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的方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语文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语文的方法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1

一、领悟课文内涵。把握文章尺度

依据教材编排的目的,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要求多于内容的要求。所以,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保证充足的阅读时间;还要注重方法的运用和习得,鼓舞、引领学生熟练地掌握读书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二、重视培养阅读能力和课文预习

教师应逐步增加略读课文的预习量。三年级起,为学生安排课内预习,鼓舞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理解不同的字词,诵读课文;四年级时,引领学生带着疑问阅读课文、领会表达方法;五六年级时。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外预习,应用“摘抄积累、审题读文、查阅资料”等方法进行阅读略读课文,训练学生喜爱学习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略读课文的效率。

三、从整体入手,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方法

关于略读的整体评价,课程标准要求:重点在于学生是否能掌握阅读教材的主旨大意。其他老师指出:课堂教学结构要“简单化”;略读课文就是最好的“例子”,要分清不是课文的略读或精读,而是课堂上的表现方式为略读与精读。学生应学会“粗读、略读、精读”的方法。

四、适当地延伸阅读范围。积累运用

一是延伸阅读。应当在学生阅读好课文的基础上,使学生更多地接触课文范围外的相关资料。阅读大量的课外书,有利于学生夯实自己的语文基础,提高文化品位,铸就健全人格,提升语文素养。 二是拓展实践机遇。老师应创造一些实践的机会给学生,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打造平台,让其展示自己的个性和才能。

三是积累语言知识。老师在课上引导学生自习阅读,积累名人名句。运用读书笔记、做书卡的方法,引领学生积极地进行语言积累。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法 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5-0113-01

小学语文教学指以语文教材与课外读物等文字材料中规范而优美的言语,对小学生进行言语知识的教育与语言的训练,它既有语言的教育,又有口头言语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即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要完成这两种基本的教学任务必然要进行言语现象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句子等的学习。对于语文教学的特殊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易形成传授知识、教师讲授、课堂学习为主的生硬记忆、机械训练的活动方式,学生成了灌输的对象,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阻碍了学生主体能力及情意品质的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根据这种指导精神,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一 自主学习

自主性学习是指学生“自我向导、自我激励、自我监管”的学习,它强调个体独立、自觉主动的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对自己学习的内容感到好奇,因而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在课堂上能够得到积极的反馈,真正做到有效学习。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就是说要培养质疑能力,而培养质疑能力对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重视学生的质疑精神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学生在课前先自己学习课文,运用字典、词典等工具学习生字、生词的读音、意思或用法,先扫除语言文字障碍。对于有些课文阅读材料所描述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距离很远,以至于学生对课文很难产生共鸣的情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及作者,再通过阅读,对课文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找出不懂的地方,课堂上可以带着问题听课,学生质疑,教师有目的地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先自己学习生字词,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扫清部分障碍,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三顾茅庐’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找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词句”等重点内容,俗话说:“不会提问的学生就是不会学习的学生,发现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在课堂学习时学生还要提出自己的质疑点或者独到见解,让自主性学习得到升华。

总之,自主性学习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为课堂学习打基础,通过查漏补缺,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有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使学生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完成共同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它要求学生积极相互支持、配合,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合作学习试图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真正形成同学合作探讨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的氛围。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达到不要教,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地传授给学生某些知识,而是为了教给学生如何掌握某些知识的方法,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发挥其主体作用。”长期以来,在我国的课堂中,学生之间多是以单独的个人学习为主,学生之间的合作很少,偶尔合作也是带有某些“扶贫”性质的合作,而我们所说的合作学习是带有互、互补性、自主性、互动性性质的具有生动和活力的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学习方式。如在学习《三顾茅庐》时,学生可分工合作将生动的故事情节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做到师生合作,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学生编写“三顾”,编好剧本后各组成员分工合作,有学生负责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人负责演员挑选并准备服装道具,有同学负责剧务等,各小组成员明确自己的职责,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合作编写剧本、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过程,既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的实施,是时展的产物,是人终身学习的必然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灵活恰当地运用好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使其真正运用到教学过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地让学生爱学习、善学习。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3

当今信息时代,尤其要注重培养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素养。现代学科教学强调开放性、综合性,注重要从独立学科、封闭时空、狭隘内容转向跨学科、跨领域、跨时空的学习,教学手段由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多元互动。鉴于此,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我们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教学改革为突破口,以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实践活动为拓展形式,以研究、合作、自主等教学方式来对小学生进行信息化阅读的素质培养,以积累更多可资借鉴的实践经验,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活;方式

在信息时代,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充分发展师生的开放式思维和创造力,并将学习的触角伸向更为广袤的时空。网络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构建小学生信息化阅读的基本模式,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是我们在新形势下面临的新挑战。

一、“活”阅读的倡导

1、积极倡导自主阅读――“活”的动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是阅读教学的主人,是“对话”的中心,因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必须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章由学生自己去读懂,疑问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知识由学生自己发现获取,规律由学生自己概括掌握。首先这是可能的,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且语文教学是螺旋式上升的,根据调查,90%的学生对没有接触过的新课文,让他们自主独立学习,可以掌握教学要求中70%的内容。其次这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认识与发展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学生才有可能学会阅读。反之如果一切代劳,那只能培养出毫无思想、毫无个性可言的可悲学生,永远没有发展前途。 那么如何进行学生自主阅读呢?方法多种多样,如用做游戏、朗读比赛、表演等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或以设计主问题来带动整篇课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强化学生阅读参与;或通过小组学习使每个学生自主阅读成为可能等等。例如在《惊弓之鸟》一文教学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开展做读书记号的比赛,进行自主阅读,接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互讲故事后请学生自己站起来讲故事等,通过一系列个性化阅读教学环节,学生对课文的领悟已八九不离十了。

2、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活”的源泉。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一个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关注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以平等心态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读文本,允许他们拥有不同的阅读理解,允许他们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只有这种宽容的心境才能使学生个性之花绽放。反之教师以师道尊严或标准答案把学生丰富多彩的解读拒之门外,势必遏止学生智慧火花的迸发,压制学生个性潜能的张扬,导致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品格的丧失,妨碍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个性化阅读也就不复存在。如我在巴金《海上日出》一文品读教学中,一个个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出自己对日出的理解――日出的景象美和精神美,不禁使我对学生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到位深刻的情感体验暗暗称赞。但品读到“有云的日子的日出”时,谈朗读感受时,出现了一个不和谐的声音:这乌云象征。我并没有脱口加以否认,更没有批评他,而是微笑着说:“你的回答真与众不同!”在精心呵护下,我们的个性化阅读之路越走越广,每节课总是热闹而有质量的。相反,如果以标准答案规范或不允许有不同声音,相信课堂阅读教学只能使师生感到枯燥而压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像一位出色的指挥家,不仅仅强调音符的准确,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用激情唱自己的歌。

3、唤起学生的平时积累――“活”的基础。

唤起积累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个性化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走向生活,感受生活,品味生活,丰富生活阅历,以便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阅读中去,让学生个体生活经验、文本中的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接触、碰撞、交流中展开,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文本,并有可能超越文本。个性化阅读需要唤起平时积累,学生阅读时在记忆深处寻觅类似场景,通过教师暗示提醒,在脑海里再现,然后结合课文细细品味,这样就能唤起各自的记忆,对课文有自己的独特的体验,同时经过发散思维,还能有意想不到的阅读效益。如《月光曲》一文的教学,其中一个环节我让学生闭上眼睛听着精彩的语段配乐朗读,脑海里想象场景,朗读已经结束可学生还沉浸在想象中,请学生描绘脑海里的景象。学生们的美的体验和感悟非老师的长篇大论所能引导出来的,这里有学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生活的体味,对人生的感悟……

二、提高阅读水平的方法

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从零开始的,所以低年级阅读教学起点要低,教学目标要简明集中,要抓好基本功的训练和良好的阅读品质的培养。

1、切实过好认读关。

在初读课文阶段,我总是拿出大段时间让学生反复认读生字词。我要求学生把每课的生字词都做成卡片,同位经常互相读一读,考一考,想一想记忆字形的办法,创造机会让学生与生字“亲密接触”,从而达到识记生字的目的,为下面的导读扫除障碍。

2、多种途径激发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是阅读活动持续发展的动力。

3、多种形式朗读激趣。

(1)分角色朗读。即让学生读课文里描述的不同角色。学生把自己当成是课文里的一员去感受,去理解,所以读得入情入境、兴趣盎然。

(2)竞赛式朗读。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竞赛中获胜。因此,在班上开展“我是小小朗诵家”的活动,并贯穿于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

(3)配乐朗读。朗读课文时,用合适的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决非一日之功,但只要我们方法正确,持之以恒,不断训练,就一定能提高。作为语文教师,在阅读理解训练中,我们只有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才能让学生学得轻松和放松,才能真正做到事半而功倍,收到阅读教学的良好效果,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蔡成德,包洪. 例谈文本解读的偏差[J]. 中学教学参考. 2011(16)

[2] 徐红霞. “无中生有”亦精彩――刍议文本细读与语文意识的培养[J].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1(06)

[3] 王淑芳. 与文本的一次美丽邂逅――小学语文教学文本细读策略初探[J].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1(05)

[4] 谢平. 文本解读研究的前沿探索――《名作细读》述评[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 2011(05)

[5] 李卫华. “细读”:当代意义及方法[J]. 江海学刊. 2011(03)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4

一、循序渐进,跳跃提升

学习要循序渐进,这是毫无疑问的,不懂于前就不能晓于后,对于某一门学科的学习,对于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的确是要循序渐进的;不循序渐进,基础打不好,煮了夹生饭,到头来还要重煮,还要从头学起。但是现代学习论,从效率出发,又提出了学习不能完全像乌龟爬行一样,一步一寸地前进。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能力之后,有时可作跳跃式的学习,以便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东西。语文学习也一样,要学的东西很多,不能每一项都从头至尾循序渐进,如认字读书,总不能把该认的字都认识后才开始读书,而是在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之后即可较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再扩大识字量,并进一步扩大阅读量。这样既循序渐进,又跳跃前进,先循序渐进,再跳跃前进,才能既打好基础,又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旧联系,温故知新

各门知识、各种能力都是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自成为一个系统的。人们要从各门知识自身的前后联系中去掌握它,要从各种能力的基本能力与复杂能力的联系中去掌握它。这就需要建立新旧联系的学习观念,需要树立温故知新的学习观念。例如在学习“名不虚传”中的“名”字时,我们首先理解“名”在这里是“名声”的意思。由此还可联想到“名”用在其它词语中又是怎样解释呢?如“名牌”的“名”和“名落孙山”的“名”等。通过这种多向性的思维,学生就会对“名”有更全面、更透切的理解。

三、回忆内容,促进记忆

每天晚上睡觉前,把当天学习的内容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记忆,这种方法对学好语文是很有帮助的。在回忆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想不起来的内容,此时要及时翻一下书,然后合上书本再回忆一遍。如果还没睡着可以把当天的学习内容多回忆几次。由于刚上完课,学生对大部分内容还有印象,往往用很短的时间就回忆完了。如果回到家,书一合,对所讲的内容不理不睬,到期末复习时,对堆积如山的知识点会使学生“望题兴叹”。急来抱佛脚不如睡前多回忆来得好。

四、抓住知识点围绕其规律性进行学习

语文教材尽管篇目繁多,但只要理清文体,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例如记叙文的学习,围绕其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发生、发展及结果进行,掌握其中心思想、叙述顺序、表达方式等。说明文的学习,则要掌握主要特点、种类和说明的方法,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和弄清说明的顺序。议论文的学习,围绕其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进行,掌握其最基本的结构方式和论证方法,找出论点,把握论据。应用文的学习,则要牢记其写作格式,把握写作要领,如“黑板报稿”一要通俗化、口语化;二要注意短小活泼;三要形式多样。当然,在小学阶段主要学习的是记叙文,所以,除了教会学生对不同的课文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会学生通过对重点词句或重点段落的分析来理解文章内容,教会学生给文章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等。

五、举一反三,逐类旁通

基础知识的学习主要集中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逻辑等。这些知识需要理解记忆,例如,我们在教学生认识“烈”字的意义时,就告诉他们“四点”表示“火”,是由书写时演变而来的,凡带“四点”的字都与“火”有关,进而加深讲解本义、比喻义和引申义。学生依此类推,很快就可以掌握一大批字的大概意思。如带“贝”旁的字与金钱有关;带“忄”旁的字与心理活动有关;带“言”旁的字与语言有关等等。这样就教会了学生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逐步奠定了学生自学识字、辨字、释义、辨义的基础。这样,学习也就达到了举一反三,逐类旁通的效果。

六、加强背诵,注重积累

要求学生把有价值的材料背下来,对增强记忆力,提高学习成绩很有帮助。俗话说“挖到篮子里才是菜”,意思是说,很多知识,你只有记住了才对自己管用。因此,必须想方法记住知识。记忆知识,可分为内部记忆和外部记忆。记在大脑里为内部记忆,记在大脑以外,书本中、读书笔记中、日记中、摘抄本中、电脑里为外部记忆。大脑是储存知识的仓库,科学家们曾经讲过,大脑储存记忆知识的功能开发利用的不到10%,应开发和充分利用大脑的储存功能,记忆储存更多的知识。但对一般人来讲,大脑及时记住知识的能力是弱的,过目不忘的人毕竟是少的,很多人记住知识是要靠反复的记忆。因此,要在大脑之外建立知识的仓库,这种知识的仓库,可以是书本、笔记、日记、摘抄本、电脑,平时经常翻看检阅,就可以把外部记忆变为内部记忆,真正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很多知识只有经过不断的反复的强化记忆,才能在自己大脑里扎根。知识积累的多了,才能从根本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七、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5

【论文摘 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写作水平的高低、作文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成绩和语文素质。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新的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方法,希望能给中学语文作文的教学注入新的理念,改变当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差、效率低、学生丢分严重的困境。

一、作文的概述

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是人们系统地表达知识和经验、思想和感情的书面语言形式。①

二、博观约取,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纵观古今,很多文人对写作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而且得出了十分相近的结论。晋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说道:“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②揭示了写作的本质是“物—意—文”的双重转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丰富学生的作文材料。

(一)立足教材,摘取实例,举一反三

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着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熟练运用教材中的实例为写作服务。”③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可以利用教材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讲解课文中的实例,把实例所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清楚,并让学生积极思考,从而挖掘出其它的论点。通过这种途径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学透,又能使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一箭双雕。

(二)着眼课外,广泛阅读,获取信息

1.着眼于课外,可以拓宽中学生的视野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中学生的课程多,课业负担重,而且绝大多数学生只看重考试分数,认为看课外书浪费时间,种种原因制约了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积极性。因此,我们教师就可以有目的地布置一些中学生优秀作文和中外名著的阅读,把学生的注意力从课内拉到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从而养成他们阅读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可以提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而且年龄尚小,大多数学生都没有成年。因此,他们对社会的了解是有限的。所以,中学生要积累素材,不可能样样亲身经历,这就要求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多读一些名篇名著,博览群书,以积累丰富的词汇、语汇和借鉴文章的写作方法,为写作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

(三)感知生活,细心观察,注重生活的积累

教会学生感知生活,捕捉写作灵感

从“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的观点来看,写作素材的来源除了间接知识外,还有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叶圣陶先生在《读书二首》中写道:“善读未写书,不守图书馆,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让学生多参与社会生活,细心观察,增加体验,积累写作素材,捕捉写作灵感,写出富有生活气息的优秀作文。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时,一定要求学生分门别类地搜集,去糙存精地积累,并渐渐地化为学生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细心观察,关注身边发生之事

观察生活,是指从积累的角度进行较长时间的定向观察。老师要有意的锻炼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让学生从身边具体的事物入手,去看、去听、去闻、去唱、去尝、去触摸,并坚持写观察笔记。  同学们只有细心观察周围的环境,积累好的素材,才能把外物和内在的情感连接起来,产生触景生情之感,从而写出鲜明生动、印象深刻的文章。

三、激发写作兴趣,培养学生享受写作的情感

(一)变换教学方式,激发中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事实上,在学校学习的许多东西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但是人的思想所接触过的一切文明财富会在心灵中——首先在情感,内心感受中——留下痕迹。”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④

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写好作文的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可以利用看图、听音乐或创设能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环境等方式,引导学生更高层次地去思考和想象,并让学生把所想所感写下来。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

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教师设定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感悟,写起来也就有话可说。如果命题偏离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为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任务,学生只得凭空捏造作文素材,七拼八凑,应付了事。导致文章缺乏真情实感,枯燥无味,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命题要新颖别致

初中学生正处于好奇心特别强烈的阶段,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尤其浓厚。所以,语文教师在命题时要新颖别致,切合了他们的心理,这样容易引发他们的创作欲望,写出来的作文就会有新意。

在作文命题时,语文教师在作文要求上要宽泛,淡化文体要求,尽量不给作文以体裁限制。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使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消除害怕作文的心理,努力实现由“要我写”向“我要写”的转变。在具体的写作训练中,给出适合学生的作文材料,精心设计作文题目。好的文题能让学生感到兴致盎然,只要贴近学生实际,标新立异,就能调动他们的写作热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7.

[2] 刘松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320.

[3] 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

[4]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

学语文的方法范文6

关键词:学语文;好处;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1-0025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也就是说,语文是科学知识的基础,是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工具,是人们表达交流思想的工具,必须是要学好的。语文是我们青少年必修科目之一,也是高考的主打科目。语文也是我们中国人最起码要学的科目之一,不懂语文,其他科目根本无法学习,无法与外界交流。所以一定要学会语文。

语文是万科之母,语文最全面了,天文地理经济政治等等都有涉及,语文最大的好处是扩大你的知识量、知识储备、提高眼界,使你的表达越来越完美。所以,学语文对我们的好处有许多。

1. 听――听别人说什么、怎么说、想表达什么,语文还有很多有趣的东西。比如说歇后语、成语接龙、对对联等。所以语文有很多乐趣,就用你的心去发现它吧!

2. 说――说出你想表达的意思,让别人赞同你或了解你,可以把自己的语言练通顺了,说话会比较顺流,不会颠倒用词。

3. 读――字正腔圆,自己读着开心,他人听着也舒心,不会的汉字,就什么都看不懂,更写不出什么。享受不到美好的语言,体会不到字、词的巧妙之处,岂不是少了很多由欣赏得到的乐趣吗?

4. 写――写得一手好字,字如其人,抒发心事;工作需要。有一位学生,这样表达:“有一次同学之间闹了点儿误会,我受了很大的委屈,哭了出来。的确,当时有同学来安慰我,可是没有一个人理解我的心情。于是。我把它写了出来,突然感觉自己轻松了许多,有种说不出来的,好像所有的委屈都随着写出的字跑掉了。”

学习语文,笔者认为没有一个速成的方法,最主要的是积累,学习方法没有一个现成的模式,不能照搬别人的方法。

我们不仅仅要背诵那些文学常识、课文,这只是一个步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从更大的角度上去学“大语文”。

(1)多读:叶圣陶老先生多次重申“要养成阅读的习惯,非多读不可”,正如诗圣杜甫所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圣先贤早就指出了读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古代私塾的教学方式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然后融会贯通,化为已有。

(2)多写,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经过多次实验得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可以通过写日记的方法:不管是杂文、散文,还是小说,都可以写,写完了要反复修改,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要多思考,学而不思则惘。徐特立老师有一条重要的读书经验是“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们现在要求学生课外阅读要写读书杂记,也正是出于这一原因,多写也成了积累知识的好办法。

(3)多观察:在所有对“观察”这个汉语词汇的注释中,笔者特别喜欢“审视查看”这一条。审视查看,绝对不是走马观花。审视查看,一定要用心,一定要聚精会神。否则,你看不出所以然。观察,需要用心用眼。如今,很多孩子只习惯了用耳朵。被动地听,最终习惯的只是被灌输。填鸭,就是最好的一种被灌输出来的东西。用心用眼观察,用心用脑思考,这是作文的基础之一,否则只有人云亦云。

(4)多练:多练应该是有步骤、有层次、有发展的练。总之,多讲不如少讲,少讲更要精讲;少练不如多练,多练更要精练。精讲精练好处多并不是多多益善,做题是为了掌握思路、掌握方法。

此外,语文学习固然要多看课外书籍,多读好文章,多看报纸,甚至标语、广告,古人所谓“处处留心皆学问”,要多频道、全天候地接收外来信息。有的学生因为对所学的东西一知半解,或者根本不理解,小学学过的古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倍”会写成“备”、“被”,“渭城朝雨轻尘”,“轻尘”会写成“清晨”。笔者认为如果学生真正懂得这句诗的意思,是不会产生这种错误的。为什么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而且稀奇古怪,不懂词义是主要原因。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教学,无疑会收到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