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医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医学研究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1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治疗;老年肺癌

肺癌是临床上常见恶性肿瘤之一,近年来,肺癌发病率正在我国呈快速的上升趋势,是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肺癌治疗包括放疗、化疗、手术、基因治疗、靶向治疗、以及中医中药治疗等。其中,绝大部分的肺癌患者经诊断时疾病不仅已发生了远处的转移,失去手术和根治性放射治疗机会,其较差的负性情绪,更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身心状况。本文作者通过研究、分析并评价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老年肺癌的疗效,尝试着从辅助治疗的角度来探讨中医心理学干预疗法在老年肺癌患者治疗中的特点、价值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干休所2007年5月—2010年7月,确诊的42例老年肺癌患者资料,其中,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活检确诊,既往均无精神病病史。将42例老年肺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1.2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用±s表示,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X2检验,两组间的相互比较则应用q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21例患者采用老年肺癌的常规疗法;治疗组21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施行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两组均连续的治疗4周,8周后观察疗效。每四周休息为3—5天。

2  结果

治疗组在负性情绪、体重变化、生活质量、咳嗽、咳痰、乏力、气短等方面,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病程均具可比性(其P>0.05)。

3  讨论

反映患者健康的程度与疗效的制定不仅仅需要有生物学的指标,也应该包括心理的健康测评与社会活动的功能评估。有关文献报道,癌症的患者中患有抑郁、焦虑障碍的分别高达48%、45%。最近报道,老年肿瘤患者的主观睡眠意识较差,并存在着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 睡眠的质量与焦虑的抑郁情绪也密切相关 。因为,大多数的患者对肿瘤以及其治疗均怀有恐惧的心理。另外,化学疗法中,某些化疗药物引起的呕吐、脱发等不良的反应也给大多数患者带来恐惧和不安。患者通常在知道自己患有无法进行根治的肿瘤疾病后,其心理上的反应一般都会经过——休克期——希望期——愤怒沮丧期——接受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也是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心理反应,并且伴随着整个的疾病过程。

本项研究是根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具体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应时期治疗的反应,非常有针对性的对老年肺癌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指导,使患者能够及时并且有效应对。同时,也确定了较为良好的医患之间关系,使患者能尽快的转换角色朝着积极方向进行发展,配合规律的治疗方案顺利的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渐进性的肌肉放松训练以及加上引导性的想象不仅可以减轻患者治疗后最初72小时内产生不良的反应,如呕吐、恶心等,而且还可不同程度的减轻老年患者呼吸困难、焦虑、抑郁以及化疗前的紧张感觉,同时降低了患者生理唤醒的水平、血压以及脉搏。医师对患者应该规范指导其行为训练上具体的操作方法,同时,结合患者想象等方法。因为这样不仅能够减轻老年患者心理上的困惑,增加老年患者对本身疾病可控制的感觉,而且更能减轻经过化疗而引起的患者心理、生理等反应,更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 同时抑制肿瘤的增长,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上,通过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老年肺癌患者的人际关系,使老年肺癌患者的负性情绪适当的得到宣泄,从而也使抑郁、焦虑等情绪有较为明显改善。同时,也增加了老年肺癌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与希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患者抗肿瘤的能力,使治疗效果明显的优于对照组。因此,老年肺癌患者应用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是一项综合干预的疗法, 除经典的躯体治疗(化学疗法、放射疗法和手术治疗)外, 还包括中医心理学干预治疗,值得临床上尽快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2

1 临床资料

对2005年11月~2006年4月228名年龄在60~85岁的老年疗养员进行问卷调查,并全部经连续3天不定时测血压。其中已确诊高血压患者86例,新发现高血压病17例,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病诊断标准,患者中男75例,女28例,年龄61~85岁。疗养期间观察记录血压及服药情况。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原则等常识采取了问卷调查。

2 结果

228名疗养员对问卷题目能回答50%或以上的87人,占被调查人数的38%;其中包括以确诊高血压患者50人。86例高血压患者能坚持按医嘱服药者达49例(占57%),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者30例(控制率35%)。由此可见,老年人对高血压病认知率低,患者用药依从性差导致疗效也差。其控制率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由于部队老干部个人素质及就医条件高于一般人群平均水平。

3 讨论

老年人对高血压病的认知率低,分析原因有以下两方面:①老年人自身不够重视,不注意保健知识的积累,或者由于其生理原因导致记忆力下降,无法掌握和理解新知识。②医务人员和社会向老年人提供的知识不够,对保健知识宣传不够。对药物使用方法和疾病注意事项交待不到位。而由于认知率低导致的依从性差则表现为不按规定的时间、剂量服药,私自减量加量,自行换药或停药,不按医嘱规范日常生活行为等。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老年人权益;文献研究;规律总结

中图分类号:TG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4-0312-01

一、国内学者的流派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老年人权益的保障主要分为社会法学派维度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维度。

社会法学派维度的研究主要在权益的保障与国家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如肖金明在《老龄社会法律问题研究》一书中对社区养老和政府养老做出了利弊分析,并阐述了老年人权益保障在立法上在域外法律上应予以借鉴的制度。(肖金明,2013)崔卓兰在《我国老龄社会的法律制度极其法律对策》一文中对老年人工作体系的确立等提出了法律上的对策建议。(崔卓兰、赵静波,《吉林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相关著作还有《三农与法――老年人权益》(邢宜哲,2010)《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障》(刘利君 2013),《老年人权益的法律保障》(王树新2007),《老年人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莫洪宪,2004),《老吾老――老年法律问题研究起点的批判》(孙颖,2012)等。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维度主要是以民法、保障法等立法方向为依托进行的实证性研究,杨立新教授的《我国老年监护制度的立法突破及相关问题》(杨立新,《法学研究》2013年第2期)也针对老年人丧失行为能力的情况下对于监护人责任的认定与权益的保护。曾庆敏在其《老年立法研究》一书中认为老年人立法需要有层次性和预设性才能准确的保障其合法权益。(曾庆敏,2011);徐慧怡在《赡养费之理论与实务》一书中重点阐述了老年人赡养纠纷案件中关于赡养费支付问题应如何解决。相关著作还包括《我国老年立法研究》(周岩,2013)等。

国内研究的特点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农村与城市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基本是分开来研究的,这体现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老年人的权益保障在制度设计上是有所不同的。二是都比较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对养老权益的影响。三是在立法设计上注重老年人的人格权保护。但是对于“空巢老人”这一特定背景下的特定权利的研究资料一般是以案例汇编和法条梳理的形式出现。

二、域外学者分层次研究

域外学者的研究中“空巢老人”通常表述为Empty Nest Syndrome,(A third of people in their 50s or above, and almost half of those over 80, suffer from feelings of loneliness)或将处于此种家庭的子女称之为“Sandwich Generation”(As a result many were involved in “soul searching” about their own futures)其研究大多就某一具体的制度谈制度建设,这里主要列举了域外法中针对具体养老问题权益保障方面的研究,大概分为以下几类:

以养老金保障老年人的权益,这类研究的代表主要有美国学者彼得・F・德鲁克在其《养老金革命》,其认为保证老年人权益最主要的是养老金制度,但这一制度并不是保障老年人权益的有效途径,阐述了养老金保障的不唯一性。(彼得・F・德鲁克,刘伟译,2009),美国学者佛朗哥・莫迪利亚尼和阿伦・莫拉利达尔在《养老金改革反思》一书中阐述了类似观点,并认为老年人的权益可以采取比较灵活的金融方式来进行保障,这样会更广阔的覆盖保障范围。(佛朗哥・莫迪利亚尼阿伦・莫拉利达尔,孙亚男译,2013)持此观点的还有英国学者高顿・L.克拉克所著的《养老金基金管理与投资》(高顿・L.克拉克,洪铮译,2008)等。

以医疗保障保障老年人的人身权与健康权,如美国学者约斯特在《医疗保障支付范围决策》一书中认为老年人的健康权需要细化保障,例如对保健品的技术评估和特殊保障政策,对这一群体实施特有保护(约斯特,晓莉、何铁强译,,2011)。相关论文如“Empty nest syndrome: a positive perspective”(Caroline McGhie,2012)等,日本学者多田罗浩三、桂世勋在所著的《日本如何应对超高龄――医疗保健、社会保障对策》一书中指出医疗保险要全国通行,社区应该配合医疗保障。(多田罗浩三、桂世勋,赵林译,2014)。

以社区养老实施更全面的保障的研究,主要包括美国学者利文在《移民过程中变化的自我:家、健康、社区养老》一文中对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两种养老模式在移民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这是与我国的“空巢老人”状况最为接近的研究(利文,2013)美国学者穆尔在《非营利性和盈利性治理和持续照护养老社区之生存、盈利战略》中则提出了社区盈利性与非营利性相结合的养老制度可以更好的被老年人所接受,这一论断也是比较适合我国的老年权益保障。(穆尔,2015)

国外对养老服务制度的研究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其权益保障具有普适性,除一些日本学者谈到了移民老年人口的权益保障与我国流动人口所致的“空巢老人”有相似特征外,其余均为全体老年人权益。二是其研究都比较强调非政府组织在老年人权益保障上的作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法律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要处理好法律移植的本土化问题。三是具有跨学科研究特点,研究多运用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等多种理论阐释权益保障的方法,其中法学专业的研究只是其中一部分。

参考文献:

[1] 谭克俭:《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构建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年.

[2] 雒庆举:《中国农民工养老保险路径选择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年.

[3] 吴敏:《需求与供给视角的机构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年.

[4] 彼得・F・德鲁克:《养老金革命》,刘伟译,东方出版社,2009年.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高血压病;脂质代谢紊乱;血压变异性;相关性

原发性高血压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一种症候群,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脂质代谢紊乱,进一步增加了高血压的危害性。控制高血压及调整脂质代谢紊乱是目前公认的可干预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措施[1]。由于24 h动态血压监测(ABPM)能更客观和敏感地反映患者的实际血压水平,因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成为倍受关注的一项无创性监测指标,其数值增大被认为是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的危险因素和独立反映心血管功能的指标[2]。基于此,本文探讨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血压变异性的情况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于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邹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门诊选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设为高血压组。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②血压水平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WHO/ISH)制定的高血压诊断标准;③首次因"高血压病"就诊,且既往未接受系统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者。排除标准:①继发性高血压;②外周血管病、内分泌代谢病、恶性肿瘤、严重感染等其他合并疾病。高血压病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60~84岁,平均(72.5±6.2)岁;收缩压(SBP)142~176 mmHg,平均(156.5±7.7) mmHg;舒张压(DBP)85~112 mmHg,平均(99.0±7.2) mmHg。

1.2方法

1.2.1血脂检测 所有受试对象均空腹8 h以上,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肘静脉血3 mL,即刻送检。采用日本自动生化分析仪Olympus AU2700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试剂购自南京威特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所有检测均严格按规程和试剂盒说明进行操作与判断结果,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均在有效期内使用。

1.2.2 ABPM监测及BPV分析 采用英国SunTech公司ABPM-04便携式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监测,袖带缚于受试者左上臂,间断自动充气,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日间(6:00~22:00)每30 min自动充气测量,夜间(22∶00~次日6∶00) 每1 h自动充气测量,以人机对话方式剔除血压干扰,参照文献[3]公式计算BPV,包括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dSBP)、日间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dDBP)、夜间收缩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nSBP)、夜间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n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24 h SBP)、24 h舒张压标准差及变异系数(24 h DBP)。

1.3血脂代谢异常诊断标准 依据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制定的标准,下列指标存在某一项异常者即可诊断为血脂代谢异常:血清TC≥5.72 mmol/L、TG≥1.70 mmol/L、LDL-C≥3.64 mmol /L、HDL-C≤1.04 mmol /L,有一项异常均血脂代谢异常。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录入,计量资料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对两个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间相关关系进行偏相关分析,其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P

2结果

2.1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 根据血脂代谢异常诊断,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73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脂代谢异常,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为81.11%;其中高TC者59例,高TC率为65.56%;高TG者64例,高TG率为71.11%;高LDL-C者53例,高LDL-C率为58.89%;低HDL-C者55例,低HDL-C率为61.11%。

2.2 BPV水平比较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各参数异常组与正常组BPV水平比较见表1,TC、TG、LDL-C异常组dSBP、nSBP、24 h SBP的BPV水平均高于正常组(t=3.19~4.07,P

2.3相关性 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脂各参数与BPV的相关性见表2,TC、TG、LDL-C与dSBP、nSBP、24 h SBP分别呈正相关(r=0.20~0.277,P

3讨论

生理状态下,人体血压是不断变化的以维持器官足够血流量,此种血压波动性被称为血压变异性(BPV),通常是以一定时间内血压变化的标准差来表示,正常状态下动态血压昼夜波动呈双峰谷的长柄杓形状,一般认为,神经激素的波动、交感神经的激动调节、压力反射敏感性的变化等均可能影响BPV。近年来研究[3]表明,高血压所致的靶器官损害不仅与血压数值高低、血压昼夜节律等因素有关,与BPV的关系亦非常密切。如有文献[4]研究发现,BPV越高的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越严重,患者罹患心血管系统、脑血管系统疾病的概率显著增高,被认为与患者远期靶器官损害的进展相关,是独立于24 h平均血压值和靶器官损害的预测性指标。

高血压患者合并有脂质代谢紊乱的概率较高,但文献[5-6]研究及临床实践显示,高血压与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不是两个危险因素的简单并存,二者可相互影响和促进。基于此认识,本文探讨了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脂质代谢紊乱与血压变异性的情况及其二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90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为81.11%,其中高TC率为65.56%、高TG率为71.11%、高LDL-C率为58.89%、低HDL-C率为61.11%;这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提示二者间存在某些特定的关系。②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TC、TG、LDL-C异常组dSBP、nSBP、24 h SBP的BPV水平均高于正常组;HDL-C异常组dSBP、nSBP、24 h SBP的BPV水平均低于正常组;这表明脂质代谢紊乱患者BPV更高,且主要表现为SBP的波动,而DBP波动较小,这也为临床干预治疗提供了思路。③相关性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的TC、TG、LDL-C与dSBP、nSBP、24 h SBP分别呈正相关;HDL-C与dSBP、nSBP、24 h SBP分别呈负相关;本研究结果印证了脂质代谢紊乱与BPV的相关性,提示二者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可能是相互促进的。这与类似文献[7]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综合分析其原因可能在于脂质代谢紊乱导致过多的血脂在血管壁沉积,并导致动脉内膜损伤、内皮功能障碍,促使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最终破坏血管压力顺应性,从而使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对血管的调节处于失衡状态,进而导致患者血压波动较大,表现为BPV 的增大。其次自主神经也参与了脂质代谢的调节,并可通过胰岛素的作用而促进脂肪的合成并抑制其分解。

综上所述,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较高的脂质代谢紊乱发生率,脂质代谢紊乱患者血压变异性水平较高,主要表现为收缩压波动较大,且与TC、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其机制可能在于脂质代谢紊乱加剧了高血压患者的自主神经紊乱所致。

参考文献:

[1]邹帅,高大中,杨爽,等.高龄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0,18(8):651-654.

[2]Sya AN, Pal GK, Pal P, et al. Association of sympathovagal imbalance with cardiovascular risks in overt hypothyroidism[J].N Am J Med Sci,2013,5(9):554-561.

[3]苏定冯.血压变异性与高血压的治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5,33(9):863-864.

[4]王学磊,曹中朝.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J].医学综述,2006,12(16):985-961.

[5]贾灿萍,单其俊,张旭东,等.老年高血压患者年龄对血清瘦素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504-506.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低血糖反应;护理

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都为2型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对血糖进行控制,能使糖尿病的有关并发症得到减少[1]。研究发现,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能对血糖进行有效的控制,但是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本文主要对老年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中所出现的低血糖反应进行研究,进而使低血糖风险得到有效的降低,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从2011年1月~2013年1月使用胰岛素治疗的20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其中2011年1月~2012年12月的患者为护理干预前期,2012年1月~2013年1月的患者为护理干预后期。有286次出现低血糖反应情况。

1.2方法 根据护理干预将患者分成两组,护理前期组为82例患者,护理后期组有126例患者。按照患者的年纪分为甲(18)、乙(146)、丙(44)三组,甲组患者的年龄在60~64岁,乙组患者的年龄在65~69岁,丙组患者的年龄>70岁。按照患者脏器受损情况,将所有患者分成三组,即a组、b组、c组。a组为22位脏器没有损伤患者,b组为172位脏器损伤患者,c组为14位2个或者是2个以上脏器损伤患者。对患者的血糖情况进行监测。

1.3统计学分析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使用SPSS 15.0软件,采取χ2检验,当P

2结果

对患者进行健康宣传教育等相应的护理干预以后,患者的依从性有所提高,在使用胰岛素治疗期间,将护理干预前与护理干预后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概率进行对比,P

患者受到年龄的影响,在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期间,将三组患者出现低血糖的情况进行对比,P

1个脏器功能损伤患者或者是没有发生脏器功能损伤患者同2个或者是2个以上脏器功能损伤患者进行对比,在发生低血糖反应方面进行对比,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脏器损伤与发生低血糖之间的关系对比情况,见表3。

3讨论

老年糖尿病患者交感神经的兴奋情况不是很明显,主要的症状为神经或者是精神方面的症状,容易出现误诊的情况,耽误抢救的最佳时间。老年糖尿病患者通常病程比较长,在肝肾功能方面比较差,容易出现并发症[3]。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病情进行监测的主要方法就是对血糖的监测,在使用胰岛素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血糖的变化。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在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的过程中,能获取近期效果,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此外,还要对注射的位置进行保护,对注射的方法进行规范,通常情况下注射的角度在30°~45°[4]。运动疗法也就是患者有规律的进行运动,特别是对于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治疗的效果比较理想。医护人员要按照患者的身体状况、体重以及运动情况,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患者的依从性得到提高。通过临床研究可以看出,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情况下,患者的植物神经会发生损伤,这就容易造成患者的反应能力下降,通常情况下在血糖下降的不是很明显的情况下,患者没有低血糖反应的情况。

总而言之,在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期间,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明显的降低发生低血糖的概率,实现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聂洁萍,邓洁清,冯丽梅.胰岛素治疗致低血糖反应58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0,12,(25):122-124.

[2]闫秀娟,张利华,李梁先,陈丽虹,李晶丽.老年糖尿病患者预防低血糖发生的自我管理[J].全科护理,2010,10,(31):144-146.

老年医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护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出现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中的障碍而引起的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人体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多发于老年群体中,糖尿病已经成为人类主要的健康杀手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作为糖尿病的主要发病群体,老年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的自我血糖监测能够起到良好的预防和控制糖尿病的效果。然而众多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O测的依从性并不高,其中有多方面的原因,进一步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

1 主要影响因素

1.1年龄因素 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老年人群体中退休在家的糖尿病患者中其血糖的自我监测依从性要显著的高于仍在工作的糖尿病患者[1],这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程度在不断的提升,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血糖自我监测依从性也在不断的提升。汪刘涛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明显好于非老年组,主要的原因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更加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维持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除此之外,当老年人退休之后,有更充足的时间管理自己的健康状况,因此血糖自我监测的依从性也会显著提升[2]。

1.2经济状况 邹建英等对263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经济原因也是影响老年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高低的主要原因[3]。在城市中生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监测依从性要显著的高于农村患者。主要原因可能与城市人口由于经济能力较高,因此具有更好的血糖监测仪器购买能力和自我监测能力[4];除此之外城市人口更容易获得医疗支持,同时城市人口在获取医疗知识以及相关医疗信息的渠道和途径也更广,因此其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也会更高[5]。

1.3老年患者糖尿病知识的相关掌握情况 老年糖尿病患者有多种不同的获取糖尿病知识的途径与渠道,导致患者监测的依从性不高的原因与患者掌握糖尿病知识的情况有直接关系[6]。患者对于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的不足将直接影响着老年患者对于自我监测血糖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于监测技术的掌握程度也会相对欠缺,因此导致自我监测血糖的依从性降低[7]。程建群等[8]在研究中发现有多大65.2%的患者对于自我监测血糖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不知道在糖尿病治疗中提供自我监测报告的重要作用[9]。在老年糖尿病患者群体中普及血糖自我监测知识是提升患者自我监测依从性的重要保障和有效途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患者若能较好的掌握血糖的自我监测知识和技能,其自我监测的依从性也会大幅提升。因此必须认识到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性。

1.4文化程度 苏兰等[10]在研究中发现具有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额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的频率要显著低于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老年患者,这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可能与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患者在糖尿病相关知识的获取方面具有缺陷有关,同时文化程度也直接影响着老年患者对于自我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11]。

1.5家庭及社会支持 家庭及社会支持是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人、朋友对于患者的支持和帮助,包括物质上与情感上的帮助[12]。有效的家庭以及社会支持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监测的自我管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当患者在物质上或精神上遇到困难时,家庭以及社会支持会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支持与帮助[13]。家庭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活动场所,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提升患者生存质量的基础,家人以及朋友给予患者的帮助将有效的提升血糖的自我监测依从性。

2 护理研究进展

2.1强化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工作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监测依从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患者掌握健康知识水平的影响。因此通过针对老年患者展开糖尿病相关的健康知识讲座,向老年患者普及必要的糖尿病知识以及糖尿病的危害性等,能够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于糖尿病中自我血糖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同时也将有效的促进患者积极开展自我血糖监测。通过对老年患者讲解糖尿病的主要发病原理、临床病症表现、治疗方式与原则等,能够使患者意识的开展自我血糖监测的重要性,进而有效的提升老年患者的自我监测依从性,更好的控制糖尿病。

2.2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识 确保老年糖尿病患者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关于糖尿病治疗药物的主要作用机理、服用药物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不良反应等将有助于患者自我监测依从性的提升。使患者在用药治疗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医嘱遵循科学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计量等,禁止患者自行加大药量,或者停药少药等。使患者了解到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使患者做好充分的接受终身治疗的准备,提升老年人患者对于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的重要性认识程度。

2.3注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家庭支持与社会支持 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首先应该细致的了解患者的经济状况、家庭情况以及记忆力状况等,针对存在经济困难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该对其提供必要的帮助。针对家庭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应该适当选取价格较为优惠的药物,针对患者合理科学的制定用药方案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给予爱的关怀,了解患者记忆力情况,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用药物,并进行定时、定期的自我血糖监测。

2.4提升护理人员的服务质量 可以针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开通医疗咨询专线,确保老年患者在治疗和预防过程中遇到问题或困难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同时提升医患的沟通效率,畅通糖尿病患者的就医渠道,改善医疗环节,不断提升医护人员在糖尿病患者治疗与护理过程中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站在患者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主动理解和体谅患者的困难,做到切实为患者的利益着想,建立和谐、稳定的医患关系,使患者愿意配合治疗,不断提升患者的自我管理依从性。

目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血糖监测状况并不容乐观,这不利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有效疾病控制,导致患者血糖监测依从性较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患者的年龄因素、经济状况因素、文化程度、疾病知识的掌握情况、家庭以及社会的支持,以及血糖仪的可靠性程度等。因此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z测的依从性必须从这几个方面入手,逐步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对于自我监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的依从性,也才能提升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汪刘涛,薛燕,侯冉,等.影响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依从性因素的文献回顾分析[J].临床医药实践,2016,01:57-60.

[2]黄莹,蒋守芳.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研究进展[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6,01:59-62.

[3]邹建英,蒋青,成兴波,等.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笔应用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医药,2016,08:925-928.

[4]徐雪梅.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差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科技,2014,11:41-43.

[5]吴然,陈丽榕.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依从性的研究进展[J].护理杂志,2015,01:33-37.

[6]刘瑞芬,魏淑萍.综合护理对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8:246.

[7]周玲.延续护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08:1113-1115.

[8]程建群,肖锐霞.老年糖尿病用药依从性差的影响因素与护理方法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5,34:4871-4872.

[9]傅海静.家庭访视在老年糖尿病管理中的作用及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02:187-188.

[10]苏兰,李迎春,彭金玲,等.护理干预在2型老年糖尿病患者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2,04:289-290.

[11]王桂莲.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基层医学论坛,2012,30:4011-4012.

免责声明

中文期刊网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

期刊咨询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