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1
财政审计作为我国政府审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审计部门每年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要搞清什么是财政审计,首先需要弄清楚什么是财政。
一、财政审计的概念及内容
(一)什么是财政?财政部官网将财政定义为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是国家政权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财政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政府收支活动模式或财政运行机制,国家以社会和经济管理者身份参与社会分配,并将收入用于政府公共活动支出,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保证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正是社会主义公共财政的本质。
财政其实就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的所进行的收支活动。财政的公共性由“公共产品”理论决定,本质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财政就是公共财政,财政活动是聚众人之财办众人之事。
(二)什么是财政审计?审计署官网将财政收支审计定义为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审计法所称的财政收支,是指依照《预算法》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以及下列财政资金中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
(三)财政审计审什么?从审计法实施条例对于财政收支审计的定义来看,财政审计包含纳入预算管理的收入和支出、行政事业性收费、国有资源、国有资产收入、应当上缴的国有资本经营收益、政府举借债务筹措的资金以及其他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财政资金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审计法实施条例第十五条十六条可知,财政审计包括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具体组织本级预算执行情况,本级预算收入征收部门征收预算收入的情况,与本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直接发生预算缴款、拨款关系的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下级人民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以及经本级政府批准,对其他区的财政资金的单位和项目接受、运用财政资金的审计。
二、目前财政审计存在什么问题
(一)财政审计在审计目标上定位不高。财政状况能直接反映国家、地区的经济状况,经济运行是否良好往往能直接反映在财政运行状况上,揭示其存在及潜在的财政风险应当是财政审计的第一要务。但目前由于预算编制不全面,部分资金未能纳入预算而在体外循环,税务部门根据自身利益调整税收的行为以及部分财政资金成为审计盲区等原因,导致财政审计难以全面、完整地反映财政状况,更难以全面揭示其存在的风险。
(二)财政审计在内容上有所缺失。财政活动包含财政资金的“收”和“支”两个方面,在资金流转环节上包括资金的筹集、分配、拨付、管理、使用和绩效评价等环节。在财政收入方面,根据现行体制,国税由审计署进行审计,地税由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由于审计署审计力量有限,难以覆盖所有国税部门,又未对地方进行授权,导致有些地区国税部门多年未经审计。此外,由于审计资源和审计手段有限,审计机关在财政审计过程中也难以触及资金运行的每一环节。在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又往往过多关注执行环节,而对预算的编制与决算的审签关注不够。
(三)财政审计在组织方式上没能形成一体化。审计机关的年度项目计划安排通常由上级审计机关安排或授权审计的事项、本级政府首长和相关领导机关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有关部门委托或者提请审计机关审计的事项、群众举报以及审计机关根据当年政府工作重心确定的事项等几部分组成。审计项目组成的多样性导致审计机关在年度项目计划安排上,难以单独考虑财政审计的目标。财政审计的项目计划安排、总体方案也分别由各部门编报后简单汇总,审计目标和审计重点没能形成一个整体。在审计人员的组成上,也没能打破部门界限,未能形成协同作战的局面。
三、财政审计如何深化
(一)转变审计目标。财政审计的总体目标是维护财政资金的安全,揭示财政风险。财政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目标定位是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往的财政审计,主要侧重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审计,深化财政审计,需要转变审计目标,在做好真实性合规性审计的基础上,逐渐向效益性转变。
(二)统筹安排审计项目。在审计项目的确定上,要注重宏观性,不局限于单个审计项目,最好能整体反映财政状况,要注重系统性,将财政审计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来对待,坚持突出重点、科学安排,有序实施。在项目的编制过程中,可广泛征求财政、农业、行政等行业的专家能手,听取多方意见,科学合理确定审计项目。
(三)扩展财政审计内容。财政审计一方面要扩大覆盖面,通过委托或授权的形式,借助地方审计机关或社会中介机构的力量,对以前没能覆盖到的部门或行业进行审计,清除审计中的死角;另一方面要向两头延伸,财政审计不能只重视预算执行这一中心环节,还应逐步将预算编制、决算审签、绩效评价等纳入进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
(四)建立财政审计一体化。财政审计一体化是审计机关在现有的审计对象、人员配备、装备手段、审计组织程度条件下,对审计资源的一种整合和配置,以求在规定的时期内,能最大效能地实现审计目标,提升审计成果。对财政资金从收入组织、预算编制、拨付执行、管理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科学合理地整合审计资源,打破部门间的界限,建立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既能发挥各专业优势,又能增强整体合力。
参考文献:
[1]董大胜.财政审计大格局思考[J].审计研究.2010,(5).
[2]审计署驻广州特派办财政审计理论研究课题组.当前财政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建议[J].审计究,2011,(1).
[3]李明辉.对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若干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2,(3).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2
关键词:立体审计 审计质量 发展方向 财政管理
一、基层审计机关财政同级审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财政审计是法律赋予审计机关的基本职能,县级审计机关多年来一直将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查处违纪问题、规范财政预算管理、促进财政管理制度化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由于审计环境及其他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审计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
(一)审计站位较低,创新意识较差,审计层次不高
目前,基层财政审计相当部分力量放在合规性审计上,审计内容主要以财政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为主,涉及预算分配、效益审计的内容不多,“同级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审计人员宏观意识、专业水平、技术方法还难以完全适应财政体制改革时期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需要,不能有效对财政资金进行全方位监督
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编制、就业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而且接受专业学习培训不足,参与重大审计项目的机会较少,与上级审计人员相比,专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存在审计能力不足、审计手段单一的问题。
(三)审计难与审计处理难并存
财政同级审中,受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影响较大,审计工作独立性和权威性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反财经法规问题,一般以经济处罚为主,不能严格按规定对责任人员进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不能足够重视,不能从根源上遏制违法违纪行为,屡审屡犯的现象严重。
二、省直管县财政体制改革后
我省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采用了由省审计厅财政审计中心组织领导,以各市级审计局为基础组成联合审计组,对省直管县财政决算进行交叉审计的组织方式。这种审计组织方式,解决了基层审计机关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提升了县级财政审计层次,提高了审计质量,有效加强了财政审计监督。
(一)审计层次高
由省厅组织的审计组,级别高,地位超脱,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得到保证,地方政府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明显增强,审计力度加大,审计质量显著提高。
(二)审计组成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配,形成更强大的战斗力
省、市级审计人员业务精湛、技术水平高、经验丰富,基层审计人员对县级财政情况比较熟悉,也特别珍惜这种学习煅练的机会。通过审计人员上下结合,可以形成合力,既有利于审计任务的高效完成,又为基层审计机关培训锻炼了财政审计人才。
(三)审计处理力度大,对违法违纪行为处理相对到位
审计厅对直管县派出审计组,受地方行政干预程度小,对违法违纪问题处理能够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处罚,对问题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责任,提高了审计的威信。
但是,从目前情况看,省审计厅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审计组织方式,也存在着各审计组之间协调沟通不足,审计质量高低有别。存在着依然重于财经法纪审计,而对于财政宏观管理政策方面审计内容较少的问题。
三、新形势下应进一步改进审计项目组织方式,研究财政审计立体化模式,全面提升省管县财政审计水平
我在参加省审计厅组织的省直管县财政决算审计时,已经有了立体审计的初步感觉,在参加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和全国社保资金审计工作和学习中,体会到立体审计应该是审计的发展方向。
立体审计组织方式的设想是:组织专门班子,形成财政审计研究、分析、指挥中心,统一审计规划,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各审计组工作。由省市县各级审计机关人员共同组成审计小组,按照统一审计目标、统一审计重点、统一审计思路、统一审计方法进行审计,上下互动、分工合作。
立体审计,对于充分整合审计资源,实行上下联动,提高审计质量是一种很好的组织方式。而各县财政财务软件的普遍使用和计算机审计水平的提高为立体审计提供了可能。
依托财政部门的“县级版”等数据系统和互联网信息系统,利用AO审计软件,建立起财政资金计算机审计的数据通道。建立实时提取省直管县财政信息资料的机制,集中统一组织对数据资料进行分析,利用计算机审计系统,形成省、市、县三级信息共享,为审计人员提供信息传递、搜索、反馈以及处理有利的条件,有效地推动财政审计大格局的实施。
由审计专家组,对财政审计进行研究,提高审计站位。按照“大财政”审计理念,财政审计工作应从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重点查处违法违纪问题,到逐步增加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内容,合理评价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同时研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揭示预算管理中存在问题,正确评价财政改革所取得的成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相应的改进措施,促进公共财政管理制度建设。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3
关键词:财政体制 改革 财政审计
县级审计机关自1995年以来,每年对县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既是一项常规性工作,更是县级审计机关的重头戏,对发挥审计监督、促进财政制度改革、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起到积极作用。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县级预算执行审计如何确定审计重点,如何实施审计,将成为审计机关今后研究的重点。
一.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998年提出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以来,我国主要推进了以下财政改革:
一是部门预算改革。部门预算改革的核心是要求各部门在编报预算时将预算内、预算外资金等所有政府性财力全部编入预算,保证预算的完整性。
二是国库集中支付改革。2001年,我国开始实行单一账户体系的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建立了有利于对财政资金实行全程监督、追求高效运作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三是“收支两条线”改革。“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行政事业单位的各项收费和罚没收入等,不再与本单位支出、福利待遇挂钩,进行预算统筹,对执收单位的支出通过预算进行规范性安排。
四是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在部门预算中增加政府采购内容,以公开招标、投标为主要方式选择供应商(服务商),具有公开性、公平性、竞争性。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是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从源头上防止和治理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2009年起,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简化为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两类,一般性转移支付,主要是中央对地方的财力补助,不指定用途,地方可自主安排支出;专项转移支付,主要服务于中央的特定政策目标,地方政府应当按照中央政府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六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我国实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使预算收支的分类和科目体系与国际通行标准接轨,进一步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的基础性制度建设。
七是绩效管理改革。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级预算应当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
八是政府财政信息系统改革和预算公开工作加快推进。财政部门积极推进“金财工程”,改革目的是提高政府收支管理水平,有助于改进规范政府经济活动,从而显著提高公共财政运行绩效。
“公共财政”为目标的财政转型改革,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如:预算管理制度不规范、不透明,不适应国家治理要求;中央和地方事权责任划分不清晰、不合理,不利于建立健全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因此推进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为目标的改革,是一项系统艰巨的任务,也是我们审计机关今后需面临和解决的难题。
二、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财政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审计观念、思路还未转变。围绕财政体制改革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构建,新的名词、新的做法层出不穷,而县级财政审计人员的构成则变化不大。大多数财政审计人员受限于传统审计思维,局限于查问题、查违纪,很难从财政体制改革、制度创新、财政资金支出效益上发现更深层次问题,并从宏观管理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建议。
二是审计内容不全面、覆盖面不够。在县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中,仍停留在检查核实财政收入真实合法性为主要审计目标上,对财政支出效益情况审查较少;在审计内容上,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债务预算、社会保障基金预算不够关注,对财政体制改革息息相关的部门预算编制审计、国库集中支付审计、转移支付审计等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三是审计技术手段过于落后。县级审计机关由于受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计算机运用能力较弱、财政审计理念滞后等瓶颈因素影响。电脑硬件配置不符合要求,不能实现超大数据库的数据采集和运用;对审计软件仅局限于应用而对软件开发等知识了解较少,如果审计软件不对应则无法实现计算机审计的状况。
三、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县级预算执行审计的着力点
为适应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升本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服务“两个报告”的水平,不断深化预算预算审计内容,县级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是围绕部门预算改革,突出部门预算审计。部门预算改革强化预算的法制性和约束性,重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预算编制是否真实、合法、完整、科学,是否按规定及时向所属单位批复预算;二是审查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合理,是否按照批复的预算科目和数额执行;三是审查是否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规定,加强支出控制;四是审查有预算收入上缴任务的部门、单位,是否依法征收预算收入;五是检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完整,预算执行是否科学,采购程序是否合规。
二是围绕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突出国库集中支付系统运行情况审计。对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情况的审计主要有以下内容:一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建立健全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并推广实施到位,是否将所有预算单位均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二是检查是否及时汇总与分类核算本地区各项收入,是否根据年度财政预算、部门预算和用款计划合理调度资金;三是检查其是否根据财政库款情况,认真审批部门单位报送的月度用款计划,审查各部门是否按预算申拨款项;四是检查财政部门是否严格审批、管理和监督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五是检查办理的财政直接支付和授权支付业务监督是否严格;六是检查是否搞好本区域财政国库支付业务的培训、指导和监督;七是检查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和会计核算要求,建立收支明细账,反映财政收支和结余情况。
三是围绕政府采购改革,突出政府采购审计。随着财政支出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政府采购支出和采购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审计在监督政府采购过程中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一是审查采购管理机构与执行机构是否分设;二是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编制是否科学、完整、规范,采购预算是否严格执行;三是审查列入政府采购程序的项目是否按规定办理集中采购,审查采购档案是否建立、内容是否齐全;四是审查采购资金支付的合法性,采购资金支付方式是否符合规定,支付是否符合采购预算、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的要求;五是审查采购绩效情况。分析实际采购占采购预算的比例,是否促进了采购目标实现及采购资金效益发挥。
四是围绕转移支付改革,加强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县级审计机关在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应重点把握以下方面:一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总体情况。分析政府财力中转移支付资金的总体规模、结构,评价转移支付资金对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预算管理情况。检查转移支付资金是否按照《预算法》规定编入年初预算,是否将提前下达的转移支付资金分解细化至部门和下级财政,有无脱离人大监管的问题;三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拨付情况。重点检查转移支付资金分配不及时、挤占挪用、虚假申报、重复申报等问题;四是审查转移支付资金效益发挥情况。通过延伸抽查部门重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对资金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
五是围绕财政绩效改革,强化绩效审计。财政绩效管理是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手段。一是对财政支出经济性,即对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是否做到了节约情况进行审查;二是对财政支出效率性,即财政管理是否有效、各种公共资源是否充分利用进行审查。三是对财政支出效果性,即公共财政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审查,揭示公共财政目标预期是否达到、政策目标是否实现、公共财政投入与产出的目标是否一致的问题。
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下创新县级预算执行审计思路
一是明确财政审计目标,构建财政审计一盘棋思路。根据建立财政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目标要求,把审计监督贯穿预算的全过程,一是结合历年审计项目中发现的体制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分析与财政管理的关联性,确定财政审计的重点,作为编制财政审计工作方案的依据。二是加强全年对预算执行的跟踪调度。年度预算批复后应及时获得有关资料,并关注年内预算调整和追加预算情况。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4
1.突出对财政支出的审计
通过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公共财政框架下的财政管理重点必然要由财政收入转变为财政支出,因而,财政审计的研究重点必将转向财政公共支出。财政审计的开展必须围绕预算管理及其预算支出特点来进行,以确保财政支出合法合规性以及绩效性的实现。具体地,应突出财政支出管理审计、公共部门行政管理成本审计和公共投资建设项目审计等。
2.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的审计
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实施有利于缓解地方政府困难、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实现社会公平。加强对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一是审查转移支付的形式的合规性,是否符合新型公共财政支出的要求,是否遵循公共服务均衡化原则;二是审查一般性转移支付数额的确定依据是否科学可靠,审计公式化转移支付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要素的数字是否符合实际情况;三是审查审计项目设置的合法性,其中,着重审查补助地方支出的项目设置和补助办法是否经过了法定审批程序,财政部门有无擅自设立补助项目、制定补助办法等超越权限的行为;四是审查专项转移支付有无明确严格的依据和规范的分配方法,分配过程有无太过随意、透明度差,进而导致财政资金低效甚至无效运作等问题;五是要审计结算依据是否合规、真实。
3.实施财政风险审计
如若管理不善,各级财政也将会面临未来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入不敷出甚至引发财政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风险。因此,应将财政风险审计作为在新时期财政审计的重点内容,对财政风险水平进行评估,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其中应重点加强对政府各种隐性债务与或有债务的审计。一要认真审查地方政府各类债务管理的规章制度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相悖;二要从财务管理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和控制,应认真审查报表、账本、凭证等会计资料以及借款协议,把握地方政府的真实债务负担,发现债务管理问题;三要根据债务资金的流向,跟踪检查使用债务资金的项目和单位,为财政部门加强对债务资金使用单位和项目的管理提供依据。
(二)财政审计方法的创新
1.坚持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审计和审计调查可以分别单独实施,也可以结合进行。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可以审计为主,辅之以审计调查,或者相反。如对教育经费的审计,在对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和部分重点高等院校教育经费进行审计的同时,只要对其他的院校作一些专题调查便可掌握问题的全貌。
2.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
目前财税管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家审计机关应以此为契机,大力研究开发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caaTS),使财政审计能够尽快适应新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手段,扩大审计范围、提高审计效率、节约审计成本、加强审计监督力度。为此,应该建立健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定财政审计中应用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具体操作准则、指南和操作法规,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3.实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5
一、全科审计工作完成情况
1、起草了XX年全 市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安排意见下发至各县(市)区和市局各科室;
2、起草了XX年乡镇财政决算审计安排意见,下发各县(市)区审计局。
3、对全市及市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审计进行了汇总,向市政府和省厅出具了审计结果报告。
4、起草了市本级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报告中揭示的问题受到了市人大常委会的重视和关注。
5、代市政府起草了市本级XX年预算执行及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整改情况报告。
6、汇总全市县级财政决算审计情况,向省厅出具综合报告(正在进行)。
7、起草全市XX年预算执行审计安排意见(正在进行)。
8、承担了对市财政局、市地税局XX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任务完成。
9、承担了城区、泽州、沁水三个县区的财政决算审计任务,任务已完成。
通过对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的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和城区等三个县(区)的财政决算审计,共收缴市局审计罚没款专户900余万元,征收应征的财政收入78000万元。
二、廉政承诺履行情况
按照年初的廉政承诺,一年来,我科全体人员时刻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一是认真学习并深刻理解xx大会议精神,坚持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二是强化廉政意识,每个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组全体成员就审计工作纪律、廉政纪律遵守情况进行自查,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三是坚持公开审计程序、公开审计重点和内容、公开审计人员守则和廉政纪律、公开接受被审计单位监督,以廉政谋工作发展,以工作促廉政建设。
由于我们注重从提高审计人员自身素质入手,不断加强廉政建设,激发审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圆满完成了审计工作计划,审计人员遵章守纪,恪尽职守,全科人员没有不廉洁现象发生。
财政审计的审计内容范文6
一、不公平性: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基本特征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unequity)主要指政府财政活动的相关人获取相关会计信息的机会不平等。与不公平性相对应的概念是“公平”(equity)概念,其基本含义是机会平等。这里的“公平”概念不同于会计理论中的“公正”(justice)概念,前者是一种事前概念,后者是指实际结果的公平性,是一种事后概念。当然,这两个概念并非完全无关,增强机会的平等性可能会导致结果均等,但是,机会平等比结果均等更少具有平均主义色彩,从而可以刺激人们提高效率。在考察政府财政活动中饿会计信息配置问题时,政府部门的结果均等机制不仅消除了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因,而且会破坏政府财政活动中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关系,因为,按照平均主义观念,风险承担者不可能获得额外风险溢酬。因此,机会平等可以使公平与效率更好地统一起来。
在政府财政活动中,当相关人对相关财政活动享有不同会计信息时,我们定义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不平等”的特征,即不公平性特征;反之,如果所有相关人都有同等机会享有相关政府财政活动的会计信息,则政府财政活动在会计信息配置上具有“机会平等”特征,即公平性特征,在这种状态下,相关人之间的风险预期报酬都是相等的。
我们知道,会计信息是资产定价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从本质上讲来源于资产的所有权。只有首先占有资产(包括公共占有和私人占有),才有可能对资产定价和考核,才会出现遵照所有者意愿的确认原则和计量属性表达的财务会计信息。“企业”的出现导致资产定价的第一次分工,出现了对资产定价的企业定价制度。为什么会有企业呢?因为,企业能够发现市场定价制度无法直接发现的资产价格,并且能够以有效的方式节约考核和定价费用。企业的定价过程就是企业搜集、评价和提供有关资产信息的过程。如果市场能够直接对资产定价和考核,且没有任何成本,就不会有企业,市场就会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ParatoOptimality),财务会计信息处于完全状态。“企业家”的出现改变了资产所有者的收益实现方式,进一步导致资产定价的分工和专业化。资产所有者将对企业交易的定价权让渡给“企业家”,代之以对“企业家”服务的考核,他们关心的不再是投入要素怎样获得报酬,而是通过谁获得报酬以及如何在委托结构中实现长期收益最大化。正是由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不对称,才使得资产所有者觉得有必要建立一种会计制度,连续地对“企业家”考核,于是,企业中就出现了专门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用于实现其长期收益最大化的财务会计信息。因此,财务会计信息实际上是企业向资产所有者提供的一种财务信息,是资产所有者对“企业家”连续考核的结果。“企业家”享有资产所有者让渡的资产定价权,并且负责生产和提供财务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提供多少财务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企业家”的理,这进一步加剧了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状况。因此,只要资产所有权分布不均匀,只要企业组织存在,只要存在“企业家”与资产所有者在委托结构中的利益冲突,财务会计信息配置就一定具有不公平性特征。
政府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功能增强,进一步强化了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性。会计信息主要由从事财政活动的“内部人”提供和控制,而制定政府财政政策但远离财政活动的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利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只能获得由“内部人”提供的会计信息,如何提供、什么时候提供、以及提供多少会计信息等,完全取决于“内部人”的理。这样,会计信息在政府财政活动的“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的配置上有“天然”的不平等性。有人认为,只要政府部门愿意,它们可以搜集相关会计信息,所以,政府部门之间的会计信息差别不应该看作会计信息配置不平等(inequitable)。信息经济学理论认为,每个相关者都会主动地搜集信息,直到信息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为止。R.Wilson(1975)证明,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确实存在着报酬递增效应,即随着信息规模增加,单位信息的成本下降,而其价值保持不变,结果是信息的预期报酬递增,因此,一定会出现大规模信息生产者和使用者的垄断行为。很明显,弱势相关人不可能公正地获取信息,而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取得信息,并因此获取超额报酬。BaruchLev(1988)证明,假设投资规模大的投资者能够经济地获取信息,且这类信息具有报酬递增的特征,他们预期获得较高的超额报酬。由此可见,只要在政府财政活动中相关人在资源占有上是有差别的,会计信息配置总是不公平的,强势相关人总是能够经济地搜集并应用会计信息,并因此获得超额收益。
总之,根据现有的理论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平等性,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
二、帕累托改进: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
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公平的基本原因是信息完备者拥有信息优势(theinformationaladvantage),按照会计准则定期公开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和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抵减信息完备者的信息优势。根据政府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并不是以信息完备者的损失为代价保护信息不完备者,从而使整个社会的损失为零;相反,其基本目的应该是减少信息不完备者的理所导致的社会负效应,从而增进社会福利,这就是政府经济学中公共政策选择所遵循的“帕累托改进”原理。D.Friedman(1980)说:“在我们的社会中那种政府项目应该帮助贫困者的要求是合理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贫困者受益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而是说,通过帮助贫困者而使社会上每个人都更好,帮助贫困者并不仅仅是使贫困者幸福的一种途径,而是一种消除犯罪,……使我们城市更适宜住住的一种途径,等等,从财富的观点来看,从效用的观点来看,它是一种帕累托改进(Paretoimprovement)的再分配”。
人们通常认为,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该保护弱势相关人,因为这些弱势相关人通常受到财政活动中“内部人”(insider)的摆布,他们不可能充分地享有相关信息。这种观点在理论上是很难检验的,S.Ross(1979)说:“内部人和外部人之间信息监管的公平收益是很难识别的,因为这种收益主要依赖于传统观点,即外部人受内部人支配,因而需要受到保护”。事实上,弱势相关人在信息享有权上的不平等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保护问题,它至少涉及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1)弱势相关人的权益保护是否可以以牺牲其他人的利益为代价;(2)强势相关人的理性反映是否会在社会上形成负效应。按照公开披露准则将会计信息从信息完备者身上转移到信息不完备者身上,并对会计信息公开披露实施审计监督,有利于帕累托改进,也就是说,在会使部分相关人更好的同时不会使有些相关人的福利变坏,因为这会增加政府财政活动的风险分担(risk-sharing)的机会,降低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当然,政府财政审计在实际效果上可能导致“纯福利再分配”(purewelfareredistribution),即部分相关人的福利改进以其他人的牺牲为代价,这是政府财政审计在实践中的附带产品。必须强调的是,即使这种再分配情况出现,它也不能成为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是否有效的依据,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不对称在社会上或市场中形成负效应的可能性,才是我们判断政府财政审计有效性的基本依据,因为,这种负效应对市场的破坏力远远地大于财富再分配所造成的后果,政府财政活动的主要功能是为了支撑整个市场。
政府财政审计会降低会计信息供给效率,但是,如果不对会计信息实施审计监督,会进一步加剧会计信息配置的不公平性。这就涉及到这样一个问题,即松散的、自我约束的会计信息披露是否可以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Baruchlew(1988)认为,如果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只在较小的范围中存在,会计信息的自愿披露(voluntaryrelease)可以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如果在资本市场中广泛地存在会计信息非对称性状态,自愿披露无法消除信息的非对称性,因为,信息完备者从专有信息中获得的私人利得远远地大于市场中信息非对称性所造成的损失。按照S.A.Ross(1979)的信息披露原则,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只有在自身利益驱使下才会自愿地披露会计信息,私人动机只会使信息披露处于一种次优水平(suboptimallevel)。B.Lew和Penman(1987)的研究进一步验证了上述分析,他们认为,除非投资者知道管理者拥有所需要的信息,否则,管理者没有动机主动地披露相关会计信息,因此,依靠信息披露者自律并自动地披露会计信息,不可能实现会计信息配置的公平性。
三、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基本导向
会计信息供给具有非惟一性特征,即按照不同定价标准对同一资产定价,会形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即相关性(relevence)、可计量性(measurability)和可靠性(reliability),是会计政策选择的结果。同时,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的特征,他们的能力和偏好各不相同,拥有的信息也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会计信息披露涉及到不同利益团体的利益。因此,合理地确定政府财政审计标准,是有效实施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前提。
在会计信息使用者具有多样化特征的条件下,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是什么呢?我们知道,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目的是为了消除相关人在分享会计信息上的不公平性,以改进全体参与人的整体福利,因此,政府财政审计的基本标准应该是公平导向(equity-oriented)的利益标准,即政府财政审计应该有利于信息不完备者的利益,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信息完备者的利益。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是政府公共政策选择的基本标准,在政府财政审计中应用这一标准,可以降低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的非对称性,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带来的负效应。
政府财政审计标准的选择导向涉及到对财务会计基本目标的认识。FASB(1976)说:“财务报告的主要作用是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对评估未来投资风险和报酬有用的信息。”提出所谓“决策有用论”。FASB的“决策有用论”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配置的“天然”不平等特征,也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多样化的特征,更没有反映出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冲突,所以,它不能够成为政府财政审计标准选择导向的理论依据。事实上,“决策有用论”在理论上一直受到会计学家的质疑,BaruchLew(1988)认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带有很明显的投资者主观判断(judgment)和推断(speculation)色彩,对某一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信息,对另一投资者决策可能是无关的,他总结出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即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并不能够在撇开具体决策内容的条件下确定,在资本市场中并不存在着绝对的、对所有投资者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他以财务报告公开披露中的盈余预测为例说明这一论断。管理者的盈余预测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它涉及到预测质量、管理者和审计人员的法律责任、管理者的道德风险和公司经营秘密等,从“决策有用论”角度,我们很难解释为什么要对盈余预测监管,但是,从会计信息公平性的角度,这一问题是不难理解的,它至少说明(1)未来盈余预测的信息是不公平分布的,主要由公司内部人、银行、主要投资者知道这一信息;(2)某些投资者在决策中使用这一信息会形成超额报酬(excessreturns),这两点事实是对财务报表中盈余预测披露监管的基本依据。我国会计学家郭道杨教授在考察英美法系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后得出结论,“维护与保护市场经济下的所有者权益问题是会计法律制度建立的出发点,也是作为它的基本体系最终得以构建起来的落脚之点。”
政府财政审计中的公平导向利益标准是投资者权益保护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它要求政府审计部门在财政审计中把相关人者分为信息完备者和信息不完备者两大类,政府财政审计应该偏重于保护信息不完备者的权益,同时不以牺牲信息完备者的权益为代价。或许有人认为,信息完备者获取信息总是有成本的,他们应该利用这些信息获得超额补偿。根据投资决策的成本-收益分析,信息完备者的超额补偿要求是合理的,但是,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认为,任何信息都有直接或间接成本,不管信息的成本和来源如何,只要这些信息分布是非对称的,就一定会导致社会负效应。公平导向的利益标准主要是为减缓这种社会负效应而设计的,可以在总体上使市场的超额预期报酬逐渐变小,改进全体投资者的福利,并且不会抑制相关人搜集会计信息的动机。
四、结语
本文运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和信息经济学的有关原理,考察了政府财政审计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得到如下结论:
1.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天然”地具有不公平性特征,只有在帕累托最优的经济状态中,其不公平性特征才会消失。
2.在政府财政活动中,会计信息配置越不平等,政府支出效率就越低,政府活动的负外部效应就越强,政府的再分配功能会不断减弱,政府在社会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不断下降,从而对整个市场形成负效应。实施政府财政审计就是为了减缓会计信息配置不公平性所导致的这种负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