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化学结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1
初中化学由于是化学启蒙阶段,主要是普及性知识介绍,因而学生较易掌握,考试分数也较高。而高中化学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强调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难度与深度增加,部分学生感到化学难学,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再加上考试成绩的刺目低分和那作业批改中的可怕的大红“×”,以及在课堂上得不到教师的鼓励,伤害到学生的学习信心。倘若在课堂上学生回答不出教师的提问,严厉的教师采取的是批评教育,大多数教师比较宽容,会请其他同学回答,而很少去了解是什么原因或提出建议,从而实施了“冷暴力”。从而造成学生兴趣降低,畏难情绪增加,少数同学厌恶化学学习,逐渐放弃化学的学习。足以可见,科学而有针对性的评价的重要性。仔细分析本因,其实是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合理:其一,由教师单一进行评价,不重视评价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没有给予科学的评价;其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简单与粗暴,学生得到的是冷冰冰的分数以及“√”与“×”,课堂提问也主要是集中于知识的回顾,忽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评价只在于结果的对与错,不会考虑学生思维的评价及运用知识能力的评判。这与素质教育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的变化和发展。构建适合高中化学教学的评价体系很有意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克服畏难情绪,提高教学效果。
二、构建科学的高中化学评价体系
高中化学的评价体系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参与性和过程性,评价体系应是多元化和多主性的。评价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成长。
1.评价方式应是多元化的,使评价更真实。
学生是一个群体,个性差异较大,学习能力、学习态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教师的评价切忌千人一面,应当是有针对性的多元化的评价。(1)评价目标的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评价目标,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因人而宜,实事求是给出每个学生的评价目标,要评估学生的学习能力及表现,要制定学生所能到达的目标,从而激励学生进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所预定的评价目标。(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目前,评价方法多采用常规作业、单元测试、期中和期末考试、上课提问的方式,这些传统的评价方式有一定的实用性,但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评价方法应更加全面和科学,如自主评价、访谈评价、家长和同学评价、实践评价等。在常规的考试方法上也应改革与创新。教师在考评高中化学知识时,应把知识寓于真实的生活、科研及生产背景中,注重问题与实际的联系,加大试题的开放性与探究性。在平常练习中,应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设定多组练习,由学生自主选定完成,在考试时也应设定必做题和选做题,使学生有选择的余地,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评价体系构建的多主性,让评价更全面。
传统评价是由教师单方面进行,这与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论的评价体系是相悖的,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以参与者为主的,要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学生家长、同班同学都应参与评价,改变教师单一评价的片面性,使评价更具合理性和全面性,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通常的做法是:(1)要求学生自主评价。教师进行完教学单元教学后,教师应要求学生进行自主评价及对教师的教学提出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单元知识点掌握、自我评价、学习目标、完成程度、进步方面、存在问题、改进办法、教学建议等。(2)同学评价和家长建议。每一学期结束都要求学生相互评价,主要包括学习态度、上课纪律、作业情况、相互学习等方面,家长应就学生在家庭学习的过程给出评价。
3.评价应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建立学生的成长档案。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较复杂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的评价应贯彻整个教学活动过程,应密切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动态和能力的培养。课后作业的评价应指出学生的进步与不足,应从知识再现、能力提高、知识运用等方面及时给出评价。单元测验后,针对每一个学习单元,应对学生的学心态度、学习方法和技能,给出准确的评价和合理化建议。每一学期及每一学年的结束,教师应对知识点的掌握、方法论的建立、思维能力的提高、学习中的闪光点及存在的问题给出正确的评价,指导学生扬长避短,逐渐成长。教师应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学习意志,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4.评价的本质在于评价的发展性,激励学生进步。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2
关键词:结构解释模型;高中化学;教材分析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2-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教材分析既是教学活动的开端,也是教学活动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强调,教师分析教材进行备课时,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处理好不同课程模块之间的关系,把化学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和方法有机地融合起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教材的分析,不仅要挖掘出书本上的隐性知识以及知识的隐性价值,还要能充分地掌握教材中局部和整体知识之间的联系,做到层次分明、心中有数,从而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程序,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此如何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材分析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教材分析方法中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教师完全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教材进行解读和分析。教师经验上的主观性对教材的分析有利有弊。一方面这种主观性便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同时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教学;另一方面,对主观经验的依赖也会使教材分析的结果存在局限性。另外一种倾向是,教师完全按照教材内容的框架体系照本宣科地、机械地分析教材。这类教材分析法往往会忽略隐没于教材中的横向结构中的基本知识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结构,从而无法构建各概念知识点之间的层级结构,进而使教学设计凌乱无序。
基于结构解释模型(Interpretive Structure Modeling,以下简称为ISM)教材分析方法则克服了以上缺陷,它建立了教材中要素间的层级有向图,避免了教材分析中过度主观化导致知识网络散乱不易梳理的问题,能较客观地反映基本要素间的关系。有助于教师在教学前构建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也能帮助学生通过教师讲解顺利同化新知识,进行有效学习与记忆。
本文通过实例来介绍基于ISM教材分析法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广大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提供参考。
1 ISM教材分析法的内涵及步骤
1.1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内涵
结构解释模型(ISM)是1973年由美国John.Warfield教授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并对要素及相互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特点是将复杂的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系统要素,利用人们思维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及计算机的帮助,最终建立一个多级阶梯的结构模型。
ISM属于概念模型,可以用简单明了的概念结构图形象地表示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而有效地实现教材的结构化和序列化。它要求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既精通教材的内容体系和编排意图,又能以一种批判的眼光来看待教材,正确认识到教材中的问题和不足,并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删减,来弥补这种不足,从而能够轻松、流畅地完成整个教学,并在课后对教材的反思性分析中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
1.2 ISM教材分析方法的运用步骤
根据John.Warfield教授的ISM分析方法,我们就教材分析提出了ISM分析方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所谓“三段式”分别是指(1)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2)确立目标关系,理清教学思路;(3)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该模型运用的步骤及内容见表1。
在此需要强调的是,ISM分析法之“三段式”的教材分析模型在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学习情况等来讨论模型中的要素是否需要变更和增减,要素间的形成关系是否需要进行修正,若需要修正,则应重返阶段1,直到所得的结构模型基本符合实际情况为止。在使用该模型中,教师要尽量避免机械地套用模型,否则不但不利于实现有效教学,反而固步自封,对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产生阻碍作用。
2 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研究
前面我们提到了ISM教材分析法的精髓在于通过构建结构模型,将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复杂、零乱的关系整理成清晰的、多级递进的结构形式。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时若能掌握这种方法,便可抓住ISM模型的精髓,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本文以人教版《化学1》中的“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为例,阐述ISM教材分析法的应用。
2.1 分析学科教材,抽取知识要素
在分析教材之前,教师应首先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即“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以及“学会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仔细研读教材,并抽出该单元的8个重要概念作为知识要素(见图1)。
2.2 确定要素关系,理清教学思路
ISM教材分析法认为,如果教师让学生在对要素A进行学习之前必须先掌握要素B,则称要素A为可达要素,要素B为先行要素。教师在确定各要素关系的时候,不仅应该根据教材内容的安排来决定教学思路,还应当考虑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本例中,根据学生之前的知识储备,4粒子总数、6体积和7质量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均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再由教师的分析判断和经验,可以决定各要素间的形成关系(见图2)。
图2向我们展示了该单元所要学习的几个重要概念以及相关概念之间的联系,这种关系图示是教师在一般备课或者分析教材中经常采用的。该图示的优势在于它是根据教材内容的进度来描述相应的要素关系,具有紧扣教材,覆盖全面、能够提供给教师最基本的教学思路等特点。但是它没有考虑到学习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以及学生掌握知识的便捷性,整个图示给人的感觉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层次感,知识内容非常凌乱,尤其是在向来以知识点“杂”、“多”且“分散”的化学学科中,这种图示不但不能为教师深层次地分析教材提供保障,反而会使教师陷入到一种教学思维“短路”或是面对庞杂的知识点不知从何教起的困境。
2.3 绘制结构模型,确定教学过程
根据要素目标的层次水平,将同一水平的元素排在同一层上,较低一层的要素是较高一层元素的先行要素。根据各要素关系示意图,我们可以算出每个要素的可达要素集合Ai和先行要素集合Bi(其中i表示要素的代号)。
在本例中包含了8个元素,例如,要素2,它既具有先行要素1、7,又具有可达要素8。因此就有了A2={8},B2={1,7}。
(1)对于Bi={φ}(空集合)要素i,表示该元素没有先行要素,它属于最低阶层。在本例中,由图2我们可以看出,要素4、5、6、7没有先行元素,它的先行要素的集合为空集,因而要素4、5、6、7为最低级别,将要素4、5、6、7从图中取出,得到层级1。
(2)在层级1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1,它表示要素1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1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2。
(3)在层级2余下的要素之中找出具有Bi={φ}的i,此时i=2,3,它表示要素2、3为该图的最低层级。将要素2、3从余下要素中取出,得出层级3。
分析到此,就只剩下要素8了,那么它们便处于层级分布的最高层。层级分布见表1。各要素层级分布见图3。
由图3可以看出,该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的层级有4层。4,5,6,7为前提知识,位于整个层级的最底层;然后是1位于第二层;2,3位于第三层;总目标知识点8位于第四层。箭头末端要素为箭头指向要素的可达要素。
此外,要强调的是,在确定教学过程的时候需要在教学要素层次分析的基础上考虑如下几个因素:按低级要素先于高级要素的原则排列;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有较多先行元素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先安排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在多个同一级别的教学要素中,对于基础性的教学要素和先行要素数目均相同的场合,可根据教师经验决定排列的顺序。在绘制了结构模型之后,本章节的教学过程就清晰了,即:质量、体积、粒子总数和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摩尔质量、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此时教师再进行授课则不但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而且能将知识传授系统化,授课思维清晰化,彰显出内容重点。若将此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板书,则更加利于学生知识的领悟以及加强对相关知识的联系,从而形成知识网。
3 ISM教材分析法的教学建议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3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案例
[教材分析]在化学必修课中,学生对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主族序数的关系,但是对于原子结构与周起、族等元素周期表的构成之间的深层关系并未揭示。因此,本节在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内容,并利用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分析周期、族与原子结构的内在关系以及原子结构与原子半径周期性变化的内在联系。本节计划利用三课时。
第一课时: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第二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表
第三课时:核外电子排布与原子半径
本课时主要完成第一部分,即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能量最低原理、泡利不相容原理、洪特规则,能用以上规则解释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2、 使学生能根据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则和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顺序图完成1~36号元素基态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价电子排布。
3、 通过本节教学初步培养学生探索研究微观世界的一般方法,了解科学研究的历程。
4、通过了解科学家的不懈地探究和学习精神,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通过对微观结构的研究、讨论,使学生体会微观世界的精巧。通过对前沿科技的介绍,激发学生的科学热情。
[重点难点]:重点是认识泡利不相容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洪特规则,难点是这三个原理的应用。
[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的原则是 ( )。
A. 能量最低原理 B.保里不相容原理
C. 洪特规则 D. 以上三者都需遵循
2、第四周期元素原子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可达
(A) 4个 (B) 5个
(C) 6个 (D) 7个
3、 比较原子轨道的能量高低:
氢原子中,E3SE3P,E3dE4s,
钾原子中,E3SE3P,E3dE4s,
铁原子中,E3SE3P,E3dE4s。
4、给出下列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式
W,Nb,Ru,
Rh,Pd,Pt。
5.某元素最高化合价为+6,最外层电子数为1,原子半径是同族元素中最小的,试写出:
(1) 电子排布式;
(2) 价层电子排布式;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4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教学;结构化学;问题探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83-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31
高中化学教材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全国有3个版本。本文提出了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如下探讨。
一、晶体结构问题
以石墨晶体中的化学键以及作用力为例,石墨晶体的化学结构属于层状结构,每个同层内的碳原子都采用sp2杂化,并和周围邻近的三个碳原子形成δ键。每个碳原子还在pz轨道上侧面重叠,形成π键;但是各个层之间的碳原子则是靠范德华力吸引结合在一起,所以称它为“混合键型晶体”[1,2],或者“混合型晶体”[3]。人教版及苏版教材称之为“混合晶体”,从概念探究这一称呼似乎不太准确。而且人教版教材还有这段描述:“石墨晶体中,既有共价键,又有金属键,还有范德华力,……是一种混合晶体。”这段话的描述值得商榷。石墨可以导电,这个性质和金属很像,如果由此就推断石墨晶体中有金属键,未免欠妥,很容易模糊概念。
此外关于金属键的定义,众多专家并未达成一致的公认,但是基本的观点类似。所谓金属键指在金属晶体中,若干个带正电荷的正离子和若干个带负电荷的电子之间的强烈相互作用,使正离子与电子胶合在一起,形成金属晶体,而这种作用称为金属键[4~6]。换个说法,若说石墨中的π键有类似于金属晶体中金属键的性质,这种观点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从另一方面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仍然较大。金属键的特点之一是无方向性和饱和性,但是石墨中的π键则不能完全描述为无方向性。而且石墨晶体导电只能在同一层碳原子之间进行流动,碳原子层间则无法流通,所以有些学者将石墨的这类键称为中间键型[7]。
二、分子极性的判断问题
关于分子极性的判断问题,人教版教材认为所有键的极性的向量和是否为零作为判断依据,是可行的。而苏教版则认为应以分子正负电荷的重心是否重合作为判断依据,这亦是可行的。笔者认为根据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之间的相交情况,可以判断分子是否具备极性。这个判断可以解释为:“若分子之中只有2个对称元素仅仅相交于一点,那么分子的偶极矩便为零,即非极性分子,否则便是极性分子。[8]”
但是,鲁科版在对这个判断进行阐述时,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仅仅”二字。鲁科版的表述为:“利用对称性很容易判断分子是否有极性:当一个分子的对称元素(对称轴、对称面等)相交于一点,则这个分子没有极性。[1]”笔者认为,在教材编写中,应该更加严谨,“仅仅相交于一点”和“相交于一点”完全是不同的概念。
三、共价键方向性问题
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苏教版中有这么段描述:“s轨道与s轨道重叠形成的共价键无方向性。”这个结论难以令人信服,甚至会给广大师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即有的共价键有方向性有的则没有。化学中所描述的s轨道是球形对称的,和现实中的无方向的球体完全不是一回事。
众多文献研究表明,原子轨道线性组合对称的条件都要非常明确地指出s轨道只能与s轨道、pz轨道、轨道重叠形成σ键,而不能和px、py、dxy等形成轨道重叠。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强调共价键具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以上看法是否正确,欢迎专家和广大教师共同讨论。
参考文献
[1] 王磊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 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6
[2] 潘道皑,赵成大,郑载兴. 物质结构[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558
[3] 郭用猷. 物质结构基本原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4:470
[4] 何福城,朱正和. 结构化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270
[5] 唐作华,万家义,毛治华. 基础结构化学[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414
[6] 吴国庆主编.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6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5
关键词:课堂结构 优化 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一个包括听、说、读、写的操练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而对于中专学生来讲,英语的实践性显得更加重要。中专学生大多底子差、基础薄,对英语学习没有兴趣,给教学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此,要想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抓好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要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英语。所有这一切都必须依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教师为其创造良好的客观条件,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训练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是实现完善和提高中专英语教学的关键。
一、优化学习氛围,创设会话环境
要使英语学习从强迫灌输到自主学习,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学英语用英语的环境,这个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所谓“硬环境”,就是在室内设置英语墙报、英文标语、英语画刊等,在室外,开办“英语角”,强化对各种物品的英语名称的识记,以此体现和强化一种外语氛围。所谓“软环境”,就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在课内外经常用英语进行会话。课堂上运用挂图、投影片等创设情境,用英语看图说话,用英语扮演角色,用英语搞抢答赛,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想象,最大限度地创设会话环境。
二、优化教学内容,实践语言“内化”
成功的英语教学不只是看一节课教了多少内容,最重要的是看学生练了多少、学会了多少、在实践中能用多少,这种“学会”、“能用”就是“内化”。为此,在英语教学实践中,就要以此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优化“识记――操练――运用”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成功感。要优化教学内容,就必须吃透教材、活化教材,使教材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感到书本语言和我们的生活实践贴得很近,对教学内容具有亲切感,进而产生浓厚的求知欲、强烈的进取欲,变被动吸取为主动探索。因此,创造性地钻研教学内容,在利教、便学、易记上下功夫,在培养学生能力上下功夫,是切实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优化教学手段,必须充分利用和创设情境,无论是语言情境、实物情境、声像情境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听录音、看投影、角色对话等,让学生入情入境,努力使书本语言和实际运用统一起来,使课堂教学在全方位多层次的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进行。优化教学过程,必须把重点放在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上,必须纠正从书本回到书本的一读二背的简单识记,而要从识记、操练向运用飞跃。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使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得到全面发展,并能综合运用,必须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动脑、动口、动手能力,坚持每天Free talk,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比赛活动,如阅读、讲故事、唱歌、书法、简笔画等,这是提高学生外语素质、实践外语“内化”的重要举措。
三、优化教学活动,提高运用能力
高中化学结构范文6
魏训朋
(丰县华山中学,江苏 徐州 221744)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施行的背景下,以及当今的社会大环境中,随着教育的节奏加快以及教育体制的变革,传统的满堂灌以及填鸭式教育早已经不适应现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今天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中,以往的教育方法不仅形式落后,而且低效率,欠实际,因而大大的阻碍了学生思想个性的发展,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广的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划时代性变革,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教材的编排上比较注重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原先高中数学教学方法落后、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越来越被教育界和学生家长所诟病。此外,新课程下新教材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教师专业素质方面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和重视运用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果等等。寻找一条真正适合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教学之路成为当前背景下贯彻新课改精神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从我们从教师个人到教学之道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进,以寻求更好的高中数学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教师;教师知识结构;结构优化
本文通过对高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高中数学教育中经常出现的问题,然后重点阐述了高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策略。课程的实施者是广大的一线教师,因此,在教材不断变化的背景下,教师团队的知识结构也必须与时俱进。在下面的内容,我将以目前高中教学点,对知识结构作出分析,同时给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一、高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现状
经过大量的调查,可以发现以下几点现状:
(一)一般文化知识有待加强
以目前的情况看来,高中教师自身的自然科学知识仍然存在巨大的漏洞,多数教师把全部精力投在自己的学科之中,忽略了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只是做到了自己教学学科的精专,却在其他学科上呈现出很无知的情形,这样便导致他们在教学中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要求教师在加强自己其他素质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符合新课改的目标要求。
(二)实践性知识亟待发掘
对于理论性知识的掌握上,新老教师体现出的能力都比较有自信,但与老教师们相比而言,他们在实践教学中在掌控课堂气氛,以及对于教学过程中的处变能力上都缺少一定的经验,仍需要相应的改进。
(三)对新增的数学知识掌握欠缺
通过初步了解,我们可以发现《新课标》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这些新的内容在以往的课程中是只是点到为止,有的甚至都没有作出任何的详细介绍,这些新内容包括算法初步,框图、推理与证明,数学史选讲,信息安全与密码,球面上的几何,对称与群,欧拉公式与闭曲面分类,三等分角与数域扩充,矩阵与变换,数列与差分,初等数论初步,优选法与试验设计初步,统筹法与图论初步,风险与决策,开关电路与布尔代数。 在这方面的调查中可以发现,一般来说,在新增部分的教学中,教龄短的教师掌握地较为好一点,他们三分之一的教师觉得通过不要自学便可以任教,一般认为需要自学方可任教,也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需要通过培训才能达到教学的能力。教龄较长的教师与年轻教师存在很大的区别,对于新内容的掌握明显不如年轻教师,相对比起来,只有一成的教师有自信不需自学便可以执教,六成觉得需要自学,超过三分之一的教师觉得需要接受培训。
二、高中数学教师知识结构优化的策略
(一)结合新学科特点施展教学
1、主要引导学生思考
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要求,尤其是那些教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的年轻教师,在教学方式和课程开发上都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对于新课程添加的新内容,一些教师对此的教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并不是很深,因此加强对自身专业性的学习,主动引导学生思考。由于数学语言的专业性和科学性,使数学语言显得干净而利落。
2、数形结合法教学
“数”的抽象概括和“形”的简明直观的有机结合,是数学学科的完美运用。通过“形”与“数”的有机结合,数学问题的解决浑然天成,数学知识的掌握层层推进。相当于让学生把抽象形态(存款)储存在直观形态(银行)上。几何问题用代数方法加以论证,让学生体会“数”与“形”有机结合的直观性和技巧性。总之,学生对“数”与“形”认识如何?相互联系和转化掌握程度如何?足以体现学生的数学基本功。
(二)加强校本培训
差异性、实用性和针对性逐渐成为校本培训的主流特点。校本培训开始对症下药,主攻实践教学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强调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培训的主题回归到课堂上,深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帮助教师获得在教学中不断成长的能力。
(三)提倡教师的自主反思
这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一项必不可少的能力,自主反思是对教师自我知识结构的反思与改进,也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所以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的能力重在对自己不足的反思。因为教师的个人特点与教学习惯的不同,别人的对自己的评价不能从根本上给予教师相应的帮助,只有通过自我反思与不断改进方能使得自己受到更多的肯定与支持。
(四)提倡教师之间的交流
不难发现,新课程对教师个人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更多地学习和反思,在集体合作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学中的相互交流十分重要,教学成果不应成为个人的私产,而应该在教师间相互借鉴。在不断交流中,高中数学教学的进程才会变得更加顺利。于教师个人,这可以丰富个人教学方式加强能力,于学生,他们将会获得更好的教学领悟,得到更好的学习成效。在不同层次和思维之间的相互碰撞中,可以产生更多的知识交流成果,这样的交流会促使不同个体间的共同进步,达到相互激励进步的效果。
总之,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任何事物也都具有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学会变通,不断学习,并且要求我们学会积累。在教导学生的同时也要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