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1

关键词: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后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02-01

一、物防是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基础

1、完善学生公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安全设施的配备

近年来各高校学生宿舍发生明火事故增多,经调查发现主要是学生违规使用大功率电器、电线私接乱拉造成的。学生违章的深层次原因在于高校学生公寓的基础设施不到位,给学生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如有热水造成学生使用大功率电器烧水。因此,只有不断完善学生公寓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学生的住宿环境,积极关心学生的基本生活需要,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公寓的安全问题,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2、加强对学生宿舍区内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保养

目前,许多高校将宿舍管理商业化,以承包的方式交由社会企业管理,企业出于利润和成本的考虑,宿舍投入明显减少,安全防护意识明显淡化,造成学生宿舍区内消防设施的检查、维护和保养不到位,这一现象应引起高度重视。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消防设施进行深入、细致的检查,及时更换过期或损坏的消防设备,确保消防栓不生锈,消防管道内有水,保证在火险发生时能够发挥作用,同时要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的畅通。

二、技防是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关键

1、安装智能用电管理系统

高校学生公寓内的火灾基本是由大功率电器的违章使用造成的,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它的主要原理是通过电脑控制每个宿舍的最大用电负荷,电脑、充电器、照明等电器可以正常使用,但像电热毯、热得快、电吹风这类大功率电器一旦使用,用电负荷瞬间增大,电脑便及时识别,将宿舍内的电源自动切断,使大功率电器无法使用,待大功率违章电器拔出后一段时间,系统会自动恢复宿舍内的供电。一定程度上使宿舍内发生起火的可能大大降低,消除了安全隐患。

2、完善公寓的监控系统

高校学生公寓失窃现象频发,内盗与外盗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同时不法分子的作案方式也越发高明。鉴于此,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各高校有必要通过完善公寓的监控系统,增强公寓内的安全系数。在学生公寓的公共区域如宿舍管理站门口、宿舍内的进门入口、走廊、楼梯等地方安装监控设备。公寓内的监控一方面可以防止非本公寓内的人员进入,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减少内盗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对已经发生过的安全事件,可以通过回看监控视频,查找线索。有资料显示,安装了监控系统的公寓比未安装的发生偷盗事件明显减少。

3、提供个人贵重物品保管箱

针对学生公寓频发的贵重物品被盗现象,各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可以专门为学生提供个人贵重物品保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贵重物品(如笔记本电脑)存放在箱子内,这样可以避免人不在的情况下贵重物品被盗情况的发生,这一安全服务措施能够从源头上防止贵重物品的丢失。

三、人防是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核心

1、增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学生既是公寓的主体,也是公寓发生火灾事故或者盗窃案件的受害者。为了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追根溯源,学生自己是最重要的因素,学生要不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提高自防自救能力。作为办学主体,各高校要紧紧围绕学生安全知识的积累与实践,从多个层面,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宣传和教育。在入学报到后,抓好人学安全教育,对其进行消防法规、防火灭火知识、灭火器的使用以及自我逃生方法的介绍与相关演练。

2、成立公寓学生自管会发挥学生干部的桥梁作用

学生公寓是学生共同生活的家园,成立公寓学生自管会,可以发挥其联系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公寓管理员助手和监督学生行为的作用。其成员来源于学生,代表学生,可以有效地跟同学沟通与交流,能够对公寓安全氛围的营造添砖加瓦。公寓学生自管会成员可以由学校牵头,选聘一些有责任心、细心的普通学生、学生干部或者学生党员。通过学生自管会,加强引导学生自我管理,让学生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及榜样作用,从而带动其他同学积极投入到加强自身防盗意识、维护公寓安全的工作中去。

四、制防是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的保障

1、制定和完善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制度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俗地讲是没有规则(即制度)的限制,人的行为就会陷入混乱。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也一样,高校应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使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得到保障,让学生公寓的安全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如制定《学生公寓日常安全管理制度》、《学生公寓安全检查制度》、《学生公寓防火防盗须知》、《学生公寓安全用电须知》、《学生公寓值班制度》、《学生公寓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等等。当然,在制定和完善制度时,要做到科学、规范、合理,体现人性化,使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2、制定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高校学生人数众多,突发性事件发生的概率较高,这也成为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突发性事件处理不及时,措施不到位,极易使场面失控,给学生造成更大的损失或伤害。制定一个全面的、科学的学生公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可以使坏的影响或损失大大降低。各高校要对这类预案的制定引起足够的重视,预案要体现全面性,将学生公寓内可能出现的情况都考虑在内。成立专门的工作组,建立校、院系组织信息网络,随时做好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与处理,增强实战性,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参考文献:

[1] 徐德凯.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措施研究[J].管理学家, 2011(5)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2

关键词:校园安全文化;隐患;安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263-02

一、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概述

校园安全文化是在校园内部营造一种安全意识与氛围,以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与健康,促进校园正常生活秩序的稳定运行。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安全文化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它与我国积极倡导的和谐文化有深刻的联系。和谐文化最核心的内容是崇尚和谐理念,体现和谐精神,大力倡导社会和谐的理想信念,坚持和实行互助、合作、团结、稳定、有序的社会准则。现有的大学校园安全文化主要体现在:室内及课间活动安全(教室、实验室等)、楼道安全(挤压、践踏事故)、体育运动安全(体育运动、运动会)、交通安全(行走、自行车)、自然灾害事故(火灾、地震)、游泳安全、偷盗、诈骗、打架、暴力、滋扰、设施事故安全、卫生安全等。

二、大学校园安全存在问题

大学校园是一个人群集聚的场所,其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将会严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和生活秩序。校园安全存在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通安全事故,随着私家车的增多,各高校的校内交通处于令人堪忧的状态,人与车或车与车之间各种级别的摩擦常有发生。二是火灾事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火灾是威胁学生人身安全的重要因素。有的学校整座教学楼、试验楼、食堂被烧毁,严重影响了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甚至烧死学生。三是盗窃案件,高校在安全防范工作中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部分师生的安全防范意识较差,离开办公室和宿舍不随手锁门,将贵重物品随意放置在公共场所等等,这些都给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有些无法提供破案信息,致使案件侦破困难,犯罪分子长期逍遥法外。四是刑事案件,校园刑事案件中,当事人不少是在校大学生。他们中有的是由于社会或校园治安状况不好,被不法分子无端伤害;有的是由于学生本人缺乏警觉和自我保护意识,致使受到了本可以避免的侵害;也有个别大学生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沦丧,为琐事大动干戈,为私利胆大妄为,由此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发生在大学校园的刑事案例诸如打架、吸毒、杀人、诈骗、、抢劫等等。五是意外伤害事故。有的学生在校外游泳不幸溺水,有的学生在登山中不幸遇难,有的学生在校园体育活动中由于意外原因失去了年轻的生命,有的高校食堂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等。由于行为不当,缺乏安全常识,或者管理不善,未能采取应有的安全措施,造成了高校师生员工人身受到伤害的惨剧。处理这些事故有时使学校的全局工作受到牵制,对学校稳定造成影响。六是其它类型安全事故。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意外事故还有传染病、食物中毒、跌伤、砸伤、触电、自杀、国防安全等等。意外死亡不仅给当事人的家庭、亲友带来了相当大的痛苦,也对学校和社会造成了很大损失,大学生自杀自残现象是在大学校园里发生的另一常见的安全事故。

三、大学校园安全事故预防

校园安全文化建设是提高师生安全文化素质的一项系统工程。校园安全文化作为安全文化延伸和扩展,也具有很强的系统特征。校园安全文化强调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整体性,追求系统的协调和发展。同时,校园安全文化运用文化手段将安全的最终目标化为校园的价值系统,并通过价值系统的运行实现目标。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广大师生生命与财产安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1.坚持安全教育,思想不放松。从源头抓起,开学迎新的第一天,学校各系部可以给每位新生配发《新生宝典》《新生入学温馨提示》《大学生安全知识读本》。军训前分别进行院、系、班级的集中安全教育及个别教育,开学后安排安全教育进课堂,组织老师及学生会成员不定期下寝室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同时还先后组织保卫人员给新生举办安全知识讲座,运用发生在校园内的各种案件教育学生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注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养成,时时处处注意防火、防盗、防骗、防人身侵害,学会冷静对待网络、手机、就业等信息,善待自己,关爱生命。

2.重点排查火灾及各种隐患。为防患火灾隐患,深入校园排查整治。学校保卫处不定期联合各系部、学生处、后勤集团对学生宿舍、高职公寓等人员密集场所进行全方位的火灾隐患排查与整治工作,对在排查过程中发现的突出问题,立即采取果断的整改措施。对因特殊原因无法及时整治的火灾隐患及时上报,不留死角盲区。多与街道、派出所协调,清除校园周边的隐患,加强校园安全设置的构建。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3

要改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真正实现高校的“长治久安”,应围绕营造“和谐社会,平安校园”这一主题,结合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开展和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切实预防、控制和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发生率。

【关键词】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平安工程建设

近年来,各种与大学校园有关的违法犯罪案件时有发生,还有大学生自杀事件、火灾事故、交通事故等不稳定因素严重威胁着高校的稳定秩序与和谐发展。要改变高校学生安全管理的现状,真正实现高校的“长治久安”,应围绕营造“和谐社会,平安校园”这一主题,结合高校后勤保障工作的特点,开展和提升校园安全管理,切实预防、控制和降低各类安全事故和隐患的发生率,以达到安全管理由传统的事后追踪转变为事前预防控制,建立与现代教育相适应的高校校园安全管理体系。

1加强组织领导,在思想与认识上高度统一

要求领导从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出发,探索解决校园安全问题的方法,成立专门的校园安全环境综合治理小组,分管不同的安全问题,落实责任制度,实行“责任到人”制度。坚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坚持实行考核奖惩目标管理制度,坚持逐级签订责任书,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创造安全保卫工作群防群治的新局面,使安全责任落实到人。针对大学生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社会化的新特点,各级领导要结合实际自觉落实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关于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有关文件规定要求,采取科学的对策,提高认识转变观念,以人为本,加强校园安全管理。

2要加大隐患排查力度,确定整治重点

许多矛盾若能提早预见、及时做工作可以在早期化解一些纠纷,若能妥善处理也不至于使事态扩大。因此,对各类影响高校稳定的问题要做到提前发现,提前处置,使问题控制在初始阶段,这对于建设平安校园是十分重要的。要以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和发展稳定大局为目标,从加强体制、机制和法制建学校,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时,应加大隐患排查力度,重点从“人防”与“物防”两个方面做好排查工作。在人防方面,应该建立相应的专兼职巡逻队伍,严格执行门卫制度,保证学校24小时重点部位有人巡逻,加大校园巡逻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不留死角。

在物防方面,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投入,加装防盗门窗与监控设施,不断提高学校自身的防范能力。同时,还要以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明显改观,师生的安全感明显增强,建立维护学校治安安全的长效机制为目标,提出开展集中整治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的相关要求,对校园和周边环境存在的治安隐患,进行摸底排查工作。

3要强化高校安全保卫制度建设,构建学校治安长效机制

3.1完善预警应急机制。庄子日:“安危相易,福祸相生。”预防为主,就是要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因此,应建立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并将预防工作放在前面,树立预防为主的安全观,认真分析学校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加强信息的搜集、筛选、核实、汇总等工作,并在工作中不断予以修改和完善。高校安全工作面临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必须适时拓展保卫队工作的新思路,创新保卫队工作的新模式,使得预警应急机制逐步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需要。

3.2定期巡逻制度。如果应急机制主要集中处理突发性校园事件,那么,定期巡逻制度则属于推动平安校园建设的常规制度形式。应该按照重点部位和实际情况制定巡逻时间、路线,明确巡逻职责,重点部位半小时巡逻一次,这样保证遇到紧急情况可以用最快的时间赶到现场,要实现校园“110”与校园家属社区“110”实行24小时巡逻制度,确保平安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该采用电子巡更系统及监视系统,对巡逻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保证巡逻到位,不留死角与巡逻盲区。

3.3强化校卫队的管理制度。一方面,实行双签查岗制度,督促值班干警每天不定时到学校各个执勤点检查执勤人员的值班情况,每天两次的双签对查,确保值班质量以及各个岗位执勤在任何时间内均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定期实行治安大检查制度,及时排查校园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不断提高校卫队的危机处理与防范技能。

3.4推进竞争机制、奖惩机制建设。要讲地位平等、讲优胜劣汰,充分地调动每个能动个体,参与工作研讨、民主决策,采取量化考核的方式评优选贤。将竞争机制与奖惩机制挂钩,对于表现突出的,及时给予物质鼓励或精神鼓励,并要明德慎罚。

3.5采取调查走访制度。深入各个单位各部门进行调研,请师生们对学校安保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广泛收集师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的治安隐患,力争将各类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通过加强学校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建设,确保学校整治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学生能够健康成长,进而推动平安校友活动取得全面的胜利。

4做好法制与心理教育,全面提高师生员工依法办事的能力

4.1应该健全和完善学校领导与教师法律法规的学习制度与检查制度,提高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依法行政与管理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坚持法律进课堂的教学设计,确保学校教育成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课堂。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落到实处,做到依法建制,依法管理,全面提高师生依法办事的能力。

4.2充实大学生心理老师队伍,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咨询专家等定期来高校进行心理咨询,及时了解大学生心理动态,对他们答疑解惑,使其释放压力、倾吐衷肠,协助解决学习中、生活中、与人交往中等各方面的实际问题。进而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遇到各类困难,能够自行排解或解决,预防可能发生的各类问题、事故、甚至是自杀或犯罪行为。

5加强高校的信息网络建设

传统意义上的“人防”和“物防”举措已不能满足学校日益发展的需要,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应当走信息化道路,提高安全防范措施的科技含量。

5.1进一步完善视频监控系统。在校园的进出口和重要设施的出入口都安装上电子摄像头,在学校的制高点安装超远摄像头,保证每一个关键点和校园全况都在值班室的掌控之中,从而防止校园不安情况出现,提高校园治安环境。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4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政党、军队、政府、社团、学校等)。

安全是人类防范生产、生活风险的状态与能力。风险包括来自人为、自然或者人为自然组合的事故、灾害、突发事件等因素。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的安全状态和提高安全保障的能力,可以预防、避免和降低事故或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控制和减少事故灾难或者突发事件对社会安定和社会经济的影响。安全文化是人类为防范(预防、控制、降低或减轻)生产、生活风险,实现生命与健康保障、社会和谐与企业持续发展所创造的安全精神价值和物质价值的总和。是安全价值观、信念、最高目标、道德理想、传统、风气、行为准则的复合体。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社会安全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子系统,是高等学校在长期办学、育人、发展实践中,为保障师生员工的安全,建立完善和谐的安全环境,并使全体师生员工形成良好的安全价值观、态度和素质,从而积累的具有高校特色的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类别

1高校校园安全观念文化

安全观念文化是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再好的设施,再完善的制度,如果没有全校师生的自觉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都将是空壳和摆设。安全观念文化重在安全知识教育和安全自救、安全预防知识的普及,使安全意识变为全校师生的自觉行动,成为各项工作中优先考虑的要素,成为工作安排布署的必有内容。

2高校校园安全行为文化

是指在安全观念文化指导下,学校人员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行为准则、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表现。行为文化既是观念文化的反映,同时又作用和改变观念文化。现代高校需要发展的安全行为文化是进行科学的安全思维,强化高质量的安全学习,执行严格的安全规范,进行科学的安全领导,掌握必需的应急自救技能,进行合理的安全操作等。

3高校校园安全管理(制度)文化

管理文化是指对学校组织(或企业)和组织人员的行为产生规范性、约束性影响和作用的文化,它集中体现观念文化和物质文化对领导和员工的要求。校园安全管理文化的建设包括从建立法制观念、强化法制意识、端正法制态度,到科学地制定法规、标准和规章,严格地执法程序和自觉地守法行为等。

4高校校园安全物态文化

高校校园安全物态文化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表层部分,它是形成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条件。从安全物质文化中往往能体现出组织或学校领导的安全认识和态度,反映出校园安全管理的理念和哲学,折射出安全行为文化的成效。所以说物质是文化的体现,又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校园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物态文化体现在:(1)人类技术和生活方式与生产工艺的本质安全性;(2)生产和生活中所使用的技术和工具等人造物及与自然相适应的安全装置、仪器、工具等物态本身的安全条件和安全可靠性。

三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特征

文化性。校园安全文化能确保安全的价值观、精神风貌、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利用文化的功能提高安全思想观念。

规范性。高校校园安全文化能对错误的安全意识进行纠正,并对师生错误的安全行为起排斥作用。

系统性。一是目的性:保护学校师生在从事任何活动时的身心健康。二是全局性:需要全局、全方位、各层次以及学校各种资源的参与。三是层次性:它需要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次的协调、配合。

包容性。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多领域价值观、思想意识等各方面的集中体现。

渗透性。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深入师生的心里需要广泛地宣传,不懈地教育以及传播。

四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功能

影响功能。通过高校校园安全观念文化的建设,影响决策者、管理者和执行者对安全的态度和认识,强化大学每一个成员的安全意识。

导向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影响校园师生的道德、伦理、观念、情感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使校园每一位成员逐步提高对安全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提高其安全修养,改善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使其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安全态度和安全信念。

激励功能。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借助群众效应和从众心理,引导高校成员自律,产生安全行为的自觉性。通过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其树立正确的安全学习和生活的思想以及观念和行为的准则,使其形成强烈的安全使命感,激励每一个人形成持久的驱动力,在校园和各组织内部建立强大的安全文化氛围。

约束功能。通过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安全观念、安全伦理道德在全校师生思想上的扎根,以及安全科技知识被他们所掌握,使其对安全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使其对安全的价值有正确的理解,他们就会自觉地按安全的要求去约束自己,去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安全意识成为一种自觉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人生观和现代安全价值观,用新的安全意识和新的安全观念指导自身的活动,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

五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发展

新世纪需要高安全素质的大学生,如何使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安全素质,已引起教育界有关方面的重视。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近年在大学校园出现的一个崭新的现象和理念,它和大学生的安全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大学生四年是在校园中生活、成长,校园的安全人文环境因素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大学生个体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建立完善、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对大学生安全素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文化”范畴的一个方面,同时也是安全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它即具有“文化”的一般属性,如物化性与精神性,也具有其特殊性,如与安全相关的理念、行为规范、心理体验、语言交流等。

安全作为人类的基本需求,是和人类一切活动相关的。有关安全的观念、思想、情感、意志、心理、行为、自然物质(包括科学技术)等,都将以一种综合的“人化”了的精神体系出现在现实世界,它是一种有意义的现象世界,这就是所谓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包含了人对自然世界规律性的认识和人的安全价值观念。

具有精神性特征的安全文化总是力求全面、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本质,这样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才能保证达到自己的安全期望。另一方面,人的安全价值关系体现了对安全文化的需求与依赖。人类之所以要创造一个安全文化,就是人类在自身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认识到,依靠物质的手段,如安全设备、安全仪表、安全工程设施、安全技术等,大大提高人类活动的安全度,这些都是必要的、积极的。如果仅仅如此,将远远不能满足人类发展对安全的高级需求。人类创造安全文化就是要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和实现人类本质安全的目的性,安全文化是人类身心安全和健康的基石。

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高校为维护广大师生的正当利益和保障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通过安全宣传教育、完善校园安全设施和安全监管制度,以预防和消除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各项活动中发生的安全事故,进而营造稳定、和谐、安全校园环境的一种文化现象。

校园是继承和传播人类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是否保持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优美的校园环境,直接决定着一个校园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而这,有赖于良好校园安全文化的建立。只有全校师生员工安全文化素质得到切实的提高,校园安全文化才会产生强大的作用和精神力量。要真正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那么首先就必须高度重视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将它的建设纳入到学校重要的议事日程当中,做到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向以推广安全系统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管理转变。要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的渗透提高人们的安全价值观,并进一步规范人们的行为。

此外,近年来与校园有关的重大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大学生自杀事件屡见报端,校内外导致学生伤亡的火灾事故有增无减,校园盗窃、诈骗等侵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屡有所闻,交通伤亡事故也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盗窃案件成为校内发案数量最多的一类案件,约占校园全部案件的80%以上。案件的发生,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与高校现有安全管理体制和运行制度不够完善有关。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保障校园安全的法律,各高校在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参考文献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5

一、女大学生成为弱势群体

2007年,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开办了“走进校园”座谈活动,第二场座谈在中央财经大学举办,主题就是“女性大学生安全问题”。一例例发生在女大学生身上的悲剧、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据,让媒体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女大学生安全问题。

现代社会,女性虽然一直在向社会呼吁并用行动证明“女性,我的名字不是弱者”,但在治安、刑事案件中“女性,你的名字永远是弱者”却是不争的事实。刑事被害人学理论认为。性别与被害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性别的差异,女性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使她们在被害的种类、性质上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在侮辱、家庭虐待、拐卖妇女等犯罪的被害人中几乎大都是女性。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同样面临来自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各类安全威胁和挑战,成为校园安全问题的弱势群体。面对严峻的安全形势,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女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维护好女大学生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

二、女大学生的安全现状

1.社会生活给女大学生带来的“困惑”。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越来越难,而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的用人标准使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求职中的性别歧视使正处于人生转折期的女大学生产生巨大心理冲突和压力,加之社会不法分子对女大学生的种种欺骗、利诱,以致出现女大学生用“美人计”求职求来了性骚扰,被骗人财两失的事件屡见不鲜。新华网曾登载了一则《欺骗+骚扰,女大学生的“非典型”艰辛求职路》的报道,讲述了一个漂亮女生刘兰英应聘的真实遭遇。《成都晚报》曾报道一起找工作被骗女大学生跳楼自尽的事件。24岁女大学生金某因多次找工作未成,且被不良职介骗钱而且跳楼自杀身亡。女大学生因为缺乏维护自身权益的有效途径,求职的“困惑”挥之不去,一些女大学生还患上了“求职恐惧症”。对于那些因为家庭经济贫困、需要边读书边做社会兼职的女大学生来讲,也面临着同样的欺骗圈套和性骚扰的困惑。另外,女大学生外出活动时,也必须高度提防不法分子的欺骗、诱惑和人身侵犯。

2.学校生活给女大学生带来的“烦恼”。在大学校园有这样一种说法,“高中时代,爱情是奢侈品。少数人拥有得起。大学时代,爱情是日常用品,没有很寒酸。”而大学的现代爱情故事多数以谈恋爱的女生受到生理的、心理的伤害为结局。女大学生未婚先孕、人工流产不再是校园里的新鲜事。我们不得不呼吁:女大学生请尊重你自己,呵护你自己。另外,形形的骗子利用女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容易上当受骗的弱点,进行校园诈骗,“女大学生校园内碰到借卡男生,被骗银行卡”的事件在各地高校校园常有发生。还有一些偷盗分子利用女生自我保护能力低的弱点,潜入女生寝室偷盗甚至侵犯。就在大学校园内,女生也面临着比男生更多的安全隐患和烦恼。

三、女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与思考

面临新的安全形势,高等学校相关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须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思考,更新教育观念,充实教育内容,健全保障机制。维护学校稳定。笔者从关怀女大学生顺利成长成才的角度,提出建构“四位一体”女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建议。

1.以维护校园稳定为出发点,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领导。高校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学校与社会的安全稳定,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成长成才。《普通高等学校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学校各部门和有关群众团体或组织要相互配合,积极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防范能力。然而实践中,高等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与管理时,存在着重管理轻教育的现象。很多学校在维护校园安全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且有一套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在对学生自身安全教育方面,却存在着很多不足,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安全教育就更为弱化。高等学校相关领导和教育管理工作者应从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全局出发,加强对安全教育的领导,提供制度上、经费上、人员上的保障和支持,努力构建完整的大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形成领导重视、相关责任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

2.以安全文化建设为着力点,创造校园群体氛围。大学校园安全文化是高等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实践中,经过长期积淀,不断总结完善形成的、由学校决策层倡导、为全体师生员工所认同的并与学校文化有机融合的安全价值观、安全理念和行为准则,是师生员工对安全健康的意识、观念、态度、素养和能力等的综合。高等学校应该将安全文化建设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和建设。在良好的安全文化熏陶下,大学生才能树立起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伦理道德,获得较好的安全防范意识与安全知识,养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在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中,应注重从女性生理和心理的层面,从“女性视角”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女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女大学生认识自身和周边安全形势的水平。在良好群体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下,女大学生群体会逐渐变“要我注意安全”为“我要注意安全”,并转化成一种安全行为习惯。

3.以女性教育课程为切入点,提高女大学生自我防御能力。目前,国外许多大学已开设了女性研究的本科课程,不少高校还将女性学纳入了主流学科。而我国只有少数大学开设了部分女性学选修课,但从全国来看,女性学课程建设还是处于起步孕育阶段。笔者认为,国内高等学校应该学习和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把女性教育课程纳入高等教育课程体系,有针对性、规范化地开展女大学生教育。如在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学生中开设女性类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女性类的公共选修课,举办各类女性学知识讲座,通过多层面、全方位地普及和渗透女性教育,提高女大学生对自身生理与健康的认知水平,从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和自我防御能力。

大学校园安全管理范文6

关键词: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 组织优化 安全管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在宏观的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我国高校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高校的校园面积大幅扩大,特别是近年来许多大学校园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建和再开发,在这种扩张过程中出现了部分城市干道穿越校园的现象。另一方面,高校校园开放力度不断加大,高校与社会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开放式的校园内人、车骤增,给校园交通安全带来诸多安全隐患。基于这样的背景,原有的校园交通的模式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如何妥善规划建设、组织管理校园交通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现状,提出可行的校园交通系统组织优化与安全管理建议。

一、校园交通的特征

高校的不断扩招,使得大学校园日趋饱和状态,步行的人流、非机动车和机动车在校园内相互交织形成了复杂的混合交通流,而校园内的交通组织又没有城市交通那么规范有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交通暂时瘫痪的现象。

由于大学校园一般使用统一的作息时间表,因此学生和教师在作息时间表的指挥下呈现出阵发性的特点,从而在特定的一些时间点呈现出交通流高峰现象,使交通瘫痪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加上高校的对外业务的不断扩大,大量的外来车辆出入校园,且外来车辆对高校校园交通管理及停车场情况不熟,校园范围内又无交管执法部门,进入校园后乱行乱停,从而使本已严重饱和的校园交通雪上加霜。

二、校园交通的组织优化

1.交通优化的指导思想

针对校园交通的上述特征,高校校园交通组织的指导思想应定位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当今世界先进的管理思想,我们在校园交通组织和管理中也应该始终贯穿这一理念,以满足人的最大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即优先保证校园内集中、大规模教学活动的交通需求,然后根据各类校园的规模、布局,选择合理有效的交通系统,实现各种交通出行方式的相互协调。

2.交通系统的优化

(1)老校区的组织优化

虽然现在南京很多高校都已设置了新校区,但仍有大量的老校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仍在使用中,而这些老校区大多数采用的都是传统的棋盘式道路网布局,即人车共处于同一个水平标高上。对于老校区,要想对道路重新规划“进行加宽”可能很难实现,但可通过诸如将步行道穿插在绿化之中、在校园内实行道路定时限制机动车通行等措施来实现对现有通行方式的调整,从而创造一个步行者优先空间。

(2)新校区的组织优化

对于新建校区,可以构建步行交通系统。建立步行者优先空间并不意味着杜绝机动车行驶,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以行人为导向的,人车和谐共存和发展”的校园环境。例如:尽量考虑构成环行道路网,将机动车道安排在人流比较集中的核心区以外,形成环行或半环行道路,再引出若干尽端式支路,通向各建筑物;将校园主体建筑群和核心区安排为步行优先区,在步行空间与其他功能区之间利用绿化台阶等手段,设立足够的缓冲带,创造一个安全有序、互不干扰的交通系统。

三、校园交通的安全管理

良好规划的实现离不开合理的管理,校园的交通安全是高校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尽可能地消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交通管理是必不可缺的一个环节。但是因为高校的保卫部门并无执法权,所以在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难度。

1.建立健全校园交通管理制度

学校应根据各自校园所处的地理环境、校园面积、学生数量、道路状况和机动车的容量等特点,将道路交通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引入校园,在校园内执行以国家法律为主、学校制度为补充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校园交通管理制度,对校园机动车的行驶路线、行驶速度、停车要求作相应的制约,这样才能在管理中做到有章可循,加强管理力度,有效控制外来车辆,及时处理、纠正违章行驶、停车的行为,减少校园交通安全隐患。

2.改变校园交通管理方法

学校交通管理部门应改变交通管理方法,从以往的静态管理为主逐渐向动态管理转变。具体可通过和当地公安交管部门的合作,建立交警驻校制,学校配备相应的辅警,增加校园交通巡逻力量,及时发现、制止、纠正违章行为;对主要交通要道、路口,在上下班(课)高峰期,应定人定岗,加强岗位责任制;加强对学校交通硬件设施的改造和投入,通过聘请道路安全专家来校勘察设计道路标志线,对交叉路口、教学馆门前、食堂、花园过道等行人集中通过的地段都设置斑马线,完善安全设施,在校园道路上安装限制机动车车速的减速栏等一系列措施来确保校园交通安全。

通过对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采取办证收费措施,有效限制社会闲散车辆进入校园和穿行校园。同时,通过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重要交通地点实时远程视频监控,对道路车辆运行情况、路面交通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从而实现校园交通管理的智能化。

3.加强校园交通安全宣传。

交通安全宣传可以利用校园广播站、宣传橱窗、黑板报,开办固定的交通安全类节目及栏目,利用交通事故图片、光碟等资料,结合学生的交通行为特点、交通参与心理,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交通安全习惯和意识入手,营造浓厚的交通安全学习氛围,提高师生员工的交通安全知识和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同时,车辆管理部门应协调共青团、学生会等组织机构,共同开展以创建“交通安全文明教育学校”和“平安校园”为主题内容的实践活动,全面推动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高质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此外,应定期组织学校驾驶员进行交通安全知识、法律法规学习、宣传来提高驾驶员的交通安全意识,避免校园交通违章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高校作为重要的教学、科研场所,保持其安全、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和良好的校园秩序是必需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合理地对校园交通进行组织优化,加强高校校园的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全体高校师生长期共同构建和维护。

参考文献:

[1]何炳泉.大学校园规划中的道路交通组织[J].新建筑,2003,08.

[2]黄世雄.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的思索[J].教育管理,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