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审计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级审计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级审计培训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1

近十年来,笔者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笔者对我校焊接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的了解。一方面,高级技工四处告急、供小于求,身价直逼公务员;而另一方面,有的职业类学校毕业的学生却找不到工作,供大于求。这与我们目前职业教育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分不开的。比如,目前有的职业学生德育存在一些问题,即重专业理论轻德育理论,重实践轻职业道德,使得用人单位不认可学生的学习结果。因此,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实践能力”为特色的职业教育,可能失去它的竞争优势。笔者认为,如何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应用,尤其是在实践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培养的人才既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又有助于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是摆在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为一名焊接专业的指导教师,我更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焊接专业学生的德育工作。除了认真贯彻实施学校的各项德育措施和班主任的班级管理条例以外,我还适时利用焊工实训课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渗透。

一、良好安全习惯的养成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校是传授知识、技能的主阵地,更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主战场。学校根据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以全面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为目的,加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要求学生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适用型人才。

焊接安全生产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职工的命运。因为焊接时焊工要接触易爆气体、易燃液体、压力容器、电、可燃物等,在焊接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弧光辐射、烟尘等,所以,养成良好的安全习惯尤为重要。让学生了解:安全习惯包括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安全习惯,预防触电的安全习惯,预防有害气体和烟尘中毒的安全习惯,强制要求学生实习时必须穿工作服、绝缘鞋的习惯等。还可以让个别受过伤害的同学现身说法,这更具有说服力。尽可能找机会让学生观看重大焊接安全事故的相关资料,观后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今后如何在实习生产中避免类似安全事故的发生,把安全操作的重要性牢牢地烙印到学生的心底。焊工专业的学生,男生多,他们热情好学,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极强,但有时,个别同学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对薄弱。他们安全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因为这些他们的道德状况、行为习惯,将来都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行业的技术水平,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所以,安全习惯的养成,迫在眉睫。

二、榜样模范的作用

榜样示范法既传统又重要,它以强大的说服力,现实而又直观地教育、引导、激励、鞭策着人们不断进取。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师德师风的感染,对学生严格要求,从点滴抓起,才能使学生在教学各项活动中受到更深刻的影响,形成更全面的人格素养。我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春分化雨般有机渗透,潜移默化地感染,就一定能达到德育、技能双重教育的显著成效。

教育家威尔逊认为:“人的生物性中就包含合作和自我牺牲的倾向,人是热爱生命的天使,人在最原始的内心深处就有一种要‘与人相联系’感觉。”只要我们能尽力体贴学生,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并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鼓励,树立榜样,相信他们一定能做得更好。

三、尝试多方面德育渗透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2

关键词:竞争优势;企业培训;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而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故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身上是人才的竞争,企业只有拥有了较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方能在同领域企业中利于有利地位。故企业只有注重对员工实行战略性的投资,才能为企业带来较为独特的竞争优势。在企业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满足员工发展需求,切实有效地提高整体效益。

一、企业员工的培训目的

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具有的特点是多层次、全方位,使人才能够在生产实践中得到理论基础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培训是一个企业实现自身利益的追求,通过培训,员工能获取更多的知识储备以及工作能力,提高了个人劳动技能以及整体素质,实现自我价值,增加了个人收入;而企业的员工经过培训普遍变为合格,从而实现了人力资产的升级换代,这能确保企业尽快的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技术结构、知识结构、管理结构及人才结构等方面的变化,进而使企业快速发展,使企业在竞争市场中更具有独特的优势,实现了企业与个人的双赢。

二、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培训观念落后

许多的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问题在思想上相对较为滞后,这些企业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需要较大的投资但收效甚微,故企业对这笔投入抱着能省就省的态度;传统的生产技术容易给企业的管理阶层造成错觉,管理阶层认为只要员工能够掌握必要的技能便可终身受益,无须再进行人力投资,而我们如今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不断进步的时代,产品和技术不断进步不断更新,这就需要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及知识储备方能跟上时代潮流;某些企业认为员工要想有更好生存空间就必须努力学习,一旦其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自然而然会被企业淘汰,企业认为员工培训是员工自身的事情而忽视了企业对员工培训的作用。

2.培训需求不明确

员工常常在培训中为了培训而培训,往往不能正确认识到员工的实际需求,故培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企业一般是发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阻碍问题时才开展培训工作,仅仅考虑到近期利益的需求;企业培训未能将个人需求及企业发展需求相结合,仅仅流于形式。

3.培训体系不健全且缺乏效果评估

据相关权威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企业中有将近80%未设立较健全的培训体系,而在企业的培训管理机构中有将近58%的企业未设立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看,有36%的企业无自己的培训制度,而设立有自己的培训制度的企业其制度也仅仅流于形式。由此可见,企业中很少设立有较为完善的培训体系。另外,在开展培训的企业在培训后缺乏对效果的评估,故难以找到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而采取有效改进措施。

三、企业员工培训对策

1.转变培训观念

转变企业的培训观念,使企业能够认识到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是一项收益更大的投资,树立起长期员工培训投资的收益观,实现长期和短期、物力和人力、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统一和有效结合;转变员工的培训观念,使员工正确认识到培训对自己技能及知识方面的提升作用,正确处理个人成长与企业发展之间的关联,认识到培训能够创造更多自我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双赢。

2.针对需求进行培训

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要对培训的方法及内容进行规整,使其具有明确性、创新性,这样才能够使员工在培训中得到知识、技能上的提升。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员工的需求,问卷内容可以围绕员工知识技能、兴趣爱好、职业生涯规划等方面拟定,获取培训信息后对员工培训需求进行整体分析与评估。在制定培训内容时要考虑到培训需求是否符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是否和公司文化保持一致,要保证培训需求起码不能和企业文化相悖逆,否则会造成企业文化的混乱状态,结果得不偿失,要保证培训需求能真正实现组织目标,给员工及企业带来效益,能够使业务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3.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

完善的培训体系要包括培训内容、培训机构、培训方式、培训对象及培训管理方式等内容。针对员工的个人情况、职业阶层等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方式及内容,如对高层管理人员可以选择短期而密集的方式,以讨论的方式灌输能力;而对于中层人员可注重培养其交际能力,可选择讨论、演讲及报告等交错方式进行。培训方式可以通过远程教育的方式,降低聘教成本同时又能够得到高水平教师的指导培训,通过将先进的教育培训及现实工作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工作能力的有效提升,也可以选择周末培训、夜校形式及全职院校相结合的方式,在培训后要适当增加培训成果的考核,使员工在培训中真正的得到知识及技能方面的提升。

四、小结

任何企业的创新、变革及发展,都离不开员工的不断学习与进步,员工的素质最终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通过企业对员工的培训,能有效提升员工的自觉性、工作积极性、能动性及企业归属感,达到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孟宣宇.创业者领导行为、组织学习能力与新创企业竞争优势关系研究[A].吉林大学,2013,5(13):1265-1270.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3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开创审计各项工作新局面的重要一年。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省的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按照*大报告中关于“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要求,把教育培训工作摆到突出的位置上,加强领导,增加投入,齐抓共管,开创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现就*年度我省审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创教育培训工作新局面,坚持按需培训的原则,根据不同的职级,不同岗位的要求,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专项业务培训;加强宏观经济、法律制度、计算机等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审计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的能力,以适应审计工作发展需要。

二、具体计划

(一)市、县(区)局长培训班。培训对象:*年以来,从其他系统调入各市、县(区)审计机关任职的各级领导干部。学习内容:审计基础理论、审计准则、审计职责和权限、审计依据和证据,常用审计技术方法,审计计划、审计文书撰写、宏观经济知识等。通过培训学习,使新调入的领导干部尽快适应审计工作发展要求,提高审计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处级干部进修班和研讨班。培训对象:全省审计机关处级干部。1、选派40名五十岁以下的处级干部到全国著名高等院校进修学习;2、组织处级干部到有关省市参观考察、学习。通过学习增长知识,开拓思路,推动全省审计工作发展。

(三)查帐技术培训班。培训对象:全省审计机关缺乏审计实践经验的业务干部,聘请有丰富审计实践经验的处长和业务骨干,讲授查帐技术方法和查帐技巧,提高审计干部查帐技能。

(四)公文写作培训班。培训对象:省厅各处室、直属单位的业务骨干,各市、县(区)审计局综合部门负责人。聘请有关领导、专家讲授公文写作的基本要领,公文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审计文书写作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等。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审计干部公文写作水平。

(五)计算机审计培训。1、审计署企业财务审计软件培训班,培训对象为省厅业务骨干和各市经贸审计或企业审计人员,讲授审计署与澳大利亚合作的企业财务审计软件;2、组织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审计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计算机审计中级培训班;3、会计电算化知识及会计软件培训班,主要讲授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有关会计软件。通过培训学习,掌握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审计的基本原理,推动我省计算机审计工作的发展。

(六)审计师资格考试辅导班。根据*年审计专业初、中级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聘请专家对有关内容进行系统讲解。

(七)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辅导班。省厅选派业务骨干参加审计署高级审计师考试考前师资班学习,作为我省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辅导班老师,根据*年高级审计师资格考试大纲的要求,对有关内容进行重点讲解。

(八)选派审计干部参加业务和政治理论培训。一是按照审计署、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等部门的有关要求,分期分批组织审计干部参加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二是组织中青年业务骨干学习境外会计和审计制度,推动审计工作与国际接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几点要求

(一)各单位领导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做好新时期审计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的教育培训计划,采取有效措施,下大力气,抓好教育培训工作。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4

关键词: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 审计专业化 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770(2008)012-036-04

一、审计专业化管理充分履行审计职能作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咨询活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审查评价并改善商业银行经营活动、风险状况。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效果,促进商业银行稳健发展。要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职能作用,就必须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

(一)促进审计技术下段专业化发展,实现查深查透的审计工作目标

银监会内审指引提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加强科技手段和信息技术在审计工作中的运用,建立完善非现场内部审计监测体系及内部审计操作系统、信息管理系统。信息技术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广泛运用,特别是商业银行实现帐务数据大集中,既为审计技术手段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课题,也为审计技术手段现代化创造了条件。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审计部门、审计人员可以按照不同专业、不同业务和不同产品审计要求,探索创新不同的审计流程、工具和技术手段,建立不同的审计信息数据库,信息管理系统及风险监测体系。通过实现审计技术手段专业化、科技化和信息化,实现查深查透的审计工作目标,充分识别和揭示经营管理中未被发现的风险隐患和内控缺陷,为促进内控体系建设和加强内控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二)科学全面准确评估风险,促进行效控制和风险管理,实现风险收益最优化目标

风险评估是为了达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目标而确认和分析相关的风险,形成内部控制活动的基础和依据。银监会内审指引规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应在年度风险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审计频率和程度应与商业银行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实行专业化审计管理,有利于通过对审计过程和审计成果的深度加工、综合分析和评估判断,按照风险评估程序对专业条线和产品进行科学全面准确的专业化风险评估。为管理层制定和落实内部控制措施,实施风险管理与控制提供准确的审计依据。

(三)加强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实现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审计风险作为风险导向审计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错弊、财务报表存在的重大错报或漏报,而审计人员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风险与社会经济金融风险及审计责任风险的总和,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所以,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加强专业化审计队伍建设,落实专业化审计有利于查深查透审计问题,规避审计检查风险,有利于充分识别和揭示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未被识别的错弊和重大财务错报风险实现商业银行审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市计专业化管理的模式和方法途径

银监会内审指引规定,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或者高级管理层负责建立和维护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专业化审计管理模式是健全有效的内部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商业银行基层内部审计实践来看,建立专业化审计管理模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按照风险导向原则统一配置审计资源,按专业条线产品实施审计监督,条块结合,逐级负责”。专业化审计管理模式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组织体系,产品审计专家制度体系和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制度体系等三个方面。

(一)建立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组织体系

建立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组织体系,是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的组织基础。专业化审计行政管理组织体系要遵循统一领导,专业化管理。条块结合、职责清晰的基本原则。统一领导就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要按照董事会或者高管层审计监督政策,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原则,统一整合和配置审计资源,落实审计监督责任制;专业化管理就是在审计部门内部按照专业条线进行审计管辖分工,设立专业化现场审计部,组织实施专业化审计检查,按专业履行审计监督、咨询和评价职能,条块结合就是在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上,在现场和非现场审计以及加强专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充分整合审计信息资源,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职责清晰就是要按照审计管辖分工,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链,落实专业条线审计监督责任制和审计风险评价机制。

1、按业务专业设立现场审计部。按照总行审计政策和审计管辖分工,根据风险导向审计原则配备审计资源,按业务专业设立现场审计部。实行专业化现场审计部高级经理审计管辖监督责任制。专业化现场审计部的设立和审计人员的配备要与专业审计管辖对象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相一致。

2、按专业组织开展现场审计和审计监督活动。一是按专业组织审计准备和风险控制测试,查找疑点和问题,进行风险分析,确定审计重点,制定审计程序和方案,二是现场审计实行现场审计组长领导下的专业条线主审负责制。全面落实专业条线产品现场审计责任人、责任内容、责任目标和责任风险,三是按专业开展审计分析和审计风险评估,撰写审计报告初稿和审计情况、审计提示等,四是按专业开展持续审计和审计评价、咨询活动。

3、按专业开展审计研究,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思路和审计技术手段工具,提高审计效能。一是从现场审计准备开始到现场审计项目完成,全过程都实行专业化管理,充分整合专业审计技术、信息和人才等资源,不断提高专业审计效能,二是按专业进行风险测试,分析和评估,有效利用审计信息资源,提高审计风险评估的质量效果,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三是按专业开展审计研究,促进审计思路和审计技术手段工具的不断创新。

(二)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体系

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是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产品审计专家制度,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以其产品为审计对象的审计管理制度。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按产品设立高级审计,通过审计对象,方法和技术工具的研究探索创新,实现产品审计专业化。

1,产品审计专家制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产品审计专家制度,是在商业银行内部现场审计主审制度基础上,以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为审计对象的内部审计制度。产品审计专家制度研究的内容和重点,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产品的风险控制审计,合规性审计和效益审计。一是产品的风险控制审计。产品的风险控制审计是产品审计专家制度要研究的重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核心是通过对产品进行风险管理而获取风险收益。产品审计专家制度就是要通过专业化的审计,有效识别。揭示产品的

风险,改善和加强产品的风险管理与控制,实现产品风险收益。产品风险控制审计的内容和重点主要包括产品的核算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审计,二是产品的台规审计,产品的合规性审计主要是审计产品的市场准入和法律风险;三是产品的效益审计,产品的效益审计是产品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审计产品的投入产出,评价产品的风险收益是否达到最优化。

2、产品审计专家的基本职能。根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能,工作特点和内在规律,产品审计专家的基本职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全面熟悉和掌握商业银行产品核算的业务运行系统、操作流程和内部控制管理制度,深入分析产品核算。分销和管理过程中的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以及投入产出的效益风险,持续跟踪产品发展过程中的衍生风险,不断探索、创新产品的审计方法、审计技术和审计工具。始终使产品的风险处于可知,可控和可承受状态。二是产品审计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善于运用产品审计研究的新成果,不断采用产品审计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工具,进行现场和非现场审计,充分识别、揭示产品的核算、分销,管理风险和合规性风险,并针对性地提出审计意见和整改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核算、分销和管理,促进产品的稳健发展。三是培训职能。产品审计专家要通过对产品核算流程、内控制度的学习研究和审计实践,不断总结和完善产品审计培训的方法、途径和手段,积极组织开展产品的审计培训。使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工作、审计人员、审计技术工具和审计思路始终走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最前沿。

3、产品审计专家项目设立的基本原则。科学设定产品审计专家主审项目,是建立产品审计专家制度的基础。商业银行经营的产品品种很多,而且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衍生金融产品不断出现,商业银行的产品会越来越多。但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所以,科学、合理地设定产品审计主审项目,不但有利于搞好产品审计专家制度建设,推动审计创新,实现审计专业化,而且有利于调动审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审计事业和审计人员职业生涯的协调发展。

搞好产品审计专家项目设定,要重点把握好三个基本原则。一是以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为基础,自我规划,动态管理,体现多出、快出审计专家人才的原则,二是以审计事业发展为目标,扬长避短,先易后难,体现多出、快出产品审计成果的原则,三是以人为本,体现审计人员的职业成长与审计事业协调发展的原则。

4、动态管理,科学评价,有效激励,实现产品审计专业化和职业化。产品审计专家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骨干力量。培养造就高素质的产品审计专家,是实现商业银行产品审计专业化的基础。一是要明确产品审计专家任职资格。产品审计专家,一般应具有经济师、会计师、审计师以上职称和高级审计以上职务,二是落实产品审计专家的考核评价。产品审计专家的考核评价要从产品审计专家的基本职能出发,一般主要考核评价产品审计研究成果、产品审计成果、产品安全经营成果,三是动态管理,有效激励。产品审计专家的研究成果、审计成果和审计培训成果,尤其是审计管辖区域产品的安全经营成果,要与其个人职务晋升、薪酬待遇、职业发展及进修培训等挂钩。通过有效激励,鼓励,引导审计人员在产品审计专业化上建功立业。同时要通过定期的考核评价,实行动态管理,及时选拔优秀的产品审计人才充实产品审计专家队伍。对不适应产品审计专家职能要求的也要适时调整。

(三)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体系,培育审计责任文化

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体系,落实审计监督责任制,实现审计价值最大化,是实行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初衷和基本目标。也是践行“责任立业、创新超越”的交通银行企业核心价值观,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人,以企业使命鼓舞人,以企业愿景激励人,实现审计人员个人价值和职业成长的关键。

1、建立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体系,加强审计监督责任文化建设。一是要建立健全以审计管理制度体系为基础的审计责任文化支撑体系,二是要建立以培育审计人员责任意识,提高审计责任能力,激发审计责任行为为主导的审计责任文化建设平台,三是要明确审计责任范围内容、审计责任风险内容,履行审计责任的流程、工具和组织形式,把审计责任落实到审计管理的每个环节和每个审计人员。

2、建立健全审计监督责任制,形成审计岗位责任明确,审计职责边界清晰,审计责任履行顺畅的责任链。一是要建立总行审计部,地区审计部和省分行审计部审计监督责任制。总行审计部,地区审计部和省分行审计部的审计责任目标主要是:按照审计管辖,履行辖区审计监督职能,开展辖区风险评估预警,推动辖区审计整改,搞好审计队伍建设。二是建立辖区专业化审计监督责任制。专业化现场审计部的责任目标主要是,履行辖区专业审计监督职能,组织开展辖区专业风险分析评估预警,推动辖区专业审计整改。三是要建立现场审计组审计责任制。现场审计组实行组长领导下的专业主审负责制。现场审计组组长及专业主审的责任目标主要是:落实“全面审计、突出内控、专注重大风险隐患”的现场审计原则,充分识别和揭示风险。四是要建立审计员责任制。审计员现场审计责任目标主要是:通过非现场审计分析查找疑点、问题,制定产品审计方案,进行现场审计检查取证和产品风险分析评估预警。

3、以审计责任制为基础,不断完善和落实审计责任考核评价激励约束体系。要把审计责任文化教育的成果转化为审计责任制度,把审计责任制度落实到量化的、可操作的审计责任考核评价工具和审计激励约束机制上。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审计责任文化。一是要不断完善审计考核评价制度体系。按照现场审计项目对审计发现、产品风险评估、审计质量成果等进行考核评价,落实审计责任。二是要不断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要区别一般审计失误、重要审计失误和重大审计失误来进行审计责任追究,落实审计责任教育。三是要建立审计复议制度,保证审计事实及其结论客观公正,保证审计监督的质量和效果。

三、搞好审计专业化管理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搞好审计专业化管理,是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流程再造的重要措施。是通过实现专业化审计,充分履行审计监督、咨询和评价的职能作用,促进审计对象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现自我控制、自我纠正、自我监督和自律管理,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审计专业化管理涉及总行审计政策管理,审计组织架构、审计流程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要搞好审计专业化管理,必须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从落实风险导向审计原则的高度充分认识审计专业化管理

风险导向审计原则是适应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变化的要求、弥补日益扩大的审计期望差距中应运而生的。它将“风险”这一概念与审计程序的设计紧密联系起来,探索审计风险控制的措施和审计方法的改进。商业银行风险导向审计更加突出了风险,既包括了财务风险导向,又包括了合规风险导向。审计对

象的确定和审计资源的配置以风险来排序,审计的内容和过程以风险的内部控制为主,审计评价突出了内控状况及风险状况,对重大风险隐患和关键控制环节的风险跟踪进行持续审计,形成了持续性,周期性的审计监督过程,即以风险导向为审计原则的审计循环过程。

(二)建立审计专业化管理体系,实现审计信息管理专业化

建立审计专业化管理体系是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基础。专业化审计管理体系建设要重点研究解决以下三个审计信息管理系统。

1、专业化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审计信息管理系统是重要审计资源。要在按照审计对象建立审计信息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审计专业化管理的需要,按照专业或者产品建立审计信息库,为审计专业化管理提供审计信息支持。

2、专业化审计支持系统。审计支持系统是重要的审计工具。要在原有基础上扩大专业审计功能,充实专业和产品审计技术工具,增加专业和产品的审计信息量,不断提高专业化审计的技术水平。

3、专业化审计评价系统。加强专业化审计评价系统建设是促进专业化审计发展的重要措施。要通过技术系统测试,专家评价和理论研讨等手段,加强对专业化审计技术水平和质量效果的评价,引导、鼓励审计人员不断学习业务,钻研技术,充分识别和揭示风险。

(三)建立专业化审计技术职务序列,实行专业和产品高级审计制度

建立专业化审计技术职务序列,按专业或者产品设立审计技术职位是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的重要措施。

1、按专业设立高级审计。根据审计对象的业务性质、复杂程度、风险状况和管理水平设立高级审计。明确专业高级审计的任职条件、履职所需的业务知识水平、工作经历经验和审计责任目标及审计责任风险等。对审计业务量大、风险度高、业务复杂的专业,根据审计工作需要,可以按照条线或者产品再设立高级审计,在专业高级审计指导下负责专业条线产品审计。

2、按产品设立审计员。按照产品设立审计员是实现审计专业化管理的基础,在专业条线高级审计指导下开展审计工作。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5

审计项目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审计终结阶段是审计工作的最后阶段,也是衡量审计工作目标能否实现的阶段,对审计项目质量起把关作用。信息化环境下审计项目终结阶段质量控制需做好以下工作。建立严格的审计复核工作制度审计复核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必须履行的重要环节,要建立严格的三级审计复核制度。在审计复核中,要合理划分各级复核的重点,明确各复核人员的职责,从而把复核制度落到实处。在信息化环境下,应特别注意计算机审计程序的充分性、计算机审计技术方法运用的适当性、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等的审查复核。目前,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项目的过程控制、跟踪评价和业务考核的系统管理,建立了线上三级审计复核制度,促进了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落实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质量的高低最终反映在审计报告中,因此必须做好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①报告内容规范、依据充分、要素齐全,应附审计工作底稿和全部证明材料,如电子证据、影印件、实物证据等;②报告结论依据充分,对查出的问题阐述清楚、真实可靠;③报告中的审计处理处罚准确适当、合法、定性准确,审计评价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审计建议有针对性、切实可行。在信息化环境下,中石化审计信息集成管理系统实现了审计报告的规范化编制和分级审批管理,审计报告自初稿、送审稿、审理稿到报告终稿,每一个报告环节都有三级复核审批,有效保障了审计报告的质量,实现了审计管理创新。

2加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学习培训,推进信息化技术

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提升审计技术水平,提高审计项目质量首先,加强审计队伍建设,强化培训,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通过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熟练掌握重要性水平确定和审计风险评估等先进审计技术方法,强调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调查、测试和评价,确定审计检查的重点和检查的深度、广度,实现传统审计技术与现代审计技术的结合。其次,要把信息化审计系统普及性学习、信息化应用骨干培训和审计高级人才的培养相互结合,打造一支素质较高、梯次健全、适应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要求的审计干部队伍。最后,推进信息化技术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关键在于实践,实践中要把信息化应用与加强质量管理、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紧密结合;与提升技术水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紧密结合;与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紧密结合,确保信息系统能够更好地为管理服务,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系统技术支持。

高级审计培训范文6

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制度是以章程,也就是合伙协议为核心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以及财务分配制度等。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管理制度旨在落实以执业人员为主体,并与质量控制相结合的管理、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事务所内一切积极因素,促进事务所良性、稳定的发展。

(一)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在审计活动中,审计质量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产品的质量,即审计报告的质量;二是过程的质量,即审计工作的质量。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是会计师事务所为了保证审计工作质量符合审计准则而制定和运用的一系列控制规则和程序。通过对审计工作的控制来提高审计报告的质量。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包括事务所的全面质量控制和项目质量控制。前者是指事务所为了给审计工作的全面质量控制提供合理的保证,而应采取的控制方针和程序;后者是指负有直接责任的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全面质量控制政策与程序中适用于审计项目的控制程序。

(二)会计师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在企业的运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会计师事务所对人力资源的管理则更为重要,这是由会计师事务所的性质决定的。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其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和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采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设定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员工的使用、培训,以及绩效评价等环节,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机制,同时对其员工及事务所各内部团体的心理和行为进行指导和协调,优化内部环境,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

(三)会计师事务所财务收入分配制度。企业的财务分配制度就是指采用一种什么样的形式来实现企业收益在所有资源之间的分配。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分配的形式主要有工资与奖金、福利、职务晋升、学习,以及其他形式。会计师事务所财务分配制度是事务所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的分配事务所内部人员之间利益的方法。对于会计师事务所而言,分配机制是否健全,分配结果是否合理,是事务所内部管理矛盾的聚焦点,对事务所的生存与长远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二、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目前,许多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实行的是主任会计师全面负责,副主任会计师分工负责审计业务的条线型管理模式。这种模式的具体实施是:一名副主任会计师分管若干名高级经理和项目经理。项目经理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一级复核工作,高级经理完成二级复核工作,除特别重大和特别复杂的项目由主任会计师负责三级复核并签发审计报告外,副主任会计师完成三级复核工作。这种线条型管理模式对审计工作的质量有一定的影响。由于三级复核的人员均来自于承办业务的线条内部,这样复核人员在进行复核时就难以发现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对审计工作质量的控制也就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人力资本管理战略思想和管理体系。改制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人力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并且普遍缺乏统一的与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相关的人力资源规划。如在招聘上非常盲目,事务所对现有专业人员的能力与素质缺乏评估和分析,对未来市场态势缺乏研究,要么盲目吸引高学历的人才增加事务所运作成本,要么只顾眼前利益,随着市场需要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临时人员,缺乏持久发展的战略眼光。可以说,在现有的主任会计师或高级合伙人的头脑中,改制前的管理经验与模式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对人性,对人的行为规律及事务所人力资源管理的运作机制,如人员结构划分、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的培训、员工的绩效考核、晋升和降级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明显不足。缺乏具有战略头脑、有知识会管理的主任会计师或高级合伙人,缺乏一套完整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思想和管理体系。

(三)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员工收入差距极端化、过分地强调物质激励,以及制度的实施不够到位等方面。

首先,收入差距极端化。有些会计事务所的分配制度过分倾向于合伙人或出资人,事务所大部分股份掌握在少数几个合伙人手中,其他的注册会计师没有分享利润和参与管理的权力,严重挫伤了执业注册会计师的积极性,激化了员工的不满情绪和短期行为,致使事务所留不住优秀的注册会计师,核心员工流失。人员的高度流动性严重影响了事务所的抗风险能力、服务质量和信誉。

其次,会计师事务所过分强调物质激励。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将金钱作为激励员工的唯一动力,忽视精神激励,不信任员工,或不委以重任,不及时提拔有能力的员工,仅仅把注册会计师作为盈利的工具。重使用、轻培训,把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变成一种无奈的痛苦选择,这无形中加大了风险,同时使事务所发展的后劲不足。

最后,会计师事务所相关制度的实施力度不够。许多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员工的奖惩、晋升不是根据考核评价结果而定,而是由事务所内部某些管理人员说了算,事务所内部也就没有了民主,从而缺乏明确的员工晋升渠道。

三、加强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内部管理

(一)建立全面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内部质量控制的重点在于对审计过程的控制,通过控制审计过程中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各种因素来达到提高审计报告质量的目的。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对业务进行控制两个方面来解决:

1、提高审计人员职业道德素质。事务所可以通过完善职业道德教育制度来提高从业人员的独立性观念,从而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在执业的过程中保持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是其提高审计质量的前提条件。因此,会计师事务所应该建立定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制度,花费一定的时间对注册会计师进行执业道德教育,引导他们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业纪律,增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谨慎理念。针对当前许多事务所在提供审计服务的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从而影响到审计人员的独立性,并导致审计质量出现问题的现象,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能够使这一问题得到缓解。在对注册会计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可以通过各种教育形式让注册会计师明白,经过其审查后的会计信息是属于公共产品,有许多人依据经过他们审查后的会计信息做出决策,而一旦审计人员的审计质量出现问题,受到影响的范围将是十分广泛的。注册会计师意识到他们工作的重要性后,在审查的过程中就会相应端正应有的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从而提高审计质量。

2、加强审计业务过程的控制。虽然审计风险表现在最终审计对会计判定的结果与实际

不符,但导致审计失败的直接原因还是审计过程中所实施的审计程序有问题。所以,要提高审计质量,最重要的还是对审计过程进行控制。

首先,建立逐级质量检查制度。针对线条管理模式中的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的问题,可以建立逐级质量复核检查制度,并实行审计质量责任制,使审计过程中的每一个层次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都有高一层次的审计人员来检查。具体办法是:每一个项目由上一级人员对下一级人员所进行的审计活动进行检查,即所长对主任会计师,主任会计师对副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对高级经理,高级经理对经理等,逐级往下进行质量检查,并对质量检查情况做出评价,检查结果应当和其业务收入挂钩。如果某一级的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被上一级所查出,则相应地减少其作为报酬依据的业务收入。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逐级检查制度可以采用全面检查和抽样检查相结合的形式来展开,目的是促使相关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保持谨慎的态度,提高审计质量。

其次,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管理。会计师事务所为保证审计报告质量,可以通过对形成审计报告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来达到要求。即,把审计过程中影响审计报告质量的因素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就予以控制。审计过程可以分为接受委托、制定计划、实施审计、编写审计报告这四个过程。每一个过程都会对最终审计结果的质量产生影响,通过对审计报告形成的这几个过程进行严格的控制,可以为委托人提供高质量的审计报告。第一,在接受委托时,应该合理地评估审计风险,谨慎选择客户。对财务特别拮据和面临破产威胁的客户、经营品质及声誉不佳的客户可以考虑不予签约;第二,在编制审计计划阶段,首先应该确定参加审计项目的人员,相关的审计人员在项目经理的协调下做好初始调查工作,为编制审计计划收集足够的资料,并进行恰当的分析。对与审计项目有关的一些可能影响审计质量的因素进行必要的研究。然后,项目经理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编制审计计划,并报部门经理复核,最后经由副主任会计师批准后再下达到审计小组各成员;第三,在实施审计阶段,要确保实际审计程序按审计计划进行,如遇情况变化,要及时调整和补充计划。具体审计计划的实施要依据各具体审计项目的审计目标、审计程序的规定内容和要求认真进行,重点项目如常规程序无法达到审计目标时,应追加补充程序和替代程序。审计测试要反映实际,方法选用要科学合理,审计证据要充分、适当,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要完整、格式规范、标识一致、记录清晰、结论明确。审计组成员对所承担工作的结果要进行自检,担任项目经理的注册会计师要对业务助理人员和聘请专家的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并对其工作结果负责。对于审计工作底稿,应经过项目经理、部门经理和副主任会计师的审核;第四,编写审计报告阶段,要以经过核实的审计证据为依据,编制和出具审计报告。审计报告要符合事实,审计意见类型的选择要慎重、恰当并使用规定术语,文字表述要概念明确、说明清楚、理由充分、结论正确。审计报告意见的选择报经主任会计师或副主任会计师批准。项目经理或签字注册会计师应对出具的审计报告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二)成立风险管理部门。为了从组织结构上保证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与落实,会计师事务所应该成立风险管理部门。如设立“风险管理部门”,它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职能部门存在于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结构中。在这一组织结构中,董事会是风险管理的最高机构,并对风险管理负有最终的责任。其主要责任在于全面认识事务所面临的风险,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和方向,批准风险管理战略,并建立和制定风险管理文化和激励制度等。董事会要将风险管理的日常决策权授予风险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负责拟订风险管理战略,报董事会批准,定期评价事务所总体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并向董事会报告。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具备丰富的风险知识与经验、高超的专业技术和良好的职业操守的风险专家和经理人员组成。风险管理部门的其他职责是组织风险管理培训、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拟订详细的风险管理政策、检查风险管理措施的落实情况、指定重大风险的责任人、评价管理特定风险的基本架构的效率等。风险管理部门在风险管理功能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设立这样一个风险管理组织系统,对于规模大的会计师事务所来说是十分必要而且可行的,但对于小型会计师事务所,考虑到成本效益问题,可以不设立风险管理部门,而只任命一个风险主管负责识别和管理风险。

(三)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1、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会计师事务所不同于其他企业,它最大的资产就是公司的品牌和高素质的人才。因此,事务所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让各级管理人员真正意识到“人”的重要性。为此,可以采取以下做法:定期召开经理及高级经理会议或全体员工会议,与员工就企业的发展、业务的开展、制度的考核及预期目标的实现等方面进行沟通,倾听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使广大员工认同企业的理念和目标,了解重大决策的战略目标;尊重、理解、关心员工,尽量满足员工的合理需求;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环境,为员工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将员工的理想和信念融入企业文化,激发其工作热情,促使其将自身的命运与企业的兴衰紧密地连在一起。

2、确定人力资源管理整合的指导方针。事务所的发展规划要与人力资源开发和计划相配套,人才储备和培养应是事务所管理阶层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从短期看,引进人才只是补充,通过招聘、借用等方式,吸纳一部分人才,依托人才引进,带来新信息,启动新项目,开拓新市场,发挥引进人才的技术辐射作用。从长期看,引进需要的人才,培养未来的人才,进而提高全体人员的素质,应是事务所人力资源整合配置的指导方针。

3、建立事务所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事务所应吸收股东、部门高级经理及在事务所有威望、有影响力的员工加入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定期传递员工需求信息,为事务所管理者的决策提供意见。同时,建立一套保证组织信息及时、有效传递的制度,设立一个确保所有员工在不满和惩处事件中都能得到公平对待的申诉程序,保持言路的畅通。部门应定期了解员工工作情况,并将信息汇总反馈至人力资源管理委员会,适时注意员工劳逸结合,尽力舒缓员工工作压力,并且使他们能够很容易地得到与他们利益相关的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