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1

【关键词】高职;刚体定轴转动;教学探索

刚体的定轴转动作为高职高专物理教学中的必修内容,因其原理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应用广泛,受到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普遍重视。但因现阶段高职学生接受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导致该部分内容的学习似是而非,缺乏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没有取得预期良好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利用自己学习和教授普通物理数年的经验,尝试寻找一种类比的方法,力争在降低学习起点的同时,使同学们对普通物理中该部分的内容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牛顿三大运动定律贯穿着普通物理学产的始终,而同学们经过初中、高中数年物理知识的学习,对质点的运动公式了如指掌。刚体的定轴转动作为大学物理才开始学习的内容,如果突兀地对这一章节开始讲授,对于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弱的同学而言,无异于是一场痛苦经历的开始。我们能否找到一种方法,让刚体定轴转动的学习不必另起炉灶,而是借助于同学们已有的知识储备,较为轻松地顺利地接受和学习这章内容。牛顿三大运动定律的适用对象是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它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的质点运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刚体的定轴转动同样也可以写出自己的牛顿运动定律或者类似公式,只不过因为是刚体的定轴转动,公式中的有些符号或量值会以另外的一种形式出现。也就是说,刚体定轴转动的公式也可以写成质点运动里一样简洁类似的样子。下面我们尝试着从质点运动学公式的角度去找寻定轴转动刚体各公式的对照。

对于一个质点而言,我们只需要知道这个物体的质量m,受力,初始位置矢量0和初始时刻速度0即可以描述出这个质点运动速度,即:

t=0+at 速度公式

a= 牛顿运动第二定律

也可以描述出物体的运动状态量,即:

t=0+0t+at2

既然刚体的定轴转动与质点运动均适用于牛顿三大定律,那么定轴转动也应该存在一个和上述式子形式相似的表达,只不过因为它是转动,每一个量可能会有所变化,就像披了层面纱,化了妆一样,重新出现在刚体定轴转动的牛顿运动三大定律的宏伟大厦下。

在刚体的定轴转动中,描述一个刚体的转动变化用角位移θ,角位移的变化率可用角速度ω=来表示,角速度的变化量可以用角加速度α=来表示。同时,对于定轴转动的刚全而言,它也存在着一个量使其正比于角加速度α,由刚体的定轴转动得知这个量为力矩Me=・d,d为作用力对转动轴的力臂。

仿照质点运动学a=,在转动里也应该存在一个类似质点动动中质量地位的物理量,这一点我们可以用转动物体的动能表达公式来寻找。刚体定轴转动物体的动能表达式Ek=∑mv2=Jω2,因转动物体的每一质量元它的线速度与角速度之间大小由=ωr来联系,所以每一个转动物体的动能都可以写成Jω2,即每一个转动物体的J=∑(mr2)都可以找出来,我们称之为转动惯量。我们发现刚体定轴转动中的动能Jω2与质点平动的动能mv2有类似之处,而刚体定轴转动中的转动惯量J也和质点平动动能中的质量m地位相当,即披了面纱的质量。

至此,我们找出了刚体定轴转动的几个基本物理量,力矩Me,转动惯量J,以及角位移θ,角速度ω,角加速度α。仿照质点运动学公式可以写出:

ωt=ω0+at角速度公式

α=刚体定轴转动的转动定律

θt=θ0+ωt+αt2

也可以写出:

L=Jω角动量表达式Met=L=J(ω2-ω1)

角冲量定理

Medθ=Ek2-Ek1=J(ω22-ω12)

动能定理

总结

不管是质点运动还是刚体的定轴转动,只要都满足宏观低速的条件,那么我们都可以写出它们自己的牛顿第二定理,以及由牛顿第二定理所推导出来的一系列公式。对于教学而言,只需要大家知道牛顿第二定理的形式,而代入转动物体有所变化的量值后,即可以写出牛顿第二定理在刚体定轴转动里的公式表达。同样基于相同的表达公式,我们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其它诸如角速度公式、角位移公式、角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在刚体定轴转动中的表达,相信学生对刚体的定轴转动也会有如质点运动里一样的深刻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建彬主编.物理学.第一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李伯主编.物理学.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2

【关键词】类比法 初中物理

物理概念 迁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A-0109-01

众所周知,旧知是学习新知的基础,物理新概念的生成是学生在旧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迁移和重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学习方法,对促成学生物理概念的迁移,完成物理概念体系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初中物理概念,探究新概念与旧概念的结合点,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和推理,主动地发现新概念,建立物理知识结构。

一、深入挖掘学习内容,设计类比实例

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学生只有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主动地建构,才能真正掌握新概念。为了帮助学生运用旧知识来学习新知识,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就应该深度解析新概念,从概念的内涵、外延进行全面地剖析,寻找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中与之相似的概念,为学生通过类比的方法由旧概念向新概念迁移创造条件。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功和机械能》第三节功率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可以顺利地掌握“功率”这个重要的物理概念,教师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分析,发现这个概念与前面所学的“速度”的概念有相似之处,而且考虑到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就已经接触到了“速度”的问题,对这个概念非常熟悉,所以在学习“功率”这个概念之前,先让学生回忆“速度”的定义,大部分学生都能说出“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速度等于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没错,速度是一个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物理量,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下的定义。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物理量――功率,也是采用这种方式下定义的,功率是物体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是用来描述物体工作状态的。”这样教学,教师选择了恰当的旧概念,为学生的类比迁移提供支持,促成了学生运用类比学习新知。

二、恰当提出思考问题,发现类似之处

学生能够运用类比迁移的方式学习新的物理概念的重要基础是能够发现新旧两个物理概念的相同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点,不但要求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物理概念比较熟悉,而且教师也要及时地给予恰当的点拨,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主动发现旧概念与新概念在研究的问题、揭示的本质规律等方面的共同之处,为类比迁移做好铺垫。

例如,在学习九年级物理“密度”的概念时,教师借助八年级物理学习的“电阻”的概念进行类比。教师先让学生说出电阻的定义和公式:“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表示为电阻,计算公式R=[UI]。”此时教师出示了“密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密度是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公式是ρ=[mV]。”接著教师让学生观察两个定义和公式的相同之处,学生发现两个公式都是比值的形式,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之比,而电阻是电压与电流之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电阻与导体两端的电压和电流有关系吗?”“没有,电阻是导体的一种性质,不会随着导体两端的电压、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学生回答。“那物体的密度呢?”教师问。“物体的密度也与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没关系,是一个固定值。”通过设计巧妙的问题启发学生围绕着物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思考,寻找到新旧概念的相似点。

三、科学组织学习活动,引导类推结论

在学习物理概念时,为了让学生正确地进行类比,实现旧知向新知的正向迁移,教师还要对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设计不同形式的学习活动,利用学生集体的智慧,引发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从而通过类比促进迁移,最终形成新的概念。

例如,在学习“内能”的概念时,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有的与“能量”有关的概念,学生们很快地回答出了“动能”“势能”“机械能”等。“那什么是机械能呢?”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我们也可以把机械能理解为物体在做机械运动时储存的能量。由此类推,‘内能’可以怎样下定义呢?”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类比。“从微观角度来看,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组成的,而且这些微粒都在不停地运动。”“我知道了,内能是物体内部由于分子运动所具有的能量。”有学生快速地反应。“很棒。再用机械能的构成类比一下,给出内能的定义。”教师点评。学生们由“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想到了“内能”是“分子动能、分子势能的总和”。在教师启发点拨下,学生逐步通过类比推理,由“机械能”的概念得到了“内能”的概念,完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3

关键词: 初中物理 实验教学 教学策略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了着重提高初中生对于物理实验教学的认识,许多中学对实验教学条件做出了不少改进,这就为初中生进一步提高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目前实验教学中还是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物理老师相对乏味的口讲教学,学生做实验不负责任的态度,老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物理实验的进行。因此,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显得势在必行。

一、做好物理实验演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为了保证初中物理实验比较顺利地进行,需要物理老师在实验之前做好演示实验,使初中生对将要进行的物理实验过程有明确、直观的认识。这种演示实验能引发初中生的兴趣,利用他们的观察能力进一步分析物理实验,合理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物理实验的质量和初中生的综合素质,在优化物理实验教学中起着不小的实践作用。

在“研究气泡在充水玻璃管中运动规律”的实验中,物理老师就设计了详细的演示实验方法:物理老师先取一只内径一厘米并带有一个小气泡的玻璃管,通过翻转玻璃管,让学生观察气泡在水中上升的情况。但是,由于玻璃管的内径较大,出现了不符合气泡是匀速运动的现象。因此我们再取第二只玻璃管的时候,进行了实验优化:在玻璃管上每隔十厘米做一个记号,然后翻转玻璃管,通过记录气泡通过每一小段距离所用的时间,就可以得知其是否匀速向上运动。最后根据第二只玻璃管记录下的数据和物理公式算出速度。在这样的实验优化之后,初中生很直观地掌握了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测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和速度的计算等物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

二、引导物理实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现在初中进行的大部分物理实验,都是根据已知的理论或结论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教学设计,使物理实验在一定程度上缺少探究性的成分,让初中生的创新思维受到了限制,不利于同学们求知欲望发挥。所以,需要老师们发动同学们设计一些探究性物理实验的实验过程,进一步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思维,在探索中不断获取新的知识。

在做“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的物理实验时,按照传统教学方式做实验,不仅耗时耗力,而且同学们没有真正理解实验的目的所在。所以,优化实验的时候,老师不主动提供实验方案,而是先引导同学们猜想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和速度有关,然后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进行实验探究。随后就有同学应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控制小钢球推动木快做功的多少,即分别在控制速度不变和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测量木块到达斜面底端时速度大小,进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通过实验之后的总结和归纳,同学们很容易发现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并且速度越大动能越大,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的理论。

三、建立物理实验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进行物理实验的时候,同学们之间的合作训练更有利于物理实验进行,一定程度上提高同学们的实践动手能力。进行完演示和探索性实验设计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同学们彼此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合作完成主动学习探究、获取与物理实验相关的知识,领悟物理科学的研究。这样的合作形式有利于每个初中生都能发挥出自己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兴趣的指引下初步形成实际性探究的能力。

在做“研究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实验的时候,老师把本来只需要一个人完成的实验项目,改变成了同学之间的小组合作实验,增加了许多新的合作实验内容。虽然试验之前,同学们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和实验预习,但是还是有相当多的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犯了不少实验失误。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容易走神,观察晶体熔化现象时就忘了实验温度的记录;在加热熔化过程中非晶体不能均匀受热等失误。虽然出现的失误还是比较低级的,但是通过与小组各个同学之间的合作实验过程中,同学们不仅对这次实验产生了深刻的理解,还通过合作完成了一个人完成不了的实验内容,并且增强了自己的实践动手能力。

四、拓展物理实验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学习物理实验,不应该仅局限于书本中,更应该贴近现在生活,生活才是物理实验真正的课堂。面对这样的教学要求,老师要鼓励同学们不断获取课外知识,丰富自己的物理实验经验。同时,每次实验过程中,同学们还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出自己的创新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勇于探索、追求创新等优良科学品质。

在进行课外物理实验“发光的冰糖”的时候,就体现了以上观点。由于这个实验运用的物理知识较多,因此需要老师实验之前,给予充分的指导工作,而实验的进行还是要求同学们自己探索。同学们需要将冰糖放入透明厚塑料袋中,并扎紧袋口,然后将冰糖袋放在桌面上,拉上房间窗帘,再用一擀面杖来回擀压冰糖袋,仔细观察袋里的冰糖,不久之后就会慢慢发光。这个实验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外物理知识,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更贴近生活,让同学们在课外实验过程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创新创造能力。

在初中物理实验应用中,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初中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引导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索能力,实验的同时不断增强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4

关键词:导学案;初中物理;教学应用;教学效果

新课改实施以来,导学案教学逐渐成为了初中物理教学中主流的教学方式。导学案教学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目标、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大力培养学生解决难题的能力,还能帮助教师积极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方式,在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的同时,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教学目标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导学的制定是建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学生长远的发展之上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掌握物理概念和基本原理的能力、领会解题思路的能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教学目标导学的制定可以应用于某一节课,也可以应用于某一单元小节,但不论是哪一种,都必须体现出以下三个方面的作用:首先,要充分凸显其引导作用,也就是所有的后期课堂教学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导学来展开;其次,要充分凸显其激励作用,通过教学目标导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充分凸显其评价作用,通过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功”这一课时,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第一次接触“功”这一专业术语的实际情况,将教学目标用学生通俗易懂、且不易混淆的语言来表达,如要牢记机械功的意义、计算公式及物理单位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默读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独立找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在找到重难点之后,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等方式,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之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及答案,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之中,通过教师的讲解核对自己找到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知道本节课的重难点,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信心,促进其主动学习。

二、自主向学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自主向学导学应是导学案教学方式中最为简单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于课本知识的外延,应是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自主完成的内容。自主向学导学可以用于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教师设计的有针对性的题目,让学生在自主向学导学的引领下,积极探索物理知识,并为后期的学习作铺垫。自主向学导学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认识家用电器和电路”这一课时,根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标,可以将“电源与家用电器之间如何发生能量转化?”这一部分作为自主向学部分,让学生回答教师提前设计好的题目,如电灯将()能转化为()能。部分学生会在查阅教材之后得出“电灯是将电能转化为人们需要的能量”这样的结论,但其具有生搬硬套的嫌疑。此时教师就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让学生知道电源和家用电器之间的区别,并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进一步引导。例如:“电源可以转化为电能,那家用电器会将电能转化为什么呢?”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还能够促进其将生活与学习联系起来,在生活中学习,并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之中。

三、合作解惑导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合作解惑导学应是导学案教学方式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合作”既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也包括师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就是“解惑”。合作解惑导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物理课堂,充分发挥其学习主体的角色,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的机会。此时,学生不再只是聆听者,而是参与者,不仅使得其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了开发。比如,在教学苏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动能、势能、机械能”这一课的“物体的动能与其速度之间有何关系”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合作解惑导学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自行开展实验(铅笔盒撞击橡皮),用于比较物体动能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在学生结束实验之后,积极引导学生回答“物体动能的大小如何进行比较”这一问题。同时,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已学的功与作用力的知识,再结合铅笔盒撞击橡皮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可以使用橡皮在撞击后滑动的距离来进行动能之间的比较”这一答案。通过在合作解惑中学习,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已学知识的理解,还能积极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自主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不论是教学目标导学、自主向学导学还是合作解惑导学,都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在导学案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内积极开展学习。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大力推行导学案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张胜阳 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东洲国际学校

参考文献: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5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心理素质 学习兴趣

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素质,其中心理素质教育与物理教学的关系尤为密切。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心里障碍而抑制学习潜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又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但提高教学效益而且有助于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对于学习程度不同,甚至相差很多的学生都有一定收益。

一、培养学习兴趣

1.激发求知欲

平时上物理课时,可有意识地安排一些引起学生兴趣,又能与物理学科教学内容密切结合的物理趣闻、小故事、小实验、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以及学生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从中萌发学习物理的兴趣。例如,为什么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曹冲称象的根据是什么?讲解沸点时可演示用纸锅烧开水实验,并问学生为什么纸锅不会着火?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树立榜样

初中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结合教材讲物理学史和古代物理问题,介绍我国古今物理学家的成就,使学生感到自豪。介绍我国的航天工业在世界的领先地位,激发起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祖国,决心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3.引导探索

初中生喜欢教师运用实验演示和实例来讲解物理知识,我们正好借此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例如,引入“比热容”概念的探索,并向学生介绍一种科研的方法,即“控制变量法”,这样做,让学生置身于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通过探索知识来增强对学习物理的兴趣。

4.明确目标

初中生往往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按照课时向学生提出明确要求,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解决哪类问题,并及时检查和矫正,同时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时期学业上要提出不同期望。对后进生辅导,也要规定近期目标。

二、改善思维品质

1.灵活性

初中物理题一般比较简单,无非是代代公式或公式变形,教师在讲解范例或习题时,不能就事论事代代公式,而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讲光路图时,可以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知道光路的可逆性,通过公式变形的习题练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评讲作业时,可介绍“一题多解”,等等。总之,通过多角度、全方位释疑、练习,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深刻性

初中生做物理习题,往往凭经验作出直观的判断,不知道运用物理规律去分析,去透过现象求本质。例如,有两只形状不同的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容器内放入等高的同种液体,两个容器底部所受压强哪个比较大?这类问题学生往往会判断错误。教师通过液体内部压强的计算公式P液=p液gh不难得出正确的结论,这时教师可以点明“直觉不能代替推理,只有严格论证才可靠”。以此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引导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时,应透过现象求本质,不能为假象所迷惑。

3.创造性

初中生活跃、好胜。若在教学中活动,使学生互相激励,有助于克服教 学上的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复习课讲解题目时,可以让学生在事先准备好的基础上回答。如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答案时,可以组织他们讨论、争辩,让他们摆事实讲道理,发表各自的见解,最后由老师或通过实验演示来回答,其效果往往大大胜过详改作业。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果断性与自信心

要使学生对学习物理有一定的自觉性,首先要引导他们对物理产生兴趣,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兴趣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需的物理知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意暗示,善于把周围的事物及活动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注意听课的最优时间指向重点的环节上,把注意的指向性比较长久地保持在教师的讲述上,集中于教师的讲述中,从而抑制与听课无关的活动,使授课活动能有清晰的反映和体现。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授课时间等因素而及时调整,这并不难做到。

立足于大部分的学生,引导他们注意各种生活中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在不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以浅显、形象的比喻对理论进行解释,这对学生来说是容易接受的,也容易把知识从模糊认识向清晰认识过渡。

对于初中生来说,有了一定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有必要进行引导训练,提高他们的水平。从形象思维开始,有意无意地利用一些物理现象的表面形式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这也符合学习物理的顺序。在概括的过程中增加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定律和定理所要表达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增强判断的果断性和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和自制力

初中物理教学,是一个不断增加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过程,如何以这些形式去理解物理学习中的各种客观规律,由表及里,从初中的表面现象到高中的本质特征及内在联系,这本身就是教与学双方都得努力才能达到的。

在课堂教学中,物理概念的形成,单靠教师的灌输,通过强制记忆,是可以达到记忆的目的。但这只是单纯的记住,无法掌握和应用,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概念表达清楚。我在教学中,注意训练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特别是口头表达,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学生的解答中,了解掌握知识的深广度,训练快速敏捷反应的能力。

初中物理动能公式范文6

【关键词】高一物理 教学反思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高一物理是高中物理学习的基础,但高一物理难学,这是人们的共识,高一物理难,难在梯度大,难在学生能力与高中物理教学要求的差距大。高中物理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掌握初、高中物理教学的梯度,把握住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才能教好高一物理,使学生较顺利地完成高一物理学习任务。

1.高中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梯度

初中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教材内容多是简单的物理现象和结论,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定义与解释简单粗略,研究的问题大多是单一对象、单一过程、静态的简单问题,易于学生接受;教材编写形式主要是观察与思考、实验与思考、读读想想、想想议议,小实验、小制作、阅读材料与知识小结,学生容易阅读。高中物理教学则是采用观察实验、抽象思维和数学方法相结合,对物理现象进行模型抽象和数学化描述,要求通过抽象概括、想象假说、逻辑推理来揭示物理现象的本质和变化规律,研究解决的往往是涉及研究对象(可能是几个相关联的对象)多个状态、多个过程、动态的复杂问题,学生接受难度大。高中物理教材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表述严谨简捷,对物理问题的分析推理论述科学、严密,学生阅读难度较大,不宜读懂。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初中,物理规律大部分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在高中,有些规律要经过推理得出,处理问题要较多地应用推理和判断。因此,对学生推理和判断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高一学生难以适应。另外,在初中阶段只能通过直观教学介绍物理现象和规律,不能触及物理现象的本质,这种直观教学使学生比较习惯于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对一些事物和现象形成一定的看法和观点,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由生活常识和不全面的物理知识所形成的思维定势,会干扰学生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对物理本质的认识,造成学习上的思维障碍。

由于初中物理内容少,问题简单,课堂上规律概念含义讲述少,讲解例题和练习多,课后学生只要背背概念、记忆公式,考试就没问题。养成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练什么,学生紧跟教师转的学习习惯。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不会读书思考,只能死记硬背。而高中物理内容多,难度大,课堂密度高,各部分知识相关联,有的学生仍采用初中的那一套方法对待高中的物理学习,结果是学了一大堆公式,虽然背得很熟,但一用起来,就不知从何下手。还有学生因为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每次上物理课,都觉得听不大明白。由于每堂课容量很大,知识很多,而学生又没预习,因此上课时,学生只是光记笔记,不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不能及时地理解老师讲的内容。这样就使学生感到物理深奥难懂,从心理上造成对物理的恐惧。

2.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教学的衔接

根据教育心理学理论“当新知识与原有知识存在着较大梯度,或是形成拐点时;当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需要增加思维加工的梯度时,就会形成教学难点。所以要求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刻,对学生的原有知识和思维水平了解清楚,在会形成教学难点之处,把信息传递过程延长,中间要增设驿站,使学生分步达到目标;并在中途经过思维加工,使部分新知识先与原有知识结合,变为再接受另一部分新知识的旧知识,从而使难点得以缓解。”所以,高一物理教师要研究初中物理教材,了解初中物理教学方法和教材结构,知道初中学生学过哪些知识,掌握到什么水平以及获取这些知识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根据高中物理教材和学生状况分析、研究高一教学难点,设置合理的教学层次、实施适当的教学方法,降低“台阶”,保护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正如高中物理教学大纲所指出教学中“应注意循序渐进,知识要逐步扩展和加深,能力要逐步提高”。高一教学应以初中知识为教学的“生长点”逐步扩展和加深;教材的呈现要难易适当,要根据学生知识的逐渐积累和能力的不断提高,让教学内容在不同阶段重复出现,逐渐扩大范围加深深度。例如,“受力分析”是学生进入高一后,物理学习中遇到的第一个难点。在初中,为了适应初中学生思维特点(主要是形象思维),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日常生活实例引出力的概念,从力的作用效果进行物体受力分析的,不涉及力的产生原因。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高一在讲过三种基本力的性质后,讲授受力分析方法时,只讲隔离法和根据力的产生条件分析简单问题中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完牛顿第二定律后,作为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再讲根据物体运动状态和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单个物体所受力;在讲连接体问题时,介绍以整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的思路。这样从较低的层次开始,经过3次重复、逐步提高,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物体的受力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