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的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艺术的概念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1

关键词:有效教学;材料;提问;设计;活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途径。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中认识探究、体验探究、学会探究,从而实现用数学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构数学概念这一目的,一方面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探究,另一方面需要教师以数学教育理念为指引进行悉心的指导。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概念学习中产生完整的表象,并从中抽象出概念的内涵,以及如何使概念成为思维的具体,最终实现数学概念的有效建构,是初中数学有效教学必须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材料,精心选择且巧妙搭配,合理隐藏而有序出示

加涅的学习层次理论和奥苏伯尔的“先行组织者”的理论都非常讲究教学的顺序。上位学习,要求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呈现顺序;下位学习,要求由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呈现顺序;并列的学习,可以用类比的方式呈现顺序。数学材料的严密有序,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数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例1.锐角三角函数概念教学。

(1)引入生活中的几何图形,感知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元素,可以呈现材料一(如右图)。

(2)用几何画板探索,在RtABC中,如果锐角A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确定。可呈现材料二(如下)。

其中移动点C,让学生动态演示。

(3)用几何画板探索,在RtABC中,如果锐角A不确定,那么∠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邻边与斜边的比、对边与邻边的比也随之变化.可呈现材料三(如下)。

移动点C,让学生动态演示。感受比值是角度的函数。

(4)教师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给出三角函数的定义。

那么,如何呈现教学中的材料?

(1)重组材料,提高概念教学效率。任何有效的事物都应有选择性。将教学材料按照自己的思路进行筛选后,一些经典的材料就会被发现。尤其是教材内容一般是分块的、交叉的安排的,在学生遗忘率很高的情况下,更需要对教材进行重组再处理。

(2)活化材料,提升概念教学。如在这节课中,教师可以利用活动画面。通过这样的研究,学生不仅理解了三角形函数的概念,而且还明白了概念生成的本质要素。

另外,材料的呈现还要注意系统性。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不仅要遵循教学的原则,还要遵循数学学科内部的原则。

二、提问,使学生通过解决这个问题,而进入另一个崭新的天地

概念的引出是进行概念教学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得如何,将影响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学习。而教材展现给学生的往往是“由概念到定理,由定理到公式,由公式到例题”的三部曲,这一过程掩盖了数学思想方法的形成。因此,教学中教师不应只简单地给出定义,而应加强对概念的引出,使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加深对新概念的印象。

例2.教学“认识三角形(2)”,知识目标是进一步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内角与外角的关系,如何引入好呢?

生:在准备好的白纸上画出一个ABC和∠ABC的一个外角∠CBA,如上图。

师:在黑板上示范。

师:请同学们相互指出与这个外角相邻的内角,与这个外角不相邻的两个内角。

生:同桌互相交流。

师: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同学们想一想,你能根据上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1.这个外角与相邻的内角是什么关系?

2.这个外角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有什么关系?

3.这个三角形有多少个外角?它们的和是多少?

(让学生提出问题,唤起学生的主动意识)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三角形的外角和”。

分析:好的问题指向明确,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引导他们进行积极思维。好问题能启发学生开动脑筋,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助推器。平时教学中可以创设悬念提问、创设质疑提问、创设矛盾提问,可以递进式问,也可以开放式问。所有手段都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探究的态度,指向数学概念。

三、设计,重在过程,让学生亲历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

概念形成过程包括: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对一些感性材料的认识、分析、抽象和概括。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假如在教学过程中忽视概念的形成过程,把形成概念的生动过程变为简单的“条文加例题”,对理解概念是极为不利的。注重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是完整的、本质的、内在的,提示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对理解概念具备思想基础,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方法。

例3.在“相似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对“过程”设计如下:

(1)学生回顾与思考相似多边形,可设计问题组:①什么叫相似多边形?②什么叫相似多边形的相似比?③如果多边形相似,他们的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对应边有什么关系?(设计涵盖了相似多边形的相关概念,体现了从普遍到个体,从一般到特殊的关系)

(2)新概念引入,可设计:①点拨问:如果相似多边形的边数是最少的那一种,应该是什么情况?(相似三角形)②追问:你们是怎么知道的?还有其他的补充吗?(学生尝试回答相似三角形的概念)(设计体现出教师启发学生进行主动思考的特点,来源于对教学材料的有效选择,所以,学会选择就是学会研究、学会认识、学会寻找)

(3)新概念学习,可设计:①教师给出定义。②相似三角形表示方法。如果ABC和DEF相似,我们记作ABC∽DEF。强调两点,一是顶点字母一定要写在相对应的位置上,即点A对应点D,点B对应点E,点C对应点F。二是只与对应点有关,与摆放的位置无关。③随堂练习。下图中的两个相似三角形怎样对应?

(教学中的难点“对应”问题,设计中用两个“强调”来解决,以强化学生对关键性问题的认识)

(4)深入理解概念,可设计:

议一议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为什么?

议一议2:两个等边三角形一定相似?为什么?两个等腰三角形呢?

议一议3: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两个直角三角形呢?(设计始终贯穿了从特殊到一般的哲学思想,不断地用不同的、特殊的例子来诠释“相似三角形”概念的要点)

分析:数学课程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时候,关注的是数学探究与数学概念的并重,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清探究步骤,发展数学概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有利于学生亲身经历数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其对数学的兴趣,形成数学的态度和数学探究的能力。

四、活动,提升概念素养,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为宗旨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开展学习活动,能够在脑海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因此,在讲解新概念时,教师可改变自己讲、学生听的传统做法,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从实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培养学生开展学生活动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活动要具有可操作性;(2)要能把握住教学的核心内容,选择学习,合作学习和发现学习等不同学法,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3)激发学生的兴趣;(4)适当补充相应素材,使课堂教学具有鲜活的一面。

概念是数学知识的系统元素。数学概念的建立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对于概念教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相对成熟的教学方法。但“教有法,教无定法”,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继承已经成熟的、基本的有关概念教学的一些形式与方法并在教学中使用,另一方面还有许多相关的问题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沈文选,杨清桃.数学史话览胜.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1.

[2]奚定华.数学教学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所谓“和谐”,就是在遵循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使得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之间形成统一、共存的关系,当这种“和谐”表现在建筑艺术中,建筑形式中各个相关要素以及和其他相关内容之间,就形成了“多样统一”,“对立统一”或是“变化统一”的关系。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当欣赏者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回忆起来,并同作品中的某些情景相互联系加以比较时,就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3

可以这么说,几乎所有自然科学的基础科学学科,都可在建筑技术中找到其被运用的痕迹。这就是建筑技术与其外部联系的科学性特征。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是自然科学的六大基础科学,同样也是建筑技术的基础科学。如:建筑概预算,是数学与建筑材料学的结合形成的;建筑结构,是力学上的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等为基础理论,而力学正是物理学的一个主要部分;建筑材料,除取自于天然的材料外,基本上是经过一定的物理,化学手段制作形成的,如现代建筑通常广泛使用的水泥,其主要成分就是硅酸盐。建筑设计,最基本的“防寒避雨”的功能满足,正是在认识人类所居环境的天文,地理的基础上设计完成和实现的,包括选址,朝向,通风,采光,取暖,日照等设计内容;建筑勘测,即勘探地质,测量地理正是地学的两大基本部分;广义上来讲,任何满足“生态平衡”的建筑都可被纳入“生态建筑”的范畴,而生态技术,实际上就是生物技术或概念化的生物技术,这同样要以生物学为最基本的前提理论和概念。

建筑技术是人类对一定科学理论和应用所出现的建筑构筑的技能,工具和手法或手段。但不同的资源条件,环境条件所形成和出现的建筑工具,建筑手段等是不同的,这在人类传统时期以前的建筑发展史上表现得最为明确。如热带,亚热带潮湿区域多为巢居技术,以及后来形成的勾脚楼式的建筑技术;寒带地区则多为窟居技术,以及后来形成的窑洞式的建筑技术。又如欧洲传统时期形成了混凝土建筑技术,中国传统时期则形成了木构架建筑技术。如此等等,都是源于其客观资源,环境条件的不同于影响关系,这是自然环境影响建筑技术的一个方面。建筑技术还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社会环境等条件相联系,这在较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才表现得最为清晰。建筑技术实际上也是社会生产力构成的一部分。而且,社会环境———指社会存在所构成的环境,也影响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如建筑教育,建筑技术的主体是建筑技术活动的人,而这些从事建筑技术活动的人,若接受的教育内容和程度不同,就可能发现不同的建筑技术,即使是同一种类的建筑技术,掌握和运用的结果也可能有差异。显然,社会环境条件也是对建筑技术有所影响的。

2建筑艺术影响因子

自古以来人的思想观念一直是影响人们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的重要因素。建筑艺术的审美包含于审美,所以人类的思想是导致建筑艺术会向哪个方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就以中国主流思想和建筑的关系为例。提到中国建筑无论是外国人或者是中国人首先想到的一定是中国传统的木构架建筑。木材被中国人作为建筑的主要用料离不开中国人传统价值观中的天人合一。无论是儒家,道家或者是佛家都将自然看作是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也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不要试图去改造自然,应该尊重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管子?水地》中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万物的本原,生命的源泉,万物生于土地,死后又重新回归大地。世间生命轮回如斯。当中国古人意识到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又有生命之亲,腐朽之后又能重归自然恰巧符合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从此木构建筑成为了中国人血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建筑艺术因人而生,因人们的欲望而发展。由此也注定了建筑艺术离不开人的影响。艺术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艺术的发展问题就是人类文化的传承问题。文化需要发展就需要舍弃一些旧的,不好的东西,然后自我创造,从外界吸取或者是和外界结合创造出一些适应时展的新内涵,然而向何处吸取,吸取怎样的文化又摆在了人们的面前。基于历史发展规律人们会选择拥有强盛力量的国家或区域的文化加入到本土文化中来。因为人性如斯,向强者看齐,从众心理等。就比如现如今西方实力强于世界其他区域,所以西方的文化最为被世界推崇,西方的建筑流派也同样在世界盛行,即使国力的强盛不代表文化的强盛。所以在建筑艺术发展中,人们的人性也充当着不可或缺的影响因子。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园林艺术;公共艺术;园林设计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将公共艺术理念与园林艺术理念有机的联系起来,正是这一思想的完美体现。

1 相关概念介绍

1.1 园林艺术 顾名思义,园林艺术是针对园林而言的,其是对园林进行进一步的艺术处理的相关理论以及实用技巧,其并非单纯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功能性,是富有生命的综合艺术。我们国家的园林艺术中,包含了民族、文学以及绘画等艺术气息,并且,其思想起源甚至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

1.2 公共艺术 公共艺术在最开始被引入到我国时,主要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等形式。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各种形式的公共艺术展现在中国人的面前。就公共艺术的概念而言,主要包括广义的和狭义的。我们主要探索的是狭义的公共艺术,主要是指在持续、稳定的公共空间中,以固定形态存在的公共艺术形式。园林中公共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包括雕塑、壁画、园艺植物以及景观建筑等。

2.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关系

2.1 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均秉承“人性化”理念 中国的园林设计一直都是遵循着“浑然天成”的设计理念,尽量效仿自然,但是,从园林的设计当中,依然可以看到人性化的理念存在。人类自产生以来,从未放弃过对优美环境的追求,这也决定了园林产生的理论基础内容。同时,园林亦是有生命的一种时空艺术,其反映出人类自身的深层同一性。由此可见,园林艺术带有典型的“人性化”理念。

2.2 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均符合公众审美观念 园林景观已经不再是君王们的“私人物品”,而是带上了大众化和平民化色彩。新形势下,为了在工业化城市中更好地缓解人们的工作压力,园林艺术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各种设计理念的公园大量涌现。人们漫步其中,感受到自然的气息,心灵亦是得到慰藉。而要想更好地发挥出这项功能,园林设计就必须满足公众的审美观念。

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中的艺术存在,具有强烈的开放性,一是由特定的空间所决定的,通过视觉传递所产生的形象的开放性;二是由公众审美观念和对环境的影响所决定的开放性。公共空间不仅要满足公众性,还要使其成为人与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手段,公共艺术在艺术形式、造型形式、空间形式等方面要保持很高的一致性,统一为时代和公众服务。因此,公共艺术势必会符合公众审美观念。

3 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城市公共艺术和园林艺术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城市的建设,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因此,二者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目前,很多园林设计者在园林的设计工作中,将工业艺术理念融入其中,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下面对其具体应用进行分析。

3.1 雕塑在园林设计中的主要应用 现在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已经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一些公共艺术甚至成为园林当中的代表性景观。如上海闸北大宁灵石公园当中有一件荷兰雕塑家吴静茹的作品《母与子》,这个作品反映的是母亲注视她心爱的孩子时,将母亲心中千般感慨、万般柔情都刻画出来。雕塑中孩子依偎在母亲怀抱中显得无限的依恋,母子之间深刻的情感在通过雕塑完美表现出来,给人以极大的情感慰藉。更重要的是这幅作品与周围植被环境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了园林设计中的经典部分,也是最突出的部分。

2.2 建筑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在园林设计当中建筑设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建筑艺术同时也是公共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可以在各类园林当中见到风格不同的建筑艺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宏伟的皇家园林圆明园当中汇集当时世界上众多国家的建筑艺术,最著名的当属远瀛观,当时的远瀛观以汉白玉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借鉴了当时欧洲的主要建筑风格,也就是城堡式的外观,东西方的建筑文化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圆明园当中最著名的景观,从现在残存的遗迹当中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建筑的宏伟壮丽。

4 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日益重视起来,这也为城市的规划设计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此同时,人们对园林艺术以及公共艺术的相关理念也是进一步的有所了解。其实,这两类艺术离我们并不遥远,早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并且,两类艺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本文首先对园林艺术和公共艺术的相关概念进行分析,然后,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最后,对当前公共艺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具体应用进行阐述。希望能够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皮道坚.公共艺术:概念转换、功能开发与资源利用[J]. 美术研究. 2005(02)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桥梁建筑艺术意蕴艺术风格造型要素美学规则

从某种意义上讲,桥梁美学理论涉及建筑学、美学、物理学、材料学、色彩学、艺术学等学科,是一项跨学科的理论研究。一座完美的桥梁,不但要讲究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而且要讲究艺术性;既要满足功能要求,又要满足审美需求。桥梁建筑的艺术意蕴,就是将审美主体的审美需要与桥梁造型和技术等方面完美结合起来,表现桥梁作为一种结构,一门结构造型艺术,所承载的蕴涵当时当地的风俗、习惯、传统以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意识形态。本文将通过对桥梁建筑艺术、桥梁建筑艺术的美学原则、桥梁建筑的风格以及桥梁建筑造型要素的分析,揭示桥梁建筑意蕴的深刻内涵。

1.桥梁建筑艺术

从人类以天然的石头垒起简单踏步,利用倒塌的树木架起独木桥,就开始在上面留下了美的胎记。随着时代的发展,桥梁建筑愈加强烈地体现出一定的社会意识,不断地向建筑艺术的方向发展。桥梁建筑师以人类所知道的最难于表现的语言,也就是功能的、力学的、施工技术的语言来解决具体问题。

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它一方面受着物质技术水平和实用功能的制约;另一方面,它的形式和风格的演变又受着人们精神生活,特别是社会审美意识的影响。桥梁建筑艺术是建筑艺术的一个分支,是桥梁建筑师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色彩、线条、形体等)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通过物质手段创造出来的,为了使人感知和认识,从而发挥其社会影响,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结构艺术形象。桥梁作为一种建筑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精神的建筑,融汇造型艺术的一切要素及科学技术的伟大成果。古朴典雅的中国赵州桥,精致美丽的圆明园十七孔拱桥,气势磅礴的金门大桥.它们同古老的金字塔,蜿蜒的长城,高耸入云的埃菲尔铁塔等这些伟大的作品一样,都闪烁着不朽的光彩,构成了建筑的美。

桥梁建筑艺术,它一方面反映出结构物的空间跨越所体现出的美感,另一方面,桥梁的造型,尤其是栏杆和桥头堡等附属设施的形式也受到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意识流的影响。赵州桥的蛟龙栏板(图1)雕刻精美,寓神话传说与当地文化于一体,充分显示了当时人文风俗与技术水平Ⅲ。卢沟桥石狮(图2),活灵活现,双目凝神,注视桥面,酷似桥梁的守护神,给行人及当地居民以充分的安全感。

不过,桥梁建筑艺术也具有强烈的主观性。优美的桥梁,均融入了桥梁建筑师个人的感彩和艺术手段。实用和美观的双重特性,决定桥梁建筑艺术往往是一定时代、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最醒目的见证之一。完美的桥梁建筑,既有功利性,又不能缺乏美的属性,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

2.桥梁建筑艺术的原则

桥梁建筑艺术是桥梁建筑师的审美意识物态化成果,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桥梁建筑师在进行桥梁设计与艺术构想时,通常都综合考虑权衡了下面几项艺术原则。

2.1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

桥梁建筑艺术与语言艺术、表演艺术及造型艺术不尽相同,它还是一种实用艺术。一座优秀的桥梁,应该实现实用与美观的统一。只有技术和艺术结合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美的桥梁。在处理桥梁建筑功能与形式美的协调时,通常有以下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实用功能而把桥梁建筑之美置之不理,这在我国解放初期表现最为明显;另一种是只注重桥梁建筑的美观而忽视其实用性值,出现的许多桥梁伪结构。要避免这两种倾向,桥梁建筑艺术的协调原则就显得十分重要。功能和形式,偏颇任何一方都不会产生好的作品;只有功能和形式做到完美统一,桥梁艺术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2.2满足民众审美情趣

首先,桥梁所提供的便捷的交通服务功能,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然而,老百姓有自己的审美观,该审美观必须同社会功利、国计民生相结合。随着社会的发展。桥梁的美已经从实用中分化出来,但仍表现了它的社会功利性。

2.3体现桥梁建筑艺术的时代精神

与其它艺术一样,桥梁建筑艺术也并非一成不变。古代桥梁多以装饰华丽为美,而现代桥梁则以简洁大方为美。桥梁建筑能够以其巨大的空间形象来显示生活中的某些本质方面,体现一定的时代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桥梁建筑风格、艺术和技术具有较大区别。在中外桥梁建筑史上,几乎每个时代都会形成其独特的桥梁建筑风格,而成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色。各个时代的桥梁建筑师在设计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受时代精神的影响,西方建筑显得尤为明显。威尼斯水上世界的桥梁,桥面上集市密布,融休闲、购物、观光、交通于一体,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2.4展现桥梁建筑艺术鲜明的民族特色

世界上没有规定审美建筑一定要有审美标准,但一定的民族,必然有一定的建筑特色。反映在桥梁上,中国的桥梁多具有地方特色,如江南小桥优美多姿(图3),西南部的桥梁则具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如程阳风雨桥(图4)。不同民族在习俗、文化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许多差异。基于此,不同民族对桥梁建筑艺术提出各自不同要求,也就不足为奇。

3.桥梁建筑风格特性

桥梁建筑风格是由桥梁形态所体现的在设计构思上所具有的特色的表征,是桥梁建筑各种要素的总和,是结构内在规律在外在形态所表现的一种美的格调,是形式的抽象或升华,犹如人的风度气质一样,有时是一种可意味不可言传的特征表现。风格是文化艺术中的高层次问题,它被社会、传统、经济、文化等因素所制约,反映出一个综合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3.1时代性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是一定历史时期技术文明发展的产物。它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产力量与人们的生活条件,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思想、美学观念与技术水平,留下了时代永恒的烙印。桥梁建筑在机械工业化和手工业生产时代,在选用材料、施工工艺、生产手段上截然不同,其选用结构形式、艺术特点也自然而然有所差别。如古希腊时代的优美柱式结构,罗马时代的半圆拱结构,欧洲哥特式尖拱,中世纪流行的有浓厚宗教色彩及军事防御功能的桥头堡(图5),文艺复兴时代铁桥上繁琐而精细的巴洛克风格雕塑,现代钢筋混凝土、预应力结构所带来的现代桥梁简洁纤细的形态等,如法国某城市中承式外倾拱肋拱桥(图6)。这些都无不折射出建筑(当然也包括桥梁建筑)风格的时代性。

3.2民族性

各民族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有其独特的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产生了带有民族特色的审美概念,它与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心理特点及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紧密相关。人类生活与桥梁建筑密切相关,因而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民族色彩,例如古代桥梁建筑都有借助“神物”的力量与自然作斗争的美好愿望。西方桥梁上的雕饰以神话人物或伟大文物为多,如维尔茨堡美茵河上的古老桥梁(图7),意大利的十二天使徒桥、美国华盛顿州的阿林顿纪念桥、法国塞纳河上的桥等,桥墩或桥头望柱上均有一座座雕像。而在我国石桥上的雕饰以狮、龙为主,这些“神兽”曾起着制胜镇邪的作用,如苏州香花桥栏杆艺术(图8),同时也是一种民族形式的装饰,不仅给桥梁建筑艺术添姿增色,也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一种偏爱与情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景观。

3.3地域性

即使是同一时代,在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的不同,在审美标准上也会有很大差异。但是,某个地区的桥梁,应有自己较为统一的风格。如果每一座桥梁都标新立异,甚至要“一座桥梁一个样”,这不仅劳民伤财,而且也违背了美学规律,大败“胃口”。

然而,桥梁建筑毕竟不同于房屋建筑,其在功能上的单纯性制约了桥梁形态。古今中外均以拱、梁、吊为基本形态,由于现代化信息交流的频繁与便捷,桥梁形式受民族、地域的影响并不似古时那么突出。而且较能显示桥梁民族风格的大部分都是桥梁附属结构,如桥头建筑、栏杆、灯柱、雕饰等。在法国巴黎市中心,桥梁密布,具有浓郁的法兰西民族文化特色(图9)。罗纳河上的古老桥梁,同样也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灿烂文化(图10)。因此,在桥梁建筑中体现地域风格,创造当地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从而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风格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有机的统一。桥梁建筑的杰出作品从来都是某一时代、某一民族及某一地域进步的审美理想的美好体现,也是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之所在。显然,现代桥梁建筑应该表现出积极的、正面的、令人精神振奋的格调,体现出良好的时代、民族与地域风格。

4.桥梁建筑造型要素

形式是由点、线、面、体构成。桥梁建筑艺术通过其艺术语言——空间组合、比例、质感、尺度、体型、韵律、色彩及象征手法等,构成一个丰富多彩矗每体系.{奉现-种形态的美:在形态美学里.点是有造型意义的,一点在画面上.成T视线集中之处:两个大小一样的点,视线来回这两点间,而产生“线”的感觉。线的形态不同,体现不同意义。不同形态的直线和曲线,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粗直线表现坚定、有力、厚实、稳定、粗壮、笨拙、顽固等特征;细直线则体现敏锐、脆弱、纤细等特征;折线具有节奏、运动、焦虑、不安等特征;圆弧线给人以充实、精神饱满的感觉;椭圆形弧线除具有圆弧线的特征外,还具有现代感;流线型是抛物线的自由审美创造;双曲线具有曲线平衡的美,也有较强的时代感,变径曲线具有丰富而变化的特点;自由曲线具有丰富的感情。

面是由线的运动而形成。通常认为,平面有安定、确定的感觉;三角形给人以冲动、刺激的感觉;圆形给人以温暖、流动的感受;梯形富于很强的稳定感;斜梯形具有一种倾斜方向的动感或力感;正方形使人感到整齐,端庄,有一种均齐美;球面、圆锥面、圆环面等曲面的形态,给人以亲切、饱满、柔和、流动的感觉。

立体是由面的运动形成的。建筑的立体美感,由角度的变化、艺术联想、虚实关系等来产生。金门大桥桥塔(图11),其竖直方向线条顺畅而富有规律,且有合理的变化,使桥塔的大体积的形态得到了纤细化,给人一强烈的力的美感;大红的涂彩,使大桥又增添了一份明亮和活跃。法国某公园人行桥(图12)则是曲线与直线的完美结合,其在水中的倒影优美绝伦,令人浮想联翩,过目不忘。

桥梁建筑的形态美,产生综合的审美效应。点、线、面和体的彼此依赖、对立统一,构成广阔、深远、多姿多变的艺术境象,丰富了人们的美的感受。

5.结语

古今中外,桥梁建筑艺术形态各异,丰富多彩。桥梁建筑艺术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结构艺术。其艺术意蕴的流变,总是在深层次影响着桥梁建筑的发展。深入考察研究桥梁的艺术意蕴以及形成的内在机理,对提高专业人士和大众的艺术修养会有所裨益;对桥梁发展史的研究,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竹内敏雄,《美学百科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刘其福,《城市桥梁栏杆圈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2。

建筑艺术的概念范文6

1芝加哥概况

芝加哥位于美国中西部,属伊利诺州,东临密歇根湖。芝加哥及其郊区组成的大芝加哥地区,是美国仅次于纽约市和洛杉矶的第三大都会区。美国的现代高层建筑也始于芝加哥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这则理论;同时,美国五大交响乐团之一的芝加哥交响乐团也坐落于此,它是世界上水准最高的乐团之一。可以看出,芝加哥的历史发展,是伴随着建筑与音乐共通成长的。建筑在西方历来被视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因此常常与音乐相提并论。根据出发点不同,可以将现有的芝加哥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审美共通性的研究分为美学哲学理论的挖掘,数学逻辑的分析,创作手法的相互借鉴三个方面。

2美学哲学理论的挖掘

2004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建筑系的博士生卡德勒•莎勒•帕莎完成了其博士论文《凝固的音乐———在美学理论中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关联》。作者通过分析远古神话,早期哲学家、建筑师对两者的看法;德国唯心论者对两者的看法;对“机体论模式”(强调音乐的短暂性、主观性和建筑的持久性、客观性,认为所有的艺术形式都不能超过建筑和音乐这两种形态)和“目的论模式”(这两种艺术形态既是艺术的起点也是艺术的终点)的分析,认为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不仅仅在于它们本身的外形,重点在于其背后的实质,即主体内心的反应[2]。人们喜欢称呼芝加哥千禧公园里的这个“云门”建筑为“蚕豆”,整个建筑成凹状椭圆形,用不锈钢制成,重110t,由168块经过打磨的钢板拼接而成,表面还涂了一层像镜子一样的漆。之所以说它很哲学,是因为它能把四周的摩天大楼用一种哈哈镜式的影像扭曲地呈现在表面(图1),这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角度,让每一个过客都会驻足沉思———停下来,想一下,这就是你生活的世界吗?设计师安妮施•卡普尔通过巧妙的设计,将周围的世界扭曲变形,以“豆”的形态诠释着哲学与美学的共通之处。而正是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共通性江山(机械工业第三设计研究院,重庆400039)这种“世界的扭曲”产生出空间的改变,而空间又是解释音乐对心里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建筑中强调比例的原则是古老的,而非唯一的艺术规则。而空间概念作为当代的设计创作原则,已成为建筑艺术心理理论的一部分,正因如此,它与音乐所带来的内心效应是相当的。

3数理逻辑分析

关于数的比例关系的讨论首先应追溯到其源头———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该学派主要从数的和谐的角度探讨了音乐美的本质。他们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发现了音体数量的差别与音调高低之间的关系,再从审美听觉的音乐协和感与数量关系的研究中,提出了该学派最著名的思想———音乐是数的和谐统一,由此推至建筑依然。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强调设计的“均衡性”,认为这是建筑中最主要的美学品质。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家阿尔伯蒂在其《建筑十书》中提到:“宇宙永恒地运动着,在它的一切运动中贯穿着不变的类似。音乐用以愉悦我们听觉的数,与愉悦我们视觉的数相同。我们应从熟知数的关系的音乐家那里借鉴和谐的法则,因为自然已经在这些法则上体现出自身的杰出与完美。”[3]他还提出音乐的音程比例关系可以用到宽度与长度的尺寸上:广场,神殿台地的比例可以是3∶2的5度音程,4∶3的4度音程或是4∶1的15度音程。希尔斯大厦(SearsTower)是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一幢摩天大楼。楼高443m,共地上108层,地下3层,总建筑面积418000m2。底部比例均衡,平面68.7×68.7m,由9个29m见方的正方形组成。其外形的特点是逐渐上收的,即1~50层为9个宽度为23.86m的方形筒组成的正方形平面;51~66层截去一对对角方筒单元;67~90层再截去另一对对角方筒单元,形成十字形;91~110层由两个方筒单元直升到顶。这样,既可减小风压,又取得外部造型的变化效果。具有“风城”之称的芝加哥给西尔斯大厦这样的高层建筑带来了关键性的抗风结构问题,工程师提出了束筒结构体系的概念并付诸实践。设计允许位移(振动时允许产生的振幅)为建筑总高度的1/500。芝加哥草原式住宅位于芝加哥大学内,由建筑设计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完成。建筑平面常做成十字型,以壁炉为中心,把起居室、书房、餐室都围绕壁炉布置,卧室常放在楼上。并根据不同需要有不同净高。体积的构图形式室层高较低,出檐比较大。体积构图是高低不同的墙垣,坡度平缓的屋面,深远的挑檐和层层叠叠三水平阳台与花台组成的水平线条,以垂直的烟囱统一起来,打破单调的水平线条。从以上两个实例可以看出,无论是超高层式的办公楼还是低矮的居住建筑,无论是为结构体系而设还是为了追求形式美学,它们都有各自的比例和尺度,都可以用具体的数来衡量,从而求得各自在不同环境下的内在平衡。在20世纪,直接将建筑艺术与音乐艺术进行比较研究的有安东尼•奥斯博尼所著的《键盘关联:音乐和建筑中的比例和乐律》[4]一书。从键盘音乐角度出发,就键盘音乐和建筑艺术所体现的关于数和比例的共通原则———数的黄金分割比、音乐中的平衡律等,也进行了研究。

4创作手法的相互借鉴

在西方,被建筑师和音乐家讨论得最多的是在建筑设计与音乐创作中如何进行相互的借鉴,从而使作品更能充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精神,更能开拓出新的设计方式。因此,不论是在时代精神影响下的相互借鉴,还是在民族传统影响下的相互借鉴,都被建筑师和音乐家津津乐道。雅尼斯•泽纳斯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派作曲家之一,《音乐和建筑》[5]一书不仅仅展示了他所设计的多个与音乐紧密相关的建筑,更表达了他非常强烈、明确的观点,那就是在音乐作曲中要摒弃十二音节的作曲束缚,将概率引入其中,创造出高度理论性和统一性的音乐;在建筑创作中,要充分考虑到量度,逻辑和数的和谐,从而设计出具有抽象性、逻辑性的建筑。正如他对两者的比较:“不管我们是否认同,建筑与音乐之间确实有一座桥梁,因为我们的精神结构,在音乐与建筑两种情景中都是相同的。”伊丽莎白•马丁著作的《音乐转译而成的建筑》[6]是对建筑师,音乐家等人关于建筑与音乐关联论述的收录。这些文章以具体的建筑实例和音乐实例来讨论两者在创作过程中是如何互相影响的,以及建筑在声学方面应当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用。建筑就如同一件巨大的乐器,如何建造这件乐器,从而传达出最美丽的声音,是建筑师在设计,尤其是在设计观演建筑时,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而这方面,弗兰克•盖里在芝加哥千禧公园所做的露天音乐厅尤为出色。露天音乐厅位于芝加哥千禧公园内,该厅可容纳1500人,是西班牙毕尔包古根汉的建筑师弗兰克•盖里设计的。音乐厅的结构好像一片片的浪花,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觉得每个位置的造型都在变化。红色座位区上方全由一根根交错的钢梁所覆盖,舞台的灯光及音响位置则巧妙地和构造结合,而舞台上的落地玻璃门一推开,即是表演台。音乐厅旁的走道设计也很独特,顺着扭转的曲线蜿蜒而上时,竟然变成了天桥。

当音乐会活动开始,听众们坐在星空下,上方被钢梁包围着,演奏乐曲便透过钢梁上的音响像天幕般笼罩下来,让听众与大地、音符融合为一体。他的作品相当独特,极具个性,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很少掺杂社会化和意识形态的东西。他通常使用多角平面、倾斜的结构、倒转的形式以及多种物质形式并将视觉效应运用到图样中去。盖里使用断裂的几何图形以打破传统习俗,对他而言,断裂意味着探索一种不明确的社会秩序。盖里将形式脱离于功能,所建立的不是一种整体的建筑结构,而是一种成功的想法和抽象的城市机构。在很多时候,他把建筑工作当成雕刻一样对待,这种三位结构图通过集中处理就拥有了多种形式。而他的这种表现手法,正是艺术两个极端之一———音乐的抽象虚缈的表现。他的作品无论是爱之者誉之为天才,还是恨之者毁之为垃圾,都以不同的方式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象力。而露天音乐厅的设计无不体现建筑与音乐的内在关系:跳动般音符塑造的外立面,流线型的波形板,钢梁上的音响像天幕般笼罩整个场地。除此之外《声音序列:爵士,即兴创作和建筑》,《建筑结构与音乐结构的比较研究》等著作也都从不同的方面阐述了建筑与音乐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