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1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的扩建与改造促进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建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工程电气系统关系到建筑工程使用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关系到建筑设计功能的实现。针对我国建筑工程电气施工中由于设计原因导致的质量问题,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加强现有问题的调研与分析。
一、建筑电气设计概述
在过去的建筑工程设计中,大多设计工作人员都有着这么一个片面的认识,即建筑电气设计工作中,所牵涉的管线和设备多数都是可有可无的,只要在设计工作中做好电力分配、输送就可以了,同时在管线的采用中,选择管径小、数量少和辐射较为简单的管线。就这种错误的认识而言,极容易造成电气工作与建筑结构配合要求被人们忽视,进而造成巨大的建筑安全隐患和电气质量缺陷,以致于在日后建筑物使用中极容易引起重大的电气事故和安全隐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现代化电子产品的不断涌现和大规模建筑产业的不断兴起,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电气设计领域所涉及到的电气设备、线路布置较为复杂,同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逐步增多,这就为建筑电气设计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与困扰。因此我们在设计中应遵循设计原则,正确认识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二、建筑电气设计的原则
设计中必须始终贯彻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法律,符合现行的国家标准和设计规程。对于某些行业、部门和地区的工程设计任务,还应该遵守这些行业、部门和地区的有关规定。但是,在规范的前提下,应该尽量满足建设单位的需求,树立服务思想。建筑电气节能设计的原则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满足建筑物的功能
即满足照明的照度、色温、显色指数;满足舒适性空调的温度及新风量,也就是舒适卫生;满足上下、左右的运输通道畅通无阻;满足特殊工艺要求,如娱乐场所的一些电气设施的用电,展厅的工艺照明及电力用电等。
2、考虑实际经济效益
节能应按国情考虑实际经济效益,不能因为节能而过高地消耗投资,增加运行费用。而是应该让增加的部分投资,能在几年或较短的时间内用节能减少下来的运行费用进行回收。
3、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
节能的着眼点,应是节省无谓消耗的能量。首先找出哪些地方的能量消耗是与发挥建筑物功能无关的,再考虑采取什么措施节能。如变压器的功率损耗,传输电能线路上的有功损耗都是无用的能量损耗,又如量大面广的照明容量,宜采用先进技术使其能耗降低。因此,节能措施也应贯彻实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原则。
三、建筑电气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现代建筑电气使用现状的调研中,建筑电气设计中忽视的一些问题影响了建筑电气系统的使用安全性及使用便捷性。例如,在住宅设计中配电箱的选择时,需要设计人员将工业场所使用的配电箱使用与住宅建筑中,造成了配电箱功率的浪费。另外,建筑电气设计时导线敷设过程中未经保护即进入距地1.4m照明开关,使得照明开关存在安全隐患。另外,线路设计中为考虑装修对线路的影响,造成装修过程中线路打断等问题也是建筑电气设计中较为常见的问题。在我国节约型社会构建中,节能荧光灯是现代装修中常用灯具。根据其螺口灯座特点,在电气设计中应改变传统卡扣灯座的应用。以螺口灯座为基础提高装修便捷性、减少更换灯座造成的浪费。针对建筑物内遇水空间,在电气设计汇总还应考虑防水性能。针对浴室、厨房、公用卫生间潮湿环境对电气系统的影响选择适宜电气设备进行防护,保障用电安全。
四、设计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
建筑电气设计中既要充分的考虑到电负荷日益增长需求,又要满足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的要求。在现阶段社会发展中,科技发展离不开电器,从某种意义上分析,可以说建筑电气决定了建筑行业现代化程度和社会的发展程度。
1、配电回路问题
配电回路是每个住宅室内配电线路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在过去的配电线路设计中,设计工作人员往往忽视了回路的重要性,少设、错误设计甚至是不设置相应回路线,这就造成电力输送中各种隐患现象较多,严重影响着工程项目的施工要求。而目前在住宅中,一般而言,在卧室、客厅等重要场所都会设置一些空调或者保温降温装置,而对于空调等温度控制装置而言,通常都具有着两个以上的回路,因此在这些房间回路设计中应当不少于5个。同时对于回路支线的截面设计也不能够小于2.5mm2铜芯绝缘导线,导线基本上都采用铜芯绝缘线穿管或电缆暗敷设方式,穿线管采用符合阻燃性能要求的PVC管,严禁导线直埋墙敷设。
2、电气线路导线问题
(1)住宅室内配线要用铜芯塑料线。而在日常工作中,有的为了节省投资,导线选用铝芯塑料线,这样一来就为日后用电安全埋下隐患。我们知道铜导线比铝导线机械强度高,导电性能强,同样截面的铜导线使用寿命比铝线长。由于铝线熔点低,表面极易氧化,一旦线路过负荷,铝导线较铜导线易于起火,发生火灾事故。
(2)住宅室内导线截面应选择大一些,如进户线至少应选用10mm2铜芯塑料线,最好选用16mm2铜芯塑料线,空调回路应不小于4mm2铜芯塑料线,普通插座及照明回路导线选用2.5mm铜芯塑料线。照明前端设置了光照度传感器,根据传感器的照度值实现照明的自动控制。因为家用电器(如微波炉、气体放电灯和镇流器等)产生的非线性负荷日益增多,使线路产生谐波,而住宅导线的选择通常是按机械强度、发热条件、经济电流密度和电压损失等因素考虑,往往忽略电压质量和这些谐波的影响,另外我国迄今没有载流量标准,设计手册等资料所提供的载流量都是制造商(生产厂家)提供的,较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的载流量约大20%,而设计中又多未考虑多回路并列暗敷设时相互发热而导致载流量的下降。导线截面过小,将引起回路阻抗增大,电压质量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一点在高层建筑中尤为突出。电梯监控系统。监控点工作状况描述:电梯故障报警;电源开闭状态;电梯上下行状态。另外导线截面过小还会使导线发热加剧,绝缘老化加速,易使导线发生线间短路和接地故障,引起电气火灾和人身电击事故。
3、电缆线路的合理设计
在一个工程中,线路左右上下纵横交错,小工程线路全长不下万米,大工程更是不计其数,所以线路上的总有功损耗是相当可观的,减少线路上的能耗必须引起设计重视。在建筑中,低压配电室应靠近竖井,而且由低压配电室提供给每个竖井的干线,不至于产生支线沿着于线倒送的现象,亦即低压配电室与竖井位置的布局上应使线路都分向前送,尽可能减少回头输送电能的支线。另外,还可利用某些季节性负荷的线路,这些用户不用时,可提供给常期用户作供电线路使用,以减少线路和电阻。
结束语
在我国城市建设与改造脚步不断加快的今天,建筑电气设计关系到建筑物使用过程中的用电安全、关系到建筑物使用中用电需求的满足。在现代建筑电气设计现状的调研与分析中发现,建筑电气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影响了建筑物使用中电气使用目标的实现。针对这样的情况,现代建筑电气设计中必须加强设计内容规范性的遵循。以设计工作基本原则为基础,针对建筑物功能及电气需求开展设计工作,满足建筑物设计功能的是吸纳。
参考文献
[1]高凌霞,高凌云.谈现代建筑电气设计[J].科技创新导报,2008,(35).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2
一、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损害赔偿的过错责任原则,是指决定损害赔偿时,以行为人的过错为依据,判断行为人对其造成的损害应否承担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第一,主观上有过错是损害赔偿责任构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缺少此基本要件,即使行为人造成了损害事实,并且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也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这就是主观归责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在确定侵权行为人的责任的时候,要依行为人的主观意识来确定,而不是依行为人的客观方面来确定。如果行为人的主观上没有过错,就缺少必备的构成要件,就不能构成人身损害赔偿责任。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的特别要求,而无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原则,则没有这样的要求。
第二,过错责任原则的构成。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确定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其构成要求四个,即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有违法行为、有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这四个要件缺一不可。而在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时,侵权责任构成只须具备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和因果关系三个要件即可。
第三,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过错责任原则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掌握的标准即是,只有在法律有特别规定的情况下,才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特殊侵权不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也是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主要区别之一。
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时,应当把过错作为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根据,这就是过错责任原则。其行为人是指责任人自身,并非指责任人所控制的行为人的过错,也不包括受害人和第三人的过错。在有些情况下,受害人的过错是加害人不承担责任的主要理由。例如高度危险作业,能证明损害是受害人故意造成的,作业人不承担责任。另外有些情况下受害人的过错是减免加害人责任的条件,即在认定赔偿数额时“过失相抵”。
过错责任的举证责任一般来说在原告,即实行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只有在举证责任上有特殊规定的,才由被告举证,如对医疗事故责任的举证责任,由被告承担。
第四,过错推定原则。过错推定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不是独立的归责原则。它是指在适用过错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在某些特殊场合,从损害事实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过错,并据此确定过错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它的主观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适用过错责任,使受害人举证越来越困难,如受害人不能证明加害人有过错,就不能得到经济补偿,为公平起见,法律就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办法,改为由加害人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免责,否则就要承担责任,或即是无过错也要承担责任。我国《民法通则》第126条关于“建筑物或者其它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者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的规定,即属于过错推定原则。
对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除《民法通则》第126条有明确规定外,对其它的一些特殊侵权行为是否适用司法界认识不统一,有的认为《民法通则》第125条、第133 条、第43条规定以及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和工伤事故、雇佣人对受雇人在执行雇佣活动中致人损害的侵权案件,均适用。本人认为除《民法通则》第126条外,对其他侵权案件的适用要从严掌握,法官不能凭主观臆断,更加不能强加给行为人以无过错责任。一是,适用过错推定原则时,其侵权责任的构成严格适用过错责任的构成,即损害事实、违法行为、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个要件一个不能少。二是在确定主观过错上,实行过错推定。从损害事实,违法行为之间找出其存在因果关系,从而推定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过错行为人须证明自己主观上没有过错,如果证明成立,则推翻过错推定,不承担侵权责任。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适用。
无过错责任原则是不依行为人的过错为责任要件,而依法律的特别规定承担的责任。如我国《民法通则》第106条第3款规定:“没有过错,但法律规定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这就是说判断责任的标准与过错责任原则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无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只要有损害事实的发生,损害事实与行为人的行为有因果关系就要承担责任。这不是对过错的考虑,也不是对公平的考虑,而为了使受害人的损失得到更容易的补偿。这似乎看起来对行为人不公平,加重了他们的赔偿责任,但这是一种社会的责任,如产品质量、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造成的损失,往往很重要,对产品责任和环境污染责任而言,无过错责任原则贯彻的亦有明显的惩戒和预防功能。
第一,无过错责任构成要件不再依行为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为依据,而是行为人的行为造成了损害结果的发生,行为人的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时,侵权责任即为构成。但是,不考虑行为人的主观过错,并不等于也不考虑受害人的过错,受害人的过错对确定无过错责任范围有影响。
第二,无过错责任因为不依过错为要件,其适用必须严格按照法律的规定而适用。在法律没有明文规定,或者特别规定的情况下,不得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在我国《民法通则》中第121条至第127条和第133条所列举的8种特殊侵权行为,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如动物致人损害,限于饲养的动物和第三人的过错或受害人的过错所致损害的情况;道路交通事故限于机动车辆发生于公共道路上的情况;产品责任限于投入流通的产品因瑕疵致人损害等。
第三,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举证责任在被告。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受害人应要证明行为人的行为违法、损害事实的发生、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行为人主张免责,就应要承担举证责任,并不是证明自己无过错,而应要证明是受害人的故意,或者过失是致害的原因,这也是无过错责任原则与推定过错原则的重要区别。行为人如能证明损害是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者重大过失所引起的,即又免除赔偿责任。举证不足或者举证不能,行为人即应承担侵权责任。
三、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
公平责任原则是指行为人和受害人双方都没有过错,但鉴于损害事实已经发生,以社会公平观念作为损害赔偿的准则,根据实际情况和可能,由双方当事人公平地分担损失的归责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132条规定:“当事人对造成损害都没有过错的,可根据实际情况,由当事人分担责任。”这是我国民法对公平原则在法律上的确认。《民法通则》第129条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和 133条关于监护人监护责任的规定是对公平责任原则的具体适用,是公平责任原则在立法中的体现。
第一公平责任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原则。同时它也是对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的一种补充。这三个原则在适用中要采取从特殊到一般,再到补充的顺序,首先考虑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看是否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如果没有法律特别规定的情况,再考虑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如果当事人均无过错,适用过错责任又不可能,损害结果客观上已经发生,不使行为人承担责任又不公平时,这才适用公平责任原则。
第二特别要注意公平责任原则与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区别。从字面上看,公平责任原则当事人均无过错,无过错责任原则也是无过错,最容易混淆的就这点。公平责任原则的当事人均无过错,但无过错责任原则的当事人,有无过错不一定,可能有过错,也可能无过错;公平责任的归责依据是社会公平观念,是公平责任的法律概括和特别规定两种情况,即从《民法通则》第132条和第129条、第133条的规定,而无过错责任均以法律的特别规定为限。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3
心理咨询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补偿功能。(1) 观念补偿:心理咨询使德育工作者进一步丰富了德育观的内涵,它明确了德育工作者的地位不仅是主导者、权威者和塑造者。而且更应是协助者和治疗者。一方面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不仅是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德育工作者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内在信息的接受者。因此,德育过程不仅是以掌握道德知识、训练行为习惯为基础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学生潜能开发、认知能力培养及其他人格因素发展的过程。(2) 方法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运用说服、榜样、评价、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虽然这些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强化、强调社会要求等外在影响。而在心理咨询中,教育者的地位由主导者、权威者变为协助者和治疗者,因此,教育者往往根据精神分析、行为分析和认知分析等理论中的具体方法,如自由联想、暗示、厌恶疗法等来发掘学生心理中的潜意识能量,注重依靠学生自己的力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病态行为等人格问题,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3) 内容补偿:传统的德育,主要使学生在政治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及社会道德规范等较高层次上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它主要解决学生的政治立场及社会道德规范和法律意识等问题,而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一些最起码、最基本和最一般的人格内容,如学生的社会适应、职业选择、应付挫折、情绪调适及人际交往等,而心理咨询本身是完善人格、发展人格的重要手段,它所实施的内容为德育内容提供了补偿。
二是指导功能:(1) 在对象的研究上,心理咨询为德育提供了客观基础。如通过心理咨询中常见的测试、自由联想等手段和方法,掌握学生的“心理危机”、“行为障碍”及人格特点等,有利于分析学生人格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使德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2) 在方法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德育把学生当作社会关系中的一个社会角色来要求,在心理咨询中,我们把学生当作人际关系中一个具体的人来要求,它强调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人格缺陷。教育者一般不急于对学生暴露的思想和行为问题作出判断,而是与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合适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三是调节功能:(1) 克服意义障碍。影响教育效果的内在因素是学生受教育时的心理状态。所谓学生的意义障碍是指由于学生的某些思想或心理因素的存在,使其对道德要求和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从而对教育目的、要求、措施、手段等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极态度和消极行为。教育者如果采取不恰当的方法,如压制、惩罚等,一般不会收到好的效果,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如果采取心理咨询中的一些方法,如暗示、角色变换等方法,效果肯定会好些。(2) 建立良好的心境。心境具有弥散性特点,如心情愉快时会感到周围的一切充满生机,富有一种喜悦的情绪色彩;抑郁不快时,就可能“见花落泪”、“对月伤心”。因此,良好的心境有利于调动人的主动性,提高活动效率。心理咨询则能改善学生的不良心境,指导他们采用自我暗示、适当发泄、转移注意等方法来调节自己的心境,以达到人格发展与环境和谐统一。(3) 矫治心理疾病。目前,许多学生由于不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而产生了各种生理、心理反应,如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等。一般的医药措施只能缓和症状,采取德育手段也不可能根本解决问题,但如果采用咨询中的某些行为治疗方法,则能帮助他们克服某些行为障碍,从而进一步改善情绪和消除不良生理、心理症状。
在实际工作中,无论德育工作者还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常常会产生多种角色的冲突。首先是工作依据上的冲突,作为德育工作者的角色体验,工作的依据是比较确定的政治观点、哲学思想和道德标准等。常常使用它们来教育学生掌握其内涵并以此来评价自己的所作所为,从而让学生作出价值判断,并通过强化途径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其次是工作重心上的冲突。德育的着眼点在于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方面,强调社会的政治观念、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等,倾向于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而心理咨询是着眼于个体的自然属性,强调学生的内在需求和本能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取向,倾向于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由此,在工作中,常出现是以“社会利益为重“还是以“个体利益为重”的矛盾与冲突。
再次是工作原则上的冲突。工作原则是工作指导思想的保证,德育要求教育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发现问题要及时向有关方面汇报,这是一种“公开的”教育原则。心理咨询却正相反,“保密性”是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学生怀着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信任,倾诉自己内心的隐秘,期望得到同情和帮助。为来访的学生保密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是心理咨询取得学生信任、取得成效和提高声誉的重要保证。
面对德育工作者与心理咨询工作者角色的种种冲突,我们应开拓视野,寻找减少冲突、协同发展的突破口,有效地促进心理咨询与德育间的联系。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4
一 遵循原则,开发德育
德育不会在教材中以简单的条理式呈现,只有细读大纲、钻研教材,对课文二次开发,才能深掘出模块的德育内容。开发德育内容应遵循“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德育内容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对高、中、低段学生不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有度和量的把握。由于学生个体的差异,开发的德育内容还应有层次和梯度,要分别照顾到优、中、差学生的个体实际。德育内容决不能泛泛而谈,要具体化、细节化、生活化、形象化,充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生活现象,从学生身边最熟悉、最常见的现象,最知晓的事物开始,从小处、细节处着手。如:Internet网篇章的教学,可通过互联网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通过警务新闻网的案例阅读,提高学生法制观念,加强网络伦理道德的教育,使学生认识到通过网络散播病毒、未经同意恶意篡改别人的作品等是道德品质低下的表现,是违犯法律的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FrontPage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念,会正确筛选、使用健康向上的信息图片,不传播图片、有害信息。收发E-mail的教学,通过书信、节日贺卡等邮件发送,培养学生与他人的联系交流,互助合作学习的意识。
二 把握方法,做好德育
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要遵循规律,把握正确的方式方法,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1.以人为本,尊重学生
学生有其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德育教育中,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个体。教师只能引导不能强迫;只能促进不能代替;只能给予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不能拔苗助长;只能观其行,因势利导,不能任意摆布;只能示范、要求,说理、鼓励、表扬、诱导为主,不能批评、惩罚为主,更不可数落、耻笑、打骂和放弃。同时,信息技术教师要做好表率、以身作则,成为学生道德修养学习的榜样。
2.结合特点,注意渗透
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教育要从教材实际出发,把握学科的性质和特点,融德育于知识的讲授和技能的训练之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就是让德育内容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有深切的感受,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
3.抓住时机,正确教育
教师要善于发现,抓住机遇,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当发现学生有一些不符合教学要求的行为和心理时,教师不能一味指责学生,或强行规定不准这样、不准那样,而应及时发现学生行为中的思想倾向、苗头,挖掘其行为动机,本着爱护、理解学生的态度,循循善诱、耐心疏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化解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4.联系生活,体验感悟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作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因此,教师在德育教育的方法上要时常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相联系,用学生生活中的现象、生活中的事物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发自内心的情感体验来感悟德育内容,并将德育内容引向生活实际,进一步规范学生的生活言行。
三 创新形式,深化德育
1.创建德育主题
在深钻教材的基础上,教师不囿于教材内容而教学,更应在把握教学知识点、重难点后,设计某一德育主题贯穿课堂始终,让学生感受德育教育。如:设计缤纷的图形一课,以一面奥运会上的五星红旗为学习对象,既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又达到本课知识技能目标的掌握。草原上的骏马一课,以我的梦想为主题,教学各环节紧扣住梦想进行创作学习,达到对学生理想情感教育。
2.创设体验情境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5
关键词: 高校学生 “青年危险期” 人格德育 人格健全
高校学生处于特殊的“青年危险期”,人格特征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不确定性,应根据学生实际加强人格德育,确立人格德育模式,遵循人格德育原则,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渡过“青年危险期”,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一、高校学生的人格特征
高校学生在青年期的划分上,处于青年中、后期。这个时期,学生的人格特征具有以下特征。
1.自我意识的发展。
学生在这时确立了理性的自我――明确地主张自我、珍重自己的思想、敏感地自我防卫。但是,由于缺乏现实经验,不少学生依然面临着理想我与现实我的分裂、自我肯定与自我否定对立的内部冲突,并且这种冲突带来对自己的怀疑和厌恶,往往使自己陷入自卑和孤独,避免与他人交流,封闭在自我的狭小天地,陷入苦闷与烦恼的折磨之中,严重者轻身厌世,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2.逻辑思维的发展。
这时的学生,儿童期的具体思维已发展为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够进行演绎推理和反省思考。逻辑思维的特点是清新而大胆,尖锐却不周到,彻底但是肤浅,是独断的“个人逻辑”;思维发展不成熟,其意见往往脱离现实;主观看待事物和处理问题,反叛的心理和行为也极易出现,处于“青年危险期”。
3.性意识的发展。
性的基本成熟催生性意识迅速发展,追求异性是积极盲乱的,以单纯的精神恋爱和“迷恋”现象为主要特征,对异性的追求常常不顾行为规范,缺乏牢守道德底线的理智,性过激行为甚至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4.思想和行为的发展。
有很强的“表现欲”和要求被承认的愿望,旺盛的精力通过积极参加各种文体活动释放出来;对未来充满憧憬,对象性思维往往是主观的、浪漫的、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外来的、带刺激性的事物特别敏感,热烈而持久的盲目崇拜,往往变得良莠不分、美丑不分,荣耻不分。当思想与行为遭受挫折时,便产生了各种焦虑,精神空虚、行为迟缓,又变得怀疑一切,使学校教育变得困难起来。
5.自我接受与同他人的协调。
到了青年后期(大三、大四年级),学生逐渐掌握了适应环境的手段,肯定所有的人际关系,沉浸在生命的愉快与内部自由的感情之中。但接踵而来的就业以及即将独立生活准备的不足,常常困扰着学生,毕业前的焦虑与恐惧感常常伴随学生走出校门,并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不少学者所指出的,现代青年期延缓现象拖延了青年学生完成进入成人行列的准备期时间,学生人格问题也同时显现出来。这无疑加重了教育的责任,一方面,学校教育要把握住学生处于青年中、后期的生理与心理变化特征,使学生始终保持心理健康,茁壮成长。另一方面,要及时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提高学生道德水准,完善学生人格素质,帮助学生明确自己该立足何处?如何为人?今后要做怎样的人,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使青年学生确立“同一性”的方向,在各种经历的尝试中走向成人,服务与贡献社会。这就要求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人格德育。
二、学生人格健全模式
高校根据学生的实际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德育,应该有一套可行的人格健全模式提供运行。
1.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在社会化、成人化过程中,学生能客观地领会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思想和行为能跟上时展、符合时代要求,具有适应社会的良好认知水准和精神状态,能客观辩证地分析处理问题、把握事物,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明确的生活目标,爱护集体,热爱祖国,情系人民服务人民服务社会。
2.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和法律人格,行为规范堪称时代楷模。
在需要和动机、兴趣和爱好、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和行为以及法制意识等方面,学生能做到与社会协调一致和谐发展;与人平等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具有良知和爱心,能把握和控制私欲,不受极端私利诱惑;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坦诚磊落生活,行为规范堪称时代楷模。
3.有良好的心理与情商素质,能和谐健康地生活、成长。
自我形象客观,能正确认识、评价、接纳自己,能正确理解把握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差别,对不良心理和行为有较强的自我调控能力,情绪与性格良好,意志坚强,乐观向上,敢于承担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情商水准高,具备人生中成长成才建功立业必备的心理与情商素质。
4.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要使感情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席勒)通过审美教育,人的内心世界才能更加丰富,在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中,学生能做到为获得美而不懈追求,为了美而道德地行为,知荣而为,知耻而弃,具有高品位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5.具有开发性和创造性。
自我封闭和因循守旧,于社会于人都是道德的沉沦。现代德育是主体发展性德育。大学生能主动接受事物的变化和改革,不断吸取新的知识信息和时代信息,培养良好的创造欲望,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有所发现、有所建树,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培养主体性,开发创造力,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既是人格德育的起点,又是人格德育的归宿。
三、人格德育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人的社会化过程亦是人格形成过程,人格德育与学校教育方向密切相关,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在可行实效的教育中逐渐形成的。因此,人格德育应当坚持社会化原则、方向性原则、可行实效性原则,并在这些原则基础上展开德育工作,才能见到实效。
1.社会化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人的发展既是自然成长过程,又是社会影响下的社会化过程,亦是人格形成的过程。大学生正处于这样的过程中。人格德育,于大学生而言,就是要使大学生通过学校和社会的教育与实践途径,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和生产技能,打下社会生存的基础;掌握行为规范,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把握人生发展的方向。坚持人格的社会化原则,必须做到:(1)开放性办学。开放性办学,是高校人格德育立教之源。学校必须与社会广泛结合,洞察社会发展方向,深谙社会纳人之道,有效整合社会力量与学校资源,实现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把握好人格发展的素质、教育、环境的三维结构,发挥好三个因素的整体性作用,在环境、教育、家庭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健全学生人格。(2)支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健全学生人格的必要途径,学校应当尽量创设适当条件,支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广泛接触社会,投身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科技知识、人文知识和基本原理去考察社会、体验生活、探究人生,在社会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参照系,促进自身人格的健全。
2.方向性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目前在不少高校,应试教育痕迹还或多或少存在,素质教育尚待深入发展,重科技文化知识、轻人文素质教育、忽视学生人格健全的倾向还比较突出和严重。坚持人格德育的方向性原则,要求在教育工作中,无论是各科知识的传授,还是学生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都要体现培养学生人格、健全学生人格的宗旨。(1)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有效利用各学科内容中蕴涵的丰富的人格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如文学有“文以载道”的特点,运用其中之“道”陶冶学生高尚人格就充满吸引学生的无穷魅力。理科类讲爱迪生的人生哲学、李四光的科学追求、陈景润的钻研精神,都可以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产生深刻影响。音乐、美术、体育更是人格教育的理想课堂,乃至技能实习、实训、实作,都可以挖掘出人格教育的因素。(2)教师要坚持人格德育方向,在教学中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道德情操、治学精神,言传身教,用教师特有身份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促进学生人格发展。(3)学生管理应坚持人格德育的要求,做到人性化人本化,体现深切的人文关怀;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感受尊重与尊严;要提倡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把外控引向内控,把他律引向自律引向自知、自尊、自爱、自强与自我完善,形成主体人格,避免自我同一性分解。
3.可行实效性原则与学生人格健全。
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健全,是过程性的、渐进性的。通过阶段性的培养,通过实际经验的获得,通过适度的调控,才能奠定学生个体的人格并在实践中健全发展。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应坚持可行实效性原则而适度展开。(1)目标的可行实效性。人格德育目标必须体现社会现实需要与长远奋斗方向的结合而重在现实。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格德育的总体目标。在这一目标的界定和指引下,具体学校应有具体的人格德育目标。同一学校,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亦应有阶段性目标。同一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确定人格培养的目标框架。现阶段,高校人格德育应体现出现代人和创新型人才的内涵要求,确立学生各方面的人格培养目标,重点在于学生素质养成,奠定人格发展基础,更好适应社会要求。(2)方式的可行实效性。方式的可行实效性,要求注重教育的途径、环境的熏陶、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的途径,要求学校应针对学生实际需要,加强人文学科教育,同时发挥各学科蕴涵的人格教育因素。于教师,应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目标,改革课堂教学,调整课堂设计,在教好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同时,突出学生人格培养。环境的熏陶,要求学校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针对学生人格特征,满足学生归属的需要、交往的需要,通过社团活动、文化参与、交往训练,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人格得到升华。适当的方法应因人而异,故事法、讲谈法、推理法、冥想法、活动讨论法、激励法、行为训练法等,都是实践中切实有效的方法,应针对不同学生适时适宜施用。(3)调控的可行实效性。心理障碍是阻碍学生人格健康发展最常见的因素。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力度,建立并落实心理辅导员制度,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政治辅导员应密切与学生接触,任课老师应利用课堂教学对学生察颜观色,窥测学生的心理变化,做到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与行为变化,防患于未然与适时调控相结合,确保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常见的德育原则范文6
关键词:幼儿教育;游戏活动;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8-111-01
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身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幼儿教育是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承担着德育、智育、美育多方面的任务。作为幼儿教育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游戏既是幼儿获得知识经验的渠道,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最佳载体。如何在游戏活动中实施德育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如下看法:
一、在游戏中进行德育适应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近代儿童教育学家陈鹤琴提出了通过游戏进行德育的方法,他说:“各种道德几乎多可从游戏中来……这种种美德之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得切实。”幼儿园阶段的儿童大多在2—6岁,他们刚走出家庭,逐渐走向社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在生理上,这个阶段的儿童身高和体重迅速增长,大脑发育逐渐成熟,语言能力和行动能力逐渐增强,不同年龄的幼儿在生理和心理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活泼好动,喜欢模仿,有意注意时间短,生活经验有限,思维方式上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有了自我意识,有了兴趣爱好。基于这样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幼儿特别好动、好玩,游戏是他们最主要的活动方式,他们通过游戏感知现实世界,探索和形成新的知识经验。当前阶段,为了适应儿童的学习特点,教育活动经常采取游戏的形式,实施德育教育也离不开游戏活动。
二、在游戏中进行德育符合德育教育的特点
德育是教师按照社会主义普遍价值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系统的思想道德和政治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学生的自我认识、体验来形成一定道德品质的过程。幼儿阶段的游戏活动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幼儿通过对游戏的参与和感受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看法、态度和行事原则。可以说,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游戏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积极开朗的性格。例如,教师如果简单地告诉小班的幼儿要遵守公共秩序,幼儿往往难以理解或者容易忘记,教师可以在玩滑滑梯的游戏中先不要求孩子们遵守秩序,结果造成了游戏秩序的混乱,让孩子们自己体验出秩序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主动地遵守秩序以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三、在幼儿游戏活动中实施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
幼儿园中的游戏活动丰富多彩且生动有趣,从内容上可以分为角色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游戏的特征,顺势实施道德教育。
1、利用角色游戏培养幼儿的社会意识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玩的游戏之一。游戏中,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想象和再创造,来反映自己印象中的社会生活。角色游戏一般具有一定的主题,例如过家家、医生打针、超市购物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游戏活动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在游戏中了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模仿成人的交往方式,从而学习所扮演角色的优秀品质和行为礼仪。例如在“过家家”游戏中,幼儿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和宝宝,扮演爸爸、妈妈的幼儿像父母一样参加“工作”、做“家务”、照顾“孩子”,可以让幼儿体会到父母的辛苦,从而学习尊敬父母,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也在无意中进行了角色换位,让幼儿学习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乘公共汽车”游戏中,“乘客”需要学会遵守公共秩序,要给“老人”和“抱小孩的乘客”让座,而扮售票员的幼儿则需要站着进行服务,扮司机的幼儿则要进行驾驶工作,遵守交通法规。幼儿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的社会职业和每个人都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培养他们初步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感。
2、利用表演游戏熏陶幼儿的优秀品质
表演游戏是让幼儿扮演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根据其中的故事内容和情节来进行表演。表演游戏与角色游戏类似,不同的是幼儿扮演的是经艺术加工的作品角色,反映的也是作品中的内容。幼儿童话和故事大多都蕴含着一定德育因素,教师要加以灵活运用。如故事《孤独的小熊》可以引导幼儿明白朋友交往的重要性;《小马过河》则教会幼儿遇到问题要多动脑筋、多思考观察问题并勇于尝试的道理。
3、利用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
体育游戏适应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根据一定的游戏规则,通过跑、跳、举、抓等体育动作来进行游戏活动,产生一定的游戏结果。例如贴人游戏、老鹰抓小鸡、捞鱼等都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游戏。体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运动能力的发展,增强体质,也能够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顽强拼搏、不怕辛苦的奋斗精神。
4、利用音乐游戏陶冶幼儿的高尚情操
音乐游戏在歌曲或者乐曲的伴奏下进行,游戏的内容与音乐的内容相契合,可以通过游戏进行音乐的理解和表现。音乐游戏中的音乐可以陶冶幼儿的情操,游戏内容可成为实施德育的途径。例如小班游戏《找朋友》可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文明礼貌教育,大班《勇敢的兔子》则告诉幼儿要临危不惧,想办法解决困难,保护自己。
在游戏活动中对幼儿实施德育符合幼儿的生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幼儿教师要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在游戏活动中寻找德育因素,将合理引导与行为训练相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认识、体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 李吉英.小班德育应在幼儿游戏中进行[J].中国教研交流.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