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的文化意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诗经的文化意义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1

关键词:世界主义文论 中国文论 西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78-01

1 前言

本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中国文论,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论,其包括了中国特有的文体论、文学风格论、文学鉴定、文学批评等。而异域中国文论西化主要途径有两个:其一,是诗人和作家主动接受中国文化思想,并应用于文艺创作中;其二,是文学家和理论家在文学研究中,以恰当的手段让异域学界加深对中国文论的理解。虽然中西方有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学术经历,但是中国文论的魅力激发着异域作家对文学的创错兴趣,提升了异域学界对中国文论的研究热情,进而使中国文论在异域中与西方文论更好的融合,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2 异域中国文论西化的途径

2.1中西诗文观念的融合

早在19世纪,中国的文学作品就已经流入西方,作品中的思想内容经过异域文学家的解读,对异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

响。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诗人庞德,庞德将中国诗歌传统引入西方现代派文化中,把中西文学观念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首先,庞德不仅是诗人,还是批评家、翻译家,其提倡意象派诗歌运动,推动美国新式运动的发展,将中国古典诗学思想与英美现代主义思想相结合,开创了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且庞德从远东艺术鉴赏家劳伦士・比尼恩所创办的“东方艺术与欧洲”的讲座中得到感触,认为中国文化包含的思想极具现代化,对生命的领悟更为真实,进而提出中国文化促进世界现代文学发展的理论。然后,庞德从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佛学研究中得到启示:中国象形文字借助从声音、形象、动作等方面保存文化的活动的可视性,使中国文化具有真实性,进而认为中国语言是最适合写诗的语言。基于此,庞德开始学习中文,并将大量的中国古典诗歌进行翻译出版。在翻译过程中,歌德学会了中国诗人的创作技巧,将意境构造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并尝试将翻译过来的中国诗歌改写成英国诗歌,继而出版了诗集《中国诗抄》,其中包括:《诗经》、汉乐府名诗等的翻译。正是因为庞德把中国诗歌意境的表意方式应用于创作中,才掀起了意象派诗人的借鉴热潮,进而有机地把中国文论与西方文论结合在一起,促进了世界文学的发展。

还有德国作家歌德,其被称作提出“世界文学”概念的第一人,在国际比较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1]。而在歌德时代,中国的绘画、壁饰等工艺品已经在欧洲各地流行,甚至在德国富裕的家庭中,中国文化也占有一席之地,歌德作为其中一员,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基于此,歌德对中国的文学作品《花笺记》《好逑传》《今古奇观》等进行解读,且在其作品《赫尔曼和窦绿苔》中与中国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等得到了共鸣,进而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理念,肯定了中西文学融汇后产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诗歌意象派的发展不仅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固有概念,其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史学与西方新诗观念的有机融合。诗歌表述的是创作者所见即其意所成,即诗歌意象中的“意”主要指主观的、创作者的思想情感,“象”主要指客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等物象。异域对中国诗歌的借鉴翻译和创作发展,带动中国史学意象论的发展。

2.2中西戏剧理论的交汇

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以史诗剧理论为基础,融入思想,突破了固有的亚里士多德戏剧体系,使戏剧更具有教育意义,由此看出布莱希特对现代艺术的探求欲望极强。与之相关的是中国有名的戏剧家梅兰芳,梅兰芳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演出数场,也应邀做了关于中国戏曲的学术报告,这个时候的布莱希特正好被流放到莫斯科,布莱希特观看了梅兰芳的以《打渔杀家》为代表的其他几出戏曲,并由此结合京剧与史诗剧的理论,撰写了《中国戏曲表演中的陌生化效果》,文中指出:中国传统戏剧的表演不在于与观众产生的共鸣,而是避免共鸣。最具代表的思想是:布莱希特认为梅兰芳的女性形象只是把女性给男性留有的印象表现出来,并不是把梅兰芳当做女性[2]。

布莱希特认为,以中国戏曲的象征手法和以及虚拟手法,即以鞭代马,以桨代船,演员对跋山涉水、吃饭饮酒的虚拟创造,摆脱欧洲演员舞台表演使用大型布景道具的束缚,利用意象和虚拟的手法调动观众的想象力,给观众留有反思空间。基于此,布莱希特创新其戏剧理论,要求演员以新的方式进行工作,即不断提醒演员不能痴迷所扮演的角色,仅仅只是表演,不能深陷其

中。这种新的戏剧理论意在保持作品与观众的距离,唤醒观众的理智,传达戏剧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不希望净化观众的感情。这种将中国特色的古代戏曲表演提议融入西方现代艺术中的戏剧理论,促进了中国文论在在西方戏剧理论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西方诗歌意象主义与中国传统文艺观念的融合,西方戏剧理念与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的融汇,摆脱了以西方中心论为基础的世界主义观念。而中国文论在异域的传播,给异域的文化带去了丰富的文化资源,促进了中国文论在西方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文论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何明星.中西文论融会之路的探寻――评代迅《西方文论在中国的命运》[J].文艺研究,2014,15(2):153-160.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2

关键词: 文化比较 文学翻译 意境

一、中西文化对比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根本在于中西方价值观的不同。中国曾有过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时期,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极为重大。中国传统的价值观推崇儒家学说的“中庸之道”,并表现在“仁、义、礼、智、信”之中,中国人由此形成了谦虚谦让、自我贬低的思想意识。中国文化体现了群体性的特征,不太关注个人价值和个人自身的发展,力求达到整体与个体的平衡。这在孔子的观念中有所表现。西方文化价值观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崇尚以个人为中心,冲破宗教的束缚而实现个人的价值。西方文化思想以个人为中心,个人价值超越整体价值。

因中西文化背景的不同,许多中国诗词的英译本晦涩难懂,让西方读者不知所然,既没有表现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又没有达到让读者理解的目的。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翻译中国诗词应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本文从中西文化比较的视角,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中诗英译意境的再现及翻译策略。

二、英汉二元语言的转换

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二者在语言类型、语音系统、词汇构架和文字系统上存在很大不同。汉语注重意合,强调意境的描写与表达,英语注重形合,强调语法形式与功能的表达。在中诗英译中,如何将诗词意合的语言用形合的语言表现,是中诗英译的关键所在。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将纷纷扬扬的大雪比喻成春天梨树的万千的花瓣,表现了雪的洁白和纯净。且诗词压尾韵,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其英译文本为:“It is all as sudden as the arrival of spring breezes overnight,At once snow falls like when thousands and thousands of pear trees blossom and thrive.”诗人所指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并不是说真的春天来了,而是与下文大雪如梨花一般相照应。译者照搬原文翻译,很容易让西方读者感到困惑,上一句诗明明提到春天来了,后一句却描写了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中国诗词讲究意境的美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宣泄,前后两句诗可能会让西方人觉得自相矛盾,但是诗人的选词却能表达意境之美。

在中西文化不同的背景下,要想完全用英语表述汉语诗词是不太可能的,这两种语言并不能达到完全对等。译者只有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懂得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理解诗词,但这也仅仅是英译中国诗词的第一步。翻译的重点在于,如何在不同的语言模式下将其转换为读者容易理解的、诗词表达更贴切的译文。译者在理解原诗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要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双语语言的不同:如在选词用词方面,汉语在一句诗词中可采用多个动词连接,而英语则并不习惯一句诗词中出现太多动词,反而将动词以名词的形式表述出来;如在指称方面,汉语习惯以人称表述,即使主语为物,也会赋予它人性的内涵,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英语物称倾向比较明显,多以无生命事物的词语作主语。译者在对比英汉语言的不同之后,将原诗用译入语表现出来。用英语表述出的汉语诗词并不意味着翻译的完成,译者需要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思想与内涵,将西方的文化载入译文的诗句中。英汉双语的语言转换可谓是中诗英语的基础所在。

三、中西思维的比较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社会实践的产物。人们通过语言,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分析整合,从而形成语言与习惯。英汉两个民族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生活条件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模式。在中诗英译中,许多译者没有认清英汉思维之间的差异,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不知所云的译作。

1.在思维风格上的差异

汉语秉承儒家传统思想,内涵、谦虚,中国人的思维也是如此,所表达的思想如同太极八卦阵一般,圆润、曲线,表达的方式是内敛、委婉的。西方国家人们表达思想往往直来直往,目的明确。中国文化在时间观上强调的是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立足过去对比得失的观念。西方文化视时间为直线延伸、单项飞逝,立足现在展望未来的观念。因中西方思维风格的不同,诗词的表达有所不同。

2.在思维内容上的差异

因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相同的事物在不同的文化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中为祥瑞之物,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在西方文化中,提及“龙”总会让人联想到血腥和暴力。在翻译汉语诗词时,译者应该留意这些特殊词汇,通过译入语的文化再现作者所表达的诗句内涵。谈及夏天,中国人总会联想到“骄阳似火”、“炎炎烈日”等词语,给人的感觉是燥热难耐、酷暑炎热。在莎士比亚的诗句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我能不能拿夏天同你相比?你啊,比夏天来得可爱和煦。)夏天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温暖和煦的,展现出西方人对夏天的喜爱。究其根本,是因为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而中国属于大陆性气候。地域的不同造成气候的差异,致使中西方思维价值观产生了不同的解释。译者在翻译汉语诗词时应特别注意,翻译重意境,可略微改变原诗的表达形式,达到原诗与译文的意境对等。

四、结语

因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不同,翻译汉语诗词应着重再现原诗的意境,可在原诗的基础上做一些形式的改动。通过文化和价值观的对比分析,从汉语和英语二元语言的角度出发,了解中西之间的思维差异,重现中国诗词的意境之美。汉语诗词如同一卷工笔画,每一句都是向读者徐徐展开的画面,没有太多浓墨重彩,而是通过意境的表现达到美与形的统一。翻译汉语诗词时,要分析比较中西文化的不同,搭建一座翻译的桥梁,使中国的意境诗词能更好地融入英语的语言构架,让西方人更好地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文化是在时代的进程中不断融合与发展的,我们可以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将文明的文化底蕴展现给西方读者,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传统文化永葆生机。

参考文献:

[1]丰华瞻.中西诗歌比较[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罗新璋.翻译论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朱 徽.中美诗缘[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3

论文摘要:中国当代油画家一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中国油画也开始趋向于写意的表现形式,在油画表现形式上既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传统文人画中的美学经验以及绘画技法对当意油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融入中国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但同时我们还需面临的一些重要的问题。如: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与理解,深刻领悟意象写意的深层内涵等。中国的“写意”概念并非以工具材料来界定,也不是以作画速度的快慢去体现,更不是简单的样式模仿,它是由“写意性”精神的内涵决定的,只有内在精神才具有实质性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神。

随着当代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升温,中国当代油画越来越受西方现代绘画观念、思想、风格的影响。油画作品同时也呈现出多种表现形式,多种风格。中国油画家也同时对油画艺术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使得中国油画更趋向多元与个性化。“中国油画家一方面学习和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同时,另一方面也对本土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表现、抽象和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中国油画也开始趋向于写意的表现形式,并成为当代中国油画的一大特色。“中国传统绘画原本就具有表现意味的写意性,使中国油画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西方表现主义产生了某种共鸣。”[1],中国文化中的意象,既不是单纯客观世界的再现,也不是纯主观的表现,而是主客互渗、物我相融的“意象”,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写意”,“写”是一份心情、一种态度、一片坦然,是心灵深处的自然流淌。“写”更是一种功夫、一番感受,并经由一个“写”字,把画家的性情感怀淋漓尽致地表白“。写”还是一种充满着“道”的意识,伴随艺术家主观精神的“意”,使内心情思得于表达。这正是中国传统“写意精神”的实质内涵。[2]

早在1957年,著名油画家董希文在《从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谈到中国油画风》一文中就明确指出:“油画中国风从绘画风格方面讲,应该是我们油画家的最高目标。要使我们的油画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发出光辉,绝不是仅仅把我们油画画得跟西洋的油画一模一样。即使将来我们的油画形式、技法能够达到欧洲一样的水平,我们也不能以此为满足。我们有我们民族自己的艺术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中国画家应该有中国画家的气质,自己对生活的想法、看法和表现法。”由此可见,老一辈油画家也早已意识到“油画中国风”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然而最能体现“油画中国风”实质内涵的“意象油画”,经过油画家们多年努力的探索与尝试,已经展现了可喜的成果,而且正处于新的发展势头。意象写意油画的出现,在艺术语言、表达样式逐渐模糊的今天,是必然的发展趋势。

中国当意油画既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同时也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气质精髓。如,画面色彩比较单纯。“文人画受道家的影响很大,道家中又数老子庄子的影响最深。道家崇尚自然,因而反映在文人画的精神中也是将“自然”作为绘画的准则。并且老庄对于色彩主张“朴素玄化”,提倡“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与杂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3]这种观点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的审美要素之一。中国当意油画中,画家作品体现出来的特征也是极其明显的,:“作品基本色调一致,甚至是单色画,造型上也极力简化,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画面效果和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文人画非常注重通过“虚”和“留白“来体现画家的情怀,主张大象无形,给观者以更大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同时也更完整而充分的表现出画面的气韵,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南齐谢赫提出了“气韵生动”的观点,并成为历代绘画艺术的要求和作品评论的重要因素之一。空白处是虚,也是实,亦可以是其他的物象,如天空、地面、河水等,观赏者自然会产生联想。由此可见,中国绘画最重空白。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正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所在。这里的“气”,包含有宇宙万物本体和生命与艺术家自身元气的综合,“韵”则指的是物象的风姿神貌。“气”和“韵”构成了物象表现的生命力,也是构成画面耐人寻味的重要因素。中国画追求空灵,讲究“虚”和“空”的处理,其理论也是由阴阳观演化而来的。虚空是画面产生“气”的重要元素,这“气”不单指具体物象,也指表现物象之虚空。没有虚空,就不会有灵气流动的迹象,更不可能产生“气韵生动”的生命力。中国当意油画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更具“逸气”,让观者也更荡气回肠。油画画面中的留白处还可以借助油画颜料的特有质地形成肌理。这种肌理感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很强的张力,成为一种特殊的绘画语言。如画家何多伶近几年的作品,以及青年画家毛焰的作品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一点。

中国当意油画对传统文人画的传承还体现在对透视的领悟,西方表现主义的表达方式倾向于激情、冲动和呐喊,而中国艺术则含蓄、委婉,倾向于性灵与心象的流淌。相对于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中国画家有更大的表现自由,其神思可以浮游在宇宙乾坤之中,飞来飞去,飞上飞下,而无所不在,无所不见。于是,东西南北,天上地下和万里河山皆可尽收画中。画家以有限的画面,表达无限的空间,真正超乎自然真实的约束。就作品的造型而言,中国绘画无意于物象造型精确的研究与描绘,而重视形象意趣的考究,以抒情达意为目的,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特点。写意之妙,全在于画家心灵深处与宇宙万物精神的交融。传统西画多采用焦点透视,而传统文人画中除焦点透视外还多运用散点透视,这样使得画面不受定点的约束,这样的透视形式下的绘画更加自由,更加能体现写意的需要,当意油画吸收了传统文人画的表现方法,在艺术创作中也试图探索并加以运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照片写实给观者带来的画面表现形式单一审美,从而给观者带来另外一种视觉和心理上的审美。另外在画面的构成和形式上也有了新的启发,当意油画也出现了多元化的面貌和风格。

中国绘画是表现绘画,表现画家的感情和心境,特别是南宗的文人绘画倾向于静态的表现。传统文人画讲究自然,反对过分修饰,所以在笔墨及用笔上强调“偶得”和“神来之笔”。这种“墨戏”的用笔方式是写意画家引用最多的。西方各流派绘画中的表现则倾向于动态的表现。所以即使西方画家借用中国文化的元素来绘制作品,其内涵和形式也是充满了西方哲学思想的,和中国传统文化是有很大错位的。西方画家对于表现力的阐述通常使用的手法是:运用各种形态的笔触来表现对象从而表达某种情绪;使用材料来制作画面肌理来形成某种效果;使用色彩来表现画家的个人情绪表达;使用象征手法来“借物抒情”等等。但是这种错位带来的美感和新的绘画语言也是令人赏心悦目的。中国当意油画们尝试根据油画颜料流动性差的特点加入各式油画调和剂进行了技术改良,可以令油画颜料产生流动的效果,也更容易在布质画面上产生类似于水墨的偶然效果。但是多数油画家借用某种技法或者某种形式并非仅仅是用油画来画文人画,而是用文人画精神中的某种元素作为一种新的观念带入自己的作品,以求得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和绘画风格。

对于中国的油画家来说,无论你的油画技法再怎样的纯熟,油画语言再怎样的地道,画出来的油画在西方人眼里仍然是东方的,有异国情调的。“就好像中国人看日本人和韩国人画中国的山水画一样,血统不纯正。这其中的原因还是因为你是东方人,有着传统的东方文化,有自己独特的绘画思想,有自己的审美喜好”[4]。所以文人画思想对油画,特别是写意油画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真正实现“油画中国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在发挥油画原有艺术语言与表现力的同时,如何融入中国的写意精神和笔墨意趣,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尝试。尤其是中国绘画特有的“笔墨”韵味,在油画表现中如何体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其次,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研究与理解,深刻领悟意象写意的深层内涵,这是实现油画这一外来绘画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建立血脉联系的关键。中国的“写意”概念并非以工具材料来界定,也不是以作画速度的快慢去体现,更不是简单的样式模仿,它是由“写意性”精神的内涵决定的。

内在精神才具有实质性价值和意义,才是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神的真实含义。所有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克服困难,勇于去探索。以“写意”或“意象”作为中国油画本土化的切入点,使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契合,中国画家对文人画思想的传承也将继续。

注释:

①游海明,《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2007•07《美术大观》9页.

②《写意油画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游海明,《美术大观》2007.7.203页.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4

本土文化是指人类在长期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化,它具有扎根本土、世代传承、相对稳定的特点。从内容上看,本土文化中涉及到该区域内人们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如:自然环境、饮食文化、习俗文化、生态文化等。从时间维度上看,本土文化既包括了根植于历史背景的、相对稳定的传统文化和基于现实生活的、融合发展的现代文化,本土化设计是指基于本土文化进行的设计,要求设计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进而形成具有文化特征的设计造型。

公共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属性

公共艺术是城市公共环境下出现的文化艺术作品,它的特征是公共性、多样性、文化性、艺术性。公共艺术是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空间环境中,是政府、公共社会、艺术家群体之间进行合作、对话、互动的重要方式,这决定了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特征。公共艺术的种类繁多,从广义上说,被运用和传播在公共空间环境下的艺术作品,都可以成为公共艺术,这不但包括了城市雕塑、壁画、园艺、水体,还包括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市标识、导向等,其目的都是更好地为城市服务,为公众服务。现代城市是公共艺术产生和发展的土壤,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应是城市的文化、精神、社会生活、活力的体现,这就是公共艺术的文化性,公共艺术的文化属性要求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

对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的意义在于:第一,更好地服务于市民生活,满足公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诉求,使人们在与公共艺术互动中产生愉悦感。第二,实现美化环境。公共艺术具有明确的环境属性,符合环境特征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美化环境的作用,否则,就是“画蛇添足”。第三,实现突出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形象。公共艺术作为城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城市文明的物质载体。它通过造型、色彩、材料、形式风格等来传达城市时代精神和文化状态,体现对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对现代文化的融合,是传播城市形象和文化的重要视觉形式。

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主要特质与公共艺术的现状

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在其本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是瓷文化。景德镇还拥有着特色旅游文化资源,作为与广东佛山、湖北汉口、河南朱仙镇并称为明清时期的中国四大名镇,景德镇有着全国唯一五品浮梁古县衙、风光秀丽的瑶里、西郊古窑遗址、湖田古窑遗址、陶瓷博物馆、陶瓷一条街、明清园等,都纷纷展现了景德镇的本土文化。景德镇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城市,其城区的原住居民不多,大部分是近几十年来的移民,这也使得各种文化在景德镇交融、共生。

景德镇以瓷文化为中心,加以该区域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文化开放性、包容性和其他习俗,形成了景德镇现有的本土文化特色。

不可否认的是,景德镇的公共艺术已经开始重视本土化设计,出现了富含文化意义的公共设施设计,如:景德镇独有的瓷灯柱、大型生肖瓷雕塑、传统制瓷工艺流程的雕塑和壁画、城市雕塑“太平窑”、交通主干道上的现代陶瓷文化墙等等。但景德镇公共艺术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共服务设施缺乏设计,毫无艺术性和城市特色,缺少本土化设计的理念;公共艺术传达的文化内容单一,大都以介绍陶瓷历史文化为主题,不能全面展示景德镇的城市文化内容;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材质、装饰等视觉形式元素等等,这些使得整个城市的公共艺术形式缺乏整体性、文化性、个性,不利于景德镇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实现景德镇公共艺术视觉形式的本土化设计

景德镇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城市,其公共艺术设计应与城市的文化特质吻合,这有利于提升生活质量、提高审美意识、提升和传播城市形象。那么,如何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融入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实现公共艺术的文化内涵呢?

首先,从指导思想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应具有全局观。全局观包含两个方面:第一,考虑握景德镇本土文化全局,合理处理各文化之间的关系。景德镇是以瓷立市、以瓷成市、以瓷兴市的特色陶瓷产地,其瓷文化无疑是重点内容,但不是唯一内容,切不可“以一概全”地忽视其他本土文化内容的传达,影响景德镇文化的全面展示。第二,考虑城市建设的全局,宏观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性、统一性。切不可将文化元素盲目地、随意地堆砌在公共艺术中,缺乏整体规划的公共艺术作品不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传达。把握好这两个全局有利于明确本土化设计的主体性和整体性。

其次,从具体实践角度说,城市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需考虑文化主题的细节性。公共艺术的开放空间环境特征决定了它应将城市的大环境和各区域的小环境结合,构建不同的文化主题。

第三,景德镇本土文化中的陶瓷文化可以为公共艺术的造型、色彩、装饰、材质等视觉形式元素提供丰厚的养料。陶瓷文化是设计的宝贵资源,2008年以青花为装饰主题的北京地铁站入口设计就是将青花装饰元素运用在公共艺术中的代表。陶瓷艺术作为器物设计中重要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造型、色彩、装饰、质感特色以及工艺特点,都能与现代公共艺术的设计创作相结合,为公共艺术的诸多视觉形式元素提供养料。

第四,景德镇本土文化可以给公共艺术的创作提供更多的体裁,丰富公共艺术的造型形式。除陶瓷文化外,景德镇其他本土文化内容也可以转化成设计符号形式,用艺术语言来传达景德镇本土文化的多元化、现代化以及景德镇的城市精神和理想,如在公共艺术中体现景德镇的人杰地灵、景德镇人的热情好客、拼搏向上、景德镇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等等,使得公共艺术成为展现景德镇风貌的窗口。

第五,景德镇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离不开景德镇众多艺术家的集思广益。景德镇可以算得上是一座艺术之城,拥有着庞大的艺术创作者和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对景德镇公共艺术进行本土化设计时,应该调动他们的艺术创作能力,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创作出符合城市环境、服务公众精神生活、传播城市文化的公共艺术作品。

结语

公共艺术的本土化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尊重城市文脉,将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底蕴、民俗民风与设计融合,是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根本。将景德镇本土文化贯穿到公共艺术的视觉形式当中,需要从把握公共艺术的整体格局、确定公共艺术传达的具体文化内容、确定公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形式要素和将艺术家加入到公共艺术的创作队伍中等方面入手,这有利于构建形成统一而丰富的景德镇公共艺术环境系统,对提高公众的生活品质和塑造景德镇城市形象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一种与公众社会互动的艺术及其文化的阐释》,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

[2]王洪义:《公共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7年。

[3]诸葛雨阳:《公共艺术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

[4]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5

[关键词]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

一、强化文化站经营意识的途径

1.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内在动因。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一个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有责任感总是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做得有成效。工作要有成效,就必须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而要创新要进取就得要想方设法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所谓的经营意识,也就是在反反复复的实践和永无止境的探索与总结中逐渐树立起来、强化起来的。

2.勤于学、敏于思是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必由之路。所谓勤于学,第一,要求文化站工作人员系统学习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管理原理。虽然文化经营有其特殊性但经营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普遍原理对文化经营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学好这些基本知识和普通原理,对强化文化管理者的经营意识,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第二,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对文化站管理者来说,应该将学习列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同时还应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如能这样,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的经营意识也就不是一句空话了。所谓敏于思,一是对信息要反应灵敏,要勤于获取信息,善于分析利用信息。现在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经营意识的强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反映在对信息的占有和利用上。二是对自身实践的反思灵执罗善于在萌芽状态中发现问题,不能等到问题成了堆再来解决。

3.落实文化经济政策是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必要前提和保征。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站不仅负有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责任而且承担农村文化市场“导向”的任务。这就要求其举办的各类活动既要注意经济效益,更要注意社会效益。特别是有些社会公益性的活动如图书借阅、民间文化艺术的搜集整理、群众性文体活动的组织等都是很难直接见到经济效益的。如果像要求企业经营者一样要求文化站管理者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盖高楼、建影院像要求企业经营者一体要求文化站管理者“市场需要什么,文化站便经营什么”,那么农村文化必将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其结果,无异于饮鸩止渴。

4.放权力、压担子是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我省的文化目前大多数是无经济自的。无账户,无独立的经费。工资在乡镇政府领,活动经费由乡镇政府拿。如果乡镇经济状况不好,不仅不能开展活动,连人员也成为乡镇的杂务员。工作无目标肩上没担子,干久干好干坏全都一个样。在这样的基础上,文化站管理者的经营意识当然无从谈起。为此笔者认为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的经营意识,还必须有一定的外部条件。经济要独立,管理者要有支配文化经费和聘用工作人员的权利。使文化站管理者能够在其位,谋其政。只有这样文化站长才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经营意识和经营本领比较充分地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去。另外一个要求是,必须向文化站管理者的肩上压担子:每年的文化工作任务、经营收入指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出明确的目标。同时规定相应的奖惩办法,以此激发他们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调动他们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必须遵循的原则

1.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是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传播;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指标;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水平,有利于建立科学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有利于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文化。为此贯彻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这不仅是贯彻和实现党的文艺方针的需要,是保持文艺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需要,而且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文化娱乐生活对社会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它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能引人积极向上,乐观豁达。而有害的文娱活动则能使人悲观颓废。在这种利与益的取合中,文化站管理者负有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2.以文为主的原则。这是由文化站的性质决定的。文化站作为乡(镇)人民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而设立的一个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其性质必须离开文化谈经营,即使不是南辕北辙也应该算是本末倒置。为此文化站管理者必须坚持文化站的文化性质,在充分发挥其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辅导基层业余文化组织、繁荣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等,运用文化站自身的特长和优势进行一些与文化有关的经营活动。比如电影录像放映、舞厅、摄影、音乐茶座 、复印、美术装潢、电子游艺、书刊销售和出租等。如果在保证完成文化站的基本任务之后,在经营与文化有关的项目之外,文化站还有余力,再经营一些“以工补文”、“以商补文”的项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3.朴实的原则。这是由文化站的职责和任务决定的。强调文化站管理者的经营意识,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为了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为此,文化站的经营活动也应该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任务经营活动的收入,应该用来补偿文化事业经费的不足,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应该用在需要无偿服务的文化活动项目上。那种将经营活动收入吃光分光或挪作他用的作法即使不是对以文补文活动的亵渎也是与提倡强化文化站管理者经营意识的初衷相违背的。

诗经的文化意义范文6

【关键词】医院管理 经营策略 优化 医院文化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85-02

1 优化医院管理模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都很强的学科,既具有科学性也具有艺术性。优化医院管理模式,使得医院更加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最终满足群众的医疗保健需要。

1.1 完善医疗管理制度

医院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必须具备严格的医疗质量管理体制,科学的操作流程以及严格的岗位责任制等,这一系列制度的约束可以督促医院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医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形象,影响医院在社会上的信誉和地位。所以,医院必须加强全员的服务质量意识,提高管理水平,争做一流的管理机构、一流的医疗服务机构。

医疗质量是医院服务流程的核

1.2 创新培养医院的管理理念

创新管理理念的培养是提升医院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医院管理需要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知识,掌握科学规律,勇于进行实践变革,培养一批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创新性、实务型、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作为现代化医院,要严格执行医院的管理制度、学习制度,促进医院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组织医院的院级领导参加高层管理研修,选派管理人员参加院内举办的高端培训班,邀请香港、新加坡的知名专家来医院授课,还可以引进研究生班或者公益讲坛等来院内教学。这些措施,可以增强培养创新理念的浓郁气氛,提升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

1.3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人力资源管理作为最宝贵的资源是医院管理中的中心环节,它具有巨大的潜能。如果医院的管理者能够健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也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发组织的发展活力。作为医院的管理者需要为员工营造创新发展的空间,提供晋升机会,通过分配制度改革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完善竞争机制,提供多层次、多方位培训机制,使员工们感到可以成就自己的理想和事业。

1.4 “三横三纵”的管理模式

完善的“三横三纵”的管理模式是指将具体的管理模式与宏观调控相结合,既要和谐内部,又要扩展外部,以促进经济学管理、社会学管理与医院管理的协调发展,促进医疗行业多方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三横”是指常规性、指令性的制度、法规。包括国家和地方的制度法规,医院管理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行业管理、道德规范,医院内部的院级规章制度和措施。“三纵”是指调控式、指导性的管理手段。包括医院的社会和谐评价体系,医院发展和谐度的评价体系以及医院管理和谐度的评价体系。

2 优化医院经营文化模式

2.1 谋划经营战略

在新的医疗制度改革下,医院经营管理要确定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运行机制,理清战略思想,领悟战略精华,明确经营战略。为打造一流的甲等医院,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医院的效益、规模和质量;坚持以患者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人才为基础,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核心,以建设学科为龙头,以创新科技为灵魂,遵循医学的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坚持学术建设与经济经营发展两条主线。努力解决医院体制改革与运营管理之间的矛盾,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营模式,维护医院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协调发展。医院要做到科研、医疗、教学并举,既要内涵建设,也要发展外延。同时,医疗技术与医疗服务要同时同步提高,创新思维,抓住机遇,建设功能齐全、规模适度、管理规范、技术先进、人才精良、服务一流的医疗机构。

2.2 优化服务策略

服务策略主要包括变革医院组织构架、优化医院流程、再造临床路径等。通过构建医院与患者之间和谐的关系,推进人性化服务,充分体现患者的尊严。医院可以在住院部建立病员服务中心,增设特需门诊,在区域范围内的门诊建立一站式服务,彰显特色的医疗服务,并以试点带动优化服务流程和服务规范。开发医疗需求,为满足不同病人、不同层次的需要。端正服务态度,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理偏见,树立主动为病人服务的意识,倡导积极为病人着想的行为。最终达到优化医疗服务质量,加速医院服务文化建设,实现便捷化服务、合理化检查、治疗、用药等,切实解决患者的实际困难,减轻病人的负担。

2.3 树立品牌意识

了解医疗市场信息,把握自身的优势,制定品牌经营战略,树立医院的品牌意识。首先,创新科技,提升技术品牌。加强学术建设,提高医学专科发展水平,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将创新科技与人才战略相结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全面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品牌效益。其次,重视人文精神,树立服务品牌意识,建立优质的人性化服务体系。提高医院的知名度、公信度和美誉度,突出品牌优势。再次,展示医院的文化品牌。将医院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与素质文化相融合,推动以文化为动力的品牌效益。最后,打造资源品牌。重视培养在职医务人员“精于专业,诚于品德”的素质,树立良好的职业风尚和行业形象,锻造爱岗、敬业、谦虚、诚实的职业品德,医院要充分发挥无形资产的品牌优势。

3 结论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今天,医院需要根据文化、知识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行适当的改革,以达到与时俱进,营造独特的医院文化环境,创造能够使医院不断进步和更新的动力和源泉。将医院的改革、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发展模式,增强自身的竞争力。除此之外,各级医院应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合理定位、不断创新,让我们的医院更具有凝聚力、生命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阮奔奔.形式搭建医院文化平台,促进医院和谐发展[J].当代医学,2011 (08).

[2]朱春生.以强化质量管理为核心积极探索学科建设新模式[J].中国医院管理,2010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