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中化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1

关键词: 高一化学 苏教版 必修课 教学思考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材内容,几乎结合了整个高中化学需要学习的所有知识。在高一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打下扎实基础,完成为后续学习奠基的使命。

一、完成由初中思维向高中思维的过渡

(一)给学生适应的空间。在刚刚进入新的环境学习时,很多学生往往会因为陌生的环境,而在心理上存在一定压力。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他们就会采取自己所熟悉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比如,在初中时听从教师的进度进行学习,教师会做好准备,而他们只需要接受教师“投喂”的知识就可以。而在高中学习中,教师上课时只会讲精要的、难度较大的知识点,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后查漏补缺等自主性学习。如果开始教师和学生不能配合好,就会对学生造成打击,对化学学习丧失信心。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之初,帮助学生进入高中学习的节奏中,给予他们适应的空间,引导他们进行高中化学的学习。

(二)迅速进入高中学习模式。在高一化学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对整个高中的知识有一定了解,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学习时间不够充足,所以学生在学习时要养成自主习惯,在每一章学习前,对章节所学习内容做一定了解,不仅仅是预习,还要将力所能及的知识全部吸收,再在学习过程中寻找知识的重难点,带着问题听课,比如,在学习氧化还原反应时,为什么同一种物质在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氧化剂,而在另一个化学反应当中充当还原剂呢?对这种问题如果不进行自学的话,则是不会发现的,在课堂上直接听课也不会留下太深印象,没有从根本上吸收知识。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提出问题并尽力找出答案,无法解答的再在课堂上学习,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减少学习中的漏洞。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进入高中的学习模式当中,才能进行高效教学。

(三)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在高中学习一段时间过后,学生就会发现,教师讲授的内容不像初中教师一样面面俱到、事无巨细,板书也是一字不差地供学生誊抄。高中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的特点,让教师在讲课时无法将课本的每一个知识点都进行完整、详细的讲解,板书更是仅有一些重要的公式推导过程,所以学生在记笔记的时候,一节课下来可能寥寥无几。化学知识点细碎繁多的特点,要求学生在学习时,将所有知识点都掌握,这就需要学生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将课前自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记录教师所讲的重难点,还要将做题时涉及的知识点积累起来,这样不仅方便在日常学习中随时进行巩固,而且有利于在考前复习时,逐一回顾,查缺补漏。

二、高一化学教学重在基础

(一)课堂教学以基础为主。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化学所考察的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和化学反应,而是逐渐偏重于对学生能力的考察,但是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即便是考察书上没有的化学方程式,解析它的本质,也是最基本的四种反应类型。所以,这种考验学生能力的题,其实考察的还是学生是否对化学的本质有深入了解。因而,教师不能忽视化学基础的学习,打好基础才是能力提升的关键。在教授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本质、原理及组成等知识,扎实基础。此外,由于高一化学苏教版的内容很广泛,因此教师不应任意拓展知识,使得本末倒置,加重学生负担。

三、书本与实验相结合

(一)实验可以切身感受化学。在新课标的学习要求下,学生的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考大题中,实验题分数占比重很大,苏教版教材中的实验也很多。教师应当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学生实验机会,并要求他们对操作步骤、实验现象、化学原理等进行总结。一些教师仅仅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其实在大部分学生对于实验没有切身体会时,就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钠与水的反应时,书本上的实验现象,钠在与水反应时发光发热,在水面移动等现象,单凭想象,是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激烈反应的,更不用说钠与酸更加激烈的反应现象。所以,应该让学生亲自看到整个化学反应过程,感受化学反应的魅力,如此对实验现象的印象也会加深。

(二)书本与实验相辅相成。化学的学习,既离不开书本中的化学原理解析,又离不开试验中真实的化学反应现象。在初中化学中提及活泼金属可以把不活泼金属从其可溶性盐溶液中置换出来,金属钠不能从硫酸铜溶液中置换出铜,是否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相悖?通过金属钠和水的实验,再通过金属钠和硫酸铜溶液的实验,让学生对金属和盐溶液之间的置换有了深度认识。为此,教师要将教材的学习和实验紧紧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促进其实验能力提升。

在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着重于基础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实验能力及创新能力、推断能力,将教材广泛细密的特点发挥出来,为学生对化学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艾志伟.提高高一化学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1(19).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2

关键词: 质疑;比较;反思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1-000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教材的使用对教师来说是一次新的起点,教师只有正确认识和理解新教材的变化及呈现方式,深刻领会教材的意图。关注教材所辐射出来的价值和功能,同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认真的反思。并使之成为教学行为的指南。

中学化学新教材有多种版本,初中化学有人教版、粤教版、上教版等,高中化学有人教版、苏教版、鲁教版等,对这些教材,中学教师应该穿透教材的表象,看到学科的本质,应该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

1敢于对新教材提出质疑, 即事穷理

古人云:“学贵自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源,质疑是探索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新教材既然有多种版本,其目的之一就是提倡百家争鸣,但百家的观点是否都是科学的,尽信书不如无书,教师在应用新教材的时候,一定要认真研究与思考,“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案例1]:上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61页,想一想:这一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编者的意图当然是想说明微粒间存在空隙。但这真能说明分子间存在空隙吗?笔者认为不能用这一现象说明微粒之间存在着间隙,理由如下:

物质中的微粒可以进入对方,不是因为微粒间有间隙才进行的,不同物质的微粒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称为溶解。溶解进行与否,不是依靠微粒间的间隙,而是根据不同物质的分子间作用力或其它因素决定的。例①:水和酒精可以按任何比例“无限互溶”,它们的分子都是极性分子,符合“相似相溶”原理;两种物质液态混合时,还有氢键缔合现象。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两种分子互相进入对方。例②:水和四氯化碳,两者的本身微粒之间的间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将两种液体混合,静置,液体分两层,经分析鉴定,属于“完全不溶。”其主要原因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不相似。

如果溶解现象是以物体中的分子不紧密(较稀疏),有空隙为条件的。具备这些条件,不同物质的分子就可以互相去填补对方的空隙。若如是说,两种物质的分子互相占据对方间隙后,总体积应该是变小的,根据阿佛加德罗定律判定:1升氢气与1升氧气在常温常压下混合(两种分子充分接触)后,总体积仍为两升。根据实验证明:1升醋酸与1升苯互溶后,体积大于2升。两例充分证明:物质混合后总体积没有减少,甚至增大,说明了混合后并不是微粒利用对方微粒间隙或占据对方微粒间隙。

教材这样安排也是有其道理的,因为初中学生刚刚接触化学,对化学的认识还是以感性认识为主,用空隙的观点来解释这个现象显得简单易懂,更加直观。

新教材中这样的例子还有,教师教书育人,我们要敢于对权威提出质疑,而不能盲目认同权威、榜样,要有一份质疑的精神,向权威学者学习,但不“顶礼膜拜”。 任何科学的理论都是在不断地质疑和辩驳中发展和完善的,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

2 善于对新教材进行比较,集思广益

俗话讲:“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这句话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善于采用比较法,所谓比较法 ,是指在思维过程中 ,确定认识对象之间的共同点或差异点 ,从而正确认识事物 ,正确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它是科学思维方法中最基本的认识方法。

新教材不同的版本,有着各自不同编排的知识体系,有着各自的优点,也有着各自的不足,作为中学化学教师,一定要认真研读和比较,以苏教版和人教版而言,两套教材有着各自的特点,人教版突出现代化学正在逐步走向定量化的特征,合理处理抽象概念,重视学习者的参与,富有张力,适于教师因材施教。苏教版着力挖掘和体现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知识结构、思想方法,注重科学性,突出新思想、新内容,避免内容在科学性上与现代科学脱节,将定性与定量,现象与本质有机统一,注重学生知识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关注核心知识与STSE内容的整合。因此我们要知道哪些知识点是两套教材共有的,哪些知识点是苏教版有而人教版没有,又有哪些内容是苏教版没有有而人教版有的,它们增加这些知识点的目的是什么,就是同样的知识点,它们处理的方式是否相同,他们有什么优缺点,这些我们都必须进行比较。

[案例2]: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18页:

实验2-1

按图2-1安装两套装置,在锥形瓶内各盛有2g锌粒(颗粒大小基本相同),通过分液漏斗分别加入40 mL 1 mol・L和40 mL 4mol・L的硫酸,比较两者收集10 mL H2所用的时间。把实验结果填入下表2:

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32页:

盐酸与碳酸钙反应生成CO2,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产生CO2气体的体积,可测定该反应的速率。请完成下列反应速率的测定实验。

1.如图2所示,在锥形瓶中放入大理石5 g,加入2 mol・L-1盐酸20 mL。每隔30 s观察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将实验数据记录到表3。

2. 以mL・s-1为反应速率的单位,计算每30 s时间间隔内的反应速率,将计算的结果填入表3。

3. 以反应速率为横坐标。产生气体体积为纵坐标,绘制二氧化碳气体体积[V(CO2)]―反应时间(t)曲线图。

4. 比较你与其他同学的实验结果,如有差异,分析产生差异可能的原因。

人教版和苏教版的这部分内容都是探究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的,两者处理的方法就不相同。

⑴反应原理

①人教版:Zn+H2SO4=ZnSO4+H2

②苏教版:CaCO3+2HCl=CaCl2+CO2+H2O

⑵反应装置

①人教版:双孔橡皮塞上插有导管和分液漏斗。

②苏教版:单孔橡皮塞上只插有导管。

⑶测量对象

①人教版:收集10 mL氢气所需时间。

②苏教版:每30秒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⑷优点

①人教版:除了硫酸的浓度不同,其它条件基本相同,说服力强。

②苏教版:只需要做一次实验。

⑸不足

①人教版:实验需要做两次,且根据反应装置“收集的10 mL氢气”说法不妥,因为反应前系统中存在空气,收集的气体中肯定含有空气。

②苏教版:随着反应的进行,大理石的表面积变小,反应中也有热量的变化,而大理石的表面积和温度都会对化学速率有影响,因此降低了因为盐酸浓度变稀使化学反应速率变小的说服力。

通过比较,我们就能正确且比较客观地把握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集思广益。

3勤于对新教材进行反思,高屋建瓴

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learning how to teach)”“学会学习(learning how to learn)”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反思性教学实践是促进教师素质提高的核心因素。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教材新增了一些内容,如盖斯定律、盐桥、焓变、熵和熵变、平衡常数、活化能、反应速率常数、沉淀溶解平衡与溶度积等,为什么要增加这些内容,其目的是什么,增加的这些内容要解决什么问题,化学教师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反思,深刻体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以化学平衡常数为例,笔者认为增加化学平衡常数的目的有三方面:

⑴完善知识整体的结构

化学热力学研究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可能性以及进行的程度,解决了反应的可能性问题。化学动力学研究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即化学反应的速率,解决反应现实性问题。而化学平衡常数能客观的反映在一定条件下化学反应能进行的程度。

⑵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在旧教材里用了右图的实验装置,通过增大体系的压强,观察体系颜色的变化来说明平衡移动的方向,严格的来说,这种方法不是太严谨的,因为增大压强至新平衡后,体系的颜色毕竟比原来体系的颜色深。新教材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案例3]: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化学反应原理51页:

苏教版在讨论有气体参与的可逆反应,通过改变体系压强,平衡移动方向时,是通过计算浓度商,用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作比较

①若Qc>K,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②若Qc=K,平衡不移动

③若Qc

从而得出结论:增大压强,平衡向着气态物质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着气态物质增多的方向移动,若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不变,改变压强平衡则不移动。

⑶完成知识模块的衔接

化学动态平衡有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溶解平衡等,化学平衡有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有电离平衡常数,溶解平衡有溶度积常数,通过化学平衡常数可以将常见的动态平衡实现有机的衔接。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3

关键词:认知负荷理论;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教材调研

文章编号:1005-6629(2010)07-0031-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认知负荷理论(Cognitive Load Theory)[1]由澳大利亚心理学家约翰・斯威勒(John Sweller)在1988 年首次提出。所谓的认知负荷是指同时被要求施加在工作记忆上的智力活动的全部数量[2],即工作记忆必须注意和处理的内容总和。认知负荷理论提出了三种基本类型的认知负荷:内部认知负荷、外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 由于元素间交互形成的认知负荷称为内部认知负荷(Intrinsic Cognitive Load), 它取决于所要学习材料的本质与学习者的专业知识之间的交互程度。外部认知负荷(Extraneous Cognitive Load)是超越内部认知负荷的额外负荷,它主要是由设计不当的教学引起。相关认知负荷(Germane Cognitive Load)是指与促进图式构建和图式自动化过程相关的认知负荷。三种类型的认知负荷是相互叠加的。为了促进有效学习的发生,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减少外部认知负荷,增加相关认知负荷,并且使总的认知负荷不超出学习者能承受的认知负荷范围,否则,就会产生较低的认知效率[3]。认知负荷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为“以生为本”地研究教材和教学问题开辟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1研究问题

化学教学的理想状态是,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利用各种各样丰富的化学学习和实验资源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并能随时得到有效的指导。但时下化学教育资源匮乏,学生在很多时候只能利用有限的学习材料进行自学来实现自身发展。目前我国的高中化学必修教材质量如何?它们适合学生自学吗?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加以改进?这些都是人们常问却又没有根本解决的问题。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学习材料是否有利于学生自学,可以从它们引起学生认知负荷的角度来加以比较与分析。

对于化学教材来说,它们主要能够引起学生的“内部”和“相关”两个方面的认知负荷。一般来说,化学教材主要在内容指导语、内容线索、核心知识提示、内容前后联系、文字与图表间的空间距离、文字与图表的匹配程度、图表内容的比例、实验探究操作性等方面影响学生学习时的“内部认知负荷”[4];而教材内容的时代性、实践性、趣味性、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对日常生活的指导意义、关注人类未来发展和学法指导等方面则会影响到学生学习时的“相关认知负荷”。本研究基于化学教材引起学生学习时不同类型“认知负荷”的特点,并以这些特点为评价指标,设计和编制了一份调查问卷,通过调查学习者对“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的内容选择和呈现方式的认识和反馈,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对两个版本的化学新教材(必修)进行比较研究,以期获得化学新教材在“学生自学”方面的整体水平和具体的改进建议。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中使用的调查问卷主要从“内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两个维度分别设计评价项目,每个评价项目都有五个不同的选项供调查者选择,这些选项为:“完全不同意”(赋值为1)、“基本不同意”(赋值为2)、“基本同意”(赋值为3)、“非常同意”(赋值为4)和“完全同意”(赋值为5)。其中,用于检测化学必修教材给学习者带来的内部认知负荷大小的评价项目共十项(总分为50分),十项得分之和越接近于50,说明教材引起的学生内部认知负荷越小,越有利于学生学习;用于检测教材给学习者带来的相关认知负荷大小的评价项目也为十项(总分也为50分),十项得分之和越接近于50,说明教材引起的学生相关认知负荷越大,就越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即教材受学生的欢迎程度就越高。

为了增强研究结论的信度,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江苏省两所普通高级中学(其中一所学校使用“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另一所学校使用“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作为调查对象选取的来源学校。为了避免学生自身的知识水平对调查结果造成的影响,在每所学校任意选择两个高一普通班作为调查班级,每个班级50人,调查对象共200人,经过筛选后的有效问卷177张。177名调查对象中有男生88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9.7 %), 女生89人(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0.3 %), 男女生的比例相当。同时,这些调查对象中有79人使用“人教版”化学教材(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4.6 %), 有98人使用“苏教版”化学教材(占被调查者总数的55.4 %), 也就是说使用两个版本化学教材的被调查者数量也是大体相当的。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利用教育统计软件包SPSS 11.5进行统计与分析。

3研究结论

通过对收集到的有效问卷的相关评价项目中学生的作答情况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可以得到以下一些主要结论。

3.1高中化学必修教材整体上利于学生自学

教材引起学生的认知负荷总量可以被用来从整体上说明它们利于学生自学的程度。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两套高中化学必修教材都较有利于学生的自学。两套教材在引起学生总认知负荷方面的得分情况如图1所示。

由图1可以看出,两个版本的化学教材在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方面及格率分别达到63 %和65 %,都较有利于学生学习和使用。

通过独立样本的T检验,“苏教版”和“人教版”化学必修教材在认知负荷总量方面的检验结果显示,P=0.726>0.05,这表明对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来说,教材版本之间的差异没有显著性意义。既然两版教材在引起认知负荷总量方面没有显著差异,那么它们在帮助学生自学时,会因性别差异而引起不同的认知负荷总量吗?由表1中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可以看出,男生和女生使用化学教材时,在认知负荷总量方面的检验结果显示,P=0.794>0.05,这表明对引起学生认知负荷总量来说,不同性别之间也没有显著性意义。也就是说,两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不论对男生,还是对女生,都较有利于他们自学。

虽然两版教材在整体上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它们在引起学生不同类型的认知负荷方面有没有具体的差异呢?

3.2两版必修教材各有所长,应相互借鉴

具体来看,教材的认知负荷总量主要由其引起的“内部”认知负荷和“相关”认知负荷两个部分组成。从这两个部分出发来具体分析两个版本的教材,结果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见图2和图3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苏教版”教材在引起学生内部认知负荷方面比“人教版”教材的及格率要高,这说明“苏教版”教材在内容组织方面较“人教版”教材更有利于学生认知和自学。而图3则显示,“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优于“苏教版”教材,它能够在更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两版化学教材各有所长。因此,“苏教版”教材在精心组织内容的同时,需要吸收“人教版”教材在内容呈现方面的优势;而“人教版”教材则需更加关注知识内容的组织思路。只要二者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就能更加有利于全体高中学生的自学和发展。

在分析调查数据的过程中,研究也发现两版化学必修教材中尚存一些需要解决的共性问题,值得加以研究和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两版教材存在尚需解决的共性问题

为了更加充分地反映两版教材引起学生认知负荷的具体情况,本文利用“偏度”来反映学生的作答情况,具体内容见表2。对于某一个评价指标来说,如果“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么选择中间值3以前选项的学生比例就越高;而如果“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么选择中间值3以后选项的学生比例就越高。在本研究中,学生对某一评价指标作答的“偏度”值越接近于-1,那就说明在该指标方面,教材引起他们的认知负荷是有利于他们自学的;反之,教材在该指标方面是不利于学生自学的。

从表2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的评价指标,两版化学必修教材表现出不同的优缺点,而它们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的内容主线”、“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和“教材中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等三个方面。

(1)教材的内容主线

内容主线的清晰程度将直接影响化学教材引起学生内部认知负荷的大小。内容主线越明晰易见,教材给学生自学时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从而越有利于学生自学。当问到“在阅读化学教材时能否很快发现教材内容的主线”时,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2和表3看出,对于该指标来说,被调查者针对两版本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82.3 %和74.5 %,数据的直方图都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373和+0.233)。这表明有相当数量的被调查者认为两版教材的内容主线他们并不是很容易就能发现,也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产生了较高的内部认知负荷,教材不太利于他们自学。因此,化学教材在修订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一因素,让教材内容的主线更加清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利用教材学习。

(2)章节的核心知识点

内容组织良好的化学教材,应该能够帮助学生很容易从中找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从而引起学习者较小的内部认知负荷。当问及“找到章节核心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时,被调查者的回答结果如表4所示。

由表2和表4可知,对于章节中的核心知识点,被调查者针对两版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79.7 %和67.3 %,数据的直方图也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453和+0.263)。由此可见,许多调查者并不能很好地在教材中找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也就是说,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内容重点并不是很突出,造成了学生较大的认知负荷,从而不利于他们高效地学习新知识。因此,化学教材应该改变内容呈现的主次,突出并引导学生发现章节内容的核心知识点。

(3)教材中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

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越大,化学教材引起学习者的相关认知负荷就越大,也就越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被调查者对“教材中学生探究内容的比例”调查项的反馈结果如表5所示。

对于该内容主题的调查,被调查者针对两版本必修教材,选择1、2和3的累积百分数分别为84.8 %和77.6 %,数据的直方图呈正偏态(偏度分别为+0.628和+0.304)。这表明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都认为教材中供他们动手探究的内容比例过小,即教材在关注个体探究活动的内容呈现方面引起了学生较小的相关认知负荷,这将不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因此,两版化学必修教材应该适当增大学生探究的内容比例,以激发他们的化学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4 研究启示

在化学新课程不断推进的过程中,教材的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到课程实施的成效。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启示。

4.1 基于学习者需求研究化学教材问题

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重要资源和工具,化学教材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们在思考“给”学生什么样教材的同时,不妨换一种视角,也许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学生“要”什么样教材的基础上,才能编写出更加有利于他们学习的教科书。也就是说,从学生认知的角度研究教材的编写水平和存在问题是一种重要的教材研究方法。通过以上研究可以发现,两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在整体上是较利于学生自学的,但它们也在一些方面没有很好地满足学生的自学需求(具体内容见表2)。因此,为了提高化学教材辅助学生自学的水平,我们在思考和研究教材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需求,这样才能让化学教材更具针对性,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基础发展和个性发展。

4.2精心组织化学教材的内容体系

化学课程标准给出了中学阶段学生应知、应会的具体学习内容,但没有规定这些内容应该在教材和教学中以怎样的线索加以组织。从认知负荷理论的角度来看,教材内容体系的组织线索是否明晰,教材内容的核心知识点是否明确,教材内容前后是否连贯等方面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自学时的认知负荷。因此,现行的高中化学新教材应多添加一些学习引导和核心知识点的提示,适当提高化学实验活动的可操作性,并注意与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过渡与衔接,这些策略都有助于降低学生学习时的内部认知负荷,从而有利于他们利用化学教材进行自学。

4.3合理设计化学教材的呈现方式

好的教材呈现方式既可以降低学生自学时的难度,同时也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图表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在自学教材时的内部认知负荷,而生动的图片、有趣的活动、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等方面都能增加学生自学时的相关认知负荷,从而转化为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化学教材在编写和修订的过程中应该适当增加图片和表格的比例,多用鲜活的图片和精彩的活动为内容载体,将较多的社会生活元素融入教材内容之中,向学生呈现他们易懂、爱看的学习内容,从而促进他们的化学学习。

参考文献:

[1]John Swller.Cognitive Load During Problem Solving: Effects on Learning[J].Cognitive Science,1988,12:257~285.

[2]Graham Cooper.Research into 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 at UNSW [A].School of Education Studies [C].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ydney, Australia. 1998, 11.

[3]Fred Paas,Alexander Renkl & John Sweller.Cognitive Load Theory and Instructional Design:Recent Developments[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 2003, 38(1):1~4.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4

关键词:教学内容衔接;教学策略衔接;学习方法衔接

搞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深化课程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的需要,有利于教师寻求实施新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从而在教学中更好地捕捉教育时机。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学习方法三个方面谈谈如何做好初中、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通过对比初、高中教学大纲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阐述可知,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其知识层次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

以下对高中化学部分教学内容、初中化学再现知识、初高中化学知识对接点列表进行比较:

二、教学策略的衔接

1.做好入学教育准备工作,为初、高中衔接打好基础

教师首先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然后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化学学习的特点。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化学在整个中学化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明初、高中化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清初、高中化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请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的学习。

2.构建问题梯度,实行层次教学,切实做好初、高中衔接

(1)在教学中从高一学生的实际出发,构建问题梯度,采取“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进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的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2)重视新、旧知识的同化和更新。(3)发挥多媒体的教学功能,优化化学课堂教学,提高化学学习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1.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规范,形成习惯

(1)预习

课前熟悉所学知识,划出重点、难点及模糊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选择一本好的教辅材料帮助理解,并使零碎知识条理化,从而达到有备而听,以便抓住重点,解决疑难。

(2)听讲

课堂上要始终坚持“跟着老师的步伐走”,如果走神,就会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理解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也就无法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

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学会记笔记。高中化学的课堂知识容量大、内容多,学生单纯靠记忆是很难记住课堂上的全部知识的,必须学会记笔记以便课后复习。当然有些细节尤其要注意,一是准备一本笔记本,而不是随便在纸上或书上做笔记;二是先听后记。

(3)复习

为提高做作业的速度和质量,听讲后要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既包括理解记忆知识点,又包括对知识进行前后联系形成规律。课后及时复结,及时反馈,有问题及时找老师或与同学沟通解决,不留知识盲点,使知识为自己所有。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练习和反思,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化学学习规范,形成良好的习惯。

2.因材施记,形成知识储备

有人称“化学是理科中的文科”,所以要学好化学,首先要把知识点牢记在心,这样做题时才能活学活用。刚步入高一,学生会遇到许多不熟悉的化学用语,如果教师把各种趣味性语言交替使用、合理搭配,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对学生理清思路、加深印象,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1)化学用语──口诀记忆

化学本身有着独特的“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高中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可编成口诀以便于记忆。

例1.常见元素的主要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莫忘记。

例2.常见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铵根硝酸根;氢卤酸根氢氧根;高锰酸根氯酸根;高氯酸根醋酸根。

二价硫酸碳酸根;亚硫酸根锰酸根。牢记铵根为正价;负三有个磷酸根。

(2)概念理论──对比记忆、概括记忆

针对一些相近或对立的抽象概念,通过对比,找出异同,便于记忆。

例3.氧化还原反应:升失氧还氧;降得还氧还。

(3)实验步骤──顺序记忆

例4.钠和水的反应现象:浮、熔、游、响、缩、红。

3.培养联想、类比和归纳能力

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根据初中化学的特点,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主要是记忆、重现、简单模仿,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低。而高中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学生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自主创新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较高。在学习新知识时,可根据已掌握的知识与新学习知识的异同点进行比较联想和迁移,并进行归纳,完善知识的“点、线、面、网”的结构。

(1)相似类比联想

类比是分析比较的对象在某些方面相似或相同,因此推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相似或相同,把其中某一对象的有关知识或结论迁移到另一对象的思维方法。

例5.学习了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根据同类相通的特点,迁移到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沉淀溶解平衡。

(2)相反对比联想

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统一的,引导联想可以把相反的概念联系起来。在引导分析其中一个概念的同时,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并分析,自然会得出另一个概念,并深刻认识概念的本质区别。

例6.在苏教版高一必修1专题一“概念”的学习中,碱性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氧化与还原、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均可进行相反对比联想。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5

首先,要注重初高中教材的研究。通过研究课改后初高中教学大纲可知,初中化学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每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涉及。能力上也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强调定性分析,只要求学生记住现象和结论,总体要求属于只知其然的阶段。而高中化学则属于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要求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除了记住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并且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实际应用中能够有所创新。

高中阶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个难点,之所以会成为难点,究其原因还在于初中基础没打好,虽然复分解反应在初中学习时是个重点知识,但是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特定的反应,并没有弄清楚复分解反应的实质,以至于在后来的学习中会认为方程式的书写非常困难,经常是随心所欲去书写,想生成什么就生成什么,弄得老师都哭笑不得。所以,为了以后的教学能够顺利进行,开学伊始必须对这部分知识进行系统复习。先对物质进行分类,进而重新对酸、碱、盐进行认识,给出这几类物质的定义,千万不能觉得这些概念太简单,给出来没必要,一定要像新授课一样认真地讲解,学生虽然认识个别物质,但在头脑里并没有这些概念。然后就是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必须清楚地告诉学生,为了知识的完整性,还有必要再对物质的溶解性进行复习提醒,好多同学背过溶解性口诀,但只满足于会背诵,根本不理解其意思,这也是书写方程式的一大障碍,所以教师不光要求学生会背诵,还要求学生会用其判断哪些物质可溶哪些物质难溶,这部分知识用一周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安排这一周的复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把这部分知识漏洞补上,才能更好地进行必修一的学习,否则节省一周的时间换来的是一学期的费解。对于其他理论性知识的学习,与初中知识联系不是很紧密,基本上都是高中才深入学习,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基本不用过多考虑衔接问题。

其次,要了解我们学生的学习情况。老师们都很清楚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大不相同,要想有的放矢,必须清楚掌握自己学生的学习情况,这就要求教师要深入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中考成绩,通过交流去发现他们学习化学的态度、方法以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其实只要老师去做这些事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成绩与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好多时候是不成正比例的,初中阶段很多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死记硬背,很大程度上是记忆的知识多,只要记住了就能应对中考,考试中就会获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单看学生的考试成绩是不够的,这就是为什么不少学生入学成绩很好但后来在高中阶段的学习却出了问题的原因。总体看来,初中生的学习过分依赖老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不会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自由时间不会支配,养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而高中阶段则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记忆,并能将所学知识进行提升,做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如果高一老师不能注意到学生自身情况的衔接和变化,马上用高中生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势必会出现一些矛盾。所以,教师应深入学生,去观察,去了解,去发现自己学生的具体请况,根据学生的情况去做一些调整和安排,让学生能从初三顺利地过渡到高一。

苏教版初中化学范文6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育价值;教育目标

2016年10月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选在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举行,本次比赛的目的在于及时总结和交流我省高中化学教师课程实施的经验,深入推进我省高中化学教学改革,提高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促进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笔者代表常州市参加高一组比赛,参赛的课题是苏教版《化学1》(必修)的“金属钠的性质与应用”。在深入解读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了重构,体现“思路创新”和“价值创新”,绽放了将教育目标、学科思维、教学与评价的整体协同培养的满园春色,得到评委和听课老师的好评,获得江苏省一等奖。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化学1》(必修)专题2第二单元,主要学习钠的性质与应用。要求学生能说出钠的主要物理性质;认识钠的还原性,并会书写钠分别与水、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要求,通过专题1“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专题2第一单元“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典型的非金属元素氯”的学习认知,这部分内容不仅是对金属化学性质的延伸和发展,为前面所学的氧化还原反应补充感性认识材料,也体现氧化还原反应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又可以为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知识和《化学2》(必修)及选修部分相关的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

在学校层面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是一所四星级高中,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在心理层面上,处于高一学段的学生对化学实验、化学现象兴趣浓厚,有较强的探索未知、崇尚真理的意识;从能力层面上,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具有较好的思考与质疑、交流与合作的学习习惯;从知识层面上看,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的一般知识。进入高一,又学习了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和基本的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基于以上分析,学生具备了将钠单质的金属活泼性与其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结合起来的逻辑能力,从而初步形成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通过联想本单元从海水中得到的典型非金属元素氯气性质的学习,拓展到典型的金属元素钠的学习,感悟氧化还原本质,深化整体学习法和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思想。

(三)教学目标

(1)掌握钠的物理性质,认识钠的活泼性,学会书写钠分别与水和氧气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能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分析解决问题,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掌握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3)能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能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4)了解科学探究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方案、实施实验、获取证据、分析解释和建构模型、形成结论及交流评价等核心要素。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学科思想和方法。

二、教学思路

本课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科学精神、责任自觉”的价值追求为情感主线,根据情境的发展设置问题,问题紧紧相扣,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赞赏化学对社会发展的重大贡献。以学生的认知需求为逻辑主线:发现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再次发现新问题―演示实验―解决问题。通过主线融合、传递思想给学生展示完整的风景,让他们浸润其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三、教学过程(见表1)

四、教学反思

(一)给学生以沃土 提升文化自觉

课堂作为教学的主阵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提升文化自觉,培育“生长”的活土。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就是知识变成了不可移动的重物。本课以西汉刘安所著《淮南万毕术》中的一句话“曾青得铁,则化为铜”,投影PPT(如图1),即铁与硫酸铜溶液这个学生熟悉的反应导入,引出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认知冲突,将学生认知规律与学习过程的逻辑线索贯穿起来,形成知识的内在结构,建立知识的广泛联系,让金属活动顺序知识在多样化的运用中活起来,提升了知识的“生长”性。

(二)给学生以思想 实现知行合一

问题是思考的起点,也是学生思想的来源。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抛出5个问题:①你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什么?②猜想为什么会产生如上现象呢?③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④以上实验体现了钠的哪些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⑤钠参与的反应,都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显示出钠有很强的什么性质?怎样解释?这些问题层层剖开了钠的知识结构,通过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让学生建构了钠的知识地图,还让学生体悟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如图2),学会了在提出科学问题时,能说出提出问题的依据;在解决问题时,能借助观察、假设、实验、验证等途径来获取证据;在得出结论阶段,能根据客观的实验事实和结果,基于证据进行推理,得出符合逻辑的结论。使学生从表层学习走向了深层学习,实现从“知”的分析到“行”的解Q。

(三)给学生以力量 绽放满园春色

元素化合物知识零碎,如何让零碎的知识系统化?如何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又学会方法,丰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让学生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知识传递走向主动发现?本节课通过三个环节探究钠的性质、感悟钠的用途、理解钠的保存,透彻演绎了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保存等之间的关系,板书并投影金属钠的知识学习思维导图(如图3),将价值教育[3]与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教育艺术的核心价值是春色满园,学生可以有学术观点的对立,也可以是思想认识的分歧,如何在反复的实践中培养基于证据推理形成结论的能力是化学学科思想的精髓。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引领学生思考,尊重春色满园,更要给他们力量,让他们有思考的才能。

扬州大学吴星教授认为:本节课对学生“十分有用”,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形成了学科知识体系。上课教师“非常活泼”,展现了基本素养,展示了教学“回归课堂本真,回归学科本真”的教学理念。如何从微观上提高以“发现”为导向的问题素养,培育“发现”智慧,让学生有机融入思考、发现、生长、迁移和递升等多种元素,是化学学科的科学价值;如何从宏观上通过哲学教育引领学生的本真追求,从想学走向会学、坚持学,是化学学科的人文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