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1
关键词:国内生产总值;基本概念;基本分类;资料来源;计算方法
作者简介:许宪春,男,国家统计局高级统计师,从事统计理论和实务研究。
中图分类号:F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504(2014)02-0066-16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主要指标之一,在宏观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被广泛使用。本文重点总结和归纳中国现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分类、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目的在于让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情况,以便准确把握和正确使用这一指标。
一、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核算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按当期价格计算,不变价核算就是剔除现价核算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实现不同时期GDP的可比性。相应地,GDP核算的基本方法也包括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一)现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GDP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价值形式,指的是各个生产单位,或者各个行业生产的产品价值扣除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除固定资产之外的产品价值。第二种是收入形式,主要指的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收入回报。首先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劳动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劳动者报酬;其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固定资产要素的回报,表现为固定资产折旧;再次是对投入生产活动的其他要素的回报,表现为营业盈余;此外是因从事生产活动缴纳的税和补贴,表现为生产税和生产补贴,两者间的差额为生产税净额。第三种是产品形式,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进出口产品,表现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GDP的上述三种表现形式分别通过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来核算。
1. 生产法
生产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出它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各种产品的价值(称为总产出)和生产这些产品时投入的产品价值(称为中间投入);然后通过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得到每一行业的生产法增加值;最后,汇总各个行业生产法增加值,得到生产法GDP。其中,中间投入不包括固定资产的转移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
生产法GDP = ∑生产法增加值
= ∑(总产出 - 中间投入)
其中,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价值,中间投入指在生产这些货物和服务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
2. 收入法
收入法是就每一行业计算其投入生产活动的各种要素的回报,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然后汇总这些收入回报得到每一行业的收入法增加值;最后汇总每一行业收入法增加值,得到收入法GDP。用公式表示就是:
收入法GDP = ∑收入法增加值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其中,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疗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差额。生产税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缴纳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指生产单位因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从政府获得的单方面转移,被视为负的生产税,包括政策性补贴、价格补贴等。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规定的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损耗价值和转移价值。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主要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获得的利润。
3. 支出法
支出法就是先分别计算三大需求,即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然后汇总得到支出法GDP。在GDP核算中,消费需求称为最终消费支出,包括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投资需求称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需求称为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用公式表示就是:
支出法GDP=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其中,居民消费支出指的是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例如食品、服装、交通、教育、医疗支出等等。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住户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的形式得到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实物报酬包括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二是住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货物和服务,例如农户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的农林牧渔业产品。其中的服务指的是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例如保姆提供的照顾小孩和伺候老人的服务。三是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务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保险服务。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住户购买住房或自己建造住房的支出,这种支出包括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中。
政府消费支出指的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支出,包括行政管理服务、国防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教育服务、科技服务等等,这类服务由政府财政出钱,全社会或社会的某一部分成员所共同享受。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资产,不包括土地等自然资源。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一定时期内建造的住宅和非住宅建筑物价值,机器设备的购置减处置价值,土地改良价值,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价值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获得减处置价值。
存货增加指的是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价值比期初下降。存货增加包括农业企业的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存货增加,工业企业的原材料、产成品和在制品的存货增加,建筑企业的建筑材料的存货增加,批发零售企业和交通运输企业的流转存货增加,等等。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的是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二)不变价核算的基本方法
不变价GDP核算也包括三种基本方法:价格指数缩减法、物量指数外推法和直接基年价值法。
1. 价格指数缩减法
价格指数缩减法,简称缩减法,就是利用有关价格指数去剔除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得出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缩减法包括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投入除以相应的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现价增加值(包括现价生产法增加值和现价收入法增加值)直接除以相应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现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除以有关价格指数,得出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2. 物量指数外推法
物量指数外推法,简称外推法,就是利用有关物量指数外推基年GDP的构成指标,得出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这种方法也剔除了报告期现价GDP构成指标中所包含的价格变化因素。外推法包括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双外推法主要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即分别利用基年总产出和基年中间投入乘以相应的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用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单外推法既适用于生产法增加值,也适用于收入法增加值和支出法GDP的构成指标,这种方法是利用基期增加值(包括生产法增加值和收入法增加值)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增加值,或者利用基期支出法GDP构成指标直接乘以相应物量指数,得出报告期不变价支出法GDP构成指标。
3. 直接基年价值法
直接基年价值法,也称固定价格法,就是把产品价格固定在某一年(称为基年)或基年的某一时点,用报告期的数量乘以基年的固定价格,得到报告期不变价GDP的相应构成指标。
二、国内生产总值的基本分类
(一)产业部门分类
表1是目前我国GDP核算所采用的产业部门(行业)分类。这个分类是依据我国2002年制定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目前的资料来源状况和GDP的实际应用情况确定的。它采用的是四级分类,第一级分类包括3个类别,即国家统计局2003年制定的《三次产业划分规定》中的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但第三产业不包括国际组织。第二级分类包括17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外,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从1994年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就已经取消了工业这一门类,但是,在我国的经济分析和管理工作中,工业这一类别仍被广泛使用,所以在GDP的产业部门分类中仍然把工业列为二级分类中的一个主要类别。第三级分类包括58个类别,其中除了工业中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门类,房地产业中的居民自有住房服务业不属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类别外,其余类别均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第四级分类包括94个类别,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也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中的大类分别细化为6、30和3个大类,其余类别与第三级分类一致。
(二)支出项目分类
表2是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支出项目分类。其中,一级分类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3个类别。在二级分类中,把最终消费支出划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划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划分为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所以二级分类包括6个类别。三级分类把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把货物和服务出口划分为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把货物和服务进口划分为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其余类别与二级分类相同,所以三级分类包括9个类别。四级分类把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1个类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划分为食品类、衣着类等12个类别,其中除了增加实物消费支出外,其余类别与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类别相同;货物出口划分为一般货物出口、加工货物出口和其他货物出口3个类别,服务出口划分为运输服务出口、旅游服务出口等8个类别;货物进口和服务进口的细分类分别与货物出口和服务出口的细分类相同。
三、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生产核算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又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现价增加值,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
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对于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季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高,年度核算的时效性要求相对宽裕,因此,年度核算能够比季度核算获得更完整和准确的资料。资料来源的这种区别决定了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行业分类详细程度的不同和具体计算方法的不同。就行业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GDP生产核算采用的是表1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94个行业1,而季度GDP生产核算基本上采用的是表1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35个行业2;就现价GDP生产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国家统计局系统的统计调查资料,包括国家统计局系统组织实施的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开发经营业、部分服务业、人口、劳动工资、价格、住户等统计调查资料。
二是部门统计资料,即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相应部门共同建立的部门统计制度收集的有关服务业统计资料,包括教育部、卫生部、文化部、铁道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部门的有关服务业财务统计资料,新闻出版总署全国出版业统计资料等。
三是部门会计决算资料,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保监会等部门会计决算资料。
四是部门行政记录,主要包括财政部、民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工商总局等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记录,例如财政部财政决算资料、国家税务总局分行业税收资料等。
如前所述,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采用直接计算法与间接计算法相结合的方法。直接计算法就是直接利用生产法或收入法计算行业现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能够获得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生产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生产法增加值的两个项目,即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资料来源;如果采用收入法,要求能够获得计算收入法增加值的四个构成项目,即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的资料来源。
间接计算法包括比重推算法、增加值率推算法和相关指标推算法。比重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一部分比较完整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采用直接计算法计算出其中一部分增加值,然后利用经济普查年度这部分增加值占整个行业增加值的比重进行外推,得出整个行业增加值。增加值率推算法是针对只能获得计算总产出所需要的比较完整的资料来源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对于这样的行业,先计算出总产出,然后利用总产出乘以经济普查年度增加值率计算出该行业的增加值。相关指标推算法是针对那些资料来源更少的行业所采取的计算方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1之间的比例系数计算行业增加值的方法。对于第一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与增加值绝对额之间的比例系数,然后利用当年相关指标和上述比例系数计算出该行业当年增加值。对于第二种情况,先确定相关指标发展速度与增加值发展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然后利用该行业上年度增加值、相关指标发展速度和上述比例关系计算出该行业增加值。
表3对目前我国年度现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进行了简要概括。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主要利用缩减法或外推法计算各行业不变价增加值。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GDP生产核算的行业分类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行业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行业增加值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行业不变价增加值之间的可比性。
表4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GDP生产核算所采用的计算方法和价格指数及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四、国内生产总值使用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GDP使用核算,即支出法GDP核算,也包括年度核算和季度核算,两者也都包括现价核算和不变价核算。现价核算就是计算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不变价核算就是计算不变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
与GDP生产核算一样,由于对时效性的要求不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所能获得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不同,因而年度核算与季度核算支出项目分类的详细程度不同,具体计算方法也不同。就支出项目分类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四级分类,其中第四级分类为48个支出项目,而季度支出法GDP核算采用的是表2中的三级分类,其中第三级分类为9个支出项目;就现价支出法GDP 核算的具体计算方法来说,目前我国年度核算主要采用直接计算法,而季度核算则主要采用间接计算法。本文主要介绍年度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一)现价核算
下面按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五个部分阐述年度现价支出法GDP核算的主要资料来源和计算方法。
1. 居民消费支出
如前所述,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和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前者主要利用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后者主要利用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但是,由于口径范围上存在若干方面区别,在计算时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整和补充。
农村住户调查中的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和城镇住户调查中的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包括以下8个大类1: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交通和通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2
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居住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包括农村居民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居住消费不包括这些支出;二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三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1]
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区别:一是医疗保健消费口径范围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包括社保基金为城镇居民支付的医疗和医药费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的医疗保健消费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关于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些类型服务消费;三是关于实物消费的区别:城镇居民消费支出包括城镇居民的实物消费,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不包括这种类型的消费。[1]
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一是对两者口径范围一致的支出项目,例如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教育文化娱乐用品及服务、其他商品和服务,直接采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的相应项目进行计算。二是针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对后者的相应项目进行调整和补充,例如在计算居住类支出时要剔除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中居住类支出中的购买生活用房支出、建筑生活用房材料支出、建筑生活用房雇工工资;在计算医疗保健类支出时要补充计算国家财政为农村居民支付的新农合医疗和医药费;要补充计算农村居民对金融中介服务、保险服务和自有住房服务的消费等。
利用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计算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方法与利用农村居民生活消费支出计算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是一样的。
2. 政府消费支出
政府消费支出主要依据财政支出资料计算。但是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是不同的,在计算时需要加以区分。
财政支出与政府消费支出在口径范围上的区别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财政支出包括经常性业务支出、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政府消费支出不包括其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二是政府消费支出包括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财政支出不包括这部分折旧;三是政府消费支出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财政支出不需要剔除这部分收入。这是因为政府消费支出是与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相对应的指标,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是利用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来衡量的。首先,这种成本只与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有关,与财政支出中的投资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无关;其次,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所消耗的固定资产价值也是这种成本的构成部分;再次,政府部门提供的市场不属于公共服务,所以在衡量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价值时需要剔除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所以在利用财政支出资料计算政府消费支出时,首先要区分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然后再利用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和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进行补充和调整。
政府消费支出 = 财政支出中的经常性业务支出 - 政府部门的经营性收入 + 政府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
3.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调整计算出来的。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口径范围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一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土地购置费、旧建筑物和旧设备购置费,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不包括这些费用;二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500万元以下建设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投资;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商品房销售增值,即商品房销售价值与商品房投资成本之间的差额,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部分价值;四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矿藏勘探、计算机软件等无形固定资产支出,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这方面支出。[1][2]
对投资统计中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行的调整包括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和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口径范围方面的调整就是针对上述口径范围方面的区别进行的调整,数据高估方面的调整主要是针对某些地方因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目标并进行政绩考核,从而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存在一定程度的高估而采取的数据调整措施。这方面的调整首先是利用相关资料,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然后根据评估情况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调整。
4. 存货增加
存货增加按农林牧渔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分别进行计算。每一行业都利用相应行业的统计调查或会计汇总资料提供的期初期末存货价值资料计算。在计算存货增加时需要剔除由于核算期内价格变动引
起的持有收益或损失,剔除的方法是,利用核算期有关价格指数将期初存货价值调整为按期末价格计算的存货价值,存货增加等于期末存货价值减去经价格调整之后的期初存货价值。
5.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都直接利用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相应资料计算,只需要利用当年平均汇率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按美元计算的货物和服
务出口及进口转换成按人民币计算的货物和服务出口及进口。
(二)不变价核算
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主要是利用缩减法和外推法计算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这种方法要求具有与现价支出法GDP的各构成项目相对应的比较详细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如果某些构成项目不具有相应的价格指数或物量指数,需要构造出比较合适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从而能够比较合理地剔除相应构成项目所包含的价格变动因素,实现年度之间不变价构成项目之间的可比性。表5对目前我国年度不变价支出法GDP核算所采用的价格指数和物量指数进行了简要概括。
国际上通用的全面反映最终需求的指标是支出法GDP,反映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净出口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其中,反映居民消费需求、政府消费需求和固定资本投资需求的指标分别是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由于习惯上的原因和数据获得方面的原因,在需求分析中,人们经常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最终需求指标,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者城乡住户调查中的居民消费支出代替支出法GDP中的居民消费支出,利用财政支出替代政府消费支出,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替代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利用海关统计的贸易差额替代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但是,上述这些对应指标,无论是在定义、口径范围上,还是在数据表现上都存在明显的不同,在需求分析中需要加以注意。由于上述对应指标确实存在相关性,因此在走势分析中利用有关统计指标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但是由于这些有关统计指标不是支出法GDP的构成部分,因此在需求结构分析和贡献率分析方面是不能够代替相应的需求指标的。
参 考 文 献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2
关键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剥离系数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7-0017-05
引言
海洋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宝库和最后空间,即将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要领域,海洋经济正在并将继续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如何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充分发挥所拥有的海洋资源优势,把握好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能否获得新动力的关键问题之一。而实现这一切的基础是准确的核算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其核算有利于了解区域海洋经济布局、海洋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变化、各个海洋产业的发展空间、海洋经济发展动力的重要源泉与新的增长点以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驱动影响。
2006年,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国家海洋局正式发文启动海洋生产总值核算制度,开始了全国范围的海洋生产总值核算。目前,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研究还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国内研究学者不多,张莉 [1] 对海洋经济概念进行了综述;郭越[2] 对影响海洋经济数据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乔翔 [3] 探讨了海洋经济核算的宗旨与原则问题,指出海洋经济核算是以人类利益导向和自然利益导向为宗旨,并给出了核算的七项原则及基于人类利益导向下的五项原则;舟山统计局 [4] 借鉴国家和浙江省的海洋经济核算方案并结合舟山实际对舟山海洋经济核算方法进行探索,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中涉海性划分标准、层级确定、涉海系数确定几个问题,以技术规范和核算手段分析建立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并以专业核算和专项核算作为核算具体手段;王克桥、朱杰 [5] 简述了海洋经济核算的指导思想与原则、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对应关系,然后详细阐述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与思路;何广顺 [6~7] 在比较全面地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核算现状基础上,确立了海洋经济核算总体框架,重点研究了海洋经济核算方法,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
从上述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形成了一套初步的核算理论体系,但还不够成熟,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拟从海洋经济核算技术路线出发,按照海洋经济核算原则,分析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初始公式,找出重点与难点,并提出几点思考。
一、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方面,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显然,其核算原则也需遵循权责发生制、现行市场价格等国民经济核算原则。另一方面,海洋经济核算是为了衡量自身发展状况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在核算过程中,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的问题,因而,其核算应当遵循:(1)可比性,即海洋经济核算以国民经济核算为参照系,在总体框架、计算方法等保持一致;(2)全面性,即海洋经济核算应当全面反映海洋经济,涵盖海洋经济主要内容,对于尚未形成规模的产业可以暂不涉及;(3)可行性,即核算方法上可行,可以实际操作得到核算结果;(4)无重复性,即海洋产业在分类核算时,不能重复从国民经济中剥离;(5)无夸大性,即按照海洋经济范畴核算,容许核算误差,但不能过多纳入非海洋经济概念的部分。
二、海洋经济核算技术流程
海洋经济核算分为基础阶段、预处理阶段和核算与审核阶段三个阶段。基础阶段包括明确海洋产业构成部分、弄清相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以及收集基础数据;预处理阶段包括数据质量的审核以及核算方法的选择;核算与审核阶段包括海洋生产总值的核算及数据结果校检。技术流程(如图1所示):
(一)核算内容与范围
核算内容应当依据现实需要及其核算意义的重要性来选择,满足管理决策者的需要。从核算框架来说,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之间相对应的关系,两者采用的分类标准所依据的都是国际通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标准。海洋经济核算是国民经济核算向海洋领域的延伸。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不是简单地以地域概念来区分。从核算内容来讲,海洋经济核算包括三个部分,即12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员和海洋相关产业,海洋生产总值反映的是海洋经济活动的总量指标,与国民经济核算中的国内生产总值相对应,并且实现了海洋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可比性。从核算范围来讲,海洋经济核算范围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70个大类、172个中类和313个小类,将国民经济行业中的所有涉海行业均纳入其中。
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相关行业的选择,参照《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对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1)》等。
(二)数据收集与审核
数据收集包括:地区国民经济总产出、增加值,沿海地区生产总值、沿海地区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投入产区表等。主要来源有:《渔业统计报表制度》、《工业统计报表制度》、《海洋统计报表制度》、《交通运输综合统计报表制度》、《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报表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其他资料,包括石油公司资料、盐业总公司资料、旅游部门统计资料、投入产出表等。
数据审核要求:(1)真实性,分析数据来源的可信度,审核数据的统计口径、统计方法、计量单位是否符合报表制度的有关标准;(2)逻辑性,从当前面板数据分析总分关系、平均关系、因果关系等是否合理;从历史数据发展分析是否合理;(3)时效性,对于所收集的数据满足计算过程中对于时间上的要求。
(三)核算方法及其适用范围
核算方法依数据收集和产业自身特点来选择,同样,核算方法指导数据的收集,主要核算方法有:企业核算法、增加值率法、行业剥离法、投入产出法、模型外推预测法。其中,利用产值作为剥离系数与增加值率法等同。
①企业核算法:海洋产业的涉海企业数目较少,且企业涉海的部分区分清楚,如海洋油气业、海洋盐业,其精度取决于企业统计数据的准确性。②剥离系数法:容易获得产业相关数据来计算剥离系数,如产量、产值、面积等,其准确度依赖于国民经济行业数据分类细致程度。③增加值率法:与海洋产业相对应的国民经济行业(有数据的行业类别)比较单一。④投入产出法:涉及产业众多,其他方法难以核算,准确度依赖于主要海洋产业核算数据的准确性。
根据代码关系及上述原则,下页表1给出了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核算的方法及数据来源。
(四)结果核算与校检
数据质量和核算方法是影响结果准确度的两个重要因素,核算前需要做好数据审核和核算方法的合理选取工作,对于核算的结果,需要进行校检。根据前面获得数据与选择的方法进行核算,并利用国家级、省级海洋经济数据以及国民经济数据对结果进行校检;利用产业间内部关系的合理性进行校检;也可以通过历史数据的发展规律建立预测模型外推校检。例如国家海洋生产总值中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满足一定关系:比重维持在40%左右,变化幅度较小;与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和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满足一定的线性组合关系;呈指数型曲线增长。
三、海洋经济核算难点
海洋产业与国民经济行业之间的对照关系并非一一映射,存在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交错关系,海洋产业分类不是国民经济行业前面冠以海洋名称那么简单,有些产业是把国民经济行业中某些小类(四位码)组合在一起,某些海洋产业包含的内容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同一内容(四位码),因而在核算过程中带来诸多难点与问题,在选择对应行业计算时须谨慎考虑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
(一)某些海洋产业对应国民经济行业难以选择
前述海洋经济核算原则须遵循可比性、无重复性与无夸大性,因而在某些海洋产业在选取对应国民经济行业时较困难,例如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业(如表2所示):
行业交错、海水冷却和海洋电力都有国民经济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若采用增加值率法,只能计算总体来代替部分,而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对应各个部分的增加值率差异很可能较大,也就是说不能用全部的增加值率来代替部分的增加值率;若采用剥离系数法,同样只能寻找剥离总体的部分,并且有非海洋经济的部分纳入。
(二)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难以计算
某些海洋产业的增加值率与国民经济行业的差异较大,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增加值率不具有代表性,或者是说不能够体现海洋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面的差异。如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见表3),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中大类码(二位码)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三部分:自来水生产和供应,污水处理及其再生利用和其他水的处理、利用与分配。根据数学常识知道,a/b分子分母同时加上一个较小的数α,β时,(a+α)/(b+β)与a/b相差不大,但是α,β相对于a,b是同一数量级时,其合理性大大降低。所以,在利用该方法核算海水利用业中海水淡化部分容易失真,进而失去核算意义。此类问题容易出现对应国民经济行业的二位码数据没有,只能采用门类码数据的海洋经济产业,如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矿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海洋保险与社会保障业、海洋环境保护业、海洋管理、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等。
(三)某些海洋产业的剥离系数难以计算
海洋港口中海港装卸搬运和海港仓储、海底管道运输、海洋运输辅助活动中海洋运输服务,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为装卸搬运和运输业、仓储业、管道运输业,可获得数据信息量较少,导致计算剥离系数的对比变量无法找到,类似的还有海洋工程建筑业等。此外,有些剥离系数计算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四)统计口径不明确
海洋经济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海洋经济与非海洋经济相互融合、渗透,其界限越来越难以确定,统计口径难以确定。如滨海旅游业,滨海国际旅游若采用旅游外汇收入相对应,无增加值,若采用细分的住宿业、商务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文化艺术业,其统计的范畴与口径没有明确,并且增加值率也难以合理核算。
(五)其他问题
海洋科学研究业、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环境监测预报服务和海洋地质勘查业对应着国民经济行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并且技术服务业和地质勘查业同属于专业技术服务业这一大类码中,无细分的数据可获取,因而在海洋经济部分核算时,不能得到各个部分的值,只能核算出四个的总体值。
某些海洋产业可获得数据信息多样化,由此可以选择的方法也有多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增加值率法与剥离系数计算法)的误差比较只能从定性上凭感觉分析,不能从定量上评价得出方法的优劣。
结论与建议
海洋经济核算是海洋经济宏观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依据核算数据合理地制定海洋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合理的核算方法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客观所需。海洋经济核算的准确性若不能保证,其核算将失去价值和意义。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如下几点建议:(1)借鉴外国的海洋产业分类,将某几个海洋及相关产业重新划分,便于核算以及与国民经济的对比分析。例如,将海洋管理业对照国民经济行业重新划分到海洋技术服务业、海洋社会团体与国际组织,设置新的海洋服务业和海洋公共管理、社会团体与社会组织。(2)某些产业根据企业单位个数来开展抽样调查或者全面调查的方法。例如,海洋港口、海底管道、海洋运输活动对应国民经济行业中管道运输业的部分,管道运输业企业法人单位较少,可以用企业核算法核算。(3)结合国民经济行业投入产出表的增加值率(投入产出表数据较细),用历史投入产出表数据预测当前增加值率;结合投入产出表中行业产出的关系来核算。(4)改进剥离系数测算方法:纵向考虑,利用历史数据寻找规律递推当前值;横向考虑,利用面板数据,产值、产量、面积、职工人数、企业数等相关数据,参考其他省市标准;利用各种方法所得系数加权。(5)充分挖掘海洋产业的相关数据信息量,寻找有效的相关可比变量,结合地区产业发展特点,更改难以实施的方法,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构造新的核算模型。
参考文献:
[1] 张莉.海洋经济概念界定:一个综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3-26.
[2] 郭越.中国海洋统计数据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海洋信息,2009,(3):12-14.
[3] 乔翔.海洋经济核算宗旨与原则刍议[J].中国统计,2011,(2):55-56.
[4] 舟山统计局.海洋经济核算方法探索[J].浙江统计,2007,(12):37-39.
[5] 王克桥,朱杰.对海洋经济核算方法的初步探讨[J].统计研究,2008,(11):92-95.
[6] 何广顺.海洋经济核算体系与核算方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3
一、构建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指导原则
1.科学性原则。即监测体系要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这一核心,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变化规律,指标的选取和计算方法具有内在的经济学关系和合理的逻辑联系。
2.时代性原则。即紧紧围绕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来考虑和设计统计监测体系,体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相互融合和互相促进,突破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的不足,能真正反映新形势下城镇化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3.传承性原则。即借鉴和吸收以往城镇化监测体系中的合理部分,在吸纳、完善、充实的基础上,融入到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之中,既有创新又不全盘否定。
4.实用性原则。就是既要使统计监测体系能客观反映城镇化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特点,又要避免好高骛远,使监测体系只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失去实用性。
5.适用性原则。就是在保证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前提下,一是最大限度地兼顾国家、省、市、县不同层级区域的需要;二在本着易获得、易处理、易推算的原则来选取监测指标。
6.导向性原则。就是监测体系要充分发挥导引性、导向性作用,使各地区正确认识和评价本地城镇化发展水平和阶段,激励各地区积极主动地抓好新型城镇化建设。
二、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指标选取
新型城镇化有别于传统的城镇化,它不再是“造城运动”、房地产化和“摊大饼”,新型城镇化要回归到为城镇化主体提供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这一本位。围绕这一根本要求,我们设计了9个方面,共37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分为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并根据各项指标的经济学关系及在新型城镇化中的重要程度赋予相应的权重,见下表。
1.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城镇化的重要支撑,为避免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造城运动和房地产化,杜绝空心的城镇化,经济发展指标是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的重要基础。(1)人均GDP:计算公式:人均GDP=GDP总量/常驻总人。(2)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GDP。(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公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家庭总收入-交纳的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帐补贴。(4)农民人均纯收入:计算公式: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调查补贴)/农村居民家庭常住人口。(5)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计算公式:人均公共预算财政收入=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平均人口。
2.城镇化城镇化率:国际上通常将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定义为城镇化率。目前,我国公布和使用的是以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计算的城镇化率。但这种方法计算的城镇化率存在很大的弊端,一是从内涵上看,受目前户籍管理制度的制约,很多入城的农民不能获得与市民同样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就学等方面的待遇,这部分人口并非完全意义的城镇人口,从而导致城镇化率虚高的现象,不能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水平。二是从技术上看,目前,只有国家、省和部分市地在非人口普查年份组织实施了人口抽样调查,可以获得常驻人口数据,而绝大部分市地并没有开展此项调查而无法计算常驻人口的城镇化率,造成了不同地区城镇化率不可比,影响了对城镇化发展的对比研究和趋势判断。本监测体系的城镇化率确定以非农业户籍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进行计算,以消除目前城镇化率虚高以及不客观、不准确的问题。计算公式:城镇化率=非农业户籍人口/总人口×100。
3.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摆脱了以往就城镇抓城镇化的简单做法,通过农村和城镇的协调发展来塑造充满生机和持久力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1)粮食亩产:耕地稀缺和人口众多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只能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确保粮食安全。计算公式:粮食亩产=粮食总产量/粮食播种面积。(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最终推动力,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可以综合衡量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和潜力。计算公式:可以运用生产函数模型进行测算。(3)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有效规避风险,实现农户利益的最大化。计算公式:农户参加专业合作组织比重=参加专业合作组织农户数量/农户总数量×100。(4)土地规模经营比重: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计算公式:土地规模经营比重=土地规模经营面积/耕地总面积×100。(5)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计算方法:分别计算农业机械装备量、机械化作业和管理水平3个方面的得分,简均后得到农业综合机械化综合得分。
4.工业化从世界各国的发展过程看,城镇化与工业化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可以有效吸纳就业,同时,工业化又会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就业人口的不断扩大。(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大小揭示着工业化的程度。计算公式: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GDP×100。(2)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经费支出的规模反映了工业化质量。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工业增加值×100。(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新型城镇化客观上要求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格局。计算公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工业增加值×100。
5.信息化将信息化有机地融入到新型城镇化中,可以实现城镇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为城镇化的推进带来集约、循环、低碳的“绿色模式”。(1)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具有方便、快捷、随时随地等特点,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计算公式:手机上网用户比重=手机上网用户/手机用户×100。(2)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是信息化的硬件基础和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计算公式:每千人计算机数=计算机数量/常驻平均人口(千人)。(3)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网络改变了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计算公式:每百人宽带用户数=宽带用户数量/常驻平均人口(百人)。(4)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不断加大信息建设投入,建设智慧城市,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计算公式:信息化投入总额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信息化投入总额/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00。(5)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是是引领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发动机”。计算公式: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信息产业增加值/GDP×100。
6.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其根本要求就是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这就要求打破坚冰和壁垒,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驻人口的全覆盖,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城镇化。(1)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养老保险覆盖率=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城镇16周岁以上常驻人口数×100。(2)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常驻人口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3)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失业保险覆盖率=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城镇常驻人口数×100。参加城镇失业保险人数和城镇常驻人口数均为城镇16-60周岁人口数,不含学生数和已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计算公式:常驻人口城镇家庭子女入学率=常驻人口中小学实际入学人数/常驻学龄人口数×100,均为城镇口径,即以在城镇实际居住的小学、初中、高中学龄人口为基数,考察实际入学接收教育的情况。(5)万人拥有医生数: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医生数=医生数量/常驻人口数(万人)。
7.城镇建设城镇建设,尤其是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是发挥城镇整体功能,提高居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必要保障。(1)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计算公式:基础设施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基础设施投资额/固定资产投资额×100。基础设施投资既包括以往狭义的建设类基础设施投资,还包括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社会性基础设施投资。(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公共绿地面积/城镇常驻人口数。(3)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计算公式: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城市道路面积/城市常驻人口数。(4)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计算公式: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吨/日)/生活垃圾产生量(吨/日)×100。(5)万人拥有公共车辆:计算公式:万人拥有公共车辆=公共车辆数/常驻人口(万人)。
8.就业(1)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比重:计算公式:从业人员占经济活动人口比重=从业人员数/经济活动人口人口数×100。(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计算公式: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从业人员总数×100。
9.能源消费与环境保护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能源约束问题日益突出,环境成本和压力日趋加大。如何避免传统城镇化覆辙,实现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就成为重中之重,这也是检验新型城镇化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志。(1)万元GDP能耗:计算公式:万元GDP能耗=能源消费总量(吨标准煤)/不变价GDP总量(万元)。(2)万元GDP水耗:计算公式:万元GDP水耗=水消耗量(立方米)/不变价GDP总量(万元)。(3)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增幅=(本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上年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1)×100。(4)氨氮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氨氮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氨氮排放总量/上年氨氮排放总量-1)×100。(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增幅=(本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100。(6)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计算公式: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增幅=(本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上年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100。
三、新型城镇化统计监测体系目标值及评价方法
1.各项监测指标目标值的确定城镇化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从全球范围看,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的城镇化道路仍没有走完。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阶段内,城镇化仍将是从低到高和数量扩大、质量提高的动态发展。针对我国各地区新型城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本监测体系的各项指标,除第九项“能源消费和环境保护”中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幅以外,其它指标均以每年度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实际完成的最高值作为目标值。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4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 利与弊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阐释
(一)经济增加值概念
经济增加值,即Economic Value Added的缩写,简写为“EVA”。从其定义上看,经济增加值指的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减去“经营资本成本”,包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它所反映的是企业价值的增加或资本增值,它强调的是一家企业若要创造财富,它赚取的收益必须要大于它的资本成本。在经济学界又称其为“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
经济增加值(EVA)的基本计算公式简为:EVA=税后利润-所有资本成本=NOPAT- WACC×投入资本=(ROIC-WACC)×投入资本。其中,“NOPAT”为税后净利润;“ROIC”为税后投入资本回报率,“WACC”为加权平均资本成本。当EVA>0时,即为创造了价值反之,则为亏损。
(二)经济增加值起源及发展历程
经济增加值,其理论起源于诺贝尔奖经济学家默顿・米勒和弗兰科・莫迪利亚尼于1958年至1961年发表的关于公司价值的经济模型的一系列论文。而将其作为企业业绩考核指标,则是由美国Stern Stewart咨询公司于1982年率先提出,并于1993年9月在《财富》杂志上完整地将其表述出来。
在国外,随着经济增加值理论的不断完善及其应用的不断扩展,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家的企业引入经济增加值指标作为本企业业绩考核指标。据统计,截至2005年,全球已有超过400家大型公司使用经济增加值指标进行价值管理。经济增加值指标考核,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管理者的认同和应用,并开始成为企业决策的核心工具,用以指导企业的战略目标设定、战略评价、财务预算管理、薪酬激励、兼并收购等。
在国内,EVA指标也受到极大关注及深入研究。首先是从理论上,国内众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EVA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并在国内各类杂志报刊上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论文,这对EVA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次,在实际应用上,从2002年开始一批大型企业开始实施EVA价值管理体系,并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2008年,国资委在央企中试行经济增加值考核,共有93家企业自愿参加;从2010年起,国资委将在中央企业范围内全面推行经济增加值考核。这也标志着经济增加值指标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经济增加值与传统会计准则比较分析
(一)经济利润指标计算不同
经济增加值指标与传统会计利润指标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两者对资本成本的处理不同。资本成本是指经营所用资本的成本,是为补偿公司投资者、债权人所必要的最低收益。一方面,传统会计利润计算上,一般不会扣减因使用权益资本而产生的成本,并且留存收益是可以无偿使用的;经济增加值指标计算中,使用“已投入的资本”,其中包含了权益成本;另一方面,会计利润仅仅体现了成本的节约部分;经济增加值指标综合考虑了企业的长期投资,包含了因节约资本而带来的收益。
(二)报表项目的差异
经济增加值指标对于传统会计准则下报表项目有较大调整。经济增加值指标在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递延税项、准备金账户等项目上都有调整。如在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上,经济增加值将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资本化,使得公司投入的研发费用和市场开拓费用变为分期摊销,从而避免了对经营者的短期业绩产生负面影响。
(三)人力资源等支出的定义不同
在传统会计方法中,人力资源投资,如用于招聘、培训等支出,是计入冲抵当期收入的费用;在经济增加值计算方法中,人力资源投资等支出被记为资产,是以雇员创造的经济增加值的最优化为标准。举例来看,如一家建筑公司花10万元人民币招募并培训一名建筑工程师。按照传统会计处理方法,无论所招募人员的工作性质如何,都会将这10万元人民币作为成本开支从当期收入中扣除;但以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这10万元支出应被记为投资,并且这个花10万元购回的“资产”会对今后的不同财务阶段对企业的收入做出贡献。
(四)公司收购中商誉的处理不同
“商誉”,即能在未来期间为企业经营带来超额利润的潜在经济价值,或一家企业预期的获利能力超过可辨认资产正常获利能力(如社会平均投资回报率)的资本化价值。商誉是企业整体价值的组成部分。在企业合并时,它是购买企业投资成本超过被合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之规定,在公司收购过程中,超过被收购公司净资产总额的部分所形成商誉,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要作为无形资产列示在资产负债表上,并在一定的期间内进行摊销;而依照经济增加值则,则把这部分投资记为资产负债表中一种需要培育的新型资产,并在将来的经济增加值中进行相应的摊销。
三、经济增加值利弊分析
(一)国有企业采用EVA考核指标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经营决策与股东权益一致。经济增加值指标,改变了传统会计利润方法下管理者往往不注重投资者权益的状况,纠正不计成本地扩大股权融资规模、盲目筹资、投资的现象;同时,经济增加值还强调了经营者利益保证,确保了企业经营者的利益,通过改善组织内部人员工作环境和态度,最终给经营者带来更多的财富回报。
二是引导经营者关注资本效率。经济增加值与传统会计准则的重要不同之处就在与,经济增加值指标不仅考虑债务成本,又考虑股东权益,这对正确衡量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及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使得经营者不再追求不计成本的投资,使其思维从“做大”向“做强”转变,从“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
三是有利于引导经营者更加关注长期效益。更好地避免了经营者任期问题的短视行为,引导经营者更加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及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采用EVA指标的局限
一是企业性质的局限。央企的国有企业性质决定了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政府的宏观调控必不可少,这也就意味着央企采取EVA考核指标所需的完全开放的空间变为不可能。
二是各行业及行业内部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限。EVA所涉及的调整事项颇为繁多,但当前众多央企发展并不平衡,不同行业需要不同的资本结构指标,同行业企业的发展也不均衡,对新指标的承受能力不同。当前对企业调整项目的选择并未进行规定,因此,企业在选择调整项目时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因此,EVA指标还需进一步的本土化改造。
三是资本成本计算的局限。债务成本及权益成本的确定需要采用国际化及行业化的评定标准,但在我国资本市场尚不成熟和完善的情况下,资本成本计算困难,如计算权益资本成本所需要的三大要素:无风险证券的收益、权益资本的市场风险溢价、系统性风险系数等并不完全具备。
四是EVA自身的局限。EVA归根还是对企业历史性会计数据的体现,是一个反映企业当期经营业绩的静态指标;另外,EVA无法反映企业在行业内的相对发展情况,不能体现企业在行业内财富创造方面的占比情况。
参考文献:
[1]张魁冬,基于新准则实施后的EVA与企业业绩评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2009
[2]尹凌青.战略绩效考核-可持续发展企业素质及经济增加值考核[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5
关键词:会计统计核算增加值存货
国民经济核算是把国民经济作为整体,利用会计与统计相结合的方法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数量关系进行系统、完整、统一的核算,它是宏观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和决策的基础。要建立市场经济下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关键是要解决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问题。
一、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会计学与统计学是两门具有典型计量特征的应用科学,只是会计学主要应用于社会经济领域,而统计学应用得更广泛。就社会经济领域的作用而言,作为计量手段,它们之间有相通之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会计、统计通过各自的核算职能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和服务的共同目标。两者的内在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会计、统计核算的依据相同,使用相同的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相互使用对方的核算成果;会计、统计核算所使用的很多经济指标相同,如资产、负债等,其核算口径和计算方法也是一致的;会计、统计核算在企业经济核算体系中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共同搜集、整理和反映企业经济活动信息,双方提供的信息具有互补性。两种核算存在的内在联系为两者的协调统一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两种核算的协调统一也是强化企业整体核算的必然选择。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会计、统计核算长期分家,自成体系,不仅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数出多门,相互矛盾,淡化了企业经济核算的整体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要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强化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讲求核算资料的质量,提高核算工作效率,充分发挥核算整体效应,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宏观核算即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看,会计、统计核算也必须协调统一。从统计核算来看,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核算的最高层次,它将一系列指标分门别类地组成一整套平衡表、矩阵表和账户,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社会再生产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及其结果。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要集合各个产业部门的经济活动,通常采用货币形式的价值量指标来进行核算。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民经济核算实际上是采用统计方法搞社会会计核算。从会计核算方面看,国民经济核算又是会计核算向社会会计发展的必然结果。社会会计又称宏观会计、总量会计,它既是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管理的客观要求,又是会计科学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随着会计国际化、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宏观控制手段之一的宏观会计,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微观的企业经济核算的需要,还是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的要求来看,都必须搞好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二、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中的主要差异与问题
会计、统计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反映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它们根据各自不同核算要求各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但这与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这就需要找出两种核算在协调统一中存在的主要差异与问题,从而更快、更好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1、会计、统计核算在管理体制上的差异。我国国民经济遵循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会计、统计在核算时也遵循这一基本原则,但两者的管理体制又不完全相同。财政预算的分级管理是按权、责、利相结合的原则,各级财政部门掌握的是“分级包干”部分的会计核算资料,而不是本地区全部企业的会计核算资料。而统计管理体制是为了适应各级政府管理经济、搞好综合平衡的需要,采取以块为主的属地原则,各地区能掌握本地区全部企业的核算资料,逐级汇总上报,形成国民经济的总体核算。
2、会计、统计对生产经营成果的核算原则不同。会计核算是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成果的,而统计核算是按生产经营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的。如统计核算对本期生产但未销售的产品、自制设备、大修理作业、定货者来料加工的原料价值都计算产值,会计核算则不将其作为销售收入。在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时,会计核算是按实际销售价格计算,而统计核算则是按现行价格计算;对本期生产未出售产品,统计核算按出厂价计算,会计核算则按成本价计算。
3、会计、统计在核算方法上的差异。会计核算是通过设置账户,依据会计凭证,采用复式记账的原理,对每一项业务加以登记、分类、汇总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则是对经济现象通过大量观察,运用分组法、综合指标法、动态数列分析法、统计指数法等来把握总体特征,推断发展总体趋势。
4、会计、统计对收益分配的核算不一致。会计核算反映企业收益的指标主要是利润,对利润的形成及分配核算反映比较详细,但分配额中包括了非本企业直接生产所得的营业外收入、转来利润及弥补亏损的收入。而统计核算则从宏观角度观察企业的社会收益分配,即通过核算企业增加值来研究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分配,再进一步核算企业可支配的收入及其分配,来反映不同企业拥有生产资金的规模和水平。
5、会计、统计在核算分类上也存在着差异。企业会计核算主要按主管部门分类,如新会计制度把国民经济按主管部门分为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商品流通、旅游饮食服务、施工房地产、对外经济合作、金融保险等行业。统计核算则主要按产业或产品分类,如国家新颁布的统计制度把国民经济划分为两大部类、三次产业、十三大门类(行业)。
6、会计、统计核算对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也不相同。会计核算以所得利润作为企业经济效益的考核指标和企业最终目标;统计核算则根据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要求,以企业增加值(或净产值)作为经济效益指标或衡量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依据。
总之,现行会计、统计核算中存在的差异与问题较多,两者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全面系统地反映整个国家经济运行全过程的指标体系和统一的分类标准,基本上还是自成体系。随着现代化核算手段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和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两者核算不协调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势在必行。
三、实现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构想
国民经济核算由会计、统计核算综合组成。协调统一会计、统计核算的基本思路是:以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主导,以国民经济综合平衡和宏观控制为依据,会计、统计在保持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双方都作些改进,加强相互之间的协调配合,提高资料的共享度,最终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
1、完善会计、统计核算体制,制定一套满足国民经济核算基本要求的财务收支统计制度或会计决算制度。企业财务收支资料,除按财政预算体制要求上报财政部门外,还应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按统计核算的要求,将企业全部资料按块块逐级上报统计部门,由统计部门按主管系统、产业部门进行分类汇总,用于宏观分析。这样既可以满足宏观经济管理各方面的需要,又可以减轻基层负担,使信息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标准化。2、加强会计统计的信息管理。现代管理理论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管理的重点是经营,经营的中心是决策。而决策是否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对会计统计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取决于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获取和传递信息的及时性与正确性。企业只有对所发生的信息、形成的信息流进行及时、迅速、科学地处理,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可以说,信息是企业经营的重要依据,是企业经营活动的重要资源。信息的重要性还体现在使用目的的多样性上,它既能满足企业内部的管理需要,又能满足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外部集团的需要。
3、规范会计、统计核算指标,改进会计、统计核算原则。在核算中,对会计、统计相同的指标,在指标名称、涵义、计算口径、计算方法上应力求一致,使会计、统计核算找到共同语言。如现行会计制度中的“存货”同统计中的“库存”“储备资产”,在经济含义、核算内容上基本相同,为便于同国际标准接轨,会计、统计在核算时均应采用“存货”的概念。对会计、统计在核算中存在着差异的资料,应有明确分工,相互补充,搞好协调统一。如反映本期生产成果(如产量、产值)以统计资料为主(不合格产品应统计在内),反映本期实现的经营成果(如销售收入)以会计资料为主,以解决会计、统计在核算原则和指标口径上的不协调。
4、调整和增加会计核算中有关分类的内容,满足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会计核算除按行业分类外,可与统计核算配套,增设按产业分类核算的内容。此外,根据统计核算的要求,在资产负债表中增加一些独立的项目,这不仅为统计核算提供了直接资料,也解决了会计、统计核算在分类方法上的不协调问题。
5、建立增加值会计,实现会计、统计核算的协调统一。增加值也叫附加值或追加值,会计上习惯叫增加值,它是本企业经营活动在外购货物和劳务上获得的增益,即营业收入扣除经营活动中耗费的中间产品和劳务后的余额。增加值的核算扩大了现有会计、统计信息的使用范围,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
用什么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经营成果是会计核算目的和统计职能不容回避的问题。总产值、销售额包括了外部购置价值,有重复因素,而且生产经营起点不同的企业难以对比;不含重复价值的利润虽然能反映企业的净收益,但其真正受益者仅限于业主或股东。而增加值能显示各方面(包括政府、职工、股东、债权人)对企业及社会的贡献,是企业的一项综合性权益指标,它把企业的经营核算与分配核算、微观核算与宏观的国民经济核算联结起来,从而把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真正联结在一起。会计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在加强微观核算职能的同时扩大会计宏观核算职能,即在加强会计固有职能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座通向国民经济核算的桥梁,这座桥梁就是增加值核算,即“增值会计”。
【参考文献】
[1]吕能贤:当代实用企管技术[M].中国科技出版社,1992.
[2]马洪、王梦奎:中国发展研究[M].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
[3]杨宇立:审视中国[M].北京出版社,2000.
经济增加值的计算方法范文6
关键词: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结构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7-0171-03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推进的过程中,各国间的贸易往来日益密切,产品生产跨越多个国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贸易制成品的生产工序复杂细化、生产链条逐渐拉长,促使中间品贸易迅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中国作为东亚的重要经济体,逐渐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形成了跨越许多国家的垂直性贸易链。自中国实行出口导向性政策以来,形成了对进口中间品的高度依赖关系。根据测算,2003年,我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比较深的装备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比率均在20%以上,即来自进口的中间产品价值占同类出口产品价值20%以上。2008年,我国制造业部门进口中间投入品价值占整个价值增加值的37.3%[1]。这都表明我国已经在相当程度上融入了生产的全球化过程。本文从分行业角度来分析我国制造业各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和垂直专业化结构,有利于识别和度量跨国生产分工的类型与深度,以及发现随着时间推移,一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程度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一、垂直专业化计算方法
垂直专业化(VS)即一国总出口中的国外价值,是衡量跨国生产分工的综合性统计指标。VS中包括了不同的组成部分,每一部分有着不同的经济含义,代表着不同的跨国生产分工类型。
本文采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2000年和2011年的行业贸易数据,借鉴王直、魏尚进和祝坤福[2]的应用方法,通过MATLAB软件计算VS中各组成部分,从而对中国制造业垂直专业化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其中,涉及14个制造业部门,分别为:食品、饮料及烟草加工业(c3)、纺织及纺织制品(c4)、皮革及鞋类制造业(c5)、木材及木制品业(c6)、造纸及印刷业(c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8)、化学及化学制品业(c9)、橡胶及塑料制品业(c10)、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1)、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c12)、机械设备制造业(c13)、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c1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c15)、其他制造业(c16)。具体模型和计算方法如下:
采用三国模型,每个国家和地区包括N个行业,每个行业均可用作其他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使用品。那么各国总产出表示为:
Ass Asr Ast
Ars Arr Art
Ats Atr Att+Yss+Ysr+Yst
Yrs+Yrr+Ytt
Yts+Ytr+Ytt=Xs
Xr
Xt
其中,Ysr代表S国产品被R国用作最终使用品的部分,Xs分别表示第S国的产出,X和Y为N*1的列向量。Asr为直接消耗系数,是N*N的矩阵。定义Bsr为完全消耗系数,则Bsr为N*N的矩阵,B=(I-A)-1-I,于是就有:
Xs
Xr
Xt=Bss Bsr Bst
Brs Brr Brt
Bts Btr BttYss+Ysr+Yst
Yrs+Yrr+Yrt
Yts+Ytr+Ytt
因此,S国向R国的中间出口,可以分解为以下9部分:
AsrXr=AsrBrsYss+AsrBrsYsr+AsrBrsYst+AsrBrrYrs+AsrBrrYrr+AsrBrrYrt+
AsrBrtYts+AsrBrtYtr+AsrBrtYtt
定义增加值系数VsVAs(Xs)-1,Vs为1*N的行向量,令Lss=(I-Ass)-1表示单国的里昂惕夫逆矩阵,L是N*N矩阵。以Esr表示S国向R国的出口,包括最终出口和中间出口两部分,则Esr=AsrXr+Ysr,那么S国的总出口可以表示为:Es=Esr+Est=
AsrXr+AstXt+Ysr+Yst
S国向R国的中间出口可以表示为:AsrXr=AsrLrrYrr+AsrLrrEr
因此,根据出口品的价值来源和最终吸收地,可以将VS分解为8部分,即:
VS=(VsLss)T#[AsrBrs(Ysr+Yst)]+(VsBss-VsLss)T#(AsrXr)+(VrBrs)T#Ysr+(VrBrs)T#(AsrLrrYrr)+(VrBrs)T#(AsrLrrEr)+(VtBts)T#Ysr+(VtBts)T#(AsrLrrYrr)+(VtBts)T#(AstLrrEr)
二、计算结果及分析
通过计算中国制造业总出口的VS比率及其各组成部分的分解情况,可以发现中国的制造业出口垂直专业化结构呈现以下特点:
第一,中国绝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VS比重都在增大,对比2000年和2011年的数据,发现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c8)、电气和光学设备制造业(c14)一直是VS比率最高的行业,在2011年分别达到43.7%、30.2%。而且,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的出口量也是所有制造行业里最大的。这足以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生产链条变得越来越长,越来越多的国家参与到中国制造业贸易之中,制造业出口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不断加深。
第二,从构成VS的价值来源国来看,直接出口对象国在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品的价值占比(MVA)几乎均在80%以上,来自第三国的价值增值(OVA)在中国对韩各制造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VS)占比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仍在5%~17%区间内,这进一步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中隐含着大量的外国增加值,尤其是来自第三国的增加值。
第三,从构成VS的产品类型看,对比2000年和2011年的数据,中国制造业出口中VS结构的变化是:有13个制造业最终出口品的外国增加值(FVA_FIN)比例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大多数制造业行业中间品出口的外国增加值(FVA_INT)比例上升,相应地,中国制造业出口中的增加值的重复计算部分(PDC)比例也逐渐增大,这说明中国制造业出口的VS比率上升主要是由中间品贸易增加引起的PDC比例增加所拉动的。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国大多数制造业行业的垂直专业化率不断提高,尤其是技术投入高、生产环节复杂的电气光学设备制造业(c14)的垂直专业化率达到30%以上。其中,中间品中外国价值(PDC和FVA_INT相加)的比例由2000年的46.4%上升到2011年的51.6%,这足以说明该(下转174页)(上接172页)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逐渐从低端向中间环节爬升。对于纺织及纺织制品业(c4)和皮革及鞋类制造业(c5),该类行业属于低技术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垂直专业化率相对较低。因此,中国要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努力提升在贸易增加值大、技术水平高的核心制造业环节的参与度,从而获得高的贸易收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