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习意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实习意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实习意见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1

关键词: 师范院校 实习支教 见习 研习 体系建构

作为一种传统,中等师范专科学校一直致力于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中等师范学校或升格、或合并、或撤销,进入大学高等教育序列后,高校的学术性使得中师教育的师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被边缘化,几乎消亡殆尽。2012年2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强化高校实践教学环节,规定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因此师范院校都自觉不自觉地将实习延长至一个学期。但问题仍然存在,“教与学方式过于单一,知识陈旧与脱离实际,实践性课程薄弱”一直是困扰我国教师教育的三大突出问题。

一、密切与中小学联系,是师范教育的必由之路

重视教育实践是西方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突出特点。近年来,一些国家改革了过去那种单一的集中式实习形式,采取连续性、阶段式教育实习的方式,使实习时间贯彻在大学各个学习阶段,延长实习时间,扩大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实际教育工作能力。如美国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德国不仅在大学阶段安排了实践,而且规定了两年见习时间。法国则将教育实习系统化和制度化,安排了三类教学实习:即熟悉性实习,陪同实践实习,责任实习。英国的教学实践则是师资培养课程的重头戏,他们特别重视中小学的参与,通常采用与本地区中小学合作办学的方式,从而使师资培养密切结合中小学教学实际。欧美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就是密切与中小学一线的联系,高等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一起联合培养师范生。

纵观我国传统的师范院校的教育教学,不难发现: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是制约国内高等教育质量的瓶颈。提高师范院校教育质量必须首先在强化实践环节上取得突破,目前国内大学教育过分强调书本知识学习和系统理论讲授,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创新意识薄弱。对师范教育而言,要实现教师教育专业化,形成师范教育的不可替代性,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模式首当其冲。著名课程专家钟启泉建议,师范教育改革要改变脱离实践、教与学方法单一的倾向,教师教育课程应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关注现实问题,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反思紧密结合;引导未来教师积极参与和研究教育实践,立足真实的教育情境,主动建构教育知识,发展实践能力;帮助教师通过合作与反思解决实践问题,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

我们认为,除了课程体系、设置的调整外,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还在于必须大力更新教师培养的教与学的方法。长期延续的重知识体系、重传授和记忆与纸质考评为主的学习方式,应当转向更多采用问题为本的学习,转向参与式、研究性学习,更多地进行真实情景学习。如果我们仍然以灌输与记忆学习、应试性学习为主,缺乏问题意识,缺乏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善于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那么,在实施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校,他们将无法胜任工作。为此,师范院校需要在质和量两方面强化教师教育专业特色,改革传统的教育实习,实施以全面承担教师岗位职责为本质特征的教育实习,大幅度延长教育实践时间,增加教育实践的时间和强度,以培养师范生作为一个“完整教师”的责任心和执教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二、发挥师范生主观能动性,使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共同发挥作用

为了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同时帮助农村落后地区教育的发展,众多师范院校将实习放在了农村,命名为实习支教。农村地区实习支教,一方面的确使得师范生获得了较多的教学实践机会。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部分教师短缺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农村地区教学质量相对较弱,缺少优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实习有可能沦为一种简单机械的重复性劳动。再有,师范院校的大学生虽然有较高的学历水平,但是缺少实践经验,如果再无心于农村偏远地区的教育,则有可能使得本已薄弱的农村教育雪上加霜。师范院校应根据农村地区的这一实际情况,研究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对实习支教生的岗前培养工作,精选内容,优化方案,提高实效,使其实习支教前基本具备合格教师的标准,做到有备而来,避免带病上岗,使实习支教大学生到基层后能很快站稳讲台,独当一面。一方面减轻基层学校教师的负担,另一方面保障实习教学质量,特别是顶岗实习教学质量。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就是从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出发,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也就是在现有第七或第八学期一学期农村实习支教工作基础上,在第三学期设置一周的教育见习,第五学期设置两周的教育研习。充分利用首府省会城市或者大城市这一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丰富见识,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同时,明确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目的、内容、方法及考核评价标准,规范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能力,与一个学期的实习支教配套实施,切实提高其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及专业能力。

表1 见习、研习、研习各自目的、内容、角色

实习支教与教育见习、研习研究以“实践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自我教育”理论为切入点,遵循“认识—体验—理解—实践”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强化实践环节,方案在保障一学期的农村实习支教的同时,研究增设专业学习之初的教育见习、学习之中的教育研习。教育见习一般放在第三学期,时间为一周,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为主,主要扮演观察者的角色。教育研习一般放在第五学期,时间为两周为宜,主要以体验、理解为主,主要扮演研究者的角色。教育实习一般放在第七或第八学期,时间一般为一学期左右,主要通过实际演练和操作等方式,尝试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扮演实践者的角色。

罗杰斯认为,人类有机体有一种自我主动学习的天然倾向。教育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发展既是个人的需要又是社会的需要。而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关于人的主体性发展研究表明:人所具有的主体的“势”或“潜能”,具有内化和外化双向互动的功能。外化即人有做事、创造或活动的需求,不断地将自己的主体性外化为一定形式的文化,以确证自己的主体地位,提高自己的主体地位。另外,人又将所创造的文化内化为人的身心结构,提高人的主体地位和发展人的主体性。人的主体性就是在文化的内化和外化的统一过程中发展的结果,也就是说缺乏主体的活动,就没有主体的发展。

三、规范教育见习教育研习的性质、目标与内容

建立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明确其各自的性质和定位,发挥教育见习、研习、实习支教的各自作用,是师范院校实践教学的核心。一周左右的教育见习,主要以观察、了解、认识班级、学校基本活动为主,把握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基本方法。教育研习主要通过尝试、访谈、跟踪等方式,对小学教育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两周的教育研习主要通过体验、尝试、访谈、调研等方式,在见习的基础上,对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论证。对相关问题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和认识,具备基本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一学期的教育实习是师范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以获得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各科专业知识、技能作用于实际中小学教育和教学工作,以形成和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和锻炼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的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由于农村教师相对短缺,一学期的实习支教可以使得大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实践,在实践操作中完善和提高。

在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过程中,不仅注意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更应该关注三者之间的区别。使见习、研习、实习内容明确、目标具体、方法多样、途径畅通、计划落实,有章可循,有据可查,要求明确,评价科学,标准一致,全员参与,全程可控。切实将学生掌握的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形成教育教学能力,通过评价考核,使职业能力的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发挥教育见习、教育研习、教育实习的各自作用,缩短与小学教师工作岗位的距离,尽快适应中小学实际教学工作需要。

“参与是个体卷入群体活动的一种状态,既包括个体行为作为一种有形的实体,在群体活动中是否在场,又包括是否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等外显行为,还包括个体在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卷入和影响群体活动的状态和程度”。[1]个体的参与主要表现在个体成为群体活动中的一员,对群体活动施加影响并受其影响。“参与式”强调的是体验,它通过双向及多向互动、交流的方式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活动中掌握一定的知识,发展一定的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传统的教师讲授式相比,它的优势首先表现在能够形成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从而培训学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它可以将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通过交流充分展现出来,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在反思、构建中形成新的知识、新的能力。

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习者传递知识,而是学习者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必不可少,学习者不是简单被动的信息吸收者和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不是简单地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和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所以学习不单是信息的量的积累、输入、存储和提取,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这个过程是别人无法替代的。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教育学是由什么组成的……我们可以区分出教育情境、教育关系和教育行动。教育情境是那些构成教育行动的场所,是使成人和儿童间体验成为可能的环境和条件。而教育情境又是成人与孩子间特殊情感的教育关系构成,在这样的情境中,成人和孩子都为情境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教育的行动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间的体验。成人和孩子积极主动地带有意向性地投入到这种体验中。通过这种体验,一种特殊的影响力从成人注入孩子身上”。[2]教师和学生既是情境的创造者,又是情境的主要构成要素,他们与有意义的文字符号、有影响力的人际氛围、有感染力的物质环境等要素共同构成教育情境。

四、教育见习、研习研究理论依据

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学生开发生成,由学科内容走向学习经验的时候,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是一种“体验课程”。因此,教师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特别是大学生不再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因为教学过程与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构建与提升,课程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调动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教会学习,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这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特点和趋势。

有人将实践者的知识分成技术性和实践性知识。前者可以命题形式存在,可为人习得应用;后者包含知性、概念、价值观、态度等,只存在于使用过程中,只能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舒尔曼则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判断,即教育机智。这种判断需要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情境中,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通过领悟和内省获得。所有这些研究都支持实地经历和经验学习在教师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育现象,正是向教育智慧攀登的第一阶梯。”[3]同事间的讨论和交流是教学信息和产生灵感的巨大源泉,互动参与式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条件即兴创造,如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间的提问、质疑、讨论、答辩等。它要求参与者不仅在行动上有外现的行为体现,而且强调在认知的情感态度中有内在的融入。它遵循“平等参与,共同合作”、“尊重多元,形式多样”、“利用已有,主动构建”、“重视过程,促成转变”的原则。以此实现信息的交汇,思维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智慧的共振。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哲学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而且都要经历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这是人跟动物的最根本区别。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师范生,他们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较强的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具有不同程度的教育教学理论,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跟中小学生相比,已经成熟,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又包括态度的转变,我们在强调教师为社会发展承担义务的同时,也要努力满足教师个性发展、自我完善的价值需要。

注释:

[1]钟启泉.教师研修的模式与体制[J].全球教育展望,2001(7):12.

[2]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M].科学出版社,2001:95.

[3]苏霍姆林斯基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教[M].育科学出版社,1984:493.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郑金洲.走向“校本”教育理论与实践[J].2001(6)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2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教学管理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重要探索方向,为培养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更为激烈竞争的今天,高职院校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还需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以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工学结合”的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定位和办学方向日益清晰,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则是进一步明确了:“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2011年,《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件)中还指出:“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企业)对接。”一系列的政策支持和方向指导,明确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在高职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倍增的形势下,高等职业院校得到了快速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然而,教学资源与招生人数相比,其增长速度远远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如何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从而实现高职院校由规模效益转向优质内涵,确保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摆在各高职院校面前的难题。高等职业院校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必须不断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学结合”作为高职人才培养改革切入点的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然而,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的出现势必会引起管理、考核、分配制度、教学组织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特别是“工学结合”教学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1.教学场所较多不便管理

“工学结合”是由企业与学校共同组织和共同完成的一种教学模式,由于企业的参与,使得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组织形式得到了彻底的改变,为教学与生产搭建了对接的平台。但是,由于专业和课程的不同,学生有可能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岗位上学习,也有可能在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学习;一般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量不多,往往无法满足教学需求,同一班级的学生绝大多数分散在不同的企业实习;为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专业教学还经常需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特点和时间调整教学计划,“工”和“学”顺序和时间经常要改变,造成“工学结合”组织和管理的困难,教学管理不到位又缺乏监控,使“工学结合”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再加上部分家长和学生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不理解、企业对学校“工学结合”也缺乏热情,形成了“工学结合”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

2.“双师素质”教师不足

“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将学习和工作交替进行,在工作中学习知识,而学习过程要结合实际工作,要大规模的推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则需要大量的“双师素质”教师。在“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下企业进车间指导学生的生产实践,随时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然而,大部分教师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教师岗位,没有企业经历和实践经验,对到生产一线指导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再者,由于学校对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视不足,繁重的教学工作也束缚了教师能力的发展,加之投入与产出失衡的状况也使青年教师缺乏到企业锻炼的动力。因此,“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在具体落实时往往会遇到很多困难。同时,实践能力不足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适合“工学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立一系列适合“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3

关键词:实践教学;满意度;调查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66-02

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是我国最重要的旅游人才培养环节,培养和输送的专业人才是地方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本文结合云南省旅游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特点,玉溪师范学院旅游系一直在积极探索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可用、能用、好用的旅游人才。

一、实践教学设计思路

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设计是以学校应用型本科大学定位为基础,以构建实用性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旅游人才为目标来进行的。教学设计中逐步改变知识累积型重理论轻实践的培养模式,形成一套能让学生既具备较强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的培养方案。这是一套全方位的实践教学设计。旅游专业的实用性和职业化倾向,旅游人才定位的分层化和特色化是旅游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前提,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理论知识与实用性可操作性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需求,特别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中的重要性体现,分别按年级、专业课程、旅游行业构成等分类制定实践教学计划,构建出课程教学实践,校内外工作实践,企业调研、旅游资源考察等囊括了理论实践、实习实训、工作实践和毕业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核心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理论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深度和学习层次是区别于职业教育的根本点,但也可能陷入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误区,教学中往往特别强调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忽略实践性,为此专门对核心理论课程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设,实践对象的选择,深入实践是提高和检验学生实践能力的最好方式。“企业导师制”的实施使得企业管理层充分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形成旅游专业实习的特色和亮点。学生在每一个实践项目都有机会充当设计者和管理者。

二、实践教学效果实证调查

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围绕课程实践教学设计、实践方式、教学环节设计等内容,对已经毕业的2009级和在校的2010、2011级三个班学生发放108份调查问卷,对24名同学进行访谈。问卷回收105份,问卷的回收率为97.22%,有效率为95.23%。

1.实训课理论课实践教学效果。对课程教学效果满意度调查,以三门实训课程和8门核心理论课为对象进行。其中46%学生对实训课教学表示非常满意,46%表示满意,仅有8%的学生认为教学效果一般。这说明实训教学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教学效果良好。理论课实践环节设计满意度均高于50%,最高为76%。统计发现,同一课程在三个年级满意度呈递增趋势,说明专业教师对课程实践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加有效。48.45%的学生对企业考察实践最感兴趣,40.54%的学生对活动方案设计和情景表演感兴趣,这是三种最受欢迎的课程实践方式。深度访谈的意见与问卷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总的来说,学生对课程实践的满意度较高,但从学生的建议中我们意识到理论课教学的实践设计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课程的实践方式还趋于传统,缺乏创新。如何处理理论教学与课程实践的关系,提高学生的接受度和满意度还是专业教师应该更多思考的问题。

2.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满意度。旅游资源考察实习是旅游专业一项十分重要的传统实践教学活动。通过考察实践让学生了解旅游资源,感知旅游发达地区,结合市场调研、旅游产业认知、旅游线路设计实现旅游基础知识从课堂到现实的迁移,加深学生对旅游产业构成的认识,搭建旅游产业整体框架,为高年级深层次专业知识学习理解奠定坚实基础。考察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对一些突出的旅游现象和问题做出理性的判断分析。旅游资源考察的组织准备工作,我们从传统的老师包办模式转变为了“学生主导,教师把关”模式,给学生充分的自和参与权。因此,问卷调查中涉及的实习准备工作满意度最高,73%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在深度访谈中16位特别提及所参与的资源考察实习前期准备工作,认为是一个非常有意义且能够充分体现出综合协调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

3.旅游企业实习。旅游专业的企业实习由酒店、旅行社、旅游行政部门实习和毕业实习组成。问卷结果表明,学生对酒店实习的满意度较低,仅有17.8%的学生表示非常满意,42.8%表示满意,还有17.8%表示不满意;而参加过两次以上酒店实习学生的满意度为50%,并没有不满意者。经过访谈了解发现,学生对高星级酒店的实习期望值较高,对实习中的困难和辛苦预见不足,因此会有部分学生产生不良的情绪,而多次接触酒店工作的高年级学生能够正视酒店的工作,并有应对工作中的各种情况的经验,因此更能适应酒店实习,也能够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处理各种突况。

4.开放式问卷及深度访谈。本次调查设置了两个开放式问题,了解学生对实习岗位的需求和对实践教学设计的建议及想要通过实践得到的知识和技能。73%的有效问卷都对开放式问题做出了回应,24名深度访谈的学生访谈也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对企业实践的要求,学生们希望范围扩大、时间更长,导游服务实践内容应更加丰富、酒店实习的岗位更加多元,能增加管理岗位的实践机会,特别是人力资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实践教学的建议集中在学生的参与度上,希望在实践中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对实践教学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除饭店管理、导游服务等专业技能外,学生们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外语的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需求。

三、提升实践教学效果的思考

从此次问卷分析和访谈的结果看,我校旅游管理专业近年来开展的实践教学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整个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得到了大部分学生的认同,满意度较高。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可以进一步改进和提升的问题。

1.强化能力本位的专业培养目标。应用型人才的显著特点是直接为生产生活工作服务,要把发现、创造变为可以实践或接近实践,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综合应用知识、复合能力、开拓创业精神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旅游人才培养中,要强化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行业意识,使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有效对接,提高职业能力。从调查结果看,我们对知识体系的实践设计关注较多,而对语言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非专业能力的职业能力实践设计还应加强,应该在今后的实践环节设计和实践对象选择上多下功夫。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了解和理解我们所设计的能力培养方案,让学生意识到人才培养的双向性,即以培养方案为主线,学生应该主动地围绕培养目标塑造自我,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升自己的理论知识层次和职业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现行的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上较为完整,但对具体实践教学实施内容和教学手段、方法还应继续努力完善。一方面,在教学环节设计时要紧紧把握学科的特征、行业发展需要以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特色来完成,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理论课实践设计认同度很高,但是对实施满意度却相对较低,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学环节的完整性,而忽略了实施效果;如方案设计和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学生更愿意和旅游热点问题联系起来,更容易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互动。另一方面,与教学效果相关的评价机制改革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完善。虽然专业教师进行系统的实践教学设计,课时量比重较大,以核心专业可为例,每学期72学时,其中实践教学学时达到16个,占22%的总课时量,但是在考核评价中,还是以传统方式进行,这样的评价机制不免给学生造成了理论课程实践并不重要的错位认识。因此,需要修订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实践的参与态度,鼓励参与课程实践。例如,可以尝试采用课堂活跃度积分、实践卡片等方式,成绩中实践部分由积分和卡片数量来考核,这样就对学生的参与热情起到推动作用。

3.深化旅游人才与行业互动的培养模式。校企结合是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实习导师”的实践方式已经比较成熟,也取得了良好的实习效果;在以后的实践中,我们应该尝试突破单纯的“走出去”的培养模式,把旅游行业的精英“请进来”参与到学生培养工作中。可以选择包括酒店管理、景区建设、旅游开发商、旅游承包商、旅游中间商以及旅游业管理者等与旅游行业相关的成功人士、旅游研究者和从业者,使其在适当的时机真正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和教学活动,并非单纯的讲座、宣讲等,而是切实地参与其中。诸如,毕业论文的选题、指导和答辩,专业课教学的部分参与,实践一线的案例教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行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可以通过旅游行业成功人士的现身说法,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从就业的层面看,人才培养和行业互动能形成良性循环,行业精英也可以在互动中培养并发现人才,成为企业人才培养的基地。

4.引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在今后的实践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科研的引导和帮助,并争取形成有序的科研导师制度,从入学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逐渐建设起旅游专业的科研团队,提高旅游专业的人才质量,最终形成职业教育和理论研究两条实践主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专注于科研深造还是职业能力培养,或者两者兼顾,这样的培养模式更加系统完善,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4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构建;实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10C-0027-04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础,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之一。随着“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课程教学观被越来越多的认同与实践,合理有效地构建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教学内容与方式便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也是难点。[1]为了更好地适应市场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在高职药物制剂技术专业《药物制剂技术》课程中开展了理实一体化教材教学内容构建与实施的实践研究。

一、理实一体化是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理实一体化是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的需要

从2004年起,江苏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江苏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等文件,明确提出要“深化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努力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要求学校“积极组织专业教师以及行业企业的专家,依据专业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或学习领域为主线,组织编写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充分反映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理实一体化是学生面向就业市场提升岗位技能的需要

近年,招收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及相关药学专业学生的高职学校越来越多,使得就业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优势,必须持续改进课程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操作技能与创新精神,真正适应医药产业这一“朝阳产业”对于高技能劳动者的需求。《药物制剂技术》是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实践性强。由于药品生产的特殊性,药厂一般不接纳学生进入生产车间实习,即便是合作很紧密的企业也只是让学生远远地参观一下而已。学校实验室现有实验教学设备又与生产相脱节,在教学中无法完全复原工业生产,学生缺乏岗位工作技能的训练,极大地影响了《药物制剂技术》的教学质量。加强理论实践一体化,就成了课程体系改革的着力点。

(三)理实一体化是职业学校及教师发展的需要

市场变化使得专业教师必须准确把握企业对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要求的现实需要,通过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构建内容与生产联系紧密、与学生就业岗位、与职业实践接轨、能体现生产一线相关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2],同时与职业标准相对接的理实一体化教材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可以使教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握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平衡,成为合格的“双师型”教师,提升教学水平。

二、推进理实一体化的基本策略

(一)了解就业市场对岗位能力的要求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前提

要确保《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实现理实一体化,专业课教师必须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和岗位要求,这是构建课程体系、编写教材的出发点和前提。为此,《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企业调研、与行业专家座谈等多项活动来了解企(行)业的最新动态,更新知识,提升技能水平。同时,深入企业生产车间,按流程了解企业岗位种类及各岗位的工作要求,为构建《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团队针对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学生在《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及就业情况的基础上开展问卷调研,通过调查学校本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就业方向及所在职业岗位,了解相关岗位能力要求及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需求情况,进一步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定位,完善课程标准,为该课程教材开发及教学改革指引方向,提出实施意见与建议。针对调查结果,课程教学团队认为本校相关专业学生分布岗位群对合理用药、GMP知识、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与生产异常情况处理以及处方调配等技能需求较大,对设备维护保养、处方设计等技能有一定的需求,同时根据调研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式进行了分析。

(二)构建突出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体系是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核心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5

关键词:卓越检测师 教学联合体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253-02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erequisites for the joint training of college and local food and drug testing center, to explore the new mechanism of cultivating and testing talents to carry out professional practice. The college teachers and the technical staff of the testing center are jointly to guide the undergraduate internship testing positions. A professional model of excellence in the new model was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the spirit of innovation, practical abil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mployability, and teachers improved the overall technical level.

Key Words: Excellence Examiner; Teaching Association; Cultivation Model

技术多元化的当今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工程人才至关重要[1]。“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目的是为了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技术人才,服务国家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是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转变的一个重大举措,可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

因此,结合绥化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该项目以“卓越检测师”培养为目标,对食品专业实习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该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可促进地方院校和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联合培养食品检测人才新机制的建立。推动地方院校应用型专业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升高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就业能力[2],培养适应黑龙江省经济建设需要的高质量应用型、复合型食品检测人才。同时,不断强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1 地方高校与行业企事业联合培养检测人才开展专业实习的新机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操作性及实践性强的应用型专业,校外实践作为人才培养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对培养人才的规格、学校的办学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3]。

依据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三十条)为准则,为了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食品专业学生构建有针对性的实践教育方案,积极推动校外实践教育模式改革。在2011年12月,绥化学院与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签署协议合作建设绥化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成为双方科技合作与交流、执行区域性食品药品检测任务和应用型检测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2012年,申报并获批为黑龙江省食品检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绥化学院与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双方主要领导担任实践基地的负责人,逐步健全组织管理体系,探索实践教育基地的建设方案、建设思路、教学任务和管理保障机制。

食品检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依托绥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和行业主管部门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同建设。绥化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所是黑龙江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重点建设四家区域性中心所之一,作为食品检测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具有较为鲜明的行业特色和明显的技术优势,具有承担大学生实践教学任务的丰富经验和良好条件。实践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由学校教师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2012年,食品检测实践基地先后举办三期绥化市企事业单位食品检测及监管人员培训班,累计培训学员170人,学员在绥化市大中型食品企业和政府监管部门对保障区域性食品安全发挥重要作用。同年,绥化学院42名本科生在食品检测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至今为止目前已有150名本科生在实践基地完成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工作,并以过硬的检测技术投身于食品检验检测工作岗位。

2 校事企合作开展卓越检测师专业实习的新模式

在卓越检测师培养过程中,由参与共建的绥化学院和绥化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育的教学目标和培养方案,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组织实施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过程,共同评价校外实践教育的培养质量,并根据企事业单位实际需要开展人才培养工作。采取工学结合、互利双赢的建设原则,学校加大加强学生校内检测实训,提高学生基地顶岗检测实习适应能力,检测中心技术人员指导顶岗实习检测岗位,使合作模式无缝对接,实现双赢[4]。食品专业实习本科生参照国家标准检测方法,阶段性的由实习教师一对一指导,学习及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组成多人小组共同检测,到最后每位同学独立动手操作,完成乳制品、肉制品、果蔬、粮油制品、罐头、冰淇淋、饮料、饮用水等各类食品的检测,并协助实习教师制定出检测报告。在实习过程中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得以巩固,学习能力、设计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得以提升;检测过程中个别样品前处理步骤繁琐,时间长,需多次重复精准提取,培养了学生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由于当前各类食品企业存在着不同的质量问题,企业对检测人员的需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对样品进行标准化前处理,对液相色谱和气相色谱进行上机操作,以及简单的维修维护,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强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绥化学院食品专业专任教师具备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但仅在某一研究方向或领域开展深入钻研,由于食品种类的多样性,特性存在差异,每位教师不能全面掌控所有食品的检测方法及操作。同时食品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在不断的扩展和更新,因此需要专任教师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共同开展全类食品的检测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检测实践水平,掌握先进的实际操作技术,了解最新的行业动向;而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相应也在理论知识上不断提升,二者互相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不断强化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专兼结合指导教师队伍由高校教师和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共同组成,协调共同完成检测任务,调动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校内外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综上,以卓越检测师为培养目标的实习,是以行业企事业单位需求为导向,以检验工作实际为背景,以提高专业实习期间检验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事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目标为背景,改革专业实习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检测师资队伍,扩大合作育人规模与效果,着力提升专业实习期间学生的检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检测实践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以绥化学院与绥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建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为平台,研究专业实习管理体制与协同育人模式,校局双方深度合作开展为期一年、高质量的食品药品检测专业实习,实习效果显著,合作模式实现双赢。

参考文I

[1] 蒋志鸿.法国工科生五元合一企业实习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

[2] 周萍.工科本科生企业实习问题研究――以H大学光电信息工程专业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2011.

教育实习意见范文6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商务英语;翻译;广东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79

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涉外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国际商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扩大,我国社会对商务英语类文本翻译的需求也相应不断增大。广东省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地区和我国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长期坚持经济国际化的发展战略,亟需大量高素质的商务英语翻译人才。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实践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和途径,在整个高职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定为商务英语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高职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以培养学生英语翻译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翻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方法,掌握各类型商务文本的文体特征和各种翻译技巧的使用,为将来在商务英语翻译等相关岗位准确规范地翻译各类商务文本奠定坚实的基础。商务英语翻译的实践教学,是目前培养学生商务英语翻译职业能力的最主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商务英语翻译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受到高职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高职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总体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高职教育确立了实践教学的主体教学地位,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有高职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的实践教学的探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在教学制度上确立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将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项目写入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商务翻译、外事接待等岗位,确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广东中小企业和生活产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熟练掌握基本的商务知识及技能,能熟练运用英语从事国际商务活动的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本课程旨在通过课堂内教学和商贸企业、翻译公司的实践操作,使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能够运用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及时解决国际商务交往流程各个环节出现的各种商务翻译问题,培养较高的翻译素质。

2 根据目标岗位素质要求和实践教学理念进行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设计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翻译的原则、技巧,并能将书本知识运用于翻译实践中,提高英汉语言知识和语言应用能力,熟悉公司翻译业务流程,培养商务英语翻译的专业素质。根据目标岗位素质要求和实践教学理念进行了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设计,突出“学生能力本位”思想,征询学院专家和企业管理人士意见共同设计了以实践为主的商务英语翻译课程。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课程内容实践性强,确保学生翻译专业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3 建立校内校外翻译教学实训基地,结合学生顶岗实习,提高学生职业能力

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翻译公司典型操作流程,虚拟翻译公司,采用语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引进翻译公司典型工作流程,把学生分为若干翻译小组,按照公司翻译流程完成指定的翻译任务,并进行课堂展示、讨论和评比。学生通过翻译实训掌握商务英语翻译的基本步骤、标准和原则,英汉语义逻辑分析,基本表达方法和实用的翻译技巧,提高商务英语翻译的效率和质量。

在校外实训基地,引进企业整体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文化、实现教学、实习、培训全真化,实现校企零距离接轨,采取订单式的产学研结合,以职业需求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摒弃了陈旧教学思路和方法,教学做相结合,使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学中做,理论实践一体化,有条不紊地安排理论授课和实践教学环节,逐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通过广交会实习和承接企业翻译任务,学生在实践工作中进一步了解英汉语言文化、思维、语法、逻辑、语义等方面的差异,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和语境,选择合适的目标语表达方式,提高翻译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4 对商务英语翻译教材内容进行筛选、修改,摈弃陈旧材料

选择符合时下社会企业需求的材料进行翻译学习,摒弃陈旧、过时的翻译文本。笔者对一些企业的专职翻译人士和已毕业学生进行调查采访和资料收集发现,商务英语翻译岗位一般接触公司名称、企业宣传资料、产品商标、商务函电、商务合同、产品说明书等翻译资料。因此,商务英语实践教学教材应以这些方面的内容为主导。同时根据广东行业企业特点,对广东省主要产业和广东省一些大型企业的相关资料进行翻译的集中学习和练习。

5 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实践能力

在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中,将语境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英汉比较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开展学生翻译竞赛,将企业资料的翻译作为比赛内容,以赛促学,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翻译的积极性和潜能。通过翻译竞赛,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变被动消极的接受知识为主动自觉的吸收知识。把沉闷的封闭式课堂教学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开放式课堂教学,让师生在和谐融洽的合作中轻松愉快的学到新知识。

6 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网络平台资源,确保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

使用数字语音室和自主学习中心,利用多媒体网络平台资源,使商务英语翻译教学更加高效,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翻译实训的参与度。同时,学生能够浏览教学共享课件,进行自主学习、自我测评,使学生从被动知识接受者转化为主动的知识学习者和实践者,更有效地确保了商务英语翻译实践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购买了蓝鸽多媒体教学平台,使用商务英语翻译软件进行教学和学生自学,翻译资源丰富,教师能够通过多媒体数字化平台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翻译实践教学和学生自主翻译训练及测试,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明.论商务英语翻译教学与应用能力培养[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1).

[2]张慧.任务型教学法在高职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大学,2010.

[3]李镔.基于就业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