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渔业信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现代渔业信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现代渔业信息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1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现代企业;管理创新

在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经营决策等各个方面,已经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的所有环节中都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企业管理思想、以及管理模式、方法、手段的发展,同时也改善了企业内部的组织和操作机制。

一、企业信息化的作用

(一)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企业信息化指的是将现代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机制中的每一个环节中,从而提高企业信息之间的传递速度和效率,使企业及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资源,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企业信息化可以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改善企业管理氛围,有利于企业管理机制的开展,从而确保企业良好运营。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表现。信息化建设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来处理和完成数据分类、资料存储、信息计算等相关工作,企业员工只需进行原始的计算机系统的记录、输入、输出,大幅降低了其劳动量;企业的内部管理系统通过计算机系统可以快速、精准、明确、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化管理,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的业务办理的速度,以及信息处理工作更加快捷、方便,同时,企业的运转和经营效率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企业信息化建设,规范了数据的相关来源,以及存在格式等,使企业管理更加规范化,大幅提高了企业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二、实现企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即是管理创新

企业的信息化指的是在企业的相关管理中应用计算机技术,来实现各项业务流程的管理,这即是企业信息化管理与非信息化的管理之间的不同之处。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现行的管理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变革、创新、和改进,它使企业生产的流程更加规范、公正、透明。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进一步完善和创新管理模式、绩效考评、运行流程、组织结构等各个方面。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进程完成后,开始的信息化管理,而中国企业则是在工业化发展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就开始了信息化管理,所以,我国企业不仅现代化的信息基础不足,而且在管理流程上也没用规范的数据,有的甚至对管理流程这个概念并未有多少认识,因此,导致许多企业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了盲目管理的模式,所以说管理模式问题是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互助推进

在工业生产,以及企业结构中,其技术生产力是否先进主要体现在信息化程度,在现代的企业管理中,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在实际管理中,以及实践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有效管理控制企业流程,以及经营管理方式,需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企业资源,有效整合企业运营过程中的分散数据,使管理信息实现共享、分流、交互,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信息化建设是通过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企业的运行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模式进行重组、改革、以及再造,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通过信息化技术来使企业管理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创新了一个先进管理思想,有效的引导着整个企业信息化建设系统健康的发展,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创新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只有实现企业信息化管理,才能引进现代化的经营理念,也就是通过先进的技术来改造传统的系统,带来全新的生产方式、运行模式。通过信息化的管理手段来提升企业技术的发展水平、加工效率,进而带动创新型技术与研发型设计的完美融合。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发展的源动力,在企业信息化的时间探索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让我们认识到信息化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一种观念、理念上的问题。很多人们在研究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侧重于信息技术自身,却对信息化的管理流程和模式没有提起重视。要想建设出专业化、系统化的管理机制,需与企业经营的具体战略措施相结合。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企业信息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实现企业科学化管理,为企业决策提供准确的、可靠的信息依据,从而使抉择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降到最小;另一方面,提高了企业管理的结构和业务流程的合理性与公正性,将企业资源,以及生产要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企业中的快速发展。

四、评价企业信息化与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创新

(一)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优势主要表现是:企业实现信息化拓宽了企业的发展空间,并具备了在线公司的强大功能。有效结合新型经营理念和企业信息化,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经营理念,从而大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盈利条件和机会。传统企业在网络条件以及新的经营模式下,可实现以最小的投资获取最大化的经济效益,为我国传统企业改造提供了有利的参考依据。

(二)企业信息化与新型经营理念相结合。其局限性表现在: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水平: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熟悉市场的运作、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还要对消费者心理,获取顾客信息的途径进行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创新出企业新的经营管理理念。松散型组织内的各公司资源很难实现共享。通过信息技术可以组织松散型企业,但因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我国现在还很难开展松散型公司运作方式,其制约因素包括:公司资质、信息交流、整体社会人文环境、信誉保证等。

五、结语

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应不断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同时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我国国情,发展企业信息化技术,从而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方式。

参考文献:

[1]陈念,雷玲.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管理创新[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9,02.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2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现代林业;发展;途径

随着林业科技的不断创新和改革,人们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林业资源也得到了保护,为了使林业资源得到更好的改善和稳定增长,需要相关人员能够根据目前的发展情况对林业技术进行不断研究,使现代林业的发展更加迅速。实践证明,林业技术的不断创新在某种程度上减轻了生态危机,稳固了林业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及经济上的地位,为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更大贡献。

一、当代创新林业技术对林业资源发展的重要影响

(一)健全林业产业体系

目前我国的森林资源呈现出严重紧缺的状态,长期以来林业一直未能避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影响,进而导致林业结构问题不断涌现,林业经济也开始陷入困境,同时林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基本较低,缺少专业性,使林业经济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所以不断在林业技术方面进行创新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我国应当及时完善并健全林业产业体系。

随着林业科技的缓慢发展,产生了更多的滞后问题,许多矛盾关系也因此显现。面对目前林业生产水平低下的问题,要想使林业在市场上获得一席之地,必须要改变以往的林业产业结构,健全并完善林业产业体系,首要任务则是建立一定的创新机制,从而在提高林业技术进步的前提下,完善林业产业的原有结构。

(二)健全林业生态体系

生态环境建设主要以林业为建设主体,在促进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为止,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如重点生态林业工程的实施和天然林业资源的保护等,对于我国林业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尽管如此,建设林业生态工程也面临一定的挑战,但是就我国目前林业发展的情形来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我国的林业技术还是相对较薄弱的,目前很难满足建设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需求。然而,要想健全林业生态体系,也必须将创新林业技术放在首要位置,同时通过各类技术的相互结合与实践改变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三)提高林业教育的发展水平

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都远远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人才的队伍,但是目前我国林业技术人员结构配备不合理的情况在某种程度上还无法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大多数工作者基本都是坚持以往的工作模式,工作效率较低,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使现代林业的发展受到制约。为了培养林业技术人员成为高素质人才,必须加强林业技术创新,使林业教育的发展更上一层楼。因此唯有配备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效的使林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出来,进而使现代林业发展更加迅速。与此同时,在林业技术方面不断的创新,既能改善林业技术结构,又能使林业劳动者的素质得到全方面的提高。那么随着社会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坚持林业技术创新才能使林业教育发展得以顺利进行,从而推进现代林业的发展。

二、现代林业在技术创新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伴随世界各国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在林业建设方面需要更多的林业技术科技成果来进行不断创新和对林业产业的技术支持,但是由于我国在这方面的成果较匮乏,林业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足,使我国林业发展持续减缓。同时,林业科技成果处于结构性短缺的情况也使得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技术无法达到平衡,特别是重点科研项目方面不突出,缺少研究,致使林业技术创新与许多发达国家无法比拟,甚至落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二)缺少技术创新意识

通常林业从业人员往往坚持以往传统的经营理念,对于林业的研究、投入、发展和开发利用等缺少创新进步意识,从而约束了林业技术人员的创新思维,同时相关部门对林业技术开发工作的不重视也是影响现代林业发展缓慢的重要因素。

三、加强林业技术创新的措施

(一)健全林业技术创新体制

就目前我国的形势来看,林业企业、林业经济危机和森林资源危机表现较突出,在经济方面更是长期坚持粗放型增长模式,进而使我国的现代林业在发展道路上受到很深的影响,使林业产业结构呈现出相对不合理的状态。因此,为了改善目前的林业发展现状,必须尽早培养林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健全林业技术创新体制,使林业产业化,结构更加合理化,实现现代林业的发展与林业产业技术齐头并进,良好发展。

(二)加强林业教育改革

当今社会,无论是哪个行业都离不开创新,更加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人才的队伍,现代林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因此唯有提高林业技术创新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全能型人才,现代林业要求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加重视林业教育的力度,将林业教育作为发展中的主体,深化并不断改革林业教育的具体要求,从根本上解决林业教育水平相对低下的问题,从而全方位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激发林业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所以,为了满足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必须不断进行林业技术创新,不断进行林业教育改革。

(三)储备林业技术创新型人才

无论是企业还是企业中的一个独立部门,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是衡量其发展好坏与速度的重要标准,那么现代林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如果想要跟得上目前经济发展的速度,就必须要储备大量的创新型林业技术人才,这样才能为现代林业的发展和不断创新打下基础,提高现代林业发展的速度。首先,应该适当调整林业部门的组织结构,培养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其次,组织相关人员定期进行培训,相互学习和交流,从技术和思想等方面进行全面素质教育,使每个人都能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意识;最后,林业部门应该将林业教育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核心目标,并给予高度重视,从多方面为林业技术实现不断创新提供人才保障。

结束语:

综上所述,林业技术创新不仅关系着现代林业的不断进步,同时也影响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对现代林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林业部门应当高度重视对林业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促进现代林业的快速发展打好基础。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逐步对林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并加强人才的培养和配备,将不断创新作为林业发展不竭的动力,努力为我国现代林业再创新高作出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洪昌,苑冰冰,罗燕娟,赵亮. 林业技术创新与现代林业的发展[J]. 中国农业信息,2015(03):143.

[2] 唐元,吴军,戴洪冈.林业技术创新对林业发展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12(14) :07-09.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3

关键词:物流信息化;信息技术;现代企业;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3-0094-02

现代企业发展离不开物流信息化的支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依靠物流信息系统的支撑,可以实现产品全程监控、可视化管理,降低“牛鞭效应”和成本,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对于现代企业来说,通过企业自身的信息化可以提高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竞争力,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产品的占有率,保证供货速度的可获得性以及良好的服务品质。

一、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是指现代企业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物流过程中和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或部分信息进行采集、分类、传递、汇总、识别、跟踪、查询等一系列处理活动,以实现对货物流动过程的控制,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管理活动。物流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灵魂,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物流信息化的目标模式是以提高效率为核心,而不仅仅是追求单纯的效益。通过信息化管理,使对客户的供货期逐渐缩短。系统的各个物流单元都是围绕着如何缩短供货时间,提高供货效率来设计解决方案,从而整合成一个高效率的物流系统。在经济全球化发展中,把提高效率视为现代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现代企业中物流的作用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呈现出信息化、网络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等发展趋势,其中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核心。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和现代化方式,对物流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对资源进行快速整合,并使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最优集成为新的管理模式。

物流信息化表现为物流信息的商品化、物流信息收集的数据库化和代码化、物流信息处理的电子化和计算机化、物流信息传递的标准化和实时化、物流信息存储的数字化等。因此,条码技术(barcode)、数据库技术(Database)、电子订货系统(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电子数据交换(EOS: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快速反应(QR:Quick Response)及有效的客户反映(ECR:Effective Customer Response)、企业资源计划(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等先进技术与管理策略在现代企业中将会得到普遍的应用。

物流信息化的最大特点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有效地应用于实际的物流业务中。首先,广泛应用互联网搭建物流信息平台,互联网的发展和规范管理,特别是安全软件和技术设备的发展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环境;其次,将优化的物流运作流程融入软件,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标准化、模块化的物流与供应链软件产品,为国际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最后,加速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为企业间的信息沟通和采用应用服务(ASP)模式降低信息化成本创造了条件。为物流信息化创造良好的应用环境,提高物流信息化的应用水平,是推进物流信息化的关键所在。

二、物流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的影响

现代意义下的物流只有在通信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才能得以实现。没有信息网络的快速信息传递,物流系统是无法实现高效快捷的服务的。

在现代物流企业中,运用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微机技术进行的运输车辆管理、订货管理、库存控制、配送中心管理及工厂和配送中心的选址分析等,都是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中的具体运用形式。在现代制造企业采用的CAD、CAM和CIM技术,使物流中材料管理的概念得以实现。在零售企业中,POS技术的引入以及数据采集的条形码技术和扫描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物流信息的反应速度。

信息技术提供了对物流中大量的、多变的数据进行快速、准确、及时的采集、分析和处理的功能。它提高了信息反应速度,增强了供应链的透明度,从而大大提高了控制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水平,提高了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不必再花费巨资进行产品信息采集了。企业可以在网上电子公告,对用户进行调查;也可以将产品调查标放在企业主页或者某个知名站点上(尤其是某类产品的专业站点),让用户在网上即时填表或者下载填表后返回;此外企业还可以根据所掌握的客户资料,发电子邮件。当信息系统通过网络采集到足够的产品信息后,企业决策层根据这些信息适时调整生产计划,适时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产品一旦定型,客户就可以通过电子商务系统下单订货,这些信息反馈到企业,企业立即组织生产,最后通过配送系统及时送到用户手中。

三、物流信息化促使现代企业的重组和变革

物流信息化将给社会经济带来迅猛而且深刻的影响。它把商店、广告、订货、购买、货币、支付、认证等实物和实物处理虚拟化、信息化,使它们变成脱离实体而能在计算机网络上处理的信息,强化了信息处理,弱化了实体处理,用信息处理来控制实体处理,使实体处理更科学化、效率化。所以最后结果是它必将导致产业结构大重组,原有的一些行业、企业、单位将逐渐消亡,社会上将会新增加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也将扩大一些行业、企业和机构。产业重组将从根本上改变现代企业内部运作、外部合作和交流的机制,前所未有地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运行效率。

产业结构重组的结果,使得社会上的产业只剩下两大类,一类是实业,包括制造业和物流业;一类是信息业,包括广告、订货、销售、购买、服务、金融、支付和信息处理业等。在实业中,制造业和物流业相比,制造业会逐渐弱化,而物流业会逐渐强化。制造业的弱化,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购买力水平的提高,需求朝着个性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而影响到产品生产,使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供给过剩时有发生,企业不得不实行柔性生产,企业的组织结构也由固定型转变为灵活型,能随时根据产品品种、规格、产量的变化而变化。随着这种企业的增加,尤其是虚拟企业的增加,制造业的实体企业不得不随时变化规模,时大时小,甚至时存时亡。另外,由于市场需求的变化,企业必须更加重视市场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这就使得企业生产经营的内部结构由橄榄型(如图1)变成哑铃型(如图2)。这些导致了制造业的弱化,而物流企业则会越来越强化。

物流企业不但要把货物送到用户手中,而且还包括生产企业及时进货入库等。物流企业既是生产企业的仓库,又是用户的实物供应者。要求物流体系必须采用信息化运作方式,实现信息和数据的即时传递,货物的自动识别、分拣和跟踪,以及生产、仓储、运输等各环节的协调。随着物流业地位的提高,它在国民经济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国家经济竞争力的表现,物流活动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使得物流信息化问题变得十分迫切。物流必须尽快实现信息化,提高自己的效率以适应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否则就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四、现代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1.转变物流信息化建设理念。物流信息化的内含是管理创新。信息化是一个管理工具,在实施物流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分析、优化,删除多余的环节,建立工作流程的规范化,再以信息化的形式固定下来,并在运作中不断地调整与优化。换言之,要用物流信息化去反映先进的管理理念,体现先进的运作流程,而不是用信息化去维持现有流程甚至是落后的流程。因此,物流信息化是与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密不可分的。

2.合理应用物流信息技术。物流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条码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企业应因地制宜的利用信息技术及其他交叉学科技术提升其综合管理水平。

3.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是要解决整个行业的信息化问题。公共信息平台是向各类用户提供信息交换与共享服务的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如物流信息的与共享,物流行业与其他相关机构的信息交互。这些信息化需求不可能由某一企业单独承担,而应该由外部的服务供应商或政府部门负责满足。这一层次的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物流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EDI网络服务中心等。

4.加快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在现代企业的产业链中推广标准化的物流信息,使其在产业链中能最大程度的快速、准确的传递,能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就要求各相关企业联合起来,使用标准的物流信息化信息,具体包括: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基础模块等方面的标准化;合同、单据、标签、管理报告的标准化;业务统计指标、关键绩效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客户开发、供应商选择、成本结算等业务流程规范化;采购、运输、储存、终端销售等操作流程与作业行为规范化等。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进行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向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转型。

5.物流信息化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提高,取决于物流企业员工的信息化知识和水平的高低,员工的物流信息化知识水平高,乐意使用信息化技术和设备,可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员工有舒适感和成就感,从而推动物流信息化进程。加强物流信息相关人才的培养,解决企业中物流人才缺乏的问题,主要的办法是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在培养中,一要加强物流企业与各高校的合作,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二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以便形成一支熟悉物流运作规律、具有开拓精神的适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企业家队伍和物流经营骨干队伍;三要重视所有员工的基础培训、业务培训和观念培训,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为现代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的提供所需人才。

五、结语

物流信息化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发展,而物流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又反过来促进企业的发展,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总之,企业进行物流信息化建设,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及时而准确地掌握各种信息,调动自己的可用资源,构筑起一体化的信息网络,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物流信息化是当今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对物流信息化的应用问题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荀启明.现代物流发展趋势与促进我国物流发展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4,(9).

[2]李光荣.物流信息化:我国物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之路[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4,(5).

[3]翁适.国际物流信息化发展趋势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13).

[4]陈业玲.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9,(8).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4

【关键词】 风险管理 成因解析 应对措施

1. 信贷风险成因解析

1.1.内因:商业银行存在着制度上的缺陷

1.1.1信贷风险控制目标不明确。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理念和信贷风险与效益整合管理的机制。表现在信贷管理缺乏清晰的权力责任制度和激励约束制度,当激励不足时信贷人员会选择消极怠工,而激励过分时则容易选择铤而走险。同时,当贷款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所谓信贷委员会的集体负责制度来承担责任,结果是人人负责而人人又不负责,使得责任的追究无从着手,以致在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之间进行单向选择,或是片面追求信贷资产质量,以致信贷业务持续萎缩;或是无视信贷资产风险,盲目发放贷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

1.1.2信贷风险制度执行不力,存在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一是贷前调查作为风险控制的关键环节,信贷人员做不出有深度的调查,对于企业提供的报表数据轻易采信和运用。二是贷后检查作为风险控制的重点环节,放松对贷款企业的后续管理贷后管理仅限于应付日常制度检查的需要,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造成贷款预警机制失灵。三是没有建立起直观科学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对企业财务指标的风险预警、监控信息体系过于复杂不易于操作。

1.1.3信贷风险控制广度不够。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缺乏风险全程控制的理念,忽略对风险事前、事中控制。在对客户目标的选择定位、贷款发放、贷后管理和贷款责任等方面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1.1.4信贷风险控制力度大小失当。在经济杠杆运用上,发放贷款给予一定奖励,清收不良贷款也给予重奖,造成贷款发放数量越大、质量越差则奖励越多,而质量越好却奖励越少的异常机制;该重奖的信贷资产没有得到重奖,不该重奖的信贷资产却因清收了大量不良贷款而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巨大奖励。

1.2外因:经营环境风险因素多,制约强度大

1.2.1政府信贷风险的客观存在。所谓政府信贷风险是指在政府信用的引导下,银行向政府发放的或者向与政府有关联的企业发放的贷款,由于政府行为而使银行面临的坏账风险。它是以市场化的面目出现的,银行可能并未与政府发生直接的信贷关系,但信贷风险的发生却与政府的行为密不可分。

1.2.2消费信贷的法律环境不完善。我国目前尚未建立起一套完备的个人信用制度。与消费贷款相关的法律不健全。对失信、违约的惩处办法不具体。对出现的问题往往无所适从,风险控制难以落实。

1.2.3企业财务报表失真及集团客户关联交易问题突出。银行目前遇到的很大困难是企业提供的财务报表不真实,使得银行的评估办法基本无效。尤其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很难审查,由于上市公司大都是部分上市,上市公司的现金流状况说明不了问题,因为他们与集团之间存在着重大关联交易,而集团公司则往往借助多种融资渠道,形成覆盖银行、证券、保险以及上市公司的复杂的企业簇群。这种跨领域的多元化集团运作,增大了公众、监管机构、中介机构的监管难度。而一旦问题爆发,加大银行贷款的风险。

2. 应对措施探讨

2.1逐步建立全社会范围的个人信用制度

建立科学有效的个人征询体系是银行控制消费信贷风险的前提保证。从目前的实际出发,可以分两步走:先在银行内部建立全行性个人客户信用数据库,同时加快建立国内各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换制度;第二步,由中央银行牵头建立一个股份制个人征信公司,联合金融机构、政法部门、劳动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机构等,搜集整理个人收入、信用、犯罪等记录,评估个人信用等级,为发放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提供消费者的资信情况。

2.2加快实行浮动贷款利率

人民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在利率浮动比率、贷款比例和期限安排上,给商业银行以更大的余地,以便更好地为客户服务,更好地防范风险。

2.3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2.3.1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贷后管理包括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有问题贷款处理以及贷款回收和总结评价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2.3.2明确贷后管理职责。明确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理顺经办行与管理行贷后管理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

2.3.3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按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直接管理客户对象,对审批的重点客户、跨区域集团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直接营销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贷管理部门风险经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本行信贷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客户部门要建立重点客户的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参与现场检查,组织落实贷后管理内容。

2.3.4完善风险预警机制。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2.3.5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有章必循”。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许多原因就是职责不明,追究不力。要通过设定各责任人贷后管理的“高压线”,对不履行贷后经营管理责任、信贷资产出现风险或出现风险不能及时化解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2.4对集团客户授信风险防范应当做到多方联动、措施及时,从源头、流程和硬件建设上对集团客户进行综合化管理

2.4.1抓源头。完善集团客户管理制度,收集客户的全面准确资料,理清集团客户内部关联,为准确判定集团客户和确定授信提供信息支持。从客户的公司治理结构、财务制度、经营业绩、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将产权明晰、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管理严格规范的优质客户纳入授信视野。

2.4.2抓流程。将监督管理贯穿在授信业务的全过程,变重放轻管、重贷前轻贷后的点式管理为前后并重的全流程管理模式。加强对集团客户的财务信息的收集和财务活动的监控,将客户的重要资金运用控制在视野之内。

2.4.3抓硬件。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电子化建设,尽快将客户信息综合汇总,实现全系统客户信息的共享,上下联动的立体型、综合化管理。通过电子化建设,将全系统授信业务的前期调查、复查复核、审查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业务分析、档案管理等环节纳入标准化程序,实现授信业务操作流程的全程电子化控制,克服或减少授信业务中的信息不对称现象。

参考文献:

[1] 朱子云.商业银行客户授信等级评判系统的构想及其应用[J].金融论坛,2003,(8).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5

论文摘要:在明确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信息化建设经验,分析了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南京现代物流业发展特点和趋势,提出了通过构建具有不同功能和不同应用对象的各类物流信息平台来加快现代物流信息化建设,从而促进南京企业内部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的协调发展。

物流外包策略的实施需要企业内部以及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有效协调。在对南京一些工商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研时中发现.物流产业的这种协调发展面临很多障碍。工商企业有外包物流业务的需求,但对承接物流外包业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有许多顾虑:第三方物流企业抱怨工商企业不肯释放物流业务;政府相关部门在推进地方物流产业发展过程中有意协调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又往往困惑于没有合适的指导措施。随着商业环境的变化,信息流已成为物流系统的关键因素,信息化成为提供跨企业、跨区域高质量物流服务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是促进工商企业和第三方物流企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动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切人点

1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物流信息化指通过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平台和信息装备等对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仓储、加工和配送等物流全过程进行信息的采集、交换、传输和处理.实现物资的供应方、需求方、配送方、储存方等的有效协调和无缝衔接,从而构造出高效、高速、低成本的供应链体系[。物流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础环境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或机构)的内部信息系统建设。

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必由之路,物流信息化也是电子商务的必然要求。电子商务如火如荼的发展,使现代物流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目前的发展表明.电子商务交易额中80%是企业对企业(b2b)交易,电子商务带来的这种交易方式的变革,使物流向信息化并进一步向网络化发展。

2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信息化发展状况

在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利用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对货物进行跟踪、分拣等;基于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进行企业内外的信息传输,实现订单录入、处理、跟踪、结算等业务处理的无纸化,实现企业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由于货物包装形状和规格各异.为便于机械化装卸及各种方式联运,日本制定了一系列标准,统一了货架、托盘、集装箱的尺寸标准。日本的丰田物料搬运公司以自动搬运技术为基础,将搬运(无人搬运车)、保管(自动仓库)、控制(系统软硬件)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支持所有行业的物流。

美国通过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实现供应商和客户的信息共享,运用准时制(jit)、供应商管理库存(vmi)、协同规划、预测和补给(cpfr)等供应链管理技术,实现供应链伙伴之间的协同商务.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美国国家运输交易市场利用internet技术,为货主、第三方物流公司、运输商提供一个可委托交易的物流交易公共信息网络。美国capstan公司建立了一个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以会员制方式提供服务,将采购商、供应商、物流服务商、承运人、海关、金融服务等机构集成到平台上。日本的住友、三井和三菱等三大综合商事,2001年就共同合作构筑电子物流信息市场,将商品电子贸易与物流运输两大项业务同时在互联网上完成,从而在日本国内构筑起第一座最大的电子物流信息市场。

美国广泛应用仓库管理系统(wms)和运输管理系统(tms)来提高运输与仓储效率,例如沃尔玛同休斯公司合作发射了专用卫星,用于全球店铺的信息传送与运输车辆的定位及联络,公司运输卡车全部装备了卫定位系统(gps),总部实时掌握每辆车的位置、装载的货物、目的地等信息,合理安排运量和路程,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潜力。许多欧洲供应商在配送系统中使用企业资源计划(erp),用来提高配送速度和提高供应链中的信息流。在德国,有一定规模的同际货运、运输公司、船运公司,几乎在决策、管理、操作各环节都有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德围口岸部门也建设了相应的进口报关系统。

3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信息技术应用和基础环境建设方面

于南京缺乏大型的第_二方物流企业,多数中小型物流企业是传统储运企业的翻版,尚不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处理物流信息的能力:根据调研,在闰外物流企业得到广泛应用的条码、rfid、gps/gis和edi等现代信息技术往南京物流企业中的应用情况不够理想。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辆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应用也不多。在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方面.南京是我目重要的通讯信息巾心.是我同长途交换中心和传输中心之一,南京目前已经形成了广泛覆盖、高速互联、具备多种服务能力的信息基础设施,电信、广电、计算机3个网络也都有了较快的发展。

3_2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方面

2003年南京王家湾物流中心建立了物流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载中心和海关监管点,是南京第一个以先进的计箅机网络技术为支撑,以物流为载体,进行电子商务交易的综合物流信息中心。在运营一段时问后,由于规模较4,lf9物流货运商存在进人壁垒,导致最后该信息平台被弃用同时随着王家湾物流中心的物流职能向丁家庄物流中心转移.王家湾海关监管点也已_并入龙潭港保税物流中心。

目前南京的政务性公共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电子口岸平台、各类交通监管信息系统及某些特殊商品监管信息系统,分别已在各有关职能部门主持下开始运作但南京现代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一个具备企业内部物流体系和第三方物流体系信息共享功能的现代化物流信息平台,这个信息平台应该是对目前各分散在不同企业和部门的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具有可视化的特性。

3.3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

工业企业方面,南京的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力五大支柱产业的企业广泛使用管理信息系统或erp系统.已构建了较好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但这些企业内部信息系统更多的用于生产物料管理、财务管理、行政管理等.能真正用于物流管理的还不多。商贸企业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南京已经涌现出苏宁电器、苏果超市、江苏新华发行集团图=仔物流中心等一大批内部信息化较好的企业。高效的物流配送是商贸企业增加利润的根本保障,因此,商贸企业一般都以配送中心为基础,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企业内部信息系统中小型—『=商企业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虽然也有迫切的要求,但是在实现过程中,由于对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所需的人力、财力认识的不足或者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不能保证对物流信息化的投入,信息化程度还较低物流企业方面.南京目前的物流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都比较低。南于物流信息软件是管理软件,需求的个性化和生产的批量化难以统一,加之缺少完整的物流信息管理标准,造成物流信息管理软件开发成本较高。中小型物流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业务范围和业务总量有限,物流信息软件的高价格和运作的高成本限制了其购买和使用。总体上讲,南京的第方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程度还较低。

4加快南京现代物流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4.1不同功能的物流信息平台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实现不同的功能,例如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物流过程可视化管理平台、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和供应链管理平台。

物流业务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对物流过程的运输、库存、配送等3个流程进行协同,在实现企业内部协同的基础上,采用需求为驱动的方法来实现不同区域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物流过程可视化管理平台:以运输、库存、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配送等物流过程为对象,以pda、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物流业务过程进行计算机管理,并为用户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图形显示和输,实时、准确、动态地管理物流业务过程。

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对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处理,为服务企业的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支持,对物流活动的良好运作提供信息交换和系统支持.有效地解决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缺乏协作和沟通的问题。

物流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分类,帮助用户实现对车源、货源以及物流企业等信息的查询;根据用户输入的业务请求,运用决策工具进行决策分析,自动将满足要求的决策方案输出给用户。

供应链管理平台: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其在信息收集和获取方面的优势为供应链上所有企业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一方面实现供应链的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针对交易活动产生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创造更高的信息附加价值。

4.2不同应用对象的物流信息平台

不同的物流信息平台有不同的应用对象,包括企业层面、行业层面、区域层面等,不同对象的物流信息平台应既服务于各自的对象又有相互联系。企业层面的物流信息平台:2005年8月南京推出了十大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十大重点项目中现代物流集聚区项目有龙潭物流基地、王家湾(丁家庄)物流基地、南京空港物流基地和幕燕金属物流中心共4个。目前王家湾(丁家庄)物流中心正承担国家发改委“企业信息化专项”——南京丁家庄现代物流信息化项目,龙潭港具有进口保税、出口退税、简单加工、外汇管理等功能的保税物流中心已开始运营,这正是这些企业根据各自的特点。构建功能完善的物流信息平台的良好契机。

行业层面的物流信息平台:南京有电子、石化、钢铁、汽车和电力等五大支柱产业,这些产业在国内也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在南京地区就有扬子石化、金陵石化、仪征化纤、扬巴公司、南化公司等多家石化企业.在2006年就成立了中国石化南京地区区域联合采购协会,同skf轴承、nsk轴承和spirax疏水阀三大品牌供应商签署了南京区域联合采购框架协议。建立这些行业的采购、仓储、配送物流信息平台不但可以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营成本,还可以辐射到南京以外的区域。2007年10月南京市提出了要整合资源,重点构建“it供应链物流交易平台”、“化工交易物流信息平台”和“钢材物流交易平台”等公共信息平台。

现代渔业信息范文6

1.1农业信息化市场需求巨大

我国农村和小城镇人口占绝对比例。在对农村的考察过程中,强烈感受到农民、农业工作者对农业信息的渴望。当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通过建设“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农业110”及农业信息员、农业信息会等多种农业信息形式,开拓了为农业服务的新领域,通过网上交易、网上服务,确使农民尝到了农业信息的甜头。这说明农业信息化建设,顺应了农民需要,也顺应了市场经济、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1.2信息化是传统农业的倍增器

信息技术是当今发展最快的高技术,但就信息技术本身来讲,它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替代其他产业,只有和其他产业结合,才能够真正成为传统产业发展的倍增器。农业信息化主要包括:农业技术信息化,如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环境信息化,如气候预报、病虫害测报;农业经营信息化。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时期。要在人均0.067hm2的耕地上解决13亿人口的吃穿问题,根本出路在于以科学技术和信息及其物化了的设备工具和生产资料来武装农业,大幅度地提高生产率,因此发展农业信息将给我国农业带来难得的机遇。我国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尚处于低质低效水平,虽然劳动力成本低,但劳动力人员素质也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经营水平也同样不高。随着加入WTO的临近,我国农业生产不得不面临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要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就要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就必须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将当今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将会极大促进我国传统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并取得跨越式发展。

2对策

2.1把农业信息当作产业来发展

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把农业信息当作一项产业来发展。信息产业在农业上应用,一方面可以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农业信息本身也可以被当作产业来发展。因此,农业信息化建设绝不仅限于信息网建设,它还可以带动农业信息硬件、软件建设,还可以拉动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的收集、加工、处理、分析以及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网上结算、定单农业、物流配送等一系列农业生产、流通活动,既可以创造一大批就业机会,又可真正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在农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农业通过信息化可以获得倍增效益,信息业可以通过对农业的信息软、硬件服务形成农业信息产业,最终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政府要扶持,要给予优惠、引导,最终要按市场规律以企业运作方式来完成。

2.2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

在谈到现代化指标时,往往把信息化程度作为一项衡量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来看待。信息化指数的高低也就反映了该地区、该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发展农业信息化产业也就不能不建立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主要由信息量、信息装备、信息主体水平、信息消费等组成。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就必须按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各方面全面提升农业信息化水平。与我国目前农业水平、农村条件和农业人口来比较,尚有较大差距。但我国农业发展也具有地区性不平衡,西北地区相对落后,而东南沿海由于开放早,市场经济已经比较发达,农民已经向富裕小康水平转化,初步具备了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条件,有了建设农业信息化的投资能力,只要领导重视,加强相关人才队伍建设,完全有能力发展农业信息产业。另外,在目前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许多统计材料中,尚缺乏有关农业信息化方面的记录,应把农业信息化等有关量化指标加以统计,逐步建立起农业信息化指标体系,以推动农业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