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1

关键词: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特点;对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口的增多和环境的恶化,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加强绿色生态建设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绿色是生命的象征,绿化在改善气候,净化空气和美化环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是地球上整个生命之网的一部分,在这个生命网中,植物和大地之间,植物和植物之间,植物和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绿色植物直接或间接地给人类和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其中的关键内容。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多是以树木、草坪和水池等组建而成。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当进一步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可持续性、环保性和系统性,从而实现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因此,需要加强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关注与重视,将生态理念融入到园林绿化工程中,为城市的健康与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一、园林绿化工程相关概述

(一)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分析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的特点,从而强化建设力度,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效益。首先,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建设内容相对广泛,其中包括了各种彩叶植物、花卉等。在园林绿化工程实际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及时发挥出各种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并对当前生态环境进行优化。其次,在园林绿化工程中,其养护管理工作的专业性较强,且养护管理工作具备一定的长期性。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通过专业化、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养护管理手段,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苗木生长效率,达到园林建设景观要求。最后,需要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艺术感与美观。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确保园林景观、植物配置等的艺术性,以此来提高整体的景观效果。因此,在进行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从实际的角度出发,按照城市发展的需求和要求,对工程建设环节进行优化和完善,并把握好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作用和优势,推动城市的进步与发展。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生态经济效益的关键作用

1.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程逐渐完善。而在城市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化建设脚步逐渐加快,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当前生态环境,并充分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重要作用,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同时,进一步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也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需求,为城市建设与进步打下坚实的基础。2.有效净化空气环境大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对社会进步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和阻碍。在节能环保理念不断深入的过程中,通过对园林绿化工程的完善和优化,可以有效净化当前空气环境。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不断优化空气质量。3.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强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能够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对于城市发展来说,需要将城市文化和人文景观融合到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同样的,园林绿化工程也是城市发展的具体体现。因此,在强化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时候,可以将城市发展具体情况得以展示出来,从而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发展效益。

二、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的对策

(一)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

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经济效益,需要就园林布局进行研究和分析,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目前,在很多园林绿化工程建设过程中,其建设问题和不足较多,例如,人工雕琢过度、园林布局不合理等,对园林实际的建设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同时,这些问题的存在,对当前生态系统结构也会带来很多问题,阻碍了园林绿化工程关键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园林布局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并以生态环境建设要求为基础内容,做好园林绿化工程中功能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区域等的划分工作,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力度。此外,在对园林绿化工程进行布局与规划的时候,可以结合城市发展特性,加强城市特色文化的融合,构建独特的园林绿化工程,从而为城市发展带来一定的帮助。

(二)优化园林结构,加强养护管理力度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按照生态环境发展需求,针对园林结构进行优化,尤其要做好园林中植被苗木的规划工作。同时,在园林绿化工程中,需要对乔灌草复层结构进行科学地优化,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出植被苗木的关键作用。在此过程中,加强对光、水分以及空气的利用率,逐步构建科学有效的园林群落,提高生物多样性。另外,为了能够提高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挥出园林绿化工程的关键功效,还要做好长期性养护管理工作。在园林绿化工程,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和植被苗木的生长状况,制定出对应的养护管理方案,安排专业的养护管理人员进行工作的推进与落实,保证园林绿化工程中所栽植的植被苗木能够健康成长,从而保证园林绿化工程的生态效益。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需要对植被苗木生长特性进行区分、研究,定期对其进行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等,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

(三)提高植物配置水平

对于园林绿化工程来说,需要不断提高植被苗木的配置水平。实际上,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是提升园林绿化工程生态效益的关键内容,并合理降低园林绿化工程运行成本。首先,需要就当前生态环境条件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选择当地植被和苗木进行栽植,因地制宜,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生长质量。其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加入适宜本地环境的外来植物,提高园林绿化工程中植被种类的多样性。最后,需要就园林绿化工程的实际情况,明确各类植被生长状况,确保植被配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推动园林绿化工程的建设与发展。

(四)有序发展垂直绿化

在园林绿化工程中,为了能够合理节约园林建设空间,提高园林土地资源利用率,可以有序发展垂直绿化,从而达到园林绿化的目标。同时,在发展垂直绿化的过程中,可以对当前环境济宁优化和改善,并提高空气质量。在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垂直绿化还能够增强空气负离子。除此之外,在进行垂直绿化的时候,可以对园林墙体结构进行有效的保护,进一步增加园林的生机与活力。

(五)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

三、结束语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2

“应该看到,我国环境保护形势依然严峻,环境污染重、环境质量差、生态受损大、环境风险高,生态环境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相比有较大差距,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2016年12月,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在《“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会上如是说。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是环境问题的复杂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没有改变,当前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五方面挑战:

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会持续地存在。中国是一个十几亿人口的现代化进程,在城镇化和工业化还在进行之中来解决环境的问题,所以这里面既有经济规律的约束,也有自然规律的客观限制,所以这就是环境治理的难度。

“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但是工业发展依然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工业仍然是消耗能源资源和产生排放的主要领域。”工信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高云虎说,“工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我们要主动适应新常态,把工业绿色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形成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更加突出。新常态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减缓,一方面环境压力在减少,但是另一方面要看增量,增量还在持续大幅度上升。所以实际现在是在比绝对增量上升得快,还是效率提升得快?效率提升得快环境问题才好解决,如果增量高于效率,提升对环境带来的仍然是巨大的一个压力。夏光: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永远是环保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核心问题,处理好这个关系是最难也是最关键的。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压力逐渐接近生态环境承受的边界,很多方面甚至已经突破了边界。此时经济发展受到生态环境承载边界的约束,再按照过去那种模式发展不动了。当然又不能放弃发展,那就只有绿色发展。

进一步推进污染治理和环境改善任务复杂。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坦言:“PM2.5的治理,需要更多投入的氨氮的问题、氮、磷的治理问题,这些问题越来越难了。过去同样一个投入解决的问题,现在恐怕需要翻倍的投入才能解决。跟国际相比,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处在较低的收入水平上,我们面临问题要早一些。”以美国为例,陈吉宁谈到,美国提出PM2.5控制时的1996年,人均GDP2.8万美金,那个时候它的煤炭、工业能耗占比仅为20%和7%左右。我们是2011年提出治理PM2.5,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GDP只有5400美金,5400美金跟2.8万美金去对比。我们能源消耗中,煤炭消耗占将近70%,工业能耗占70%,两个70%,他只有20%和7%。

“可以看到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能源和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巨大,给我们治理的复杂性和难度带来了完全不同的挑战。”但他同时说道:“让所有的污染源排放暴露在阳光下,要让我们每一个人成为污染排放监督者,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来形成共治雾霾的局面。”

区域风险在显现,统筹协调要求高、范围广。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已经进入了工业化后期,总体上看环境质量出现了好转的态势,但、中西部很大程度上还在复制东部过去的发展模式,还处于重工业急剧发展的阶段。我们从环评项目的审批情况看,环保部审批的重化工项目中中西部投资占全国80%。如果处理不好,中西部很有可能重复东部一些地区污染严重、生态受损的这种状况。另外一方面监管能力弱,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是灾难性的。

同时,国际社会,尤其是发达国家,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国际压力也日益加大。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3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生物教材,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环保内容,通过认真研读生物教材,紧扣教材中生态环保教育因素,学习环境概念、环境发展概念、环境污染和治理、人口问题、环境恶化和改善、环境政策法规、环境道德和价值等,在学习这些基本概念基础上,我们对生物教材中生态环境知识形成最基本的认知,了解生态环保问题,对生态环保有正确的观点和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其次接触到的是课堂讲授,生物课堂是我们学习生物基础知识和技能的主场所和阵地,也是我们形成生态环保意识和态度的主战场.老师将生物教材中的生态环保教育知识点整合后,以生态德育教育为教学切入点,渗透生态环保教学,具体如出生率和死亡、细胞生活环境、光合作用等,这些都教会我们怎样利用生态环境,如何保护生态环境.我们通过学习这些基本原理,了解到生态环境内容,进一步加深自己对生态环保的认知,强化对生态环保的态度.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再次接触到的是生物实验,在生物实验中也涉及到很多生态环保知识,加上我们能够自己亲身参与和体验实验操作,更加深了自己对实验的认知,加深了自己对生态环保重要性的重视.可以说,在生物实验全过程,都渗透着生态环保意识.在生物实验前,为了更好的顺利操作实施,我们需要预习实验内容,把握其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初步构建生态环保意识,注意在实验中节约使用材料和保护环境;在生物实验中,虽然我们都标注了操作中注意事项,但是很多时候仍存在操作失误,需要老师及时纠正和指导,尤其是错误操作带来的生态环保问题,我们印象深刻,也加深了我们对生态环保问题的认识.在《提取和分离叶绿体色素》实验中,操作中因方法不当,导致有丙酮、苯等毒气蔓延在空气,老师及时帮助我们修正实验方案,控制实验操作,避免严重事态发生;在生物实验后,老师也要求我们做好生态保护工作,注意实验后剩余材料的处理,老师告诉我们如果直接将这些剩余的材料倒入下水道,很可能带来很严重的后果.我们慢慢学会在实验后,将剩余材料分类处理,将废液废渣回收利用,避免、减轻、消除带来的环境污染.在生物实验全过程,老师向我们宣传生态环保教育,我们直观了解生态环保重要性和做法,也切实减少生物实验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让我们从生态环保意识上升至新境界,将生态环保意识外化为生态环保行为.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可以接触到的还有课外活动,包括课外阅读和课外实践活动.我们通过阅读课外资料,进一步扩展自己的生态环保知识,将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可以和实际生活中的状态相联系,深化生态环保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我们也更愿意阅读课外资料,因其内容比教材更丰富、趣味.我们也通过参与课外活动,将生态环保知识和社会实际相结合,如地球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等节日,老师也举办相应的主题知识讲座,组织课外植树活动等实践,生态环保教育融入到课外活动,大大激发了我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锻炼了我们生态环保实践能力,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环保意识.

在生物学习中,我们最后接触的是社会实践活动,集中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性,我们在接受生态环保理论教育后,老师让我们组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将理论学习真正外化为行为.我们组建“环保志愿小组”,在校园宣传生态环保知识,开展生态环保活动,如我们创办了环保手抄报、环保生态墙,倡导在校园内践行生态环保行动,在全校范围内捡垃圾、分类垃圾,改善校园环境;组织小组参与社会生态环保实践,对学校周边的工厂、社区、河流进行调研,观察和记录考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动态记录区域天气预报和空气质量数据,以社会实践的方式,深度调查当地生态环境的污染状况,观察当地河流环境变化.通过我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亲身参与生态环境接触,更加激发我们生态环保的热情,深化生态环保意识.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4

关键词: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严重匮乏;空间配置

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加快,随之带来的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使得林业资源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为了改善林业资源的发展状况,缓解环境危机,相关部门提出构建林业生态防护体系。以求通过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的三大效益,即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优化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动力,调节区域社会经济状况,当前,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下文进行详细阐述。

1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1.1防护林体系构建力度不够

随着当前环境污染越发严重,我国各城市均在加紧步伐构建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尤其西部城市,正在不断加强绿地规划与建设,但困难重重。交通方便、防护林建设便捷的地区当前基本上均已实现了绿化目标,但随着后期林业生态防护林建设体系的不断深入,建设难度在不断加大,而造林成本也在不断攀升,阻碍了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的建设步伐。因此,必须加大防护林体系构建力度,进行合理优化树种结构,选择正确的树种,并加强防护林体系的空间配置管理,才能更好地推动林业防护林体系的构建。此外,当前我国林业防护林体系构建过程中缺乏强有力的监督体制,管理体制亟待完善。政府在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构建中并没有实时实地起到宏观调控的作用,致使林业建设规划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失衡的情况:部分地区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建设较为薄弱,而部分地区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建设则较为完善。故此,相关管理部门必须进行统一规划、统筹指导,完善管理制度体系,进行动态化全局掌控。

1.2林业资源破坏严重

在建设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过程中,最大化保护林业资源的完整性是建设的基本原则。但现实情况是,一些地区曲解了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意义,为了完成城市绿化指标,不惜毁坏周边的林业资源。在当前我国政府和国家重点强调退耕还林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破坏林业资源的恶劣情况。随着城市发展节奏加快,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大面积征地占耕占林的情况。这其中的一些城市出现高成本在城区内规划绿地建设而恶劣毁坏城郊大面积的山林现象。当然其中也有一些城市为了谋求经济发展,开采矿业、建设大型水电项目,在未获取许可的情况下不惜毁坏林业资源系统进行建设发展,使得林业资源出现了短期内不可修复的严重情况,严重影响了林业防护林体系的建设进度。

2林业生态防护体系构建的空间配置规划

2.1林种结构配置

林种结构配置的考量是构建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基础。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结构配置因不同地域的不同环境特点而具有地域性特征。因此,林种结构配置要优先考量相关地域的气候特征、泥土特性以及地质地貌等因素,挑选出最佳的防护林林种配置方式。例如,据有关研究显示:西北某省在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下,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的构建要以5%的经济林、45%的用材林以及50%的防护林为主进行林种优化配置。综合分析长江地域的各项环境指数进行后,确定长江地域内的林业生态防护林应该要以高效多能为主要原则进行林种结构的合理配置。

2.2林种的选择

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的林种结构配置确定之后,接下来就需要着重考虑选择合适的林种了。选择正确的林种,进一步优化林业生态防护林的结构体系,提升防护林体系的生态效益。当前我国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的构建已经逐步朝混交林的方向发展,造林密度也在逐步合理化。通常情况下,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林种的选择主要以多种树种混合的方式,并搭配使用草地、灌木、乔木,以满足防护林体系的多样性需求。一般情况下,生长寿命较长、种植面较广、内涝抗旱性强且具有多样性的植被会是林业生态防护林林种的最佳选择。例如,我国南方的一些山丘地区就选择马桑和柏树混交、栎柏和栓皮混交的方式,并合理利用草地、灌木、乔木进行合理配置,提升生态防护林的生态效益。

2.3空间配置规划

确定林种配置结构并选定林种之后,就需要重点考虑林业生态防护林的空间配置规划了。林业生态防护林的空间配置规划的主要目标在于最大化防护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空间配置规划应该从全局出发,具有整体性观念,基于稳定性的考量进行设计防护林体系的沟道和坡面。此外,在构建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过程中,必须结合整个区域的发展需求进行设计,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区域的经济发展状况,以保护周边生态环境为基本建设原则,合理配置防护林的各树种比例,使得防护林体系的构建以保持水土能力、增加区域内的涵养水源、提升区域的林业覆盖率为主要的建设目标。

3结语

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通过森林的新陈代谢激活林业发展活力,调节空气,减少大气污染,净化环境质量,提升水土保持作用,进而调节气候,为我们创造一个更加舒适的生存空间。除了以上所述的生态效益,与此同时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主要分为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林业防护林体系直接满足人类需求的野生物植物、木材等是其的直接使用价值。而人们在使用林业生态资源时所产生的间接价值,例如森林公园收取门票费则是其的间接使用价值。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和就是林业生态防护林体系的社会效益。故此,做好林业生态林防护体系的建设工作,是利国利民具有现实性意义的一项事业。

参考文献:

[1]姚贤胜.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中国农业信息,2016,(11):44-45.

[2]成兴兰.对林业生态防护体系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3,(24):212+214.

[3]曹虎.武威绿洲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D].甘肃农业大学,2004.

[4]赵思金.厦门城市林业及本岛山地森林改造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03.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5

关键词生态城市;基本理念;建设规划;模型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218-01

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城市化是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普遍健康状况的改善和更多地获得社会服务,以及文化、政治与宗教参与联系在一起的,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和国家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完善生态城市的概念内涵,探究规划编制的基本原理和适宜的模型方法,乃是当前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且能以其良好形象和功能带动辖域内外的可持续发展,应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和目标要求:

1)生态城市是一个中心城区与周围城镇和乡村紧密联系、与国内外都市相互竞争和补充的开放系统,既需以人口的适度聚集和持续宜居为基础,又要以社会经济与科教文卫的高度发展及其较强的辐射力带动周边乡村和与其他城镇的协同发展为宗旨。因此,生态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建设要考虑到自然条件、经济区位和辖域内外物流、资金、人流的聚散,以及政治、文化、科技的凝聚与辐射。

2)生态城市不仅仅涉及辖域内外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空气、水体、土地、森林、动植物、能源和其他矿产资源的供需保障,而且也与城市所处的人工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的状态有关。它是一个以人的发展需要和能动作用为主导、自然环境系统为依托、资源流动为命脉、社会体制和管理体系为经络的复合机制系统。

3)生态城市既要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要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即生态城市建设要有超前而合理的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生产力和人口格局及其相伴的技术支持和资源配置结构,拥有优美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结构、便利的交通和通讯网络,以及高效、和谐的服务、社会保障和调控体系,使城市经济、社会系统与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协同有序地发展和良性循环。

2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方案探讨

2.1指导思想

黔东南州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张家界、桂林和贵阳的等腰三角形的中部。围绕生态立州战略目标,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把握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重要机遇,以生态文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变革,发挥区域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等特色,基于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以及生态安全阈值,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黔东南州资源开发、生态保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2.2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实施生态立州战略,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生态旅游和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形成具有黔东南特色的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区域和流域一体化发展,通过系统地开展水源地保护、重点污染源治理、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大气污染防治、水土流失防治、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等,建立面向区域生态安全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确保区域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发展,保障长江及珠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

2.3城市生态建设规划

2.3.1维护城市生态安全

针对不同等级的生态功能区,明确各区的主导生态功能,构建城市生态安全格局,确立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建立以城市生态安全为核心的监管机制,建立与完善城市生态安全监控和预警系统。

2.3.2优化城市绿化体系

建设城市环城林带,加大郊区和农村的绿化力度,引森林进城市,让园林下乡村,形成集城区和郊区绿化于一体,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城乡绿色生态圈,建设环城林带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景观多样的城市林业生态经济系统。

2.3.3推进生态示范建设

加强生态示范区与生态县(市)建设,巩固和推进黎平、从江、榕江3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凯里市三棵树镇省级生态示范乡镇建设试点的建设和实施,并按照建设生态文明试验区的要求,在生态示范区建设基础上,推进上述三县的生态县建设,切实把区域生态建设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协调发展。

2.3.4加强重点区域生态建设

加强城市重要地段、历史街区的生态设计,重视城市历史文化遗迹和风景名胜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积极建设生态社区,优化生态人居环境,至2010年建成一批符合标准的生态住宅小区和绿色小区,小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

3结束语

当前我国城乡发展基本处于生态城市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而言,即是将城乡发展的价值取向、政策导向、建设行为等都要奠定在这一新的基础上,对物质建设与心灵建设、科学技术与人文关怀、法律制度和道德培养、硬体结构与软件结构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生态城市建设更重要的是创造新文化,并在新创文化中体现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Yanitsky O. The City and Ecology, Nauka, Mostkow.1987,1:167-174.

当前生态环境状况范文6

 

1. 建设生态水利工程的必要性

 

水利工程指具有防洪、排涝、河道整治、发电、灌溉、供水、航运、生态环境等单一功能或多种功能的兴利除害的工程,这就是传统的水利工程。传统的水利工程规划规划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生态水利,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生态平衡规律的法则和要求建立起来的满足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利用的水利体系,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需要满足工程本身的生态规划要求,又要满足整个流域水系的生态要求,或者说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防洪、河道整治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和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建设人类美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生态水利工程。

 

2. 当前生态水利工程工作面临的困难

 

2.1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乏基于不同区域的评价标准和规划方法。

 

生态水利工程对于工程的服务目标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区别,因为对于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来说它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生态水利工程每个地区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对于我国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来说也有了一些大体的方法和规划标准,但是对于不同地区的工程来说就没有具体的规划指标和参考模式。因此,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来说还具有很大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缺乏针对于不同地区生态环境特点的把握以及因地制宜的不同规划方案。

 

2.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工作的目标和标准的确定比较难。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来说其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与原有单一的水利工程建设来说有所不同,它更加注意维护和保证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发展,主要任务和目标就是实现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和谐相处。所以基于这种特殊的任务,生态水利工程建设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好规划的目标和建设标准,对于工程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目前我国的生态保护工作的目标还都处于定向描述的阶段,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也没有具体量化的一些要求,所以这也就给工程的预期目标和标准的建设以及工程的建设质量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3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缺少生态水文测验资料。

 

对于工程的建设来说,一些前期必备的资料是必不可少的,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依然如此。生态水文的测验资料是生态水利工程规划的关键和重要参考内容。如果不能从水文测验站的观测资料去分析水文过程对生态过程的正负影响机理,就很难基于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规律寻求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理论、方法与技术参数。当前,我国水文测验工作相对落后,水文测验站还不能适应当前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对资料的需求。有关生态水文站方面的规划与布局在我国还未正式开展,国内也少有报道,不过我国已经提高了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也会有一定的发展的。

 

2.4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技术人才匮乏。

 

不管对于什么类型的工程来说,人才都是工程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组成部分。实现生态水利工程是水利工程和生态学的有机结合,需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人员不仅具备水利工程规划的知识和经验,还要具备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学的理论和知识。以往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使两者分属于不同的学科与专业,具有两方面综合知识和规划能力技术人才匮乏,加之生态水利工程的实践活动的经验缺乏,可以参考与借鉴的规划项目有限,难以保证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水平和质量。

 

3. 生态水利工程基本规划原则

 

3.1 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1)生态水利工程是一种综合性工程,既要满足人类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另外,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

 

(2)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上分析,应准寻风险小效益大的基本原则,由于生态系统的演变方向是随机的,生态水利工程规划具有一定的风险,这需要在规划规划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应该合理的利用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收获的规划路线。

 

3.2 生态系统自我规划、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是其重要特征。生态学用自组织功能来解释物种分布的丰富性现象,也用来说明食物网随时间的发展过程。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在这种情况下,生境就可以支持一个能具有足够数量并能进行繁殖的种群。自组织功能原理与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之处,只是研究的尺度不同而已。达尔文的进化论研究是在地球生物圈所有种群的尺度上进行的,而自组织功能是在生态系统中种群之间发生的。依靠生态系统自规划、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规划和实现规划。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3.3 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1)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所谓“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2)同时,必须重视水域和生态环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表现为流量、水位和水量的水文周期变化和随机变化,也表现为河流淤积与侵蚀的交替变化造成河势的摆动。这些变化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变化范围从生境受到限制时期的高度临界状态到生境扩张时期的冗余状态。

 

(3)再者,要考虑生境边界的动态扩展问题。由于动物迁徙和植物的随机扩散,生境边界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动。

 

(4)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需要对历史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以掌握长时间尺度的河流变化过程与生态现状的关系。河流生态修复长期的工作。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到20年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4 反馈调整式规划原则。

 

3.4.1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3.4.2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按照规划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规划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最理想状态应是没有外界胁迫的自然生态演进状态。在河流生态修复工程中,恢复到未受人类干扰的河流原始状态往往是不可能的,可以理解这种原始状态是自然生态演进的极限状态上限。如果没有生态修复工程,在人类活动的胁迫下生态系统的进一步恶化,这种状态则是极限状态的下限。在这两种极限状态之间,生态修复存在着多种可能性。针对具体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以后,一种理想的可能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现有科学水平可能达到的最优值,表示生态演进的趋势是理想的。另一种差的情况是,监测到的各生态变量是人们可接受的最低值。在这两种极端状态之间,形成了一个包络图。一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的实际状态都落在这个包络图中间。

 

3.4.3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规划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规划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规划方法。是按照“规划-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这就需要在项目初期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进行长期观测。依靠完整的历史资料和监测数据,进行阶段性的评估。

 

3.4.4 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评估的结果不外乎有几种可能:

 

(1)生态系统大体按照预定目标演进,不需要规划变更;

 

(2)需要局部调整规划,适应新的状况;

 

(3)原来制定的目标需要重大调整,相应进行规划。

 

4. 结束语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门将生态学和工程学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一门学科,也是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很好的运用于实际的学科。因此在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规划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