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成数量级增长,需要住校的学生也急剧攀升,学生宿舍管理已成为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进步的新趋势、高等教育的普及及不断发展、学生群体特征的多元化等都要求对学生宿舍的管理工作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住宿生难管,要管好更难。现代社会的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上大学后要离开父母去其他的城市独自生活,刚开始时会难以适应,家长也不放心孩子独自在外。住宿生的管理工作要怎样做到让学生安心、家长放心、学校领导舒心是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学生宿舍管理是一项以宿舍管理和宿舍文化建设为核心的融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大学生的维权意识、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大学生争取独立、自主、自由的观念更为强烈,他们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等特点,这对学生宿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生宿舍管理的状况与特点
由于学生人数大幅度增长,对宿舍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各高校加大了学生宿舍的建设,由原来大多是八人、六人的大宿舍调整为四人的小套间,并提供洗手间和洗浴间,配备计算机接口,甚至于为学生安装了空调和洗衣机,学生宿舍的硬件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然而相对于硬件方面设施的完善,软件方面的管理工作看起来效用不是很大,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之处。学生和家长对管理工作也颇有微言。俗话说得好:“三分建设七分管理”。因此,如何让学生宿舍软、硬件的建设协调发展,尤其是软件服务跟上硬件发展的问题,这是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
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当他们遇到任何问题时,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宿舍管理员。此时宿管员充当的是一个“万能钥匙”的角色,大到宿舍的水电,小到衣服扣子缝补、借锤子换门把等,什么样的问题都能解决。虽然学生离开父母身边独自在外求学,但生活上的依赖性还是很强的,所以当他们觉得哪一位或者哪几位宿管员是比较亲切和蔼的,遇上问题时会习惯性的去寻求他的帮助。这是一部分学生都会出现的心理。
二、学生宿舍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受社会环境的变化冲击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目前,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由于种种原因跟不上现代高校的发展步伐,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弊端,阻碍了高校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讲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管教分离”导致学生管理和教育功能弱化
在传统的宿舍管理体系下,高校后勤部门只是简单地负责学生的安全、保洁等辅导性工作,由高校学生工作人员对学生进行教育与管理。这种管理体系的优势在于,学生宿舍仍然在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范围之内,教育的功能得到了延伸。但是在新的管理模式下,宿舍管理员承担了一些原本属于高校学生工作人员的工作,担负起教育管理工作。但是,从现实效果来看,由于从事宿舍管理工作人员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沟通技巧缺乏灵活性,交流内容缺乏有效性,这与学生的需求和特点并不适应。同时,由于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市场化,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物业公司只为每栋宿舍楼配备几名宿舍管理员,这些管理员仅能应付正常的管理工作,根本无力再进行教育工作。这种“管教分离”的现象,使得学生在宿舍区内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缺少了应有的内涵和实效,导致宿舍管理工作和思想教育工作脱节。
2.宿舍管理工作缺乏双向互动机制
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中缺少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定出来的规章制度缺乏灵活性和前瞻性,学生争取独立、自主、自由的意识与规章制度相冲突,会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由于后勤管理部门与学生之间没有畅达的沟通渠道,后勤管理部门并不能真正了解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
3.宿舍管理工作的时空纬度扩大
高校学生除了课堂,宿舍承载了大部分的空余时间,成为“育人”的重要阵地。但宿舍除了必备的生活设施之外,几乎别无他物,学生在宿舍能选择的活动相对比较贫乏。由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深入千家万户,为学校人才的培养提供极大的便利,随之而来,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上网打发时间,对于在宿舍时间的评价则是无聊或者没事可做。
4.消防安全问题的松懈
这类问题对于新生来说应该是甚少出现的,绝大部分出现在高年级学生之中。在寝室里使用大功率电器的现象屡禁不止。虽然宿舍管理员再三强调寝室是严禁使用违禁电器的,但这似乎成为了纸上规定,并没有真正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多种,如学生偷偷使用,管理人员并不知情;管理员知情但在学生的恳求之下并未没收电器,也没做出相应的处理,无形之中助长了学生使用电器的风气。
三、解决高校宿舍管理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学生宿舍管理既要人性化,又要科学化、制度化。人性化管理,管理人员充满人情味能让学生感觉到亲切,拥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和生活,可以提高他们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让家长更放心、更贴心。在尽可能提供方便的同时,后勤部门也需要与学生、家长共同探讨,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用以增强学生的制度观念、纪律观念和时间观念,使这些规范逐步形成为自己的习惯,提高自我约束力。 1.更新宿舍管理理念,实现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
学生宿舍既是大学生上学阶段的家,又是课堂之外学习场所的延伸,是学生交流的主要阵地。相对于校园其他的公众场合,宿舍是大学生的私人空间。在宿舍里面交谈或者做事都较少有顾忌,这时候他们的语言和行为都更趋向于自我的真实性,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而言,宿舍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宿舍作为学生日常起居之所,是思想自由驰骋的地方,风气的引领十分关键。因此,学校应该重视宿舍的“育人”功能,树立以“育人”为核心的思想,把宿舍管理纳入到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体系中来,即由后勤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紧密配合,在工作中做到职责明确、分工合理、通力协作,实现物业管理和学生工作部门管理的“无缝对接”,努力构建一个温馨、和谐的学生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宿舍文化。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共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氛围
学生宿舍在高校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休息和交流的重要场所,宿舍管理的好坏优劣,直接关系到校风建设。为进一步加强学校学生宿舍的管理,树立先进的典型,需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创建良好的宿舍文化。激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与舍友分工合作,运用想象力和动手能力美化宿舍,设计出属于自己宿舍的风格,以增强宿舍的向心力和号召力。这样有助于宿舍成员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另外宿舍之间进行交流,可以促进同学之间深入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增强整个班级的团结。让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和学生班干部的工作重心下移,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纳入到学生党团员、班干部的工作考核之中,激励学生党团员、学生班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和能动性。此外,宿舍之间应多进行交流,促进同学之间的深入了解,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进友谊,增强整个班级的团结。
3.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宿舍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的运行机制
好的秩序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前提条件,而良好的秩序需要严格的完善的制度来维护。要提高宿舍管理服务水平,巩固宿舍管理改革成果,确保宿舍管理服务模式的有效运行都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来保证和推进,因此,高校要根据实际需要梳理现行的规章制度,废除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宿舍管理服务目标为指导思想,建立起一整套合理、科学、高效的规章制度,制定学生宿舍管理基本准则,形成各服务主体深度参与、相互配合的组织架构。此外,各服务主体还应本着资源共享、信息公开的合作机制,借助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掌控学生宿舍区的实际情况,根据现实需要、实际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只有共享信息才能确保宿舍服务管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才能保证学生有一个良好的、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
4.建立畅通的思想交流渠道,双方加强沟通交流
目前,高校规章制度以自上而下的运行机制进行实施,学生宿舍管理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种纵向管理模式导致后勤部门在进行宿舍文明管理的过程中,管理者以学校规章制度为准绳,强调学校规章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而忽视了学生的实际需求。宿舍里的任何事情都“有章可循”、“统一规范”,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只有履行的义务。这种管理体制一方面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也阻断了学生和学校的沟通渠道。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定期召开师生见面会、学生联谊会,让学生有沟通的渠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宿舍文化建设当中来,利用校长信箱、短信、QQ、电子邮件等方式,真正了解学生诉求,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一方面要严格按照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方式方法,采取亲和的柔性教育为主,道理先行,树立标杆,倡导学习。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学生宿舍,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现问题及时指导,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党团干部和学生干部把工作重心移到学生宿舍,把学生宿舍当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心阵地,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联系勤工助学岗位,提供实习就业机会。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方式,一方面学生乐于接受,另一方面也督促学生养成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生活习惯。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2
【关键词】高校 学风 评价体系
【基金项目】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学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JGA2 35)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78-01
高校学生学风反映着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态度,是学校校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体现着学校的管理水平、治学态度和社会担当。加强学生学风建设,对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和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等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构建科学有效的学风评价体系将会有助于做好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建设,全面提高学生学风建设的质量和效用。
一、当前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制度的刚性
学风建设中应重视学生的利益诉求,应凸显学生作为学风建设主体的地位。学生的发展是学风建设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因此在学风建设的各项措施以及学风评级体系指标构建中,要将学生的意愿考虑其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职业规划。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学风建设的各项制度才会接地气,才会贴近学生实际,推行也会更加顺利,效果也会更好良好。
2.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过分强调教学分数考核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师形象和教学水平等对学生的学风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先生。教师如果严谨治学、爱岗敬业、积极进取,那课堂效果和教学效果自然就会好。目前,有部分教师只是将教学当成了任务,忽视了和学生心与心的交流和互动,过分强调教学的过程和结果单靠考试和分数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接受程度。其实,师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与相互人格、态度等的影响会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加促进教风、学风、校风的根本性改变。
3.忽视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性作用,过分突出运动式建设和模糊性评价
学风建设和评价工作是一项既基于现实,又要立足长远的系统性工作。因此,不能将眼光狭隘地停留在手头的事务性工作,单纯为了学风建设而采取运动式的突击建设举措,如过分单方面加大对课堂教学的督导和学生违纪行为的查处;在评价时仅仅关注四六级过级率、考研率等显性指标。其实,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诸如课程的设置、学分的比例分配等,因此高校要根据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行业需求以及就业创业环境等制定符合校情和学生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才愿望。
二、高校学生学风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的着力点
1.抓制度建设,促学风
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托,通过师德师风考核制度、学生学业预警制度、课堂教学督导制度、辅导员谈心谈话制度等织密学风建设的制度体系,靠制度管人、靠制度管事。需要指出的是学风建设的制度设计要充分考虑学校实际、教师实际和学生实际,因校制宜。学风建设的制度设计要多奖励性措施,少惩罚性规定;多激励性导向,少约束性规定。以有温度和人性化的学风建设制度实现学风的根本性好转。
2.抓思想教育,促学风
学风建设和评价体系构建中,要注重思想教育的作用。师生思想上能对学风建设的目的达成共识,那就会顺利推进学风的各项建设。因此,就学生层面来讲,可以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开展学风建设宣传等形式,围绕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率等进行专题学习讨论和面对面约谈,做好宣传动员,将加强学风建设的多项目标和要求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教育引导学生增强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就教师层面来讲,开展师德师风的专题讲座,邀请教学名师或者模范教师通过沙龙等方式与教师开展交流;要加大对新进教师和年青教师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3.抓课堂纪律,促学风
课堂是学风建设的主阵地,要加强课堂建设,明确课堂教学纪律。要教育引导教师、学生严格遵守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定,按时参加教学计划规定的各项教学活动。学生要做到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上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项,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前认真复习迎考。辅导员老师要加大对学生早、晚自习的巡查,加强对学生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违反课堂纪律行为的督查和整治力度,杜绝学生上课玩手机和翘课等不文明现象。
4.抓考风考纪,促学风
学风建设也是一项思想教育工程。学生的诚信和学术道德应成为教育评价考核的关注点。要在各种考试前,做好考风考纪的宣传教育工作,制作警示宣传标语,召开考风考纪教育大会,结合学校过去对考试违纪作弊学生处分的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教育和警示学生严格自律,诚实守信。要加大考试的巡视力度,考试期间,职能部门和各学院要组织教师深入考场巡查,对学生考试舞弊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
5.抓专业课和基础课程学习,促学风
专业课和英语、数学是学生学业学习和升学深造的基础关键课程,学校和各学院要通过教育引导学生加强对专业课、基础课的学习和复习,并通过组织开展课程学习互助小组、英语四、六级考前辅导讲座、数学兴趣辅导班等形式,切实提高学生对专业课和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6.抓体育锻炼,促学风
学校要以早操、晨跑、体测和开展其他体育活动为契机,培育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在学校深入开展群众性体育锻炼活动,引导学生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向操场,以良好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7.抓宿舍卫生、纪律,促学风
大力开展学生宿舍安全、卫生、纪律大检查、大整治活动,教育学生加强对宿舍内务卫生的保洁和清洁,正常教学和晚自习期间,要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宿舍内尽可能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要加强对宿舍安全和纪律检查力度,对私拉电线、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私自外宿、晚归、网络成瘾的学生要加大教育和处理力度。辅导员及班导师等必须每周深入学生宿舍检查一次以上;学校相关部门要对全校学生宿舍卫生、安全和纪律进行全面大检查。
8.抓就业指导服务,促学风
要充分发挥学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在学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目标,深化就业指导服务改革,指导学生规划好大学生活,引导学生以就业倒逼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要教育学生端正就业态度,降低就业期望值,积极面向西部地区和基层、中小微企业就业,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和就业水平。
9.抓管理服务,促学风
学校有关部门和各学院要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认真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努力做好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与安全保障管理等工作,认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解决学生的后顾之忧,使学生能把更多的精力、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3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区
一、高校学生社区的内涵与特征
“社区”一词是社会学上的一个通用术语,其最早来源于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的研究中。新华词典中将“社区”一词定义为“在一定地域内由相互关联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由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活动的人们所组成的区域性的社会实体。”社区包含了地域、群体等要素。那么何谓“高校学生社区”?高校学生社区,即学生宿舍、公寓及其周边区域,是学生集体居住的公共场所,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空间和环境,是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学生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模式和格局日趋多样化,高校不同学生集中住宿,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等新情况,使学生社区的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以及习惯爱好。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素质拓展、成长锻炼的重要舞台,是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区,从静态上看,是指以高校为依托,由不同的学生宿舍楼群及其周边环境为载体所组成的空间场所,即公寓;从动态上看,是指一定群体规模的住宿生长期固定生活、学习所形成的人际交往关系群落。它既包括静态层面物的因素,又特定地蕴含着动态层面人的活动关系,而且更主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关系。高校学生社区不仅是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管理服务的主要阵地。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化,学生社区管理格局日趋多样化,学生社区按学院、年级、班级相对集中住宿,学校教学、生活管理相对分离,学校与社会联系更加紧密,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源融入学校,加上发展中各方面矛盾日益突出,互联网、网络微博等新网络媒体的影响,学生社区已逐步转化成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比较复杂的小社会,是学校安全问题的多发、频发地。在此背景下,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功能尤其是安全教育管理工作日益凸显,学生社区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秩序良性运转的大后方。高校学生社区是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和教育改革演进而来的。当下,青年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才观、行为方式与活动范围日趋个性化,高校学生住宿格局和管理格局也日趋多样化,学生社区管理模式和服务方式也日益突破传统。在学分制和“大类招生”教学管理的实行中,原有传统的“学校—学院—班级”纵向管理模式下的班级概念进一步淡化,学生思想教育和原有的管理组织依托弱化,出现了“真空”地带,需要新的管理机制。为解决学生社区中人群多样化、组织多样化和资源共享多样化的需要,用好诸多服务大学生成长成才组织的社区情结,凸显不同学生个体、各类学生社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客观上要求以学生社区为平台,打破传统的班级、年级界限,以居住区域、学生宿舍楼为基本划分单元,在原有的“学校—学院—班级”纵向管理模式下构建“学校—学生社区—学生宿舍楼”的横向管理机制,推进以“学校—学院—学生社区”条块结合的网络组织体系,形成纵横交织的高校学生社区工作教育管理网络。
二、高校学生社区建设的意义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已经成为了历史的必然趋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不仅要求“量”的增长,而且更注重“质”的飞跃,这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价值追求。当前高等教育“量”的增长已初步实现了大众化,而“质”的变化还并不是很明显。另一方面,随着高校后勤化不断深入,构成高等教育的要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学生宿舍作为传统意义上的教育配套要素也有了新的内涵,不再简单作为学生的起居场所,而是像教室、实验室、文体场所等其它教育教学载体要素一样,附着了更加凸显的知识厚重和育人功效。学生宿舍区作为单个宿舍的集合体,也不再是单纯的学生住宿生活区,而是涵盖了学习、生活、休闲为一体的社区化概念。由此,一种新的学生宿舍管理模式———“学生社区”顺应而生。高校学生社区作为高校管理职能的一部分,其管理目标必然与高校的整体目标相一致,那么如何实现高等教育的质性飞跃,如何发挥高校学生社区的育人功能也就成为社区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和交往的一个重要空间和环境,是第一课堂之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第二课堂活动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其既包括静态层面物的要素,又特定指向动态层面人的活动关系。表征上看体现为简单地对物的管理,但从特质来论,是一个组织、处理、领导包括人在内的复杂系统管理。新常态下,推进高校学生社区内涵建设,从理论上看,社区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素质人才阵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社会化条件下,如何开展社区工作特别是如何开展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如何发挥校园文化对育人的潜移默化作用成为需要研究和加强的新课题。从现实性上来讲,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更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以及学校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甚至关乎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学生社区的教育管理工作如何,特别是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开展的情况,是保证学生社区发挥高校育人功能的关键一环。
三、如何建设高校学生社区
当前,高等教育的新常态之一就是要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最广泛的价值共识,促进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实践中,如何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贴近实际的载体,让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感受、理解、认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实施了“先锋社区”建设。
(一)“先锋社区”建设的目标、内容
依托社区阵地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主渠道的拓展、延伸和提升。总体目标是:抓住社区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独特地缘优势,通过环境优化、文化打造、活力提升、和谐建构,采取学生乐见的形式宣讲、渗透、践行,使以“三个倡导”为基本构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时代精神的的特殊使命。在内容建设上,应把国家认同作为基本的国民教育,争取最广泛的学生参与,让青年学生成为引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先锋;凸显广大学生在有关社区建设的制度制定、实施、纠偏全过程中的主人翁地位,让“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实现社区发展学生参与、发展成果学生共享,让“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应然”走向“实然”。
(二)建设“先锋社区”的主要措施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4
要达到增强管理育人的功效,必须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加强和健全中职学校后勤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规范后勤人员的工作,规范学生的行为。从规范后勤员工工作来看,必须强化管理制度,推行两项措施。一要完善机构设置。因事设岗,细化岗位职责,提高办事效率,多谋事、少谋人,克服人浮于事,避免推诿、扯皮等现象的发生。二要加大对服务人员的考核力度,通过考核实行绩效管理。东西湖职校在这方面主要做法如下:第一,建章立制。在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下,学校后勤管理服务方面建设了《财务管理制度》、《收费管理制度》、《水电管理制度及奖惩办法》等近20个制度,并于2012年初制定了并完善了包括《后勤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财产管理与维修机制》等在内的《东西湖职校后勤工作运行机制》,使后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第二,理清职责。学校和后勤部门3次较大规模清理了本部门“人岗责”,理清了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细化到每周、每日,哪个人每天每周每月做哪些事一目了然。本部门代表学校与各专业签订了包括后勤管理在内的目标责任状。第三,考核评比。年终或者学期末,本部门先自查自纠,评定部门和个人工作实效,再组织师生代表民主测评,最后由质量管理部门根据计划和工作实际进行绩效测评。
二、优化队伍,增强服务育人功效
后勤工作的巨大育人作用在学校育人过程中地位非常明显,后勤职工对自己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角色定位要清楚,要发挥群体作用,充当育人急先锋,使自己获得职业自豪感。最近武汉媒体报道的某高校宿舍管理员56岁的陈梅清用“穿越体”文言文与学生交流,被学生亲切的称为“楼管大叔”,他的一言一行深刻的教育和影响着学生。从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后勤工作者同样是学校育人工作的担当者。因此,学校要努力建设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具有较强创新意识的后勤服务队伍,增强服务育人的功效。笔者认为,优化后勤管理服务队伍,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夯实工作基础。首先抓职业道德教育,其次抓学习培训,坚持政治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加强业务知识学习,提高后勤管理服务技能。二是强化三种能力。一要强化预见能力。后勤部门要实事求是地制订财务预算、岗位设置、财产与安全管理等计划,不打无准备之仗。二要强化应变能力。经常性巡查校园,通过调研了解情况,制定安全、维修等预案,准备多种应变措施,去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三要强化决策能力。作为后勤服务部门的管理者,要多谋善断,吸纳员工的建议,提出全面的、系统的工作方案。三是关注细节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有教育;服务无空白,时时能育人。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温暖每一个心灵”,关注师生感受和需要,倾听师生声音,要实事实干,不求形式上的花架子,只求“实打实”。安排人员要考虑细节,学校应为学生选择“家长”式的后勤人员,这些人应具有较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宽容心,有耐心、爱心和同情心,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东西湖职校在这方面主要做法如下:第一,注重组织学习。每周或者间周一次部门例会,传达学校工作方针,统一员工思想,了解工作信息,研究解决办法等。组织后勤各工种、食堂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或者现场观摩。第二,提升服务能力。结合学校每年举行的教师大比武活动,开展后勤服务竞赛。如开展电路检查与安装、水管检查与更换、配菜与烹饪等竞赛活动,借以提高其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第三,关注细节管理。结合人岗责的制定,让工作“无死角”,并定期组织人员到实训场所、教室、宿舍楼等处巡查财务使用、水电和房屋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因此,东西湖职校的后勤管理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员工与师生的关系较为融洽,员工在育人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传递着正能量。
三、加强建设,增强环境育人功效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5
[摘 要]高校后勤工作关乎师生的切身利益,是学校教学、科研与师生生活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和保障。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不断推进,高校逐渐将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后勤建设中,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后勤服务。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并指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036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02
高校后勤在学校教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后勤管理人员通过组织可实施的、有组织的、有计划的协调管理活动,对高校后勤物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利用,为全校师生、职工人员提供完善的物质基础,为学校开展优质的教学科研活动提供有力保障。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指的是在后勤工作中,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以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现阶段,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学校高度重视,积极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发展机遇,树立先进的后勤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部门信息化建设水平,使其为全校师生、职工提供更优质的后勤服务。
1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作用
首先,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能大大提升后勤工作效率。对于分散在不同校区的后勤部门来说,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后勤管理文件、资料能通过网络实现共享,大大简化了工作流程,节省了后勤工作人员的精力与时间,使后勤管理更加快捷、方便。
其次,实现后勤公共资源的整合共享与高效配置。高校后勤实现信息化后,各种设备的实用情况、人员的详细信息及后勤财务情况等,都能通过信息化系统明显地显现,使后勤物资财务信息更加清晰化、透明化,便于后勤工作人员进行高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共享,从而充分发挥后勤物资的最大利用价值,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与消耗。
最后,大大提高信息数据统计的精确度。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勤部门可以更加快捷地完成后勤统计工作,且能有效保障信息数据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通过使用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各种繁杂的信息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并自动生成规范统一的报表,弥补了传统手工统计效率慢、易出错的缺陷。
2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虽然许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不断推进,但从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整体情况来看,某些学校后勤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高校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
在高校后勤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员与后勤员工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信息化建设的结果。尤其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管理者的意识,直接决定着在后勤信息化建设中投入资金与精力的多少,进而影响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落实。然而,分析当前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发现后勤管理者与工作人员对后勤信息化建设不够重视,没有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后勤服务发展的重要任务,也没有制定相应的信息化建设方案与配套的流程制度,导致后勤信息化建设难度较大。此外,还有部分管理者简单地将后勤信息化建设看作是建立后勤网站,以浏览后勤相关信息、通知公告、传输文件资料等,并未意识到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师生。
2.2 后勤信息化建设形式化严重
目前,部分高校后勤部T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建设进程中也比较重视计算机系统、硬件设施的配置,但在实际工作中,信息化管理却存在形式化问题。如部分高校后勤部门建设了专门的后勤网站,表面上看起来内容较为丰富,仔细观察却发现网站上只有基本的后勤部门介绍、后勤水电管理通知等,而对师生最关心的饮食服务、水电缴费及物资报修服务却很少涉及,缺乏实际的使用价值。
2.3 后勤信息化建设应用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当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管理部门虽然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配套的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完善,各项信息化管理工作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规范进行指导,导致信息化管理随意性较强,且存在各种漏洞。如高校后勤信息的统计采集没有统一的规范标准,导致数据形式不一,难以统一处理;又如校本部与分校区的后勤部门使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同,导致无法有效实现业务数据之间的流通共享,严重影响了后勤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2.4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专业人才较为缺乏
当前,部分高校的后勤工作人员信息化技能不足,不能兼顾后勤管理能力与信息技术能力,部分员工不能熟练运用信息系统完成工作,大部分工作仍采用传统的手工方式完成。由于高校缺乏复合型的后勤管理人员,导致信息化建设开展的效果不佳。
3 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路径
3.1 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
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存在传统管理方式与现代信息化管理的冲突,如何转变传统的后勤管理观念,在后勤管理中引入新技术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尝试的过程。学校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改革时,首先要树立先进的后勤信息化建设观念。如清华大学后勤部门早在2005年就树立了信息化管理观念,并成立了专门的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组,从学校后勤管理现状出发,认真进行后勤信息化建设规划,建设集服务、管理、监督、宣传、评价于一体的“清华大学后勤综合服务平台”。高校在推进后勤信息化建设时,也要及时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积极利用信息化及时统一调配后勤资源与文件数据,为后期后勤业务的高效办理提供有力支持,为全校师生提供高效、规范、便捷的“一站式”服务。
高校后勤信息化是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围绕师生提高服务的一种工具。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始终以“师生为中心”,树立“服务至上”的观念,从上至下地将信息化管理服务理念传达至每一位员工,使其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供更高效、更有价值的服务。
3.2 结合学校后勤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建设方案
由于每个高校之间的办学规模、办学理念等存在差异,高校后勤服务也各有自己的特点,一些信息化系统并不一定适用于每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因此,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与后勤管理特点,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建设方案,而不是盲目引进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系统。
高校在建设信息化系统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既要考虑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实用性、可靠性,又要考虑其安全性与先进性。在建设后勤网站时,要明白后勤网站是师生、员工了解、寻求后勤服务的重要入口,学校后期网站要涵盖所有后勤服务功能,将食、住、行、水、电等各项相关服务都纳入后勤网站中,要包含后勤管理信息查询、网上报修、服务监督、意见反馈等功能,最终形成“一站式服务”体系。以浙江树人大学后勤信息化建设为例,后勤系统功能包含住宿费缴纳管理、宿舍分配管理、宿舍门禁管理等,同时实现与学生学籍系统、财务系统等多个系统的对接,后勤管理人员可通过管理系统查询宿舍内所有学生的学籍信息、照片等,也能直接查询学生的住宿费缴纳情况。
3.3 建立健全后勤信息化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信息化建设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每一环节,都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来约束,这样才能真正将信息化建设落实到每一层面上。首先,制定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制度,要根据学校后勤服务的实际业务流程及工作标准来对后勤工作进行规范化细分。在日常后勤工作中做到权责分明,定人、定岗、定责,同时也要强化监督管理制度的建立,避免制度成为形式化口号。其次,高校后勤部门在制定信息化管理制度时,要考虑制度的系统配套性,在内容及形式上保持各工作环节规程、办法、条例的一致性,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配套的制度体系。最后,为了不断提升高校后勤服务信息化建设水平,后勤部门要建立一套实用的、系统的、科学的后勤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对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每个阶段、每个环节进行科学考察、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不断改进后勤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3.4 强化后勤信息化建设队伍专业能力
高校后勤信息化所需要的人员,主要包含以下四种:一是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人员,要求其能熟练掌握后勤管理系统开发语言,同时熟悉后勤部门相关业务流程;二是管理信息系统维护人员,要求其能熟练维修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熟悉搭建服务器、掌握常用网管工具软件;三是管理信息软件的使用人员,要求其能熟练运用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具有较强的计算机系统操作技能;四是具有信息化建设经验的管理者,要求其既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又具备丰富的后勤管理经验。
一方面,后勤部门应重视后勤员工专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建立,定期开展信息化技术培训学习活动,促进管理人员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与技术能力,逐步提升后勤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水平与职业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学校后勤之间的交流学习,定期和其他高校组织员工去校外参加专业的管理软件培训学习,可以根据不同岗位的需要、员工的能力进行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信息技术培训。另外,后勤部门也要制定相关管理奖惩制度,促使员工平时主动学习,以满足岗位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种信息管理系统不断上线,前多数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始向移动端发展。早在2015年北京大学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的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经验报告会上,陕西师范大学副校长王武海就强调了移动互联网对高校后勤管理与服务模式创新的革命性影响,指出移动互联网通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技术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移动后勤将是高校后勤现代化工作方式的体现。总的来说,移动信息化服务平台(APP、微信端)为高校信息化服务管理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是校园未来信息化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高效后勤部门人员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新的信息化管理技术,树立移动互联网思维、创新性思维、人本化思维、精细化思维、简约化思维、透明化思维、物联网思维、大数据思维,实现管理系统PC端与移动端的整合,为管理人员、教职工、学生提供便捷的移动信息化服务。
4 结 语
就目前来看,信息技术虽然发展迅速,但面临的挑战也较为巨大,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后勤部门及时转变传统管理观念,不断提升后勤员工的信息化管理意识,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提供更为优质、高效和稳定的信息化后勤服务,从而使校园信息服务更全面,满足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主要参考文献
[1]庄孝彦.广州地区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3.
[2]李敏,王海亮.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ZL).
[3]郝志如,张方译.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析[J].高校后勤研究,2014(3).
[4]钟永权.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2013(22).
[5]史明,王琳.探究高校后勤信息化管理建设现状与对策[J].教育界:高等教育研究,2013(18).
[6]弓永华.加强高校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意义与途径[J].经济师,2015(1).
高校宿舍管理服务方案范文6
一、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礼仪修养现状及特点
1.对礼仪知识求知欲望强烈,但知识掌握不足、不系统。大学生普遍对礼仪知识有强烈需求,对社交礼仪、求职就业礼仪、现代职业礼仪等具有较高的关注度。但学生对这方面的知识主要通过网络搜索、自学等方式获得,掌握得不系统,认知模糊甚至存在认知错误。2.对自身言行有要求,但要求还不够严格,对细节关注不够。学生基本能遵守相应的文明礼貌和日常礼仪规范,但要求还不够严格,对一些言行细节关注还不够,如个别同学在宿舍、教学楼内吸烟,穿背心拖鞋进课堂,宿舍内卫生状况不佳,网络交流不注意语言文明,男女同学交往公共场所行为过火等。3.对身边不文明行为反感,但主动制止较少。大部分学生对身边的不文明现象比较反感,但是缺乏主动制止的勇气,安于明哲保身。4.有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升的意识,但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有教师在场时,能注意克服不良习惯,没有教师在场时就放任自流;“三分钟热度”,受到激励就下决心,实际实施却坚持不了多久等。
(二)大学生礼仪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礼仪教育必修课程,主要通过公共选修课、校园文化活动、学生自主活动等形式进行大学生礼仪教育,存在以下问题。1.礼仪教育系统化程度还不够,体系还不完善。大部分学校对施行目标、施行方案、施行措施、施行效果等缺乏完整的规划和要求,随意性较大。2.礼仪教学作用发挥不够。礼仪教学没有纳入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主要通过个别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进行,学生受益面较窄,作用发挥不够。开设的选修课也存在缺少教材、缺少实践环节、教学不系统、教学方法较随意等问题。3.礼仪教育专业师资缺乏,师资队伍水平不够。现有的教师多是凭个人兴趣自学成才,对礼仪知识的掌握本身就不系统,教学能力参差不齐。4.礼仪教育还仍然停留在表面上,对学生的内化程度还不够。在开展礼仪养成教育时,大部分还停留在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挖掘礼仪教育的精髓,学生参与活动存在走过场现象,难以内化成自己的礼仪修养。
二、礼仪教育辅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与效果
(一)开展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明确目标,有的放矢
礼仪教育主题活动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特点是主题明确、目标清楚、学生认知度较高。短期内开展对学生可以起到点睛强化的作用,长期开展则有益于学生巩固成果,形成习惯、形成自觉。礼仪教育主题活动应贯穿于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应结合学生实际,坚持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着眼点,以抓基础文明为突破口,以养成教育为重点,大力营造“做文明学生、建文明校园、树文明风尚”的氛围。
(二)将礼仪教育内化到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
1.专项礼仪教育活动。专项礼仪教育活动内容包括礼仪践行、礼仪讲座、礼仪知识竞赛等,主要围绕礼仪专题教育活动的要求和目的组织开展。2.其他校园文体活动。对其他文体活动如常规的各类晚会、比赛等,指导教师要注意从组织者、参与者两个不同角度出发,从活动全程予以礼仪指导。要提出明确要求,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既收获活动本身的教育成果,又收获附加的礼仪教育成果,丰富活动的教育内涵。如组织一场晚会,可以从以下角度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对组织者,指导他们如何做好方案,提高沟通协调技巧;对演员,指导他们谦让感恩、学会团队合作、共同维护演出秩序,注意仪态仪容、提升应变能力和自身气质;对观众,指导他们文明观看、文明参与,尊重演员、尊重其他观众,遵守秩序规则等。礼仪教育内化到校园文化活动全过程,要求指导教师具有丰富的礼仪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这种形式有助于组织和参与活动的学生短时间内快速提升自己的礼仪修养,长期坚持,以点带面,能有效提升学生面上礼仪认知和实践效果。
(三)将礼仪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1.礼仪课是大学生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之一。通过开设《大学生礼仪知识》课程、定期组织礼仪知识讲座等形式,帮助学生了解和知晓相关礼仪规范,树立正确的礼仪观念。教师通过讲授、课堂训练、讨论、小论文、情景短剧等形式直接进行教育指导,针对性、专业性较强,效果较好,但是受课堂人数限制,受益面较窄。2.其他专业课堂教学的礼仪教育是有效辅助渠道。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强化课堂教学的礼仪教育渗透。一是开展“尊师重教”系列活动,创建课堂文明。要求学生严守纪律,维护课堂秩序,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倡导学生开展“我为老师擦黑板”“我为老师调试电脑”“我向老师问声好”等礼仪实践活动;恢复上课向教师鞠躬问好仪式等。通过活动,使尊师重教成为学生的习惯进而嵌入学生意识形成自觉。这种途径需要教师、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干部的加强督促和引导,长期坚持形成惯例,保证教育效果。二是对任课教师的师风师貌提出明确要求,组织教师进行师德师风和教师礼仪知识学习,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制定评价办法,对教师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教学过程等提出明确考核标准,及时纠正教师在师德师风师貌方面存在的问题,确保教师言传身教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将礼仪教育寓于公寓管理服务和公寓文化建设
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既有公共性也有私密性,是检验学生礼仪修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强化礼仪教育的重要基地,公寓内开展礼仪教育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强化和渗透。1.公寓管理服务中的礼仪教育。公寓管理服务中应注意一方面对学生管理要严格,标准要高,奖罚分明,督促其养成良好的习惯。另一方面服务人员在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要尊重学生,讲究文明礼貌,遵循礼仪规范,细心耐心周到服务,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2.大力培育宿舍文化,创建宿舍文明。通过展板、宣传栏大力宣传礼仪知识,号召学生从自我、从小事做起,自觉维护公寓环境和安全卫生秩序,杜绝不文明行为;树立典型,发挥党员、学生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
(五)言传身教,将礼仪教育细化到日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