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在线教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在线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在线教育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在线教育;发展;慕课

2012年,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大力推进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度结合,实现高校教育理念、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全方位革新。网络在线教育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前提,在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一、慕课

所谓“慕课”(M0OCs),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据统计,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

“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2013年7月9日,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不少“上瘾”的学生因此津津乐道,“你被课程内容吸引住,根本不可能开小差,一秒钟都不能。”而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

“‘慕课’打破了大学的‘围墙’,未来大学将变得没有国界。”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黄震说,在线课程模式无疑将引发“学习的革命”,给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方式带来深刻变化。在他看来,“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将是,翻转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真正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在充分认识到在线教育的优缺点以及在线教育对学校、教师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后,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积极抓住机遇,做好角色转变,在享受在线教育带来红利的同时,积极应对它对传统教育的冲击与挑战。

二、我国高校网络在线教育的发展途径

1.综合资源库的构建

完备的资源库需要技术支持,必须保证高效的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行业需要制定一个数据库资源的标准,创建联结网上优质资源又相对独立的、立体的、开放的信息资源中心。内容上采用强大的检索功能,多层次、立体化连接方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实行信息的p向流动,保持资源库的生机与活力,达到资源的真正开放与共享。它基于传统的试题库评价形式基础上,加入大数据监控等对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双向反馈,让教师更好地针对性教学。互联网时代,在线教育应该充分考虑大学生高效学习、社交、交互等需求,完善自身的技术实现教育系统化。致力于打造一个用户体验更加友好、学习氛围更加浓厚的学习环境。

2.大数据交互的发展

在线教育充分利用互联网交互性的优势,在网页设计、功能设置、用户使用体验等方面应用社交化。团队的规模和其内部的沟通对学习者长期、稳定的贡献非常有意义,成功的在线教育平台不应单单只有庞大的用户群,一定程度的互动、沟通很有必要。综合分析、评估在线教育平台的社交化功能并研究该功能对学习者使用行为和心理的影响对于提高学习者之间交互质量、集中学习精力等有积极影响。借助现在互联网的技术,使教育变得更加智能化,让学习变得更加高效,让沟通变得更加无边界。这将颠覆传统的教与学的过程与规律。

3.开放学分互认,师资队伍重组

源于在线教育资源的共享特性,部分师资力量不足的学校,可以委托兄弟学校负责某些学科的教学任务,并且逐步开放学分互认。可以预见的是,在线教育获得教育部常规认可并大范围流行后,将重塑当前教育分布格局,以及进行区域性教学资源重组是必然过程。中国名校通过平台中的明星课程,更容易吸引到优质学生的青睐,普通高等院校以及民办院校,可以依托慕课特色学科为突破口,向周围大学开放在线课程,并且进行学分互认,实现抱团取暖,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水平,最终保证稳定生源。

三、结论

总之,在线教育在我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随着学校无线网络的覆盖率提升,校园内使用无线接入,使现代教育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随着在线教育的科目越来越多,以及在线教育接受程度的提升,高校将直接与传统高校展开线上虚拟竞争。各高校应积极地去应对这种变化,采取创新策略,推动未来整个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从而在现代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

作者简介:

李娟(1981―),女,汉族,河北省新乐市人,硕士,河北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2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优势;问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2)0910105-02

0 引言

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发展迅猛,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使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应当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使现代教育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以更快的提高教学质量,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1 现代教育技术的定义

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有效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以实现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在观念上、技术上都跟不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要求,由于地域的限制以及经济条件的不允许,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仍然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粉笔+黑板就完全可以把课程教好,不接受计算机、多媒体等一些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授课的教学手段,这种想法是不符合时展的需求的,那究竟什么是现代教育技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1 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

现代教育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新型学科,它和多种学科的理论之间是互相交叉渗透的,其中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都为现代教育技术提供了技术应用等各方面的支持和保障。现代教育技术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门学科,它主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数字音像技术、卫星广播电视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交互组合而成。现代教育技术是通过以上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优化组合,使计算机、多媒体等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能够更充分的参与到教学的过程当中以便实现教学资源的最大优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各科学习成绩及学习效果,培养出现代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促进人才更好、更全面的发展[2]。

对于现代教育技术影响较大、较直接的现代教育思想主要有:现代教育观、现代学校观、现代教学观、现代师生观、现代人才观等。

现代教育实际上是一个大的系统,除主要的学校教育外,还包括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现代教育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班级教学、远程教学和网络教学等,或是多种教学形式的组合。现代教育对象不仅仅是儿童和青少年,而是要延续于人的一生,即终生教育。现代教育的学校也不仅是全日制学校、面授学校等实体的学校,还可以是远程教育学校、网络学校等虚拟的学校。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交流信息的互动过程,其实质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与发展的过程。现代师生观强调的是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统一、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现代所需的人才是智能型和创造性的人才,知识型、模仿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时展和社会的需要了。

1.2 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结构

现代教育技术的体系结构包括三大范畴:一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媒体,即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媒体);二是媒体教学法,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媒体技术开展教育及教学活动的方法;三是用于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系统的方法,即教学设计。

1.3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

现代教育技术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教育过程的合理最优化。合理最优化的标准主要是利用最少时间获取最大效益,这就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所要达到的目的。通过确定最优的教学目标,选择最优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方法,设计最优化的教学过程,从而用较少的时间,教更多的内容,用较少的投资教更多的学生,使学生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得到各方面良好的发展。

2 现代教育技术的特点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教育的理论相结合,通过对于教学的过程设计和教学的资源设计,合理的开发利用、评价管理,从而实现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的最优化结合。它的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环境的结合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资源优势和条件保障,如果要建设适应于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多媒体教学教学环境,使计算机、多媒体及信息技术真正地为教学服好务[2]。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学形式变得形象生动、丰富多变,充分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并且更好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2)有效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率。现代教育技术通过运用现代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将最新的、海量的教学信息传输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于探究知识的渴望,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等方面的更全面的理解知识的要点,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这一点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所无法比拟的。

3)教学资源及教学媒体的充分使用,对于教学资料的保存及循环利用起到了显著的帮助。利用现代的媒体技术将一些教学的视频和资料完整的保存下来,不仅可以永久的保存,还可以方便不同学校的教师、学生之间进行互相学习。避免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资料在传播、交流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遗失。

3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是依托较为成熟的信息、计算机以及多媒体技术,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资源的使用分配、安排设计及管理评价,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同时能够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对于教学资源的合理化使用、教学结构的合理优化都产生了无可替代的优势: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3

【关键词】新时代 大学生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宪法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C-0123-02

宪法与国家前途、人民命运息息相关。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就是保证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只要我们切实尊重和有效实施宪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就能顺利发展。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恪守宪法原则、弘扬宪法精神、履行宪法使命。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的宪法教育至关重要。

一、当前高校宪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宪法的重要性认识还没有到位

目前我们社会上还存在不良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于法律,包括宪法的认识,从而对宪法产生了不信任和抵触情绪。第一,我们的宪法很大程度上和政治有纠缠不清的关系,或者是宪法的政治意义远大于其所应有的法律意义;而且宪法在许多方面的规定和大学生的联系比较远,没有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切身利益。第二,我们的宪法,比较接近于一部“纸上”的法律,并未展现出其鲜活的生命力与强大的战斗力。我们的宪法空有违宪审查制度,更不能让法院直接援引宪法进行判案。这样的“僵尸”宪法,如何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没有实效性与生命力的宪法,我们的学生只能仰望,只能将之束之于高阁。

(二)宪法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还不够突出

在我国高校的法律教育当中,虽然宪法教育得到了一定的重视,但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宪法教育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一般高校只开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进行法律教育,宪法教育只属于该课程的第八章的第一节,其占课程的篇幅非常小。即便加上第七章的相关内容,在现实中其仍不能处于突出地位。因为考虑到教材后面的实体法与程序法的教学内容都比较难和复杂,许多老师给予宪法教育的课时只有3到5课时。而笔者再偏重宪法,也只能挤出8个课时的教学时间来讲授第七章与第八章第一节,时间实在是非常紧张。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是很难培养出我们的学生对宪法的敬畏与信仰的。

当然,除了课堂专题教学,许多高校还有其他的方式来辅助教学,比如说每年一次的“法制宣传”和不定期结合学校、社会主题的“形势与政策”课以及主题班会。但是这些活动都比较随意,因而都有时间短和效果差的缺点。

(三)我国宪法教研的水平发展较落后

我们高校法学教育,一般都是依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课来完成。而具体到宪法教育,毫无疑问我们主要就是依靠课堂教学。宪法教学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到宪法教育的水平高低,对于许多高校思政课教师,这意味着教材里面宪法阐释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教学水平的高低。而我国的宪法研究,时间不过短短30余年,相比较西方资本主要发达国家,短辄上百年,长辄数百年的宪法研究,我们只能无限敬仰。虽然经过我们诸多宪法学大家的努力推进,但中国宪法学教研的整体水平依旧不高。加之许多思政课教师并非法学教育出身,这导致我国高校在宪法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等诸多方面不那么令人满意。

综上,目前我们高校的宪法教学,必须要引起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努力清理社会的不良风气,高校也要整合教学资源、提高教师的法学素养,鼓励短期进修或提高思政教师的学历,加强高校的法制宣传。

二、高校加强宪法教育的途径

(一)进一步提高宪法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

首先,大力拓展学习宪法的途径。虽然宪法的课时不多,但是宪法的地位却非常重要。因此,高校可以整合多种资源,通过各种方式,以丰富的教育形式突出宪法的地位。比如,通过艺术节、校外活动、调研参观、开设选修课等形式来完成宪法教育。高校的课余活动很多,只要我们静下心来主动地,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宪法的精神、内容灌输其中,相信我们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其次,培养高素质的宪法教育的队伍是必要的。宪法教育毕竟是有其自身的学科规律和特点的,它和思想道德修养是有差别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宪法意识比较淡薄的国家,宪法教师更需要具有较高理论修养和完备系统的思维。所以,高校要鼓励思政课教师多学习宪法,必要时可以安排教师进行短期培训,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二)增强大学生学习宪法的动力与信心

目前大学生对学习宪法缺乏动力和缺失信心,主要原因是他们没有正确地理解宪法。宪法作为根本法,自然无法详细地对公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细枝末节进行规定,相反,它只能对涉及公民的最基本的权利义务和限制国家权力等重要的问题进行法律规范。故而我们思政课教师就是要在学时上有所分配,在内容上有所舍弃。我们教师应积极联系实际,生动地展示宪法与现实生活的内在联系,尤其要善于抓住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社会热点,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宪法知识对其作出分析与评价。总而言之,宪法是对公民生活的全面指导,宪法教育应让宪法走进大学,走近大学生的生活,唯让其感同身受,方会引起共鸣,进而才会有对宪法的主动亲近。

(三)改进宪法教学的内容和方式

首先,明确教学内容。宪法教育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东西,这是我们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清楚,将会极大影响教学的实效。笔者认为,高校宪法教学应该依托教材,紧密围绕宪法精神与理念,只讲核心部分而应舍弃其庞大内容。浓缩为几个字,便是民主、权利。通过教授宪法,从而让学生对宪法形成初步的信仰,树立最基本的法治理念。其次,改善教学方式方法。以往我们的教学方法都比较落后,还有许多老师是依靠“一张黑板、一支粉笔”的方法进行教学。基于宪法的教学比较困难,也有许多老师是照本宣科式的上课念授课讲义,或者放一些比较陈旧的教学视频。这样的教学毫无疑问是死气沉沉,毫无吸引力的,学生怎么会喜欢呢?我们说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工具上的改革,也不仅仅是教学内容上增加一些图片和视频就完成所谓的“多媒体”教学,更重要的是从教学理念上进行改革,把握教学时机,恰当地引入多种教学手段,增加师生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比如,我们可以在提纲式地完成教学重点后,引入案例分析或者法系对比,让学生不再满足于课本上的知识,而能主动地搜寻课本外的知识,形成自己的法律判断。也可以采取参观人大机构,现场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得以切身体验宪法的某些具体内容,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培育、形成宪法意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样的教学手段,更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4

1.1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我国,利用网络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以实现教育协调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一个战略目标。信息技术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有:它可以产生新的学习方式,让学习者使用各种移动终端在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活动,使学习变得更加便捷、更具个性化和生活化;改变了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在传统的教育信息资源中,用户和资源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但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用户和资源之间改变为非接触式的一对多的关系,利用Internet,无数用户可以同时共享任意一个教学资源库,从而实现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公平;促进教育资源动态发展与利用,在Web环境下,资源使用者不断补充新的资源,资源内容与表现形式日益丰富,实现网络资源的“动态发展”。而在此过程中,资源使用者从单一的用户角色转变成了使用者与建设者的双重角色,由此知识更新换代更为迅速,很多教材中还未出现的新理论新知识都可以通过网络了解到;提升教师教研能力,通过网络,教师拥有更多机会观看观摩课,掌握最新教学资料,与其他教师或教育专家互动进行研讨交流,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培养的人才缺乏个性特点,目前网络上提供的精品课程可以实现随时随地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掌握学习进度,但缺乏互动和交流,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模式结合这两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实现了教学模式的一次创新。教育部曾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可见,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探索,而信息技术中的信息检索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1.2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教师把互联网资源纳入到日常教学中,丰富多彩的网上信息给教学带来了无穷的资源,也为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课程相关的文档、图片、网页、音视频等资源都可以作为教学用的素材,相关的课件、教案等可以作为教学参考。教师能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掌握基本的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具备快速查找网上相关信息的能力就非常重要,而具有Internet文件检索能力将是教师的一项基本素质。信息检索技术和教学的整合是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基于信息检索技术的教学对于提高高校教师素质,改革专业教学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1)信息检索技术辅助传统教学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课堂的教学内容以教师顺利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为宗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保守,只是单一的向学生灌输信息,而没有指导学生学会如何获取、选择和运用信息,不能适应在网络环境下信息知识的发展变化。这种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与当下信息社会的无缝融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辅助传统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的变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教师通过信息检索技术网络化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信息检索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2)信息检索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信息检索技术是随着计算机的发展、数据库的发展、网络的发展、文献的发展而发展的一种技术,将来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可预测。大学生掌握了信息检索技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判断和综合分析能力,对大学生思考力和创造力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大学生运用信息、处理信息与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问题的能力的锻炼,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2信息检索技术对高校教育教学的影响

(1)信息检索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了高校教育教学的重大改革,利用信息检索技术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已成为现代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自主性学习是伴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而形成的学习方式,是建立在信息检索技术应用基础之上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掌握认知的手段和方法,从“教”为主变为“学”为主。学习者通过信息检索与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交互,获取了所需的信息,满足了个性发展需求,激发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信息检索是解决信息爆炸、自主学习、更新知识的有效手段。(2)信息检索是开拓大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目的是为培养具有创造性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和创造性技能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最重要的是具有获取新知识、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在高校教育中更注重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技能,使其学会如何去寻找、组织并利用信息,具备自主学习、更新知识、更新信息的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点。信息检索是获取知识更新的主要途径,通过信息检索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新概念,掌握新方法、新思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3)信息检索是加快高校教学改革的有效工具信息检索技术的日新月异,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思路等,都给高校课程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质,应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分析能力与加工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高校的信息检索教育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观念、情报意识,帮助学生拓宽学习视野,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提高大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信息检索技术的出现,促使教学模式发生变革,促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改变教学思路,培养学生获取和利用知识信息技能,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改革专业教学内容,提升信息技术与大学学科课程整合的应用效果。

3信息检索技术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3.1高校教学中信息检索技术的运用手段。Internet的高速发展和应用的普及,为人们创建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空间。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人们提供了便捷的网络信息检索工具和手段,上网查找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资料、软件等已成为人们检索信息、利用信息的一种主要手段和形式。网上信息检索的研究呈现出两大方向:一是直接面向Internet信息检索的特点和要求,开发新的检索策略和算法;二是改造、创新现有的信息检索算法以适应于Internet信息检索的要求。二者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具体来说,Internet信息检索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适合于现行网络条件的信息检索模型;(2)高效率的网络信息采集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3)网上信息特征的分析、抽取、表达及自动标引的方法;(4)高效率的网络信息存储与索引机制及其实现的方法;(5)个性化、智能化的用户界面和反馈机制;(6)多媒体信息分析与检索模型。与传统信息检索方式相比较,Internet检索技术具有深入、实时、高教和跨时空共享、多媒体利用等特点。Internet检索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从深度和广度上大大提高了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力,而且从内容上丰富了文献检索的内涵。高校教育中加强运用现代信息检索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教师素养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手段。3.2网络环境下高校信息检索技术教育的对策。在信息检索领域,中文信息检索系统的发展相对较慢,信息检索技术教育更落后于实际系统的开发。目前,各高校对计算机检索系统、光盘数据库、网上信息资源及其检索方法的教育还不够充分,仅仅在培养学生掌握文献获取知识和情报的科学方法,这一教学内容越来越不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1)建立全新的多层次课程与教学体系面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冲击,引入网络信息检索的新内容,改革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教学体系,从而逐步建立起以网络信息资源及其检索为核心的新体系。基于Internet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是一个集各种新型检索技术于一体的、能够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跨时间跨地域检索的大系统。高校信息用户教育应以电子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为教学目标,建立起以计算机检索为主导的层次化的课程教学体系,将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实际运用与操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对学生增设具有当今信息检索水平的“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类课程,内容可包括网上查找各种信息的技巧、检索策略的设置与优化、网上信息资源特点与检索引擎功能等。同时及时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多媒体检索教学系统,将网际互联网教学进入高校教育课堂。(2)注重信息检索技术实践操作的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掌握好信息检索技术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多开展实践环节、积极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或实际需要自选课题进行撰写学术论文、课题研究、参加学术讲座等,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跟随课程进度,围绕自选课题利用计算机系统检索与课题相关的文献,最后要求整理并上交书面形式的课题检索报告,充分发挥其个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大量文献的检索,不仅可以实践、巩固和消化课堂教学内容,更主要是明显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掌握科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3)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实践能力教师综合素质的高低、基础理论功底的深浅、知识更新能力的强弱等是影响信息检索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索,有的教师虽然具有较强的检索理论知识和丰寓的手动实践经验,但不一定都熟悉掌握网络信息技术。因此,任课教师要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利用Internet,积累实践经验,还要创造条件提高计算机使用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岗位培训、实际教学锻炼、在职进修以及参加专业学术会议等各种有效途径,加快教师的知识更新速度,优化知识结构,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4结论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通识教育 《韩国语》选修课程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2. 0 文献标识码:A

通识教育一词最早起源于19世纪初美国博得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通识教育一词逐步进入中国的高等教育研究领域。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并且对不同的学科能有全面的认识,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培养出具有主体性、完整的人,是一种全面性的教育。

通识教育实施的主要载体是课程。目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进行通识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必修课有独立的部门进行管理和监督,各项管理制度以及考核体制都非常完善。而公共选修课程由于开设时间较短,没有独立的部门进行建设和监管,所以在课程设置以及发展上都存在一些难题。本文主要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通识教育中的《韩国语》选修课作为特例,围绕其在通识教育中的现状进行探讨。

1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情况(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

通识教育实施的载体主要有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其中,公共必修课主要包含《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及《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学时较长,学分较多,并且有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管理监督机制以及评价考核系统。而另一大载体,选修课程的开设时间却比较晚,目前课程的建设以及监管都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于2012下半年开设选修课程,首次开设选修课程仅有17门,开设课程的教师大多为校内辅导员以及兼职教师,专职教师开设选修课程的少之又少,可以说选修课教师队伍极为弱小。2013年上半年开设选修课程20门,到了2013年下半年时,选修课程已经增至35门。2014年上半年,选修课程为62门,与首次开设选修课程相比,增设了45门课程,增长率为264%;学生选修课程的人数,也由最初的不到两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九千人次;申报选修课程的教师也由原来的17人增加到现在的47人。

从课程的增加,学生选修人次的增多以及选修课程教师队伍的扩大,不难看出选修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载体受到了教师以及学生的一致认可。学生可以通过选修课程这样的平善自身的智能结构、提高自身的审美情趣,不断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教师则将选修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教育相结合,使两者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让学生能在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学会独立自主学习和思考的能力,从而具备是非观明晰的理性力量,最终成功的获取独立、自由的精神走向社会。

2012年下半年首次开设选修课程时,课程主要内容仅涉及体育、历史、文学以及小语种等方面。而2014年,62门课程中,涉及了音乐、体育、摄影、中国文化、文学、法律、计算机、礼仪、网络、小语种以及个人健康等等各个方面。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比,知识本身就具有基础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这些课程的开设可以说不仅仅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以及个人其他技能的提升,还关注到了学生应当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这不但弥补了专业教育造成的精神世界的贫乏和人格的孱弱,而且成功的塑造和培养了有理想,有文化,有健全人格的完整的人。

2《韩国语》选修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中的现状

《韩国语》选修课程开设于2012年下半年,迄今为止已经开设了四个学期。开设《韩国语》选修课程一方面为了响应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关于积极开展通识教育的号召,另一方面也为了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如视频观摩、课外游戏、主题“小讲座”等),让学生能掌握基础韩国语发音,并着力不断提升学生对于韩语以及其他小语种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在课程结束后,仍然能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能力。

2.1专题小讲座“我看韩国”系列让学生寓教于文化

《韩国语》选修课程中,定期都会有一次专题小讲座“我看韩国”系列。主题内容涉及到韩国的概况、韩国旅游、韩国代表文化、韩国饮食以及韩国风俗等等各个方面。这个特色可以说是《韩国语》选修课程的一大创新。

目前,已经开展的主题小讲座包括“我看韩国之韩国概况”、“我看韩国之旅行首尔”、“我看韩国之韩国美食”、“我看韩国之韩国数字”、“我看韩国之韩国代表文化”等五个主题小讲座。以介绍韩国的基本情况、旅游发展、美食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为基础内容,结合韩语的发音知识,选取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词教授给学生,促使学生能在了解韩国文化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掌握韩语发音知识。

例如,首次课程中,通过介绍韩国的基本情况,包括韩国的全称、主要城市、国旗、国鸟、国花以及文化代表等,选取、、、、、、等与主题小讲座相对应的韩语单词,进行反复的念读,让学生对于韩语发音的基础知识有一个形象的、深刻的印象。通过内容有趣的主题小讲座不但能提升学生学习韩语的兴趣,也能让学生自觉的代入到韩国这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中,更好的学习韩语知识。

2.2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更能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现在学生的掌上娱乐工具越来越多,这也直接降低了学生课堂集中度,无法将精力完全放到课堂学习上来。由于《韩国语》选修课是公共课程,又是选修性质,所以如何更好的运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抓住学生的课堂学习注意力,促使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成为选修教师不得不下功夫研究的“课题”。

目前,《韩国语》选修课程教学的主要形式有主题“小讲座”、视频观摩以及课外游戏等三种方式。主题“小讲座”也是最具有特色的创新教学手段,通过主题内容的讲授,让学生能在了解韩国基本情况的同时掌握韩语基本发音,并不断巩固所学知识;视频观摩主要选取目前韩国综艺节目中,对话内容较基础的节目,让学生能进入实际的韩语语境中,切身的感受日常韩语交际的魅力。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还时常辅以单词、韩国生活小常识等内容的讲授,进一步加深学生学习的印象,不断巩固教学成果。

2.3特殊考评机制让学生重视选修课堂

好的考评机制不但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暴露课程在设置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方便教师在今后的课程内容设置和讲授中不断调整。《韩国语》选修课由于课时不长,仅涉及韩语的基础发音,未涉及韩语中的语法内容,所以不可能采取卷面考试的方式。但如果没有适当的考评机制,则无法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在未来的教学中也不能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

面对《韩国语》选修课程的特殊性质,目前课程的考评机制为“2+1模式”。首先学生的期末成绩主要由平时到课情况和撰写期末课程小结两方面构成(即“2+1模式”中的2)。期末课程小结要求学生总结一学期以来学习《韩国语》的收获,这不但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能在学生小结中收获其对教学的意见,方便教学内容的持续更新。

而模式中的1,指的是在课程进行一半时,开展的“期中口语测试”。这种口语测试主要选取平时上课中涉及到的韩语单词,每五个单词为一组,让参加测试的学生自由选择考试组别,测试学生知识掌握的总体情况。在测试中反映出来学生学习的问题,在本学期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促使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2.4轻松幽默的氛围让学生喜欢选修课堂

课堂中,教师如果能很好的掌控课堂氛围,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那么这个课程也就成功了一半,因为他抓住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能让学生更好的跟随教学思维。

《韩国语》选修课程本来就应当在教学氛围相对轻松的环境里,让学生快乐的学习。课堂上,不但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更要适时的营造轻松交谈的氛围,让学生能各抒己见,最大化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放下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只为几个学分的思想包袱,才能真正达到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的目的。

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开设《韩国语》选修的意义

《韩国语》选修课程的开设,更好地践行了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关于开展通识教育号召,并且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学习积极性的提升等方面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韩国语》的开设拓宽了学生的就业渠道。如今社会,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因为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能找寻与自身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不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选修课的开设则为学生搭建了提升其他能力的平台,能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课程,并且通过选修课程来提高自身的能力。2013年上半年《韩国语》选修上课的学生中,有一名来自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上选修的过程中就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和较强的主动学习的能力。课程结束后,经常主动与教师联系,表示想从事韩国出境旅游的工作,并经常询问TOPIK(韩国语能力考试)相关问题,最后报名参加了TOPIK初级考试并获取了境外导游的工作。

(2)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韩国语》的开设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第二课堂”。高职院校旨在培养全面型人才,高职学生除了能在专业课程中系统、全面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之外。也能在公共必修课上能更好的掌握人生哲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公共选修课程的开设,无疑增添了新的平台,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第二专业技能。这为高职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通识教育选修课程《韩国语》的开设更好的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识教育的目的不在于教师能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多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生活、如何思维、如何主动学习。罗索夫斯基曾说:“通识教育是描述某些大学学院教育的一种方式。这个术语也可以在狭义上表示除主修课或专修课意外的要求,目的在于确保知识的广度和平衡,使个人获得全面发展”通识教育的发展,不但需要公共必修课程做坚实的基础,更需要选修课程这种选择多样、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做支撑,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高校在线教育范文6

关键词:版画教育 美术教育 创作

随着社会对美术类人才的需求,各高等美术类院校及艺术设计类学院越来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及设计能力的培养。美术教育在整个教学计划过程中也随之变得越来越基础,绘画部分在教学内容中所占的比例约20%左右。在这部分内容中包括素描、色彩、速写、中国画、书法等,而涉及到版画的教学活动内容却寥寥无几。学生想涉及版画知识大多只能通过加入相应版画老师的工作室学习,而这部分学生占在校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少之又少。版画作为传统的造型艺术之一,她是在各种不同材料的版面上通过手工制版印刷而成的一种绘画,是一种集绘画、设计、雕刻、印刷于一体的艺术形式。从设计工作进程计划、认识材料、使用工具、安排程序进度到设计造型、色彩、构图、印制,整个制作过程蕴含着潜在的多项技能。从事版画创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审美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对版画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作者认为高校美术专业类教育应加强版画教学。本文将着重对版画教育在高校美术专业中的意义作以阐述。

一、有利于学生的计划性培养

版画创作作为造型艺术的一种,是以遵循艺术的规律为起点展开进行;是间接性,复数性和规定性的一种印痕艺术。是通过利用多种工具材料,经过构思、构图、制版和印刷几个阶段,将内心的情感意象外化。其最终目标就是创作,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版画媒材的特性进行艺术创作是版画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可以说版画的制作过程是一整套工序流程集合,制作的每一阶段环环相扣,从构图到定稿,从制版到最后印刷阶段,都需要事先做好详细的工艺路线计划。尤其是在创作套色版画体现得更加突出。可以说要做好一张版画是脑力劳动与肢体劳动相结合。所以版画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身心一致的艺术,增强自己的设计思维,提高自己在设计创作过程中的计划性。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目前处于市场经济竞争及高校不断扩招的环境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企业对人才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版画的种类繁多,有凸版画、凹版画、平版画、孔版画和综合版画;同时媒材的多样性、制版的表现技法和印刷方式的不同,因此能锻炼学生的应变和适应能力,也有助于启发学生的认知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加之现代科技的发达为版画创作提供了更多精良的设备,使得版画的艺术表现获得更多的变化与可能性,也给版画学习者不断提出新的创作手法。学生在大学学习版画期间,将会对他们实践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他们的毕业就业,同时也使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的技能,它能够创造出客观的感觉中的对象,实现人们精神上的快乐及享受并且有悠久的价值。艺术需要技巧,但更是艺术家情感的外化,主观的客观化,是表现性的和具有审美性的。艺术的审美与表达是每一位艺术创作者必须要考虑的问题。版画同其他造型艺术一样,对于审美的传达、艺术规律的表现是一致的。

艺术教育同其他学科知识的传授不同,它注重学生个人感受的表达,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是构筑一个人精神意识及艺术素养的关键一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不仅来自于艺术教育的专业训练,也来自于学生对艺术的积累及生活的理解逐步提升,版画课是学生不可或缺的艺术体验之一。

由于媒材的介入和创作过程的计划性,版画的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版画的创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艺术行为,其学习过程亦是在具体的工作过程,无论是画,还是刻制、印制都包含着极充分的动手能力训练,并且在运用工具和选择利用材料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锻炼学生的创造能力方面更有它的自身优势。版画创作教育不是只停留在教学生如何木刻的技巧,也不是传授某种创作风格,而是考虑如何解决媒材与意向表达相结合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作为创作教学的主要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从画稿到印制中间充满期待与惊喜,每一次创作都是一次发现,不断在调整、尝试新的方法,以获得更新的效果。个性是艺术的生命,在教学中教师珍视学生真正自我的独立性,尊重他们的艺术个性,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起表现自我情感的自信,培养他们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有利于学生严谨行为习惯的养成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大多思维自主开放,生活习惯还处于一种我行我素的模式中,缺乏一定严谨的行为习惯,这样将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及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学习版画创作将有利于他们养成严谨的行为习惯。因为版画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严谨的、环环相扣的工作程序,要想创作一件出色的作品必须有严格的计划。在起稿、上版、刻制、套版、印制、签名等环节里还有很多细节,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版画的学习和创作后,创作者做事情的条理性普遍会提高,逐渐形成严谨的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物品的整理、摆放、工作程序的计划性、时间观念与遵守秩序的自觉性有明显进步,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有利于将来的学习与工作的基本素质。

综合上述几点版画教育的意义,作者认为通过学习版画课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为以后的美术创作、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如何提高版画教学在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作者就本身在高校教学一线的工作体会,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对其改进。

第一,对美术教育专业培养方案进行调整。提高版画课程在总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认为应该在学生低年级绘画基础课中加大课时量,在高年级阶段设置相应的版画创作选修课程。这样既可以不影响现阶段各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的情况下满足对版画感兴趣的同学进一步深入的研究版画艺术。

第二,学校加大力度投入,建设及完善相应版画类的实验室,为版画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条件,使版画教学的开展获得较好的效果。因为版画创作是一种实践操作,时刻离不开实验室硬件支持,硬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版画作品产生的伪劣。

第三,引进相应版画类专业美术教师,提高教学队伍,从而提高版画创作教学的质量。同时也能使学生在版画创作过程中有相应的指导老师进行指导。

第四,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版画教学新模式。使版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适应时展的步伐。加强师生沟通,建立教与学的互动模式;加强注重授课过程的系统性、示范性、严谨性、探索性、欢愉性,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全身投入到版画创作中。

第五,极组织学生定期举办版画作品展览;组织学生与教师参加全国版画专业活动,如展览、年会、学术论坛等。通过这种专业性的交流,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版画的兴趣及建立信心,又有利于师生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提升版画在高等教育中的影响范围,有利于催生更多的优秀版画作品和版画艺术家。

版画除了是一种纯粹审美意义上的既朴素又高雅的艺术形式及自身具有的特殊性,同时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艺术作用,作为一名版画艺术从事传承者及教育者,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版画继承者,是我们急需面临解决的迫切问题及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