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1

关键词:二氧化硫;酸性;还原性;漂白性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5–0041–03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B

1 背景分析

二氧化硫的含量是空气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二氧化硫与人类健康和生存环境休戚相关。酸性、还原性、漂白性是二氧化硫基本的和突出的化学性质。笔者构想从学生熟悉的空气质量指标切入,“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进而通过系列实验设计,系统、全面、深刻地揭示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完整地构建二氧化硫性质的知识网络。以下是这一构想的教学实践。

2 教学目标

(1)从生活经验初步体悟二氧化硫的水溶性、酸性和刺激性。

(2)通过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认识可逆反应;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二氧化硫水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3)通过设计和实施探究性和对比性实验,认识二氧化硫的酸性、还原性和漂白性。促进观察、分析、概括等能力的发展。

3 教学过程

3.1 “走近”二氧化硫

[情境导入] 2011年12月19日~2011年12月29日“上海市空气质量日报”表格和变化图。(表、图略)

[教师提问]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有什么危害?

[学生观察并回答] 二氧化硫有毒、有刺激性;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

[教师分析]酸雨的主要成因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上升到空中,与水汽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 H2SO3,随着雨水降落到地面。

[问题讨论]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采集酸雨样品,每隔一定时间测定其pH,得到下列数据:

采集到的酸雨放置一段时间后,pH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并回答]亚硫酸H2SO3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

[师生总结] 亚硫酸是较弱的酸,不完全电离,而硫酸是强酸,完全电离,亚硫酸被氧化成硫酸后,溶液酸性增强,pH变小,当亚硫酸完全转化为硫酸后,pH保持恒定。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二氧化硫与水结合生成亚硫酸:SO2+H2O=H2SO3;亚硫酸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生成硫酸:2SO2+2H2O+O2=2H2SO4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出发,“走近”二氧化硫,“初识”二氧化硫,为后续深入探究作好铺垫。

3.2 二氧化硫的性质

3.2.1 物理性质

[呈现资料]二氧化硫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毒、易液化(mp:-10℃),易溶于水(1体积水溶解40体积二氧化硫),密度比空气大。

3.2.2 化学性质

(1)二氧化硫的酸性

[实验1] 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约2 mL)中,观察现象。(溶液显红色)

[教师]写出SO2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以及亚硫酸的电离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H2O H2SO3;

H2SO3 HSO3-+H+,HSO3- SO32-+H+

[教师讲解] SO2与水反应生成H2SO3不稳定,同时分解为SO2和H2O,像这种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H2SO3作为二元弱酸,酸性主要取决于其第一步电离,第二步电离更加微弱。因此,SO2水溶液中,分子有:SO2、H2SO3、H2O;离子有:H+、HSO3-、SO32-、OH-(极少);且:H+>HSO3-> SO32->OH-(极少)

设计意图:从二氧化硫与水的反应感悟并初步建立可逆反应概念。由亚硫酸的不完全电离和分步电离,理解溶液中的组成微粒和微粒大小顺序。

[实验2] 步骤及现象

[教师]写出以上实验步骤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Ba(OH)2=BaSO3+H2O

SO2+Ba2++2OH-=BaSO3+H2O

BaSO3+2H+=Ba2++SO2+H2O

[教师强调]步骤②表明,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

[实验3]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①中没有生成沉淀?

[学生回答]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不反应。

[教师追问]如果二氧化硫水溶液与氯化钡反应生成了亚硫酸钡,反应方程式如何表示?

[学生尝试] SO2+H2O+BaCl2=BaSO3+2HCl

[教师强调]我们知道,BaSO3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盐酸。所以,该反应不能发生。

[教师设问]为什么步骤②中出现了大量白色沉淀?请写出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SO2+2NaOH=Na2SO3+H2O

Na2SO3+BaCl2=BaSO3+2NaCl

SO2+2OH-=SO32-+H2O

SO32-+Ba2+=BaSO3

[教师讲解]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是亚硫酸第二步电离产生的,其浓度很低,不足以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在二氧化硫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后,生成了大量的亚硫酸根,然后亚硫酸根与钡离子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

设计意图:实验2和实验3是一组对比实验。实验和教师的分析,旨在让学生感悟到亚硫酸根与钡离子浓度都足够大时,才能结合成亚硫酸钡沉淀;二氧化硫水溶液中亚硫酸根浓度很低,加入碱后,可生成大量的亚硫酸根。

(2)二氧化硫的还原性

[实验4] 步骤及现象

[教师设问] 为什么放置一定时间的二氧化硫水溶液中滴加氯化钡后出现了浑浊?生成了什么沉淀?

[学生思考、联想]二氧化硫水溶液放置一定时间后,有少部分被氧化生成了硫酸,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教师]写出生成硫酸钡沉淀的有关反应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2SO2+O2+2H2O=2H2SO4

2SO2+O2+2H2O=4H++2SO42-

SO42-+Ba2+=BaSO4

[教师设问]在实验室里,还有哪些氧化剂可能把二氧化硫水溶液氧化生成硫酸?

[学生思考、交流]高锰酸钾溶液、双氧水、氯水、漂液……。

[实验5] 步骤及现象

[教师] 写出以上系列实验中二氧化硫水溶液被氧化生成硫酸的离子方程式。

[学生尝试]

5SO2+2H2O+2MnO4-=4H++5SO42-+2Mn2+

SO2+ClO-+H2O=SO42-+Cl-+2H+

SO2+H2O2=SO42-+2H+

SO2+X2+2H2O=4H++SO42-+2X-(X=Cl、Br、I)

SO2+2Fe3++2H2O=2Fe2++SO42-+4H+

[师生归纳]二氧化硫水溶液能被O2、KMnO4、NaClO、H2O2、Cl2、Br2、I2、FeCl3等很多氧化剂氧化为硫酸。

设计意图:实验4和实验3也是一组对比实验,旨在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硫水溶液易被氧化,“暗示”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5进一步强化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同时丰富对物质氧化还原性的认识,巩固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技能。

(3)二氧化硫的漂白性

[教师]在实验1里,将几滴紫色石蕊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溶液变红色。品红也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若将几滴品红试液滴加到SO2水溶液中,颜色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实验6]步骤及现象

[教师讲解]二氧化硫能与品红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故能漂白品红。但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又恢复原来的红色。

[实验7]用胶头滴管将SO2水溶液逐滴滴入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红色完全褪去。

[教师设问]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如何验证红色褪去的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红色褪去的原因可能有(1)H2SO3中和NaOH,溶液呈中性;(2)SO2起漂白作用使酚酞褪色;可向褪色后的溶液中再滴加少量NaOH溶液,若又显红色,则是原因(1);若不再显红色,则是原因(2)。

[实验8]向实验7所得溶液中继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溶液又显红色)。

[教师归纳]以上实验表明,二氧化硫能使品红漂白但不能使显色后的石蕊和酚酞漂白。可见二氧化硫的漂白有很强的选择性。

[资料卡片]工业上常用二氧化硫来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辨等。二氧化硫的漂白作用是由于它能跟某些有色物质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这种无色物质容易分解而使有色物质恢复原来的颜色,因此用二氧化硫漂白过的草帽辨日久又变成黄色。此外,二氧化硫还用于杀菌消毒等。二氧化硫和某些含硫化合物的漂白作用也被一些不法商贩非法用来加工食品,以使食品增白等。食用这类食品,对人体的肝、肾脏等有严重损害,并有致癌作用。

[图片呈现]葡萄酒标识“微量二氧化硫”作防腐剂;用硫磺“薰蒸”银耳。

设计意图:实验6揭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及其特点。实验7的探究和实验8的验证,同时与实验6也构成对比,旨在突出二氧化硫漂白的选择性。“资料卡片”意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和全面的化学观。

[师生归纳] SO2的主要化学性质

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②具有还原性;③具有漂白性

4 评价反思

(1)本课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代替二氧化硫气体,使得实验操作变得简便易行,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二氧化硫对健康和环境的危害。

(2)从学科逻辑的角度来看,二氧化硫水溶液的性质不完全等同于二氧化硫的性质。但以二氧化硫水溶液为载体认识二氧化硫的性质还是合适的、科学的。

(3)重视通过实验手段感知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突出实验的系列性、对比性和探究性,重视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概念对元素化合物学习的指导作用以及在元素化合物的学习中巩固、应用化学用语,是本教学实践的重要特点。

(4)“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传授,还应当引导学生去经历、去体验、去感悟、去发现。”[1]本课正是努力践行这样的追求。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2

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碳、硫、磷、铁在氧气中燃烧)。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思想教育: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描述,逐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演示)。

教学用具仪器: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问题引入】空气的成分按体积算,最多的是(),其次是(),还有()和()等,我们是怎样用实验来证明空气的成分的?为什么一定要通过实验才能知道空气中存在着氧气?而不是用肉眼去看?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

思考得出结论:氧气是看不见的。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激发兴趣,创设问题情境。

【确认目标】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记住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指明重点

【问题讨论】出示一瓶氧气①请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物理性质。②想一想,氧气有味吗?③氧气溶于水吗?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由此可推知氧气的溶解性如何?回答:①无色、气体,②无味,③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氧气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而是不易溶于水。

培养学生观察和思维能力

【板书】一、物理性质:1.无色、无味的气体。2.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3.不易溶于水。4.液态、固态均为淡蓝色。

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强化记忆

【投影】课堂练习一(见附1)。

指导学生做练习一。

做课堂练习一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复习有关概念

【板书】二、化学性质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放在燃烧匙中伸入氧气瓶中。(为什么没有有变化?)

2.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什么加热后可剧烈反应,不加热时没有变化呢?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提问:碳在氧气中燃烧需要什么条件?生成什么新物质?

结论: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观察、思考。

描述现象:1.无

变化思考。

2.剧烈燃烧、发白光

回答:木炭与氧气反应是有条件原。

3.石灰水变浑浊。

回答:二氧化碳

回答:点燃,生成二氧化碳。

设疑

初步学氧化碳的检验方法。使学生学习由现象得出结论。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记笔记巩固文字表达式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氧气瓶中。

这种带刺激性气味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爆竹中的火药是由木炭、硫磺等物质组成的,为什么北京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结论: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并描述现象

1.发出淡蓝色火焰。

2.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的比较。

进行环保教育。

【板书】2.硫+氧气二氧化硫记笔记

【演示实验】磷在氧气中燃烧

将红磷在燃烧中点燃伸入氧气瓶中。

生成的物质叫五氧化二磷。

烟是由固体小颗粒形成的,请描述五氧化二磷的颜色、形态。

结论: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观察并描述现象

剧烈燃烧,产生浓厚的白烟。

回答:白色、固体

总结反应表达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叙述能力。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板书】3.磷+氧气五氧化二磷记笔记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氧气瓶中。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瓶底放少量水(或沙子)的目的是什么?

此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

结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请同学写出此反应的表达式。

观察:瓶底有少量水。

描述实验现象:剧

烈燃烧、火星四射、

生成黑色固体。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总结反应表达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板书】4.铁+氧气四氧化三铁记笔记

【投影】课堂练(见附2)做练习强化训练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

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

(更剧烈)(活泼)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思考并回答:因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它可助燃。

学生氧气的检验方法。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真情为,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及时复习科学知识。

【投影】随堂检测(见附4)

独立做检测题

及时反馈

附1:课堂练习一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附2:课堂练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做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操作或现象不正确的是()

(A)先在酒精灯上加热细铁丝(B)盛氧气的集气瓶底没有水或沙子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8.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9.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B2.C3.C4.C5.A6.B7.B8.D9.略

附4:随堂检测题

1.下列关于氧气的物理性质叙述正确的是()

(A)难溶于水(B)密度比空气大

(C)液态氧气为无色(D)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2.下列反应的特征现象分别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磷在氧气中燃烧(),

碳在氧气中燃烧(),硫在氧气中燃烧()。

(A)发红光(B)发出明亮,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的蓝紫色火焰(C)火星四射

(D)产生大量白烟(E)发出淡蓝色火焰(F)发白光

3.下列对氧气性质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有可燃性(B)能支持燃烧(C)不溶于水(D)密度比空气小

4.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3

1.知识技能

(1)了解醇的定义,醇的分类,醇的命名。

(2)能够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醇的物理性质。

(3)通过乙醇的化学性质能推知醇类的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分析的能力,通过结构预测性质的研究思路,以及通过代表物推一类有机物性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有机物醇的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对周围事物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醇的物理性质的递变,化学性质的特点。

2.难点

醇物理性质递变的解释,及发生化学反应时的断键情况。

三、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系统,自学阅读,问题讨论与讲授相结合。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实验器材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课题引入:有两个名句,我们看一下下句是什么?

1.借问酒家何处有。2.明月几时有。

[学生]1.牧童遥指杏花村。2.把酒问青天。

[教师]这两个名句都是关于酒的,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学生]乙醇。

[教师]乙醇属于醇类,从元素组成上看,和烃类有什么不同?

[学生]乙醇含有氧,烃类不含氧。

[教师]乙醇这种物质我们通常称为烃的含氧衍生物,那么什么叫烃的含氧衍生物呢?

(介绍烃的衍生物的概念),醇、酚、醛,羧酸和酯等都属于烃的含氧衍生物,我们本节课先研究一下醇。(介绍醇的定义,引导学生回顾第一章物质的分类中所学的醇与酚的区别。然后通过醇与酚的区分联系深化醇的定义),知道了什么是醇,那么它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

[学生]醇按所含羟基的数目进行分类的方法。

[教师]我们经常研究饱和一元醇,饱和一元醇可以看作烷烃基和一个羟基相连,所以它的通式可以写作CnH2n+1OH,也可以把氢加在一起写作CnH2n+2O,但是要注意CnH2n+2O这个通式可以代表醇也可以代表醚。

除了可以按照所含羟基数目来分外,醇还可以按照羟基所连烃基的种类分为:脂肪醇、脂环醇、芳香醇。

我们知道了醇的分类,醇是如何命名的呢?大家可以自学教材资料卡片上的内容。

总结:醇的沸点变化情况与烷烃类似,也是随分子里碳原子数的递增而逐渐升高。

[教师]解释相对分子质量相近的醇和烷烃,醇的沸点远远高于烷烃的原因――醇分子间存在着氢键,以及氢键是如何形成的。

研究一类有机物往往从它们的代表物入手,醇的代表物为乙醇,可以通过乙醇性质的学习推知醇类的性质。

结构决定性质,先复习回顾醇的结构。

总结:发生酯化反应的实质是醇中的OH和酸中的COOH之间发生了反应,OH中的氢和COOH中的羟基结合生成了水。

得出结论:醇能够跟羧酸发生反应。

通过强调乙醇分子间发生反应生成醚的反应条件,提出问题: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到170℃时生成什么呢?给出反应装置和溴水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

[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生成的产物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褪色,推测可能为乙烯、也可能为乙炔,还可能为无机化学中学过的二氧化硫。

[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验证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二氧化硫呢?

[学生]可以先通过碱石灰或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硫,看溶液是否褪色。

[教师]演示通过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硫后,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和溴水仍然褪色。

[学生]得出结论,产生的气体不为二氧化硫。

[教师]通过学生提出的方法我们可以测出:乙醇在浓硫酸作催化剂加热到170℃时生成了乙烯。给出反应物和产物,让学生分析断键情况和所属反应类型。

[学生]因为生成水和双键,所以应该是C―O键和连羟基的碳相邻碳上的C―H键的断裂。

总结: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2个氢的醇被催化氧化成醛。

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有1个氢的醇被催化氧化成酮。

与羟基相连的碳上没有氢原子的醇不能被催化氧化。

八、板书设计

第三章?摇第一节?摇醇

一、醇的定义

二、醇的分类

三、醇的命名

四、醇的重要物理性质

1.沸点

2.溶解度

五、醇的代表物――乙醇

1.乙醇的结构

2.醇的性质

(1)取代反应

①醇与活泼金属反应,②醇与酸反应,③醇与卤化氢的反应,④醇分子间脱水反应

(2)消去反应

(3)氧化反应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4

1 问题的由来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为教师所普遍接纳,不少的课堂教学中,都可以看到以小组讨论为方式的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作为合作学习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听取同伴的想法,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完成学习任务;另一方面,小组成员之间也有了更多的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能丰富知识、开阔视野,能够形成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却发现许多课堂小组合作的学习,只有“形”(外在的形式)而没有“神”(内在的神韵),以下的“课堂实录”和“问卷调查”就暴露了这方面的问题。

[课堂实录](“二氯化硫的化学性质”一节的片段)

(1)教师布置任务:请同学们讨论有关二氧化硫的化学性质。

(2)小组讨论描述:前排同学回头,与后排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六人小组里,有四个学生面对面交流。一个同学低着头在看课本,一个同学在查资料。整个小组中,没有人做记录。满教室都是吵吵声。

(3)小组汇报:生1:二氧化硫具有酸性。因为可以形成酸雨。

生2:二氧化硫可以和氢氧化钠反应。因为酸性氧化物可以和碱发生反应我们初中就学过。

生3:二氧化硫可以使指示剂变色。

[问卷调查](某重点中学高一(10)班学生)

问题1:你喜欢小组讨论吗?为什么?

观点1:喜欢。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看法,从而了解并掌握更多的东西。

观点2:喜欢。因为这样可以相互沟通了解。有时自己只想到一点,通过小组合作可以互相激发讨论更深层次的问题,以促进学习进步。

观点3:不是很喜欢。因为我觉得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讨论,有时在浪费时间。

观点4:不喜欢。因为在这个小组中我几乎没有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此外,老师要求讨论的问题太抽象,不好操作。

问题2:你认为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观点1:有的同学不擅言谈,经常在沉默中度过长时间的讨论,有的同学虽然化学很好,但问他问题却无动于衷;有时讨论时总有人喜欢开玩笑,不入正题。

观点2:无人发表看法,某些同学未产生互动,最终发言始终固定在某些人身上,没有主见的同学仍然没主见。

观点3:对讨论话题缺乏兴趣和理解,不能很好的思考;同桌不配合。

……

2问题的归因

从以上的课堂实录和学生问卷调查中不难看出,许多小组合作只停留在形式上,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有“形”无“神”结果,笔者认为学生和教师两方面都存在问题。

2.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小组成员间缺乏合作技巧。小组成员间因缺乏必要的人际交流和小组合作技能,不具备合作的心理倾向性。有的学生在讨论时态度不积极――他们或独立思考,或袖手旁观。问题出现时,学生之间不能正确交流,使讨论无法正常进行。

(2)学生表达能力滞后。在讨论过程中,有些学生因为基础薄弱的原因,语言的准确度不够,在交流中造成小组其他成员不能完全理解其含义。有些同学化学的行为表达能力尤其是对涉及模型、实验等动手操作能力的不足,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3)个别学优生包办了整个小组的任务。讨论中,学困生的参与度远低于学优生。学优生在小组中处于主宰地位,承担了主要的职责;学困生则处于被忽略的地位。在小组讨论中,学优生往往具备了合作交流的某些条件和要求,成为小组内最活跃的分子,他们的潜能得到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而一些学困生因为基础薄弱,参与性和主动性欠缺,思维敏捷性稍逊,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和表现的机会。

(4)小组成员间“合作”的表面化。课堂上,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后,前排学生很快回头,满教室吵吵声,4-6人小组里,大家都在说话,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什么。教师一喊停,教室立即安静下来。发言的学生一开口就是“我认为”,“我的结论”,而不是“我们组的结论”。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基本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讨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和合作。

2.2 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经汇总后认为,可能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1)忽略了问题的策划和分组问题。教师为了让学生广泛地开展参与,一有问题,不管合适与否,难易如何,都让学生讨论。问题一出现,教师不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深入思考,就组织小组讨论。同时课堂中,绝大部分教师都忽略了分组的问题。教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后桌的学生便围在一块开始讨论。

(2)忽略了小组讨论前的讲述问题。在课堂中,我们常常发现,在教师布置“讨论”后,有不少学生仍不理解讨论什么,怎样讨论。原因就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丧失,讨论之前教师缺乏必要的讲述,无法使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从而选择最佳的起点,尽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3)忽略了小组成员间的合理分工。教师在讨论中,通常只交代讨论的问题,忽略了小组成员的“分工合作”。若小组成员的职责任务不明,相互间容易产生误解,不同个性的成员间容易产生抵触情绪,学生也容易产生懒惰心理和行为。

(4)忽略了有效的评价。在听取小组汇报之后,大部分教师只是在表面上给予评价,而没能对小组讨论进行细致的评价。这样,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小组讨论就渐渐地提不起兴趣了。

3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上面归纳的这些问题,表明这些小组合作都只是形式上的合作。那么怎么样的合作才是“形”与“神”兼备呢?小组讨论合作的“神”指的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使小组成员间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思维,有“认知冲突”的活动,是学生之间有效的合作。在教学中,如何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能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从而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收获,使小组合作从“表面上的热闹”变成“有成效的合作”。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小组的组建要合理

组建小组时,要根据学生的能力、性格、性别等差异情况进行合理的搭配。在分组时教师应尽量考虑学生各方面的因素。教师可以安排内向又不善于主动发言的学生与性格直爽又能扮演提问者的学生同组。经过一段时间后,教师还要重新分组,以保持合作小组的“新鲜度”。让学生经常换组合作学习,既可以活跃合作的氛围,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和学会如何与不同背景、不同学习能力、有不同想法和思维的同学合作。

同时,对小组成员要有明确的分工。没有规则、没有分工的小组讨论很容易成为“自由市场”――嘈杂无序,合作难以见效,活动不能顺利开展。为了鼓励学生合作并真正参与,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小组的学习目标、合理分配角色,有效地形成合作意识和个体责任以促进合作和学习。(见表一)

3.2讨论的问题要策划

表1 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

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挑战性,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创意。同时,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应具体化。在问卷调查中,当问及“合作学习中你希望老师提供哪方面的帮助”时,很多学生提到,应给他们一个明确而具体的问题,一个方向。

如在二氧化硫性质探究中,在第一个班上课时,让学生直接讨论,结果讨论的知识很不完整,学生思路很乱。到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将问题进行两步分解。首先在预测化学性质时将问题作了如下具体化的分解:

(1)据初中已学的知识,回答二氧化硫属于哪类物质?可能具有哪些性质?

(2)分析二氧化硫的化合价?具有哪些性质?

(3)根据日常生活的知识,指出二氧化硫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因为有了具体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步骤,学生在将原有的知识与新信息联系后,得出了较为完整的答案。如有学生从硫磺薰食品增白中得到启示而预测出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

然后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设计实验并演示得出相应的结论。此阶段学生都踊跃参加,观点与思想的交流十分活跃。小组1:关于二氧化硫的还原性实验,设计了它与氯水、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氧气等多种试剂反应;小组2:对小组1设计从二氧化硫与氧气的反应证明其还原性提出了异议,认为这一实验没有明显的现象;小组3:对实验装置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二氧化硫是污染性气体,应对尾气进行处理或密闭实验,并在教师的点拨下,设计出了针筒实验。

3.3合作的过程要引导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合作技巧指导。如指导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如何学会倾听、及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归纳他人的观点等。在小组讨论中,教师要对小组进行调控、促进,尽量多走动、观察、倾听,必要时进行干预。

3.4个体的能力要培养

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参与讨论学习,使学生能够有较大的学习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合作学习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思考方法的指导,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其次,要注重培养学困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和行为表达能力。化学的合作学习中,仅仅会听是不够的,还要用眼睛看,用自己的嘴巴说,用自己的双手做。学困生由于基础差,表达能力欠缺,心里明白却在语言和行为上表达不到位。教师一方面要培养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另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行为表达力。

3.5 合作的评价要科学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5

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硫酸和盐酸)的性质后对另一类物质——碱的学习。酸和碱是常见的两类化学物质,也是化学实验中最常见的试剂。对于碱,在已有的生活和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接触到这类物质,对它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时,学生知道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反应原理;在学习“二氧化碳的工业制法”时,了解了生石灰溶于水放出大量热并且生成熟石灰;在学习“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时,学生认识了氢氧化钠溶于水的过程中伴随放热现象;在学习“溶解度”时,学生知道了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在学习“酸的性质”时,掌握了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规律。上述这些有关碱的零散知识,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以实验为主线构建学生学习的知识主线,以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2.认识常见碱的俗称及其腐蚀性,了解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实验、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教学难点:通过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学习,体会对比的学习方法,并形成物质鉴别的一般思路。

三、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氢氧化钠溶液、水、盛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烧杯、表面皿、药匙、多媒体、图片等。

学生分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指定组长,指导本小组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四、教学过程

多媒体展示:超市中有一种自加热盒饭,加热剂是分开包装的生石灰和水,使用时将绳子一拉,10分钟即可加热食品。这种自加热盒饭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联系所学知识,写出反应原理:CaO+H2O=Ca(OH)2,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

引入: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澄清石灰水中的溶质氢氧化钙是一种碱,而炉具洗涤剂中也有一种碱叫氢氧化钠。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两种碱——Ca(OH)2和NaOH。这里有两种白色固体,它们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如果要把它们鉴别出来,你有什么办法呢?

学生可能会想到利用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上的差异进行鉴别。

讲述:鉴别两种物质的前提是知道它们的性质差异,而我们只有在全面了解它们的性质后才能知道差异在哪里。所以我们首先来了解它们的性质。

多媒体展示:盐酸、硫酸两种酸溶液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情况。

提问:盐酸和硫酸的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是溶液中都存在相同的H+。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又如何呢?

根据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式,学生对两种溶液中的离子情况进行猜测。

根据图片分析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中的离子情况,得出结论:两种碱溶液中都存在自由移动的OH-,所以氢氧化钠溶液和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相似。

讲述:两种碱溶液中存在相同的离子——OH-,但也有不同的金属离子。它们的性质应该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下面我们就分别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角度来比较两种碱的异同。

实验准备:在实验桌上的两个表面皿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并放置两个盛有等量水的小烧杯。

提问:观察表面皿中的固体,对两种碱的溶解性大小利用设计实验进行比较。

多媒体展示:制作叶脉书签;鸡爪浸泡在氢氧化钠浓溶液中的状况。

提示:氢氧化钠有强烈的腐蚀性,因此,它的俗名有烧碱、火碱、苛性钠。操作时要特别注意安全。

展示:将表面皿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向学生展示。

观察对比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与刚刚取出的氢氧化钠固体。(氢氧化钙固体无变化。了解潮解的过程。)

讲述: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的氢氧化钠固体,表面会变得潮湿并逐渐溶解。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潮解。

实验:观察两种碱的颜色、状态,并通过实验比较两种碱的溶解性。(学生在加碱的过程中可能会缺少对比意识,即没有往两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碱。)

在比较溶解性时,通过触摸烧杯壁感受氢氧化钠溶解过程中的放热情况。了解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及其俗称。

小结两种碱的物理性质。

明确两种碱物理性质上的差异。

引导:通过对比两种碱溶液中的离子,我们分析得出两种碱应该具有相似的性质,下面我们以熟悉的氢氧化钙为参照物,共同研究两种碱的化学性质。

体会学习方法——以已知物质为参照物来学习相似的未知物质的性质。学生联系到与酸碱指示剂的作用;也会根据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的反应而猜测碱可能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

提问:你认为碱可能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讲述:OH-在氢氧化钙和氢氧化钠溶液中都有,溶液都显碱性,而且都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红。

演示:在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

观察现象:无明显现象。

提问:二氧化碳能够与氢氧化钠溶液产生反应如何来证明呢?

小组讨论证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方法,并将讨论结果记录在笔记上。

演示:一组对比实验:往两个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观察现象:两个瓶子都变瘪了,但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那个瓶子变瘪的程度更大。

提问:如果只向装有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通过瓶子变瘪能否说明氢氧化钠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呢?

回答:不能,软塑料瓶变瘪还可能是由于二氧化碳溶于水中造成的,实验不严密。

讲述:大家已经证明二氧化碳会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其实,氢氧化钠和氢 氧化钙还能与二氧化硫、三氧化硫这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反应原理相似。

请同学们写出这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书写化学方程式:

CO2+2NaOH=Na2CO3+H2O

SO3+2NaOH=Na2SO4+H2O

SO2+Ca(OH)2=CaSO3+H2O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如何保存?原因是什么?

回答:密封保存。(1)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2)氢氧化钠固体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

提问:氢氧化钠固体可以干燥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吗?

回答:不可以,因为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发生反应,所以不能干燥。

提问:如何得到这两种重要的碱呢?

多媒体展示: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工业制法。初步了解两种碱的工业制法。

提问:学完这两种碱的性质后,现在你会用哪些方法来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呢?

应用所学知识,归纳鉴别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固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碱在用途上的区别及其原因。

小结:在实际应用中,鉴别二氧化碳气体用澄清石灰水;而吸收或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一般用氢氧化钠溶液。

课堂检测:学生课堂检测,及时反馈学生新授知识掌握情况。

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通过学生活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在对比学习两种酸的基础上,推测两种碱存在相似性质的原因。从它们结构中都存在OH-,可以判断它们都有碱性,同时每种物质可能也有其各自的特性。在认识它们的共性时,氢氧化钙(澄清石灰水)学生已比较熟悉,因此作为参照物,通过与氢氧化钙对比,学习氢氧化钠的性质。这样安排使学生更易掌握所学的新知识。

在课堂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知识入手,进行对比分析,得到结论,通过一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验中让学生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也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提供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情境,是一个探究过程,因而也有利于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氧化硫的主要化学性质范文6

新课引入犹如乐曲的引子,起着酝酿情绪,激发兴趣,渗透主题的作用。精心设计一个好的具有探究价值的“情景”,有助于学生迅速完成课堂角色的转换,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和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自觉地、专注地投入课堂探究学习活动中。如何设计一个好的情景引入课题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种引入课题的方法:

一、利用名诗,引入课题

例如:对于胶体性质的教学,可由如下诗句引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美景无法用言语描述,然而据《史记》记载:远在秦朝时,西湖还是一个和钱塘江相连的海湾。由于钱塘江带下的泥沙日渐沉积,使海湾日益变小变浅,逐渐形成沙洲,把海湾和钱塘江分隔开来,原来的海湾变成了一个内湖,西湖由此而诞生了。那么,形成西湖的原理是什么呢?由此引入主题。又如讲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时,我引用刘禹锡的一首诗:“日照澄洲江雾开,淘金女伴满江隈。美人首饰王侯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我请学生回答诗的作者并解释最后两句的意思。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过来了。由此首诗的后两句轻松引入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这一教学内容。把自然科学和人文知识结合起来,会让学生对教师“另眼相看”,一下子就抓住他们的注意力。

二、利用生活实例引入课题

这种方法所举的例子应贴近学生生活。日常生活中一幅熟悉的场景,一次亲身的经历,一个生动的自然现象,一件有趣的化学事实,都可以让学生体验化学与日常生活,生产的密切关系,感受学习化学知识的意义和作用。这些例子又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但又说不清楚道理的问题,这样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要求和欲望,起到启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新课学习导向性的作用。在讲完新课后,引导学生解决引入课题时的问题所造成的悬念,可增加学生“收获”的喜悦。如:对于二氧化硫的性质教学,可用空气质量日报引入。“预计今日本市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为二级良,影响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指数范围值59~79,二氧化硫为二级良,二氧化氮为一级优……”。以上是某市的的环境空气质量报告,在空气质量报告中,主要有三项指标: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为什么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作为主要参考指标,它们有什么样的性质?

三、利用实验引入课题

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欲望的源泉,而化学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用实验引入新课在化学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设疑留下悬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解疑的心态。如在学习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时,设计趣味实验:“滴水生火”、“二氧化碳生火”,在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中,水、二氧化碳都能灭火,而这里却用来生火,带给学生无比的惊奇,学生感到不可思议,用一双双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希望得到答案,老师及时引导学生从教材中寻求答案。利用此类趣味实验必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四、利用故事引入课题

有些化学概念,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这时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择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把相关的科技史、化学史上的典型事例巧妙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物质的量”的课堂引入:同学们都读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大象不方便直接称量,曹冲就把大象的重量“分割”成一块一块可以称量的石头,称量出这些石头的重量加合在一起即为大象的重量,他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思维方法。一滴水(约1/20毫升)大约含有1.7万亿亿个水分子,如果一个个分秒不停地数,一个人一生也无法完成这项工作。那么如何计量分子、原子、离子等不方便直接计量或称量的微观粒子呢?必须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化零为整”这样很容易让学生接受新概念。如“硝酸”的性质引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波尔的祖国丹麦被德国法西斯占领。为了不让自己的金质诺贝尔奖章落入敌人手中,离开祖国时,波尔将奖章溶解在一瓶黄色溶液中。战争结束后,波尔回到家乡,那瓶溶液还在。他用置换法从溶液中置换出黄金,重新加工成诺贝尔奖章。能溶解黄金的是什么溶液呢?是王水,王水是浓盐酸和浓硝酸的混合溶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水的重要组成成分――硝酸。通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会到知识的力量,还激励学生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五、利用影像资料引入课题

如“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新课引入:《建国大业》中有一个镜头,当王宝强饰演的四野战士在攻打北京城时说:“报告,前方发现一个地主大院,院墙太高,爬不上去,用手榴弹也炸不开,请求炮兵支援。”葛优饰演的我军团长说:“照明弹。”随后电影画面上出现了照明弹照射下的北京城城墙。这一战争场景中用的照明弹的主要原理就是镁粉在燃烧时发出炫目的光芒。除了照明弹,燃烧弹也装有镁粉,飞机的机身也是由镁合金制造的,人们常把镁粉称为“国防金属”。本节我们就来学习几种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应用。通过影片引入,会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