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1

一、在师生关系中渗透德育教育

1.教师要注重仪表和文明语言。教师的言传身教不可忽视,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要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要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

2.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品行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自身素质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不能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例如,在体操练习的最后评价时,先找优秀生示范小结,还可以请虽然完成动作较差但在某一环节有所进步的同学再做一、二次练习,肯定他们的进步,并要求大家热情鼓励,这样有利于增强他们完成动作的信心和感到集体的温暖。对体育骨干和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则从要严要求,绝不能袒护他们的缺点。

二、结合教材特点进行渗透德育教育

课堂中,选择合理、科学的组织教法,教材的灵活应用,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如在掷垒球教学中,部分同学直臂掷远,认为这样掷得远。为此,我列举了一些优秀运动员投掷标枪的一些具体事例,让学生明确发力原理,明白动作的科学性……此后,学生逐渐改进了动作,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在评价中渗透德育教育

心理学家认为:“赞美有如孩子的营养剂。”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可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加以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批评要遵循三个原则:1.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2.言行避免粗暴;3.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思考

对体育教学中德育渗透问题的探讨,目的就是挖掘其特殊、鲜明、持久的教育功能,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激励学生积极科学地参加各项体育锻炼,使他们从思想上热爱体育,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从行动上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关心集体,团结互助,遵守纪律;从精神上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不怕苦、不怕累、克服困难、努力拼搏的坚强毅力。

学校教育是促进学生认识客观现实能力迅速而健康发展的主要客观外因。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涵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即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能力、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的积极作用,并能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产生良好的迁移。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品德的人,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注重自己的仪表,以良好的教态、文雅的评语、强烈的事业心、认真的工作作风去影响、感染学生,使之成为一种感性的、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从知、情、意、行几方面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另外,由于职业的特点,体育教师既要不断加强政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也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还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能、技巧,使自己的教育水平适应二十一世纪的更高要求。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2

一、创设情境教学,优化德育效果

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景观都有着较大的差异。在教学中教师可针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借助生动的多媒体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利用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录像、有趣的故事和优美的歌曲等来创设教学情境,既能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又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使德育渗透其中。例如,在讲“四川”时,我先播放《神奇的九寨》,从这首歌的MV中突出秀美画面和多山险峻的景色,又从李白的《蜀道难》来突出四川的地形特征。在让学生欣赏美丽四川的同时,又插入了一些关于汶川地震及救援的场景,让学生体会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巨大损失,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二、渗透德育要有艺术性

初中生正处在成长期,逆反心理很强,正确的德育观正在逐渐形成时期。我们在进行德育时,要善于思考、善于动脑,讲究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易于接受,潜移默化地达到我们的预期教育效果。换句话讲,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要具有艺术性,才能达到我们最终的德育目的。

例如,在讲解“新疆的气候”时,一开始我这样讲述:“同学们,你们听过这样的俗语吗?”我稍微停顿了一下,这时几十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一起望着我,迫切地想知道下文,课堂上静悄悄的,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了起来。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下“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着火炉吃西瓜”这句俗语。我问道:“为什么早晨穿着皮袄,到了中午就穿纱,而且晚上还吃西瓜呢?”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是由于新疆的气候决定的,新疆的气候具有日照长、昼夜温差大、干旱的特点。”接着我就给学生介绍《冰山上的来客》这部电影:“……我人民在新疆那种非常恶劣的环境中与残余部队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们为了保卫祖国和建设新疆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种生生不息的斗争精神激励着学生,一种民族的自豪感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油然而生。这样,我就间接地把舞台艺术的场面搬到讲台上来了。

三、谈话是渗透德育最直接的方式

在德育中,谈话是与学生最基本的、最直接的交流方式。师生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学生的影响是最有效的。谈话在地理学科课堂教学中运用得较多。如我在讲“森林资源”时说:“美丽的长白山是我们的家乡,更是我们的骄傲。她是全国乃至世界都非常著名的旅游景区,大家说说国内外游客为什么不远千里来到我们的家乡呀?”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说是因为我们这里有美丽的天池;有的说这里能看到一年中四季的风景;还有的说这里有天然茫茫的原始森林;等等。最后我加以总结:“我们的家乡之所以能吸引四海宾客,是因为这里有美在天然、贵在原始的独特风光,这是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结果。热爱家乡,同学们就应从小做起,从自我做起,珍惜和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然后我话锋一转说:“我们的家乡虽然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但我国人均森林资源还很不足,和我们的邻国日本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日本森林覆盖率达到70%,名列世界前茅。赢得了‘绿色王国’的美誉。同学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就应从保护环境、爱护树木开始,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四、有效开发课程资源是德育渗透的保障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3

【关键词】 情感;情境;技趣;审美;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62-02

学年前儿童的情感具有外露特征,喜形于色。其内心的体验与外部表情动作较为一致。他们能随愉快的音乐翩翩起舞,也能随伤心的旋律而泪眼盈盈,这一切都是他们情不自禁的。

情感是音乐教学的灵魂,积极的情感因素不仅有益于认知因素的发展,其本身也是音乐教学的目标之一。传统的音乐教学,教师只满足于儿童会唱,很少考虑音乐素质能力的提高和情感的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选择怎样的教学方法,让幼儿自然而轻松地流露其真情实感是我们幼教工作者值得探讨的课题。笔者就多年的音乐教学实践来谈谈在此方面的一些做法。

1 创设情境,激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儿童的形象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针对这一特点,我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特定的场景和情景,把抽象的音乐变成可闻可感可歌可泣的形象来激发幼儿的情感。

1.1 借助形象,创设情境,达到“以形悦目”

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歌曲是表现儿童生活情趣或小动物形象,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教师要抓住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美的情感。比如根据音乐的特点自制一些形象的教具。如头饰、卡片等等,这对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孕育幼儿情感度有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歌曲《买菜》、《猴子学样》、《两只老虎》、和欣赏《龟兔赛跑》等乐曲时,让幼儿在生动形象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教师所创设的课堂情境中去,从而用心去感受体验音乐的情感。

1.2 借助语言,创设情境,达到“以言赏心”

课堂上用的最多且最容易交流情感的就是语言。形象生动的语言是启发幼儿激情的添加剂,他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教师要从引导学生体验音乐作品内涵的情感和意境入手,让幼儿感受轻快、热烈、优美、悲伤等情绪,体会宽阔、深远、平缓、宁静等意境,使美妙的音乐伴随着老师抑扬顿挫、充满情感和富于表现力的讲解,将幼儿的兴趣引导到渴求新知识的境地。“耳醉其音,心醉其情。”由此激发创造性想象。记得在教大班歌曲《老师再见了》这首歌时,我先和孩子们回顾了三年来相处的点点滴滴。在缓慢,略带忧伤的伴奏声中,我朗诵起歌词:“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教我画画做游戏,教我唱歌和舞蹈。老师,老师你真好,精心培育好苗苗。苗苗活泼又健壮,聪明勇敢有礼貌。今天我们毕业了,明天就要上学校,等我戴上红领巾,再来向您问个好。老师,老师,再见了”。之后便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演唱。孩子们听得是那么的入神。我看到几个小朋友的眼圈是红红的,声音是哽咽的。毕业典礼上,当孩子们边晃动手中的毕业证书边深情地唱起这首歌时,在场的家长和老师无不为之动容。本以为不谙世事的小毛孩,居然以这样丰富的情感打动了我。我惊诧于这样的音乐情感的表达。相信这净化灵魂的美妙歌声也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 技趣一体,体验情感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技能练习中,教师要注重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使技趣相生,从而达到“以悦助情、以趣激情”的目的。

如在学习音的高低与强弱等知识时,教师可采用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体会声音,感受音响,感知声音的高低与强弱。教师先出示一个大钟和一个小钟,让学生分别聆听和模仿它们的声音,而后启发幼儿讨论:生活中哪些声音与它们相似?谁发出的声音高?接着让一个幼儿敲击钢琴上的某一个琴键来模仿大钟和小钟,让大家思考分别用哪一边的琴键敲击更形象;最后进行游戏:

第一步:教师弹琴,学生围成圆圈,根据音乐的高低,强弱不同,让幼儿做出体态上的反应(高时人立正,低时人蹲下;强时大圆圈,弱时小圆圈)。

第二步:加大难度,让幼儿根据音乐时高时弱、时高时强、时低又强、时低又弱等变化做出体态上的反应。

第三步:聆听几首描绘不同形象的乐曲,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通过这一连串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不同的声音造成的不同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自然而然地走进音乐,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领悟,原本枯燥乏味的乐理知识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巩固。

因此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进行机械训练。如在学习节奏乐《我们的大中国》时,我先引导幼儿用拍手、跺脚的形式合着音乐节拍为欢快的乐曲伴奏,再尝试用各种打击乐器整齐地为乐曲伴奏,这样既调动了肢体在韵律中活动,又使大脑的思维与情感得以良好的活跃。

3 示范导学,深化情感

教师应抓住音乐的特点,善于从心理学和教育学提供的规律中发现、寻找和研究音乐教育的特殊原理和规律,采用体验感受式、直观感知式、兴趣诱发式、自然渗透式、启发讨论式、听唱比较式等教学方法,形成艺术的审美施教力。同时教师应把握好“情”,以自己的情去牵动和激发幼儿的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师的神态、语言、动作、指挥、范唱都要传达情感的信息,给幼儿以美感和启发。

如在欣赏《音乐之声》时,教师可剪辑一段与乐曲内容相一致的影像让孩子们视听,同时配以生动的语言,精美的画面、优美的歌声、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继而老师形象生动的演唱主旋律,孩子们内心一定会积淀一股强烈的感情,急欲表达,因而唱歌的时候他们非常投入。学生情趣盎然,并在这种融视、听艺术一体的情境中获得美的陶冶,动静结合,视听相辅,综合的美感,有声有色的教学使幼儿的情感产生了共鸣,真正达到了音乐教学中的“以言育情,以情传情、以情感情” 的目的。

4 审美创造,表现情感

音乐教育以审美对象来激发人的审美情趣,使受教育者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而获得心理的满足哦、情感的共鸣,使情操得到陶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让幼儿通过表演、哼唱、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让幼儿进入角色意境中,引导幼儿在音响流动的同时,在自己创造的音响声中,亲身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进而在知识的应用、拓宽和延伸过程中延伸情感,达到创造美。

音乐创造是培养、发展幼儿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幼儿猜对情趣,唤起音乐情感,启发和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音乐创造的活动中,教师要营造好幼儿“参与的”氛围,深化“进入”的心理诱导,尊重幼儿对音乐的创造想象。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4

【论文摘要】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采取渗透式教育的模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还是应该落在课堂上。 

 

德育教育担负着促进少年儿童品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一般来说,小学阶段德育教育的范围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文明行为习惯教育等。做好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应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原则,结合学生年龄特点,遵循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通过课内课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式教育。只有这样,德育才不会被受教育者视为一种“异己”的力量,才能真正成为一种解放的力量和创造的力量。本文浅析了小学德育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指出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一、小学德育的一些基本认识 

小学阶段正处于儿童思想教育的启蒙时期,因此我们可以说,小学德育是一项奠基性的工程。从根本上讲,小学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回归儿童主体,回归儿童生活”的基本原则,才能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众所周知,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不断地塑造和完善一个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们遵循了儿童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就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取得实效。 

从内容上说,小学德育涉及的面非常广,而且十分抽象,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化抽象为具体,把虚的工作办实。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爱家乡、爱学校做起,从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做起,把爱国主义教育具体到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举一动中。 

小学德育教育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抓好班主任工作,搞好班级德育,也可以通过抓好各科教学,促使德智体美劳有机渗透,还可以搞好课外校外活动,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另外,通过集会、班会、少先队主题队会、社会实践等形式,也都可以进行小学德育教育,它们都是开展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二、小学德育的主阵地是课堂 

小学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阵地仍然还是在课堂上,课堂教学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在课堂中,德育由于结合了学科教学内容,采用的是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点滴浸润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领悟和内化,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具体到课堂中,为了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深入挖掘教材德育内容,高度重视课堂随机教育 

在小学课本中,并没有明显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内容却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他们均贯穿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教师在备课时,应主要把这些蕴含在科学知识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来,寓德于教,把德育内容科学地、灵活生动地融汇于教学过程中。其实,在实际的教学课堂上,也经常会出现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机,教师要善于学会抓住这些契机,及时向学生开展德育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除了必须做有心人之外,还必须要有教育的热情、广博的知识与高超的艺术。这即是我们常说的课堂上的随机教育,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2、合理选择恰当教学方法,切实增强德育实际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影响是十分明显的。例如,语文课的内容丰富多彩,涉及面广,德育教育贯穿于文章的始终,渗透到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对于那些语句含义深刻,思想性强,又比较含蓄,有特定历史背景的课文,我们应采取辅导理解法,不但要让学生收集有关资料,还要对学生作适当的讲解,帮助他们领悟其中的思想、道理。另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通过阅读思考法、讨论吸收法加强德育教育。总之,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感受到美好,领悟到含蓄,受到德育的教育,形成健康全面的人格,增强德育教育实效。 

3、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受到情感感染 

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电教设备,从音、像各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环境氛围的感染和熏陶,以实现良好的思想教育效果。专家认为,道德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也可以通过学习加以改变,其中影响道德行为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可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德育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在德育教育中,通过课堂渗透德育,以课堂知识为基础,做到以文传道,以情入理,文道结合,情理交融。这样,学生在“随风潜入夜”的潜移默化中,逐渐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对真善美和假恶丑的辨别能力,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健康的道德情感。 

4、创新德育教育载体,丰富德育教育活动 

社会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促使我们在传统德育的基础上,必须寻找多样化的、富有新意的德育载体。针对少年儿童对网络的兴趣,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远程教育设备等现代化设施,建设专门的德育网站,用于学生浏览学习、互动交流、收看音像资料、参与各种德育活动,通过网站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多姿多彩的资源特色,打开网络绿色通道,使学生在充满趣味的网络浏览过程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以活动为载体,融德育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参与活动,这不仅能使学生通过活动展示才艺,还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感悟道德,形成道德意识。 

三、小结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经过上述一系列的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可以使得学生在做人、做事、学习方面都养成良好的习惯,让他们在思想品德和个人修养等方面都养成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德育的特征,注意充分挖掘德育教育因素,抓住了小学德育教育的主环节课堂,用高尚健康的道德情操影响、教育学生,渗透学生的心灵,就能够实现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周汉斌. 小学品德课堂活动教学的课型与策略研究[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12(2).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渗透;方法;途径

小学语文是一门十分重要的科目,能极大的开拓学生的思维和思想道德的养成。小学的语文教材中,包含了许多融和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传统美德的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一)层次分明

小学的语文教材是根据小学生年龄段的心理特征、知识构架以及对世界的真实认知程度进行编写的,能够较好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吻合。所以,小学的德育渗透也就显得具有层次化。

(二)渗透性好

语文的教学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广泛,除了正式的语文教材之外,一些课外读物、作文教学都能够使德育工作进行很好渗透。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德育渗透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阅读,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的时候,对一些关键点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从学生的内心深入激发学生的情感,提升道德品质。作文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良好方法,作文是学生吐露心声的重要方式,在写作的过程中,除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更多的是使学生加强对生活思考的能力,把所学的语文知识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融合起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使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善于行动的良好品质。

(三)共鸣性高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文章都包含了作者最真实的感受和感情,很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事物的真实看法,是内心世界的真情流露。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教学时,不仅要对字面上的信息进行了解,更要挖掘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和作者之间形成情感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从课文朗读中巧妙渗透德育

语文课文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德育素材。在课文朗读过程中巧妙地渗透德育,是学生体悟人物的思想感情,领会课文的意义,体味课文蕴含的情感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反复朗读,可以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融入到朗读文章的过程中,从文字中读出感情,实现个人情感与文本主人公感情的共鸣,感受课文中主人公的形象、情感及其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等,达到预期的德育教育目标。例如:在三年级的《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一文中,可以要求学生轻声读文,边读边想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旨在让学生在分析的基础上,抓住主要内容,概括段意,再用朗读表达出来。通过课文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思想,提升自身道德水平及对和平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的认识。

(二)从识字教学中有机渗透德育

识字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汉字构成特点鲜明,其中很多的汉字有着很深的含义,富有德育教育的内容,同时识字学习又是比较枯燥的,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识字教学过程中,要把识字教学与生活实际和造字特点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法提高学生识字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如,教师在教授“爱”字时,首先通过分析字形、字音让学生明确这个字的写法和读法后,让学生进行组词,有的学生组“爱国、爱家、爱人、友爱”等词,教师要适时进行德育教育,教育学生要有爱国之心,要有热爱父母、热爱他人的心,让学生明确爱是用心的,所以在我国古代“爱”字的书写形式是“邸薄T偃纾在学习“赢”字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它进行分解,得出以下几个字“亡、口、月、贝、凡”,并让学生明确这几个字分别代表了牺牲精神、好的口才、珍惜时间、创造财富和平凡心,只要具备这些品质你就能“赢”。通过这样的识字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识字兴趣,而且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写作中有机渗透德育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中,作文教学是有机渗透德育教育的最佳途径,通过作文教学可抒发学生美好的情感,并引导学生正确分辨真、善、美。鲁讯先生曾说:写作虽然要有精熟的技巧,但更需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所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文品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在写作过程中不但要讲究语言技巧和语言素质,还要有进步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格。其次,在作文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培养学生爱国家、关心社会。同时还可利用写日记的方式来鼓励学生说真话、记实事,引导学生求真求实的精神,这样可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四)德育教育体现日常活动中

作为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教育,还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以说,言传不如身教,无论是平时的课堂教学,还是对学生的学习管理,哪怕只是生活中的接触,我们都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渗透和教育。我们还可以利用每年“母亲节”做些文章,开展一些“感恩”活动,让孩子们在假期多帮父母做点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减轻父母负担。学校还可以趁机印发一些关于指导孩子活动的倡议书,比如要求孩子回家后了解父母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父母的工作辛苦程度,父母最喜欢吃的食物以及父母的生日是哪一天等情况,并倡议孩子们应主动和父母沟通思想,主动向父母汇报自己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不让父母操心。

总之,在语文活动中渗透德育,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德育教育课堂,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各环节中灵活渗透德育,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沈红梅.化知为德:小学语文与德育的契合点[J].语文天地,2015,(12)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途径范文6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德育渗透

一、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从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建议中可以看出,语文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一种手段。“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这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从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教材编写建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阅读材料都是可以进行德育渗透,加上阅读材料文质兼美、题材丰富、体裁多样等,避免了单一、枯燥的说理,使得学生更易于接受。这意味着,阅读教学是德育渗透的良好途径。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仍存在各种问题:(1)德育重说教,轻感悟。很多时候,教师在学生并没有完成文本体验就早早说出了作者写作意图,然后进行生硬的德育教育。为了让学生能明白,便滔滔不绝,反复强调。其实,此时学生早已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最终不仅浪费了时间,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和德育效果。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工具,以各种文学形式形象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情感,以唤起人的美感,给人以艺术享受的著作。学生只有借助文字,深入文本体验,透过形象或意象,才能获得情感、意志、情操、意向方面的熏陶,从而受到教育。(2)孤立地谈德育。对于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是一堂语文阅读课上的德育渗透就可以使之形成道德观念。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思想起伏不定,容易周而复始,这就要求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反复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升华为理性认识,从而形成思想道德理念。但是,很多时候,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并没有注意德育渗透的反复性,常常抱怨学生,曾经自己教过这个道理,才过几天却又不做出。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1.德育渗透要潜移默化,讲究艺术

语文学科具有其独特性,决定了阅读教学中的德育只能潜移默化地渗透,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同时,德育渗透也要讲究艺术,否则,一堂阅读课可能就变成枯燥的说理课,最终不仅收不到德育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对这一堂课的讨厌,影响以后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不仅可以通过介绍作者生平实现,还可以通过课堂导入、创造背景介绍、意象或者人物形象分析等方式来达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其实,教育也是一样的,一千个教师,就有一千种教法。教无定法,在实现阅读教学目标时,结合文本、学情、教师自身情况采用适合的方法和途径,艺术地实现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即可。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例如,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选文的教学,由于节选的剧本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矛盾冲突激烈,人物对白引人入胜,故事结局出人意料,所以,学生阅读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在书本上认真地做着笔记。当进入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和收获时,教室里热火朝天,大家纷纷交流自己的收获,同时,不断完善自己的答案。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文本、体验文本、小组交流与合作、班级展示等环节,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高效地完成了学习目标。不仅实现了知识与技能的增长,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导自己今后的生活与学习。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填鸭式教学或是教师的一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