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辩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生辩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生辩论

初中生辩论范文1

一、 掌握心理特征,激发学习兴趣,是转差的前提

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标志着从儿童进入少年期,他们在心理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新奇、爱表现、喜表扬,同时缺乏毅力、精心考虑问题带片面性,稍遇困难就发问,爱模仿不爱钻研,精力不易集中,无法较长时间地聚精会神等。尤其是差生,后者表现更为突出。

鉴于这些心理特征,教师必须十分重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有目的地向学生介绍数学发展史,中外数学家的轶事及趣味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直接兴趣。同时坚持正面教育,宣传数学在当今科技瞬息万变时代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指出学习数学的征途坎坷不平,从责任角度刺激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一旦教师点燃了学生心中知识好奇心之火,他们就会发生巨大的学习能动力,兴趣产生动机,动机产生效果,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是教学成功的起点,更是转差工作的前提条件。而创造为差生取得成绩的情景,更是刺激差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如教师能给差生多表扬、多鼓励,充分肯定他们的点滴成绩,对他们在回答不出问题时能做正面启发,不在课堂上训斥,使差生体验到获得成绩而满怀喜悦的心情,就能减轻他们信心不足和畏惧的感觉。这些都可能成为他们今后学习的动力,进步的转机或前奏。

二、 了解认识规律,转变教学方法,是转差工作的重要措施

1. 所谓差生,他们是“一听就蒙,一做就错,一放就忘”,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时要求实不过急,首先要了解学生知识的“家底”,做到心中有数,在尽量帮助学生“还清旧债”的基础上,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赶进度,着重抓好起始质量。如初一教有理数一章前,不必急于上新课,应系统地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学生对算术数掌握的程度,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一环套一环地循序渐进。

2. 加强基础知识教学,讲清概念。根据学生“先入为主”的特点,教师务必做到在讲述概念时,既不模棱两可,也不自相矛盾,使学生把握住概念的定义。例如“绝对值”的概念是差生最感困惑的知识,他们虽能算出诸如|4|=4,|-12|=12,|0|=0,一类题目,但一旦涉及到字母|a-2|一类题的讨论就一筹莫展,有的即使能背出|a|的三种类型的结论,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甚至根本不理解,稍有变化,又觉茫然。教师在讲解这个概念时,应始终抓住数轴这一工具,从绝对值是“数轴上的点到原点的距离”这点展开,使学生真正把握住“绝对值”到“距离”这个本质属性,那么讨论|a-2|时出现的某些毛病也就可以避免了。

3. 从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根据差生的思维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又缺乏感性认识的特点,教学时必须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尽量多用一些实物、模型、图片等,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例如教正负数的概念及运算法则时,要充分利用“数轴”这一图形直观;讲到平行线可用“两条笔直的铁轨”这个实际形象来谈起;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可当堂剪下三角形纸片的两个角拼到第三个角旁边,在直观上使学生确信定理的结论。在学生对特殊、具体事物有所认识后,就要注意把有关的数学知识一般化、抽象化,逐步引导学生从片面走向全面,从现象走向本质,从外部联系走向内部联系。如在讲授“角”的概念时,可举一些生活实例:象时针、分针所成的角,园规两“脚”所张开的角等,接着要抽象概括出角的本质:“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从而使学生获得对角的理性认识。同时强调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得出这就是角的内部联系。学生对类似这种内部联系掌握得越多,其数学知识也就越丰富。

三、 培养良好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是转差的关键

1.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能够磨练智力,发展能力,当前,差生普遍存在着不善于动脑,缺乏正确判断力,不敢自己运用知识合理地作出判断,喜欢对答案、甚至懒得动脑,动辄抄袭他人作业。因此教师要在做好思想工作的同时在教学上下功夫。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事物,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完整的知识,有目的地上好习题讲评课,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自己会诊断一些“常见病”与“多发病”,通过订正提高识别真伪、准确判断的能力。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联想、类比的思考方法,善于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思考问题,温故知新,鼓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树立坚强的毅力和坚忍不拔的学习精神。

2. 鼓励勤学好问的习惯。怀疑是发现的钥匙,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勤学好问是脑子灵活的反映,只有独立思考,才能产生见解,有见解的人是善于提出质疑的。但出于各种因素,差生是不肯、不愿、不敢向教师发问的,因此教师一方面在教学中要引导他们质疑、敢疑,能提出对问题疑点越多的学生,探讨的问题就越深刻。鼓励差生提问题,要在关键的地方激疑,引导学生找错、辩错、改错;另一方面应主动接近差生,诚恳征求意见,耐心解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微小的问题,引导他们提高质疑的水平。

初中生辩论范文2

一、注重自学,突出学生自主探究

新教材是与学生对话的文本,是陪伴学生成长的朋友。它新颖活泼,适合青少年阅读,语言朴实、准确、流畅,便于学生接受。新教材内容的表达或基于问题,或基于案例,或基于活动,呈现开放性、诱导性、引领性,有许多留白,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发挥新教材这些优势,在上课前以单元或以课为单位组织学生自学,给学生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给他们一种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

自学,许多学校、许多老师可能认为这是一句口号,觉得不可思议。但新课程、新教材要求我们必须将它变为现实。教师要给足学生自学的时空,为课堂双边互动做好积极准备,否则“欲速则不达”。回忆自己试教新教材近一年来,我上得不很成功的课,最大的不足就是学生思维的速度、表达的能力不能适应要求。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这种现状就一定能得到解决。

当然,学生自学的形式应不拘一格。有的可以单元为单位,有的可以课为单位,有的也可以框为单位,有的可放在课堂上“现场办公”,有的也可放在课外,有的可学生完全独立完成,有的可让学生互助合作,有的还必须教师作必要的指导。但自学务求实效,要强调学生“心静气顺地读,放飞思维地想,大胆创造地去写、去演”。学生良好自学习惯的养成,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作为教师,一要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二要及时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三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四要逐步地由课内向课外转轨。总之,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要突出学生主人翁地位,首先要让学生与教材进行充分地“对话”。

二、注重互动,突出师生交流合作

由于教材的呈现方式有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必然要改变传统的以说理和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问题、情景或案例为基础,以活动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方式。教师的角色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指导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新教材的使用搭建了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既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促使学生之间也互动起来进行合作学习。

在自学基础上,学生与教材有了基本“对话”后,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教学中某一问题或案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交流,有助于学生形成谦逊的品格和团队合作精神;观点与观点在碰撞中产生思维的电光石火,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长期在应试教育压迫下,许多教师习惯于“灌输”、“填鸭”,我们的学生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地抄”,这种现象在广大农村学校表现更为突出。有时一些教师出去参加观摩课、擂台课之后就觉得:“我们的学生哪有这么积极,哪有这样的能力”。其实不然,我认为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只要我们敢于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一步一个脚印迎难而上,慢慢地学生也敢于相互交流。我常常想起一位哲学家的名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彼此还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彼此就各有两种思想。”经常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交流、共同学习。课堂的互动、交流,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多层面、全方位地进行。对于积极参与者要及时鼓励,特别是要关注所谓的“后进生”在活动中体现的“惊人之处”,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三、注重学生体验,突出学生德性形成

思想品德教育主要不在于对道德知识死记硬背,而在于体验与实践,社会规范也只能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才能真正内化。离开了学生真实体验,仅仅停留在书本上和课堂上的道德律令无异于纸上谈兵,试卷上的高分可能是行动上的道德矮子。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要求:“注重与学生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体验,促进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

新教材少有“应该如何”的教导,而是把学生真实的体验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通过案例、情境把理解的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在现实的冲突中去感悟、选择。在教学中,老师须创设一定的情景或给学生一些“亲历的感觉”、实践的机会,使其在体验、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认识及行为;其具体方式有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社会实践活动等。

角色扮演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道德体验机会。新教材有许多地方都可以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剧本,使其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剧情中领会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形成道德信念,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如八年级下学期的第六课《终身受益的权利》中“王老师用真情挽留了将要辍学的小余”、“爸爸不要小梅上学,小梅依法维权”等案例都可以鼓励学生自主设计剧情并通过自导自演的方式来学习。运用角色扮演法能把抽象的法律问题具体化,远离学生实际的内容近景化。这样,学生在生动、形象、活泼的体验中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内容。

初中生辩论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视频资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1B-0039-01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提到,历史教学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化教学方式,要引导初中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形式,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内容具有直接的关系。历史教材呈现的历史内容具有静态性与单一性的特点,因此,初中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缺乏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而视频资源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适时穿插一些视频资源能够有效地调动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

一、借助视频资源,点燃研究性学习热情

每个人都有对历史的兴趣,但是在历史课堂上,我们看到另外一种场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从老师的角度看,是学生不努力学习,不认真听讲,从学生角度看,是课堂没有趣味,自然提不起兴趣。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可以借助视频导入点燃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学《》时,我在导入阶段给学生播放《大刀王五》的视频片段,以生动、感性、直观的历史剧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教学的主题,产生研究性学习的动力。在视频中,各种政治力量、社会力量的交织,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丰富了教材的内容,把有限的教材知识进行了拓展,僵化、枯燥的历史教材生动化、丰富化。

历史教学素材应该具有丰富性,在教学导入过程中,趣味性、生动化的导入材料需要教师进行挖掘,而视频资源是一种有效的形式,是调动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热情的一剂良方。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导入环节,视频资源的穿插运用要为激发学生研究性学习热情服务,选择的视频资源在紧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要“短而小”,不能过多占用他们接下来研究性学习的时间。

二、借助视频资源,优化研究性学习过程

问题是研究的基础,缺乏问题就缺乏研究的动力。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初中生对历史问题的研讨过程,强调的是这个过程中他们思辨能力的产生与发展。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借助视频资源引出研究问题,这样才能优化他们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例如,在教学《秦王扫六合》时,我给学生播放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加强中央集权的视频,结合这段视频,我引导学生针对秦始皇在我国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历史学界和民间对这一人物褒贬不一的争论展开辩论赛。正方,千古一帝秦始皇,功在千秋;反方,一代暴君,罪恶滔天。同学们分成两大组,分工合作,课前做好资料收集、准备工作。在辩论赛上,双方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辩论中秦始皇的形象凸显。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秦始皇进行总评,培养学生辩证分析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构建,也是能力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借助视频资源,拓展研究性学习空间

实施新课程以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特别强调引导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提高初中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主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初中生走出历史课堂,让他们在课后能够进行更为有效的历史学习。确实如此,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光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也不利于初中生进行拓展性学习。

例如,在给学生教学《第二次》时,当初中生通过自主学习对第二次的主要经过及给中国造成的影响有了初步的感知以后,在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把《林则徐》和《》两部电影中的部分片段给学生播放。因为在教材中对第二次的介绍与呈现是以线性形式进行的,缺乏了深入性,而这两部电影是对第二次的形象化反映,具有放大历史背景的效果。当把这两部电影片段给学生播放以后,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在中国实施了哪一些禁烟运动?对林则徐大人你是如何评价的?”这样,初中生就能在这两部电影片段的引导下,对第二次进行研究性学习。

可见,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在结课环节为初中生适当地穿插视频资源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就能为他们拓展历史学习的时空,从而让他们的课后研究性学习更有效。

总之,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材不再是课堂教学中不可逾越的藩篱,知识不再是课堂教学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要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高效课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一些视频资源的穿插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视频资源能够活化历史教材,能够点燃初中生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优化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拓展初中生研究性学习的空间。

参考文献:

初中生辩论范文4

为了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教育和引导。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初中生思想活跃,知识面广,接受新事物快,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可以大胆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为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这要求教师不能以权威自居,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感觉到自己受到应有的重视,感觉自己是班级的“主人翁”,对于学生树立自信、自立、自强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合理设置问题

问题的设置,关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高。要从以下方面设置问题。

2.1设置趣味的问题。例如,设置题目“环境对个人成长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后,我为学生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汤姆是一个冷酷无情的人,他嗜酒如命且毒瘾很深,有几次差点送命。有一次,他喝醉了,看酒保不顺眼,就把人打死,犯下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无期徒刑。他有两个儿子杰克和威廉,年龄仅仅相差一岁。杰克和父亲汤姆几乎一样,也吸毒、偷窃、抢劫勒索,最后也因抢劫杀人,判处终身监禁。而威廉与父亲和哥哥杰克完全不同,他自幼好学、谦逊,不喝酒、吸毒,最终当上一个大公司的董事长,有幸福美满的家庭。根据这一事例,提出:“为什么同出生于一个环境,兄弟两人却有截然不同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一个辩证的、发展的及具有普遍联系的问题,可辨性很强,同时也很难辨清的问题。但学生兴趣很浓厚,经过学习和讨论,学生得出“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观点,而这些观点都有社会现实与之对应,关键是如何对待和利用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明白社会和个人的辩证关系。

2.2设置可辩的问题。问题的可辩性是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争议,答案不唯一。例如,设置争议性问题:“你认为外向型性格好还是内向型性格好?”通过讨论,一方面促使学生看到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缺点,故不能单纯地说谁好谁坏的问题。另一方面,促使学生在是非争辩中通过现象看到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不是个人性格内向或外向,而是看是否具有良好的性格特点。提出可辩性问题是引起学生辩证思维的关键。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提出可辩性问题并达到目的。

2.3设置现实的问题。问题的现实性是指设置问题应联系学生实际,联系社会实际,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初中生有一种求实心理,希望所谈内容对自己解决实际问题有所帮助。在讲到什么是自律,青少年如何做到自律这个课题时,我设置了两个问题:“初中生上网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现实生活中,要使中学生能健康成长,是通过各种手段改善环境影响呢,还是重在学生自己加强自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一下子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可结合身边的人和事及自身问题进行论证,这些问题讨论的过程,既是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中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的过程,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自律能力。

3.掌握教学形式

教师要使学生通过教学提高辩证思维能力,还要采取适当的教学形式,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3.1对抗辩论的形式。真理越辩越明。一个问题提出后,要让学生去讨论、辩论。对抗辩论的形式就是让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在辩论的过程中竭力维护自己的观点,批驳对方的观点。这样的形式表面是要学生片面地坚持自己的观点,与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意图相悖,实际上正是在与对手的激烈对抗中意识到双方的观点都有合理的因素,又都有不合理的因素,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达到辩证地看问题的目的。如:“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好,还是内向性格比外向性格好?”“近墨者黑还是近墨者未必黑?”“本性难移,本性真的难移吗?”采用对抗辩论的形式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3.2综合分析的形式。如果说对抗辩论是学生在与对手的较量中形成辩证思维的过程,那么综合分析就是让学生独立完成辩证思维的过程,这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辩证思维训练的一种重要形式。材料分析是常用的形式,如在讲挫折是把双刃剑时,列举历史故事“楚汉相争”和“卧薪尝胆”。对这两则历史故事,可以让学生思考:“项羽的失败与越王的胜利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同样是一个挫折,为什么给不同的人带来不同的后果呢?”通过综合分析学生得出结论:挫折是把双刃剑,关键看用剑的人如何利用它、用得好,它能为你披荆斩棘,用得不好,反而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伤着自己。

参考文献:

初中生辩论范文5

关键词: 农村初中政治教学 学习兴趣 师生互动 社会实际

目前的初中生大多对政治学科缺乏学习兴趣,农村地区更是如此。政治学科涉及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众多领域,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显得抽象、乏味和难学,再加上政治学科都是开卷考试,有些老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只给学生讲讲重点,划划范围,然后让学生去记去背,导致学生不了解政治学科的真实内涵,缺乏学习兴趣。那么,农村初中政治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上好入门课

第一堂课对学生来说是入门课,对引导学生理解政治课、喜欢政治课显得非常重要,是学生今后能否学好政治这门学科的关键。教师把第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声情并茂,将会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形象,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努力上好第一堂政治课。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简单重复的对象的刺激下,人往往会迟钝,难以产生心理反应;而新颖奇特的对象则会使人脑神经系统兴奋,集中注意力。所以,第一堂课中,老师没有必要一定要给学生讲政治课如何重要的大道理,因为每一个学科都这样会给学生“老一套”的感觉,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产生厌烦抵触的情绪,激发出来的学习兴趣会逐渐丧失。因此,政治学科的入门课的教学方法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教师的讲授课,又可以引导学生对政治课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采用录音、视频、投影、挂图等多种辅助手段,努力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每堂政治课都有新鲜感,提高学习兴趣。

二、加强师生互动

政治课内容相对抽象,容易形成教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的局面。因此,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在的初中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较强,渴望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要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摒弃教师当演员、学生当观众的形式,避免扼杀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在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要积极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充当教学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因为教学本身就是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双向互动、达成共识、实现共享的活动。教学的互动包括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动态的活动和交流。有效的教育取决于有效的师生互动和交流,它既是教学的核心、教学的条件,又是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因此可以在课堂上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自由地讨论,给学生搭建发挥自己能力的平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教学“祖国终将实现完整统一”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对其理由进行思考和讨论。学生积极思考,想了该想的问题,扮演了不同角色,自由发表了不同的观点,提高了思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心得交流、讲故事、演讲等,努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政治课中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提高学习兴趣。

三、改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多种多样,适合学生的才是最好的方式。比如,辩论赛本来是参赛双方就某一问题进行辩论的一种竞赛活动,引入政治课堂就成为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的教学模式。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初中生上网的利弊”这个总论题,运用辩论赛方式,引入正方反方,明确辩论原则,划分辩论阶段,让学生站在正反两方,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发表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充分暴露问题争论的实质和焦点,从而有利于寻找到合理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问题研究学习的积极性和思辨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通过自由选择正反方观点组成正反方,或是先把准备参赛的学生分成两组,用抽签的方式确定正反方,再由双方自己确定四位上场辩手,辩手之间要进行分工,其他未上场的参赛学生组成智囊团,为己方辩手出谋划策。同时教师要指导双方对辩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明确己方辩论要点,并分析对方会从那些方面辩论、反驳,己方如何应对等。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他们做好准备工作。根据自己确定的辩论要点,双方辩手和智囊团成员分头去找资料,并对材料进行筛选、整理、加工,使它更精练,更有说服力,在这一双向互动、合作研究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发生思想碰撞,激发求知欲,知识不断更新,兴趣不断提高。

四、联系社会实际

初中生辩论范文6

学生在生物学习中的积极情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教育教学理念的创新,着眼于青春期初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生物教学的工作实际,强化改革,提高教学活动的生机与活力,以构建立体模式为抓手,全面提升生物教学的成效。

一、课前充分预习,提高生物学习的针对性

有效的预习活动对于生物教学的有效开展意义重大,因为充分的预习活动能够为课堂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并对学习目标的针对性具有积极影响。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强化课前预习工作,首先对学生强化预习重要性的教育,让学生明白全面深入的预习活动既是整个生物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学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应树立“学习必须预习”的理念。其次,笔者强化对学生预习技巧的指导,要求学生按照“读、查、记”三步法进行科学预习。如教学《营养物质的作用》内容前,笔者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本,并通过上网搜索、查阅工具书等形式,了解营养物质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水对人体的作用,明白我们从食物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和健康的基础,不同营养物质在人体内都担负着各种重要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了解与营养学研究相关的背景、科技发展、实验成果等方面知识,为新课学习提供基础,并将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摘记下来,便于在课堂学习中针对性的听讲、讨论和研究。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对提高学生的生物学习成效具有积极的作用,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能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产生促进效应,提高学习的快乐指数。

二、小组充分合作,提高生物学习的自主性

让初中生在学习中充分自主,是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在生物教学中要着力强化这一方面的工作,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学习的平台,并给予学生充分的学习自主空间,实现知识掌握与能力发展的双重目标。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创建良好的自主合作学习环境,将学生分为多个学习小组,同时优化学习线索的设置,通过设置思考题的形式,将教学目标贯穿和融入其中,保证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如教学《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课时,笔者设置了一组探究题:了解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动脉、静脉与毛细血管的功能和分布;比较三种血管管壁的厚度以及管腔大小的差异;根据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在三种血管内的血流速度与血流方向。然后以思考题为线索,要求每一个小组自主开展学习研究活动,每一位成员都充分开动脑筋、深入思考,杜绝学生完全依靠教师的直接给予获得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在学生自主学习环节,笔者相机进行点拨,这样的点拨并不是给予学生完整的答案,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点拨。在小组巡视过程中,笔者针对每一个小组在生物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集体点拨或者个别点拨:具有共性的问题一般采取集体点拨的方式,节约时间;个性问题在小组巡视中进行单独点拨,以提高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深入性。

三、焦点充分辩论,提高生物学习的深入性

初中生物教学中,每一个学习合作小组在完成自主学习环节之后,教师一般安排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交流,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和完善。对于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差异性较大的结论,甚至对立的观点,教师不宜进行直接评判,而是让学生自己去辨析、去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提高对正确观点的理解与辨析能力。笔者在这一环节主要采取引导辩论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提供相关的依据。学生在各自观点的表达以及论述过程中,思维的深入程度明显提高,并且在辩论过程中强化了对正确观点的掌握度。如教学《环境的污染与保护》时,有的学生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可以优先发展经济,在经济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环境治理;有的学生则认为必须先要保证有良好的环境,发展经济在其次。针对学生不同的观点,笔者引导学生进行各自观点的辩论并加以引导,让学生明白经济发展与环保同等重要,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可以统筹兼顾,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产生活水平与保护环境同步发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引入辩论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活跃性与深入性,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够极大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相对于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教学,学生学习的投入程度明显提升。

四、演示充分形象,提高生物学习的生动性

生物教学中,实验演示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强化演示效果,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知识。如在《光合作用》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形象理解光合作用的过程及表现,教师可以借助实验演示的方式辅助教学。但是光合作用属于缓慢的过程性反应,在课堂上无法完全演示,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进行形象演示。演示的途径有两个,一方面可以借助植物光合作用的真实过程进行演示,结合各个可观察点的显著变化进行“剪接”处理并演示,让学生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与表现增进了解。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除了提高生物实验演示的生动形象性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向学生介绍生物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与科研成果,让学生对生物科技最前沿的知识有所了解,尤其是运用于生产生活的各种先进生物科技,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学习的热爱。实践证明,生物课堂上的生动形象演示,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让枯燥的课堂变得活泼起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因此,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信息化教学媒体的作用,让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生物。

五、活动充分拓展,提高生物学习的立体性

初中生物教学工作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一重要环节之外,还应当充分拓展教学空间,尤其是要拓展课外活动空间,构建课内外相结合的立体生物教学体系。这样既为学生生物学习成效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笔者在教学中,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要求。如要求学生课外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了解生物科技发展的状况,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结合教学内容组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对家乡生态平衡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的活动,提出具体的建议措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的意识。另外,笔者还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建立生物课外兴趣小组,利用这样的学习活动载体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引导学生在课外组织相关的活动,加深对课堂学习内容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理念创新,着力构建立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快乐地学习生物,提高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黄秋兰.论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与改进措施[J].新课程(上旬),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