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1
【摘要】青少年身上能看到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资源投入越多,越是对民族和国家的未来负责。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也才能提高中华民族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G41
【正文】
一、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人类的希望,现在的儿童将是二十一世纪的生力军,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只有从小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然而,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总结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经过多方调查,现将目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总结如下:
1、社会观念缺失、家庭环境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向更广阔方向发展,各种腐朽生活方式、思想文化趁虚而入。一些不正确的价值观不同程度的腐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各种社会影响,使少数未成年人出现了精神空虚、行为失范,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歧途。
现代教育对家庭教育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父母要教育好孩子这一单一层面,而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发展模式。遗憾的是当下的家庭教育还存在许多误区,主要表现在:目标上重智轻德,观念上守旧偏激,方法上重保护轻自立,手段上重物质轻精神――家庭教育中出现的这些“偏差”,严重影响未成年人身心的健康成长。
2、学校德育工作观念滞后、模式单一
相对社会、经济、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学校德育工作观念又显滞后,具体表现在:
(1)德育内容过高过空,不能与时俱进。
多年来学校德育对学生进行的多是“公而忘私”“无私奉献”的教育,观念上强调公与私、付出与收获的简单对立,而对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连党员、干部也难以达到,造成原本高尚的道德变成了口是心非的集体谎言。
(2)德育教育单一、陈旧,重课堂教育轻社会实践。
德育传统模式有它的优点,但最大的缺陷是不能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品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承受挫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没有把育人放在首要地位。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未建立“德育整体工程”,绝大多数学校停留在因形式教育要求而开展应付性的教育活动上,这将直接导致学校德育教育的低效甚至失败。
3、未成年人身心失衡及社会关注不够
未成年人是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从年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方面来看,他们思想相对独立、成熟,但是缺乏合理调节和支配自己活动的能力,模仿、叛逆心理悄然而生,同时缺乏社会经验,很容易失去控制力,甚至形成犯罪。
社会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关注不够。由于社会风气的不正,从上至下的吃喝风,上行下效,未成年人才会比吃喝,比名牌,校园里才会出现带手机摆酷、信用卡买单等这样那样的怪事。
二、如何改进和加强中小学生德育教育
针对以上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笔者谈谈本人对中小学生德育教育的几点看法:
1、巩固家庭防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父母、监护人、共同生活的长辈等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教育孩子多与周围的孩子沟通,快乐地生活在现实当中。首先要求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遵纪守法,做好表率;其次,改善家庭环境,减少夫妻间的摩擦,建立和睦健康的家庭关系,让孩子在亲情的呵护下成长;最后,针对孩子身心发育特征,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对待孩子既不能简单粗暴,也不能百般溺爱,更不能放任不管,要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家人的关心,让他们懂得不能逾越社会规范。
2、强化学校教育
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比家庭教育时间更长且更规范,学校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环节。那么,学校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自觉遵守纪律,养成良好的习惯,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呢?下面谈本人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做法:(1)加强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让学生从小懂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有从小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长大后才能不辜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自己的勉励和期望。(2)对学生进行爱的情感教育。平时可以教育学生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等等,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让学生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3)对学生进行良好的习惯教育。为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进行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平时要求学生自觉以《小学生手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规范自己。(4)对学生进行从小胸怀大志的理想教育。平时让学生阅读张衡、、、鲁迅、爱迪生等古今中外名人的书籍画册,从名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力量、感受心灵,从而使自己幼小的心灵受到震撼,得到勉励和启示。同时要教育学生特别注意理想和实际相结合,切不可好高骛远、华而不实。让学生在逐步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大目标中不断设立相应的阶段性小目标,让他们懂得,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去做,才能不断克服许多外在困难,才能真正体会到成功的“内涵”。 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理想,可让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理想是什么,应如何去做,并告知学生:远大的目标,伟大的理想不是虚无缥缈的,只有从小事物做起,从自己感兴趣的那点事做起,你注重了持之以恒,你下决心去踏踏实实的做了,那么你一定能成功。
3、加强管理,净化社会环境
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求有关政府部门净化文化市场,加强社区管理,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寒暑假全国上下应对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成年人活动场所,设置明显标志,严禁未成年人出入,并定期审查。社会应大力创作健康向上、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图书报刊、影视作品,充分利用科技馆、博物馆、体育场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将未成年人的过剩精力引导到欣赏、创造等有意义的文化生活中。
总之,今天的青少年身上能看到名族的未来和希望,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资源投入越多,越是对名族和国家的未来负责。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和学生自身向一个方向共同努力,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才能提高名族文化素质,也才能提高中华名族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力。
参考文献:1、《现代教育原理》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2
(一)对德育教育的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着“重成绩,轻德育”的现象,尽管德育教育的喊得口号很响亮,但是并没有落实到位,主要原因在于升学压力,使得学校之间、学生之间都在比成绩、比考试分数。在这种形势下,各所学校都减少了德育教育的相关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与德育相关的课程活动,家长也纷纷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与己无关,根本不管孩子的德育情况,再加上青少年缺乏对德育的深刻认知,一旦缺乏良好的引导,极易误入岐途。
(二)缺乏德育管理机制
据悉,我国各所中小学差不多都专设了德育处,从形式上看,所有中小学的德育管理体制正趋于完善,但是其德育教育管理体制并没有得到健全。由于缺乏有效的德育管理机制,学校的德育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执行不到位,甚至看不到效果,也没有人定期反馈工作情况。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方式过于单一,德育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德育课的热情不高;部分德育管理人员较少学习教育知识理论,德育经验不足,不利于提升青少年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新媒体的负面影响
新媒体环境下,我国青少年学生在德育建设中出现了许多不足,由于社会对学生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影响,从而加大了学校德育建设的难度。新媒体具有隐蔽性和虚假性,可能会误导青少年学生发表违背现实的言论、制造垃圾信息、污染网络环境等等,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特点。然而,很多学校的德育工作方法落后,观念守旧,难以将新媒体的新特点融入到青少年学生的德育工作之中;工作内容,针对性不强。可见,新媒体是影响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解决当前青少年德育工作不足的对策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为了更好地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可制定班主任管理及考核办法,坚持竞聘和推荐原则,选拔一些成绩突出、师德高尚、威信高的优秀教师,经校长任命后,方可担任班主任一职。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要出台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评估细则,适时评估班级教育效果、班级奖惩、素质教育项目等的实施情况,综合考核班主任的年度德育教学情况,以此评出首席班主任,建立班主任管理档案,实行梯级化管理,完善青少年学生德育管理制度。
(二)建立督导评价机制
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完善,还离不开科学的督导评价机制。首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起带头作用,全面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其次,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建立社会、家长、学生为一体的学校德育工作评价机制;再次,还要成立德育研究室,派人专门负责研究、指导、督导、检查、考核各级学校的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情况;最后,落实督导检查考核职责,对师生进行深入调查,将督导评价机制落实到位。
(三)培养学生媒体素养
在新媒体环境下,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媒体素养也至关重要。其一,需要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信息辨别能力,避免“一切随潮流”的信息取向,要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其二,将新媒体素养纳入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之中,让学生充分理解新媒体的内涵,清楚地知道新媒体的好外与坏处,以防盲目接触;其三,强化青少年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与自律意识,培养他们自觉遵守相关的规范和道德,以便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源。
(四)健全新媒体德育平台
健全新媒体德育工作平台,一要充分利用手机短信、网络社交软件的传播优势,注册学校德育门户,以便有效地创造德育工作平台;二要设置德育网络部门,实现对学校德育网络信息的监管,以便更好地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德育工作;三要探析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最大限度地找到符合其特点的媒体资源,努力实现德育新媒体工作平台的方式,进一步扩展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资源体系。
(五)弘扬传统节日文化
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搭建更宽广的德育教育平台,比如:举办中华传统节日感恩节,组织传统节庆游园活动,使青少年学生认识到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同时,学校还应当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与传统节日相关的文化社团组织,加深其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青少年学生的自我道德素养,增强青少年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3
【关健词】学习;引导;增强;提高
21世纪是网络时代,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其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成年人在享受“网络文化”魅力的同时,青少年由于身心的特点,也捷足先登,率先抢占阵地,但由于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教育没有跟上去,网络对一些青少年的影响恰恰是负面影响,请看具体案例:案例一:我校六年级(2)班学生孙某,父母忙于做买卖,由爷爷奶奶照顾。虽然能按时上学、放学,可经常称病逃课,班主任与其它同学调查,原来请假逃课的原因是去网吧玩游戏。案例二:我校五年级(1)班学生王某,在校内被五、六个学生围打,调查结果是因去网吧玩游戏和那几个同学高息借钱,到时还不了才被打,债台高垒竞达三百七十多元。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分析:首先现代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对新生事物有探密的兴趣,别人说网吧好玩,他就要尝试一下;其次是网络内容图文并茂,比教科书丰富多了,互联网涉及各国的政治、军事、宗教、民族、外交和容易引发社会争议的焦点问题等等,以至还有大量的游戏或黄色垃圾,这个年龄阶段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不能完全辨事物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第三是网络平台的交互性,使学生找到了平等的感觉,想看什么看什么,想玩什么玩什么,没有人去指责、批评,真正受到了“公平公正”的待遇。综合起来说网络是外因,上网者即是学生的内因。抓住内因,即加强对学生道德思想教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农村中小学的具体情况,我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全体教师的网络知识层次势在必行
我校教师在参加县教师进修学校举办的继续教育的同时,还参加了计算机的各级培训,80%取得了结业证书,但是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更新换代周期短变化快,少数教师为拿证而学很快就跟不上知识更新发展的要求,又怎么能够很好地指导学生呢?老师要到网络的海洋中游一游,品尝一下梨子的滋味,只有老师在熟悉网络知识,在网络中得心应手,才能指导学生面对不健康的东西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二、充分利用现有的微机房,开设校园德育网
每校都有信息教师,应以他们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整理贴近学生生活的各种教育材料,及时公布到校园网,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网络的速度优势,突破时空的界限,改变以往德育教育以课堂传授或一对一的形式,既武装了学生的头脑又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个人和部分人的思想问题,同时校园网公布他们身边发生的事,他们也希望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具有一定的吸引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学到知识。
三、引导学生加强自身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把文明上网训练为自觉行为,抵制各种诱惑,同时必须充分认识网络的虚拟性,人人都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你可以在网上无所顾及地信息或言论,也就是说网络对个人的信息具有保护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欺骗性,不可全信。所以,要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责任感,营造学校、班级良好的文化氛围。
四、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才是最见成效的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4
【关键词】 家庭教育 生命教育 教育缺失
1.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青少年教育无论从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被
应试教育的指挥棒统领着。教育的本质,即促进人类个体健康成长被渐渐淡忘和忽略。近年来我国出现的严重的青少年自杀、虐待他人等轻视生命的诸多问题,也从一个方面说明了生命教育的缺位。很多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在思想和行为上表现出对生命的无畏、对生存的无能和对生活的无趣等特征。接二连三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的自杀、杀人等血案并没有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人们普遍没有真正意识到生命教育对人生存发展的重要作用。所以,生命教育亟待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而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启蒙性、连续性和终身性等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少年生命教育开展中的重要地位。但是,我国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任务,家庭不应承担过多的教育职责。即使有很多重视家庭教育的家长,也存在着"应试教育才是硬道理"的误区。
如何转变家长对生命教育的观念和认识,提高家长对生命教育的重视程度是有效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
2.生命教育开展的现状分析
2.1 目前学校教育重智育轻情感道德发展,教育者更多关心学
生的智慧生命,忽视了其情感生命的涵养。虽然学校教育也一直在强调青少年的德育,但是学校德育教育陷入形式化,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严重脱节。老师和学生都仅仅把德育当作一门课程来教学,学生缺乏内心深刻的体验。同时,传统教育中习惯于用道德的塑造来作为生命教育的主体,青少年很容易被引导为一味追求离实际较为遥远的高远理想,而忽视了生命的意义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体现的。
2.2 家庭教育在应试教育体制的指挥下严重缺失生命教育内容
家长注重青少年智力开发和文化学习,忽视道德教育,把学习成绩好坏作为衡量子女的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价值尺度。同时,由于独生子女的原因,很多家长赋予孩子不理智的爱。对孩子娇生惯养,一味溺爱,对孩子的关心较多停留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忘记了孩子的独立人格,忽视了孩子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另外,一部分家长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采取专制型教养方式,认为孩子是家长的附属品,没有独立人格,由此产生很多因为亲子矛盾冲突引起的各类社会问题。
2.3 我国正处于快速社会变革时期
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追名逐利、浮躁的社会现象和风气,这些不良社会现象和社会风气对青少年产生了强烈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功利思想日益泛化,虚荣攀比心理更为增强,忽略了生命本身发展的重要性。社会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度不够,社会宣传媒介没有充分发挥对生命教育方面的宣传和正面影响作用。
3.对策
针对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生命教育中的重要影响,提出加强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生命教育开展的对策。
学校作为专业教育机构,有义务引导和支持家庭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通过家校联动,为青少年提供较为系统完善的生命教育。目前学校基本都成立了家长学校,借助家长学校这一平台,学校可提供给家长充分的生命教育资源,如生命教育方面的培训、沙龙、工作坊等,树立家长的生命教育理念,引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方法开展生命教育。为家庭教育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
3.2 家长自身观念的转变与积极面对
家庭教育的实施者家长要摒弃"家长不需要岗前培训、不需要合格证"的传统观念,提高自我学习与成长的意识,加强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和教育正确理念的不断学习。客观面对应试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重视生命教育,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渗透生命教育。为孩子身心健康发展驻守好最稳固、最基本的阵地。
3.3 充分发挥社会对家庭的正确引导作用
社会的舆论导向对家庭教育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政府与教育专
业机构应充分发挥好媒介渠道的作用,分阶段、分层级、系统地为家长、青少年提供生命教育的学习载体。如设置专题栏目、互动节目、专刊、公益宣传片等形式,形成一个人人重视生命教育的良性社会大氛围。
生命教育虽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完善
的体系,但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成长已无法等待。作为青少年成长的第一阵线--家庭,无疑要首先担负起生命教育的重担,立足于真实的人生体验,从生活的点滴入手为他们的生命质量、生命价值体现创造良好的教育基础,让青少年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灿烂。
参考文献
[1]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威盛研究生.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8.5
[2] 刘卫平,武秋林,刘卫红.安阳市青少年学生生命意识现状与教育需求[J]中国学校卫生,2005(2)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5
关键词 青少年 家庭教育 思想道德教育 和谐社会
青少年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同时也关系着每个家庭的切实利益。由于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先决之地,在青少年成长的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便是哺育青少年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和摇篮。所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重大。
一、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现代家庭教育中存在重智轻德现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由此带来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能让孩子在激烈的竞争中稳住阵脚,智力教育被父母看作是对孩子进行教育的重点。有些家长甚至从小就注重孩子的智力开发,他们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购买各种智力玩具等,然而却忽视了孩子优秀道德品质的培养。其结果确实使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开发,但却使孩子在性格上出现了问题。智力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失衡,为他们的未来发展与整个社会道德素质水平的提高埋下隐患。我们培养孩子的目的不光是要提高孩子的智力水平、同时还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型人才,让他们真正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现代独生子女家庭缺乏道德品质教育
当前中国独生子女家庭普遍增多,因此针对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凡事都给予孩子过多的关爱、过多的呵护。然而就是在这种过分的溺爱下,致使许多孩子对良好道德品行的认知匮乏,道德情感默然,不懂得与人分享的快乐。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承接人,对青少年教育是否到位,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教育是塑造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起点,因此对孩子进行道德重塑与灵魂美化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二、如何加强青少年家庭教育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1、努力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沃土,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在健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明显会更加乐于助人,心智也更加健全。父母应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为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是一方面,父母更要积极为孩子提供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氛围,让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品德得到完善,情操得到陶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社会要和谐发展,为孩子创设一个文明、和谐、友善的家庭环境就变得尤为重要。
2、父母要发挥好示范作用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亦是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言行将会对子女产生重大影响。孩子一出生与父母接触的时间最多,他们的是非观念、为人处事的准则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父母的身教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凡具备如为人友善、待人诚恳、有社会责任心等优秀道德品质的父母,其孩子也具备此品质。尤其当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其负面影响已经波及到了青少年,因此家庭教育中要注意从小就陪养孩子的仁爱意识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父母只有发挥好言传身教的作用,把孩子培养成具备高尚道德品质和完美人格的接班人才算真正的完成社会所赋予的使命。
3、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体系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其规范作用逐渐被削弱,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所以我们要重塑传统道德体系的规范作用,重新确立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使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依托。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把中华民族中的优秀文化精髓与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品质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加强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的切入点。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要义,又有充满时代文明气息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同时去实际体验和感受蕴育其中的高尚品德。
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鼓已经敲响。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世纪,在这样一个变幻莫测的大环境中要积极构建一个充满友善与关爱的和谐社会,打造坚实的中国脊梁,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父母要充分发挥好对青少年的指路人作用。家长要把教育人、引导人、关爱人有机结合起来,把孩子真正培养成德才兼备、品质高尚的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和谐、稳定、繁荣、昌盛发挥最大效力。
参考文献:
[1]戚万学,唐汉卫. 现代道德教育专题研究[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青少年德育教育范文6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跨世纪的建设者。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关系到祖国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大事,尤其是在新旧体制转变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地抓好青少年公德教育,将要贻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公德教育,全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诚然,在老一辈革命先驱的高尚道德垂范下,相当部分青少年的公德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热爱集体,乐于助人,文明礼貌,维护秩序。但由于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带来的负面影响,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行为时有发生,正在腐蚀着青少年的公德心。据某校在一节政治课中对“看见发生车祸时你怎么办?”进行问卷调查时,初三级39名学生竟有27人是回答看热闹或尽快避开的,占69.2%,只有8人是回答报警或救人的,仅占20.5%。可见,近百分之七十的同学公德观念是有待加强的。此外,社会上某些现象常常令人触目伤怀:路灯或其他公共设施被无故破坏;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现象;乘车争先恐后,不但不听从指挥,甚至恶言相向,动辄喊打喊杀;违反公共秩序,不听劝告,甚至辱骂殴打他人……这些现象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并不鲜见。?
不可否认,青少年公德意识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思想道德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其一,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强调共性有余,注重个性不足,可操作性不强;其二,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理论偏多,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养成教育少;其三,模式迂腐,一般化工作多,一体化建设少,致使学校德育工作疲于应付,难于营造各具特色的氛围;其四,社会上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以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的影响,也往往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毁于一旦”。?
可见,我们亟需要新观念,改进方法,开创学校德育新格局,强化社会公德教育,保证青少年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一、言传身教,从教者做起。? 加强公德教育,教师家长必须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教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不仅影响青少年,而且对教育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要求青少年如何去做,自己一定要实实在在地做好。教师的身教作用,表现在严于律己,给学生做出榜样。加里宁说过:“老师必须好好检点自己,他应该感到,他的一举一动都处在最严格的监督下,世界上任何人也没有受着这种严格监督。”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爱校爱班,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正所谓“率先躬身,不令而行。”另外,家长的教育指导和自身行为是子女的重要影响源。因此,家长同样必须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自己讲的道理,如在遵纪守法、讲究卫生、互廉互让,为善助人、杜绝黄、赌、毒等方面做子女的表率。很难想象,父母讲话言行不一,他的话又怎能使子女信服呢?又怎能起到教育的效果呢??
二、大处着眼,从小事做起。? 公德教育必须从大处着眼。教育者必须认识到青年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是跨世纪的建设者,是祖国的未来。新一代的青少年必须是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文明有礼的一代。青少年公德能否做到这一点将关系到祖国的兴衰成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社会公德都不具备,又怎能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情操呢?为此,公德教育又必须从小事做起。我们不妨从青少年学生碰到的小事抓起,在关心班级,遵守纪律,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讲究卫生,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等事做起,使学生人人参与,抓自我管理,促行为养成。只要我们能持之以恒地从细微处要求,从小事做起,定能达到“促其思、晓其理、激其情、导其行”的教育效果。另外,还应当充分利用社会舆论作用,通过大众媒介大力宣传道德高尚的楷模式的好人好事,抨击和抵制违背道德的言行,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建立以遵守公德为荣,破坏公德为耻的舆论导向,从而逐步营造一个维护和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氛围。?
三、齐抓共管,重在落实。? 青少年公德教育工作一定要整体化、网络化。作为培养人才的学校,对青少年学生思想觉悟的提高、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圣地,又是磨炼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熔炉,倘若学校的德育工作不形成综合育人的整体网络,是不可能形成学校德育工作新熔局的。为此,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把握整体性原则,形成党政工团各组织既齐抓又共管,实施教学管理双管齐下,锐意使德智体美劳相互渗透的整体观念,抓好校风建设,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以法治校,从而使学校为培养青少年公德发挥积极的作用。比如学校可实行《德育量化考核评分制度》,通过标语、板报、校会、班会等形式宣传制度的内容,形成共识、统一行动、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