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1

 

探索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数学教学改革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感受和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才能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应以什么为抓手呢?笔者认为应以下四个方面抓手。

 

一、激发探索性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对探索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实施探索性学习的第一步。小学生由于年龄的原因,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根据这一特点,通过提出一些与数学知识有关、具有启发性的,并且用学生经常遇到的生活中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需要注意的是,列举的实例或者问题既要是学生所熟悉的,又要经过进一步思考才能回答的。在此之后,要相信学生,让它们自己去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二、创建探索性学习的条件

 

1、设置适宜的学习情境

 

学习情境设置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是否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学习情境可以分为问题情境、动态情境、实验情境、应用情境、概括情境。个人认为创设的学习情境要能够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研究进行再创造,并对自己的猜想进行验证。

 

2、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探索性学习氛围要求有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教师要坚信学生的探索能力,肯定学生的探索勇气,使学生都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并在学习过程中得到锻炼。对课堂上回答正确的学生加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加以鼓励,同时对其加以细致、耐心的指导,帮助其寻找到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探究性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过程中,出示讨论题,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块?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并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讨论中,学生有的画图,有的剪纸……人人动手、动脑,通过观察、比较、讨论,并联系分数的意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育环境中,逐步弄清了分数与除法的内在关系。

 

宽松的探究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与探究能力。

 

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教师对学生抱着良好的情感,可以让教师保持一个良好的工作状态。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从自身做起,加强自身的修养,塑造人格魅力,提高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再者,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专业修养,增强知识底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真诚的情感、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三、引导探索性学习的过程

 

1、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创设优良的学习条件外,还要给学生预留充足的探索、思考空间。探索性学习要经历多个阶段、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每次向学生提出问题后,不要急于让学生回答,要留给学生时间投入到探索过程中,以完成探索性学习任务。

 

2、采用适当的探索方式

 

探索方式可以分为个体独立探索、小组合作探索、班级集体探索等三种。第一种指的是探索性学习活动的过程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经验,采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这种方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第二种指的是以多人小组为基本形式,从而为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与合作的探索环境,通过小组的形式共同总结经验、共同提高探索能力。该方式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互补思维,从而获得更加清晰的概念、更加准确的结论。第三种适用于研究同一主题的个人或小组,以发散的思维方法,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独立意见,通过集体的交流讨论,形成共同的认识,完成探索任务。

 

四、深化探索性学习意识

 

探索性学习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要将其延伸到课后的学习中去。要让学生自己对数学探索加以体验,最终将探索性学习内化成学生的自觉行为。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课后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进行适当的课外调查、学习、研究是必需的。

 

如在讲授“利息问题”这一课时,学生对利息的知识缺乏,尤其里面的一些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并不是很清楚,而这些又都是学生理解利息的含义并能正确计算的前提。于是,我把学生编成课外学习小组,到信用社:1、收集有关利息问题的知识,2、在储蓄柜前让学生帮助营业员接待顾客,通过小组活动,加深了学生对本金、利率、利息的认识,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掌握了计算多年期存款利息的计算方法,全面地理解了利息的计算公式。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实施探索性学习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一个需要探索解决的问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自主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获取知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应该同时以学生的探索性学习兴趣、条件、过程、意识等四个方面为抓手,不断地研究新方法、开发新思路,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2

下面谈谈高中物理探索性实验的设计原则.

一、探索性设计原则

所设计的实验包含的物理规律需要学生去挖掘;实验的条件和结果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距离,需要学生去跨越;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不太明确,需要学生通过尝试错误,提出假设并验证假设来寻找.

提出这一原则基于以下原因:探索性实验作为一种发现学习活动,首先需要学生进行深入仔细的观察,并对外界输入信息和刺激进行过滤,唤起并指引注意作出有选择的记忆检索,并结合输入信息进行评价,从而提出假设,进行错误性尝试,以便检验假设.这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会并形成一定的认知策略和技巧,同时也激发了他们的智慧潜力,并有助于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

因此,探索性实验的性质本身要求我们的设计要在条件与目的之间设置“障碍”.在越障的过程中,学生实际上是通过思维的中介在条件与目的之间架起一座认知“桥梁”.这种越障过程既包括发散性思维,同时又包括辐合思维.发散性思维不直接加工信息,它主要提供解决问题的方向与方法,它属于执行控制过程,它属于影响问题求解过程的认知策略范畴.待问题求解的方向与方法确定后,又需要辐合思维进行逻辑推理,按已确定的方向深入下去直至解决问题,从而在这一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从探索性实验的教育目的来看,由于探索性实验是建构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手段与方式,其信息刺激是一种新颖、适宜的刺激,因而,决定了实验设计一定要具有探索性.探索性的意义在于它给出的新颖、适宜的刺激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引起认知冲突和危机,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的认知结构.

二、趣味性设计原则

探索性实验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实验设计要求生动、有趣,能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探索时,自始至终保持很高的兴趣.

在探索性实验设计中强调趣味性是因为,探索性实验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不能依靠教师的督促使学生完成,而要通过设计良好的实验本身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好奇出发,进而发生兴趣.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参与实验探究活动.

探索性实验作为学生探究行为的目标或诱因,它还具有诱发和激励主体的有目标指向行为的作用和功能.生动有趣的实验本身会使学生产生暂时性的兴趣,而解决问题的探究以及成功地解决问题,又会使学生的暂时性兴趣转化为持久兴趣.兴趣作为主体的一种内驱力,它刺激主体并引起反应(活动和动作),反应的结果则导致主体需要的满足.当需要(探索的愿望)和内驱力(兴趣)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探索性实验)时,主体便获得了动机.

三、理论联系实际设计原则

探索性物理实验的设计不仅有观察、测量的过程,而且需要建立物理模型,对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用根据物理模型得出的表达式进行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设计中提出这一原则是因为,我们对物理实验的教学功能缺乏深入的研究,存在着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实验是附属于理论、服务于理论的手段.实验的目的和作用常被归纳为正确观察、测量、读数和记录数据.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物理规律.其实,物理实验不仅仅是用作训练技能,验证规律,而且它也是探索物理现象和规律的手段之一.它与物理理论相伴而行,密不可分.

四、简易性设计原则

实验的设计要尽可能采用较少的仪器,所使用的仪器要尽可能简单,设计的选题要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实验的原理要尽可能在高中物理范围之内.

提出这个原则是因为,探索性实验作为实验教学的一种形式,它由教师给出实验课题、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要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作实验器材,自制一些简单的仪器或零件.就地取材,用简单的器材,做实验的方法还有教育意义.这样做,能使学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身边,研究物理并不神秘,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原则;素质

随着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教育界的信息传播也在以很快的速度进行,各国的教学理念相互融合,对全球教育水平的提高都很有帮助。而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更不应“故步自封”,挖掘新的教学理念并加以尝试,这才是教学改革的重点。为了提高高中数学的探究效率,可以将教学分为研究性教学和互动性教学,并将这两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加入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数学学习中,积极探索,积极分析,提高探究能力。

一、探索性教学可在研究性教学中展开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倡主动探究

在探究性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应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探究不仅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心理,只有发自内心的好奇和求知欲才可以推动探究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秉持主动性原则,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学习函数图象时,教师不应在最开始就将每个公式对应的函数图象给学生全部展示出来,让他们记忆,或者自行理解。这样不是探究的过程,而是寻找技巧记忆图象的过程。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自己根据确定点描绘图象。

2.拓展教学知识范围,鼓励发散思维

高中数学教科书是提供教学参考的依据,其可以指导老师教学。但是,因为内容呈现有限,很多发散思维的知识点并未全部给出。这是拓展数学学习范围的必要性,也是客观依据。另外,探究性学习就是深入挖掘学习内容,扩大学习层面,掌握更多的知识并加以应用是拓展数学学习范围的主观要求。拓展教学范围,除了老师按照参考教学书籍,给学生在课堂中讲解更多的发散思维的知识点之外,还要求学生自己对教科书中的内容进行拓展,依靠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逻辑能力,提出更多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是发现新的问题。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拓展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对他们的想法表示赞同或肯定,激发学生内在的潜力。例如,在用样本估计总体一课的教学中,老师不妨让学生开放学习思路,延伸到自己的生活和现实中。比如,家中有一袋米放了比较长的时间,有的米出现了黑点,那么如何可以知道这袋米是否还能食用呢?学生可以用样本估计整体的方式,得出答案,这样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练习了知识的应用,更是课本之外的生活探究。

3.重视课下实践,提高数学学习意义

探究性教学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因为对问题的深入探究可以说是研究,对理论的深入探究可以说是探讨,而只有在实践上的深入探究才能算是探索。探究就是尝试摸索的过程,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步骤。而课下探索实践课,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性课程。老师可以给学生安排合理的学习任务,或者只是给他们提供理论参考,让学生制订具体实施方案。比如,在学习函数模型及其应用时,这是一个大的章节,先要明确函数模型中每个变量的意义,然后理解变化趋势,并学会作图。在课下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函数的变量,然后确定变量关系。比如,夏天的温度与小区居民用电量的关系;养殖场饲料价格与盈利之间的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人口和平均工资之间的关系等等。这些也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探究性课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考察自立题目,然后初步确定函数关系,寻找定量,之后再经过与数据的比对,发现错误,纠正完善。探索性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提升学生“探讨”和“索要”的能力,从探讨中得到需要的信息。

二、探索性教学可在互动性教学中展开

1.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活跃课堂氛围

探索性教学要求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而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保证。特别是能够在课堂上和老师交流,可以直接从老师那里获得学习体验,学习效果更好,能掌握更多有逻辑的数学思想。学习的过程不是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理解一步步攻克难关,掌握更多复杂的知识。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需要老师用幽默的课堂语言,先设问后解答,给学生思考和回答的时间,久而久之可以锻炼他们边学习边思考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这也是探索性教学的重要特点。师生的互动还包括学生对老师的提问,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课堂积极性的培养。

2.鼓励课下生生交流,巩固复习

老师在课堂上不可能一一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还有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的问题比较简单,而不好意思开口。所以,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索能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下交流,彼此解决问题。比如,有的学生空间立体感比较差,在空间几何体的教学中,皆为此类题目。如果老师照顾理解能力最差的学生,那么讲课的速度就会很慢,课堂效率低。但是这部分学生又不能充分理解,更加难以做到探索性学习。所以,课下的“生生交流”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学生之间可以站在初学者的角度上,传授给其他人一些“小技巧”,虽然不是理解的正确方式,但是能够帮助想象和解决问题。“空间几何的三视图和直观图”也能因为“小技巧”而得到解决,学生受到他人的启发,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理解方法,这就是探索性学习,站在其他学生基础上的“探索”。

3.学会与资料交流,自己解答疑惑

探索性学习还包括对新知识的学习。而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可能时时陪伴自己,一定要掌握自己查阅参考书籍,或者是向其他学习资料“求助”的能力。这种互动是学生单方面的,学生应深入资料当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高中数学的参考资料也有很多,老师要培养学生善加利用。比如,学生对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掌握得不熟练,那么就要选择这部分的习题加强练习。或者是对之前的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点,进行拓展,完成写作业任务。

总之,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巧妙引导,学生的自我领悟和积极进取。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成绩,提高数学学习能力,为更高的科学学习奠定知识和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探索性 开放性 不可预设性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169-01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和“运用者”,这是信息技术教育在新形势下面临的重要课题,在教学中渗透“探索学习”有着深远的实践意义。

1 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探索性学习的可行性

首先,信息技术课和探索性学习在内容上都具有开放性。

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开放性、综合性的知识。它是实现教育对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的过程。它的内容随着实践的检验而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和更新。“探索性学习”是一种相对于接受学习的学习模式,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通过尝试发现、实践体验、独立探索、合作讨论等形式主动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作为教学形态具有开放性,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所关注的实际问题而确定的。显然两者的内容都要经过实践的体验。信息技术课的内容是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时所涉及的领域比较多的学科之一,它们在内容上的广博和开放,表明它们的相融性。这为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应用探索性学习提供了融洽的环境。

其次,信息技术课和探索性学习,在“问题”的产生方式上都有一定程度的不可预设性。

探索性学习重在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以实践为核心的不断地迈向未知领域的一种学习方法。在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要“提出”问题,问题中有时出现的新知识,教科书显然不能及时吸纳进来,教师也不可能全部知晓,甚至有些问题超出教师的专业知识范围,出乎教师的预料。所以,以此为前提(或为目的)提出的问题,必然具有不可预设性。

信息技术课常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即提出学习任务,启发学生去思考和质疑,将问题展示在学生面前,把学生引入相关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明确探索的目标,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中学生发现的问题,具有不可预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探索性学习,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解决自己想解决的问题的智力平台,它不仅拓宽了学科内容的范围,而且也增强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时交性,从而为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积极性奠定了基础。

2 信息技术课教学中渗透探索性学习的途径

2.1 转换角色,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与以往不同。在传统的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完全由教师来决定。学生只要象个容器一样等待教师把现成的知识放进来就行了。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几乎没有发挥主体性的空间,完全是被动的。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索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学观念,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这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确立自己的角色,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学习氛围,去构建一种从解决问题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关注学生基础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差异,鼓励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当学生面对比较困难的学习任务而产生畏缩情绪和逃避心理时,教师要及时鼓励,并进行适应的帮助,使学生保持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意志;当学生确定了学习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寻找该目标的最佳途径,帮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探索性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通过问题解决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想顺利开展探索性学习,还必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这一目标取消了教师高高在上的知识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亲近感,敢于在教师面前阐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这样在探索中就能获得丰富的相关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总之,教师把握好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2.2 激发兴趣,提高探索学习质量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份,是推动学生探索知识的动力,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祖孙关系;成年初期;问卷编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9-0250-03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9.163

一、引言

祖孙关系是指孙子女和祖父母双方以血缘或法律关系为基础,在交往过程中对彼此关系的情感体验(依恋、亲密及疏离感)与行为影响(关注、投资及教育)程度[1],其重点在于考察祖孙之间的交往形式与交往内容。已有研究对祖孙关系结构的分类通常是采用出现最多的行为方式来作为划分的依据,因为它对划分所产生的行为类型和互动风格非常有帮助,而且具有可操作和可量化的特点[2]。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隔代教育、人口老龄化、传统家庭结构变迁等现象逐渐在我国凸显[2,3],这些社会现状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祖孙关系。特别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祖孙关系延伸至孙辈成年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社会现象;而且随着孙辈的成年,他们也会逐渐离开祖父母外出学习或工作。而该阶段的祖孙关系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以及它的结构特点又是怎样的?目前还少有这方面的研究。因此,编制有效的测量工具,对把握当前祖孙之间的交往特点,并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调节祖孙关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进而达到构建和谐家庭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基于方便抽样的原则,将大学生(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因为大学生的年龄也正处于成年初期[4]。一共有三次采样,被试都是在贵州境内就读的大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

(二)初始问卷项目的编写

问卷项目编写的资料主要源自相关文献和开放式问卷调查。其中从文献中获取的资料主要包括已有相关概念建构、已成问卷项目以及相关学者对祖孙关系的描述语句等[1,2,4,5,6,8];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资料主要包括被试对祖孙关系的描述、理解和评价等。根据文献和专家建议,最终形成初始问卷,共40个项目,采用五级记分法。

(三)数据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预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7.0统计软件对正式施测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三、结果

(一)项目分析

采用极端分组法和相关分析法进行项目区分度分析。将初测数据总分高分组(前27%)与低分组(后27%)的每一题得分的均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差异不显著的项目将被删除;然后再对单项目得分与总分之间进行相关分析,与总分相关不显著的项目也将被删除,结果发现只有第19题区分度欠佳。因此,项目分析后,祖孙关系问卷为39个项目。

(二)探索性因素分析

采用Bartlett球形度检验法,对项目分析后剩余的项目进行检验分析,其结果显示:KMO=0.96,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χ2=5848.72,df=741,P=0.000。因此,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素分析。经promax斜交法旋转后,最终提取出来的5个因子对总体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5.13%。由于第4、8、13、18四个项目存在双重或多重负荷,故将其删除。经上述探索性因素分析之后,成年初期祖孙关系问卷共提取了特征值大于1的5个因子,分别命名为教育影响、冲突、亲密共享、关注投资和疏远,具体结果见表2。

(三)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验证各题项在各因子上的分布情况,运用Amos7.0对正式实测所得的641份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问卷的结构。结果发现5个因子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01~0.50之间,但是亲密共享、教育影响、关注投资这三者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分别在0.32~0.50(P

由表3可知:模型H2的各项拟合指数都要优于另外2个。所以,研究结果表明成年初期祖孙关系的结构应该是由5个具有一定相关关系的因子构成。

(四)问卷信度

主要考察了3种信度指标,分别是α信度系数、重测信度。结果见表4。

由表4可知:问卷各因子及总分的信度系数都达到了统计学要求,这说明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五)问卷效度

问卷项目是基于相关文献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资料,这确保了问卷项目的理论和现实依据,并咨询了专家意见。所以,认为该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0.96,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χ2=5848.72,且每个项目的因子负荷度都在0.5以上,问卷各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5.13%,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也显示其具有较好的拟合指标。

四、讨论

结合已有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初步提出了成年初期祖孙关系的理论构想,并对封闭式调查数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成年初期祖孙关系的结构主要有教育影响、祖孙冲突、亲密共享、关注投资与祖孙疏远五个因素共35个项目。这与初步的理论构想基本吻合,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也大致相符。

问卷项目的编写基于相关文献以及开放式问卷调查所得资料,并经过专家鉴定,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初试问卷的探索性分析表明因子结构与初步的理论构想基本一致;验证性因素分析则证明了五因子结构模型的适当性。因此,对成年初期祖孙关系结构的最初构想是合理的,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关于问卷的信度,主要考察了α信度系数和重测信度。结果发现α系数在0.83~0.96之间,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此外,间隔四周的重测信度在0.81~0.93之间,这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可以作为研究成年初期祖孙关系的有效测量工具。

参考文献:

[1] 简才永,植凤英.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祖孙关系的结构考评[J].社会心理科学,2010,25(12):39-45.

[2] 刘丽,张日N.祖孙关系及其功能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3,26(3):504-507.

[3] 李冰.社会深层的人口效应与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影响[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5] (美)David M.,熊哲宏.进化心理学--心理的新科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 黄瑞真.青少年祖孙关系类型及其影响因素―以台北县市国中生为对象分析[D].硕士论文.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2008.

[7] 高紫薇.祖孙关系与中班幼儿社会能力的关系研究[D].硕士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探索性研究的特点范文6

一、入景、激情

一个人的感知、注意、思维、想象等智力因素,受到主体情绪的影响。当一个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时,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倍增,表现为智力活跃,接受力强。反之,意识就会变得狭窄,知识范围缩小,理智分析受抑制,表现为消极迟钝学习效率低。而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仿、好胜。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感兴趣,对通俗上口的东西记得快,对新颖有趣的活动愿意参加。兴趣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一个心理因素,小学生一旦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自觉主动地学习和探索。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在教学新知识时,创设一定的情景,借用实物、多媒体、游戏等直观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求知欲。如:在教学“能被2、3、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首先告诉大家:我们来做一个游戏,你们随便说一个数,我都能迅速地判断出它能否被2、3、5整除;还有在四年级教学中,由于数越来越大,计算量也越来越大,学生在实际计算中出现误差也越来越多,造成计算能力明显降低,为了使学生们把准确性提高,我在课堂中讲授了“弃九法”进行检验,我让同学们任意出数进行计算,我来检验他们计算是否正确,看到我仅用几笔就很快口算出他们结果的正误,激发了他们的好胜心,于是他们出的数越来越大,可我仍旧很快检验出他们是否计算准确,同学们感到很惊奇,都想知道有什么窍门。于是,学生的求知欲很快被调动起来了。

二、探究、思索

当学生的求知欲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活跃以后,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索问题。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真正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才能有所发现。而由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及获取的教学结论和概念才是深刻的。

例如:教线段概念教学中,出示习题:

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于是,学生一个一个地数,结果得出了好几种答案。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我启发到:“能否按照某种顺序来数,这样避免重复与遗漏。”学生经过思考与讨论后,总结出了两种方法:

第一种:以第一个顶点为标准可得4条线段,然后再以第二个顶点为标准理3条,再以第三个顶点为标准可得2条,最后得1条,即:4+3+2+1=10

第二种:因为每个点都能和其它四个点组成四条线段,所以5个点共能能组成5×4=20条线段,并且每个点又都重复一次,因此为5×4÷2=10条线段。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应明白,教师在教学中应突破教材的局限,由传递结论为发现真知。所以在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时,应尽可能的让学生利用具体的材料去操作、去探索。如在教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公式时,我充分让学生去拼、去剪、去摆,让学生自己联系旧知,主动思考,从而使学生不光知道圆柱的侧面积的计算公式,而且知道圆柱侧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样,就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深刻,从而认识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处理教材,将定论式的内容变为探究式内容,封闭式内容变为开放式的内容,改进教材提供的探究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进入活跃的运行状态。

三、验证、运用

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出了新的知识后,还必须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科学地组织学生练习,将所学知识逐步内化,形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本的例题。采用多种的练习形式和方法,巩固学生获取的知识,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且要强调探索性学习中小组合作的精神,如: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去调查社区的环境污染,市场上常见的蔬菜的价钱,设计出游的路线图及注意事项等。数学习题的探索性学习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必须引起我们数学老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