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教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1
(1)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有效地克服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在高中历史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课本以及课堂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纯粹、填鸭式的灌输,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位置。而通过史料教学则可以很好地将这一不足之处克服。在史料教学中,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思考与体验学习的机会,从而使得课堂以学生为中心。
(2)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上面说到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地位,而教师往往在进行教学时也是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则是机械地去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结论与事件。这使得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而史料教学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更好地促进了学生对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合作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在对历史学习时进行自觉地交流与探究。
(3)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在史料教学中,教师是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史料的特点而完成相关的教学任务。而通过史料教学可以很好地增强历史教学的历史感,从而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所呈现的各种史料,可以使得学生感受到历史事件与人物的气息,从而将学生很好地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当中,进而使得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史料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爱国精神的培养,加强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学生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二、加强史料教学研究
(1)加强对教材史料的利用,设计启发式问题
在高中历史教材中,有着很多的史料,这些史料在编写到教学时,都是经过教学专家精挑细选的,有着很高的教学价值。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我们要加强对这些史料的利用。这些史料大多是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来选取的,有着很强的代表性、深刻性。在进行历史教学备课时,教师要加强对这些史料的关注与分析,根据教学中难点与重点,对这些史料进行选择,有目的的设计一些启发式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阅读、分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最大程度地从这些史料中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
(2)加强对情景模式的创设,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都知道,历史不可逆转,也不可再现。历史教材编写的再好,也只能是今人说史,因此对历史的叙述,大多比较简洁,而且文字死板,而史料则更加生动。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史料教学,再加上与多媒体的结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将历史重组再现,从而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进而更加引起学生们的注意,可以使得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更好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增强学生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同时,通过史料来进行特定的情境的创设,可以把更多的历史场景再现出来,使得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这种历史氛围当中,很好地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3)在史料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目标的明确
在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史料教学的运用,进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与探究,全面地提升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好地去掌握对历史的学习方法。同时,史料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间沟通合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通过对历史的学习中,形成一种学习习惯,从而学会学习。
(4)教师要对教学内容及时地进行总结与归纳,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历史;感悟;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8-0077-01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史”启发极深,人类所以有文化,脱离野性的原始,就是因为他继承前人的创造,有历史素养,因了前人的指引,不重蹈覆辙。从这个意义上看,一个民族,一个人,如果不懂历史,那么他根本就不能成长他自己,不会去开启自己的生命,建立自己的理想。历史在一个孩子的成长中担负着重要的角色。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学生们在学习历史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将历史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这便是成长。
幽幽岁月,遥远古老的历史,学生们能够从中感悟什么呢?我认为,学生们在历史课之后,留于他们脑海中的感悟必将点燃心智,促使他们成长成才。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在考虑问题时容易片面看问题,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思维缺陷,在教学中我首先教给他们哲学的学习方法,运用唯物辩证法,让他们在学习中思考,得到感悟。方法主要有: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并透过现象抓本质。在平时的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一、顺藤摸瓜,让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学历史
在讲述历史事件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把握历史现象和事件中诸多因素的内在联系。例如,初三历史中学到新航路开辟,主要讲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意义。零碎分散的史料若不联系分析,很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形成看法,得到感悟。课前,我布置三个问题作为预习:(1)开辟新航路的原因。(2)开辟新航路的条件。(3)开辟新航路的意义。上课时,我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来学习,各组推送一名同学解答,最后总结三个小组的学习所得。最后,我提了一个问题:亚非拉国家长期落后的现实是什么导致的?这样,学生们很容易得出答案,把握历史和现实的有机联系。
二、举一反三,让学生用发展的观点学历史
唯物辩证法认为,把握历史脉络,动态地去学习。学海中的学生对于考试制度很有兴趣,我国古代史部分科举制的发展演变便很能触动他们,于是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找出科举制的发展之路:由先秦世卿世禄制演变至秦汉、魏晋荐举制,直到隋朝诞生科举制,延续到明清。科举制延续时间长、影响大,为了让学生更清晰深入地认识科举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对科举制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什么?学生从科举制的演变中了解了科举制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影响:早期起过积极作用,而到明清“八股取士”,科举制成为压抑人性和创造力的关键,它钳制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它在历史演变进程中作用不同。联系现实,今天的考试制度吸取了以上的不足,得到了更好地发展。由考试制度,我又布置下课后作业:中国的政治制度发展之路,又是怎样的?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举一反三、通古博今的乐趣。
三、一分为二,让学生用全面客观的观点学历史
从不同角度看出,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时要用全面、一分为二的观点。例如,中国两位皇帝秦始皇和汉武帝,历来评价不一,初中学生更容易得出片面的结论。在学习时,我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赛形式列出秦始皇、汉武帝作为伟大人物和暴君的表现。下面以秦始皇为例剖析人物,我首先在学生们踊跃辩论之后告诉他们: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始皇顺应历史潮流民心所向,显示他的雄才大略;但他修长城、建阿房宫、兵马俑,横征暴敛,又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焚书坑儒钳制思想摧残文化。另外,修长城、凿灵、书同文、车同轨,巩固国家统一,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历史遗产。这样,学生们在后来的历史学习中都会很自然地运用客观评价的态度认识历史人物,收获甚好。
四、寻根剖底,让学生透过现象抓本质学历史
历史更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在初一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对于古代皇帝制定政策的根本目的,我让学生作为有心人去总结归纳。一开始学生不是很清楚,但研究了几位皇帝之后他们则恍然大悟,原来都是为了巩固统治,保住皇位。而初二中国近代史部分,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更是从现象到本质揭示了历史学习的寻根究底,深度挖掘了历史的真面目。
总之,运用哲学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历史,学生才会从中有所感悟,不被某些历史结论和现象蒙蔽,重新审视历史,对其有清醒的认识,并从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中走出来,在更高层次上看待历史,把读到的历史、智慧与自己的成长结合,这便是感悟历史,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代政洪.历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的途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0(03).
[2]周用法.历史教学自主学习法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研究,2010(02).
[3]陆化亮.新课程历史学习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2010(11).
[4]周雪梅.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5]张忠.认真摸索教学规律 改进中学历史课教学[J].云梦学刊,1980(02).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3
两起战争皆因鸦片而起,都以清政府丧权辱国为结局。它们不是孤立的,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历史事件,有 其共性。因此在教授这两课时,采用纵横比较的方法,则能使学生对两起历史事件、现象的全过程有一个全面 的系统的理解和认识。它有利于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观察、理解、分析和评价历史以及识辨大是大非的能力。这也是根据学生怎样学来设计自己怎样教的重要原则 。
首先,这两次,有相似之处,可把它们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两次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扩张。第一次,是英国迫切需要对外夺取商品销售市场和原 料产地;第二次是英、法、美等国,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并使之合法化。所谓战争的导火 线,仅是发动战争的借口。基于此,可廓清这一特定历史现象所反映的本质问题。第一次的借口,是 中国的禁烟运动,第二次的借口是“亚罗号事件”和“马神甫事件”。试想,当时如果没有禁烟运动 ,没有两起事件的发生,它们就会偃旗息鼓吗?否。它们依然会寻找另外的借口发动战争。因为它们早已选中 中国作为其侵略对象,蓄谋已久,战争迟早要爆发。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透过历史的表面现象,认清侵略者的本质和狡诈手段,区别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阶 段、不同发展进程的特点,从而提高学生鉴别事物的能力,这是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在这两次反侵略战争中,我们试比较一下清政府、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各持什么态度,就很容易看出清政 府的丧权辱国和人民大众的英勇不屈。如:第一次时,清政府内:道光帝惊恐万分,派琦善到广州与 英军谈判,琦善妥协,奕山投降,牛鉴临阵脱逃,后来签订了屈辱的中英《》、中美《》、 中法《黄浦条约》。爱国官兵和广大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英勇牺牲。第二次鸦 片战争时,清政府不作认真的战争准备,完全寄希望于俄美两国“调停”。当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后,咸丰帝逃 往承德避暑山庄,最终签订了《》、《》、《》等。与此相对照的是,南海、番禺 两县几万人民成立团练局,抵抗侵略;防守大沽炮台的士兵开炮打击入侵者,大沽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给战士 送饼送面。
我们再分析一下战争的性质、结局、战败的主要原因。这里应指出的是,两次对于中国人民来说 ,都是反对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英、法、美等国是侵略者,是非正义的,而中国都是战败国。正义之师折旗 受辱,究其最主要的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造成的,尤其是清政府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经 济和军事落后,经不起洋枪洋炮的打击,亦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落后的、腐朽的封建制度,铸成民族 的奇耻大辱。
那么,给中国造成的影响又如何呢?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战后,列强通过一系列 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巨大权益:中国领土丧失,中国主权遭破坏;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品源源不断地倾销中国市 场,中国经济遭到扼杀。中国从此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发生了变 化。除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更加尖锐外,还增添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被迫肩负 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成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
再将《》、《》联系《》加以比较分析,可以进一步认清列强们得寸进尺的强 盗嘴脸和清政府步步退让的腐败无能。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4
关键词:多媒体 高中历史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22-0-01
1 前言
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已有一段时间,并对教学效果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与此同时,这种教学方式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为了能够让广大教师更好地认识与解决这些问题,克服多媒体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文章从四方面提出了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2 基于多媒体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2.1 对多媒体教学功能的认识不足
对于多媒体教学的认识中,高中历史教师存在两种比较偏激的想法,是认为多媒体技术完全没有用,完全忽视了多媒体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另一种是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完全忽略了传统教学方式,这两种错误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使用效果的发挥。在这两种观念的影响下,历史教师均表现出对多媒体功能认识上的不足,也客观地说明我国高中历史教学观念的落后,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教学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2.2 对历史教材的处理和历史素材的选择存在误区
目前,高中历史教师对多媒体网络历史素材的认识存在着以下三种错误想法,一是完全依赖于网络历史素材,而忽视教材中的历史知识及要点;二是单纯地利用多媒体,照抄照搬教材,多媒体课件仅仅是教材的电子版,毫无创新意义,反而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三是有些历史教师盲目注重课堂内容的大容量,使课堂教学内容没有主次之分,而学生也会对历史知识点的掌握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这些误区将会对教师教学效果造成较大的影响,并直接体现在学生对历史课堂教学的反应及学生成绩当中。这种错误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国家对历史教学的要求相违背的。
2.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使用不当
在基于多媒体环境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往往会被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知识要点的特点所迷惑,而忽视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概括总结能力下降。再加上有些历史教师盲目地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历史知识的反复简单演示,并未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与启发,导致学生很难具备创新能力及历史思维。而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历史教师没有恰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方法与手段,需要教师逐渐认识并改变这种错误观念。
2.4 表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从当前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现状来看,教学过程有利用多媒体对学生强制灌输知识的趋势。部分历史教师盲目响应学校多媒体教学要求,用多媒体来代替教师应做的所有工作,忽略了作为历史教师本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未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主动性。结果导致课堂单一无趣,没有个人风格,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不愿意积极参与到教师教学中的情况。
3 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3.1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
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师生主体地位的关系,是为了避免历史教师忽略学生主体地位,而盲目地依赖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情况出现,并实现各种教学要素的科学合理分配。为此,高中历史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处理好教师本身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与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关系,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二是处理好多媒体环境下历史教学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关系,在多媒体教学条件下,高中历史教师需适当地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并保证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互动当中,活跃课堂气氛,提升教学效果。
3.2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历史教学内容的关系
为了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历史教学课堂与历史教学本身的一致性,应当结合历史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性地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来讲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以教学内容与细节为依据,选择性地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针对历史事件、历史图片等可以通过多媒体影视资料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而对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则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二是注意多媒体教学手段与历史教材的结合,避免盲目使用多媒体技术,而忽视教材内容结构安排及重难点划分等情况。实际上,不管技术如何发达,教学手段多么丰富,都离不开教材,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依据,多媒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应当以教材为参考。历史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要与教材内容相一致,不能为了节约备课时间从网络中直接下载与教材内容不相符的课件,保证基于多媒体环境的高中历史教学符合国家的各项要求与标准,促使师生共同掌握完善的历史知识。
3.3 正确认识与处理多媒体与传统教学手段的关系
从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看,历史教师应当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教学实际需求,有选择性地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并能够在科学合理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实现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网络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文章研究了多媒体环境下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四方面不足,并结合高中历史教学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望能够为未来的多媒体技术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新的思路,为高中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奠定基础。
(唐山市丰润区第二中学,河北 唐山064000)
参考文献:
[1]李慧军.多媒体技术与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1.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 教学 自主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102-01
引言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使历史这一过去的生活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将来生活相联系,教育学生从历史角度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问题,为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与将来打好坚实基础。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今天对历史的研究和探讨可以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历史学科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必须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体现生活化。如何实现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如何引起学生们对远离现实的历史事件、难以理解的历史问题产生兴趣,愿意去探究学习,发现历史事件中的人生启示等问题,就要高中历史老师开展各项生活化的教学。
1.通过历史教学观念的生活化,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生活化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掘与生活相关的学科知识,以生活为中心,寓生活中的问题于教学中。强调用理论知识阐述现实生活现象,使知识的抽象得以具体化。实现历史教学生活化,首先是教师教学观念生活化。课程改革说到底就是教学观念的改革转化。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学生的成才观和历史成就观。历史教学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历史奇才、专家、工作者,所以不必为了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程的现象而耿耿于怀、倍感失落。我们对历史学科应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通过历史的学习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上,把现实生活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带到学生中、课堂上。实现教学生活化应做到以下几个转变:一是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二是由“教师”向“学友”转变,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拉近教师和学生的距离;三是由“园丁”向“引路者”转变,教师不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引导,学生就像大海上飘泊迷失方向的扁舟,教师就是海岸的灯塔,照亮学生今后的人生路;四是由“教书匠”向“探究者”转变,从单纯刻板的授业解惑转向探究如何让教学更风趣易接收。这样跨过了传统束缚的藩篱,响应了与时俱进的号召,紧跟时代的步伐,才能从容面对现代高中历史教学从内容、模式、手段等方面的改变,在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也体味到了其中的快乐和成功。
2.通过历史教学模式的生活化,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指出:“教育者必须尊重未成年状态。”有了尊重为前提,才能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才能实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生活的主体的理念。创造民主、平等、和谐、自由的生活化学习氛围,使学生和教师之间有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师生的沟通也有助于知识的接收,成为学生养成、体验、探寻、培养的精神家园。创设特定的历史生活化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参与其中,寓教于乐,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如讲述《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教师可重点讲述隋唐时期经济的繁荣、政冶的稳定、发达的科技和发达的交通,再辅以当时的外交政策,让学生自己体验充当各国史臣畅游唐朝长安古街,充分发挥想象,领悟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实现历史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和历史教育的功能,以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3.通过历史教学方法的生活化,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历史具有过去性的特点,历史人物事件与现代学生之间有着遥远的距离。因此,教师在历史授课时,必须运用用多种方法途径还原历史事件,最大限度的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遥远又不容易记住的历史知识。现在教学方法趋于多样化,而教学手段生活化的教学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想象和创造空间。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感悟,适应了学生发展认知的内在要求。采用一些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由被动的听众变成主动参与的演员,将教师的讲台变成学生的舞台。可以通过现场讨论、组织还原演示历史事件的情景,借用相近的民族服饰宣讲当时的服装文化等。
4.结语
历史,是一门是人明智的学问,要使学生真正做到“通古贯今”,实现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就需要教师在历史教学别关注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贯通,使学生从历史的探究中感悟过去,思考现在、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1]王新儿,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J],中学历史教学研究,2008(Z1).
历史教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实效性 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历史的主要教学目的是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人文素养及文化底蕴等,从而使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均得到充分的发展[1]。而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提高,能够极大地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实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正确理解并贯彻新课标理念,利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目前每个教师不断探索的主要课题。
1.合理制定高中历史教学目标
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教学实效性的前提条件。而制定合理教学目标的前提是,必须正确理解新课标对高中历史教学目的的要求。新课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方面规定了高中历史教学需要达成的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目标,只是一个最低的教学标准。
教师全面正确地理解了新课标的内涵后,不能满足于完成了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拓展和延伸,在此基础之上,合理制定教学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如在对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的学习中,主要的学习目标即了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虽然它是两周时期确定的政治制度,但与夏、商两朝的政治制度还是有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了解认识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础上,对夏、商两朝的世袭制、神权与君权等内容进行适当的了解,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创设高中历史教学情境
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的。新课改提倡师生之间进行互动与交流,并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必须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从历史学科的特点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教学内容,创设具有新意和吸引力的教学情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讲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新阶段”时,教师可在课堂上播放歌曲《春天里的故事》,通过音乐和画面的结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慢慢将久远的历史“重现”在学生眼前,烘托课堂氛围,使学生身临其境[2]。
当学生思维被很快调动起来后,结合歌词内容,设计问题进行提问。如歌词中1979年春天,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老人是谁?指的是哪一件历史事件?当时是一个怎样的政治环境……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充分的铺垫。良好的课堂氛围更能吸引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加强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论结合
历史的学习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从而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开历史真正的面纱,了解历史的形成过程,并进一步对历史事件进行客观分析,最后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3]。历史学科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和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是对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探索。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和事实的分析及判断,潜移默化地进行学科基本理论教学,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高中历史教材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因此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历史的、唯物的及辩证的观点,如人类和社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矛盾形成历史运动,人类社会在矛盾中不断前进;一切历史现象受因果关系支配;历史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上升性与回复性的统一,并呈螺旋式的上升运动;一切历史的发展都具有其偶然性及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的是必然性;历史事件的本质决定其性质,并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因此在分析历史事件时,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4]。
网上曾有人讨论,如果没有之后的全军北伐,则可能已取得成功;光绪皇帝若拥有实权,或许会取得成功;如果短寿或早死,则的局势也许会大不相同,等等。这些观点都是不科学的,是错误的,因为它们仅看到了现象而未抓住本质,忽视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的支配地位而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且过于片面夸大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只有真正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偶然性与必然性联系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之间的本质关联,揭示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及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妥协性和软弱性,使他们领导的民主革命注定无法取得胜利。只有加强史论结合,才能充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学科综合能力。
4.组织高中历史同类知识对比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很难能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一步到位,尤其,高中生易受其思维水平的制约。因此,教师可适当组织学生开展同类知识的对比,从而帮助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准确地巩固知识,理清知识要点,深化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最终提高学生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关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部分,可将同类知识进行对比,通过制作表格,对比分析君主立宪制与总统共和制的相同点,发现两者立法机构均是议会,均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体制;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力等。同时可将两者国家权力中心、议会产生方式及政府政治特色等很多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同类知识点间的对比,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了十八九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5.转变高中生的学习方法
在新课标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提出了新的学习方式,即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不再是传统的由教师贯穿整堂课的单项知识传递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逐渐发生转变,不仅是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另外,教师也是学生意见的倾听者。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学生角色转变的前提。伴随着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更明显,学生积极转变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学习方法,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加强与同学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事实证明,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更适合新的教学环境,对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都有极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理顺课堂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加强史论结合,组织同类知识进行对比,并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性。而只有历史教学实效性的实现,才能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从而达到新课标素质教育的教学要求,保证高中历史教学更科学有效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康彬彬.开展高中历史有效教学,提高历史教学效果[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3):114.
[2]王晓青.浅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学周刊:C,201115(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