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1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实践思路

音乐的直观感受是引导人类心灵的直接通道,无论是悲伤的、喜悦的或者是矛盾的复杂心情,都可以通过直接通道通往内心,直击心灵。小学的音乐教学是音乐教学的起点,也是最原始化的音乐教学。因而,有效的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在生动化的课堂教学中,初步地了解音乐的基本知识,掌握音乐的演唱、演奏等不同的音乐知识,亲身体验音乐的内涵,不断地感知音乐,从而爱上音乐,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最终目的。

一、什么是有效的音乐课堂

音乐课堂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教学体验,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在培养学生音乐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与鉴赏能力,从而在实践体验的课堂中不断提高自我的内在音乐涵养。有效的音乐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与实践提升的有效交流,师生之间有效互动,课堂有序而富有新奇色彩,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与交流,实践性与娱乐性强,学生学习参与度较高,自主创新强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效课堂。

二、音乐课堂的实践教学的思路

1.首先要践行音乐教学的实践原则

(1)兴趣性原则

小学的音乐课堂重在兴趣的培养。一般而言,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特别是对于较为固化的课堂教学,需要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因而在普遍的音乐教学中适当地引入一些有趣生动又富有韵律的知识经验融入音乐的教学当中,适当地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动力。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手段,它是在遵循基本的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不断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启发式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指导者,起着风向标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只是在迷惑时的一盏明灯,可以不断地指导他们学习,但学习的主体仍旧是学生自己,学生可以在不断地自我学习中完善自我。

(3)实践性原则

音乐的教学是说唱与练的结合,这样的教学内容最适合的教学方法当属实践教学,只有在不断地实践体验中才能让学生充分地接触所学知识,体验教学内容,从而领略音乐中所蕴含的深意与意蕴,感知音乐的魅力所在。

(4)创造性原则

创新是艺术源源不断的基石,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结合自身所处的条件,开拓创新,才能丰富艺术本身。在音乐的学习中,并不仅仅是指学习到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在所学的知识的基础上创新运用,灵活应用音乐知识。创新性的教学原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人物个性的基础。

(5)全体性原则

全体性原则是指在整体范围内让每一位学生都学有所得,在自身学习的基础上都能得到自我的提升。在整体性原则下,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得到平等的照顾与对待,让每一位有音乐兴趣的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

2.音乐实践教学的基本研究任务

在小学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思路研究中,对于如何构建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提出了一系列的基本方法。适当采用创设情境,灵活教学,不断开拓音乐教学的教学思路;音乐教学的教学内容中,需要将实践性的普遍理论融入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内容中有很多教学分类,并不仅仅只是说唱的内容,因此,需要融入舞蹈动作和音乐技巧等多方面的内容,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研究如何将多方面的教学内容融会贯通,科学教学。

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

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践思路的研究方法因采用最为普遍的科研方法的研究步骤,首先要明确教育研究的课题选择,即提出问题;制定教学思路;实施教学实践。在实践之后,需要对于教学的实践结果进行课后的评价,找到教学的不足与缺陷,从而进行课后的修订,然后再次进行课堂实践,检验修正方案,进行反思总结。

小学音乐教育学科的有效教学是提高学生音乐鉴赏力的源头。它不断地通过各种生动灵活的音乐实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灵敏度,提高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小学生感受音乐的鉴赏能力、从而在音乐的实践中提高音乐的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不断地在潜移默化的音乐教育中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音乐的情感,陶冶音乐的高尚情操,告别“下里巴人”的音乐鉴赏水平,学会鉴赏“高山流水”般的高雅音乐,使学生学会唱歌、听赏、演奏、表演的方法,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2

关键词:音乐教育德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175-02

进入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身体发育非常迅速,心里也随之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他们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善于接受事物,内心比儿童时期过于复杂,审美心理发展进入“浪漫”时期。同时,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容易冲动,对待事物尤其是新生事物缺乏一定的辨别。分析能力,遇事易“随大流”,有一定的盲目性。这一阶段的教育一定要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正确、合理地引导,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1 音乐教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道德教育不同于其他知识、技能的传授那么具体,它有一定的抽象性并且必须经过一个由“接受”到“内化”的原则。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学生是被动接受思想教育,必须经过学生主观能动地去吸收、消化,即“内化”,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因此,道德教育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采用的途径、方法及手段是其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

以往的教育实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枯燥的讲述、硬性的灌输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会引起学生的抵触。对此,必须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采取易于青少年接受的形式,使之在愉悦的情绪中,不知不觉、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音乐教育有着其他教育所不具备的独特之处,它的主要特点是寓教于乐。音乐教育对于人的思想情感和精神面貌的影响,不是通过强制手段让对象接受,而是经过难以察觉的、无形的熏陶、浸润而产生的深刻而久远效果的。因此,此种教育不同于政治的说教、理论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而往往是寓教育于愉悦,在愉悦中受教育,使受教育者将感官中的快乐、美的享受和理智的满足、精神的愉悦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受教育者往往是自觉自愿的、乐于受教。前苏联的教育学家苏霍林斯基认为:“在语言已经穷尽的地方,音乐才开始它起作用的领域。那些无法用语言告诉人的东西,可以用音乐的旋律诉说,因为音乐是直接变现人的情绪和内心感受的。在这方面应当注意到,音乐是对青年的心灵起作用的不可替代的手段。”

2 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

正是由于音乐能对人的思想和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用优秀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对青少年进行正面引导,是指从中吸取有利身心发展的营养,进而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显得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当今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多元的,并且非常迅速、青少年学生所处的音乐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能够多渠道的接受丰富的音乐信息,学校音乐教育,已不再是青少年接触音乐的主体。他们从广播、电视等媒介得到的音乐供给之数量要远远大于学校的音乐课堂。当代青少年所听、所唱的音乐作品风格多样,题材各异,内容混杂,其中也不乏一些内容不健康的消极作品。在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中,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流行音乐,少部分人甚至发展为追星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流行音乐、商品音乐已经对学校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削弱了学校音乐教育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的必要影响。青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自我出发、乐于索取、不愿奉献、怀疑一切、迷恋腐朽的心态有所滋长、学生的音乐审美价值观念混乱。

当前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体现了他们音乐趣味的转变,了解这种转变是对他们音乐教育的必要前提。青少年自发形成的音乐生活方式也成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审美选择。他们认为“生活化”的音乐作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和心理特征,能引起共鸣。青少年处于自我意识萌芽时期,已渐渐意识到自身的一些身心特点,并形成了一种富有青春期特点的生活方式和心理态度。因此,他们往往选择一些与当代生活较为接近的音乐作品。所谓“情绪化”的音乐作品,是指再现内心情感表现要求,这与他们的发展特征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学校教育偏重理智思维的发展,使学生情感生活贫乏有关。他们喜爱流行音乐重要原因是“发泄内心情感”,青春期发育产生对爱情的朦胧意识也使他们对爱情歌曲怀有特殊的兴趣。学校负担过重、思想压力大使恶魔喜爱“娱乐性”音乐作品的主要原因。他们在音乐作品的欣赏和自娱自乐的活动中,倾诉内心的情感,舒缓学习中的紧张情绪,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享受。音乐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方法与对策

针对青少年音乐生活环境和音乐选择的新特点,学校音乐教育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和改革,既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兴趣,也不能不顾学生的实际情况,无视学生的需要。

3.1改变观念

音乐教育同其他学科一样,既要求完成本学科的内容,还要完成人的一般发展所需的培养任务,即体现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培养。说到底各科教育都首先是“树人”的教育。已故著名教育家丰子恺先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的文章《三十年艺术教育之回顾》中就曾经指出:“艺术科何以不长进?……一向偏重于艺术的末技而忽略艺术的精神。”“普通教育是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专门人才的教育。”“音乐科要使学生赏识音乐之美,应用其美,以增加生活的趣味,感化其美而长养和爱的精神,而不是但求学生都能唱歌。”这些观点对于今天的艺术教育观来说,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阐明了艺术教育的本质,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任务。作为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站在全面发展的高度上,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本质和任务,进而运用音乐的特殊功能,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心灵发挥积极的作用。正如前人所说:“光有品行没有知识是脆弱的,光有知识没有品行则是危险的”,是对社会潜在的威胁。

3.2对音乐教育任务的重新认识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3

    本节课是我参加河北省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评比中所执教的一节音乐课,在本节课中通过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让他们在音乐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既而进一步的表现音乐。通过国旗的展示,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了国旗的美丽,加深学生对国旗的理解,更好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艺术与文学是相通的,把读、唱、舞、创、画引入该课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也为歌曲的学习和欣赏完成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学生们在这一节课上所表现出的思维敏捷、活动积极、参与性强等特点,为这一节音乐课增添了无限的亮点。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美中不足,还有待于提高,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出现了词不达意的情况,有的学生理解的比较正确,却不能完整的通过语言完美的阐述出来,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的一种遗憾!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类似问题对于我自己还真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如何解决这一在课堂上出现的普遍情况,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深深的反思自己的教学。

    在本节课上让学生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让他们通过诵、唱、舞、评等方式,让学生真正的在自己的音乐课堂上做自己的主人,体现我的“我的课堂我做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肆意的展现自信心、忘我的表现自己的才能、想说就说、想唱就唱!把音乐课堂真正的变成学生自我的快乐的、忘我的课堂。

    我认为,音乐课不能单单的只是学习歌曲、欣赏名作、传授乐理知识,更为重要的应该是要参入多元文化,让学生在学习音乐的同时吸取多方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把精华充实到自己的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对音乐课的课程设置也让学生参与其中,让他们说一说自己在音乐课上渴望学习到哪些方面的知识和优美的歌曲,通过调查,高年级的学生与低年级的学生所呈现出了不同的要求,高年级的同学渴望学习到最为流行的现代音乐,低年级学生喜欢蹦蹦跳跳的歌表演和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为了迎合学生的种种学习要求,作为教师应不断的完善自己的知识面和艺术感,在不影响学生学习求知情绪之下,积极的引导让他们去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和他们所感兴趣的不同类型的音乐。

    音乐的“乐”字同快乐的“乐”,在乐中求乐,从乐中找乐。让音乐的课堂真正的体现快乐、自主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在音乐的天空下自由、快乐、无忧、自主的翱翔!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4

在我们县小学音乐教师课堂教学调研中,两位来自不同小学的音乐教师展示了他们的课堂教学风采。一位听课的教师悄悄问我:“你们音乐课教师的提问怎么这么简单,大多是一问一答式。难道就不可以串联起来,形成一个主题,留待学生仔细思考后再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吗?”是的,我一直在思考音乐课堂教学中提问的层次性和有效性问题,这个问题其实是我们一部分音乐教师的难题,尤其是偏远小学。音乐学科具有很强的学科特点,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具有明显的个性色彩。教学中,我们的教师怕学生的回答游离课堂,把一个问题分割成几个小问题,环环紧扣,步步为营。而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大多只需对号入座,直线思维便可以迅速回答,很少有疑难。教师只顾按照自己的单向设计走下去,课堂上很少有新的问题产生,当然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探究性”也就大打折扣了。这和我们的教学方式与习惯思维有关。“音乐课堂上教师应该怎样设问?”、“怎样让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带着这个思考我选择了一堂课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二、案例:《金孔雀轻轻跳》教学实录片段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杨丽萍老师孔雀舞片段)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欣赏,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不清楚是杨丽萍,回答:“一位演员在跳舞”)

教师:同学们仔细地看,在跳什么舞?(学生:孔雀舞)

教师:谁来说一说孔雀生活在哪里?(学生:云南。疑问:孔雀一定生活在云南吗?)

教师:你喜欢孔雀的什么?(学生:尾巴、羽毛、开屏时的情景)

教师:想不想学一下?(学生:想)

……

2.律动表演,突破难点

教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孔雀开屏时的动作,你们还想模仿孔雀的其他动作吗?(学生:想)……

课件出示:象脚鼓

教师:同学们这是傣族特有的乐器,你想敲一敲吗?(学生:想)

教师:敲得好不好?(学生:好)谁还想敲?(学生都说想,高高地举起了手)

然后出示葫芦丝,提问的方式与前面的十分雷同。……

3.创造表演,寓教于乐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演

教师:这么许多小孔雀来到我们中间你们高兴吗?(学生:高兴。从学生脸上表情看,明显地感到疲惫与倦意)

三、分析、反思与对策

这是一堂综合型课,首先我与上课教师预设的教案(听课前预发的资料)作了一下对比,发现教师的提问设计并没有真实上课时那样,要精练得多,下面结合一些具体的数据进行分析。

1.提问的频率

统计表明,在10分钟的引入中,教师提问次数过多,共19次,平均每分钟两次。而教师自己在预设教案中只有6个问题。19次与6次之间存在很大的落差。究其原因,其一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明确了主要提问,但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增加了大量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其二是为了解决教学过程中的连贯性问题,教师又将每个步骤,分解成了许多分支问题。实际上,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虽然有利于启发学生,但过多的辅助提问和重复提问,会导致学生思维浅、窄,学生易形成对教师或他人的依赖,压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把一个探究性问题分解为一问一答式的浅层次问答,虽有利于教师课堂的调控,但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说明教师基本不信任学生。为此,我们需要对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的教学价值观,去优化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2.提问的行为类别

在各类提问中,记忆性、判断性的简单问题所占比例最高,推理性问题所占比例最低,而创造性问题几乎没有。说明课堂提问以记忆、判断性问题为主,反映出我们还是不顾学情,仍按部就班,依原有的预设进行教学。究其原因是教师对过度性目标不明确,教学还是不能大胆的放开,怕教学秩序过乱而导致教学难以进行。在学生回答的类型中,机械判断性回答占了很大的比例,推理性回答特别是创造评价性回答显得很不够,说明教师注重了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而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思考时间。

整个一堂课中教师说话次数明显高于学生说话次数,感觉到老师讲得过多,设计本身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但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教师对学生的信任程度不够,教师的言语声调严重影响着学生对教师的期待做出回应,学生是在看老师的脸色回答。

3.怎样产生“好”问题?

如何让我们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40分钟内让学生更充实、更有探索的价值是摆在我们音乐教师面前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我觉得一个好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第一,问题设计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具体的音乐情景,具备一定的新颖性、趣味性。问题的本身成为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原动力,唤起学生探索和研究的欲望。如一位教师在上《草原就是我的家》时,教师巧妙地布置了教室,在律动后(简单的蒙古族舞动作)问学生:“刚才我们做的什么动作?你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最喜欢骑马?蒙古族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我们一起去看看。”简短的开头,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果你们也骑上小马奔驰在草原上,心情会怎样?现在让我们也来试试。”(很好地体验了歌曲的情绪)。这些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是亢奋的,他们想研究的问题也都具有探索的价值,使每位学生都经历音乐的开放性和情景性。

第二,让学生自己发现有价值、有开放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比如在歌曲创编中,除了通过教学,学生用本身已经具备的知识积累展示外,我们是否还能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你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呢?试着用较为复杂的提问去引导学生思考,力争在课堂上产生更多的新东西。

第三,教师整体呈现学习材料,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问题情景,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空间。音乐学科的审美性、愉悦性、体验性、情感性、形象性都需要我们教师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情感。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5

一、没激起来的激趣法

激趣,顾名思义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学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兴趣调节着情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表现出巨大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新课标理念中“以兴趣爱好为动力”正是强调了这一点,激趣法是提高音乐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相反。不以学生需用为中心的激趣法一定是不成功的。笔者听过这样一节音乐课,教师为了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做了很多功课,又是图解,又是声情并茂地朗诵,还在其中加入了一些表演等,但是学生却提不起兴趣来。因为她面对的是高年级学生,学生们的知识储备好像不足以与她产生共鸣。究其原因,那些激趣的手段只是教师对歌曲的理解。强加给了学生,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歌曲表达的意境。看上去好像很热闹,课堂效果却差强人意,学生自然也就不能很好地用歌声去表达歌曲的情感。

二、天马行空的创新法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起源于拉丁语,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也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各学科教学的核心任务,音乐教学也不例外,无论是教师的教育教学手段、理念,还是学生的学习方法,都需要创新,但是这种创新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例如笔者听过的《江南》这一课,一开始教师就将学生全部带出教室寻找春天,这一做法很新颖,但是这一环节足足花了十多分钟时间,直接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没时间完成。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在这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高效地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才是我们创新的目的。同样是这节课这一环节,为什么不让学生在课前去完成呢?课上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比如观看几个学生自己录制的关于寻找春天的DV),让学生将自己找到的内容进行交流与分享,同样可以达到高效而有新意的教学目的。

三、有些乱的表演法

表演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特别是小学生表演的欲望很强烈。也敢于表演。只要音乐响起。他们总能找到“合适”的表演方法去表达自己的理解,不会去想对不对、能不能。歌曲表演是每一节音乐课上都有的重要环节。例如,有一次在上到欣赏课《玩具兵进行曲》时,我首先问学生在音乐中听到了什么,会怎样跟着音乐动一动呢?结果学生一兴奋就忘乎所以。弄得课堂上一团乱,简直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其实,学生成为主体的前提,是教师必不可少的引导,而不是听之任之,随意发挥。教师要考虑到任何可以考虑到的突况,而提前预设应对方法,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体现其主导地位。

从以上教学实录不难理解,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多元复合体,我们作为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参与者,一定要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对象有全面的了解。并以此制订和修改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制定出真正适合特定教学对象的教学设计。只有这样,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既定的教育教学目的。才会有成功的保障。

那什么是“适合”?就是适合实际情况或客观要求。学生们的世界是活跃而易变的,我们不可能也不可以只用事先准备好的方式来对待我们的课堂。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当一种方式不能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时,就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们独特的思维方式,灵活运用教学策略,尝试用学生们喜欢的其他方法加以解决,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这里。笔者以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导入)为例。说说自己对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理解。

小学音乐教学实录范文6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应通过睿智的引导来弥补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使学生在短短的40分钟里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意境、内容的美,从而润泽学生的生命,积淀文化底蕴。

一、妙导入,感知形象美

设计富有感染力的教学导语,是培植审美心境的第一步。教者在教学中,首先应根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形象来设计不同的导语或情境,使学生很快与诗词所描绘的形象产生一种和谐的心向。

教学《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告别了城市的高楼大厦,远离了城市的繁华喧嚣,今天我们将一同去感受宁静安逸的乡村生活。”随后,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幅宁静、闲适的乡村风光图,图上雅致、清新的田园生活,一下子深深吸引了学生,而我适时配上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也正舒缓地流淌在整个教室中。学生屏息凝视,从那专注的眼神中看出他们已沉浸在画面所描绘的情境之中。静观片刻,我对大家说:“来到乡村有怎样的感受?”学生回答:“我感到乡村非常安静,静得能听见小溪轻轻流淌的声音。”“乡村生活非常宁静,人们自由自在地生活。”……不难看出,学生已经完全进入了诗词所描写的情境。

古诗教学中,教者应是一名出色的向导,不是简单地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灌输给学生,而是巧妙地设计精美的导入引领学生主动融入诗歌的意境,领悟诗词中的形象和情感,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的启迪和艺术的熏陶。

二、抓“诗眼”,品味文字美

孟子说过:“观其人莫如眸子。”教学一首古诗,也应该抓住 “诗眼”,即关键的字词,要让学生明白这些词正是诗人苦心经营、寓意最深的东西,在整个诗的结构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抓住它,即抓住了诗句中的不同凡响之处,明白了作者的新奇的立意。

如古诗《池上》的诗眼是一个“偷”字。因为这个字突出了小娃的天真无邪和纯朴可爱,童心、童真、童趣跃然纸上,也表现了诗人对乡村孩子的喜爱之情。那如何指导学生来理解这个“偷”字呢?在教学时,我主要通过指导学生看图、联系诗文、查字典、想象、讨论以及老师的引导等来理解的。

以下是针对这个环节的教学实录:

师:刚才有的同学说小娃是个小偷,在偷人家的白莲。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图。你们看,画上的小娃像个小偷吗?

生:我看不像,他非常快乐地撑着小艇,一点都没有做“贼”的那种慌乱。

生:还有,小娃不懂得藏匿行踪,让船冲开浮萍,池面上划开一道水路。偷是不会有这么大动作的。

……

师:真是善于思考!大胆想象一下,诗人看到小娃“偷采白莲回”这一情景,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他一定捻着胡须,笑眯眯地看着。嘴里还说着:“真是个调皮鬼!”

师:此时的白居易会有怎样的表情?

生:他会偷偷地笑。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的很丰富。那么,我们的“无声老师”是如何解释这个“偷”字的呢?(学生纷纷查字典)

生:字典中的“偷”有五个意思,我认为在诗中是“瞒着人”的意思就是“偷偷地”意思。

师:小娃采莲子为什么要瞒着这些人呢?

生: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出,小娃年纪很小,撑小艇采莲子会掉下水,有生命危险的。

师:可是小娃实在太喜欢在风景如画的湖面上荡舟,所以只得――

生:瞒着大人们下湖!

师:可是小娃心中实在太想品尝甜美的莲籽了,所以只得――

生:瞒着大人偷采!

师:来,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尤 其要读出小娃的天真可爱和调皮!

上述片段,教者通过巧抓“偷”字,引导学生懂得原来这里的“偷”不是“偷东西”,而是瞒着大人“偷偷地”干自己喜欢的事!还从中悟到诗里除了小娃的偷采,还有诗人的偷看、偷乐的意蕴,可谓“一石二鸟”。

正因为抓住了古诗的诗眼,使得学生对文字的品味更隽永,更富内涵美,教学的趣味性变得更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提高。当然,这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能静心揣摩,潜心体会流淌在古诗里的文字美,努力做到吃透教材。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上出高质量的古诗教学课。

三、巧开拓,深化意境美

在进行古诗教学时,教师如能生动、形象、创造性地就其中的美传达出来,把学生带入作品所创造的意境中去,使他们的情感与作品产生共鸣,达到物我交融,达到“神与物游”,就能陶冶美的情趣,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这首诗,只有走进去,跟着作者一同倾听农家院落里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而不时传来的阵阵笑声,细瞧山水道道,绿树荫荫、鲜花灼灼,才能感觉到辗转山重水复间、曲径通幽时的豁然开朗。于是,你的脑海中就浮现着“足鸡豚”“萧鼓” “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的景象,这些淳朴的民风民俗把诗人的高尚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烘托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