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德育的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德育的途径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1

关键词:中学德育;德育管理;德育管理体制

近年来,经济体制的转型带来了对社会传统秩序的冲击。道德标准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对行为的约束开始下降。因此,社会对建立适合经济发展的道德新秩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为了提高德育质量,国家已经加大了对德育的投人,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德育的实效性问题,即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学生的思想形成和行为塑造方面的实际效果,成为目前德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研究者们归纳总结了若干学校德育低效的原因,包括学校德育观念陈旧落后,学校德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社会生活相脱离,学校德育目标空泛,缺乏可操作性,教师主体意识缺失和学生主体性失落,学校德育方法简单化和成人化等。从这些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德育管理缺失是一个更深层的因素。

关于德育管理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国内学者如屠大华认为,“中小学德育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对学校德育各要素实施组织、协调、指挥、控制,以保持德育各要素的适度状态和良好的运转机能,从而有效地完成现代学校德育任务的活动。”黄兆龙认为,“现代学校德育管理,指的是现代学校系统中管理者依据马列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伦理道德科学,运用现代管理科学方法,对思想政治品德教育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和评价,不断增强学校德育系统功效,以最佳达成学校德育和德育管理目标的动态过程。”但在我们看来,德育管理不仅涉及了学校管理者,同时也涉及了德育中各方面的人员,包括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者,是四个主体之间共同完成的一项工作。

一、学生层面管理

学生层次的管理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自主管理,一个是以学生为德育客体中的教师队伍管理。一方面,学生必须进行自我德育管理,自尊,自爱,自我约束等等。“自我”是心理学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自我意识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发展和整合,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学业自我管理,生活自我管理。德育的自我管理也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德育教师必须围绕学生开展德育工作。注重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把握规律性,创造德育环境和各方面德育条件,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生德育工作。我们觉得德育管理必须先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道德问题,而后再从管理角度对其加以分析,才能促进德育管理的有效开展。

(一)我国当前学生存在的主要思想道德问题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环境下,学生的思想道德都或多或少表现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或大或小,或轻或重,即有学生个体因素形成的,也有管理失范造成的。我国当前学生主要有以下主要的思想道德问题:

1,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缺乏科学的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坚定的正确立场,政治信仰迷茫,政治方向上出现偏差。少数人把理想、信念、追求、情操等看成是美好的空谈、虚无的梦幻,无理想、无信念、无追求、无激情,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

2,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从目前学生的价值取向看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功利型”价值观。他们信奉“有用即真理”。二是“自我型”的人生价值观。个人价值和个人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割裂,从而陷入狭隘的个人主义。三是“多元型”的价值取向。不仅对社会、对集体缺乏应有的高度责任感,对父母的责任感也不强,缺乏进取精神。

3,诚信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严重目前学生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是考试作弊严重。管理者们不得不以强制性手段——签订考试诚信合同来控制这类问题的继续恶化。但这些强制性的手段都无法从根本上抓住学生诚信意识危机的命脉,只治标而不能治本。

4,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个人英雄主义较为严重,不善于团结和协作,对他人缺乏必要的关心和尊重。随着社会的改革和发展,学生个人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大为强化。个人空间相对增大,集体观念相对薄弱。这同现阶段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的家庭构成相关,学生的个人意识膨胀,集体主义观念便相对来说难以迅速建立。

5,艰苦奋斗精神淡化,追求物质享受倾向明显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不少人忽视了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教育,一些学生淡化了艰苦奋斗的观念,害怕艰苦、贪图享受、奢侈浪费、投机取巧的思想有所滋长。大部分学生都是家里的“独苗苗”,是一个家庭的中心,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以学习为教育根本,社会以成材为导向,使得学生不再像以前能够得到艰苦奋斗的经验。

(二)引导学生自我管理学生自我德育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自我管理的教育环境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自我管理能创造一种亲切的、自由的、和谐的教育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对中学生的教育。提高学生自我教育意识与能力,既有助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又能调动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通过自我管理,学生在平等、民主、亲密、和谐、富于情趣的班集体活动中认识自己、教育自己。其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学生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因,学生参与班级管理,有机会表现自己的意愿和才干。可以说,培养中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是从根本上遵循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再次,学生自我管理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自我管理正是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增长管理才干提供一个平台。长期在自我管理环境中成长的学生,长大以后会有进取心。不墨守成规,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也与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培养人才的目标相一致。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个著名的论断:“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借鉴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这么说,真正的管理是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而学生的自我管理不可能自发产生,必须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逐渐学会自我管理。

第一,实现班级的自我管理。首先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班级和自己需要有一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当学生有了自我教育的愿望和行动纲领并付之于行动后,班主任及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拟出自我教育计划,对教育有成效的成员及时鼓励、推广,使学生个体自我管理独立地、主动地、持久地进行下去。

第二,全校社团的自我管理。中学不同于小学,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社会的面越来越广,生活内容越来越丰富,个性的发展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因此要合理加以引导。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广泛开展学校的各类社团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各种形式的自我管理中来。在展示个性、陶冶情操的同时,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也得到提高。

第三,日常生活的全员管理。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不是少数学生的事情,应当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要注意延伸学生自我德育管理的领域,将学生的德育同学校各种活动结合起来,如让学生参与到维护学校纪律,校容校风,制定某些规章制度等,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自我管理的意识培养。

二、教师层面管理

教师层面的德育管理同样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教师德育教学管理,一个是以德育课教师为核心的管理。中国历来主张德教为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道德教育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和重要不容质疑:教师承担着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的传授任务,指点解答学生的道德疑惑,教师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是学生的道德学习榜样,是德育实践的楷模,是学生崇敬和仰赖的对象,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学生品德发展的促进,都需要在教师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言行点滴中渗透体现。但在当前情况下,学校德育的低效性同德育主要实施者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不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德育教师是德育主要的实施者,是连接学生和德育管理者的中介,是实现德育管理观念的先锋,是修订和完善德育管理体制的实验员,作用举足轻重。在德育实践中,教师在一些方面却已经表现出相当严重的问题,必须重视和分析。当前德育教师的主要问题有:

1,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一些研究者调查发现,在倡导落实全员育人、大德育观的背景下,教师的德育观念日益淡化。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害怕承担学生问题带来的责任,工作中只管教学,不管教育,课堂上没有体现德育渗透,对待问题学生不敢管不愿管、放任纵容,害怕学生打击报复,很少主动配合管理班级、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能推则推。

2,教师的师德素养问题严重社会转型时期的人文失落对教师形成冲击,一些教师向家长索要财务、暗示家长送礼、利用家长关系为自己办事:从事有偿家教,或炒股经商而影响正常教育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随意用侮辱性的语言辱骂学生,变相体罚,甚至批评指责家长等等,已经完全失去了一个教师应该有的责任。

3,师生关系紧张德育过程中教师仍然习惯以权威家长式的态度对待学生,采用强令式、指令式的教育方式,凭借奖惩权威,专制压服学生,强迫学生接受和服从既定的道德规则,不太关注学生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忽视对学生人格特点和个性发展的尊重,不善于化解师生间的矛盾,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德育的实施。

4,教师德育能力和技巧缺乏一些教师缺乏终身学习观念和自我提升意识,不能主动把握社会道德动态和道德信息,不注重自身道德知识的更新和充实,不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改进提高,不注重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特点研究,德育能力落后,德育技巧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道德成长的新要求。

(二)加强德育教师队伍管理鉴于教师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要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问题,改变学校德育低效现象,需要多方合力。教师自身需要进行自我管理,学校领导对教师进行统一辅助式的管理和教育,此外还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和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支持。

第一,教师必须提高自我德育意识和能力。首先要树立“德育首位”意识。要将“德育首位”意识落实在教师的德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中。以德育引领学生全面而自觉的发展,即前面提到的引导学生德育自主管理;坚持教书育人,以实践活动促进学生道德成长;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利用减负加强德育工作。其次要提升以师德为核心的教师德育素质。加强自身师德培养,提高道德知识素养和德育能力,保持稳定情绪,提高心理素质。再次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以“民主平等”重新定位师生关系,要以“爱”营造师生和谐空间,要以“沟通和理解”赢得教育先机。

第二,围绕“大德育体系”对教师进行管理。一要营造大德育体系下的教师团体德育氛围。二要善于发挥其他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学校要重视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要注重培养学科教师的德育能力。三要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建立相应德育系统。四要加强教师德育培训。无要制定合理的评价考核制度。

第三,学校领导管理与教育行政部门监督管理。要发挥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的导向作用,促进学校德育工作;要完善教师德育培训制度;要加强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双向联系,共同参与到学校德育管理中去。

三、学校领导层面管理

德育管理的学校领导管理层面是被广泛论及的关于德育管理的核心成分,是德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在一定程度说,德育管理由学校领导统筹规划,是将德育管理体制实施的第一人,在整个德育中具有统率作用。也正因为此,学校领导的责任重大,他们所造成的失误对德育工作的展开影响重大而深远德育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德育目标的管理、德育计划管理、德育组织管理、德育队伍管理和德育过程管理。这些内容都需要学校领导;统率全局,亲历亲为。此外,德育管理价值的理解和体现,德育管理原则的确认和坚持,德育管理机制的维护和实现及德育管理技术的提高和选用等等,都必须由学校领导者、德育管理者去分析和考虑。

(一)目前学校德育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德育管理思想内容的封闭性长期的德育改革与发展中仍存在着“唯德本论”“唯校本论”“唯国本论”的弊端,“唯德本论”就是以德育论德育,没有很好地处理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关系,“唯校本论”就是认为思想道德建设唯学校止,没有将学校、家庭、社会很好地联系为一体,“唯国本论”是指在国家内部谈德育,没有建立与世界部分德育思想、内容的互补共融。这无疑会阻碍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事业的发展。

2,德育管理目标的理想性从各级各类德育目标系统中可以看出我们的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与完美化,我们必须清醒意识到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是实事求是的经济,只有具有匹配的政治、思想、品德的人才能更好地为之服务,理想化的德育目标对应着德育管理工作的完美性,从而形成了某种定势:无论学生出现什么问题,都希望到德育处找到解决办法。这种理想化、完美性的德育目标显然不适应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也只能使我们与时代相脱离。

3,德育管理价值的他本性传统德育价值实质就是“利他”或者说“奉献”。从”为了他人的”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再发展到“舍己为人”的他本性思想成为中国德育史的关键词。我们首先要摆正利他性与利己性的关系,唯利他性会使人们在享受高尚情操所带来的快慰时产出一种发自个体内部的自然性的种种疑惑。处理好利他性与利己性的矛盾,平衡它们之间的关系对于解决目前德育管理价值中存在着的市场经济多元化与德育一元化,德育价值功能紊乱等矛盾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4,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德育思想内容的封闭性必然导致德育管理方式的机械性。在学校中,德育的地位没有真正得到重视,被认为是一种软性的东西,虽然建立起德育管理的机构系统,但往往都是充当智育主战场的配角,教书育人在思想上应是平等的,或者说育人才是最重要的;家庭中,家长认为,德育的主阵地应在学校,家庭的教育作用只是做好学生的物质供给而已,家庭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成绩如何,以及怎么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学到更多的知识技能;社会将德育归于学校与家庭,没有真正意识到环境的作用。因此,真正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建立灵活的德育管理方式,把德育真正落在实处,对于新世纪我国德育管理工作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二)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正如前面所说,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特殊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存在,对其的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对德育管理领导者的管理重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同学生的自我管理,教师的自我管理一样,学校领导者同样需要自我管理,且其重要性更为突出和关键。管理者要善于接受新的德育管理观念,德育管理方式方法,德育管理技术等等,善于提升德育管理意识,使之与德育管理现状,德育管理目标等相适宜。

第二,德育管理体制的约束管理。健全的德育管理体制能够对德育管理者形成约束作用,使其围绕着德育管理体制的要求开展德育工作。德育管理者应该在德育管理体制的指导下,有条不紊的开展德育管理工作,并善于与德育实践相结合,从实践反馈中发现德育管理体制中的不足,及时反馈给上级领导部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第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直接管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有责任对学校领导进行监督,同时要善于从反馈的信息中发现问题及时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定期接收德育管理者的反馈信息,监督其管理工作的展开。

第四,学校各部门人员及学生的监督管理。学校领导同样也需要受学校其他人员,包括所有老师,行政人员以及所有学生的监督。在整个德育工作中,使之上下一体,环环相扣,这样才能获得德育的高效性。

四、完善德育管理的思路与方法

学校德育工作涉及四个主体:学生、教师、学校管理者和德育管理体制,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在这四个主体身上表现出来。如上文所述,学生思想道德出现了问题直接反映出德育工作的失效和问题的存在;德育工作的失效或缺乏实效性则直接反映出学校德育管理的失职和问题的存在;德育管理问题的存在同样直接反映出德育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和疏漏,反之亦然。我们可以将这四者的关系概括为:

如上所示,这四个主体都是双向联系的,任何一方出现了问题,必然会在其他三者身上有所体现。所以,我国中学德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从学生、教师及德育管理者三个方面着手,不可切断其中的联系。笔者认为,学校德育管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和完善。

1,融人德育管理新观念改革现有德育管理必须接收德育管理的新观念:(1)德育的价值管理:以共生性为主体,并兼有单子性的某些特点。(2)德育的目标管理:立足于民族性之上坚持全球视野。(3)德育内容管理:重视多元性的同时,积极探求同一性的普世伦理。(4)德育方式管理:坚持开放性与协作性的统一。(5)德育过程管理:强化终身性过程管理,建立生态性管理观念。

2,坚持“与时俱进,整合创新”的德育管理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想我国建国以来德育管理发展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从建国到“”前德育管理的批判改造与初步发展。第二,时期的德育管理的异化。第三,改革开放初期德育管理的本体回归与曲折发展。第四,世纪之交德育管理发展的新时期。各个时期的德育管理都表现不同的时代特点,只有与时俱近才能同时展共同进步,只有整合创新才能适应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工作。

3,形成德育回归生活,德育与学科发展整合的德育范式新德育倡导德育培养回归生活,因为道德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生活才能得以发展,回归生活的课程才是真正综合的课程。具体地说:一要注重让学生接触自然和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增加现实体验,在体验中丰富情感’锻炼意志,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克服“重认知灌输、轻能力培养”的德育弊端;二要增加学生体验机会,加强师生谈心活动等方式,着重于在学生理解上下功夫,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形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克服“重教化、轻内化”的德育弊端;三要加强家校联系,发挥学校对家庭的帮助指导作用,使家长形成与学校一致的教育理念,掌握一定的教育技巧和方法;四要充分发挥社区环境育人的功能,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通过社区教育的组织形式,使德育要求得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促进青少年灵魂塑造的德育合力的形成。

德育要与学科发展进行整合。眼善于将德育内容融人到学科教育中,并发挥各学科教师的德育优势,形成全员德育的大体系。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2

关键词:中学 语文教学 道德教育 基本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3(b)-0-01

当前,社会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以及精神等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化,在这种变化下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青少年新时代的道德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现实中中学语文教学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较大影响,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语文知识教育,道德教育的政治化,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缺失,等等。因此,该文对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进行了探析,有利于语文学科中道德教育的

发展。

1 当今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及要求

1.1 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

正确深入理解学校道德教育内涵,是开展好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前提。首先,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教育。当今,中学道德教育中,要着重突出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传统,开展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传统美德教育。其次,进行理想教育。对中学生进行理想教育,是学校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理想教育过程中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信心。再次,幸福观教育。当今的青少年普遍享受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对于幸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由于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存有一些不健康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因此,应加强以人生观、价值观为内容的幸福观教育。同时,进行生命道德教育。生命道德教育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开展生命道德教育,有效改善学生对于生命认知的不足,这是促进青年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除此之外,对中学生要进行挫折教育,使中学生获得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态度,提高对挫折的容忍力和超越力,让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1.2 道德教育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中学德育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道德要求。就语文学科来说,首先,正确把握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教材因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新理念,这是促进道德教育目标在语文教学中得以落实的重要保证,也为今后中学语文教学中更好地开展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其次,以中学德育目标为指南。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祖国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成为社会主义未来的接班人。因此,语文学科教学应结合本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认真落实本学科的德育任务要求,也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再次,学校必须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并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校应完善和落实《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各项要求,使课堂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从而全方位地开展和落实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

2 道德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师素养的要求

2.1 学识素养的要求

现代语文教育对教师的学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首先,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和教学论,从中获得教书育人的理论指导。其次,运用心理学基本原理研究语文教学,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再次,加强实践性能力的修炼,提高自身备课、组织教学、教学表达以及教学应变等能力。

2.2 心理素养的要求

语文教师要在自己工作实践中正确地认识自己,做到自信、乐观,角色定位正确。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向,对待学生友善。其次,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加强这方面的修养,以自己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和教育学生。再次,教师要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尤其不应在学生面前流露出因生活与工作上的困难与挫折而产生的消极的情绪。除此之外,在现代语文教育中,具备高尚的道德风范,才能为学生树立堪称表率的楷模,以自己的示范唤起对真、善、美的追求。

2.3 道德素养的要求

首先,强化教师意识,教师要热爱教师职业,要有法制观念,自觉地法律法规。其次,强化改革意识。当前,语文教师要可持续发展,要变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再次,强化实践意识。教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宝贵的情感体验,才能不断校正自己的人生坐标,才能锤炼意志,使自己的修养意志逐步坚强起来。

3 中学语文学科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

途径

3.1 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教师应在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同时,逐渐形成正确的的道德情操。首先,通过学习学习作品,学习作者的伟大人格。如学习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等文章,让学生体会作者疾恶如仇的品格。其次,中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如通过学习《荷塘月色》可对学生迸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学习《背影》、《纪念白求恩》等文章,都可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

3.2 重视语言教育

在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多样内容的语言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比如,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文中的字、词、句,使学生意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感受到语言的丰富多姿。同时,加强语文教学中书法教育。在语言教育中,书法教育是重要的内容之一,进行书法教育本身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它在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3 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指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情感品质和情感的教育活动。语文学科具有突出的情感性,即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格特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学科的情感因素主要体现在语文教材中。比如,以“母爱”题材为例的作品,就在于情感真切浓郁,以情育人,使学生受到作品中所流溢的崇高情感的熏陶。

3.4 加强语文课外活动

首先,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如书法比赛、演讲比赛、讨论、辩论会等。其次,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阅读有着重要的德育意义。比如,阅读《史记》等名著可以传承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文化;阅读《读者》等可以对提高学生的情操具有积极的作用。再次,重视传统文化传播。通过学习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振兴中华的坚定信念。

参考文献

[1] 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3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11―0056―01

一、从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入手

初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有塑造人物豁达开朗、大爱无疆,心灵崇高的;有描写祖国大好河山,表现自然美的;有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的;有表现语言音乐美,文字建筑美,诗句音律美的古今诗词等。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教材中所体现的浓浓人文气息,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使他们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也接受真善美的思想。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好语文学科的德育优势,积极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用好语文教材。我们要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准德育切入点,加强德育渗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切忌空泛、枯燥地说教,人为地拔高。教师要避免在教学中走极端:既不能光讲授语文知识,也不能只强调思想教育。教师要深入备课,在教学中做到寓教于情,寓教于理,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如《石灰吟》这首诗,让学生懂得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高尚品质。

二、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入手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同样是教育的主体,在思想品德教育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主要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养成。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就是规范学生的行为,而规范初中学生的行为就是要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就初中学生来说,德育教育也有阶段性。在教学时,要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国家和民族知识的传授,使其懂得今天的幸福学习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从而使他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这样就使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环环紧扣,从不脱节,连贯地得到了落实。

初中学生的行为准则必须使每个学生明白,而学生守则的落实必须靠广大学生自己,这样就是说要教育学生自我管理,在这方面就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语文教材等教材的教学,笔者让学生写心得、写体会、联系实际对自己拟定奋斗目标和要求。

三、从作文教学入手

作文是学生接触体验生活,创造性地提炼生活、美化生活,融自己的情感于一体的自主创造的思维过程。作文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学生的自我个性和内在真实的感受。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塑造学生心灵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与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全面地观察社会、更深刻地认识社会,赞美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现实中的假恶丑,培养学生正确的是非观念,有机渗透道德教育。如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快结束了,学生一定有很多话想对老师说,笔者因势利导让学生给自己的任课老师写一封信。习作时,启发学生回顾三年的学习生活中老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通过具体的事例和典型的场景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念和感激之情。

四、从引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入手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历久不衰的格言或名句,不论诗词、散文或小说,不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出类拔萃的文学特色,而且往往含有一些文情并茂、短小精悍、意味隽永的名言名句。有些课文的思想内容,有时就是通过其中的一句话来体现的。这些名言警句都具有优雅高尚的情怀,它们不仅文笔优美、用词精练,而且意境深邃,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们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我们应紧紧抓住这些闪烁着思想光芒的句子,围绕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

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一历史名句。除了理解这句话的含义以外,进一步拓展,提升到“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问题。教育学生活着要有意义,要有价值,不要碌碌无为一生。让学生初步接受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4

【关键词】英语教学 德育渗透 途经

古往今来,教师不仅要“授业”,还应该“传道”,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如果只教语言,不言其它,必将失之偏颇,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英语教学大纲》也明确规定: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那么如何使英语教学实现思想教育与知识教育有机统一,笔者作了以下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道德教育资源,以多种形式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相关环节

新编牛津英语教材有许多单元的课文包含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教师在实施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教材内涵,精心设计,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各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

在教学9A Unit 5 Hollywood's all-time favorite Audrey Hepburn一文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把Audrey Hepburn的生活片断,各个时期主演的影片制作成动画片,特别是可围绕主题多链接一些Audrey Hepburn致力于世界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例子,学生们在欣赏图文并茂的材料,品味地道的英语时对这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有了更好的了解,在息影以后,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世界慈善事业中,特别是与UNICEF紧密工作,携手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被美国总统授予自由勋章,直到患癌症去世。学生们一定会被Audrey Hepburn 那种乐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动,从而以她为榜样,努力学习,关爱同学,在成材的道路上,洒向世界都是爱。

二、充分结合时事新闻,以真切的感受将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压倒一切的,教师应抓住一切机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除了充分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外,教师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把那些振奋人心的有利于提升民族自豪感的消息随时“拿来”利用。

在上9BUnit One Life on Mars一文时,笔者顺手从网上下载了几幅发射“神舟6号”及航天英雄聂海胜、费俊龙在太空中的图片,制成flas后与课文内容有机地连接一起,这里air tank、special boots、power pack等的作用,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而句型操练中的be used to./for的应用也同样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当学生们耳边响起发射火箭倒计时的声音“…Three Two One Zero!”载着中华民族自豪的“神舟6号”呼啸升入太空,然后绕着地球一圈又一圈地飞行,两位宇航员在太空中行军礼,向全国人民问好,同学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民族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在激起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热爱科学、探索宇宙奥秘的愿望。

三、充分结合生活实际,将德育教学渗透到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买车的人是越来越多,马路上往往拥挤不堪、偏偏又有人不遵守交通法规,因此而酿成了多少惨剧。据统计,近几年我国每天死于各种车祸的人数高达300人以上,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啊!教育学生从小遵守交通规则,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已是刻不容缓。但仅仅每日对学生说上几句要遵守交通规则这类的话,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也很容易生厌。一日,笔者先制作了一个课件,把一个真实的故事稍作改编,利用课前热身的时间模仿VOA给学生来了一段:Good morning. Every one! This is Voice of America. There was a traffic accident yesterday afternoon around the comer of No. 3 Middle School. Three students were leaving school when it began to rain. They were riding bicycles side by side, trying to cross the road. A motorbike was traveling fast. The man on the motorbike didn't see them until it was too late… Luckily the students were not badly hurt. They were taken to hospital at once.接着,屏幕上打出了几个问题。学生们在展开一番讨论后踊跃发言,有的说雨天骑车时要格外小心,有的说骑车时不该并排骑,有的说骑车到转弯处要减缓速度,还有的说向左转弯时应先伸手示意等等。不知不觉中,学生们不仅练习了英语口语,也懂得了不少交通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二得。

德育渗透是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要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经、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德育活动力,突出思想内涵,强化德育要求,注重寓教于乐,满足兴趣爱好,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思想培养得到升华。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庄春晨. 英语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考试(教研)》,2011年11期.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5

关键词:中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

一、以课堂为途径

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其中,由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的德育针对性,使其成为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用系统、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使命。

当今中国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但这不能成为学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理由。学校应树立德育优先的教育理念,在“以人为本”的高度上,切实把思想政治课重视起来,抓好课堂教学,重视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学研究和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课堂教学的育人目标决定了在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课的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发挥好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堂教学中的的德育功能。可以说,其他学科的教师既有利用和结合他们的课堂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不同层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同时这也是他们作为教师的责任。

二、以实践活动为途径

是非常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意义,强调意识和实践之间的辩证关系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也决定了正确的思想观念树立不是仅靠课堂灌输就能形成的,学生只有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经过情感体验、自我修养、意志锻炼、行为践行,才能把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内化,形成信仰,并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教育部颁发的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理论联系实际为政治课教学的基本原则,并把课堂的知识教学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作为基本教学方法之一。这就要求我们的中学教育机构要重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平衡,意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环节是不可以被忽视的。

中学的实践活动的具体方式有很多,如学习活动、社团活动、共青团活动、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可以说,实践活动不仅是课堂的延伸,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发挥隐性教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力衔接,有助于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信服力。

三、以文化建设为途径

文化具有陶冶情操、涵养品德的功能。面对当前多元文化对校园的冲击,中学要努力营造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校园氛围,占领中学生的思想阵地。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以文化建设为途径,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里的文化建设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的建设。

文化具有育人养德的作用,以校园文化为德育途径就是指教育者寓德育内容和信息于校园环境建设之中,使教育对象在优美的校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中受到熏陶,不断调节和规范自我行为,提升其自身的道德素养。孔子就十分重视以美好的事物来促进学生的美好品德的形成,后人把其思想称为“以美储善”。优美的校园环境,能很好地激发人们欣赏美、创造美的欲望,起到陶冶情操的独特作用。当然,学校更应该重视校园软性环境的建设,也就是精神文化环境的建设。它包括校园的人文环境、学校精神环境和舆论环境等。首先,挖掘和确定校园的文化内涵,用主旋律文化引导校园的其他文化,在校园内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让学生处处能被优秀的文化所感染和激励。其次,以学校的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风建设。再次,发挥舆论导向育人的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端正教育对象的态度。

四、以良好的人际关系建设为途径

人际关系途径也可以被称为情感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情感是贯穿教育的因素,是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学时期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行为上独立、叛逆,但心里孤独,渴望认同、理解和关心的特点。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重视、师生关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的建设,着眼于人与人的情感相容。这也是由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首先,在师生关系的建设中,应强调营造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学生之间的真诚、平等、和谐的氛围,强调教育者要处处以良师益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这样才能做到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晓之以理”、“服之以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更多的重视以自己的人格形象、思想品德、精神境界、知识底蕴、人生态度、行为习惯等内在素质去影响受教育者,切实做到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其次,我们要重视营造学生之间和谐的关系,重视以友辅仁,注重学生群体对个体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作用,通过集体活动等方式积极建设健康向上,团结友爱的班集体。

五、以学校管理为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教育观念强调了学校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手段及其产生的效果。管理之所以可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各种管理体制、规章守则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都集中体现出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它们以硬性或者软性的方式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道德品性与行为方式发生影响。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就是主要以学校各类制度及规范,包括学生守则、学籍管理规定、日常行为准则、宿舍管理制度、和日常管理等,把它们作为德育内容的载体,通过这些制度对学生生活的广泛渗透,引导、约束、矫正和激励学生的思想、行为,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可见,学校管理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要途径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效果,不容忽视。

中学德育的途径范文6

渗透德育是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新观念和新要求,同时也是生物新课标的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及道德水平。同时,生物教材中还有丰富的德育素材,在教学中加以挖掘和合理利用,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德育水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分析了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希望能够为生物课程教学的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一、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方式

生物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生物基础知识,还应该通过采取相应的措施,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开展德育工作,从而实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2.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新课标要求在生物课程教学中开展德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让学生感悟其中的内涵和意义,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课本知识,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3.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果的辅助手段

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不仅有利于教师把握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对生物课程教学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生物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的途径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教学因素

生物教材中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在教学中要注重挖掘,努力探索教材与德育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使这些德育因素能够在课堂上再现。例如,酸雨对小麦种子的影响,让学生能够认识到酸雨的危害;学习关于花卉、树木等植物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绿化环保意识以及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模拟血型鉴定,理解血型与输血的关系,提倡义务献血;探究我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关注人口过快增长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挖掘和学习,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能够提高德育水平。

2.转变教学方式,将德育渗透到教学中

改变传统的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运用情境教学法,在学习“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展示出来,让学生有更为直观形象的了解,给学生以心灵上的震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又如,开展小组学习和主题讨论活动,围绕某个话题让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并将学习成果作为行动规范,指导小组成员的日常行为,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问题探究,增加学生的自身体验

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增强自身体验,从而更好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学习“水污染”的时候,针对含磷洗衣粉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老师在讲解相关内容的时候,要让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亲自调查研究认识其危害性,认识到保护环境的意义,并指导自己的行动,在社会实践中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

4.重视课外实践活动,增强德育教学效果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课外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手段,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例如,利用地球日、国际湿地日、植树节、爱鸟周等节日,开展相应的宣传活动,设立生态环保宣传栏,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规范;将校园的花草绿化带划分成片,在适当的位置树立警示语,并交给学生管理,从而培养学生对花草树木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