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1
首先是教学质量管理观念落后,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虽然在我国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之后我国教育事业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高校质量管理观念落后仍然是制约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了高校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管理观念的落后集中反映为两点:
一是分数仍然是教学质量管理中的主要依据。进行教学质量评定的过程中,分数仍然被作为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主要依据,不仅如此,分数也是评定老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有些高校甚至依靠分数的高低进行优秀教师和优先学生的评选、进行优等课程的评定、进行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评价。这些不仅不能完全反应高校的教学质量水平,同时也严重扭曲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价值取向,导致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水平的低下。
二是规章管理“泛滥成灾”。在众多高校中,利用制度、规范进行教学质量管理的情况极为常见,这不仅偏离了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本质,将管理流于“检查”的形式,还让教师疲于应付,难以激发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
2如何改进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观念。在进行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要提供“理论结合实际”,那么就要先树立一个正确的管理观念。在教学质量管理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主体都是“人”,所以要将“以人为本”的作为教学质量管理的基本理念,在管理这一行为的过程中,“人”作为管理活动主体的同时也是被管理的对象,在教学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人”的参与就变得极为重要,要提高在校师生的参与度,教学质量的提高不仅要靠管理者,还要靠全员参与和共同努力,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起到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主体。基于此教师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首先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树立教师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再有教师要有对学校的责任感,让教师充分认识到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性,对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存在重大的影响;然后教师还要有对学生负责的精神,树立起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充分认识到学生才是这一管理行为的中心和重点;最后教师还要具有团队意识,要会为他人负责,这样才能使教师队伍团结起来,学质量管理这一目标并为此而努力;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场所,除了要把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在给予学生学习技巧、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从思想上开始做到自律、自强。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应该从因材施教的角度上给予学生个性化方面更多的保护,让教育做到个性化、多样化、特色化,这样才能提升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效率。
其次,要构建完整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中包含有很多组成板块,例如:出勤、请假、评价等等,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并且具有动态特性的体系,所以应该将其系统化起来,才能提高管理效率并尽快见到管理成效。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是一个多员化、多层次、多角度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师授课状态、学生学习效果等多层面的评价,通过对以上各方面内容的收集整理,并将数据汇总起来为管理人员提供评价依据,并为预防问题和修正问题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再次,要提高管理的管理水平。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管理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所以管理者要树立起正确的管理意识,要意识到这种管理过程是以学生为本,对学生要有服务意识,以一个积极向上、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对待工作、服务学生。除此之外管理者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其中包括职业道德、思想素质、创新意识、管理能力等等,如果一个高校管理者的自身素质还有待提高,会对高校教学质量的管理产生严重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的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最早产生于美国,强调在管理过程中的全面性、全过程性和全员性。全面质量管理“把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作为其长远目标”,其中包括4个核心原理:让消费者满意、全员参与、保持质量持续改善、根据事实来管理。从某种角度来讲教育也是一种服务性的产品,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在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中也是完全适用的。
我国高校由于扩招的速度不断的加快、就读人数不断增加而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有人认为,量与质两者之间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并会交替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且很难兼顾,在就读人数大大增加之后,就需要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这段时期就是教学质量的管理期。
在这一时期内要建立起教学质量管理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生产中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系列科学的方法与手段,对学生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对教學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建立起必要的质量监控系统和管理制度。是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同时参加质量管理的全员性管理;是对招生、教学计划制定、实施、运行、考试和学生毕业的全过程质量管理。所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教学质量管理和监控的基本理论。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高等学校;本科教育
一、引言
高校教学质量是高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及其结果满足高等教育利益关系人需要程度的度量。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本文拟就建立健全高校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校教学质量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高校生存和发展之本,关系到教学工作的成败。在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必须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摆在重要位置。作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成效综合指标的高校教学质量,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过程等。“栽下梧桐树,可引凤凰来”,好的教师能引来资金,创造财富,吸引优秀生源,营造好的教风和学风。因此,好的教师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前提和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
三、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意义
(1)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促使教师树立“质量第一”意识的根本手段。质量是一切工作的生命,教学质量决定着教学的生存和发展,“质量第一”应当成为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原则。
(2)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明确和确定教师教学质量责任的前提。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讲,权利和责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就是说,有管理权利就应有管理责任,有责任就应有权利。教师具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因而就必须肩负起组织好教学、不断完善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方法,确保教学工作质量的责任。通过制度建设,确定出每一教学工作环节的质量标准和要求,从而进一步明确和确定教师在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的质量责任。
(3)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是教师不断提高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工作质量的高低最终取决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通过制度建设,运用分析、总结、教育等形式,可以提高教师专业技术水平,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使教学工作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四、建立健全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的构想
制度的建设应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制定制度,二是实施制度。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建设既要考虑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创造性,又要考虑制度的可操作性。当前应着重建立健全以下几项基本制度:
1.教师教学质量教育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教育通常要在教学准备阶段以及人员变动、调整任务、变化形势时进行。教育内容:一是教学质量常识性教育;二是政策性教育;三是典型的教育教学质量。教育的方法,可以采取知识竞赛、媒体宣传、集中学习、专家研讨会和其他形式。
2.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制度
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进行一次教师教学质量分析。分析内容包括:一是当前教学工作质量状况;二是研究教学质量发生偏差的一般规律;三是根据上级通报或其他方面有关教学工作质量问题的信息,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现状,查找薄弱环节。在分析现状、研究规律、查找薄弱环节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有预见性的防范措施。分析方法一般有比较分析法、综合分析法等。在分析过程中,要紧密结合教师教学质量检查的结果。
3.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制度
教师教学质量考核通常在每一教学事项结束后和年度教学工作总结时进行。通过定期进行考核,建立教学质量考核指标体系,将教学质量具体化、数量化。具体考核指标可以采用以下几个:①教学事项出错率;②教学过程的认可率;③教学效果的认可率。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3
一、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国的教育模式一直以来都是采用讲授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果断。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收知识,难以提高学习兴趣。有时甚至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神游窗外的情况。要想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则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如:在教学中引进讨论课的形式,学生自主讲课形式等,这些形式在我的课堂中都试用过,而且效果的确很好。用这种改革后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可以对所学内容自由发表意见,并经过思考提出建议。经过这一过程,学生可以总结出一些自己的学习经验和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真正做到了一学生为主,教师则可以在恰当时候加以引导。这样,在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既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引导学生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深入学习,又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强化教师科研意识
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教育改革进一步发展,提高学历已经不是对教师素质提高的唯一要求。新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以及教育理论的更新,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了更高层面的要求。目前“,素质教学”作为一个新的教育思想已得到普遍关注。素质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创建出一个独特的教育体系,以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素质教育这一教育改革现在还不够规范,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完善。这一教育改革是否能实现,关键还要看各高校的实验效果。但现今的民办高校里有很多存在教师短缺问题,导致教师们课时量大,负荷太重。教师们每天的精力只能放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很多教师们的科研意识淡薄,无法潜心进行科研,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教师们没有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就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研课题,科研水平低下。
对于存在的现今问题,我们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民办高校应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对人员进行“精细化”“、人性化”管理,在留住现有人才的基础上再大力引进新的高技术人才,从而减轻目前教师们沉重的教学任务;另一方面,从总体上来说,培养科研意识主要还是要靠教师的自身努力。学校的整体环境以及教师所处的教学实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激发教师的科研意识。当然,教师的自身努力也是和学校环境分不开的。教师科研意识培养的效果怎样,还要看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情况。因此对教师们进行科研方面的主题培训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强化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同时还能使教师们真正地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从而培养教师们自觉进行科研的好习惯。只有学校和教师们通力协作,互相促进,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师们的科研意识和水平。
三、结束语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4
关键词:约束理论;瓶颈;高校教学质量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已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此外,随着我国教育市场的开放,国外的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产品相继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海外的高等教育资源成为学生的积极选择,给国内高校带来相当的影响和冲击。我国高校只有不断增强自己实力,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学生的需要,积极调整办学的方针和战略,才能在高校之林求得生存和发展。但因为高校教学产品具有的无形性及主观体验性的特点,衡量时具有标准确立的不可控性,因此目前我国关于高等教学质量管理的研究从理论上多关注于目标管理或建立相应的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从实践上多践行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评估,采用目标管理,忽视过程管理,很少从思想方法上加以系统的根本探索,故收效甚微。约束理论(Theory of Constraints,TOC)是以色列物理学家、企业管理顾问戈德拉特博士(Dr.Eliyahu M.Goldratt)在其开创的优化生产技术(Optimized Production Technology,OPT)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在组织经营生产活动中定义和消除制约因素的一些规范化方法,使系统获得巨大的提升,从而达到更高的管理目标。本文将运用约束理论对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加以分析。
一、高校教学产品的内涵及特点
世界贸易组织将教育服务列入贸易项目的第13类。我国在产业划分中,也把教育作为服务产业划入新兴的第三产业的范畴,高等教育的属性有了明确的定位[1]。高校的核心过程是教育过程,教育过程的结果应该是教育服务,即高校的产品就是教育服务。
与有形产品相比,高校教学服务具有以下特征。(1)无形性:高校教学服务的表现是学生离校时所获得的“体验与能力”。虽然学生离开时,教育服务的生产也告结束,但是通过教育服务学生所得到的“体验与能力”这一无形性非物质的“最终产品”将长期地留在学生的记忆中,并将形成学生未来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2)不可分性:高校教学活动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对服务的提供者(教职员工)是一个行为过程,对服务的接受者(学生)则是亲身参与的行为过程。此过程决定了顾客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不可分离性。(3)不可储存性:教育服务不能像有形产品那样能够储存,在某个时间段未能得到的潜在收益,事后是不会再得到的,因此也具有收益的不可逆性。(4)差异性:教育服务反映为通过物质与非物质、有形与无形等多元素介质组合传递给学生的一种产品,学生在消费整个产品的过程中深度参与,教育质量极容易受到提供服务的教职员工的水平与情绪和参与到服务过程中的学生的态度与修养的影响。所以其结论难免受到情绪化倾向影响而带有较强的主观导向,以致于不同的人会对同一服务水准提出不同的评价。
二、高校教学质量的内涵及过程
质量是指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教学质量是指学校为适应社会及学生个体素质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所达到的预期效果的程度,它显示出一所学校教学活动所达到的标准和水平。高校教学属于服务范畴,在衡量服务质量时,芬兰瑞典语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格罗鲁斯教授认为,服务质量应分为两部分:一是技术质量,即结果质量;二是功能质量,即过程质量[2]。而美国学者比特纳(Marry Jo Bitner)又在此基础之上,增加了服务环境组合质量(ServiscapeQuality)的概念。基于以上理论,我国高校教学质量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即学校的物质条件及师资力量的质量;二是教学的过程质量,它是高校教职工与学生在服务接触的过程中产生的质量;三是教学结果质量,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增长。另一方面,高校教学是一种主观体验的过程。所谓“过程”,按照ISO标准定义就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3]。具体而言,教学过程就是利用教学设施、设备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提高和改善自身素质,实现其人力资本增值的活动。一般来说,整体教学过程包括教学输入、教学实施和教学输出三个子过程,每个子过程中又包含若干个环节。其中,教学输入包括教师的观念、知识水平和能力、学校的物质条件以及学生的自身条件等,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实施包括课程开发、课堂教学、教学管理、考试考查、学生参与情况等,教学实施的质量即教学过程质量;教学输出包括学生的成绩、升学和就业情况等,教学输出的质量即教学结果质量。[4]
三、基于TOC理论的高校教学质量体系分析
如上所述,高校教学是一个包含输入、转化及输出的一个系统,而TOC强调从系统的整体角度出发来考虑和处理问题,一切妨碍系统实现整体目标的因素都是约束。一般地说,在系统整个的业务经营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只要它阻碍了系统更大程度地增加有效产出或减少库存和运行费,那么它就是一个“约束”。“约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通常也称作“瓶颈”(Bottleneck)。约束可以来源于系统内部,也可以来源于系统外部。任何一个系统的强度取决于整个流程中最薄弱的环节,而不是最强的环节,要提高一个系统的产出能力,必须要打破系统的约束。约束与非约束的关系如下:
1.关系A。非瓶颈资源为后续工序,只能加工由瓶颈传送过来的工件,其使用率自然受瓶颈的制约。
2.关系B。虽然非瓶颈资源为前道工序,能够充分地使用,但整个系统的产出是由后续工序,即瓶颈决定的,非瓶颈资源的充分使用只会造成在制品的连续增加,并不改变产出。
3.关系C。非瓶颈资源的使用程度虽不受瓶颈的制约,但显然受到市场影响,由市场需求决定。
传统的管理模式习惯于将链条断开,对每个环节进行局部优化,它们认为,对任何一个环节的改进就是对整个链条的改进,系统的整体改进等于各个分环节改进之和。在这种管理模式的驱动下,每个部门的管理人员都在同时抢夺系统的资源,但现实表明,系统的整体改进并不等于各个环节的改进之和,因此对大多数环节进行的大多数改进对整个组织是无益的。组织的绩效提高应该通过加强最薄弱环节来实现,同时也可以缓解组织各部门之间的资源冲突。
如上所述,首先高校所生产的产品最终会投向市场,必须考虑市场的大约束,如关系C。其次,如果前道工序是后道工序的瓶颈资源,那么后续工序的产出就必然受到前段工序的制约,如关系A,因此应严格控制教学输入。最后,如关系B所示,即使开拓了的市场有足够的承接能力,在输入中也有优质的资源,但在后续工序即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控制不力,也会形成新的瓶颈。
四、基于TOC的高校质量管理体系构建
以下通过分析高校教学质量体系的约束点和瓶颈何在,借鉴TOC工作思维流程中的主要技术分析工具如现实树、消雾法等进行研究,并由此寻求关键路径,提升系统绩效。
1.市场约束。当高等教育处在“精英教育”阶段时,高等学校毕业生供给小于社会需求,是毕业生的“卖方市场”。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基本趋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工作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这是一个来自于市场的约束问题。高校的产品是学生,具体表现为学生的专业基础、学习能力、认识能力、创新能力和学生就业情况等,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输出方面存在许多共性问题,如学生就业率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例日趋下降。当组织具有高于市场需求的产能,那么市场需求就成为瓶颈,即使组织能多生产,但由于市场承接力不足,只会形成过多库存,形成浪费。因此,很多人将其归咎于高校的扩招政策。但具体分析“树根“我们会发现造成大学生就业率低的原因并不能归结于简单的高校扩招,事实上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均比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相当的差距。高校专业设置重复建设,同层次、相同专业毕业生的名牌校与普通校之间,培养质量和特色不明显;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密切,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因此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需求不足,而是高等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存在着结构性失衡,生产的产品与市场需求不配套。因此,高等院校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制订相应的学科专业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高校必须建立健全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和与用人单位间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馈制度,及时了解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和高校教学工作的要求与期望,并根据这一要求调整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还可聘请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与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过程,或开展产学合作教育,求得高校内部质量特性与市场人才需求质量要求的统一,使高校教育教学工作更加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在确定、评审与人才培养的有关要求时,邀请用人单位人员进行座谈和沟通,打造符合人才需求的合格毕业生,收集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处理,实施订单式培养。
2.教学输入约束。因为系统输入的质量决定了作业活动中产品转化的质量,我们需要考察教学输入的质量即教学环境组合质量。教学环境组合质量包括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图书网络资源、师资结构、生源构成等要素。如从生源控制上,高等院校接收具备接受教育条件的申请人成为直接顾客(学生),从师资结构上,应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师任职条件聘请教师,教师应进行经常性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此过程中,应大力动员,通过对组织机构的协调做到全员参与。如招生与就业处和各个院系须负责生源渠道的开拓、生源信息的筛选、生源构成的遴选;人事处保证所有参与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规定职责的人员胜任工作,对是否胜任工作的情况通过教育、培训等方面加以考核和完善。具体包括协助管理者代表组织制定各部门各岗位任职能力要求;根据各职能部门提出的培训需求,制定全校年度培训计划;负责保存员工教育、培训、技能和经验方面的相应记录等。资产设备处则主要负责确定并提供所需的资源,与供货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保证教学及实验的良好运行环境。学生实验、实习和教学设备应经常维护,定期校准,保证精度和正常使用。
3.教学质量约束。主要关注对教学过程质量的控制。从教学管理上,管理者应有对建立、实施和改进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承诺,并在其管理职责的履行中提供有效性证据;制定质量方针、质量目标、配置资源;明确教育质量目标,明确各级管理者和工作人员的职责和权利,对各环节的检查、监督、评审应由负全部责任的领导亲自实施,担当责任。高等院校要制订可测量的教学、管理质量目标,构建教育质量管理体系。教育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化、程序化并贯彻执行,保证教育质量,保证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高等院校各个教育教学环节和招生、分配等学生管理工作应制定控制文件,保证那些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环节处于受控状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试和考核制度、良好的教学和育人环境等),并有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制度,保存检验记录;不同环节的教学质量检查及教学效果的检验,不仅要有文字记录,还要有对该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给予标识,从而在持续环节中可以追溯并采取相应措施。在控制过程中,建立起以集合学生课堂出勤率、课堂参与率、学生评价、学生考试成绩等为关键控制点的量化指标体系,可采取课前试讲、督导听课、管理人员听课、领导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进行。通过控制,一系列课堂教学指标的取得为进一步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数据支持,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有重点控制提供了可能。
综上所述,基于TOC的高校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以上三个约束点进行控制,同时应注意过程的持续改进和动态管理,因为约束不仅存在,而且还会随着时间产生漂移――从一个环节转移到另一个环节,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最弱的环,成为瓶颈环节,因此必须不断地对整个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诊断,及时发现将会成为下一个约束的环节,从而制定克服这个新约束的决策。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GB/T19001-2000[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1.
[2] Christian Gronroos.服务管理与营销(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5-49.
[3] 万可.基于“过程方法”提升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管理[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46-49.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5
实践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实践和理论有机结合的过程,因此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实践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非常重要。
1.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必然要求
高等学校教育中把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原则。高等学校的教育主要分成两大部分,一是理论教学,二是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论修养,实践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且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继续,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要实现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有机结合,主要在于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平衡发展,而要实现两者的平衡发展,主要在于加强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在数量规模方面与质量效益方面和理论教学相协调。
2.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高等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
从1999年开始,我国的高等学校教育已经逐步从“精英化阶段”发展为“大众化阶段”,而教学质量也已经成为高等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为了保证高等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中实施了“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重大举措,而伴随着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关注,实践教学质量也越来越受重视。近年来,我国高等学校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了统一的重要共识,即“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开发智力资源、孕育发明创造、丰富人类科技知识的重要手段。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需要把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重要地位。”由此可见,要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的统一和谐,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3.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发展实践教学的客观要求
虽然近年来高等教学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我国的高等教学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起点较低,因此实践教学在高等教育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①针对实践教学的个体管理来说,新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和实践教学之间形成有机结合;②针对实践教学的整体管理来说,很多高等学校的实践教学还处于经验时期,由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受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运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变数较大。③针对实践教学的本质来说,和理论教学相比较,实践教学在数量增长和教学质量方面都比较低下,这不仅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还严重阻碍了实践教学的持续发展和深化改革。
二、传统管理模式下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系统的规划和深入的研究
虽然近年各大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投入,但是在全新的教学趋势下,实践教学怎样紧跟高等教育的发展,怎样根据教学规律确定改革内容和目标,怎样科学展开教学工作等都是实践教学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由于高等教育对于这些工作缺乏系统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因此实践教学缺乏可持续性的和全局性的发展规划和建设思路。
2.不重视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等教育的改革热点之一是实践教学的改革,例如:革新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不断探索实践教学的管理体制,由于传统教育理念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在短期内难以实现重大突破。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改革缺乏长远和系统的规划,且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目前很多实践教学的体系和内容依然使用的是传统模式,而教学方法的落后导致高等教学的培养计划与教学效果和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实践能力培养之间的要求相差甚远。
3.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较差
教学管理的核心是教学质量的管理,目前实践教学的质量管理一直较差。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的过程中,实践教学的教学评价和理论教学的教学评价是同一标准,虽然这样易于操作,但是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很多不同,尤其是实践教学中的实习环节更是难以监控质量管理。
4.实践教学的管理队伍和师资队伍需要提高素质
实践教学的指导老师主要是教学管理人员和实验技术人员,他们是高等学校中的重要管理队伍,并长期承担着教学管理和实验室建设的任务,但是这支重要的队伍目前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和业务培训,甚至有些还存在着待遇不公、不受重视的现象,因此很多管理人员和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责任感和进取心。
5.管理理念落后,缺乏创新意识
要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实现教学管理的创新,就要多开展教学管理的探索、研究、实践,并不断促进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的更新。由于缺乏阶段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培训和技能培训,所以部分管理人员仍然按部就班,而在教学管理的申报课题和研究方面,很多高校缺乏对管理人员的积极引导和政策鼓励,所以实践教学的专项研究较少,且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
三、高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
1.人才设计模式
(1)人才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创新和继承相统一,处理好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关系。只有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才能从整体上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正确把握。②个性和共性相统一,处理好特殊性和普遍性的关系。高等学校的教育职责是服务地方经济,伴随着地方经济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变化,高等学校的主导技术群和岗位群也会发生很大变化,因此在坚持共性培养的过程中要重视个性培养。③要素和系统相统一,处理好部分性和整体性的关系。要设计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在着眼系统的过程中重视要素。
(2)人才设计的思路。①结合学生的素质特点实行量体裁衣,只有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才能在实际中做好可行性的设计,因此要把高校人才设计的模式转变为具体的质量指标,并把质量指标落实到教学管理中。②结合高校教育的特色,对高校人才进行合理的分层次设计,人才设计过程中既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又要培养科研型人才。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指在校期间对学生培养的质量管理,其中包括学习质量、教学质量、服务质量。人才培养阶段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的核心环节,可以从以下方面落实人才培养:①对学生、教师、教学设施的质量管理、质量评价和改进进行重视,其中教学设施要涵盖教材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硬件等。②重视生源进口、教师进口、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的关卡以及学生的升级留级。生源进口方面,即使高校生源紧张,也不能招入素质极差的学生,否则在损害学校声誉的同时还会增加人才培养的成本和加大学校的财务压力;教师进口方面,不仅要对新任教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还要对新开课的老师进行严格的检测评估;教学设备和教材进口方面,在教育部高校规划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对特色学科和专业的教材进口严格把关;学生的升级留级方面,绝对不能放任不合格的学生正常毕业,在考核学生时可以以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作为检查标准。③建立测评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专业能力、心理素质的量化指标。这套量化指标的建立是高校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工程,是保障教学质量管理规范和科学的必要要求,而能力素质的培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能力素质是指学生必须具备能适应自我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各种能力,主要包括研究创新能力、学习拓展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操作动手能力等。
3.人才使用模式
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的最终检验是人才使用。人才使用是指对毕业生的使用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及时反馈到人才设计和人才培养中进行再设计的过程。目前,人才使用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管理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在人才使用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把不定期走访和抽样调查、问卷调查相结合,对毕业生的分配进行统计,以测评实际情况和专业设计与目标设计是否吻合。②对毕业生进行调查,以检验学校所教知识与培养的能力是否和工作与社会竞争的要求相适应。③对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调查,以了解毕业生的业务能力、道德素质、工作业绩等。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蔡正倩.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探析[J].嘉兴学院学报,2005(S1):152-154.
[2]于娜,张航.高等学校实践教学全面质量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57-59.
[3]王源远,王丽萍.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7):14-16.
[4]卢向阳,易自力,肖化柱.构建高校教学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9(6):7-9.
[5]王海燕.工学结合模式下校外实践教学管理的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3(30).
[6]张建国,孙琳.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现代企业文化,2009(2):200-201.
[7]周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河教育,2010(4):126-127.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学质量 课堂管理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各地、各职业院校要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把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就业质量和创业能力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文件提出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也为高职教育质量提高指明了努力方向。在高职院校转入内涵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高职院校将教学质量问题作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课题,对关系高职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日益重视,尤其是对高职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方面特别重视,现实是,高职课堂管理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却不断增长,如,高职教师眼中的“问题学生”人数增加,师生关系紧张、冷漠问题,广大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在降低等。
二、评析《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
实践上的困惑希望有理论或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5年2月版)一书可谓当前我国课堂教学困境,尤其是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管理困境的新曙光。
此书的作者针对问题学生、混乱课堂、冷漠课堂、死寂课堂和无助教师,甚至有经验的教师、大学教授,提出可以一用的经典而有效的方法。此方法就是“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第一步,关键的开始:教师要熟知和使用学生的名字,并用眼神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相信老师关心他们,且没有被他们吓倒,降低学生扰乱课堂的几率;第二步,教师要避免提问匿名和悬空的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第三步,教师要明智地选择和使用严密而又专业的文明课堂用语,不拖泥带水,而富于变化;第四步,教师要清晰明确地表达指导语,并请两名学生用自己的话重新说明指导语的内容,向学生解释老师做法的原因,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任务的过程;第五步,教师要善于应用恰当的提醒和暗示,如,“不出声”、“请”、“谢谢”等,而且要经常性地给学生做出提醒和暗示,促进学生的文明行为;第六步,教师要能感觉课堂的“心跳”,增进课堂的平衡互动。
此书提出的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让千头万绪的课堂管理变得简单、系统、可操作。虽然此书,认可的前提是教学是技术的,但是因为其做法是植根于教育最基本的教书育人理念和人本主义哲理,反而更是艺术的,人文的、充满关爱的、细微的、贴心的方法。此书的魅力在于不仅让人有一气读完的兴趣,读完后,更有坚持要勇于实践的决心,还有坚信书中的方法能够优化改善课堂管理效果的信心。这是因为,此书中真实的既同感又悬疑的案例,一针见血诊断课堂管理的症结,尤其可贵的是贴心的课堂管理指导,作者对执教教师进行课堂录像,共观、共讨课堂教学录像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持续进行严肃的课堂管理方法再实验,实践得出系统的、可操作性、经得起推敲的、反思性的方法。
三、对提高高职课堂教学质量的启示
此书对高职课堂教学的启示是,高职教师应摆正认识,高职学生课堂消极表现并不可怕,也并不是不可改变,解决问题的真正前提是,并非高职学生真的很糟糕,而是教师必须促进积极课堂的产生,使高职学生在课堂上感到安全。具体做法包括:第一,高职教师应关心学生,熟知并叫出学生姓名,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重视;第二,高职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后,可以先请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写在课堂工作纸上;老师请2-3名学生回答问题,让每位学生都有平等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以及完成职业工作情境任务的机会;第三,明智地选择和使用严密而又专业的文明课堂用语,做学生变为文明大学生的榜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文明沟通氛围;第四,高职教师应向学生解释自己课堂做法的原因,确保每位学生都理解任务的过程;第五,高职教师要能感觉课堂的“心跳”,密切关注学生的课堂表现,或解惑后豁然开朗的点头和微笑,或不能理解讲解内容的迷惑眼神,或对教学内容本身或老师教学方式不感兴趣的左顾右盼、交头接耳表现等,增进课堂的平衡互动。
高职学生感到不安全时,是不能学习的,同样重要的是,当高职老师感到不安全时,也不可能教学。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应给予高职老师安全感与公平感,具体做法包括:第一,教学督导专家或教师应帮助高职教师进行课堂录像,共观、共讨课堂教学录像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持续进行的课堂管理方法再实验,实践得出系统的、可操作性、经得起推敲的、反思性的方法,而非听课评分;第二,教学评价管理应该以促高职教师发展、帮助其改进教学为目的,而非批评、选拔,而且应改变当前教学评价以教学督导评教或学生评教占主导的终结性评价。
总之,《让学生都爱听你讲――课堂有效管理6步法》不知不觉中使高职老师增强了自信心。这本书不仅为强化高职教育课堂管理效果、提高高职教学质量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而且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和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培养提供了参考,可以称得上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新曙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