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管理体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管理体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管理体系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1

关键词:ISO管理体系技工院校德育管理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我国职业教育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而德育则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

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在长期的研究和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机制,但基于ISO管理体系,对德育管理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以ISO管理体系为切入点,对技工院校德育管理机制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一、技工院校德育管理现状

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对技工院校而言,虽然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整体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由于生源素质参差不齐,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呈现出模糊、摇摆、模棱两可以及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等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在校期间逐渐克服自身不足、健康成长,并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是技工院校德育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难以把握的一环。因此,德育管理工作是技工院校管理中一个重要又相对薄弱的环节。

德育管理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动态的、发展的、有机的活动,涉及全部的德育因素,目的是不断促成德育系统目标的实现。目前,技工院校受生源、办学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德育管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表现为: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管理手段单一,过于依赖上级文件和固有的经验;管理体系不清晰,多部门管理导致责任不明确、管理不顺畅;在德育管理过程中,资源整合、管理过程衔接不力,评价手段单一,影响了德育整体功能的发挥。

针对德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而又切实可行的德育管理体系,建立持续改进的机制,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升技工院校的德育管理水平和育人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技-r院校德育管理引入ISO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 rnational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1979年,ISO成立了“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制定世界性的有关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标准。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在总结质量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概括了质量管理中最基本、最适用的规律,归纳出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等基本原则。

ISO 9000族标准的核心是建立一个保证或提高质量的文件化管理体系,明确提出了质量管理体系是由组织机构、资源、过程、测量分析与改进的概念,提出了保证质量应达到的基本要求。虽然这一体系目前较多地应用于企业,但它是全世界质量科学和管理技术的精华,具有通用性。

技工院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教育教学服务,其质量包括教育服务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教育质量观的不断发展,教育质量已不仅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认识水平,而且还包括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所获得的作为一个社会形态的人应具备的各种其他素质的合格程度,即学生的德育素质的质量。因此,从这一角度来看,技工院校的德育教育引入和运用质量管理体系是可行和有效的。

目前,不少技工院校将ISO质量管理体系引入到日常管理中,通过建立科学的质量体系,厘清了管理职能,清晰了工作流程,克服了过去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职业教育国际化、规范化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基于ISO管理体系的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

笔者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为例,从ISO质量管理的角度,探讨了技工院校德育管理体系的构建。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营造快乐、服务需求”为方针,既回归了教育“以生为本”,也体现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服务需求的办学思想。质量方针不仅体现了学院在办学质量方面的宗旨和方向,也突出了学院的办学特色。学院以培养“人文与技能并重,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并举”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文化引领发展,确立了“厚德立人、强技立生”的校训,坚持“大德育”观,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管理过程及评价体系,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

1.院系两级管理,明确德育管理职责

学院实行院系两级管理,学生处统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负责组织、制定学生德育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配合各系和有关部门推进学生德育教育进课堂、进宿舍、进社团等工作,树立优良的校风、学风;教学系下设学工部,在分管系领导的指导下开展本系学生德育和管理工作,接受学生处的业务指导。学院质管办根据ISO程序文件对德育管理工作进行质量监督和评审,做到职责清晰,任务明确。

2.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

技工院校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着学生流失率较高、毕业办证率不高、就业质量不高等困境,这既与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一定的关系,也反映了学校整体的育人水平。

全方位育人是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的关键。针对技工教育的特殊情况,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以保障“六率”为指向,建立德育管理目标体系。“六率”即就业率、毕业率、流失率、事故率、投诉率、双证书率。学院将此六项指标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团学工作、安全工作等德育管理考核体系,评价结果作为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日常工作业绩的参考指标之一。

3.细化层级管理,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

针对德育过程的管理和成效的评价,大多数技工院校以上级部门的评估为主,评价指标多以终结性评价指标为主,学校自发的科学有效的内部评价少之又少,而内部评价恰恰是学校主动适应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机制。ISO质量管理以内部评估为主,强调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这与技工院校目前的以政府为主的目标及结果评价可以有效互补。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在学生德育管理工作中,以“找准一个点,牵起一条线,带动一个面”为指导,细化层级管理,梳理出新生入学、日常管理等关键环节和主要过程,以“PDCA”管理循环对整个德育教育过程进行有效控制,并建立德育管理评价体系。“PDCA”管理循环的内涵如下。

(1)P(计划,PLAN)..以新生入学教育为节点,拟定学年德育工作计划。入学教育是学生整个职业教育的起点,是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职业学校生活、完成角色转变、树立纪律观念、确定新目标的关键阶段,也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的成才发展起到导航作用。因此,学院高度重视入学教育,并在长期的德育工作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集中教育与产业系分散教育相结合的形式,学院对学生集中进行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引导新生以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迎接崭新的学习生活;各产业系着重进行专业介绍、校史教育、安全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诚信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规章制度学习等,帮助新生多方面了解学校,端正思想,明确任务、确定奋斗目标,初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从而促使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

(2)D(实施,Do):以班级管理为抓手,有序实施德育工作计划。在日常德育管理工作中,学院以班级管理为抓手,重视发挥班主任德育骨干的作用,定期举办教学方法、班级管理经验交流等系列活动,提升班主任的育人水平;利用升旗仪式、班会课等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班干部、团干部培养,学生“三自”教育以及“机电达人秀”、篮球赛、足球赛、校园艺术节等特色文体活动,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以良好的班风带动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也在实践中形成以德育教育为主,各种活动潜移默化为辅的德育工作方法体系。学院“百草园”校园电视台大力配合德育教育,每周一期的《朝花夕拾》节目在全院班会课上播放。栏目以学生为主导,通过形式多样、清新活泼的形式传递正能量,触动学生的心灵,做到知行合一。目前,校园电视台不仅是学院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而且也是学院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平台。

(3)c(检查,CHECK):以班级月度考核、社团学期考核结果为参照,评估德育管理成效。学院以班级为主线、以社团为单位,对德育管理的成效进行评价。以班级月度考核为例,考核要素包括班风建设、学生学习表现、出勤率、宿舍卫生、宣传、团建活动等方面,以及班主任学期工作计划的进度、班团建设、后进学生帮教等工作,每项工作有不同的评分标准,最终的总评分数对应不同的考核等级。

(4)A(处理,ACT):以德育工作会议为平台,完善德育管理评价体系。学院成立了德育工作委员会,成员包括学院领导、部门负责人、专职政工干部、德育课教师以及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德育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德育管理工作中的问题、成效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德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提升德育管理水平。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2

论文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研究生教育质量;优势;对策

一、全面质量管理概述

1961年美国学者费根堡姆首先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其最早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费根堡姆在著作《全面质量管理》中对全面质量管理概述如下:“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在最经济的水平上并考虑充分满足用户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把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构成一体的一种有效体系。”国际标准组织将全面质量管理定义为:“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收益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从各国学者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来看,全面质量管理不是一个概念,而是由一个概念体系组成的。具体说来,全面质量管理的概念体系包含以下七项内容:

第一,质量体系。指为实施质量管理所建构的组织结构、实施程序和所需资源的总和。质量体系的建立,要求组织按照某一标准来规范现有的体系,使之满足质量管理和顾客的需要。它是全面质量管理实施的基础。第二,质量方针。指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改进方向。对外,它代表组织对产品用户和服务对象的质量承诺;对内,它是为组织所有部门和员工确立的行动指南。第三,质量手册。指根据质量方针制定的纲领性文件,具体阐明组织的使命、目标及行为准则。质量手册是质量方针的书面化。第四,质量控制。指为达到质量要求所采取的贯穿于整个活动过程中的操作技术和监视活动。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消除生产活动中的不利因素。这里的“控制”并非仅仅是指采取监控与管理方式,而是指在活动中采取更加人性化和更加科学的可以保持活动“持续改进”的方法。第五,质量保障。是管理形式的一种,其实质是组织机构通过提供足够的产品和服务信任度,阐明其为满足顾客和服务对象的期望而做出的某种承诺。它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信任,使顾客认为组织具有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第六,质量审核。是确定质量活动和有关结果是否符合并达到预定目标的检查过程。第七,质量评估。通过自我评价和顾客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及时提出完善的目标,督促质量改进。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美国学者特瑞巴斯认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三个子系统:其一是社会性系统,涉及与正规或非正规组织特点相关的因素,如校园文化、教师个体与群体关系的质量、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管理者与教师、管理者与学生等群体之间的行为模式;其二为技术性系统,涉及管理过程中所采用的工具和有效手段等因素;其三为管理系统,涉及组织结构(如正式规划、方针政策、职能部门、权力类型等)、组织使命与目标、组织运行活动(如计划、实施、指导、检查和控制)等。其与传统质量管理的根本区别在于全面性,即全面质量管理则立足于产品质量的方方面面,关注生产的每一过程,带有明显的过程导向性。

二、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人,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于此同时,我国高层次人才的缺乏,又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国家几次对研究生进行扩招,以满足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但在扩招的同时也给研究生教育带来了突出的问题——研究生数量不断增多,研究生教育质量却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日益下降。

具体说来,研究生质量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导师不导现象。具体表现为导师由于行政职务或者导师忙于自己的外部兼职,造成对所带研究生的指导不够,对学生采用“放羊式”培养,不能有效的对学生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研究生不研现象,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在读研期间,不潜心学术研究,而是忙于赚钱,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没有深入发掘,只是为了一张学历证书而敷衍了事。当然,这也与导师不导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三,导师缺乏提高培养质量的动力。一方面,许多高校实行研究生培养导师负责制,给予了导师充分的自主权;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经费分配等方面,主要又以教学和科研成果考核为主,很少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进行考核,因而造成导师把较多的时间用于项目申请、上,而把较少的时间用于指导研究生。这样,研究生培养质量自然会受到影响。第四,导师队伍的平均素质有所下降。各学校为尽量满足扩招后研究生教育的需要,降低了硕士生导师的遴选标准。这就带来了导师水平不高无法给学生提供较高水平的指导,导师课题不够无法为学生提供研究条件等问题。第四,其他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如不合理扩招、经费短缺、淘机制不健全等。

三、全面质量管理在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中的优势

(一)事后管理模式与全面管理模式

研究生教育管理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工作,而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根本评判标准,要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就必须紧紧抓住研究生教育管理这一主要问题。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包括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定和执行、研究生导师的遴选和管理,研究生的课程建设、科研和学位论文管理,研究生的招生、德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等方面。

对教育质量地管理比较缺乏,尤其是缺乏一种统一的管理和量化标准,已有的量化标准又主要侧重于“管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从“如何管”出发来考虑问题,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不良现象,即在管理中不主动、不创新,不以教育质量这一根本标准来衡量,直到教育质量出了问题后再去纠正,是典型的事后管理模式。

这一模式的缺陷即不能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重心,不能充分调动研究生、导师、各学科等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其在培养质量方面能各尽其责、各行其事。而全面质量管理则突破了这一局限,通过建立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对现行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改革,对现有管理工作进行了重新修改、制定,强化管理质量体系的可操作性,使研究生教育的管理模式由事后管理转变为全面管理,由结果导向转变为过程导向,推动了教育质量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做出了有益的改进。

(二)全面质量管理监控的全面性

教学质量监控工作是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教育质量必须用严格而科学的教学管理来保障。而严格科学的教学管理则需要一系列的教学质量监督制度和措施才能实现。在我国教育体制中,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工作,主要是由教务处和各系部、教研室的领导承担的,监控的内容主要是教师的课堂理论教学。这种传统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存在着较大的不足:首先,教育质量监控只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职责,教育质量的高低也只有管理部门才能评价,这就造成了教育质量监控主体单一、主体缺位的问题;

其次,监控内容单纯,大部分的教育质量监控只停留在课堂教学质量的层面上,只停留在监控导师的教育能力上,而对研究生的实践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综合素质以及所培养的人才的规格与质量是否符合社会需求等重要内容均没有在监控的范围之内。不仅不能全面反映教育质量,而且忽略了教育中最重要的被监控者——研究生,造成了传统的教学质量监控客体狭隘且客体覆盖不全面的缺陷,导致教育质量监控难以体现全面性、真实性、科学性、客观性的原则,也难以体现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实际效果。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则能全方位地界定好教育质量监控的主体与客体,形成对教育质量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的监控。

(三)质量管理的标准化

传统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将管理重点放在教育结果上面,通过对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一些硬指标的设置来衡量教育质量的高低,比如研究生论文的发表数量和级别等,这些都造成了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追求结果、不注重过程,只追求数量、不注重质量等现象的丛生。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对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与一般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样,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也是通过建立严密的文件化管理体系(质量体系文件)来实施质量管理的,其核心是通过建立文件化的质量体系控制所有过程,全面质量管理要求学校各职能部门有明确的职责权限,建立操作性强的工作程序和指导文件,进行质量记录并提出改进意见,以标准化的制度规范导师、管理者、研究生的行为准则及操作程序,促进教育质量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四)质量管理的顾客需求

传统的教育培养侧重以学校为中心,只从学校的层面去考虑质量问题,而相对忽视了研究生本身。研究生作为教育质量的重要载体,既是接受教育者,又是学校作为一个组织的内部顾客,他们是整个培养过程的参与者,应积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逐步从目前的以学校为中心的培养模式转变为以顾客为中心的培养模式。

四、研究生全面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构建的几点对策

(一)建立导师全面质量管理制度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关键,导师既是研究生专业培养质量和目标知识结构的设计者,也是研究生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者,还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界定者,国家、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要求都要通过导师来具体化,表现为实在的质量。现行的教育管理制度只是把导师作为管理的一个层面,而忽视了导师的最基本工作即导师是研究生培养质量最主要、最基层的过程质量控制者。各种质量管理措施能否有效、能否对培养质量的提高起指导、监督作用,关键在于导师实施执行过程中配合的态度和方法。因此,要打破现行的导师负责制,要从组织的全方面考虑问题,在从导师的遴选到导师的考核激励机制这一过程中引入全面质量管理。首先,要加强导师的遴选,严格导师资格审查,使真正优秀和合格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次,要强化导师招生资格的审核,对于指导经验欠缺、指导能力不足的导师要严格控制其招生人数。再次,要建立有效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应提高导师待遇,调动导师工作积极性,对那些有重大创新成果的优秀导师应给予重奖,对那些缺少责任心、长期没有科研项目或成果的导师,应停止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以增强导师队伍的活力。此外,还应注重加强年轻导师的培养。

(二)建立全面的研究生质量监控体系

研究生教育是通过明确的岗位职责,严格的标准化管理来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的。因此,实施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体系必不可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构建全方位的质量监控体系。第一,制度建设。既要求建立完善的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制度,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实行学位授权审核制度,不断完善从招生、培养、管理到授予学位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把好质量关。第二,监督控制职能的加强。学校要充分发挥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学位授予单位、学位评定委员会等组织的监督控制职能,严格执行教学监督、质量监管以及决策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第三,建立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所谓主客体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指的是在监督过程中,没有缺位的质量监督主体和缺失的质量监督客体,没有遗漏的质量监督内容。即建立包含导师、学生、学校各职能部门、各级主管部门等主客体和监督内容全面的质量监督体系。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3

关键词:辅导员;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模型建构

中图分类号:G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47-02

一、绩效管理的重新认识

绩效管理这一概念适用的领域往往是企业或公司。在最一般的意义上,绩效管理是指各级管理者和员工为了达到组织目标而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等持续循环过程。绩效管理一般分为四个环节即: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

那么,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就是指民办高校、各个学院、学生和辅导员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参与学生事务管理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笔者在这里之所以要重新认识绩效管理主要基于一下两个原因:其一,绩效管理原先作为一个经济管理的概念移植到民办高校这样的公益组织中,其中的与民办高校不相适应的东西应该被剔除掉,而不应该全盘吸收。其二,笔者认为,民办高校中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的主体不应仅仅包括学校与辅导员,还应当包括大学生。忽略这个主体的参与,那么民办高校中的辅导员绩效管理体系是不完整的。如果按照一般的理论,只需要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即学校与辅导员之间进行参与即可,但是公益组织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主体必须参与进来。所以,笔者在探讨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构建时,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即主体包括学校、辅导员和学生。

另外,我们之所以在公益组织民办学校中引入绩效管理制度,是基于以下考虑:一是,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单一,往往单纯依靠学校的行政管理;二是,辅导员工作内容的特殊性往往会导致懈怠和焦虑情绪,不利于辅导员的成长;三是,合理的绩效管理可以优化辅导员队伍,明晰辅导员的工作职责,督促辅导员提高自身素质,激励辅导员成长。

二、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问题

民办高校高校辅导员首先是大学生的德育工作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更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而引进绩效管理来对其进行有效激励。那么,实际情况又是如何呢?通过实际调研和阅读文献来看,当前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绩效管理的参与方认识不充分。如笔者所述,大部分学校对辅导员的绩效管理的模型中,几乎单纯的认为是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其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中首先把主体设为学校与辅导员,从而忽略了学校这种组织最大的特殊性即公益性。大学生的建议和意见必须贯彻于绩效管理的所有环节,而现实是在绩效管理的第一个环节绩效计划的制定上就排除了学生主体或者说排除了学生的充分参与。试想,一个缺乏学生参与的绩效管理计划如何能够客观真实的反应辅导员工作的实际状况?

第二,绩效管理变成了绩效考核。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完整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必定包含绩效计划、绩效辅导、绩效考核与绩效反馈这四个基本的环节。然而,一种普遍的情况就是民办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的时候,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辅导员的工作上而忽略了辅导员自身的精神状况,往往把关注点放在了对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上而忽略了其他环节。要知道绩效管理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单单是一方面。

第三,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指向不合理。现行的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设计粗放,没有细分辅导员的进岗机制、奖惩机制、晋升机制和支持机制等。尤其不合理的是指标体系的指向是以辅导员工作的结果为基准。换句话说,辅导员的工作结果成为了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唯一标尺。

第四,缺乏具体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绩效管理方法。民办高校传统的评价、管理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就是学期中和学期末的文字定性管理法,几乎没有具体的定量分析方法。这种做法往往流于形式,成为一锤子买卖,即最终的文字评价可以左右辅导员半学期或一学期的工作业绩。辅导员的评价方法必须是多样性的,最起码应当做到定性和定量相结合,且以定量为主。

第五,缺乏有效沟通。要知道,绩效沟通是绩效管理的轴心。民办学校与辅导员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被实际的行政管理所代替,往往强调学校的管理而忽视辅导员整个群体的声音。在绩效管理中,绩效沟通和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绩效管理强调学校和辅导员之间的互动,强调二者作为为学生服务的成共同体。绩效沟通可以通过沟通、交流或提供机会,给辅导员以指示、指导、支持、监督、纠偏、鼓励等帮助;而辅导员也可以通过此种方式反映自己的问题。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建构

笔者认为,要建构合理的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应当正视民办高校与其辅导员队伍实际的生存现状的一些基本矛盾,只有正视问题,才能在指标体系与模型的建构中思索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这些基本矛盾包括:一是量化考核与辅导员工作的难以量化性之间的矛盾。二是辅导员工作岗位与职业化、专业化的矛盾。三是大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与绩效考核的冲突。正视这些基本的矛盾,笔者试图建构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与模型。

第一,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指的是若干个相互联系的统计指标所组成的有机体。笔者认为,在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中应包含以下几个具体的指标:1、入职指标体系。无论是聘任制还是任命制,要结合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制定出针对辅导员特别岗位的职位说明书,内容包括职位概要、职责范围、上下级关系、工作内容、任职条件、工作条件和工作记录等。2、激励指标体系。在绩效管理模型中,激励效应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设定合理的激励体系对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比如晋升、工资待遇提高、培训机会的获得等具有重要意义。3、奖惩指标体系。设定具体的奖励和惩罚条件,对辅导员的工作职责范围有一个整体的把握。4、考核指标体系 。此考核指标体系的设立一定要从基本的三个维度进行考虑。一是学校或各个具体的学院对辅导员工作的评价;二是辅导员自身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以工作记录作为参考;三是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的建议和意见,以具体的问题的处理来综合评判。在这里学校和学生的评价是主要的,也就是学校和学生成为了绩效评估者。5、沟通反馈体系。辅导员的绩效考核结果应该及时、全面地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学校或学院的相关负责人和学生代表应当对最后考核结果进行细致分析,以书面报告的形式送达学院相关领导及辅导员本人,并通过学院负责人对辅导员本人进行一对一面谈,通过沟通,向辅导员传递需要改进绩效的方面,共同探讨出改进绩效的具体方式与方法。甚至可以采取辅导员会议的形式,各个学院的辅导员可以互相交流经验和汲取教训。

第二,关于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的模型。在众多的绩效管理模型当中,笔者认为下面两个最能适合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即德能勤绩模式和共同参与模式。所谓德能勤绩模式是指通过考察辅导员的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方面来评估辅导员。所谓共同参与模式是指学校、辅导员和学生应当共同参与到辅导员的绩效管理中来。这两种模式之所以特别适合民办高校辅导员绩效管理是因为,一,辅导员是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其思想品德必须过硬。辅导员的工作数量的繁多性、内容的复杂性决定了辅导员必须有积极的工作态度、较高的工作能力和比较好的工作业绩。二,民办高校辅导员的绩效管理必须充分尊重学生这个主体,不能单纯以学校和辅导员为主体。

参考文献: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4

1.1体育管理体制因素我国体育由三部分组成,即竞技体育、社会体育与学校体育。体育体制改革后,国家体育总局隶属于国务院,而学校体育也从体育管理系统中分离出来,属教育部直管,只有竞技体育与社会体育仍由国家体育总局直管。这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学校体育从体育系统分离出来后,长期流离于体育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各种资源与利益都没能落实到实处。

1.2应试教育因素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偏重于文化课教学,长期忽视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的体育教育功能,学校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逐步在教育系统内部被边缘化了。

1.3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

①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对接问题。目前,在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基本上被排斥在竞技体育门外,从学校毕业后能够顺利进入专业队或者职业体育领域的体育人才屈指可数,大部分从学校毕业的体育人才都是自产自销。我国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篮球项目亦是如此。CUBA与CUBS这两项大学生篮球联赛水平较高,近年来商业运作得也较为成功,理应成为国家篮球联赛CBA的后备人才基地,但一直以来,从CUBA与CUBS转入CBA联赛打球的球员很少。这种人才培养出路问题也导致了学校体育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竞技体育领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很少能进入到学校体育领域。一些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一般都在体育行政系统内部任职,或者从事一些群众体育组织管理工作,很少有进入教育系统任职的。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对接不顺畅造成的恶性循环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②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对接问题是导致学校体育边缘化的又一重要因素。与经济、社会以及竞技体育发展相比较,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相对滞后,成了体育领域的一块软肋。由于社会体育发展不景气,社会体育的组织管理机构可有可无,社会体育组织活动寥寥可数,社会体育领域不能为体育人才提供就业岗位,学校培养的体育人才毕业后在社会体育领域找不到立足之地,从而导致体育院校、各运动学校以及体育传统学校培养的学生就业难。

2促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2.1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推行体育体制改革是有效遏止学校体育边缘化、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和谐发展的关键一环。首先,应当进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学校体育管理归口问题,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场馆、经费、人力、信息等资源的调配,强化学校体育的法规政策。其次,应当改革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机制,使学校体育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同时,学校也应当适当为竞技体育人才提供就业渠道,通过考核吸纳部分有能力的竞技体育人才。最后,应当对我国竞赛体制进行改革。一是要进一步鼓励各高校培养高水平运动队,并允许其参加国际大赛;二是国内联赛应当与大学联赛接轨,足球、篮球、乒乓球等在我国职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应当不拘一格求人才,应当积极主动的从各自项目的大学生联赛中寻求高水平运动员。

2.2全面推行素质教育,重视体育教育国家应当进一步凸显“素质教育”的办学理念,应当逐步改变人才考核选拔标准,改革过去单纯以文化成绩为考核选拔标准的做法,做到以能力、素质考核为主,文化成绩、体育成绩并重的选拔标准,在考核选拔过程中加大体育成绩的比重。

2.3加强学校体育立法力度,强制力保障其施行近年来,专门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法规文件日趋增多,但仍存在很多不足。法规体系不完善成为了学校体育进一步快速发展的桎梏。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加强学校体育的立法力度,尤其应当加强有关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使用法规,体育经费划拨、被挪用的处理法规,教学课时被挪用的处理法规以及工作量考核等方面的法规文件,使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有法可依。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加强各种监督力度,强制力保障各项法律法规的执行。

2.4做好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及社会体育的对接工作借鉴欧美发达国家体育发展模式不难发现,学校体育不仅应当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摇篮,而且应当肩负着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大历史使命,为社会体育人口的拓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5

【关键词】群众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4-02

纵观当今世界,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十分注重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造就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民族的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经济总量居世界前列,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排在第一百几十位,是属于比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我们国家如果不能在教育上有所突破,就意味着我国将很难缩小与发展国家的差距。也就难以实现中华民族强国的梦想,在这种形势下,在新的世纪,开始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可以说课改势在必行,它是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这几年当中,体育课程改革使广大体育教师对健康教育教材定位的思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改革后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从体育扩展到体育与健康,内涵扩大了,增加了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健康教育内容,把有关身体发育、增进健康的基本知识和方法都纳入一本教材,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课堂体育对有些学生的吸引力并不是很大,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方面由于应试教育下学生家长还是重视智育而轻视体育,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很少参与体育活动,也没有时间去参与体育活动,时间一长体育锻炼变得可有可无,体育课在学生心目中也就不占有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各地方为了促进学生多参加体育活动,在中学升高中的考试中增加了体育学科的考试内容,可以说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起到了督促的作用,但同样也有应试教育的影子,学生们为了成绩能够达标,只针对考试的几个项目进行练习,并不是来自于内心的真正动力,从另一个角度讲反倒增加了学生的反感和负担。

再有,就是体育项目开设的少。从体育运动本身来讲,有些运动项目是紧张、刺激并伴有危险性的,一旦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生危险或受伤,会给学生本人带来伤害,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同时也带来了经济方面的损失,甚至给学校和体育教师带来法律上的纠纷,学校为了保证学生在体育课中的安全,有些体育项目被砍掉或减少内容了,如铅球、单杠等项目;有的则是受场地、器材、资金投入等影响加上班级人员多无法普及开展如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体育课显得单调乏味,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与之相反,近几年群众体育发展比较快,形式多样、人员参与面广,有些群众组织已经达到相当大的规模。从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尤其是申奥的成功和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的激发了民众的体育热情。为了更广泛地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中国的群众体育工作以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为目标,积极践行“人文奥运”理念,全力唱响“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主题。各级体育部门、单项运动协会、行业体协和社会各界积极动员、组织、服务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把人民群众关注奥运、支持奥运的热情转化为积极投身全民健身的自觉行动,为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营造了浓厚的健身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了健康文明、蓬勃和谐的良好风尚。

小康的生活富足和余暇时间的延长,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锻炼休闲机会;虽然受公共体育场地严重欠缺,以及群众体育事业经费严重短缺等因素影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群众体育的发展,但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都市“文明病”的流行,使人们对“健康第一”的认识进一步强化,人们尽可能从紧张的工作和生活中抽出时间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有的到健身中心跳操和器械锻炼;有的到公园广场练太极拳、跳民族舞、滑轮滑、跳绳;有的到体育场馆打篮球、乒乓球和羽毛球;近几年户外运动开始兴起,有的群众利用节假日参加登山、远足等户外运动,可以说群众体育发展的很快。

从我市的群众体育发展来看除了有传统的篮球、乒乓球俱乐部外和健身中心外,最近几年又新增加了户外运动、轮滑、漂移和花样跳绳等俱乐部,每天晚上在各个广场都有很多群众参与到各种项目当中去,他们有各自的活动区域,在音乐的伴奏下,跟随领作人员非常投入地进行练习,场面非常壮观,动感十足,引来许多观众驻足观看,不乏有人也想参与到其中去,在这些人群当中学生的身影不占少数。

因此,体育教学仅仅局限于原有的目标和项目是远远不够的,体育教学必须突破原有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吸纳新的项目,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快速发展的群众体育为我们提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发展的机遇。如果在我们的体育课堂上加入群众体育的因素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体育课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那么怎样将群众体育项目融入到体育课当中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体育课堂中增加新的内容。有些群众体育项目是非常适合学生来练习的,比如说花样跳绳,其特点是变化大、花样多、节奏感强,而学生又特别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加上学生接受能力强,身体柔韧性和协调性好,肯定会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的,既可以作为学习内容,也可以作为热身项目来做。

2.作为课间操或大课间的活动内容。国家为了增加学生的户外运动时间提出很多硬性要求也采取了多种形式,从大课间到现在的阳光体育,都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采取的措施。结合场地特点可以把毽球、跳绳带入大课间的活动中来,可以作为课间操的内容和活动手段。

3.对于有些技术性、安全性要求比较高,需要特定场地的项目,我们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开放。比如滑板和轮滑,对学员的身体、场地、安全等方方面面都要考虑进去,而且学习人员不宜太多,人多照顾不到容易发生危险。像羽毛球、乒乓球对场地硬件设施和数量要求高的项目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要求以兴趣小组或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行。

在这种形势下,对广大体育教师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习,要善于接纳新鲜事物。体育教师对于新出现的体育项目一定要懂,否则,学生问你,一问三不知,那教师的形象在学生心目当中会大打折扣。另外体育教师对于新出现的体育项目一定要会,甚至要精,你会了才能去教别人,学得精做得好才能带动其他人参与到活动中来,也有利于项目的推广。

其次体育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怀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去工作,是不会取得多大成绩的。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其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体育教师只要对教育事业有高度的热情,对国家、社会、家庭有高度的责任感,才会在工作中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才能把体育教学当成毕生的事业来做。

最后,体育教师要有进取心和创新能力。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是不断改变的,对体育教学的要求也不会一成不变。社会需要有创造型的教育,教育需要创造性的人才,体育教师更要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出更好的教育手段、教育方法和教学内容,使我们的体育教学永远都有新鲜感,不断有新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永远跟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应具备终身学习和改革创新的能力,使学校体育教学永远是一棵常青树。

总之,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不是两个对立的个体,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前提和基础,群众体育是学校体育的延续和发展,二者内容形式相通都是体育运动项目,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服务,任何一方的发展都会对另一方起到促进的作用,因此,从事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工作人员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推动体育事业大步前进,为社会、为中华民族的前进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德育管理体系范文6

关键词: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many years engaged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experience,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existing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problem of the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put forward own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small and medium-sized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Quality management; Problem; countermeasures

引言

工程质量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工程质量是指施工的工程质量。广义的工程质量是指除施工质量外,还包括工序质量和工作质量,它对质量的定义更加完备,也是现代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工程。系统工程是用科学方法规划和组织人力、财力、物力,通过最优途径的选择,使我们的工作在一定时期中取得最合理、最经济、最有效的成果。对于中小型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综合各种因素、施工准备阶段及施工阶段各部门质量控制和竣工验收阶段质量控制的内容,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措施。

1国家的有关规定

为了加强对工程建设的管理。控制工程质量、工期、造价,提高经济效益,国家自八十年代中期起,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改革措施,已显示出较强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其核心内容可归纳为:

1)工程建设质量分工负责。工程建设质量管理由项目法人(建设单位)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部门监督。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质量监督机构履行政府部门监督职能。

2)注重科技进步和质量管理。有关工程建设的单位都要推行全面质量管理,采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施工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努力创建优质工程。

3)工程建设实行招投标制。大中型水利工程以及配套和附属工程,要按水利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管理规定”进行公开招投标;地方小型工程。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2基层水利常见的问题

基层水利部门是实施小型水利工程的主体,肩负的任务既虚又实,

常见存在的问题有:

1)技术力量单薄弱,业务水平偏低。设计或监理工作多由县(区)级以上相应单位负责,基层水利人员从思想上有了靠山并产生了惰性,致使整体技术水平徘徊不前,有的还出现下降趋势。另一方面,基层水利技术人员从事上传下达等事物性下作较多,没有或很少有时间进行深造,技术水平提高的速度慢,更缺乏深层次的实践经验,难于承担有一定深度的工作。

2)技术资质不具备但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合同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基层水利部门管理范围窄、级别低、直接面向农村,其职能不单纯是行政管理,技术服务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兼有设计、监理、施工、政府监督等多种职能,但一般不具备相应资质。

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小规范。国家或水利部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但很多水利基层单位和个人并没有掌握并付诸实施。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

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基层水利技术人员由于缺乏足够的建筑学知识和艺术训练,往往只注重功能的需求而甚少涉及艺术和美观的需要,使得大部分水利建筑给人们的印象是粗老笨重。

4)监控措施不完善检测手段太落后。多数基层水利部门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也没有行之有效的质量监控措施,有的甚至从思想意识上根本就没有这根弦,出现工程质量问题也就在所难免。对小型工程施工质量的监控多停留在目测上,凭直观印象下结论,很少有先进的监测设备、仪器,更缺乏监测人才,在实施质量监控活动时没有强有力的说服力。

3几点建议

鉴于基层水利部门的现状,短期内在县内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水利设计、水利监理单位也有难度,但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是大势所趋。不能含糊,小型水利工程也要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全程质量监控工作。

1)开发人力资源培养行家里手。高度重视基层水利行业整体人力资源的开发。要有计划、按步骤地选拔人才去深造,以适应岗位需要和市场需求;鼓励职工在职学习,不断提高整体素质,使基层水利人力资源明确得到保值和增值。对县或乡镇现有水利技术人员进行适当分工,明确每个人的业务主攻方向,尽早造就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地质及地下水、水行政执法、财务管理等方面的行家里手,并能统揽全局,承担起相应的工作。同时,加强对乡镇水利技术人员的培训,并向其做好技术交底工作,使他们也能独当一面。

2)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水平、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国家兴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前要组织专家审查论证,我们在小型工程立项时也应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方案讨论,及时弥补设计中的不足;将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俗语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质量管理决不能因小而不为。如果因陋就简,虽然一次投入较少。但将来的运行费用高.使用寿命短.结果并不节省投资,反而有可能劳民伤财。县级水利部门需要综合监督、设计、监理、施工等多种职能,参照围家的有关规定。建立自己的质量保证体系。工程设计要符合国家及水利行业有关工程建设法规、工程勘测设计规程、技术标准的要求。加强设计过程质量控制。健全设计文件的审核、会签、批准制度。在工程施工时,做好“三控制”、“两管理”、“一协调”工作,用经济手段制约建设各方,确保工程质量达到优质的目的。

3)改进监控方法提高检测水平。为了提高质量检测水平。需购置必要的检验、测试仪器和设备,对工程所用材料和施工质量进行全面检查或抽样检查。通过实测、实量、实敲、实弹等手段。获得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拧数据。该好就好,该弄就弄,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和

威慑力,减少或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减少“人情工程”、“关系工程”的弊端。首先,严把材料、设备的进货关。批量购置的材料、设备等,要根据国家、部委技术标准先检测后使用,不合格的不使用。其次,加强施工质量监测。对重点工序和部位,设置质量监控重点;对关键工序实施旁站监理,严格监控施工质量;技术人员在施工现场要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嘴勤”。

4)注重美学研究营造景观工程。水利工程与其它建筑工程一样,要注重美学研究与景观设计,这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类已经从原始水利阶段、工程经济水利阶段进入生态经济水利阶段,水工建筑物的建设必须与维护生态和保护环境相协调。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各种建筑越来越多地开始注意视角效果。水利建筑也不应该例外,其外表形态应成为人类美学的载体。

5)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

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小结

有关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控制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系统、完整的研究不多。本文阐述了质量控制的相关原理,指出了当前中小型水利工程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目前,应继续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体制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