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的内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德育的内涵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1

一、确立校园“阳光”教育核心价值文化

当今社会正处于一个思想活跃、观念碰撞、文化交融的时代。“阳光教育”就是当下中国教育体制变革的最新产物,是崭新的教育理念,它既适应社会的教育期望,也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广东省东莞市塘厦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实施文化建设过程中,选择了以“阳光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灵魂。周洪宇教授认为“阳光教育”就是用阳光之心育阳光之人的教育。它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发展各个方面、面向学生发展整个过程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种融德于智、德智一体、德智互动的教育模式。学校围绕“启发潜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的办学理念,在校内逐步形成统一的主流价值观,旗帜鲜明地坚持这种理念的导向,将其贯穿于学校建设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文化体系。秉承着这种思想,学校的制度建设与组织管理变得透明、公平;课程文化能够体现丰富与个性;教师以悦纳、博爱的精神面对工作,促进学生自信、自律,全面和谐发展。在这种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下,校园内师生也逐步建立起独特的道德意识、价值观、人生观、学习观,并逐步转化为师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动,沉淀在校园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中。

二、建设与时俱进的校园阳光品牌文化

社会价值的多元化对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在追求教育多元化价值的过程中,我校大胆地作出了以文化塑品牌的战略部署。学校领导班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社会环境、生源质量、师资水平和办学目标,在“启发潜能 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的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出校风、校训等一系列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体系,目的是以理念主导教育行动,并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上乘的个性鲜明的示范性阳光学校。

办学目标:“孩子健康成长的乐园,教师成就人生的家园,师生铸就未来的学园”。

办学理念:“启发潜能,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健康阳光地成长”。

培养目标:“培养知礼仪、善学习、健康阳光、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

校训:知书、尚德(崇尚知识和道德,培养知书达理、全面发展之人)。

校风:和谐、求真(追求阳光般的透明与融合)。

教风:博爱、善导(追求阳光般博爱、普惠)。

学风:善思、践行(追求阳光般的活力与热情)。

三、打造校园“阳光”制度文化

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形成的基础,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保障;精神文化是制度文化的补充和拓展,制度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力和矫正。我校作为一所新校,在实施文化建设过程中把制度文化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并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三个具体的管理系统:德育管理系统(校长室—德育处—年级部—班主任—班委会)、教学管理系统(校长室—教导处—学科教研科组—年级备课组—任课教师)、后勤服务系统(校长室—总务处—后勤工作小组—后勤工作人员)。在落实层级管理的基础上,学校充分发挥工会、教代会、党支部参政议政的民主职能,制订了《阳光教师评选方案》《阳光级组、科组、备课组评比方案》《阳光班级评比制度》《阳光少年评比办法》《阳光课堂评价方案》《阳光校务制度》等一系列阳光管理制度,促进科学、高效管理文化的形成,让学校工作朝着规范化、制度化、阳光化方向发展。学校还充分发扬民主作风,开展“校长信箱”、教师沙龙、座谈会、茶话会等多种途径,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学校的发展出谋献策。领导班子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工,工作上充分信任,生活上关心照顾,始终把教职工的困难放在心上,多鼓励、少批评,消除感情上的隔阂,建立了融洽的、和谐的干群关系,塑造了民主、团结、积极、高效的工作作风和高度一致的团队精神。

制度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持学校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系统。“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才能保证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各项工作有序、高效进行。

四、努力营造校园阳光教师文化

良好的教师文化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是全校教师群体公认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准则,它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境界、教学风格乃至教学过程中的言行举止。我校倡导“博爱、善导”的阳光教师文化,制定《阳光教师成长培养规划》,建立“普通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名师”的塔式师资培训框架,逐渐培养一支具有全新教育理念,教学基本功扎实,能驾驭阳光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一方面严格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塘厦镇中心小学教职工师德行为规范》,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对照《塘厦镇中心小学阳光教师标准》强化思想,转变观念,坚持实践,让每一位教师都树立学生主体观,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努力建设民主课堂,积极营造平等协调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成为学会合作、学会做人、丰富情感、完善自我、体验成功的过程。鼓励教师放下了所谓的“师道尊严”,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发展的促进者,让学生在师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中健全人格,发展个性,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并进一步促进和谐、团结、高效的阳光教师文化的形成。

五、构建校园特色课程体系与阳光课堂文化

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文化建设理性认识与实践探索的重大发展,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化与拓展。我校把课程文化和课堂文化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追求“两课文化” 与学校文化建设的一致性和匹配性,使学校文化建设的内涵更加丰富,使学校文化建设进入了课程与教学的层面,实质性促进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在“两课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学校坚持以学生培养为目标,以阳光教育理念为主导,在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全面实践,而不局限于表面化、形式化、短期性、突击性的所谓文化活动,通过长远规划,精心布局,逐步使音乐、美术、体育、科学、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建立起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如《阳光心语课程》《趣味科学课程》《分级阅读课程》《阳光习字课程》《阳光体育课程》《阳光德育课程》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开设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如体育类,有球类、棋类、体艺类、操类等;艺术类,有声乐、器乐、舞蹈、美术、陶艺、演讲、主持、朗诵等。在课程文化上体现了“丰富、个性”的总体目标,为培养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的阳光少年提供了有力保障。

课堂,是学校文化传承的脉搏。教学不单纯是“知识传授”和“培养技能”意义上的活动,也是正确的价值观、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引导,它必须充分体现“文化熏陶”的育人目的。我校倡导“实施阳光教育,营造生命课堂”教学主张,从教师课前的建课认识,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都关注人的生命意识和生命的价值,努力培养大写的“人”。鼓励教师努力把课堂变成激发智慧、砥砺思维、培养精神的课堂,建立充满人性,体现民主、开放、合作、竞争的阳光课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积极情感,热爱学生,以情养情,知情交融;用爱生的情感、爱生的语言,关爱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受到民主、平等的待遇,都得到师爱的滋润;让每个孩子都在课堂中享受阳光,感受学习与成长的快乐,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六、培育校园“阳光”活动文化

“阳光活动”是阳光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校办学理念、教育追求的集中反映。

(1)努力培育争创“阳光班级”、争当“阳光少年”的活动文化。培养“阳光少年”是学校的教育目标,“阳光班级”是“阳光少年”成长的重要阵。 为此,在阳光班级的创建过程中,努力做到“一班一品,班班特色”,实现班级班风班训个性化、班级目标明确化、班级活动特色化,通过阳光主题班会、阳光展示台、班训、班徽、班歌等评比活动,形成阳光评价和奖励机制,促进班级自主和特色发展。

(2)努力培育 “阳光”校本课程文化。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渗透“阳光教育理念,形成阳光课程系列化。比如,人格教育类,通过升旗仪式、班队会活动、思品课堂以及德育五分钟、重要节日纪念日等保证落实;生活指导类,通过劳动技能课、综合实践课、行为规范课,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劳动、学会服务、学会创造;艺术体验类,通过“第二课堂”,如舞蹈班、合唱班、民乐队、美术班、书法班、围棋班等,提高学生艺术修为,培养个性特长。此外,语文类的阳光习字、阳光经典诵读、阳光阅读、阳光诗社及阳光文学社活动,英语类的阳光嘉年华,美术类的阳光绘画,体育类的阳光大课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培养兴趣、陶冶情操。在这些活动中,去形成一些特色的保留项目,并形成“阳光校园传统文化系列活动”体系。

(3)努力培育“阳光德育”活动文化。德育就是育德,德育不应该简单地说教,而应该关注孩子们活生生的生活,留意学生们真切的平常事儿,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去思考,去探讨,去解开心中的结,去明白做人的理,去打开心灵那扇窗户,让阳光照进心田,让心田铺满醉人的绿!这,就是德育的最高境界:润物细无声,静待春暖花开!

在“阳光教育”理念引领下,学校创造性地开展“阳光德育”活动,努力丰富阳光德育文化。开展每周“阳光T台”系列活动,开设声乐、舞蹈、器乐、健美操等专场活动,让每一个孩子们主动参与,都能获得展现个性的机会;开展“阳光脸谱”活动,让孩子们把最灿烂的笑容绽放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开展“阳光小课间”活动,让每一个班级自主选择充满童真和乐趣的小游戏,在延长了的15分钟的小课间体验游戏的魅力;建设开放式的年级“阳光书屋”,让孩子成为书屋的主人,让课间课余成为在书吧自由阅读的美妙时刻;把枯燥的班会课变成“阳光德育五分钟”,让孩子成为班会的主人;同时,把阳光电视台、阳光广播站、阳光文学社等建设成孩子们心向往之并引以为自豪的展现个性的舞台。为了打造“阳光校园”,学校提出了建设“四无”校园的目标,即“让校园没有一片人为垃圾,让校园没有一点人为破损,让校园没有一声大声喧哗,让校园没有一句粗话脏话”,变大而空的德育为具体的行为准则,让“阳光德育”散发无穷的魅力。

七、塑造校园“阳光”景观文化

良好的育人环境和优良的教学设施是开展教学工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必要保障,也是打造阳光校园,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学校非常重视规划,经过反复论证,逐步明确了“以阳光教育统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无论是教学楼还是功能室、无论是体育馆还是植物园,无论是图书馆还是展览厅,甚至校园的一砖一瓦、一花一草,都应该体现出浓郁的“阳光”育人氛围。板报橱窗、牌匾标语、艺术长廊便成为了阳光校园文化的重要阵地,“阳光校务”“阳光展台”“阳光T台”“阳光脸谱”等场、园、庭、廊处处散发着浓浓的阳光清香。

教室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可以自主参与的文化阵地。阳光班级文化建设成为创建“阳光班级”的重要内容,从教室布置到桌椅摆放,从风采展台到小小书柜,从班级黑板报到作品展示栏,让课室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水泥盒子”,更成为孩子们主动参与、自主创意阳光阵地,变有形为无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乐在其中,享受阳光的人文熏陶,体验美好的合作生活。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2

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让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并让他们获得温馨。乐趣和成功的心理体验;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加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让每位学生都得到老师、同伴们的肯定、鼓励、欣赏和赞美,享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快乐的英语课堂,就是顺乎孩子的天性,没有传统的约束,没有条条框框和绳绳索索,就是用平等、自由、宽松、和谐、互动、合作谱写的一支快乐的课堂交响曲。这一切都呼唤我们运用愉快教学去实现。

一、 小学英语愉快教学的内涵

愉快教学法,并不是迁就学生,更不是去适应学生的兴趣,以他们的好恶来决定我们的教学内容, 而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目的告诉学生,做到有的放矢,调动学生兴趣,这样教学才 有针对性,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的一种教学方法。

愉快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根据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使中小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和单纯追求考分的压力下解脱出来,从而保证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落实,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学生的整体素质和教学质量真正得到提高,最后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

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面对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这是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本身的一个特点,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旨在调动全体同学的内在学习动力;

第二、学生的注意必须指向同一方面。这是相对教学内容而说的,在同一节课内,相同年级的学生之间学习相同的内容;

第三、调动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与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调”就是教师的“教”起主导作用,“内在动力”就是学生的“学”起主体作用,主体的内在动力要以主导的意图为方向。也就是说,没有以主导意图为方向调动主体的内在动力的都不是愉快教学法;

第四、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仍然不是课堂教学愉快教学法的正确运用,至少可以说是不成功的愉快教学法。

二、 小学英语实施愉快教学的途径

小学英语新教材的内容,反映了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设计了中外学生同校学习的情景,同时介绍了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教材图文并茂,大量的插图便于在实际或设想的语境中进行口语训练。语言浅显易学,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为在小学阶段英语教学中实施“愉快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教师作为创设英语环境的灵魂人物,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在英语的王国里快乐飞

翔呢?

(一) 快乐――动起来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很注意课堂纪律,课堂上学生静静地坐在那儿,人云亦云,这样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根据小学生好动、好玩、好胜的特点和思维发展规律,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如做游戏、讲故事、绕口令、猜谜语、唱歌、跳舞等形式,特别是游戏。游戏是小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90%以上的小学生喜欢课堂教学游戏,使他们的身心达到完全的投入,而且游戏会使枯燥、机械的句型操练变得生动、活泼、趣味无穷。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如教一组颜色的单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种游戏:每个学生拿一种不同颜色的纸牌,教师发出指令:red , red , red , sit down, please ; yellow ,yellow, yellow, touch your nose ; white , white , white , open your book。拿出相应颜色纸牌的学生就根据指令完成动作。这样学生既掌握了各种颜色的单词,又避免了反复诵读记忆单词的枯燥无味,又运用这些词汇进行了交际练习。

(二) 快乐――握在手里

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知识和经验,抽象思维不够发达,但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要经常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多媒体等多种辅助工具和设置情景进行教学,这样就能使英语课堂形象化和趣味化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接受知识。如教apple、banana、orange等实物单词时,可以提前布置学生把相关实物带进课堂。虽然这些实物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但教师让孩子们把它们带进课堂教学,学生会好奇,注意力马上被吸引,通过感知,触摸,把实物握在手里,在英语单词与实物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生词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记住并说出,但对于一些不便于带入教室的实物,我们可以用相应的图片、卡片、多媒体展示,用玩具代替等。用实物激活学生言语活动的兴趣,学生充满好奇兴奋,快乐地学习英语单词。

(三) 快乐――随着想象飞翔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可利用实物、图片、简笔画和教师的形体语言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练习Do you like……? Yes, I do.( No, I don’t)句型时,教师可以把教室布置成一个餐厅,里面画有各种食物和饮料,让学生想象他们去餐厅,两人一问一答:Do you like chicken ? Yes, I do. Do you like pineapple juice? No, I don’t. I don’t like pineapples. 或者让一个学生充当小记者,去采访其它同学都喜欢什么味道的食物,这时学生们都非常高兴,一个个争先恐后地要做小记者,去了解其他同学的喜好。

(四) 快乐――掌声中升华

学习最大的快乐在于经过艰苦努力而获得成功。成功的学习再受到教师的表扬,能推动学生进一步提高学习兴趣。因此,在对任何一个学生进行评价时,切不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在评价中老师应用深情的赞许或是热情的鼓励,以巩固提高学习兴趣。根据学生表现的优劣,可以依次运用程度不一的话语:Ok / Good / Wonderful /Great等。当学生有了精彩的表演,我们可以说:“Great! Boys and girls, Clap your hands!”接着引导全班同学鼓掌对其表扬,集体喊:“XXX, Very good!”有时教师也可以奖励他们一些贴纸,或者送一些小礼物等。如果有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说好,则说:“Try again!”这样的评价不会挫伤他的积极性,使他有勇气,有兴趣再试一次。学生在老师的赞许声中,思维在英语的课堂里快乐飞扬。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3

关键词:小学英语;生活化;内涵;策略

英语是一门外语,是世界通用的语言,由此可见英语课程的重要性,小学生接触新的知识,大多数的学生会感觉到陌生,甚至难以接受新的知识,从小学英语教学的角度来考虑,比较适合运用生活化教学法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学好英语知识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的科目,比如,计算机、C语言、单片机等很多科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生活。生活教学法运用到小学的英语课程中很是恰到好处。

一、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小学的英语教学生活化就是将小学的英语课程与人们的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培养小学生把英语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离不开英语,比如,买一些物品(如,化妆品、文具、生活用品),很多物品说明书上的文字都是英文单词,还有一些药品说明书上的文字也是英文单词。教师将小学的英语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吸引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小学生学习英语的欲望,增强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小学英语课程合理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法后,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趣味单词教学法

趣味单词教学法就是指教师将我们生活中接触的物品或是遇到的情况用合适的单词体现出来,使学生觉得学习英语单词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例如,在学习“What do you like?”(你喜欢什么)的内容时,主要的目的是教授学生这句话用在什么场合,并使学生掌握新的单词。教师组织学生分成了四个小组,要求每个小组演示餐厅的情景,有的学生扮演服务员,有的学生扮演顾客。老师先是询问好扮演顾客的学生都喜欢吃的物品(牛奶:milk ;咖啡:coffee;炸薯条:French fires ;点心:dim sum等),然后把相应的单词写在卡片上,再把卡片摆放在合适的位置,然后要求学生认真地听老师老师读出单词的发音之后,活动开始进行,扮演服务员的学生问“What do you like?”扮演顾客的学生会一边指着自己喜欢的物品的单词一边读出单词“I like drink milk!”老师又问同学们“What do you like animal (动物)?”学生非常兴奋,有的学生说:“I like a dog!”有的学生说:“I like a bear!”有的学生说:“I like panda!”有个学生说:“我喜欢山羊,但是我不知道山羊的单词。”老师非常高兴,在黑板上写出了山羊的单词sheep,教大家发音后,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开拓学生思维,学生会对自己感兴趣食物的单词特别关注,可以在生活中经常应用,对于英语教学而言,拓展了教学的知识面。

2.日常口语教学法

日常口语教学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话语用英语说出来的方式。例如,在学习“What is your name?”这节课的内容时,老师通过与学生进行英语对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老师亲切地问学生姜晓梅:“What is your name?”学生回答:“My name is Jiang Xiaomei.”老师又对学生李晓东说:“What is your name?”学生回答:“My name is Li Xiaodong.”老师又要求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问答,通过这种口语交流的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有的学生还带有正确的感彩,有的学生还说了几句常用的其他用语。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在遇到外国的游客时发挥自己的口语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也会增加交友的机会。

3.实时听力教学法

实时听力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师用英语给学生叙述一些生活中近期正在运行的事件,或是用录音机用英语播放一些大家关注的实时新闻及节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味地学习,更好地注重生活中的细节及生活节奏。例如,在学习“How do you go to school?”的内容时,老师就把社会正在关注的学校门口的一个事件:在某学校的门口,由于车辆过多而造成每天堵车的现象,并且该学校的学生在校门口通过时极为困难,为此,交通部门在此安置交警指挥交通,并且建立了天桥。教师把这个事件翻译成英语:“At the gate of the...school, caused by the vehicle and the phenomenon of traffic jams every day, and the school’s students at the school gate pass is very difficult, therefore, the traffic department in the traffic police command and set up a bridge.”播放出来,学生一听就想到家长和老师最近强调的事情,瞬间就理解了这段内容的寓意。通过教师把生活中实时关注的事件结合在英语的知识内容里面,使学生对时事政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一些重点考试的英语试卷中就会常出现这类听力题目或作文题目,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受益匪浅,在考试过程中得到很有力的帮助。

小学英语生活化教学,通过教师合理地运用趣味单词教学法、日常口语教学法、实时听力教学法等三种教学方法,将英语课程的听、说、记三个要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小学的英语课程不仅开发了学习英语的兴趣,又帮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有力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汪雨.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关于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6):35.

[2]袁建琼.试论小学英语教学生活化的内涵及策略[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9):112.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4

关键词:职业学校 生命教育 内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75-02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一般为14~18岁,属于青年早期。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处于一个叛逆期,任性而不服管教。而且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较之同龄中学生而言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他们是世俗人眼中的“边缘人”。学业基础不如高中生,在中职学校生活中常感到压力大,专业学习不适应,专业学习能力比较差,因此学业成效不尽人意,导致他们产生较重的心理自卑感和缺乏自信心。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伤害他人、自我伤害,甚至是自杀事件都屡见不鲜,这些现象所折射出来的正是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一般来说,生命教育既包含对自身生命的尊惜,也包括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因此,在职业学校加强生命教育内容迫在眉睫和势在必行。

1 生命教育的内涵

叶澜教授说:“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教育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师生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校各种实践,是学校教育成效的基础性保证,是人的发展的重要内在保证,也是人的生命特征的本真体现。”叶教授又说,教育就其本真意义来说,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把整个教育等同于生命教育,这只是教育的理想状态,这种理解以其必然性而与现实存在的教育状态相区别。但从如此广义的内涵来看,人的一生虽然有限,但是牵涉的因素甚为广泛,其过程也极为复杂,举凡生存、生活、生计,乃至于身、心、群、灵等,都可包含在广义的生命教育之内。换言之,此种生命教育应该是指健全人格的教育。

钱永镇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及实践四个层面的教育。黄德祥提出宗教取向、生理健康取向、生活教育取向和生死取向的四向度生命教育。杨乃虹从“人是一个集生存(生理)、生活(内涵)、存在(超越)三种生命形式共同存在的统一体”的认识基础出发,主张培养学生认识生命的意识、完善生命的意识、热爱生命的意识以及和谐意识。综观以上生命教育的起源与内涵的观点,可见生命教育的内涵非常丰富。生命层次的纬度不同,外延又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实施地域的不同如香港地区、美国和大陆理解就不同。因此,生命教育是一个开放系统,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址有不同的内涵。本文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应是从认知、情意、实践三个层次来认识生命的本真,以达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赏识生命的目的。尽管很多学者认同生命教育或全人教育就是教育的应然状态,但在实际实施中,生命教育往往作为现有教育体制的矫正和补充,也就是补充现实教育中应有但缺乏的东西,即专指教育或广义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所以,大多数人所默认的生命教育并非指的全部教育,而是更关注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终极价值,也即人文教育。比如程红艳指出:“所谓生命教育,旨在唤起人们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全面恢复人类生命的本性,采用理想的教育推动人的发展,提升人类生命的本性,使教育成为生命本质觉醒和显现的过程,成为个人向‘人类’世界和自我不断开放的过程,从而改变教育的工具化和教育目标片面化的现象。”

2 中等职业学校生命教育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2.1职业学校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作为关注人的生命的教育是一个终身过程,人生是一次不可预测的旅行,每时每刻都会带来新的体验,如何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实过得有意义,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学生时期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身体发育日益成熟,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是接受知识的黄金时期,也是他们开始体验人生,思考人生,认识生命,探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最困惑的时期。学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主战场,理应加强生命教育。

2.2了解生命,尊重生命

了解生命,就是要了解生命的来源、组成、特点、规律、价值和真谛。在职业学校生命教育中,应当按照职校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将生物科学、生理科学、神经科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知识,用深入浅出的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失而不能复得;让学生明白生命成长的艰辛、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使他们能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就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一切生命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不容任意毁损。一个人不仅要尊重自己的生命,而且也要尊重他人的、乃至一切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帮助学生建立热爱生命的情感,并使这一情感不断加深巩固,使他们明白生命是不可逆、不可再生,不管身处何种逆境,面临多大困难,遭遇何种打击,都应能够逆流而上、迎难而上,借助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珍惜去面对命运的挑战,笑对人生。

保护生命,就是要教给学生各种生存的知识、方法和遇到各种生存危机时的处理办法、逃生的本领等,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防止任何可能的伤害事件发生。职业学校要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包括饮食安全、运动安全、交通安全、用电安全、突发事件应急自救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不仅要学会维护自己的生命,还要熟悉与他人相处的法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生活中很多残害生命的事件,都是由于交往不当而引发的。

2.3超越生命,升华生命

要提升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不仅在于生物体的“活着”, 更在于必须活出意义和价值。所以,生命教育的最终目标在于教育学生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学生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吃快餐文化成长,越来越成为“无根之人”,心灵枯竭,人生态度庸俗化,行为方式畸形,生命的光辉尽失。所以,职业学校生命教育应该是一种追求人生终极目标的“诗意”的生命教育。即不完全是功利的人生,而是一个有意义道德高尚的人生。

诗意生命的教育首先是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人活着究竟为了什么?人的追求是什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解放自己的心灵,摆脱对物质和金钱的欲望,超越生理的、物质的、功利的需要,融入自然,融入宇宙,与万物对话、交流,悲天悯人,培养博大而深沉的情怀,确认良知对人类的重要作用,无疑是生命意义的首选价值。所以,追问生命意义的教育,是一种人文的教育,是一种唤醒心灵和充实心灵的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其次,诗意生命的教育是生命磨练的教育。人是无法避免苦难的,苦难与人生同行,没有苦难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学会挑战苦难,磨练人的生命意志,成为我们生命历程中的唯一选择。没有对苦难的挑战,也体会不出生命的甘甜。苦难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多一份苦难,多一份磨练,多一种体验,使人生更丰富,更坚定,更有意义。

3 生命教育的实施策略

通过生命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生命的特点、生存的技能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可通过开设课程和活动等有形的教育实施生命教育;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言行动作和对生命的态度等无形的课程实施生命教育;同时,也可以通过生命教育争取家庭的积极参与。争取父母对生命教育的积极参与至关重要。甚至必要时,生命教育首先要从家长开始,向家长宣传生命教育的理念、提供合适的技术。

3.1灵活的生命教育方式

生命教育的开展方式应是灵活多样的。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渗透式教学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其他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可以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中领会生命教育的精髓,将其化为自己的思想,也可以使学生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获得有关生命的多方面理解和启发,从而对生命教育形成全面的认识。除此之外,还可专门开设以生命教育为重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把生命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同时还可开设相关的讲座,组织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总之,充分利用学校的一切教育资源,拓展生命教育的途径,拓宽生命教育的方式,大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氛围。

3.2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适的场所

教育科学理论十分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卓有成效。与各学科的知识教学相比,心理健康教育更加需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参与中、在活动中、在相互作用中获得体验,探索适应自己的心理调节的方法和途径。为此,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这种机会与场所。

3.2.1招收心理委员,开展朋辈辅导,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

在各班学生中招收一批对心理学感兴趣,有意愿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心理委员,组成校心理协会。实行会长负责制,分六个专业部进行二级管理。协会活动纳入学校正式的社团活动,活动时间为每周四下午第三节,其中单周有心理咨询室教师进行培训并带领学生进行活动,双周由各专业部负责人组织,对本部门的工作及活动情况进行跟进,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心理委员还参与心理阅览室、宣泄室的登记、引导,辅导预约登记等。

启动分级汇报制度,建立心理危机预警系统。为保证各种信息的及时畅通传递,各部每个班级心理委员要随时掌握全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发现有心理异常情况要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负责人汇报,每月如实认真填写《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晴雨表》并上交心理协会会长,会长做好记录、整理、上报、处理等工作。紧急上报制:各部发现有学生心理问题迅速恶化或新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应将该生的情况迅速上报,特殊情况直接越级上报,并在24小时内以书面形式向学生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报告。

3.2.2开设“心理阅览室”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阅览室按时对学生开放,目前阅览室内有一些有关心理学和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书籍及杂志供学生借阅。这可逐步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

3.2.3撰写心理日记,给孩子心灵一片蔚蓝的天空

指导学生写心理日记,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绿色通道,也是我校在进一步进行心理教育中找到的最佳结合点。心理老师充分利用心理日记,指导学生写好由师生关系、家庭关系、同学关系所引发的种种冲突,反映自己考试前后的紧张焦虑、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挫折和苦闷,反映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进步及成就感和喜悦之情等内容。

3.3生命教育实施细节:三年规划的践行

3.3.1 一年级阶段

了解生命的意义,尊重生命。学会适应、建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体会成功的愉悦;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目标和生活目标,培养职业兴趣;融入集体,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学会调控情绪,正确对待异往。

3.3.2二年级阶段

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了解自己的个性,了解社会、认识社会,关注社会;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

3.3.3三年级阶段

让生命在职业生涯中闪光。帮助学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确立就业目标;树立合作与竞争意识,提高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学会应对压力与挫折,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利用毕业实习机会熟悉社会、体验社会、体验职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职业观、创业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卢锦珍.青少年生命观教育之我见[J].浙年专修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3 期:8-9页.

[2]李云,李峰.论主题班会在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中的作用[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69-71.

[3]叶澜.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5

关键词:教育均衡;结对;资源共享;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3-008-3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整体提升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提出要率先在县(区)域内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青岛市市南区共有义务教育学校40所,在校学生近4万多人。全区省、市级规范化学校合计3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90%。近年来,市南区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把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位置,如今市南区已经较好地解决了硬件的均衡问题,下一步要着重突破软件均衡的瓶颈,不断追求指向优质、效能、特色的高水平均衡。

华东师范大学范国睿教授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均衡发展正从外延式发展逐步走向内涵发展。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依靠追加外部教育资源投入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均衡;而内涵发展主要是依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的方式来促进教育均衡,主要依靠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发挥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的最大潜力,改革教育教学过程,以实现教育均衡的目的。

正是在全面分析了市南区义务教育发展实际的基础上,立足探索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道路,2008年9月,市南区教体局下发了《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在两年的时间里,主要通过校际捆绑、优质带动,来推动市南区优质均衡教育,从而加快市南区的现代化进程。

一、规划统筹,组织完善,三点驱动,全面构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保障体系。

为推进区域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2008年市南区出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了优质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即: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率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教育作为全面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研究、培育办学特色、丰厚教育底蕴,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继续向深度和广度扩展。

在《规划》中我们还明确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本思路,即:在推进策略上强调“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三驾并驱、立体推进”;在指导原则上突出“区域联动、优势引领、差异发展、重在实效”;在操作策略上体现“难点聚焦、热点跟进、重点突破”,使城区经济和教育发展的成果惠及到市南的每一个学生。

同年,市南区还通过下发《关于统筹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均衡教育强区的实施意见》(南教体[2008]78号),明确指出优质学校要积极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向其他学校输出先进的教育思想、管理经验等,帮扶相对薄弱的学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主动向兄弟学校提供成功的管理经验与教育教学经验。文件对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市南区的优质学校带动工程主要由区教育局行政部门、区专家评估团和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三支力量构成。教育局提供行政支持,负责日常的区域推进工作。专家评估团对带动工作进行集中调研和评估工作。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承担指导学校日常研究,组织专题研讨,专题培训等。三点驱动,全面展开区域内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二、责任分解,制度保障,结对签约,构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支持机制。

典型而稳定的优质带动,表现为一种特定的校际关系和互动方式,是一种契约和机制,优质带动的计划和项目的实施一般要持续相当的时间,需要具体而持续的政策和制度保障。鉴于此,市南区2008年制定并下发了《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实行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责任制,由教育局各职能部门牵头,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细化,并在加大对结对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结对学校的师资配备和人才交流力度、加大对结对学校的教师专业化培训力度、加大对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表现突出者的奖励力度四个方面给与结对学校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为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营造了优厚的政策环境,提供了有利的制度保障。

同时,市南区还制定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责任书》,明确规定了优质学校和结对学校的工作职责,区内的第26中学与第51中学、市实验小学与定陶路小学、嘉峪关学校与天山小学六所学校以“一对一”的方式结对,并签订“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合作协议书,在管理、教研等方面开展深度交流合作。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以“一托四”的方式与第48中学、第5中学、宁夏路第二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建立联系学校关系,各参与单位都签订了《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责任书》,完善了优质学校带动的政策和制度保障机制。

三、增值评价、督导跟进、指标量化,形成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评价体系。

如何从评价体制方面保障相对薄弱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确保学生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如何通过评价激励学校发展,防止在学校均衡发展中出现“削峰填谷”或“低水平均衡”的现象,对学校进行效能增值评价无疑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基于此,2008年-2010年市南区教育局牵手中央教科所督导与评估研究中心,引进了“学校增值评价”项目。建立了涵盖所有学生德、智、体共三大版块几十项指标的基础数据库。完成了近三年的六年级学业水平测试成绩和全区所有学生期末测查成绩的采集,共收集数据信息100万条。在信息采集的基础上,我区还尝试以“一校一图”的形式对数据进行真实呈现和客观分析,并以“一校一策”的方式,针对数据呈现和分析出来的情况,对每一所学校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巩固、调整和改进的对策建议,然后再由学校拿出具体的推进方案。通过增值评价研究,我区无论在评价理念、评价策略、评价工具、评价路径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整个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助力。

在开展新的评价方式研究的基础上,我区还制定了《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评价指标》,确立教育管理带动、教育资源共享、教学研究促进、工作实绩效果4个一级指标体系,并细化分解出理念带动、管理带动;专家共享、学习共享、成果共享;名师促进、研讨促进、质检促进8项二级指标体系,每个指标体系都配以相应的权重比例,通过市南区教育督导顾问团,两年一轮,每年一次,定期对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学校、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进行跟踪督导评估。督导顾问团根据《评价指标》的权重比值,通过听取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学校、教育研究指导中心联系学校双方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查看相关的材料;与学校教师座谈;进行教师问卷等方式与结对双方进行交流与反馈,指导优质学校带动工作,以行政的力量来有效促进学校各项活动的开展。

四、资源共享、结对联动、共同发展,夯实教育均衡内涵发展的核心基础。

我区优质学校带动开展了2年多以来,三组一对一结对学校和教育研究指导中心一拖四结对单位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实践,以资源共享、结对联动、共同发展,切实促进我区教育均衡内涵发展。

(一)制度保障,管理落实。

根据《市南区教体局优质学校带动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结对学校均成立了由双方校长亲自挂帅、分管副校长抓落实的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详细完备的工作制度,保障优质带动工作的顺利进行。

嘉峪关学校和天山小学在签订结对协议之后,为保证工作稳步有序有效地开展,跟进了多项具体措施。建立了 “联络员”制度、“管理共享”制度、“师徒帮扶”制度、“教学研究联动”制度、“教学评价”共享制度。规定嘉峪关学校每学期向天山小学公开学校办公会议1―2次,每学期开展6对师徒帮扶,每月开展一次学科集备或教研活动,定期组织试卷研制、制卷质量分析、质检数据对比、质检分析等。青岛第26中学在与青岛51中学结队之后,也围绕着两校联络员工作、月度活动、师徒结对、集备、毕业班工作以及德育等学校重点工作制订了一系列帮扶结对的制度,保证此项工作有效实施。

(二)资源共享,交流成长。

实施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就是为了打破学校的地域限制,使学校间分享优质教育资源,交流优秀管理理念,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优质的教育资源,就应该让更多学习者去应用、去共享。资源共享既涉及包括校舍、设备仪器和图书等在内的硬件资源,也涉及包括教师、课程等在内的软件资源。

为共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切实做到教学高质减负。市南区第26中学与第51中学首先从课堂教学研讨开始做起,采取“同课异构”的研讨方式推进课堂教学交流。结对仅一年的时间,两校就举行“同课异构”活动4次,两校共有80多位老师参与了活动。无论从参与的广度还是研讨的深度都起到了计划所设想的目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两校还就直升工作经验交流、中考复习资料、名师培训等方面资源共享,取得了很好的带动效果。

市南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在与第48中学、第5中学、宁夏路第二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的带动工作中,除了组织名师访学与名师送教、校长任职资格与骨干教师培训等,还加强结对学校的学科培训和学科活动,组织了四所学校的50余人次,参加了全国、省、市级的涉及语、数、英、体育、科学、综实、品德、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培训活动。教师们通过观摩课例、互动研讨、专家讲座、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开阔了眼界,提升了理念,习得了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此外,中心还加强了对联系学校的网管员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培训,提高了网络管理员的技术水平,创造优质资源共享平台。

(三)定期商讨,结对联动。

我区优质学校带动工程的结对学校针对实际问题和共性问题,通过定期会议,教学研讨共同商讨,联合行动。

教学研究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及办学品质的重要手段。为了进一步促进四所联系学校的教学研究能力,我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做了大量的工作:各科教研员们频繁深入四所联系学校,走进课堂听课、评课。深入教研组,参与集备,研究教材教法。一年里,小学大多数学科达到95%以上,初中各学科不仅达到100%,且多次指导许多教师。参与学校集备小学105次、初中198次;指导教师出区级公开课、研究课32节,市级公开课、研究课6节,省级公开课优质课4节。与教师们零距离地接触,教研员们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实效性,而教师们的收获则更加明显。

在广泛调研,全面听课的基础上,我区还确立了培养骨干,打造学科组,以点带面促进提高的指导策略。重点打造了宁二数学组、燕儿岛的语文组、青岛5中英语组、48中的化学组是确定重点打造的教研组。各学科并在培养了多位骨干教师,在教研员老师的重点培养和精心指导下,这些教师进步大,发展快,已经逐渐成长为学科的骨干教师。

定陶路小学依托市实验小学良好的教育资源,学校双周一次的教研活动向市实验小学的教研组长、名师及本校全体教师开放,实现教研活动阳光化。两校协商实施“手拉手”青蓝工程,与市实验的名师结成互助对子,按照“拜名师、学名师、赶名师、成名师”的思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思路清晰,可操作性强。2010年3月举行“青岛市实验小学名师个人教育教学研讨会”, 4月以骨干教师展示为核心举办学校综合研讨会,5月展示青年教师的学习成果,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展示活动均邀请定陶路小学参加,并结合活动主题开展碰撞及研讨。每年学期初,两校还共同确立年度研究主题,进行研究任务分工,为两校的教学研究互动搭设平台。

(四)共同发展,携手提高。

内涵发展追求的是资源利用的实效性, 内涵发展体现的是非平衡向平衡的流动。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一所学校在使用其他学校的优势资源的同时,也向其他学校提供了自己的优势资源。区域内的学校在彼此互补的状态下,互相学习和互相促进,最终获得共同发展。

“一对一”的结对学校工作成效:为学校管理和教师教学研究搭建了交流沟通的平台,督促学校将优质带动工作纳入到学校重点工作当中,并通过交流使结对学校在制度建设、管理重心下移等方面获得了许多经验,实现了学校间的扬长补短和资源共享。例如:青岛51中在26中的示范带动下,2009年取得了优秀的直升成绩,直升2中4人,直升58中2人,直升9中2人,直升1中2人,直升录取率均居于市南区前列。

“一托四”的联系学校工作中,区域的教育资源高位多元,丰厚的教育资源的共享为四所联系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发展平台。教师参与研究的面大幅度增加,合作研究逐渐日常化,涌现出一批市、区优秀教研组和教学能手。例如,燕儿岛路小学在区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的引领下,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先后有24人次教师执教市、区两级公开课或发言,有4位教师成为区级能手,1人成为区学科中心组成员,缩短了教师发展的进程,实现了短时间的快速提高。宁夏路第二小学也在区教育研究指导教育中心的指导下,通过借力、助力、集力、合力,取得可喜的成绩。再如,2009年的中考中,青岛5中和48中都有了很大的提高,青岛5中的普高升学率提高了15个位次,位居全市第14位,学生普高达线率较往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各科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很大的进步,随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的办学声誉逐渐提升。48中也跃居全市公办学校前19位,直升2中的人数也有了较大突破。

五、优质学校带动工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一)变“输血”为“造血”

优质资源带动是输血的过程,同时它更是造血的过程。输血是一时的,如何造血才是问题的关键,目前看我区的优质学校带动工作的方式侧重于教学、质检等。而长效的管理机制和文化浸染在实际带动的过程中反而因为不好操作而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虽然带动学校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是不可回避的指标之一,但优质带动的根本追求,还是在结对期满之后结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有参与带动的学校反映:学校的真正发展不是听了几节课或者是几次报告,而是源自教师、学校的日常工作。因此,优质带动,首要的是文化,再是理念,最后才是技术。重点是如何植入新的教育理念与校园文化,这包括沟通机制、制度安排、渗透方式等。这个不是短期就能看到效果的。

(二)变“点对点”为“点带面”

现代媒介传播手段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它的应用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他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观点:世界是平的。由此可见如何透过科技进步与社会协定的交合来达到利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将成为21世纪的研究主题。

目前我区的优质学校带动的形式虽然比较容易组织,但传播范围有限,仅有3对结对学校和5个牵手单位收益,从长远考虑,这种运作形式不太稳定,也不易持续,需要有固定的组织和相应的制度保证。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借助现代传播手段扩展优质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校收益,将成为我们下一步关注的重点问题。

(三)变“被动”为“主动”

小学德育的内涵范文6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