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与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数学教与学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1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习 问题情境 动手操作 生活应用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最终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从人的发展眼光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数学学习更是如此。

一、关注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

“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人的思维过程起始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与好奇心。在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从而为学生充分学习做好心理准备,使学生亲近数学。

如:《图形密铺》这一课时,我先从玩拼图入手,投影给出了一个不完整的姚明的拼图。

教师问:“同学们,猜猜这是哪位体育明星呢?”

学生回答:“姚明。”

教师继续问:“那我们应该选哪一块拼图拼上去呢?”

学生选了一块正确的。

教师追问:“为什么不选另一块?”

生:“因为要无空隙地填充。”

教师提出:我们在玩拼图时要注意做到“无空隙”,接着又提出“不重叠”这个概念,为引入“密铺”做好了铺垫。这样,学生热情高涨,学习就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了。

无可否认,正是这样一个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引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自然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了铺垫。

又如,“10的组成”这课的教学情景:

(多媒体演示:两只猴子分10个猕猴桃)

师:两只猴子会怎么分呢?请你用现有的工具,帮它们分一分,好吗?

同学们说:“好!”

但有一个声音非常刺耳――

生1(立即喊道):我不用分就知道了!

(教师一愣,随即镇定下来)

师:啊!你怎么不用分就知道呢?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自豪地)说:在脑子里分的。因为我们学过9可以分成4和5。

(其他学生这才恍然大悟)

师:那你们想动手去分一分,还是喜欢在脑子里分呢?

生:在脑子里分!(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

师:好,那就让我们闭上眼睛,在脑子里帮猴子分猕猴桃吧。

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非常高,很快学会了10的分解方法。

二、关注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数学

有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从上可知,人的思维能力往往是从人的感官直觉开始的。而学生亲身经历,动手操作往往更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力和想象力。

在教学活动中,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让学生在操作中通过多种感官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一年级下册《图形的拼组》――折风车的教学片断:

(出示一个做好的风车)

师:谁做过纸风车?谁知道折风车需要用到的工具是什么。

生1:要用钉子。

生2:小棒、糨糊。

生3:正方形的纸。

生4:长方形也可以。

……

同学们试着做做。

(学生试着动手操作,老师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说一说你在折风车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图形?

生2边介绍边折纸:我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成正方形,在这个正方形上剪出四个三角形,就做成了一个风车,当这个风车转起来就是一个圆。

同学们边看也边做。

这样,学生在折风车的过程中,激发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又在这个环节中体会到了多种图形间的转换和联系。

例如,在教学“求三角形面积”时,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明明是一名少先队员,他的红领巾不小心掉了,现在需要用这块红的平行四边形的布来做,怎样算出红领巾的面积呢?

(2)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A.拼一拼:每个学生准备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出学过的图形。

B.说一说:你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先让学生摆一摆,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能摆几个,面积怎么求?把自己摆的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通过摆一摆、想一想、做一做,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实验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及面积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是培养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关注生活应用,让学生实践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又来源于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感悟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感悟到学习数学的真谛。

例如:在“简单的统计”一课的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课。首先,请各小组学生对本组语、数、外三门学科的喜欢情况做出统计,再制成统计表,然后根据结果附上一些合理的分析说明。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表分析”的统计过程,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审视实际问题,深刻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

在《认识物体》一课学习时,学生对各种体的概念比较陌生,但是他们对篮球、排球、魔方、水桶、饭盒、文具盒等这些东西十分熟悉,于是我就让学生对这些东西进行分类;然后让他们看――观察,通过用眼看、用手摸等方法让学生慢慢体会和逐步体的概念,并初步了解它们的特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些物体的理解。

将数学的真实作用还原于生活,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的问题,这是课标的立足点和着眼点。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从现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重视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黄丽.浅谈数学教学中良好软环境的营造[J].中学教研,2000(8).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主体;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012-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006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以不在是以教师教为主的教学过程,而是一个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师生共同完成一个教学目标的过程。教与学要相互促进和引导。教学的过程不在是一个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而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合作教学、合作学习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呢?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 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求教师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要不断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用新的教学思想武装自己。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真正去落实新的教与学的关系。新的教学理念下,我们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与学处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我们不仅要研究教学内容,还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只有让知识讲解与方法传授相结合,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也才能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因此,在教学之余,每一位小学教师都应抽时间多学习、研究。

二、教师设计教学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最终要的还是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无论是对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还是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拓展,教师都要有充分的准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两方面来开展教学设计。

(一)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方式

小学数学是比较抽象的科目,如果仅是从教师的角度来设计教学内容,势必会使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很难,从而没有学习兴趣,那么就算教学设计得再精彩,学生不愿意参与,教学也毫无效率可言。重要的是不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严重影响学生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前,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普遍使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对什么样的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能力是如何等基本情况。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设计出更适合学生学习能力,更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的教学内容。

(二)对教学内容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期开始时,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通观全局,把握好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做更细致的划分。教学设计没有必要完全按章课本来。如果,学生知识层次比较差,那么教师就可以适当穿插一些已经学习过的内容。让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逐渐适应新知识的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把握还是应以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依据的。此外,教师还可以对教学内容做适当的横向拓展。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拓展的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拓展的内容应以贴近生活实际为主。小学数学本身就是与生活实际相关联的。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可以改变数学在学生心目中抽象、枯燥的形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

三、课堂教学应做到以人为本

由于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性格特点,基础和习惯各不相同,所以统一指导只能使之掌握学习一般知识。教师应该采取针对性做法,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不考虑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而采取同样的教学方法,对待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差的学生“一刀切”,势必会导致学生成绩差距越拉越大。有时候尽管教与学双方都付出了较大的力气,但还没有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对基础好的学生坡度应大一些,注意教学深度,培养较高层次的能力;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坡度应该小些,多注重“双基”的训练,查漏补缺,使其有所收获。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研究学生的学习,才能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回到原来的最质朴状态。一切教学活动都要让学生去实现。作为教师,想得更多的是学生怎么样学习,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学生会遇到哪些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和学生不再灌输与被灌输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充满爱心的交流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其中,在与教师的相互交流、尊重、信任中真正感受到人格的尊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不单纯是劳作,而是对话交流;不单纯是传授而是艺术创造;不单纯是展示结论,而是探索真理。这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课堂教学。

总之,教师要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要用尊重和信任赢得师生关系的融洽,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赢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才是最终的目的。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3

一、学以致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

新课程提倡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学生学知识是为了用知识。因此在教学时,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数学知识,切实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面积一知识后,我让学生量一量教室的面积,算一算铺某种型号的地板砖需要几块。经常这样训练,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学数学的价值有多大,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变“学数学”为“用数学”。

二、师生共同探讨,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

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地听着,最后说:“嗯,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

三、激发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活动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活动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说:一个学生两只手,两个学生几只手?学生很快的计算出来。我又问:五个学生呢?十五个呢?学生用加法计算就慢多了,我说:我用乘法很快就能算出,学生一听有好方法,就催我快点说出来。这样,就让学生产生了自主学习的愿望。

总之,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把数学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做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4

[关键词] 课程理念 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

在义务教育阶段中,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对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育观念上的新要求。结合学生年龄与身心特征,数学教学的要求有一定的层次性,在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1 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在四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的教学时,联系实际,编制几道应用题:例1:“我班学生数是第一小组学生数的几倍”?(我班有学生52人,第一小组有学生13人),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活跃起来了,有的已知,有的学生先清点全班学生数。再清点第一小组学生数进行计算:52-13=4,例2:数学书本的宽是长的几倍?例3:课桌长是宽的几倍?例4: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通过测量、计算可以解决这一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小学四年级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时,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能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用分数表示的高级单位的名数,学会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并能正确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达到这一教与学的目的,我在课前要认真的分析教材:因前面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理解了分数意义的基础上,教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理解了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反之,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这样,既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又为学习假分数、假分数化整数、带分数以及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扎实的基础。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除法计算),是分数意义的实际应用,这一内容教材主要安排在分数与除法的教学之后,并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应用题引入,目的是为了同除法紧密地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算理,同时也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在教学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教材首先指出:有了分数。就可以解决计算整数除法时得不到整数商的问题,接着安排了例2、例3两个除法例题来说明这一问题。例2是把一个计量单位(1米)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例3是把许多物体(3个饼)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在例2例3教学的基础上,教材安排了例4例5,例4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例5是在复习题的基础上类推,使学生看到这两小题都是以鸭的只数作标准都用除法计算。所不同的是前一题得整数商,后一题得分数商。另外,例5还通过两种解题思路的对比,来加深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以顺利地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计算方法问题。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使学生初步知道,甲数是乙数的几倍,反过来乙数就是甲数的几分之几。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设计教学渗透新课程教学理念,体现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改进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方式,我采用启发类推,讲练结合,辅之以学生自主探索、讨论,生生、师生合作交流的教与学的方法。现结合“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教学,来说明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改教学理念:

1 复习检查

1.1 用分数来表示下列各式的商,并说出分数与除数的关系以及每个分数所表示的意义:1÷2=____;3÷4=____。

1.2 口答下面的问题。(投影仪显示)学校栽植了30棵松树,6棵柳树,松树的棵数是柳树的几倍?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是复习前面所学的知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使学生明白(清楚)地说出题目中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再列式解答,引入课题。

师:我们以前学的都是较大数和较小数比较,以较小数作标准,计算较大数是较小数的几倍。如果是较小数和较大数比较,该怎样表示呢?用什么方法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研究这一问题。[板书课题]

2 新课讲授

2.1 教学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2.1.1 复习:50分米=?米,指名回答并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使学生明确把分米数改写成米数要用进率去除,50÷10=5(米),180分=?小时,指名回答180+60=3(小时),说明这两道题都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都要用进率去除。

2.1.2 变式教学,用投影仪显示例4。①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②17分是几分之几小时?先让学生读题,弄清这道题也是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仍然要用进率去除。列式:3÷10=____;17+60=____。提出问题:怎样表示这两道题的商呢?根据什么?写出答案。让学生在读题审题的基础上,自主探索答案,然后同桌、4人小组讨论,最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交流、达成共识,得出答案。

2.1.3 做一做。让学生打开课本P103,在书上填写“做一做”的题目。订正时着重提问,你是怎样计算出来的?做后同桌、4

人小组合作交流计算结果。这样设计教学的目的是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2.2 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

2.2.1 投影仪显示例5前面的复习题:小新家养鸡30只,养鸭1O只,养的鸡是鸭的几倍?让学生自己独立解答。然后同桌、4人小组交流,最后师生交流解答情况。

提问、讨论: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怎样列式?

板书:30+10=3后继续提问讨论,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教师出示图,说明30里面有3个10,鸡的只数是鸭的3倍。

2.2.2 在复习题的基础上变式出例5:小新家养鹅7只,养鸭10只。养的鹅是鸭的几分之几?指名读题后拿去投影仪上的鸡图,出示7只鹅图。

提问讨论:这道题是谁和谁比?以谁作标准?现在鹅的只数比鸭的只数少,还能说鹅是鸭的几倍吗?以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说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根据我们前边学过的分数意义来想,鹅的只数是鸭的几分之几呢?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鹅的只数和鸭的只数比,以鸭的只数作标准,把10只鸭平均分成10份(教师将集合圈里的10只鸭1只1只地摆成一横线排,表示平均分成了10份,每份1只)。鹅有7只,就相当于10份中的7份(教师将集合圈内的7只鹅1只1只地移至鸭的上面排成一排,并与鸭一一对应。如下图所示,在鹅与鸭的中间画一条横线,表示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教师说明:前面求鸡是鸭的几倍用除法计算,现在求鹅是鸭的几分之几也用除法计算。该怎样列式呢?用谁作除数呢?引导学生说出:以鸭作标准,鸭的只数作除数。列式7÷10。

提问讨论:7除以10得多少?谁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说一说、然后小组议一议,怎样表示7÷10的商呢?学生回答后在算式后写出得数7/10,再写出答:养鹅的只数是鸭的7/10。

做一做。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同桌合作交流,订正时着重提问,以谁作标准。学生算出第2题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4/8时,可以联系第一问大象的数量是金丝猴的2倍来说明金丝猴的数量是大象的1/2。

2.3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习了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高级单位的名数,用进率去除时,商要用分数表示的情况。我还学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明确了这样的题目也用除法计算,商用分数表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时要注意什么呢?要注意和谁比,就以谁作标准。也就是把谁看作单位“l”,计算时就用谁作除数(实际上就是分母)。

2.4 巩固练习。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练十四第4、5题,然后进行集体订正。纠正错误时还要强调和谁比,以谁作标准就用谁作除数。

2.5 课外作业。练习=十四第6、7题是课外作业。课后思考题是P105练十四第8题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思考;有兴趣的同学请思考“方框题”。

2.6 教学反思。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注意获取信息反馈,及时矫正弥补、效果回授,及时调控教学进程,改进方式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7 板书布局,一板三块。

2.8 教学体会。这样设计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比单纯地做几道计算题更具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也更有趣。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要防止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强调在个人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的合作交流,以及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与交流来开拓思路,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实践探索

1前言

分层小学数学教学是指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思维模式、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数学学习潜力后,将学生合理科学的分成各个小组形式,并对每个小组进行分层式的指导,制定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计划。这种科学的分层教学模式,对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和学习积极性有重要意义,其取得的良好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与家长的认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分层教学方法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状态,因此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分层教学的实践进行了探索研究。

2数学分层教学措施

2.1对学生的分层

过去部分老师对分层教学的含义理解不清,单纯的认为通过考试把学生筛选出优、中、差几个等级,并进行分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模式能够使优秀学生互相竞争互相帮助从而提高数学能力,但教师往往忽略了中等生和差等生,中等生一直徘徊在中下位置得不到进步,差等生甚至感觉自己被忽视从而失去学习信心和主动性,出现厌学等问题。分层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上都能取得相应的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处于开发状态,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同一个班上也要针对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在培养优秀学生的拓展能力的同时兼顾成绩差的学生打好基础,帮助学生获得学习数学上的成就感。

2.2对学习内容的分层

对学生的不同层次进行区分后,教师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学习内容的分层,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学生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都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思维能力强的学生来说,课本上的知识可以通过自学还有老师的点拨就能掌握,而一些学生却总是进入思维死角,成绩无法得到提高,加上数学是需要动脑的学科,不是背诵和抄写就能掌握的。因此,在课程学习内容上,教师要明确哪些是所有学生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去自己探索的,哪些是能力较差学生不做硬性要求的……例如,在讲《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运用教学道具,让他们直观感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状态,了解每一条边的长度,每一个面的面积,从而如何算出表面积和体积。对于已经掌握算法的学生,可以利用教学道具让他们进行自由拼接,找出不同方法或者发现新的问题。

2.3对课后练习分层

小学主要有语文、数学、英语三门课程,课后练习包括家庭作业是小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主要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开拓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在布置课后练习和家庭作业时,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掌握程度进行难易划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训练。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把重点放在基础巩固上,让学生看懂课本上的练习题,做到理解透彻。对于能力中等学生,则要求他们重点掌握书本上的例题同时,灵活处理变式题型,多写类似题型。对于学习能力很强的学生来说,除了给他们讲解小学数学书本知识之外,还要扩大他们的视野,对他们展开相应的拓展性习题训练。通过这种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分层模式来提高各层次学生的整体数学成绩。

3数学分层教学模式

3.1师生配合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达到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和老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高度配合。如果在课堂中只有老师在不停地讲,学生只负责听和记,没有参与度,势必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时要注意师生配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各种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变化时,教师在讲解了不同图形的特点和之间的联系之后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剪出不同形状的图形。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剪出多边形,或者剪出对称性高的图形,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先学会剪出正方形、长方形等简单图形,让他们掌握边与边之间的变化和联系。在完成之后,进行评比,在不同层次中选出好的图形贴在学习园地上,被选中的学生自然会感到十分有成就感,对学习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对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教师不能忽视,要给予大力的支持和鼓励,可以给予小奖品表扬他的认真。如此的师生互动配合,与分层式教学起到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

3.2创新观念提高趣味性

创新观念就是要求教师转变固有分层教学的观念,在实践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变通,提高教学趣味性。如在教学案例《认识人民币》中,在教学道具的帮助下讲解人民币的面额,同时通过教学来实现对加减法的学习,例如扮演商店店员,给学生分发不同面额的人民币道具进行模拟购物,高层次的学生可以多练习元和角的加减,低层次的学生练习整数的加减。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应用在分层教学中,增强了分层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也带动了分层教学。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未来科学教育的重视度不断提高,许多教学方法需要创新和改良。分层教学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不仅能更新教学形式,让数学教学更适合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知识水平,同时,将学生综合能力激发出来,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上文中主要从分层教学的改进措施和模式上描述了分层教学实践的的实施策略,为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有序开展起到了铺垫作用。

作者:欧阳兰芳 单位:江西省都昌县化民中小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教与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素质教育:实施途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是关键,要时刻将教书育人放在首要位置。要实现素质教育设定目标,优化教学方法是很有必要的,需从每一节课抓起,从每一位学生抓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1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量合理的练习

教学中以学生做为主体,就是要让学生们在教师的积极启发下,参与教学的一些过程,主动的获取知识。小学生获取知识大多是靠直接感知来进行相关知识的抽象概括,年级越低的学生感知越高,其自身的思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教学上根据小学生的这个思维的特点,假如每次教学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适度的合理练习,让同学们能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去主动获取知识。这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意识。

2鼓励小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的给予学生们参与的机会,鼓励学生们针对不同的教学问题,积极主动互相交流与讨论。可以尝试分组学习的方式,提供更多的时间,还要保证在每个小组合作学习中,所有的成员都会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在教授“圆的面积”一课时,先和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所使用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结合新旧图形间的关系推导出新图形的面积公式,学生之间可分小组合作讨论。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小组成员开动脑筋,积极参与其中。大家通过拼一拼、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等,知晓拼出的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底以及梯形的上底与下底和圆的周长有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梯形的高又和圆的半径是一样的,借助这些关系也就能很顺利地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了。此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将学生之间的探讨成果展示出来,适当引导学生,让他们作必要补充,将小组的一些想法适当延伸,使每组学生都切实体验到合作的乐趣。

3优化教学方法,使用启发式教学

优化教学方法对推动教学进程发挥至关重要之作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家长式的灌输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学习的积极性也得不到提高,主体地位不能体现出来,这也是传统教学的一大败笔。通过优化教学方法,可采取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探索新知识,提高学习积极性,这样既能调动积极思维,更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当然,使用启发式教学需要突出学习兴趣。在兴趣的趋势下,学生才更愿意主动学习,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很大。教师也可创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热情,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进入教学之中。

4适时对学生进行德育熏陶

在教学时老师还应该对学生们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对他们的发展架桥铺路。教师可以灵活运用教学内容,适时的向同学们讲解我国古今数学家的伟大成就与光荣事迹,激发学生们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如在讲解“圆周率”这一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在教学时介绍我国古代的优秀数学家祖冲之,是他首次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了3.1415926-3.1415927之间,并把该世界纪录保持了一千多年之久。又比如,在教学“数的整除”这课时,教师可向同学们介绍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如何取得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桂冠等等,让学生们从中感受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感染与熏陶,增强同学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

5科学评价学生成绩结果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着眼素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但是传统教学模式存在多种弊端,包括只重视应试结果,常结合成绩高低直接断定学生素质优劣等,相对地忽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评价,忽视了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对推动数学整体发展帮助很大。根据创新课程整改要求观察,作为新时代教师的我们有义务注重学生综合学习与活动参与能力等综合评价工作,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鼓励与表扬的价值来教育学生,充分挖掘他们的个体潜能,欣赏他们阶段劳动成就,适时鼓励学生在生活规则中挖掘出更多创新数学的思维理念,和谐师生之间的情感,这能为课堂民主和风趣氛围的开拓积累适应性实力,这样更能顺势提升学生长久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更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与人格基础,有利于学生的综合苏hi得到全面化发展。义务教育的核心任务指标就是令受教育人群逐渐掌握合格公民行为规范要求。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需在当代教育思想的引导下,充分利用科学方法,结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与认知规律,认真专研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应有价值,激发并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之中,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作者:李成贤 单位: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区第三小学

参考文献:

[1]赵代川.实施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