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方法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思想政治教学
新媒体是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随着当前时代的进一步发展,新媒体进一步得以发展,该概念定义较为广泛,即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互联网、电脑以及数字电视等对信息进行传播的一种形态,从新媒体视域下对教育教学展开探究,即主要是从教学方法上对新媒体技术进行应用。思想政治是教学过程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科目,该科目不仅需要进行考试,还对学生建立起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作用较大,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科目进行足够的重视,但这一科目教学内容较为枯燥,教学过程中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新媒体的应用,本文结合新媒体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探究,探究的过程如下文所示。
二、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师生对于新媒体技术无法灵活运用
由于高校教师年龄参差不齐,因此有些中老年教师不会运用甚至从来没有接触过新媒体技术。而对新媒体技术的不熟练便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视域下无法开展,并会回归原先传统课堂僵化死板的方式。并且有些高校学生对新媒体技术不够了解,无法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也无法与老师互相配合。技术素养的低下造成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开展。技术素养的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突破的一大难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落后
虽然高校已经开始引进并且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设计依旧落后于新媒体技术本身。在许多高校中,不论是教案设计还是教学实施,依旧是传统课堂的那些旧的东西,而旧方式是无法适应新媒体技术这一全新领域的。再加之有些高校教师过于顽固,依旧坚持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不懂得创新,使得在新媒体技术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越发困难。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运用新媒体
技术僵化呆板新媒体技术由于是新的技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新媒体技术的不够完善,导致运用的技术也极其僵化死板。许多高校教师只会运用粘贴复制来运用新媒体技术。但是这并不是新媒体技术的全部,只是皮毛而已。简单的复制粘贴,与以前的传统课堂模式没有任何区别,反倒没有起到新媒体技术应有的作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也是大大的损伤。
三、加强新媒体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性途径
(一)提升高校师生的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
技术要先运用才能进行创新,因此熟练运用技术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性加强十分重要。为此,各高校应该加强对于新媒体技术的宣传与培训。从易到难,令全体师生能充分了解新媒体技术。并且各高校应该多多组织有关新媒体技术的活动,例如新媒体职业技能大赛,新媒体技术知识竞赛等活动,令高校师生了解新媒体技术,掌握新媒体技术,运用好新媒体技术。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培养教师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的课程,让教师们参与其中,对自身的技术能力进行提升,并且学校为了让教师对这一技术进行应用,可以要求课堂中新媒体使用率的占比,从而更好地将新媒体在课堂中进行有效地结合。
(二)改革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与新媒体技术融合十分重要。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要适应新媒体技术才可以使得新媒体技术更好地发挥出来。如果只是坚守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那么新媒体技术的独特魅力将永远无法发挥出来。因此一定要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方式进行改革。例如思想政治教育课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讲解。传统的课程方式便是引领学生理解并且背诵的重要条款,因此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技术。如果高校教师对这一课程方式改革便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高校教师可以令学生制作有关的网页,公众号,微博等,从而使得新媒体技术可以得到更好地运用的同时学生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认识的更加深刻。并且可以对一些音频、视频进行播放,增强学生课堂中注意力的集中程度,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降低知识点的枯燥性。
(三)及时调整理念,与社会热点相结合
新媒体技术的一大特点便是时效性强,更新速度快。因此高校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注意与社会热点相结合。例如讲授唯物主义这一概念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来传授这一概念。因为经济发展与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国家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方针政策也随机发生变化,而这不正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一理念的体现吗?结合社会热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更加完整的展现出来,而这原本比空讲理论更加有意思也更加与社会相结合。同时新媒体技术也可以将这些热点展现出来,既运用新媒体技术,又可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性,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可以在备课的过程中将知识点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结合过后找到相应的新闻、视频以及图片等内容,做成幻灯片,在课堂中进行应用,该做法不仅让知识点结合了实际,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联想能力,还能够更好地加强思想政治在学生生活中的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综合效果。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专业思想教育 导学方法 班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79-03
在当今全球化的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作为国家建设所需的人才培养和供给基地,高校同时承担着知识传承和科技创新的双重使命。然而,由于受到供需因素影响,近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与此同时,受社会环境影响,当代大学生思想浮躁、迷茫现象明显,学习动力和实干精神普遍不足,其综合素质令人担忧。如何改善高校大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效果,增强其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综合素质是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和重要研究课题。为此,近年来高校系统做过许多有益的改革和尝试,比如实行选修课制、学分制改革、班导师制等[1] [2];其中,班导师制针对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以及导学需要,已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本科教学培养工作中逐渐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在归纳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专业思想问题和分析根源的基础上,通过提炼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和本质特征,探讨班导师制下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和导学工作方法,以期为高校专业思想教育管理提供一些理论和方法借鉴。
一、专业思想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根源分析
所谓专业思想问题,指当前大学生专业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应付差事,对专业前景和职业规划不清晰,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不恰当,学习兴趣和动力不足的问题和现象。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缺乏远期的职业规划,对就业前景认识模糊。对所学专业就业前景认识不足,且没有制订职业规划和预期目标,这不仅导致学生学习过程缺少整体规划、有很大盲目性,而且使学生在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时做出的决策也难免仓促和草率。
(二)对专业不了解甚至误解,产生抵触情绪。学生缺乏对专业现状和发展的准确认知与把握,往往眼高手低、好高骛远;而对于一些学生,道听途说的负面信息和不确定因素也会增加其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三)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和认知途径。学习方法仍沿用中小学被动接受的模式,没有养成主动探索求知的思维习惯;同时,由于缺乏及时与有效的指导,使学生所学内容局限于理论化、抽象化,缺乏实践应用支持,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四)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知识引导。学生思想教育主要归辅导员队伍管理,专业教师只是在课堂内外零星教导。辅导员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任务繁重,很难有效实施个体化的指导,对学生进行的思想教育和引导也缺乏系统性和专业性。
以上问题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一方面,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高教领域招生规模也越来越大,导致师资力量相对紧张,专业思想教育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变革,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大学教育理念有待于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思想教育必须要有各方面的配合、长时间的努力方可完成。近年来班导师制度的提出为解决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思路和有效的途径。
二、班导师的概念内涵及角色定位
早在19世纪,英国牛津、剑桥等大学为加强师生联系、提高本科生质量就已经实行学业导师制度。班导师制起源于导师制,先在以个别指导为特征的研究生教育中得以应用,随本科生选课制、学分制的推行和不断完善,在本科教学实践中也逐渐推广实施。在我国,本世纪初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顶尖高校率先开始实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如今国内许多高校已纷纷实施。[3] [4]
从班导师设置缘由看,当前我国班导师制是为配合辅导员开展新生教育的需要而设置,与辅导员制相辅相成的制度。班导师制基本可分为四类,即全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优秀生导师制以及年级导师制。[5] [6]
从班导师的工作特征看,班导师既能够在思想品德、生活学习、心理疏导等方面给予学生指导,又能够在专业学习、科研实践等方面给予学生细致的教导。班导师的工作以导学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入门引导和学术探索引领这两个具体的目标。[7]其中,入门引导是基本层次,是解决专业思想问题的关键,使学生获得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学术探索是更高层次,是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增长实践能力的关键所在。通过班导师的导学工作,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开展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提高职业技能及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般而言,班导师有如下特点:(1)由专业教师兼任,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背景;(2)教育管理对象为以班级为单位、相同专业的学生;(3)主要工作集中在专业领域的引导和交流,比如专业课程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4)特色工作表现在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提供个性化的指导与培养。
综上,笔者认为班导师工作的精髓在于将个性化培养和“因材施教”的理念用于班级的专业思想教育和教学指导,班导师工作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班导师的角色和功能定位是对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提供专业的、个性化的学业指导工作,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技能。通过实施班导师制,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并与专业课程学习、科研实践训练和职业规划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仅拓展了辅导员思想教育体系外延,也丰富了思想教育专业性、科学性的内涵,能够较好地解决当代大学生存在的专业思想教育问题。
三、班导师制下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与导学工作方法
班导师制即班导师如何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的程序方法及其运作过程。笔者借鉴全面质量管理基本工作程序,按质量环(即PDCA循环)思路建立班导师工作机制,可将班导师导学工作总结为以下四个环节:
(一)计划阶段(P阶段,plan)
(1)班导师的选拔和培养。班导师工作机制启动从班导师的选拔任用开始。按照前述角色定位,班导师从专业骨干教师中选拔。为确保班导师工作有效运转和持续性,已选出的合适班导师在开始工作之前,还应进行必要的培训;开始工作以后,仍要进行全方位培养。
(2)现状调研。班导师开展工作的基础在于了解和认识学生及其学习现状。欲实施“个性化”导学方案,有必要对导学的对象即各阶段学生、各层次学生做细致而全面的调研工作。考虑大学生每个年段思想特点及需要导学的问题不同,将学业阶段按照年级划分,参见表1。
根据班导师的角色定位,导学内容可分为专业认知(指专业介绍、专业思想交流、选课指导等工作)、学科竞赛(指各类竞赛与组织活动指导工作,比如“挑战杯”等)、科研创新(指科研创新相关活动指导工作,比如学术讲座、SRTP活动等)、实践技能(指实验、实习等实践学习锻炼环节指导工作)和职业规划(指学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工作)五个组成部分。根据表1分析的结果,设计调研项目工作量(表中星的数量)分配对照表,如表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表中各项导学内容及工作量分配仅供参考;为了解、获得准确而全面的信息,班导师还应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访谈或调研活动。
(3)工作计划的制订。了解、掌握足够多的现状信息后,便可制订班导师工作规划(中长期)与计划(短期)。应该指出,班导师仅仅是教育管理系统的一个部分,计划的制订应考虑到与教育系统整体的协调关系,有弹性,留余地。
(二)实施阶段(D阶段,do)
班导师导学工作的展开与活动的实施包括日常模式和非常规模式两种。
日常模式是指针对全班学生,通过指导活动,引导、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之能感悟到专业学习的未来价值,从而消除专业思想负担,认可并重视专业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具体而言,可以设置常规“导学”项目,比如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和地点,为专业知识方面有疑难的学生答疑解惑,进行专业课知识与学习方法的指导;当然,这一部分也可以涵盖专业思想教育的内容,即从专业课程、专业背景、意义介绍到选课指导,配合辅导员等教辅人员开展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工作;除此之外,参与就业指导,在考研、留学等方面提供经验、信息及有价值的参考建议,并就职业规划展开分析与讨论。
非常规模式是指针对个性化需求的因材施教的理念,对学科竞赛、科研实践活动有特长、兴趣的学生进行专门指导。通过制订与实施个性化指导方案,指导这些学生参加科研竞赛活动,包括参加SRTP、论文写作、学术讲座、会议交流或实践创新能力锻炼活动等。学生能够全程经历实践过程,从而在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面得到学习、锻炼与提高。
(三)检查阶段(C阶段,check)
主要指对导学效果的反馈和检查。通过对班导师工作进行考核、到学生中调查以及学生评价等途径,了解、掌握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找到具体原因,从而为今后班导师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比如,问题一:实施工作中日常模式可能存在时间不足、地点局限或工作不深入的问题;再如,问题二:存在有些学生学习不主动、生多师少的问题。
(四)处理阶段(A阶段,action)
包括落实奖励、惩罚措施,对问题进行追踪与排查,重新审视过程并进行源头改进。例如,对于前述检查阶段中存在的问题一,可以尝试开拓经济高效的网络平台模式以扩大和延伸互动的效果,或者利用课前课后、组织活动的零散时间不失时机地提供相关指导等。对于问题二,可以利用咨询会、班级活动或郊游的时间与学生多沟通,激发其学习积极性。一般而言,班导师工作占用时间多而且不一定能立竿见影,因此,应重视导学的过程,奖惩不是目的,而是要从根本上调动班导师工作的积极性,对班导师工作加以认可和鼓励。
[ 注 释 ]
[1] 董玉瑛,马静,刘长宏.诠释班导师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J].未来与发展,2006(1):47-49.
[2] 胡国富,胡宝忠,李凤兰.导师制的起源和在高等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2):182-183.
[3] 王建武.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20-23.
[4] 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Heriot-Watt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3):46-50.
[5] 邹茹莲.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机制探究――辅导员、班主任、班导生、导师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的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7(3):51-53.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3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思想文化需求,教学模式的老式化,教学水平的停滞化,教学内容的脱节化都使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难以实现创新发展,针对这些问题对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创新,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在实践中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不断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的重要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我国文化建设的进步
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进程离不开创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为我国提供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把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将立德树人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高等教育新局面,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我国文化建设不仅包括对知识专业技能的掌握,还包括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科技创新奠定思想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的支持,没有掌握知识的人才怎么发展技术,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树立为祖国服务的思想,服务于人民,为我国科技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思想意识决定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创造能力,为我国科技的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育要求高校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
我??高校大都面临着教育教学改革,没有充分的思想源泉作保证,思想教育改革就会缺乏依托,难以发展,甚至会偏离方向,教育的创新需要思想政治建设的支撑,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创新教育在开展过程中总要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这就需要学生有坚持不懈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完善学生的心性,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不轻言放弃,进而推动我国创新教育教学的改革。
二、当前我国高校政治思想教育的现状及不足
(一)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的西式化
随着当今社会全球化程度越来越深,外来文化源源不断的涌入,我国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重冲击,加之,我国大学生经验不足,对外来文化有一种天然的好奇感,很容易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不利的文化观念会破坏学生的价值观,使学生丢失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美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是为我国学生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提供平台,促进其思想意识的正确塑造。
(二)学生的成长导致价值观发生改变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接触的东西会有很大的变化,受外在环境的影响,许多多学生的性格,行为习惯都会有相应的改变,在从大学走向社会的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价值观很容易利益化,社会上对物质利益过分追求会使学生的价值观发生改变,注重利益很容易使责任意识淡薄,过分追求还会扭曲学生的性格,做出与社会整体道德相违背的事。所以,在学生阶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必须的,只有将正确的的思想观念牢牢地植入学生的脑海里,才能抵御各种诱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三)网络环境对思想教育工作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信息的传播越来越快,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获得的信息也鱼龙混杂,很容易对学生造成误导,加之大学生还比较单纯,很容易轻信某些信息,造成物质或者是精神上的损坏。一些低级文化有害信息的传播,很容易腐蚀大学生的思想,破坏大学生的道德意识,而且这种道德上的伤害是不是受法律约束的,只能靠个人的自觉及道德意识来规范,所以不良信息也会使学生走上违法道路。网络环境的影响使得高校思想政治建设迫在眉睫。
(四)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不足和教学内容的落后
现在大学生从小受着高等教育,其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都很雄厚,对知识的渴求也是很大的,然而我国的教学模式处于一种固化的状态,教学内容主要来自于课本,而且课本的版本较旧,新时代下,学生需要全新的知识来充实自己,旧的知识体系无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模式一直延续以前的教学方法,与同学之间互动少,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知识的理解不到位,接受困难,采用传统的板书教学已与时代脱节,多媒体的应用要求教师掌握最基本的教学知识,利用多媒体结合图片,影音等来提高课堂效率,吸引学生的注意。教师的自身理论知识的储备程度式教学的关键,大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进行更新,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教师掌握专业的政治知识,从而传播给学生,教师担当着很大的责任,为学生学习起着很大的引导作用,新形势下,政治教学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教授,还要求教师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所以新时代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掌握全方面的教学技能才能做好思想在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三、怎样提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能力
(一)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进行文化创新
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包含着我国古人的智慧与优良美德,其中的仁义理智信等美德是现代大学学生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时要立足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把中华优秀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结合起来,涵养、滋润当代大学生,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基因。把文化创新、文化创作和文化育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牢固树立起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出力的意识,做到传承、创新传统文化。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建设优秀校园文化结合起来,使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
(二)与科技相结合利用好网络教育
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活,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书相结合,高度重视网络信息的安全性、真实性,不断净化网络环境,使网络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做贡献,大力推进网络育人,创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态、新平台,使教育工作的开展有所依托。文字的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工作可以通过PPT的形式展现,信息的图像化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生动形象的理解教学内容,阅读的网络化使得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开,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内容放在网络阅读上,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注重网上与网下、内外网、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结合,把传播网络正能量和消除负面信息结合起来,运用微博、微信等应用为载体,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进行教学,使网络成为师生广泛参与、密切互动、相互促进的知识共享平台,并使网络教学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新的形态。
(三)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改进教材内容
教学工作的改革,必须从基础的课本做起,课本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知识来源,改革课本的版本,将新的理论知识写入课本,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换代,满足学生对形势的认识,对知识的需求,在不断地创新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接触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创新学习的习惯,提高创新能力,增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知识的涵养,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一项专职工作来进行,提高专业素养,不断发展自我,才能适应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学的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适应时代的要求,为祖国培养新型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提供动力。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师生活动活动,加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使老师了解学生的思想,从而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提高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效率。
(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培养重点,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入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实际问题中,通过典型的故事、感人的代表、多样的活动形式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的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向上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可以开展志愿者项目,通过学生自愿自觉的参加支教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奉献社会的美德,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还可以开展学雷锋活动。通过自愿进行垃圾的清理,为干净的校园环境出一份力,学习雷锋的榜样形象,为人民服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在各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得到落实。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 大学生 自尊 父母教养方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1989年国家教委对全国大学生的抽样研究表明:有20.23%的人有不同的心理健康障碍。大学阶段是学生心理冲突和情绪行为问题的高发阶段。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结构发展、心理卫生、自尊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目前研究的热点。
在大学教育情境中,学生自尊的发展和培养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为良好的自尊状态意味着平和镇静、轻松愉快,有利于个体的进步和发展、适应社会的良好心理状态,正是健康心理的主要特点。高自尊的大学生在对以后的社会建设方面会有更大的贡献。
本次研究拟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状况、影响因素(如性别、年级、是否独生等)以及探讨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下的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性,为提高和培养大学生自尊水平,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研究设计
1.1研究假设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相关。即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1.2研究对象
湖南师范大学的16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53名,男生107名。独生子女20名,非独生140名。
1.3测量工具
1.3.1自尊量表The Self-Esteem Scale (SES )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用于评定个体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的总体感受。表由10个条目组成。四级评分,1表示非常符合,2表示符合,3表示不符合,4表示很不符合,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此表是常用的自尊自评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1.3.2父母教养方式问卷
问卷是1980年由瑞典Umea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修订后的问卷包括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分量表(共58个条目),母亲教养方式的5个分量表(共57个条目)。修订后的EMBU的维度与原量表的维度有较大的一致性,信效度都较高。
1.4资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通过团体测验的方式完成问卷、量表调查,回收问卷将有效数据输入计算机,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统计。
2结果
2.1自尊的水平
大学生的自尊水平调查结果如下:
表1表明大学生自尊得分为30.47±3.36。
2.2自尊水平的影响因素及差异性比较
2.2.1性别
表2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性别的影响。
2.2.2独生、非独生子女
表3表明独生、非独生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独生、非独生的影响。
2.2.3年级
表4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自尊水平上未表现出统计学差异,这说明大学生的自尊不受年级的影响。
2.2.4各类被试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比较
由表 5可以看出, 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与否认(F5)、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被试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P
2.2.5父母教养方式各分量表的高低分组的大学生自尊的差异比较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自尊水平比较。将父亲教养方式的六个维度和母亲教养方式的五个维度分别以其各自的平均数为界限, 划分为高低两组:高于平均数者定为高分组,低于平均数者定为低分组。再进行t检验,分析不同父母教养方式的大学生自尊是否有差异。由表6可以看出,父亲、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F1、 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父亲偏爱(F4)被试组的高分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母亲偏爱(M5)被试高分组的被试自尊分相对于低分组来说也较低。
2.3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
由表7可以看出,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39 和 0.255),与M5母亲偏爱被试和F4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
3讨论
本研究中被试大学生自尊量表的得分为30.4635。与国内学者答会明在大学生中应用SES测试结果相近(30.69士4.28)。
本研究经统计分析,表明大学生中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钱铭怡等的研究也表明大学生中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同样国外学者Mwamwenda也认为自尊水平在男生与女生中没有显著的不同。本研究的结果支持前人观点,即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不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是否为独生子女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尽管有研究表明个体的自尊的发展会受早期经历与家庭的影响,但已有相关研究发现,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要高于非独生子。这与本研究结果不一致,其差异可能是本研究取样多数为大学的非独生子女,由于其比率不平衡而造成的差异;国内众多对独生子女的研究发现,相对于非独生子女来说,独生子女常表现出某些个性上的缺陷,如虚荣心强,不合群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独生子女的优越感,而与非独生子女的自尊水平没有显著差异。但本研究却未发现独生与非独生对大学生的自尊水平的影响,因此应有进一步的研究。
肖惠敏等认为在大学阶段自尊水平高年级(三、四年级)的学生高于低年级的学生(一、二年级)。但本研究表明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在年级方面不存在显著性的差异。可能的原因是肖惠敏等应用FIS量表(缺陷感量表)进行调查,而本研究采用SES量表,也有可能是本研究高低年级组被试比率不平衡,导致结论上的差异。
各类被试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分析本研究表明,男生在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过分干涉(F3)、父亲拒绝与否认(F5)、母亲过度干涉(M2)、母亲拒绝否认(M3)、母亲惩罚严厉(M4)、母亲偏爱(M5)被试七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P
已有的研究表明,父亲、 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分组(F1、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高于低分组,父亲、母亲拒绝否认高分组(F5、M3)大学生的自尊水平均显著低于低分组。本文研究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高组(F1、M1)大学生的自尊水平也均显著高于低分组,与以往研究相符合,但是本文研究得出的结果,父亲偏爱被试组(F4)的高分组自尊得分显著低于低分组,(M5)母亲偏爱被试高分组的被试自尊分也相对于低分组来说较低,这与已有的关于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研究得出的结果不一致,这有可能是父母过渡偏(下转第15页)(上接第13页)爱或溺爱被试,导致被试没有自,从小就什么事情都依赖父母,对自己的能力不自信,从而导致自尊的降低。
大学生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以往研究的数据表明,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 0.249 和 0.233), 与母亲的拒绝否认(M3)、 惩罚严厉(M4)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 和- 0.144)。本文研究得出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F1,M1)都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239和 0.255), 但是与M5母亲偏爱被试和F4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但是不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138,―0.148)。这与前面分析的在M5和F4高分组的被试自尊显著低于M5和F4低分组一致。
4结论及研究的局限性
不同的父母教养方式与大学生自尊有一定的相关。即大学生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和理解都呈显著正相关, 与母亲偏爱被试和父亲偏爱被试呈负相关。
(1)研究局限于湖南师范大学,而忽略其他地区的高校大学生的自尊和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可能会对结论的效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2)研究在性别上比例上不平衡,可能会对研究性别对自尊的影响上产生一定的误差。
(3)研究被试在是否独生上比率不平衡,可能会对研究是否独生对自尊的影响上产生一定的误差.
参考文献
[1] 黄敏儿.自尊的本质[J].广州师范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父母教养方式;相关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032-1.5
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也逐渐增大,这使得大家对孤独的感受也有所增加。当前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以及许多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感有一定关系,有研究表明不良的教养方式则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容易使他们产生孤独的体验。所以本研究以孤独感为核心,研究其现状,从父母教养方式上对其进行一些探索,得出相关关系,力图在通过改善父母教养方式减弱大学生的孤独感体验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一、研究方法
样本,在石家庄市三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医科大学、河北师范大学)随机发放问卷160份,并当场回收。剔除无效问卷12份后,共有148份数据,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5%,
测量工具,UCLA孤独量表(第二版)由Russel,Cutrna于1988年对原始UCLA量表修订而成。王登峰于1995年对该量表进行修订,适用于大学生。信度a系数大于0.89,重测信度大于0.62,有很好的区分效度。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1980年由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的,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经测定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施测方法和程序:本研究采用团体施测的方法,由心理学本科生担任主试,采用统一指导语,最后统一将问卷收回并处理。
数据统计分析:采用SPSS11.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所采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F检验,Person相关分析。
二、结果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的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以性别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t(1,5.89)=-2.87,P<0.05,说明男生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不同科目大学生孤独感的比较,以学科性质为自变量进行T检验,差异显著,t(1,6.88)=3.38,P<0.05,说明文科生的孤独感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以年级为自变量进行F检验,差异显著,F(3,8.90)=1.96,P<0.05,发现三年级的孤独感得分最高,二年级的孤独感最低,其间依次是一年级、四年级;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比较,以性别为自变量,将父母教养方式的各因子作T检验,发现男生的父亲更倾向于用惩罚严厉的方式t(1,5.99)=2.13,P<0.05,而女生的父亲则更容易用过分干涉方式t(1,6.01)=-2.26,P<0.05。而母亲,都较多的使用情感温暖理解、偏爱的教养方式;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与教养方式显著相关。孤独感总分与父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的惩罚严厉、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母亲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呈显著正相关。具体数据见表1。
表1大学生孤独感与教养方式的相关
■
三、讨论
孤独感的性别差异。因为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着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的人格发展任务。但由于性别上的差异,本研究认为女生的孤独感主要来自人际关系,当今女生不再是原来那种羞怯、腼腆的特点,而是敢于追求情感需要的满足,在遇到问题时愿意与别人倾诉以减轻自己的情绪压力,所以她们的孤独感体验相对较低。
孤独感的学科性质差异。由于学科性质的原因,造成文理学生认知方式的不同。理科生课业负担相对繁重,比较理性,人与人之间也较容易相处。而文科生接触的东西过于感性,相比更加敏感,在孤独感体验上更明显。
孤独感的年级差异。新生的孤独感体验显然要高于其他年级学生,是由于陌生的环境、新的生活方式会使新生难以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二年级学生经过了一年的大学生活,对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以及学习上的变化都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处理问题的能力、社交水平都有明显了提高,所以孤独感最弱。而大三的学生此时面临着考研与就业的选择,内心的矛盾、紧张与焦虑会使他们更多的感受到孤独。四年级的大学生活即将接近尾声,对于同学、老师的不舍掩盖了以前大学生活的种种不快,变的开始珍惜,使得在这一时期的孤独感体验有所下降。
不同性别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差异。究其原因,可能由于性别差异,父亲对女儿会更加宠爱一些,一般不会进行严厉的惩罚;男生相对女生有主见一些,过分干涉的方法对于他们不太起作用,所以父亲更倾向于使用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对于母亲而言,女性的天然母性对于一些问题上起了主要作用。
大学生孤独感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父母用理解的方式与孩子进行交流,以一种温暖情感的体验方式与孩子进行共情,在这种教养环境下,孩子会以回报以相同方式的情感体验,这类孩子在交往过程中愿意分享,自信心也较强,他们的孤独体验较弱。而相反,孩子在情感上会显得更为孤独。这是由于父母的过度保护,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孩子与他人交往能力的发展,也减少了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2]李祚山,唐加祥.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父母养育方式、心理控制感的关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2):167-171.
[3]李传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析[J].淄博师专学报,1998(3):78-80.
[4]任国荣.新生孤独心理及其调试[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9(4):121-123.
[5]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26(3):112-115.
[6]孟晋.533名人学生孤独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10(2):35-38.
[7]李传银.549名大学生孤独心理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2000,9(6):429-435.
教育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预防医学 教学改革 临床医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1(c)-0184-01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随着新医改的深入而发生重大变革,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和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改革的重点,也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根本途径。因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适应现代医学模式及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 调整和优化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
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预防医学”课程,多年来沿用的是预防医学专业五大学科课程的压缩版,其主要弊端是知识分割,缺乏整体性、内在联系性;片面强调知识传承和应试技巧的训练,忽视实践技能;不利于创新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及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使培养出来的医生既具有较强的临床技能,又能够结合病人、家庭、社区的需求,进行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本项目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进一步调整和优化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实施分阶段的预防医学教学。第一阶段讲授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学方法,重点介绍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和SPSS软件的应用,以适应学生创新实验及科研的需求,同时也为以后的流行病学、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的学习做准备。第二阶段学习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学方法,增加临床科研方法、临床科研思维等与临床工作紧密相关的内容。注重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和素质训练,以便在工作中能够用流行病学的方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阶段介绍临床预防与社区卫生服务,将预防医学、全科医学及社区卫生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重点讲述在临床场所开展个体化的健康咨询的方法,与慢性病有关的吸烟、少体力活动和不合理营养等不良健康行为的干预,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讲解社区预防服务的内容。调整后的教学内容体现了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个体群体的临床预防思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在今后工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改革教学方式,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的培养
长期以来,我国的预防医学教育以传承专业知识为主,有些教育内容脱离临床实际,教育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学习兴趣差,知识面窄,适应性差,创新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弱。因此,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讲授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修订“预防医学”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章节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部分内容采用了案例教学法,引用与社区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讲授,增加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性质和任务的认识。
采用团队导向学习法,学生可通过查阅资料、搜集相关信息、学习相关学科知识等多个环节,把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既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激发参与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教师则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传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学、培养自学能力,给学生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使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创造的能力,使之成为一名真正的学习者。
3 适应新形势,创新课程体系
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为导向,以宽口径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服务实际工作能力。在基础医学知识教育阶段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带领一部分在校学生进入社区开展营养状况调查、慢性病干预等社区卫生服务活动,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开展社区预防服务的重要性,为今后临床课程的学习,确立预防为主的观念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在临床医学知识教育阶段,除必修课中的“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外,开设“家庭与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医学”、“康复医学”、“妇幼保健学”、“临床营养学”、“健康教育学”等选修课,扩展学生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知识,从而保证学生合理的知识结构,适应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同时,逐步过渡到“核心课程为基础、集中指导下的自主选修”课程模式,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新课程体系打破了课程的统一化模式,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自学需要,拓宽知识面。把专业化的“预防医学”课程转向综合化课程,使预防医学的教学贯穿医学教育的始终,牢固的树立预防为主的观念。
4 重在实训,教学场所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