内容的几个方面和层次,作为教育的课题,讲述必需的知识,最后归结到提高个人修养的自觉性和自我修养能力上来。
我们要认识到德育工作的系统性。思想政治课要通过“紧密联系实际地生动活泼地向学生传授马列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和其他的社会科学常识来实现的”。可见,其“教育性”离不开“知识性”,而“知识性”虽有基本身的目的要求,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教育性”。所以必须坚持教育性与知识性的统一,同时要自始至终地突出教育性。
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
现代中学生勤于思考而不善于思考,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要理直气壮地向青年学生进行的灌输,正面的东西不灌输,反面的东西就会侵蚀。“愚蠢来自无知”,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决好“知”与“不知”的矛盾,实现德育功能有扎实的思想认识基础。实现了“知”,还要解决“信”与“不信”的问题,要把“信”与“不信”的环节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信”基础上引导学生落实在“行”上,实现“知、情、信、意、行”相统一。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摆事实、讲理、有分析、有说服力、有针对性的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确思想的灌输与引导和培养学生自律的能力相结合,使正确的观点、理论、伦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思想道德教育有特殊性,重视思想道德教育,解决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就把道德教育的功能完全归结为量化管理,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一思一想都纳入量化。但全部转化为量,也是不科学的。“定性”和“定量”,在德育过程的不同阶段、不同对象和不同任务目标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二者不能互相替代。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训练,养成教育,可以量化,而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个性心理的指导,世界观、人生观的培养就只能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办法,才有较好的效果。“定性”与“定量”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4.言教加身教,发挥教师表率作用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实践证明,身教是无声的的教育,也是最民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可以说,身教是一种最具体、最形象、最有说服力的直观教材。因此,“打铁先得本身硬”,我们必须重视自身建设,坚持不懈地致力于自身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提高,以适应做好本职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第一章第六节思想政治学科的性质.P38-41第一章第七节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 P41-46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4
一、在知行合一的实践活动中提升道德修养
在讲“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时,为让学生体会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就业压力,教师可以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劳动局、人才市场等地方收集有关本地就业形势、就业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形成具体数据,再结合课本漫画中的情景,让学生评析每一个观点的合理与不合理之处,让学生谈看法、举实例。或者让学生设计择业应聘模拟活动方式等实践活动,从中体会到:一方面,我国就业形势不乐观,就业压力大;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真正适合自己的人才,存在“技工荒”。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明白:应该结合实际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目标,正确评价自己所具有的实际能力、水平及自己的潜能,调整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使自己适合既定的工作。从而也提升了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在感悟热点材料的过程中提升道德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这与高考的功利性是分不开的,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和学生仍然是以高考为目标来对待思想政治课,致使高中政治学科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教育相脱节。为了高考,学生对四本必修课教材达到了滚瓜烂熟的程度。例如,在讲货币的产生及其职能时,学生懂得要正确对待金钱;在讲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时,学生知道要诚信经营;在讲中华民族精神时,学生知道应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行哲学教学时,学生也知道要树立正确的“三观”。这样,强化德育功能有切实的依据和扎实的基础。但为什么还是不断的出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的现象?一句话:不注重思想道德修养。
针对以上这个问题,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选择好适当的时政材料,并将这些时政材料与课本理论进行有效结合,增强德育的实效是必要的。社会热点既是社会重点,也是社会敏感点。在政治教学中应选择具有震撼性的时政材料,通过典型而有震撼性的时政材料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对社会热点问题解释透了,学生有感悟了,从而在无形中形成良好的德育效果。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的关系”这个问题时,可以借助“小悦悦事件”的震撼性去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借助网络、视频、报纸、社会言论、问卷调查等途径引导学生反思、评析。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5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情感属性;情感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093-04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外在表现,更是表征其存在合理性的根本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正确认识是实现其价值的前提和基础。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学界虽有各种认识,但无外乎社会功能论和个体功能论,社会功能论是“社会需要论”研究方法的必然结果,个体功能论是“人的需要论”研究方法的自然结论。但无论是社会需要还是人的需要,都是从思想政治教育外部解释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是基于功能的哲学理解,尝试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探究其情感功能。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内涵
哲学上,功能是与结构相对应的一对范畴,它主要是从事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来揭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的概念。功能是指事物作用于他物的能力,功能与作用是从不同角度表述的同一过程,就事物本身而言,是指其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就此事物与他事物的关系而言,是指他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因此,功能有两个义项,即指事功与能力和功效与作用。事物的功能取决于多种因素,不同的层次具有不同的功能,一般来说,功能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元功能”,事物的功能首先取决于组成该事物的要素之性质,事物内部的任何一种要素,都有某种程度的相对独立性,从而就有某种相对独立的功能。一个要素在孤立状态下不依赖于整体而具有的功能称为“元功能”。第二,“本功能”,也就是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元功能”的机械和。第三,“构功能”,也就是事物的结构所形成的功能。因此,事物的功能是要素产生的“本功能”和结构产生的“构功能”之和。整体而言,功能就是指事物各要素的构成方式以及该事物与他事物发生联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
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内部各要素的构成方式及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之间发生联系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特性和产生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是由“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组成。”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的构成方式所产生的情感功能的理解选取的是“元功能”的理解方式,即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的情感属性所表现出的情感能力。对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的理解选取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功能的两个方面,分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各组成要素所具有的情感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情感作用,具体表现为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等。
一、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功能的具体构成
1.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人,其情感属性显而易见,但是具体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这一特定职业的人,其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由此产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因素,其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热爱和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是思想政治教育者人生价值的重要表现。马克思曾指出,人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就是体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表现其本质力量的对象性活动中,充满激情,充满热爱,进而进发出深沉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才能更好的体现其本质,实现其价值。其次,是教育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的的认识和理解中所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展示的理想、信念的笃信感。教育者对所教内容的信仰和支持对受教育者来说,就是一种无形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受教育者会从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无限热爱中感受到教育者所教授知识的价值和魅力,从而自觉的接受教育者所教授的观点。最后,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这是良好师生关系得以建立的心理前提,也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特有的理论性以及灌输方法的使用,师生之间是一种“我说你听,我打你通,我令你听”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就是把受教育者当成“物”、“美德袋子”和“知识的接收器”,进而教育者也把自己抽象化为知识的传输者和灵魂的塑造者,其结果只能是师生之间的疏离,教师成为高高在上的领导者、布道者,学生对他们敬而远之,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只有教育者对教育对象满怀关心、充满情感,教育者才会俯下身子,敞开心扉,不仅让学生走进自己的心里,也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里。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发自内心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情感,是打开受教育者心房的一把钥匙。我们的革命先驱正是靠着对人民群众的尊重最终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获得了革命胜利。在大革命时期要求广大党员,“到你那熟悉或不熟悉的乡村去,夏天晒着炽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挽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痛苦些什么,问他们需要些什么”。正是对人民怀抱深情的肺腑之言。
2.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
同教育者一样,受教育者作为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具有情感性的存在,情感在受教育者的生存和发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情感对于人的发展而言是一种基础性的质料,它与生俱来,不断发育成为支持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的基础性,内质性材料。”因此,受教育者情感的健全和丰富是教育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支持性条件。在思想政治教育世界里,受教育者的情感属性。首先,表现为受教育者基本的生命情感、必备的道德感和必须的幸福感的存在。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是人作为自然生命体的一种必要的心理准备;道德感是人作为社会人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能够有效遵守社会规则,开展社会活动的必要心理前提;幸福感是人作为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有效融入社会,享受生命的一种心理基础。其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任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改造人的思想,要想改变旧的、不合时宜的思想,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思想,就必须打开受教育者的心门,打开心门最合适的途径就是以心
换心,而这里的心就是人的情感,只有受教育者接受了教育者,信任教育者,他才可能敞开心扉,接受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再次,是对教育内容的认同感。教育内容不仅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教育者完成其教育目标的重要载体。受教育者只有认同了教育者所传输的信息,这种信息才有可能在受教育者那里得到同化和转化,才有可能成为受教育者自身的观念。最后,对教育内容的体验感。改造人们思想观念的目的是要改造客观世界,提升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觉的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正已有的观念,实现理性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可以说,受教育者是否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体验感是衡量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凭证。
3.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
教育内容的情感属性就是教育内容本身所蕴涵和表达的情感。思想政治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其中,思想教育主要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着重解决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问题,在目前主要用中国化理论来教育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还是一部充溢人文精神、渗透人文关怀,饱含深切情感的理论。理论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理论的落脚点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人是马克思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是充满丰富情感的现实存在物,这就要求思想教育的内容必须要关注人的情感世界的发展和完善,更要以人的情感的和谐发展为重要’目标。政治教育主要进行政治理想、政治信念、政治立场、政治情感等教育,更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增强人们对党、祖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共识和深厚感情。因此,政治教育中必然包含有丰富的情感教育,其中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是其核心内容。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规范教育,旨在内化道德规范、形成道德观念、发展道德判断、培养道德情感、养成道德行为、提高道德素质。而情感在道德教育中起着基础性作用,“动情是德育的关键”,道德教育也必然要蕴涵丰厚的情感资源。心理教育主要是提高受教者的心理素质,而健康的情感、乐观的心态,坚强的意志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健康的情感在心理健康中是一种奠基性的成分。综上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饱含着丰富的情感资源,表达和体现着人的方方面面的情感。
4.教育目的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服务于教育目的,因此,二者在情感属性上具有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真正按照人的属性来实现人的物质与精神、科技与人文、政治与道德、生理与心理、知识与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真正成为‘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觉、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器官……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全面发展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当然要占有自己的情感本质,因此,人的情感的全面发展,必须也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
5.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情感属性,就是要用最能打动人心、激发人情感的方法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无论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还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对话法、情感体验法、心理辅导法,都是充分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感属性而进行的。以情感人主要就是采用感染的方法,所谓感染的方法就是受教育者在无意识和不自觉的情况下,受到一定感染体或环境的影响、熏陶、感化而接受教育的方法。情感性是感染教育的主要特点,因此,感染教育就是要利用情感对人的感染力来打动人,使人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导之以行,就是用教育者自己的模范行为去教育对象,感染对象,当然也要求教育者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力量去感染教育对象。交往对话法,强调的是教育双方基于平等、尊重的态度,从各自的理解出发,以语言为中介,以交往、沟通和互动为主要方式,以实现教育双方更大视界融合的一种教育方法。对话的核心是理解,强调的是对话双方的心灵沟通和视界融合,而理解就是一种情感和生活的再体验,因此,情感交往在对话法中具有基础性作用。当然,情感体验法和心理辅导法更要重视情感的作用了。
6.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
情境,即情景、境地,是具体场合的情形。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景,是指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创设的具体情景。作为思想政治要素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是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展开而特意创设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发生作用的精神氛围和物质条件的统一体。其中,情境的情感性是主要的,物质条件是服务于精神内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必须能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对教育对象起着引导和感染作用。目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所广泛采用的情境陶冶法,就是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情感属性而展开的教学活动。所谓的情境陶冶法,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日的的引入或者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对新课学习的欲望和一定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带着情感感知具体情境,领悟教材内容,达成陶冶情感、情达理通,激情促信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更是蕴涵丰富的情感资源。
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情感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从人的活动的视野考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是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主体性活动。”人的生命有三重表现,即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依托于人的自然生命、以社会生命为内容来完成精神生命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实质就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建构过程。所谓人的思想品德结构,是一个以世界观为核心的心理、思想和行为三个子系统的多种要素构成的具有稳定倾向性的整体。“人的思想品德建构活动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活动方式,是主体以改造自我主观精神世界、发展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为目的的自我建构活动,是主体不断为自己确定理想自我,追求自我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这个过程要经历确立理想自我、获取客观信息、建构观念世界和现实生活几个阶段,其中,建构观念世界的过程是人的思想品德建构的关键环节,而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情感活动来完成的,表现为主体对思想道德文化客体的认识、接纳与强烈的追求和实践愿望。”从这种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就是一种情感存在和情感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一种特定情感培育活动,这些特定情感主要是指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情感,包括义务感、羞耻感、荣誉感、幸福感、政治使命感、爱国主义情
感、道德责任感、友谊感、自尊感、自信感、羞愧感和感恩,等等。因此,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情感作用就不言而喻了,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活动初期的评价作用
作为情感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活动初期首先起着评价作用,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所要传达的信息进行评价。评价活动作为人们的一种意向性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满足或符合主体的某种利益和需要进行的感知和判断,它建立在主客体之间价值关系基础之上,具有强烈的实用性、功利性和合目的性。而情感的这种评价作为一种主体感受、体验的自然流露,它体现着人们对一定社会所倡导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一种直接感知和领悟。它是受教育者对客观的道德事实、政治现象是否符合主体需要的一种情绪体验,是主体内蕴的道德需要、政治要求是否得到满足的一种反映。因此,思想政治情感就以喜悦、幸福、失望、焦虑等方式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教育情境、教育目标进行评价,当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要素能够适应和满足受教育者的某种需要时,受教育者就接收教育,反之,就拒绝接收教育。因此,情感的这种评价或者过滤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来说就显得非常重要。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如果不能引起受教育者积极的情感体验,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根本就无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世界,也就谈不上外化的实现了。
2.思想政治教育情感在教育中期的调节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要素在经过了思想政治教育情感的初步评价和过滤之后,进入到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和心灵世界,而只有进入人的情感世界的知识才有可能转化为人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一种价值教育,它使受教育者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知识形态上看就是评价性知识。“评价性知识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价值经验,包括社会道德准则,理想,审美意识、情感和趣味、科学价值、理想,等等。这种知识一旦被个人理解,并唤起相应的感情,便会以多姿的形式存在于个性经验中,成为人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价值目标,并调节其活动――把所获的价值经验作为价值尺度,调节、改变、完善自己的行为和活动,创造新的现实。”因此,以评价性知识进入受教育者心灵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由于已经经过了情感的过滤,也就是说,已经唤起了相应的情感,所以,这些带有情感印记或者情绪记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便沉淀为受教育者的内在需要,情感追求的目标,自觉调节着受教育者的价值取向,引导着受教育者继续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也开始了初步的自我教育。
德育的政治功能范文6
关键词:人工智能 人体智能 初级智能
1.人体智能到底是一种什么现象。
如果有人能够清晰的回忆起自己幼儿状态的想法以及行为,是不是感觉到很可笑?
人类初升后,首先寻找的是自己熟悉的气味,再就是听到的第一个声音。睁开眼睛看到的第一个人。当三者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后,婴儿便会对他形成完整的依赖,否则就是彷徨。接着再是触觉和味觉第一次和外界的亲密接触。这五种感觉,生命本能行为所带来的五种感觉,就会成为婴儿初升的智力开启原点。可以这么说,智力是因为生命的本能所开启的,拥有智力原点的大脑并没有思考的功能,大脑这时候的功能仅仅是作为信息存储的器官。大人喂养婴儿,教导婴儿学说话,学走路,婴儿在这一系列的学习中,会把这一系列的声音,影响,味觉,嗅觉,触觉存储起来。记住,婴儿这时仅仅是把这一系列的信息存储起来,并没有学会思考。思考是如何形成的呢?
当婴儿吃东西时,嘴唇,口腔,牙床,舌头,咽喉,鼻孔就会对食物进行‘冷热,软硬,味道,气息’等相关信息进行存储,食物能不能进食的第一次判断,并不是由大脑来形成的,而是由这一系列感官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判断的。大脑仅仅是把这一系列感官的信息存储起来。婴儿吃东西是胃部传来饥渴的感觉,胃部就会向大脑提交进食的指令。在这一指令的前提下,后面的一系列进食动作指令,就会形成一个指令集。如果婴儿进食过程中是睁开眼的,便会把食物的影像变化与进食系列感官采集的信心结合起来,并在进食指令集下形成系统的信息库。当下次进食相同的食物时,大脑就会根据眼睛与鼻子采集的信息与上次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对比,判断食物能否食用。当婴儿第二次,第三次,第N次进食时,感官便会把N次的分析提交大脑存储,大脑会把这些信息判断对比,并串联起来,根据这些信息的使用频率,把这些信息分作不同处理等级,综合并且分级存储,同时把处理好的信息下发到各个进食过程中所用到的感官,形成条件反射。这一进食系统的完成,就是大脑形成的第一个逻辑智力。这一套逻辑系统的启动条件便是胃部传来饥渴感觉,也就是向大脑提交进食的指令,这一指令便是开启进食这一套逻辑系统的启动条件。此时,婴儿大脑的智力——进食逻辑,开启了第一步,大脑由单纯的存储迈出了开启思维的第一步,也是形成灵魂的第一步。
人体是由无数的细胞形成的。细胞要生存,需要能量与各种元素,并且要防御外部破坏,所以细胞组成了人体各个部分不同分钟的器官。当细胞需要营养和能量时,便会向负责这一功能的器官系统提交指令,最后指令层层传达到消化系统,并且向大脑提交进食指令,第一逻辑进食指令集启动运行,那么进食逻辑指令集就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条件循环模式。
2.初级智能的实现
下面我们再谈大脑的其他智力系统的形成。这要从细胞开始说起。细胞在进化工程中,记录了生命形态的记录,就是DNA。细胞根据这些信息成长并组成人体各个器官。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分工,依照自己的思想工作,这就是生命本能。器官工作的时候,因为分工阶层的不同,指令层层上传,最后达到大脑,大脑这时候并不能处理这些信息,只能存储汇总到大脑深层。大脑深层的信息汇总后,再传递到大脑表层,大脑表层开始处理这些信息,处理后的信息再回馈到各个器官,各个器官再接受并处理大脑下达的指令,把处理结果再次汇总到大脑深处,于是形成一个完美的循环。人体各个器官处理的各种信息,依据使用频率的不同,整理出工作的侧重点。人体细胞的能力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人体只能根据这些侧重点来选择进化的形态。例如,喜欢锻炼的人,人体细胞活力就充足些。喜欢动脑的人,大脑处理速度就快些。放在电脑上来说,就是数据处理的优先级。
具体器官又是什么作用呢?如果询问大多数人,我们对于世界是如何认知的,他们肯定回答是眼睛。这不能说不对,应该只说对了一部分。上面说过了,对于一件事情或一件物体的认知,是通过一系列协作,形成的指令集,指令集调动一系列相关的信息进行对比和判断,才能得到正确结果。所以说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是建立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这五种感觉上面的。举一个例子:我们把相同粗细,长短的几根棉线染成不同颜色,来研究人是如何对他们形成正确判断的。我们首先知道了什么是棉花,棉线是由白色棉花组成的,组成的棉线大小不相同而已。我们知道了棉线的形成过程,那么判断一根不熟悉的白色线是不是棉线,光凭眼睛是看不出来的,经常的判别方法就是,眼睛观察,和棉花是不是一个色泽。综合上面所有论述,计算机能够把一系列物质,物体,行为事件等等信息全部综合起来形成逻辑判断,那么这个计算机就拥有了初级智能。但是这个初级智能依然是一段程序,并没有形成思维。
上面所说的计算机能够模仿出来的初级智能只是具备了学习功能和具体时间对等应对方法,并不具备思考能力。例如,你要问他人要如何吃饭。初级智能会把所有针对这个问题所知道的答案告诉你,如果采用了水泡法,计算机会把答案采用率最高的显示在第一页。如果计算机具备人体的吃饭功能,它会把拍在第一页的方法作用到自己身上用来进行吃饭的行为。所以说那些数据再庞大,也智能称为初级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