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影视欣赏 艺术修养 音乐教育 智力发展

近年来,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影视欣赏和音乐教育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少儿早期影视欣赏和业余音乐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和巨大进步。

当前不少的教师和家长,不但没有提倡启发少儿看电影,培养他们影视欣赏的鉴赏能力,认识人生的道理,而且还把看电影当作洪水猛兽,百般阻挠,使许多少儿出现逆反心理。

前苏联影视理论家P・尤列涅夫在《银幕的造型世界》的序言中指出:“如果没有电影和电视,那么现代人的生活将是不可想象的”,这句话充分肯定了影视艺术对现代人业余生活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如果没有对影视艺术的审美是不可想象的。影视艺术从一个全新独特的视野参照文学,参照社会和人生,它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作者美学观的再现,也是导演、演员等人的美学思想、感悟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一种展现,“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但是,它本身已成了一种异常复杂的现实”,“由于电影画面含有各种言外之意,又有各种思想延伸,因此我倒是更应该将电影语言同诗的语言相比”,这种画面的诗的语言同样具有认知、开智、审美、立德的功能,如果我们只是让学生“走马观花”,那将会使学生丧失培养影视阅读的能力的机遇,也失去了熏陶学生情操的有利机会,而我们如果能合理地创造性地把影视欣赏和教学结合起来,我们也就创造了一种新的“教学文化”,也为提高一个人的终身的文化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语文教学通讯》台刊上专辟了“影视欣赏”、“歌词欣赏”、“书法欣赏”等栏目,并把它纳入了文学鉴赏的范畴,可算是远见卓识之举。而在语文实验教材的《语文读本》第四册中也收录了《一江春水向东流》、《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等八篇中外著名影视剧本。我们有理由相信,影视欣赏的开展将会为少儿教育改革的深化提供一个新的生长点,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端。

孩子习惯于消极的满足,而这种满足往往仅仅是不由自主的视觉印象,孩子仅仅是‘看看’而己,艺术印象也是一带而过,没触及到个性,没引起思索,没有提出任何问题。这样的看欣赏影视是不可取的,甚至有时会对少儿带来很大的危害,如果少儿只停留在视觉阶段而不能深入下去,不能让少儿领悟其中的艺术魅力并感受理解最终养成审美判断的能力,即使看过电影,那也只能算是一种“凑热闹、好玩”而己。

我们也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或家长组织少儿去看电影,都要求他们要写观后感,他们一听要写就兴味索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就在于我们往往先以教育者的姿态限制了他们的自由,他们产生了逆反心理,再好的影视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再好的动机也往往没有成效。这时候,最好的做法是首先“顺其自然”,有条件的教师和家长可以与少儿们探导影视的视觉效果、人生道理以及影视的艺术魅力。

20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德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请注意这里的“借助”二字,让少儿先以一种自由的心态去感受,他们才会“主动”“愿意”。比如在知道少儿要学习《祝福》一课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先通过介绍叶圣陶的《一生》和柔石《为奴隶的母亲》等小说激起学生兴趣,然后简单介绍鲁迅的《祝福》也是关注旧社会妇女命运尤其是后妇女命运的经典之作,接着就让他们观赏影片,少儿心无旁骛地看完之后,在大家兴致勃勃的讨论时,教师和家长可以不经意似地评价电影,“电影中有个情节是小说中没有的呀,导演怎么不尊重原著呢?”这样,不少的儿童和少年会在课余引经据典分成两派开始争论了,因此,“顺应”学生的审美心理并非无为而治,而是一种艺术。

影视艺术为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的教学创造了很大的空间,“长文短教”、“长文新教”就有了可能。以《陈奂生上城》为例,我们可以让少儿们在这篇小说中“找焦点”(黄宏小品),让学生在比较中去认识不同的作品表现主题等的异同之处。以《失街亭》为例,学生先观赏影视剧,然后就可跳出情节从人物的心理神态语言以及当时的形势等方面具体理解街亭之失的责任该谁来负。研读的切入点小一些,同样可以牵一发而动全身,收到良好的效果。

审美是影视欣赏和文学作品教学的共同需求。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才能在影视艺术和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才能为少儿终生积淀下深厚的文化养科,为培养少儿懂得影视、欣赏影视、热爱影视奠定坚实的基础。

笔者认为少儿只会欣赏影视是不够的,正如法国大文豪雨果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教育能促进个体智力发展,已在实践中证实,并得到全世界公认。

从生理上看,音乐的学习,无论是唱歌、舞蹈还是器乐,所使用到的生理器官比其它任何学科都多,每个生理器官都有相应的神经中枢,随着各生理器官的协同活动(音乐学习需要眼看、口唱、脑思、耳听、手动甚至四肢及全身的运动),各个相应的神经中枢也在协同活动并建立了相应的自然联系。久而久之,一个器官及其神经中枢的活动也会牵动其它器官及神经中枢的协同活动;其次,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左肢的频繁活动大大促进了右脑的发育,克服了重左脑轻右脑的现象,使脑的左、右两部分相辅相存,协调发育,这样个体对音乐的学促进了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发展。

从心理上看,少儿阶段出现了两个智力发展的高峰期。三――四岁和六――八岁是开发培养智力的黄金时期,而当孩子在这一阶段被领进奇妙的音乐世界后,他们的精神愉快兴奋,求知欲望强烈,智力视野开阔活跃,这对儿童身心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素质培养。近年来,随着业余器乐演奏等级的成功举办,学习钢琴、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等乐器的学生与日俱增,以至每年暑假期间的等级考试盛况空前。无疑,业余器乐演奏等级考试的出现大大推动了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为:

一、由于“考级”的成功举办,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面,培养了孩子们的音乐素质,发展了他们的智力,促进了全面发展。

二、“考级”制度的实施,对业余音乐教育起到了指导和评价的作用,这有利于教师及时检查修正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系统化和全面化。

三、“等级”考试客观上为高等艺术院校 提供了选才的沃土,提供了优秀生源同时为全社会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在充分肯定早期业余音乐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目前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误区。

一、学习年龄太小。部分家长片面理解早期教育,往往在孩子三、四岁或四、五岁时便不顾客观实际擅自主张让其学习,接受技能训练,笔者认为,多数孩子最好从六、七岁开始学习;学习时间太早往往是弊大于利(少数身体、心理发育迅速的孩子除外),这是因为:

个体智力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是3―4岁,这一时期的多数孩子无论从生理和心理上来看都不宜于接受乐器训练。因为他们的手指柔软易于变形,易于疲劳,不宜长时间做单调的动作,更难于完成学习所有的基本技术。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孩子的注意、记忆等基本心理特征极不稳定,能力低下,其脆弱的神经系统难以担负起学习乐器所有的心理负荷,这一阶段学习,往往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并且极易产生恶劣的负效应。

六――八岁是个体智力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己长得相当结实,手指机能也得到了较大发展,能做较为精细、准确、协调的动作,而另一方面,孩子注意力的稳定性加强了,记忆也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自我控制能力也有了发展,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受能力也有了较大发展。所以,笔者认为多数孩子可从这一阶段开始学琴。

实际上,早期音乐教育不仅是学习器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创造条件让孩子自由地听听中外名曲,观摩高雅的音乐会,讲讲音乐家的小故事,做做活泼有趣的音乐游戏,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专业化倾向明显,这是业余音乐教育中的一个突出问题。部分家长和教师不顾客观实际向孩子增加太大的压力,向孩子布置太多太难的曲目,进行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笔者认为在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教师和家长应以专业的规范要求孩子,但绝对不能过分地进行纯技术的训练,因为这无论从早期教育的实质还是从少儿身心特点来看,这样做都是不适当的。

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音乐教育,从来都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在培养人”。而早期业余音乐教育正是要培养少儿美好的心灵,启迪开发少儿的智慧,陶;台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知识面,以促进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家长和教师应努力创造宽松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对孩子的启发、鼓励,通过游戏,欣赏等多种方式调动机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而不能不顾实际单纯地进行大强度的技术训练,这样,才符合早期音乐教育的目的。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时,不能带有太多的功利目的,以实际情况来看,每个学习钢琴、小提琴的孩子都要成为演奏家、作曲家也是不可能的。仅以成都地区为例,大约每三百个学习钢琴的孩子中仅有一个能考上川音附中钢琴主科。所以,在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必须坚持正确的培养目标。至于专业化,家长们应保持平常心,说不定也会有水到渠成之时。

三、学琴进度太快。这是急功近利思想在教学上的具体表现,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早期业余音乐教育的实质缺乏明确的认识和理解,过分注重技术训练,过分追求教学进度,甚至出现了一部分学生因为考级而只会演奏考级曲目的现象。笔者认为,早期业余音乐教育中这种重量不重质,盲目追求速度的做法十分有害,这是因为:

从少儿身心发展来看,虽然六、七岁孩子的身体已有了显著的发展,但其手指机能依然很低,不能长时间大强度地接受技艺训练。所以练琴必须适度,既不能一曝十寒,也不能集中突击:其次这期间孩子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其知觉、注意、记忆等心理特性带有很大的不稳定性,同时个体在音乐方面的差异也客观存在,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反复、重复的原则“重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不断的重复中加强注意,达到记忆和发展思维的目的。

音乐知识的学习和音乐技能的掌握绝非易事,它要求孩子付出时间、付出心血,因为即使一首简单的儿歌也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渲染手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教导学生,指导学生了解学习音乐知识,更重视指导学生掌握音乐技能,有时还要讲述某些与音乐相关的知识、轶闻等。显然,如果教学进度太快,只能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以器乐学习为主的早期业余音乐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在它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由于上述教育误区而导致了在某些方面的失败:一是部分孩子在初学时兴趣很大,技能提高很快,可是三、五个月或半年之后都相继厌学,停滞不前;二是家长带孩子学琴断断续续,缺乏持久性三是家庭与教师缺乏配合,随便调换教师;四是部分学生不得不中途而废,干脆不学了,等等。这些不良后果的产生原因复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部分是孩子的确缺乏音乐先天条件,但笔者认为,多数问题的产生应该说与教师或家长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有关。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高等示范院校;人文素质;音乐教学;影响

一、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教学意义

人们在人文层面上达到的发展程度或者具备的综合品质我们称之为人文素质,人文素质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对生命、意义及价值的关注,注重对学生精神追求下的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等层面的内容的关注。通过教学环境以及教授专业知识的影响帮助学生将其自身的道德标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人生态度等转化成个人修养和气质是培养人文素质的教学目的。目前,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对于其音乐教育事业来说已经必不可免,其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都是我国未来基础音乐教育的精英力量,因此他们担任着传播音乐的重要使命,所以除了要求有足够高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之外,对其文化内涵的深度也有着很高的社会要求,他们不仅仅需要可以有效的传授音乐专业课程,还需要具备在教授专业音乐课程的同时帮助学生学会做人的哲理和能力。

二、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影响

1、对学生专业技能以及理论学习的影响

在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中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学中往往在注重训练学生在专业技能层面上能力的同时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人文素养层面的能力力度不够,从而使得很多学生的文化素质不足,知识结构单一化的现状。文化素质层面上的薄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象力、表达力以及思维能力都较差。需要明确的是,音乐与社会生活的文化内涵以及文化背景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在人文知识层面上的水平直接影响到了其自身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因此,人文素质的欠缺将导致学生在学习中难以充分理解与音乐文化相关的多元文化,从而使得学生学习能力的结构单一,短板较多,只可以对乐曲的演奏技法进行认识而不能正确的体会品味到蕴含在乐曲之中的内涵和寓意,造成学生在演绎作品的时候缺乏感彩,无法达到与作品在精神层面上的共鸣,从而缺失了音乐本应该具备的审美意义。

2、对审美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审美教育,而在审美教育之中音乐教育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所以推动我国的音乐教育对于素质教育的教学成果来说意义重大。作为一种审美艺术音乐教育是通过听觉来教育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情感认知的培养。所以应当明确的一点是在培养师范音乐专业学生的审美教学中应当立足于对学生正确审美认识的树立。我国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中音乐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平均水平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学生欠缺审美能力和情感认知能力,无法准确的理解把握到音乐作品,对音乐作品的认识模糊,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审美教育效果。

3、对教学实践的影响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其音乐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和目的就是培养出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也是贯穿于整个音乐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在我国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学过程中仅仅单一的着重于对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忽视了教育课和文化课的重要性。导致了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文化素质水平不足,单一的知识技能结构,综合素质水平较低,不利于学生未来对我国中小学基础音乐教学的快速适应。学生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表现出较低的人文素质,教师无法明白的将问题讲述清楚,无法对背景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阐述,只能单一的进行技法等方面的演奏,从而导致了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效果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的接受填鸭式的技法灌输从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感觉课堂枯燥乏味,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同时也不利于对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主动性的培养提升。

三、提升我国高等师范学院音乐教育中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联系

首先,相关教学工作者应当提高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提升生源素质,在录取学生的时候,除了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方面进行要求,还需要加强控制学生的文化课功底。其次,注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当在对学生的教学课程设计安排中合理的设置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内容比例,有机的结合这两大知识内容的教学,帮助学生在学习好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文化素质水平。作为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精神文化一定关注,为学生营造足够的精神发展空间,仅仅只注重学生的功课学习效率是不符合当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应当传承教书育人的教学理念,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通过人文理念的教学手段提升音乐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意识,促进学生的品格健康发展,陶冶情感,力求培养出人格完善的全面型音乐人才。第三是基于我国相关的音乐人才培养理念,将教学实践紧密的与基础音乐教学相融合。树立起既符合国家教学理念又具有时代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在积极的探索研究中科学合理的改进完善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而有效推进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人才培养的进程。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教学工作者在音乐教学中应当更新树立起正确的符合时展需求的教学理念,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切实的为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努力,为社会培养出具有高人文素质的全面型音乐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思思.音乐教育开拓大学生创新思维的研究――以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为例[J].才智,2016(32)

[2]樊洁.基于“Flipped Classroom”理论的公共音乐课堂教学研究――“讲台=舞台”模式引入高职《艺术修养》课程的教学实践[J].亚太教育,2016(33)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 中小学 音乐 合唱教学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身是一个悲剧。”合唱作为音乐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作为学生进行音乐实践的重要园地,作为学校艺术教育成果的重要体现形式,在培养高素质的一代新人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因此,中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这种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中小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下面就中小学音乐教学活动中如何更好地教好合唱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合唱有了兴趣,才能自觉唱好每一个音符,领会歌曲表达的感情,平时课堂教学中通常以兴趣入手,对同一首歌进行合唱与独唱对比欣赏,通过欣赏让学生体会到合唱带来的巨大感染力。合唱教学的基础训练能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优美的音乐不仅能引起人的美感,而且使人大脑轻松、精神愉快,以满足人的生活情感及精神食粮需要,培养学生的听觉能力,感受合唱的魅力。在课堂上有计划地进行简单的合唱训练,通常从节奏入手,过渡到分声部视唱旋律,从简单的轮唱再到两个声部演唱,循序渐进,达到较好的合唱效果。

二、科学的方法

1.每位歌唱者一定要充分理解和运用气息发声和控制方法,因为在整个声乐功能系列中,歌唱呼吸是最重要的一环,是整个歌唱建筑的基础,因此必须明确呼吸的重要性,重视练好歌唱呼吸的基本功。

2.正确的发声要与正确的咬字、吐字相结合。通过字、声结合练习提高唇、齿、舌的灵活运动能力,使之更完美生动地表现歌曲情感和内容。

3.歌唱发声时,还要注意音准、节奏训练,通过发声练习,逐步掌握连、顿、强、弱等全面的歌唱发声技巧,丰富歌曲表现手段,增强歌曲演唱能力。

4.从开始练声起,就要同音乐结合起来,即练声要有良好的乐感。音程、音阶一方面是肌肉、音准、气息、共鸣等方面的技术练习,另一方面是乐曲的组成部分,给它们以音乐活力和生命。

三、合理的教学细节

1.关注学生的眼神。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凭借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理念想尽一切办法转变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课堂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课堂上学生的眼神无时无刻不传递着各种微妙信息,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观察、解读学生的眼神和表情的变化,根据学生的变化细节,改变课堂教学节奏或教学法,力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2.关注学生的语言。教师上课时一定要关注学生的小细节,决不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一节优质的课堂源自于对细节的追求。要深层次挖掘错误,纠正错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要观察学生的发言踊跃情况,学生是否投入其中,老师要适当给予指点、帮助。老师只有关注学生表现的细节,并采取应对措施,改变课堂气氛,及时调整学生注意力,才能真正体悟到课堂教学的内在心意。

3.关注学生的行为。课堂上老师要完成教学任务,就一定要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对于观察的问题,老师要灵活处理,使自己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统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关注教学细节,是对课堂中学生充满真切关注和终极关怀;关注教学细节,必须用眼观察、用心倾听、用情感受,才能及时捕捉与提炼,并科学地加以利用,方能提高教学艺术,提升教学品质。

四、自身修养

1.认真教学,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师风修养,形成高尚人格,有一颗进取的心。要提高自身师德修养,首先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师德的首要基础,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很好地为学生“解惑”,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

2.要热爱学生,对学生有博爱之心,以诚相待,宽容和有强烈的责任感。这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应该爱每一位学生,不管学习如何,甚至不管学生的品行优劣,都应该付出爱心,一视同仁。教师对学生的爱的情感,能转化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力量,赢得学生的爱戴和尊重,激发他们对教师的亲近感、信赖感,对学生学业提高、知识增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4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改革

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对国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素质教育要求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使得教育工作中的瓶颈得以消除,而更加与素质教育相适应。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是音乐教育工作顺应潮流、顺利开展的保障。

1. 音乐教育相关理论

音乐是一种将声音作为表现形式的一种艺术,通过这种形式来激发人们的情感,对人们的情感状况和生活形式进行表达。音乐具有较强的艺术气息和感染力,能够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望被唤起,培养学生的良好人格。

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来对人进行塑造的一种教育形式,将育人作为重要的目标。中小学音乐教育是德育和美育得以实施的重要途径,是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

2.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中小学音乐教育经过了数年的实施,但是仍然存在一种不良的发展形势。中小学音乐教育多是将音乐课程当成了歌唱课来实施,很少学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并且很多音乐教师并不懂得音乐知识,也不能够正确使用相关音乐器材。使得更多的中小学仅仅是教学生一些书本上的传统观的歌曲,不能够对学生的智力进行培养,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能理解歌曲所处时代和情景的状态,甚至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感觉。

在中小学学校中,音乐课程的设置单纯的是应对检查,仅把它作为一种形式对待,没有深入学习的理念。不重视音乐教育,不支持教学投资,影响课程的良好进行。学生也对音乐课程没有很好的认识,有时候将课程当做学习外的玩乐课对待。

素质教育的提倡,使得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成为必然,要求学校正视音乐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行激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音乐中发挥出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的才能,使得学生健康的成长。

3.中小学音乐改革策略

3.1 音乐教育模式的改革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进行多元化的课程设计,在音乐中添加数学和语文甚至英语相关知识,使得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能够学到音乐以外的知识,加深学生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联想和创造能力。

音乐教育要适应当地的文化特色,对本土音乐有所涉及,使得学生在生活体验中体会音乐的生动性和艺术性,能够使得文化得以传承,并且能够得到创新,促使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3.2 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对学生的需求进行充分的考虑,使得学生能够自由的表现,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使得自己充满乐趣和自信,能够激发学生的潜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家长和老师在课上和课下,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与音乐相关的时实践机会。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的表达,有利于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身心进行了解,引导学生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使得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地锻炼脑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造才能。

3.3 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

良好的品德是学生成长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要注重情景设置,在课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通过音乐中的学生融入度来使学生提高德育认识。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鼓励学生形成音乐人格思维创造,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使得德育的形成得到极大的促进。在音乐课程中对美和善的内容进行设计,通过音乐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善和美的境界,使得学生的人格得到净化,形成好的品德发展基础,对德行和良知形成一定的积累,认识到品德的完美境界。

3.4 改善教育观念

中小学学校要正确地认识音乐教育的作用,加大音乐教育的投资。招聘专业化的老师,负责中小学生的音乐课的教学工作,并对他们进行培训,使得他们有机会到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机构接受训练。为音乐老师的良好课程的进行提供条件,支持音乐老师购买相关音乐器材。音乐老师要负起责任,在对新的课程上,要使得自身的素质得到提高,不断的丰富音乐和思想教学认识,与新的音乐课程相适应。音乐课的实施中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学习中主人翁意识,使得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教育,自觉主动地学好音乐课程和其他相关课程。通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学好音乐课程,使得学生接受良好的培养,得到良好的发展。

4. 结论

根据以上的分析,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不尽如人意,为了使得学生得到良好的培养,需要对当今的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音乐教育的良好进行,需要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等得共同努力,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音乐课程设计中注重现代化的思想,改善教育工作中对音乐教育起到抑制作用的理论和思想。将课程设置为多元化的形式,充分利用多种渠道和所具有的资源,对中小学音乐教育进行完善。改革与现有教育不相适应的体制,探索新的道路为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支持,使得中小学生得到全面培养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文.浅析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精神的塑造[J].音乐大观,2012(11):15.

[2]董李洁.新形势下音乐教育改革浅见[J].音乐大观,2012(7):15.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5

1 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国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历经了20多年的发展历程,普遍起点晚、起点低,没有形成完善的教育体系,多数高校没有独立完整的音乐院系,而是作为高校教育的一个分支挂靠于人文学院或校团委。学校对于音乐教育重视不够,缺乏对音乐教育基本设施的投资建设、对教师外出学习培训的支持、对相关专业资深专家学者的引进。

1.2 师资力量薄弱

(1)师资力量薄弱的外部因素。在师范类、综合类高校中,有音乐专业的院校不占少数。然而,理工类和农业类院校却少有音乐专业,相对于有音乐专业的院校来说,没有音乐专业的院校的师资力量就薄弱许多。由于没有独立编制的音乐教育机构,没有独立的管理、人事和经费,这些高校也没有条件进行音乐教育的研究,没有条件组织带领学生们参加高层次、高水准的艺术实践活动。

(2)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内部因素。就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而言,目前高校音乐公选课的教师所具备的专业知识较为狭窄。多数教师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或师范类院校,在校期间所学专业为某一音乐领域,他们只是对音乐的某一分支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而非在庞大的音乐体系。高校开设音乐公选课的目的在于,普及音乐知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的音乐知识可以不深入,但一定要广泛、丰富。然而,教师所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课程要求显然是相违背的。

1.3 教学内容单一

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音乐选修课程的内容过于单一,课程内容通常由视唱练耳、基本乐理、中西方音乐史、声乐器乐作品欣赏等几部分构成。这一现象的产生,与高校教师所具备的音乐艺术功底,高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投资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作为教师,要对音乐知识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引导学生;作为高校,要大力投资音乐教育建设,才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更优质的学习环境。(例如,开设数码钢琴课则需要建立数码钢琴教室)。较之于国外名牌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开设的音乐艺术基础知识、古今音乐历史知识、音乐的理论和创作、音乐表演技能训练、音乐艺术学术论文创意写作、音乐艺术多媒体设计、音乐艺术导演编排、数字音乐艺术的理论与创作等一些音乐教育公选课程,我们的课程设置显得陈旧而单薄。要想与世界接轨,我们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1.4 部分学生对于音乐选修课程的偏见

根据调查,在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上,选修音乐公共课程的学生存在着这样一种倾向:30%的学生认为,音乐选修课程比起其他选修课程更容易拿到学分,课堂内容则可听可不听,随自己的心情而定。这暴露了一部分学生群体选修音乐公共课不是想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而是以拿学分为主要目的的现象。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写其他学科的作业,玩手机、看小说等现象屡见不鲜。思想上的偏见使这部分学生上课不听讲,对音乐选修课不以为然。因此,他们也就无法进一步理解、感悟音乐所带给人们的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和文化传递功能。

2 强化高校音乐教育应对政策

2.1 加强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

要加强高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首先要改变高校对音乐教育的管理模式,应尽快设立独立的音乐教育机构,设立统筹学校音乐教育的校级管理部门,由校级领导担任分管工作,从而推动学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在音乐教育的软硬件设备上,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例如,购买基本的音乐器材、投资建设表演场地等,以及加强学术间的对外交流、组织教师参加培训、进修学习等。这些都有助于高校音乐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

2.2 提高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要解决教师所具备知识结构与课程目标要求之间的矛盾,改变高校音乐公共教育课程内容单一的局面,首先教师要做转变,除了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自身所擅长的音乐领域之外,还要丰富自身对音乐领域中的其他分支及其他学科知识的了解和研究,做“一专多能”的教师。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

2.3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教育的价值

(1)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教育功能。音乐的教育功能主要在于能培养人的感知、想象、直觉以及思维能力的发展,还能培养人的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传递能力。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利用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美妙的音色来表情达意,能够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撼学生的心灵,对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观念起到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

(2)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审美功能。法国雕塑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从一切事物中发现美。是一门伟大的艺术。音乐中也存在着美,我们要发现音乐美,就必须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这种能力是建立在我们对于音乐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织体的认识了解之上的。而音乐公选课上所讲授的内容,对于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就有着这样一种引导作用。

(3)引导学生认识音乐的文化传递功能。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音乐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内涵,从多层次、多角度反映着人类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生活,使每个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在音乐公选课上,通过教师对于不同历史时期音乐文化及音乐作品的讲解,能够使学生广泛地认识社会,了解历史,把握音乐发展的脉络。在增进自身文化修养的同时,也为音乐文化的传递贡献了一份力量。为学生树立这样一种思想观念,是教师在音乐文化传递过程中所肩负的一份责任,也是贡献的一份力量。

对音乐教育的认识范文6

1、审美性。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内容与音乐表现形式都具有极强的审美特质,都具有审美性的特征。早在2000多年前,古人就非常重视美育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通过音乐进行审美教育。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就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即使在现代社会这种教育理念依然具有强大的社会实用性。音乐教育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审美特质,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感悟美、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现在音乐教育要重视音乐课程的审美特性,能够充分挖掘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能够以美育人,不断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2、实践性。音乐是一种实践性的艺术,这种艺术来源于实践生活,也必须要能够应用于实践生活,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突破。音乐教育的实践性非常强。实践性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特性。音乐的语义是不确定的,音乐内容的具体形态也是不确定的,无论是进行音乐创造还是进行音乐学习,都必须要经过实际聆听的过程,经过演奏,演唱等实践活动,才能保障能够创造出优秀的音乐作品,才能保障队音乐作品有真正的理解和认识。音乐创造和音乐学习过程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另外,音乐不是简单的理论,必须要有音响,有节奏,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能真正的演奏音乐,聆听欣赏音乐。音乐中有音响,音响效果如何,也需要实际聆听才能判断。音乐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能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体验,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有效聆听,对音乐作品的有效创编、演奏和演唱。

二、音乐教育审美性和实践性融合的必要性

目前,音乐教育存在着效果不理想的情况。造成音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只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而忽视音乐教育的实践性,是造成音乐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要解决这种问题,必须要能够把音乐教育审美性和实践性在教育过程中实现融合。一直以来,音乐教育只重视审美教育,不重视实践教育,也就是说,不重视实现审美性和实践性的融合。这就导致学生缺乏实践体验的机会,缺乏音乐实践的机会。这种教育,导致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传统的音乐教育中,一直是教师在唱独角戏,教师在课堂上围绕音乐教育的审美性,积极地传播中音乐作品的审美方面的知识和技巧,音乐教育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样,音乐的审美品质,学生其实并不能有效把握,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教育目的也不能有效实现,音乐教育的效果一直不理想。要想解决这种问题,在音乐教育中,必须要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性和实践性,能够实现二者的融合,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创造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才能使学生真正品味感受到音乐作品的美,使学生能够深切地受到审美教育。同时,也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把握音乐的审美特征,在实践中,学生才能够积极地表现美,创作美,表现美,这样,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养才能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无论是从改革音乐教育的角度研究,还是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衡量,音乐教育审美性和实践性实现融合是非常必要的。

三、音乐教育审美性和实践性融合的策略

1、教师转变音乐教育观念。要实现音乐教育审美性和实践性的融合,作为教师必须要能够转变教育观念,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审美性与实践性融合的必要性。在教育过程中,要能够积极实现音乐审美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教师要认识到,音乐教育的目标不能简单地定位为为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作品的美,领悟到作品的审美品质。这种目标缺乏实践过程,是难以实现的。教师要认识到简单地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作品的美,并不能使学生真正受到美的教育,很多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接受美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也会受到很大影响。而在音乐教育中,突出实践教育,在引导学生认识到音乐美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展示音乐的美,表现音乐的美,这样,学生的音乐学习积极性才能得到充分的调动,音乐学习效果才能更为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用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2、重视学生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和提升是需要长期的实践过程才能实现的。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重视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是学生音乐素养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时候,学生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诠释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音乐美的感知能力,才能把握作品的内涵,并通过自己的实践表现出音乐的独特美。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地引领学生感知音乐美的能力,提升学生鉴赏音乐美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能够深入在学习和钻研,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音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内容都是丰富多样的,通过简单的学习练习学生很难感受到一些有难度作品的创作意境,也难以把握音乐作品的高难度的表现手法,只有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学生才能真正的完美地把握高难度音乐作品的艺术风格,学生才能对音乐作品有正确的解读和诠释。提升学生音乐感知与建设能力,才能为学生成功地变现音乐的美,创造有魅力的音乐打下坚实的基础。3、重视学生音乐想象与创造力的培养。在音乐学习过程中,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生才能在有效把握音乐作品的精华,并能够在音乐实践中创造出最优秀的作品。音乐的语言是不确定的,从感知音乐美,进行审美教育角度而言,音乐教育需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同一部音乐作品,不同的学生进行感知鉴赏,其体验和感悟是不同的,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必须要能够从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联想能力入手。在音乐作品创造过程中,只有想象力和创造能力强的学生,才能真正把握音乐的美,并能够通过艺术创造表现音乐作品的美。从音乐实践角度上讲,也需要能够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想象能力,教师需要能够先引入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在品味欣赏音乐作品的时候,能够发挥想象力,对音乐作品内容进行不断丰富,通过这个过程,启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则需要能够借助音乐实践教学实践。在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不断激发学生音乐创造的激情,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音乐创造实践,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精神上或者是物质上的激励,通过这种途径,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想象力和创造能力。4、教师要加强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在音乐教育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用心发现音乐的美,领略表现音乐的美,通过自身的实践表现音乐的美,是需要教师认真研究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音乐教育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手段,创新音乐教育,能够积极挖掘学生潜力,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之路上不断有新的发现,有新的收获。目前,在音乐教育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者的教育理念落后,教育者不重视音乐教育方式创新的问题。现代的音乐教育内容已经相当丰富,教材内容设计和选择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要是保持着一致的,新颖而实用的教育内容基本上能够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作为教师需要做好的重点工作是能够研究学生的需要,对教育方式进行创新,对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教育者要积极学习新的先进的音乐教育模式,要大胆地改变传统教育模式,积极利用网络手段丰富教学方式。教育过程要突出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作品的创造和表演活动,要能够采用先进的教育方式,诸如案例分析,鉴赏等手段,通过微课,翻转课堂等手段进行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这样,才能促进地提升学生对音乐学习持久的动力和热情。另外,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能够提升自身引导教育能力。这样,才能做好音乐教育的引导工作,教师才能通过自己的有效引导使学生能够真正的发现、感受到音乐作品的魅力,提升感悟美,表现美的能力,为学生音乐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

作者:李丽珍 单位:九江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