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1

有的老师说德育是细活儿,小活儿,长期的活儿,我很认同,因为这一语道出了德育工作的艰辛,繁杂琐碎,不易出成绩。我想这也是那位老师自谦的词,其实德育是大活儿,而且是难干的活。说德育大,是因为教育的根本在育,育什么?育德。德行是做人的根本,所以德育是大活儿。说德育难干,是因为德育的隐性、广泛性和迟效性。智育可以用分数来衡量,是显性的,但德育工作做好了,用什么衡量,恐怕不好说,一个学生的品德好往往是隐性的,是模糊的,没法量化。德育又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学生一进门就处处是德育,见人问好,不随地扔垃圾,乐于助人……时时是德育,在家里家长的言传身教,在学校老师的榜样……如此广泛,就不容易把握,你尽心竭力地有意教育会在不知不觉间被那些无意的教育消磨掉。德育是迟效的,立竿见影的,但更多的是在成长过程中一步步显现出来的,甚至在成人后才显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忙了半天,自己也许享受不到成果。其中一位德育主任的统计让人不寒而栗。他算了一笔帐,十年来,从该中学毕业的学生有近百人违法犯罪,其中被判死刑的有两个,无期的有五个。现在的德育就是多年以后的社会风气,就是多年以后的社会治安,就是中华民族的素质,我们站在这个高度做德育工作了吗?

二、德育是什么

以前多次参加培训聆听专家讲座时,我都会对着自己的工作来想象,一说到智育大家都能明晰,可德育到底是什么?我认为是:德育首先是种子,然后才是阳光、空气和水。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同感,人在童年时的所听所见所感如刀刻般深刻,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即使用同等力度去刻,大脑对此事的记忆也不如童年时深刻。所以,德育的首要任务是播种,播下善良的种子,播下感恩的种子,播下责任的种子……让孩子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应当怎么做,让孩子在成人后,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对人生价值的理解,即使迫不得已没有按照原则做也心灵不安,心存畏惧,这是我对德育最朴实的认识。同时,德育也是阳光、空气和水,创造适合种子成长的环境。比如良好的校风,教师的榜样力量,适时的德育活动,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政教处干什么

有时和同行闲聊时,大家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政教处是专门负责个别学生的处置问题,比如打架了,比如上课跟老师犟嘴了……如果政教处管这些,那么再配上几个政教干事恐怕也干不过来。政教处应当对自己的工作有一个定位,不能总被个别学生和临时问题牵着鼻子走,要有计划,要防患于未然,要做老师的后盾,而不能总是救火、补缺、包办代替。我认为由于历史的原因,德育工作存在思路想法太笼统与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的问题。

为什么说思路想法太笼统?比如几乎所有的校长老师在讲养成良好习惯的问题,但小学低、中、高年级应当培养哪些习惯,通过什么方式培养,一个习惯的养成大约需要多长时间却很少有人思考与研究,究竟如何使得教师认识到这是一项功在历代千秋的事业,无需考核无需检查发自内心地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从小有一个受益终身的好习惯呢?使得培养习惯成了一句空话。

为什么说工作随意过乱过细包办代替?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和老师顶嘴,本应当由老师自己解决,政教处却包办代替老师解决,所谓解决其实就是给老师撑腰,给学生一个批评,对师生关系毫无益处。因为这样的事太多,致使工作随意性很大,大家还会感觉忙忙碌碌。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谁的课堂谁负责,谁的班级谁负责,出了问题必须由老师来处理或由老师拿出初步处理意见,然后由政教处核实落实即可,这样全员德育的想法才能实现。

四、德育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德育的内容是广博的,小到见面问好,大到爱国主义,都是德育教育的内容,那么我们应以哪些内容为核心呢?我以为,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是非观、荣辱观,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哪些是荣,哪些是辱,如果一个孩子在小的时候,这些基本的东西都是模糊的,那么他成人后是很可怕的。其次是利他和责任教育。由于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胸中无他人,难与人合作,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利他的精神,所谓道德就是利他,要让利他成为孩子们的一种思维习惯。责任感也是要着力培养的,因此要从小让孩子单独承担工作任务,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培养责任意识。最后就是理想和信念。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活着就没有目标。在理想的问题上要求不要过高,要教育孩子脚踏实地,胸怀理想,要以区间的方式呈现给孩子一个有血有肉的理想,区间的最低点要告诉孩子不能做什么,区间的最高点要让孩子有自己对人生的向往与追求。理想是在人生历程中不断累积的,自己感悟的,大人告诉的不叫理想,叫灌输,灌输的理想让孩子自己没有实现的动力。

我们所有的德育活动,都应当围绕这些主要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开展,应当由学校所有成员达成共识,共同来培育。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2

关键词:德育教育;外部因素;内部问题;德育形式;德育评价

德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教育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以道德伦理教育为本位的。道德,就是指“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的力量来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1】但是,特别随着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传统价值体系也随之崩溃。面对我们当今的社会现实:道德滑坡、丑恶现象泛滥、腐败禁而不止,网吧游戏厅比比皆是,学校四面楚歌,我们的德育工作队伍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我们不得不为我们的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而担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学校的德育工作?学校德育工作该如何进行?这是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影响学校道德教育的外部因素

学校道德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外部影响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家庭、社会和网络。

(一)、家庭环境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其一言一行对其子女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可是,有的家长忙于生意,忽视对孩子的管教;有的“望子成龙”心切,使得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有的家长不加强自身修养,无形之中使孩子沾上了不良习气;还有的家长过于娇惯孩子;特别是现实中存在的较多单亲家庭,对孩子的教育放任自流。所有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走向多元化,社会风气对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正处于道德“可塑”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思想极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对家长、教师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并形成自己的“亚文化”。特别是处于目前这种经济转型时期,各行各业的管理难免存在疏忽和漏洞,而中学生分辩是非的能力较差,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去审视社会时,往往不能区分善恶对错,但天生的好奇性格和强烈的模仿欲望,使得他们容易形成是非不分和善恶不分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丧失了求知的信心与毅力,走上社会的对立面。

(三)、计算机网络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信息交流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很积极的方面。但是,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教育信息化对学校德育工作所带来的冲击。网络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将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由于网络所具有的“虚拟性”、“开放性”,各种思潮在这个载体上可以“不受限制”地传播,而人只是作为“一种虚拟的符号”存在,他们可以“为所欲为”,隐藏自己的身份,却不用负法律责任。这种情况是传统德育中所没有面临过的,传统的德育手段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社会的要求。笔者曾在2006年组织过一次针对本校848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卷中问:“你班是否有同学常去网吧上网?”回答“有多数人”的占40.09%;问“你上网的主要目的是?”答“聊天交友”的占43.87%;问“你认为网络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答“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的只占4.01%。可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迷恋网络,看不到负面影响。

二、学校德育工作的内部问题

通过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对德育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道德教育包括三个要素, 即道德认识(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习惯。【2】随着经济发展,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现代学校德育工作已经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在有关德育工作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德育形式问题

学生反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教师在上德育课时老是板着面孔,照本宣科,毫无生动性可言,使得学生一上课就觉得索然无味。

学生在回答笔者的问卷调查中反映,最喜欢的教学方法是教学互动(情景模拟辩论演讲案例讨论)和多媒体,占了总人数的79.95%,而喜欢传统讲解的只占6.37%。最愿意接受的德育活动形式的有82.07%的学生填写的是“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在这些问题上,学生的倾向的正确的。可是我们现在的德育教育方法下好相反。问卷中有“你的德育老师是否使用信息技术(多媒体、网络等)进行德育活动”一题:学生的回答“偶尔”和“从不”的占了73.82%。问“你认为中职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最大不足是什么?”100%的学生回答的是“手段单一方法简单”、“内容枯燥”、“效果不明显”。

(二)、德育评价方式问题

调查问卷中有“你赞成的德育课评价方法是什么?”一题,有50.12%的学生回答“实践活动后写调查报告”和“考查平时学习态度和表现”;要求“开卷考试”的13.68%、“闭卷考试”的4.25%。但是,目前,各类学校的德育模式主要是教师写评语与考试。这些方式的消极作用很明显。很多学生对德育课反应泛淡,原因在于德育并不是升学考试、用工考试的科目。即便考试也是把德育课的条条框框死记硬背。另外一些学生则对教师评语的公正性产生了怀疑。总之,我们有必要对德育课程评价方式的改革进行有益的探索。

三、德育滑坡在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归结为以下一些主要特征

(一)、自私自利,同学与同学之间缺乏真挚友谊。

(二)、弄虚作假,在心灵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一些学生,该掩饰的东西不想掩饰,该展现的禀性觉得羞愧,是非倒置,观念模糊,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往往也采用弄虚作假的方式,欺骗人心。

(三)、好逸恶劳,将创造与享受根本对立起来。学生受社会上有些不良观念的影响,学习吃不得苦,但希望有一个好成绩,找到一个轻松工作;生活上向高标准看齐,喜好打扮,厌恶劳动等等。

(四)、纪律涣散,在渴望自由解放中放纵自己。对目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大加效仿,纪律观念淡薄,甚至有的学生不服从管理,打骂老师,离家出走,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

(五)、不懂礼貌,把追求个性演化为孤芳自赏。学生追求个性解放,富于民主思想和开拓精神,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不尊重师长、乱扔果皮纸屑、满口脏话、江湖义气等不文明的行为时有发生。然而,我们有些学生却认为这是个性,富有时代气息,有派头,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然抛于脑后。

四、改革德育教育的方法、环境和评价机制势在必行

学校德育的任务就“在于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等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3】德育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这是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兴亡的大事。在综合分析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后,笔者认为,要提高德育工作的水平,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理论的构建,建立规范的道德评价体系基础。变只重智育,忽视德智体美劳的综合考核为全校教职工和家长参与考核,采用学生自评和同学、教职工、家长他评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真正对学生在校的思想表现作一个客观的鉴定。在内容上,可分为道德基础(包括遵守纪律、生活规律、保健卫生、诚实性、同情心等)、人格基础(包括自主性、自省性、协调性、开拓性、公德心、责任感等)和情绪适应(包括团体协作、环境适应、社会关系等),从而对学生的求知欲望、劳动观念、纪律因素、聚合力等进行综合考虑,

第二,大力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教学改革,以社会实践为契机,强化创业和职业道德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德育课程的积极性、创造性、主体性。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要以养成教育为基础,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养成教育开始,从一点一滴抓起。

第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氛围 这就要求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社会环境。学校的内外文化环境是道德培养的基本条件,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指“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的以价值观念为核心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它是学校历史传统、工作作风、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等因素的总和。”【4】所以要优化育人环境,营造育人氛围,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实施渗透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起积极向上、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乐于奉献、团结守纪的校园文化环境,并以此影响家庭文化氛围,整治社区文化秩序,尽量减少不良风气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冲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当代教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第2l6页。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第190―192页。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3

关键词:学生管理 现实背景 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市场尤其是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开放。西方高等教育的强势挑战,给高等教育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而管理工作的改革与突破,首先是管理思想和管理观念的革新。我国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思想,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属于自己的教育和管理理念。目前,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主要还是以 “管”、“堵” 为主,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这种学生管理的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在这种形势下,对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重新认识,改变工作思路至关重要。

一、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现实背景

1、 管理的对象正在发生着变化

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对象主要是“90后”的新一代大学生,他们身上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是在一个物质丰富、 家庭优越、 社会相对复杂的时代里成长起来的,他们喜欢创新,追求时尚,敢于挑战,无所畏惧,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并乐于接受。他们主体积极向上,但是他们是备受社会、家庭关爱的新生代,有其自私、冷漠、任性的特点。

2、管理的工作机制急需变化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当代大学生必须成长为全方位的复合型人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学好本专业的功课。他们追求创新,思维实际。追求更好的生活是他们中大多数人的共同追求。而以往的管理机制往往侧重于单纯的“教育”和“管理”,忽略了“以人为本”。这样,在工作中与学生追求的 “享受生活”相冲突,不利于工作的开展。主要表现为:

(1)在工作中,对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缺乏引导

如果学生管理只重视规章制度的约束,而不考虑如何让学生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那么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思维发展会受到阻碍,严重的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危害。

(2)缺乏对学生的尊重、 关爱和 “服务” 。

在学生管理中,只注重如何管住学生,而没有去考虑如何关爱、尊重和服务好学生,使得“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成为了一句空话。

(3)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忽视

学生的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信心、 自尊心、好胜心、坚持性、自制性和独立性等非智力因素对于其全面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现实的工作中管理者却忽略对其培养,使学生厌学情绪浓,自控能力差,挫折容忍力差,缺乏自信。

3、管理工作方法缺乏创新

目前的学生工作更注重传统的经验教育,给学生很多指令性的要求。这种教育方式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格格不入。他们更注重被承认,被肯定,在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的同时,他们追求的是实际的成效,注重的是能够被社会所需要和重视。而以往的工作方法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对学校的各种活动失去兴趣。

二、对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加强人文关怀,实施以人为本的教育模式

何谓人文关怀?人文关怀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中国,其实质是在理顺人与其他种种对象的关系中,确立人的主体性,从而确立一种赋予人生以意义和价值的人生价值关怀,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文关怀不仅仅是从经济和道义上给予关怀,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充分实现人的价值。

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就是要进一步肯定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其对自由、对个性的追求、促进其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强化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要建立建立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分层次、分群体、分年级、分时点的学生工作体系,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义务,

从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走向人性化服务。

1、实施“分层次” 教育

(1)对党员学生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对学生党员的示范作用全方位彰显,使其思想更加先进、学习更加刻苦、生活更加模范。在学生党员中可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激发学生党员的先进性和活力,树立其旗帜作用。

对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加大其教育和培养力度,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考察其在重大事件上的态度和表现,为他们创造各种实践机会,在实践中锻炼其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同时设立考核选优制度,促进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2)对学生干部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分子,是形成良好校风、院风、班风的领头雁。对学生干部要发挥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更要通过考核等方式进行敦促。学生干部只有给自己准确的定位,遵循“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 的宗旨,才能自我提高,提、实现自身价值,树立学生干部的形象。

(3)对于学生群众加大培养教育力度

学生群众是我们关心的焦点和主要群体。对学生群众,采取因人而异,个别学生个别对待,要认真和他们进行思想交流,了解他们的心态,关心、爱护、帮助他们。使他们融入到班集体中,有意识地去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

2、“分群体” 的教育

(1)为学生社团提供个性化培养的舞台

对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成立的社团,学生工作者要加强管理和支持。依托学生社团组织,给学生学生提供交流沟通的平台和张扬个性、挥洒激情的舞台。

(2)对打工族等群体加强教育引导和关心服务。

“打工族”、“创业族”有着经验和辨别能力的“先天不足”。对这个群体既要肯定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又要教育他们不能为了挣钱而丧失人格尊严。

(3)对弱势群体的思想教育与帮扶

对于高校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大多在思想上有一种被其他同学冷落的感觉,从而逐渐脱离群体。心理上他们自尊心很强,有改变自身现状的强烈愿望;关注弱势群体是高校学生工作的者长抓不懈的一项工作。

3、“分年级” 的教育

高校要根据学生成长的年级特点,学生教育体系。各年级入学时间不同,成长心理也会不同。根据学生的这方面特点分门别类的教育,符合其心理特点,从而能更好的促进其发展。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4

[关键词] 教学工作 管理 有效性 对策

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有质量,才有生命。因此,学校领导、一线的教师一定要抓住教学管理这一关键性的工作,把它作为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心。由于认识的差异,客观条件的制约,难免出现一些片面的做法,出现一些薄弱环节,作为一个教学工作者和管理者,需要经常进行反思,并给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促进教学的有效提高。

一、注重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更要注重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管理工作的目标有两大方面:一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学工作效率。在教学管理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义不容辞的工作,这一点,学校的领导、老师都是认同的,大家都孜孜不倦地在为此努力奋斗。但是,在提高效率方面,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这是目前我们最重要的研究课题。

我校近两年来,在课堂效率方面进行了探索,首先,是借助“教研合作体”的力量,开展“有效教学的研究”。在与佛山九小、肇庆七小、张槎古灶小学等兄弟学校合作开展的“三地七校”的教学研究交流中,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提高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加大了教师有效教学研究的力度,为教师的研究提供了宽阔的舞台,使有效教学的研究落到实处。其次,是在教学管理中,要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求教师要有强烈的效率意识,坚持学生已经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可以有能力学懂的不教,学生自己学不懂的教师才教,抓住重难点、抓住关键,促使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收获。再就是作为学校管理的层面,以评价促效率。在课堂评价的指标上加进教学效率的评价。最后,是鼓励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终身追求的目标,争取利用好堂上的四十分钟,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我校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有明显的提高。教师花在课前准备的工夫多了,作业设计与批改的质量高了,教学的计划性强了,学生的整体成绩明显地提高了。尖子生、获奖学生比原来明显地增加了。

二、加强老师“教”的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学生的“学”的管理

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教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提高教学质量,主要依靠教师教好,靠教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还得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学校领导在教学工作管理中,要十分注意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要抓教导学,抓学促教。

我校在2007年开始,在教学管理上作了一些改进,促使教师用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1)每天由任课教师检查学生的完成作业情况,关注学生学习态度,记录在册,作为班风、学风的评价指标。(2)每天由值日行政检查学生的堂上听课情况,关注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记录在册,作为教师考核的指标。(3)每次单元测验后,由科长与主管行政检查学生的考试情况,特别对考试的“三率”作重点关注:优秀率、低分率、平均分。尤其是“低分率”,我个人认为是教师教学效果的最有力的证据,它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把握教材、全面关注学生能力与态度。(4)每学期有教导处进行学生、家长问卷调查,考查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对教师教育教学的满意度。作为教师考核的参考指标,同时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素材。

开展了这样的评比检查后,效果是非常突出的:教师上课的态度明显地认真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好转,学习兴趣明显地高了。实践证明,要想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教学管理要管理的不光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还要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以教促学,以学定教,两者不可失衡。

三、加强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特色教学的管理

没规矩不成方圆。常规教学是一定要长抓不懈的。但是,有特色才有个性,有特色才有风格。我们要舍得花大力气培养一批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特别在我们这些办学规模不小,教师平均教龄较高的合并学校,教师的培养绝不能齐步走,一定要分层进行。新教师抓常规,有经验的教师抓特色,在骨干教师中培养名教师、特级教师。

以学校的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既不是新教师,又不是骨干教师和名教师,而是处在中间层的教师占大多数。对于这部分教师的培养,我们采取的办法是从他们自身实际出发,挖掘他们的教学优势,扬长避短,使优势逐步形成特色。如语文科的低段的识字教学特色、朗读教学特色、作文教学特色;英语科的游戏教学特色、对话教学特色、语境教学特色……只有让中间层这部分的教师教学特色更明显了,就能形成有个性的、有独特风格、富于创新的教师群体。就能带动科组的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

四、加强教学业务管理的同时,更要加强教学思想的管理

教学思想是教学工作的灵魂。一切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支配下进行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一个教师的教学情形怎样,除业务水平外,归根到底是他的教学思想在起作用。

学校领导和老师都应努力更新教学观念,使领导和教师都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社会上的一些人因为不正确的质量观,导致他们仍然以升学率(特别是以考重点中学的人数)来衡量一所学校。我们切忌被他们的偏颇的认识影响了我们的质量观。纠正只重视毕业班,忽视起始班;只重视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只重视少数尖子学生,忽视全体学生的共同提高的观点和做法。

加强对教学思想的管理,要深入开展学习讨论,对教学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正确的要坚持,错误的要纠正,模糊的要澄清。着眼于提高认识,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追究责任。要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充实自己,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思想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同时,我们的管理要着眼于提高,可以设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奖”,使教师努力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逐步获得全面提高;“面向全体学生奖”,能促使教师有全局的观念,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奖”,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不忘培养学生的个性与特长。还可以设立更多的奖项,如围绕教学效率方面设奖,等等,使教学管理更生动活泼,丰富多彩而且有吸引力。教学思想的管理也是教学工作管理中的弱项,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教学管理的有效性还体现在很多方面,只要我们心中确立了“有效”乃至“高效”的管理目标,我们的行动就有了准则。为质量而管理,向管理要质量。

参考文献: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5

一、班主任工作状况

(一)班主任工作量方面

班主任工作量很大。据调查,班主任经常加班者占76.4%,承担学科教学在两科以上的占81.5%,每周教学时数16节以上的占52.7%,班主任在校工作时间日均10-12小时。班主任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检测等常规教学工作以外,还要填写德育教案,同时要参加各项学习、培训、会议、劳动、学校或上级部门组织的各项活动、竞赛,还要跟学生谈话、进行心理辅导、处理班级日常工作等。经家长问卷显示,有92.2%的家长认为班主任十分辛苦,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工作量大,长期超负荷工作,既增加了班主任的身心压力,也影响到了班主任的工作热情。

(二)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方面

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48.5%的班主任喜欢或很喜欢当班主任,23.7%的班主任不喜欢当班主任。学校在分配班主任工作时,乐意接受的占49.8%,被动接受的占35.2%,争取不做的有15%。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相当多的班主任承担工作任务的积极主动性不是很高,这与班主任工作辛苦程度高,工作量大、待遇低、责任大有很大关系。这种被动局面常使学校无法选派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班主任工作成效。但因班主任职业的特殊性,责任心的驱使,任职后一般工作热情比较高,调查显示有55.6%的班主任热情比较高或高,较低的只有3.1%。

(三)班主任管理工作方面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能积极实行计划管理。在班级工作内容上,注重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日常行为规范和纪律教育。98.9%的班主任每学期都制定班级工作计划,并有计划地开展班级各项工作。良好师生关系正在形成。教师问卷反映,有82.4%的班主任认为师生关系融洽,有54.5%的班主任认为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是平等的朋友或是合作者。班主任能公正对待学生。学生认槠烙镏卸匝生公正评价的占95.5%,92.1%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个学生,说明班主任管理做到了面向全体。

(四)班主任健康状况方面。

班主任处于健康的占36.3%,处于亚健康的占48.4%,较差的占15.3%。42.9%的班主任在晚10-12点休息,导致睡眠不足。班主任心理障碍发生率达50.3%,69.7%被检测出自卑心态严重,76.6%感到职业压力很大,60.4%觉得工作中烦恼多于快乐。班主任没有充裕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而当学生成绩与愿望有差距时,又要承受来自家长、学校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由此引发班主任焦虑、紧张、敏感等不良心理和情绪。班主任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班主任工作时间长,压力大,付出与收入不等同的问题十分突出。二是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班主任研修机会少,考核制度不科学、不合理,培训缺乏针对性、实效性。三是班主任的班级管理存在不足。班级工作重点把握不准,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的能力不足,解决新形势下的学生问题的方法匮乏。四是班主任工作困扰多。首要压力是学生、家长、社会对班主任的高期望;难度最大的工作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难处理的关系是学生之间的关系;最强烈的需求是进修学习、提高待遇、减少一些教学、班级管理以外的工作。

三、几点建议

(一)积极开展有效的班主任培训,加快专业化成长进程。一是明确培训目的。培训不仅要为让教师胜任班主任工作,更要造就优秀的班主任。培训必须分层次进行,不同发展水平的班主任应该有不同的培训要求。培训不仅在于更新理念,更在于提高班级管理能力;二是科学合理组织班主任培训内容,并形成体系。班级建设理论、班级管理思想、特色班级建设与规划;班主任工作技能;德育理论及其应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班团队活动设计等内容应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三是丰富培训形式。专题学习、经验交流、课题研究、案例研究、实践考察学习等形式结合,注重发挥参训者的互动性和主体性。四是加强培训的管理。学要考,考要管。

对小学德育工作的思考范文6

论文摘要:解读了内尔·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关怀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启示。

关心与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有些人真诚地关心知识,关心伟大的事业,关心物质世界,关心动植物。却对同类的人缺乏同情。也有些人精神贫瘠,对任何人或事物都漠然视之,在漫无目的的人生里没有关心,也没有信仰。还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种扭曲了的“关心”概念,以关心的名义于危害他人的事情。目前,人们对关心的需要深刻而迫切。可是,当前的教育目标并不是培养会关心的人。而是近乎残忍的学术训练。学校对学术成就的强调加深了孩子们对成人的不满。他们抱怨大人们不关心他们。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111eChallengetoCareinSchools: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中疾呼对传统学校教育进行彻底改革,并大胆描绘了她的新教育愿景——以关心为核心来培养学生。教育学生学会关心——关心自己,关心身边最亲近的人,关心与自己有各种关系的人,关心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关心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关心人类制造出来的物品.以及关心知识和学问。同时诺丁斯强调要向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学校教育不是通往上流社会的阶梯。而是通向智慧的道路。成功不可能用金钱和权利来衡量,成功更意味着建立爱的关系,增长个人才干,享受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以及与其他生命和地球维系一种有意义的连接。

一、内尔·诺丁斯与她的关怀教育理论

内尔·诺丁斯是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授。具有数学和自然科学学士学位,数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哲学与理论博士学位。并且是美国教育哲学协会和约翰·杜威研究协会前任主席。近年来国内有很多学者对诺丁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以其为基础思考学校德育问题。《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一书是内尔·诺丁斯在关心伦理与教育方面的重要著作。书中要求我们彻底反思人们长期以来所信奉的教育理念,并认为以传统学科教学为核心的普通教育课程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的理想课程。学校对学生语言和数学能力的发展过分重视。却对学生的其他天赋和才华严重忽视。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少数学生的学术进步。她论述了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即关怀教育,并认为这一教育模式和发展学生智力是没有冲突的,相反这一教育模式是向教育者们提出这样一个挑战:在引导学生探讨最重要问题的时候,如何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

书中系统论述了她的关怀伦理学和关心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论点:

1社会变化与教育改革带来的教育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对于学校教育来说,这些社会变化带来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百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声称,没有成人真正关心他(来自美国女子军团的调查)。现在孩子们最大的抱怨就是“没有人关心我们!”他们感觉自己游离于学校功课之外,与教师们也格格不入。世界在他们眼里充满困难和敌意。然而同时,大多数教师们都勤勤恳恳地工作,并且声称他们心里装着学生,教师们也许确实愿意关心学生。但问题在于,他们无法与自己的学生成功沟通。建立关心与被关心的关系。

学校面对这些变化采取的措施就是添加各种各样的课程或者强调某些教学法的改变,这些仅是技术层面的改变。诺丁斯通过分析学校改革来阐述她的观点——对课程标准化的强调不仅无益于学校改革。而且实际上还可能导致学生们更为严重的游离行为。对于人们试图将教与学简化为一种模式,即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按照一定的方法去学,那么他就能够获得知识,而且他所得到的知识与其他掌握同种方法的人所获得的完全一样,诺丁斯认为这样的方法根本就不存在。她一针见血地指出:“追求一种普遍适用的方法,其实是旨在消除不愿看到的行为产生。”这也导致了教师与学生不能一起认真探讨那些行为,仅仅通过打压学生的不当行为来维持课堂秩序。

2.对传统教育的批判与新教育模式的构建

诺丁斯认为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它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两个人之间的一种连接或接触。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要使这种关系成为一种关心关系。当事人都必须满足某些条件。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不管教师多么努力地关心学生,学生一方却感受不到关心。学生们抱怨“老师不关心我们”,这样的抱怨提醒我们,一定是在师生关系的某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诺丁斯认为,在讨论教学以及师生关系时,教师不仅需要建立一种关心的关系——教师在其中成为关心者,教师也有责任帮助学生发展关心能力。并非所有的人都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也不是人人都学会了关心知识、其他生命以及客观事物。我们想当然地把关心视为一种综合性的能力。它可以由一个领域转移到另一个领域。学校目前把更多的时间都花在了二次方程式上,而不去关心任何一个具有终极存在意义的问题。诺丁斯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学好我们教的任何东西。一个教师如果真正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且给予不同的反应。目前的学校并不是一个启迪智慧的地方。她认为学校教育面临挑战。必须将关心引入学校。

教育中的关心不同于生活中一些简短的关心关系,它建立在一种牢固的信任关系基础之上。这种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建立的,它需要时间,要求连续性。学校生活应该是学生整个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仅仅为了学校生活而去学校学习,与其他日常生活缺乏连续性,这样的学校生活无疑是干枯无意义的。学校生活还应该与学生人生中其他的生活阶段浑然一体,如果学校生活只是突兀的一个阶段,是其人生中的一个跷板阶段,它就成为一种活生生的被人为割裂开的与整个人生不连续的阶段。诺丁斯认为为了有效应付时代的挑战,把关心引入学校,必须重视教育的连续性,教育目的的连续性,学校场所的连续性。师生关系的连续性。

二、关怀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诺丁斯的许多观点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同样富有启示意义。她所描述的由于社会变化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学校中人际关系冷漠、学生抱怨没人关心等等,这种现象在我国职业学校尤为普遍。在我国,职业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基础等各方面素质较弱。他们较少得到教师、家长以及其他社会方面的关心,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很紧张。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恶性循环目前在我国职业学校愈演愈劣。然而,在我国很少有学者像诺丁斯一样著书立说在职业学校中呼吁“学会关心”。此外。在我国职业教育中,尽管目前针对职业学校的改革可谓大刀阔斧,尤其是课程方面的改革更是进行得如火如茶。但是像诺丁斯描述的情况依然存在:学校重视理论的学习,使得这方面有优势的孩子获得多得多的成功的机会,而其他在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方面擅长的孩子则较少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缺乏别人尤其是老师的充分理解与尊重。他们常常是处于被关心的边缘。

因此,关怀伦理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德育工作更富启示:

1.关心的关系性

“关心的最重要意义在于它的关系性。关心意味着一种关系,两个人中,一方付出关心,另一方接受关心。无论是付出关心的一方还是接受关心的一方,任何一方出了问题,关心关系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关心关系中,付出重要,接受同样重要,双方都能感受到彼此的行为反应更为重要。关怀的关系性包含有关怀的相互性之意,关怀者和被关怀者对关怀关系的维持和促进都负有责任。在职业学校,经常有教师抱怨学生对他们的关心根本不当一回事。也当然不乏学生抱怨老师根本不关心他们。这样的抱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师生关系在哪个环节出现问题了?是学生对教师的关心不予理睬。还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不够?抑或是教师与学生在关心的关系中移位错位了?根据诺丁斯的描述,关心者的心理状态是以专注和动机移位为特征的,专注即“当我真正关心一个人,我就会认真倾听他、观察他、感受他。愿意接受他传递的一切信息”,这是关心过程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的职业学校,当教师“关心”学生时,其心理状态真的处于一种“动机移位的状态”吗?是出于工作的需要、领导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去关心学生,为了让他不再惹祸,让他努力学习将来找份工作提高就业率,还是真的从学生个人角度出发去关心他?这种“关心”与诺丁斯强调的“关心”之间的区别值得探讨。同样。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取决于道德环境、特别是被关怀者的道德状况和回应能力。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回应,必然影响关心的有效性。在我国的职校中,尽管也有许多优秀的学生,但也存在不少素质并不是很高的学生。他们由于以前的学习经历、与老师的关系等原因,可能并不会恰当地回应教师的关心。例如有的学生尽管对教师抱有感激之情,但并不表现出来。甚至以逃避的行为来掩饰自己。有的学生干脆对教师的关心不屑一顾,学生的反应势必影响师生间关心关系的建立,影响德育工作的进行。

诺丁斯强调关心是一种关系,而不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美德。认为将关心者置于关心的关系之中更为重要。这是对传统观念的挑战。以往教师关心学生被视为是师德的高尚体现,如果教师仅仅关注教学。关注学生成绩的提高,而并不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也被默许。但在诺丁斯的新教育模式中,关心则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和学生长期相处,他们有共同的关注点,无论是人还是知识或者事物,他们在相处过程中关心关系就建立了。诺丁斯主张将关心融人到教学与平时的生活中去,教师并不需要为了关心学生而刻意地去关心学生,在平时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之中.通过共同关注的人、学习或者事物等,关心的关系就建立了。如果一个教师真的关心学生,那么他会认真倾听学生们的不同需要,并给予不同的反应。关心的关系性还告诉我们,关心是以需要和反应为基础的,教师不是圣人,并非关心的永动机,如果对于教师的关心,学生没有相应的反应。也会破坏关心的关系。在我国的职业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紧张,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关心的关系需要更多的努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需关注学生的需要。更要在关心学生内心情感的基础上进行。同时关心关系的成功建立,教师引导职校学生如何以正确的行为方式接受关心同样重要。

2.教师的榜样作用

“榜样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很重要。对关心则是关键因素。”诺丁斯认为教师的关怀榜样作用是最重要的,最能体现教师关怀。教师要想帮助孩子培养关怀之心和关怀能力,就不能只是泛泛地讲授关怀的大道理。只教授给他们相关的知识也不行,因为现在识字能力已不是阻碍学生接触思想的障碍,学生可以通过看书、上网等来获取相关的知识。识字能力的普及并没有提高学生的道德,相反,越来越多的学生甚至出现去道德化的现象。只有关怀的“行为”才能给予学生被关怀的感受,建立师生间信任的关系。教师的关心才会在学生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会深刻地影响学生。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但不能否认,在职业学校大面积存在这样的教师。他们一方面评说学生的行为素质低下,抱怨学生的人情冷漠。一方面应付性地上课,冷漠地对待那里的学生。诚然如诺丁斯在关心的关系性中指出的,学生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关怀行为。学生的消极反应可能会严重挫伤教师的关怀感,但教师的关怀者角色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付出比普通学校教师多得多的耐心。在我国职业学校工作的教师。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或许是需要的。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相对来说较少得到关,而关心他人能力的高低与被关心的经历有关,由于较少有被关怀的体验。学生常常以冷漠的态度来待人接物,很难产生关怀的冲动。如果职校教师以一种冷淡或者无奈的心态与学生相处。学生则更难学会关心。职业学校的教师更需要以耐心的关怀行为来鼓励学生,允许学生以自己独有的生命节奏来实现其个性的发展,关心学生的整体性发展,关心学生的幸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命节奏来规划他的职业发展。教师要通过示范的作用演示如何关心,而无需告诫学生要学会关心。可是我们得承认,教师也是平凡的人。如果学生对教师的关怀没有反应,那么关怀行为可能就不能成功。因此,教师得先花点功夫了解学生,师生的交往与相处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诺丁斯提出连续性的重要性,认为频繁地更换教师的做法是不明智的。当教师与学生熟悉了解之后,教师的榜样作用更易引起学生的模仿。职校的孩子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教师不能以一种模式来教导学生.教师应该走入学生千差万别的小世界,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性,用学生的眼睛观察,用学生的心灵感受。诺丁斯强调实践的“教师的关怀”.认为这是教师职业与其他职业的最大区别。

3.教学与课程中的关怀教育

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语数外学不好并不代表智力低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人的智力因素不仅仅只有一种.学生个人情况也千差万别。“任何教学都应该从学生的目的、兴趣和能力出发”。一位法国教育学家曾调查发现,不同学业成就的学生对教师的关怀需要明显不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渴望得到教师积极的态度,从中获得平等感和信心,从而促进其学业的提高;而学业优秀的学生看重的则是教师进一步促进自己学业成长的能力和耐心以及赋予自己的学术自由度。而我们在现实中经常看到错位的关怀:教师对学业弱的学生往往百般关注其学业的迅速提升,实令这些同学恐惧不安;而对学业好的学生往往给予过多态度上的褒奖,倒未必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教师的关怀要与学生的需要一致。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学生水平的差异更要求教师在实践关怀时加以有效区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