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的基本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会计的基本知识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1

会计假设于1922年由美国著名会计学家佩顿最先提出,它作为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方法,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受到国内会计理论界和职业界的高度重视。关于会计假设的概念、内容和结构等基本问题,在美国会计研究中极为混乱、表述不一,差异很大。但是,财务会计的四项基本假设――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被普遍认同。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的发展,对会计假设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对财务会计基本假设进行重新思考和分析。

一、知识经济的发展

知识经济,最早是于1990年由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的。1996年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报告所述,知识经济是对智力资源和知识的占有、配置、生产和消费为基本要素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与其他的经济形态相比,知识经济具有许多新的特征:

(一)知识资本化

知识经济时代起主导作用的资本不再是农业社会的土地和工业社会的银行借贷资本,而主要是知识资本,知识作为生产投入越来越重要。

(二)知识价值日益凸现

知识经济时代的产品中最有代表性和竞争力的是智力产品,知识价值在企业生产产品的总价值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高附加值已经成为衡量商品和服务有效性的重要原则。

(三)可持续发展成为主流

知识经济通过高科技合理、综合、高效地利用现有资源,同时开发利用其他的自然资源,使知识密集型产业成为取得社会物质财富的主要形式,实现和推动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资产无形化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无形资产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五)生产方式松散化

知识经济时代,由于信息传输流畅,大工厂式的批量生产将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分散于各作业点的小组式的生产,甚至出现“无实体公司”,即通过网络联系起来一起工作,业务完成后解散。

二、知识经济对会计基本假设的影响

(一)会计主体假设面临的影响

会计主体假设指会计所反映和控制的是一个特定企业的经营活动,而不包括企业的投资人或其他企业的经营活动。强调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从空间上界定了会计活动的范围。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竞争的日趋激烈,会计主体假设的外延越来越难以界定。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企业的空间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由此产生的合并会计报表业务,将各子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母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合并,实质上是对不同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体现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从某种程度上拓展了原有的会计主体理论。此外,虚拟企业也对会计主体假设提出了质疑。作为传统会计主体的一般企业是一个有形实体,而网络经济的主体――网络公司则是一个“虚拟企业”,即某些企业为了实现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根据业务需要在网络之中结成企业串,借助互联网,随时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不断变化组合。虚拟企业分合灵活,变幻不定,传统的会计主体在这种条件下已失去了意义,这就给如何正确、客观地反映其资产负债及财务状况带来了新的问题。

(二)持续经营假设面临的影响

持续经营是假设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能永远地进行下去,即在可预见的将来,企业不会倒闭。这虽然是一假设,但基本符合人们的思维习惯,也有利于企业组织会计核算工作。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出现了大量“虚拟企业”,或企业出于战略考虑而终止、兼并、改组其某些分部的新现象,持续经营这一概念也因此而受到了挑战,给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了新的问题。

(三)会计分期假设面临的挑战

会计分期假设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补充。为了及时总结企业的经营情况,人为地将企业连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相等的较短时间段落,据以结算账目,编制财务报告。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实时提供成为可能。一项交易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每一时点的报告使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趋向于无穷小,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许多人就对会计分期假设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认为现行的会计分期假设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随时利用会计信息及时做出决策的需要。

(四)货币计量假设面临的挑战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要以货币为统一的、主要的计量单位,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此会计核算前提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内容,即会计主要核算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能用货币计量的那一部分,而非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然而,随着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不断提高,人们要求企业提高披露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企业不仅披露能够以货币计量的信息,还要披露其他不能用货币计量的信息,特别是人力资源、企业发展动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竞争力等对投资人决策非常重要的信息。若单纯用货币计量,这些都只能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财务报告之外。因此,必须改进计量手段,扩大财务报告的信息容量,增加非货币化的信息,为使用者提供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

三、财务会计基本假设的重新思考

(一)对会计主体假设的重新思考

经济环境的巨大变迁导致虚拟主体和现实主体并存,由于不易观察和区分虚拟主体的主体边界,这就给确认、计量和报告带来新的问题。但是,这种主体外延的改变似乎谈不上对会计主体假设的冲击。首先,会计主体的外延本身就具有可变性。会计只是计量和报告特定主体经营与财务活动的结果,而非企业业主的活动。确定会计主体的基本形式是根据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对它的经济活动和行政控制管理所负的责任来界定的而不是单纯看经济单位的法律形式。随着企业并购、分立的行为,这一经济主体的外延就具有可变性。其次,主体假设的主要作用是把企业同它的所有者在经济上和财务上严格地分开。有了主体假设,企业向市场传递的财务信息才能严格以该主体为边界,既不涉及其他主体的财产和产权,也不涉及所有者个人的财产和产权。因此虚拟企业仅仅改变了会计主体的形式,并未改变会计主体的实质。再次,虚拟企业的出现,并未给会计主体假设带来实质上的冲击。虚拟企业的业务可以看成是企业众多业务中的一笔,它所引出的问题应该是如何对这些业务进行准确地确认、计量,而非对会计主体假设造成冲击。

(二)对持续经营假设的重新思考

持续经营假设显然不适用于“虚拟企业”这一临时性的组织,然而持续经营假设并不会因此而退出历史舞台,但也不会再独霸天下。未来可能的模式是,对于传统型的企业组织,持续经营假设将继续发挥作用,毕竟这一假设反映了同企业主体有关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愿望,但对于一些临时性的组织,由于持续经营假设的明显不适用,可选择企业面临解散假设。企业面临解散假设即假设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可预见的将来面临终止,在此假设下,企业应实时提供会计报告,定期向外界提供会计信息。

(三)对会计分期假设的重新思考

由于虚拟企业不能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也就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且在一个本来就比较短的经营期内再人为地划分成许多个相等的时间间隔意义不大。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应把会计分期假设纳入持续经营假设。在信息技术日益强大的今天和未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能随时从相关的数据库中自动搜集并抽取有关的数据,生成与决策相关的财务报告,为管理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得会计分期的时间间隔可以不断缩短,变“历史信息”为“即时信息”,使管理人员及投资者可以随时了解企业“现在”的情况,而不是几个月前过时的情况。只要企业在进行持续不断的经营,每一时点或时段生成的财务报告就可连续不断地反映出企业经营过程的全貌。但这并不等于报表使用者已不再需要现行财务报告体系,因为无论是谁,作任何决策都需要总结性的信息资料。会计期间仍将继续存在,未来的报告将允许实时报告和定期报告两种方式。会计期间的分期基础也将依企业形势和决策需要而有所发展,不再拘泥于年度、月份等。

(四)对货币计量假设的重新思考

尽管知识的发展对货币计量假设提出了挑战,但并未对其产生本质上的影响。未来社会即便实现了全部网上交易,也仍需要一个“等价物”,把不同质的东西转化为同质的东西,便于人们计量、衡量与比较。电子货币被用于网络交易中,成为交易的媒介。电子货币具有交易快、成本低等诸多优点,它将有可能成为未来各企业记账的统一计量手段,使网上所有的交易活动都可以采用这种货币单位。因此货币计量假设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仍应坚持以货币计量为主,同时补充非货币计量假设。

四、仍待发展的假设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2

【关键词】 低碳经济; 会计本质; 和谐发展论

一、面对低碳经济的选择

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以哥本哈根国际会议为标志,开始了从高碳排放的工业文明向低碳消耗的生态文明的革命性转型。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和世界各国共同的选择。

低碳经济、绿色发展带来全球的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的重大调整,我国与时俱进,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为导向,以巩固能源安全、保护环境的完整性、创造就业机会、发展创新技术、提高国家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推进符合低碳经济发展方向的各种重大变革。

(一)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

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我国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二)构建“低碳产业试点区”,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

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三)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

碳金融是金融体系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机制创新。要把碳金融发展纳入到国家气候变化、减灾和可持续发展政策框架,使碳金融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政策工具。

(四)要积极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

未来,谁掌握了先进的低碳技术,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国家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确定重点研究技术领域,集优势全力争取率先突破低碳技术,就是要在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形势。

(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

中国已出台《清洁生产促进法》、《促进循环经济法》,要制定《低碳经济法》,抓紧制定《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要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支持企业走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的经济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提供可靠的保障。

(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体制谈判和低碳规则制定,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通过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机制,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的低碳技术;参与制定行业能效与碳强度的国际标准、标杆;使中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很深刻地感受到,低碳经济“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里走到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中国走低碳经济的道路,建立与低碳发展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鼓励低碳发展的国际国内政策、法律体系和市场机制,最终实现由“高碳”时代到“低碳”时代的跨越,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历史中的任何一次变革都会引发会计的变革。“会计主要是适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的,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M・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低碳经济对会计理论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包括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我国对会计本质认识主要有四种:

第一,会计信息系统论:即旨在提高企业和各单位活动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第二,会计管理活动论:即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管理活动。

第三,控制活动论:即会计是人类为实现对社会经济的控制所进行的一项基本活动,因而现代会计的本质是一个全面控制系统,通过对包括财务信息在内的经济信息的优化与利用,以期对既定目标的控制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第四,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即在上述三种会计本质认识的基础上,考虑知识经济条件下最有价值的资源――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计量以及对虚拟经济、衍生金融工具、网络企业、电子货币等新鲜事物的涵盖形成知识经济条件下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信息整合系统论和价值增值管理论。

三、低碳经济对会计本质认识的提升

低碳经济是世界和中国必然的选择。低碳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必将带来会计工作的变革,并且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通过本文关于低碳经济的选择和关于会计本质的认识两个部分的论述,可知关于会计本质的四种认识是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每一次转变而转变的。对于低碳经济而言,笔者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会计行为所决定的信息、管理、控制、整合、价值增值等活动,必须围绕“和谐发展”来立论。具体到低碳经济,应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社会行动体系和规划体系;探寻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途径;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鼓励技术创新,鼓励低碳友好型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与应用;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以上国家行为都会对会计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提升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并清醒地以会计本质的“和谐发展论”来具体指导国家、企业、地区、行业的会计行为,为促进低碳经济条件下中国的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四、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

随着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开展,山西省委、省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提出安全发展、转型发展、和谐发展的发展理念,尤其是2009年大力开展煤炭资源整合工作,给国有煤炭企业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使我们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思考进一步深入。结合汾西矿业的实际,集团公司提出“全力推进企业和谐经济建设,我们讲企业和谐经济建设不是为了赶时髦,追时尚,而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选择。企业经济的发展要使各个利益相关者、各个社会人感到舒适与和谐,要使企业的实物流、现金流、信息流体系流畅运行,激发动力,循环使用,现阶段我们要重点做好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润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工作,以确保经济指数的良性互动和经营程序的有序运作,以加快和谐经济建设进程。”笔者认为,这是基于对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所提出的新型经营理念。煤炭资源整合兼并重组以后,集团公司由原来四家国有企业多元持股的公司一变而为国有、民营混合所有制的企业,如何在企业规模做大的基础上,协调企业与股东、政府、社区、供应商、客户、员工六大关系,促进企业产销结构合理,投入产出优化,利益分配兼顾,资金收支平衡,建立“企业和谐经济”的建设模式,对建立企业新的会计思想、会计目标、会计管理体制、会计技术方法和会计政策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必须在以往基础上按照会计本质“和谐发展论”的内在要求,进一步理清会计思想,确定会计工作目标,理顺会计管理体制,研究会计技术方法,出台企业内部新的会计规则,把一切会计行为建立在低碳经济、和谐发展的思路上来,从而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为企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3

关键词:高职 会计教师 素质

一、高职会计教师应该具有引领良好职业道德的素质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对于教师职业来说,“授业”固然重要,但“传道”更为重要。教师教人求知、求真,教师不应该仅仅教书,他的责任更应该是教人做人。为学与做人相比,做人始终更重要。所以,教师的最大职责是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尤其是会计这一行业,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从业道德素质,教师首先要具有良好的师德,以在教育和教学中引领和影响学生。

当前社会,所发生的企业会计造假的违法行为往往大多数都是会计从业人员施行的,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收入,包括其工资和福利待遇都是与其所在企业或单位的经济效益直接联系到一起的;为了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会计从业人员对利用会计进行的造假行为往往禁受不住诱惑,甚至还会出现主动协助进行会计造假的行为。另外,有一些会计造假行为是会计从业人员在公司领导的强令指使下进行的。

因此,如何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得不到提高,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就会顶不住公司上层的压力,挡不住金钱和利益的诱惑,进而出现了会计造假的行为。无论有什么理由,虚假的会计信息都是是由会计从业人员手中产生的,这个责任是无法推脱的。要想不代人受过,就必需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操守,做到诚实守信,坚持会计准则,依法进行理财,依法开展核算,依法进行监督,完好、真实地向社会提供会计信息,恪尽职守,尽职尽责。会计行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国家相关政策的贯彻和执行。因此,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二、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教学能力

作为会计专业教师,必需具备的一种素质就是会计教学能力。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素质主要包括:一是能够精准解读会计教材,并能在对教材进行认真细致学习和研究的基础上,灵活的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其传授给学生;二是研讨和讨论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衔接与应用关系,做到灵活运用,融会贯通。

首先,会计教育一个重要并不能忽视的问题就是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应该把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理念贯穿于整个会计教学过程中。做到对每一个教学单元内容进行精心设计,根据会计学生的身心特征来讲授会计专业知识,可在恰当的环节开展会计专业综合素质尤其是会计诚信和职业道德素质方面的教学内容。依据会计专业人才培育方案,组织会计专业教师讨论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合理安排学生在掌握一定会计专业知识后进行企业实践,并且在日常的课堂教学过程,开展丰富的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也是一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才能。

其次,会计专业教师应该重视培育学生的会计应用才能。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行通过对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讨,对教学对象进行细致的剖析,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轻松愉快的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成为技能应用型的现代会计人才。

三、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要培育的合格会计人才,必须要求会计教师掌握相应的会计理论。现代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强调他们的应用才能,要求学生毕业就能独立上岗,这就要求会计教师应该把日常的会计教学活动与企业会计实践充分结合起来,做到让学生在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能够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为了更好的开展课堂会计实践教学活动,会计专业教师除了应该掌握比较高水平的会计理论知识,更应该通过长期不懈的会计实践提高自身的会计实践能力,做到具有双师资历,即会计师和教师,作为会计师能够准确处理会计实践的问题,作为教师能够把会计实践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技能为理论教学服务。双师型的会计专业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设计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训课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参与会计实践的机会。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在注重理论知识进修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实践技能的锻炼。会计专业教师可以通过业余或者寒暑假时间到企业单位或记账公司进行企业实践,建立学校与企业的横向联络,在不断积累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能锻炼会计实践操作技能,积累更充足的处置会计账务和进行财务管理的经验,进一步提升会计教师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四 、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具备自学专业知识的能力

会计这门学科知识更新很快,每年都会出台一些与会计有关的制度、规章和法规等。新的会计事项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将会不断出现,而作为一名会计高职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学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会计专业知识。因此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4

[关键词] 每日成本报告制度;及时性;劳动价值论;信息与效率;生产效率

在实务工作期间,根据管理层的要求,笔者曾参与了企业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将该制度的相关情况及实践认识总结如下。

一、情况简介

1.企业基本情况

该企业是一家以聚脂切片(一种石油提炼产品)为主要原材料而生产涤纶短纤维的国有纺织企业。涤纶短纤维的生产包括两道工序:前纺车间和后纺车间。前纺车间经过投料、干燥、融化、拉伸、落桶等工序将聚脂切片加工成半成品:后纺车间经过集束、牵引、切断、打包等工序将前纺半成品加工成产成品一涤纶短纤维。在生产过程中,还需要专用油剂和三甘醇等两种主要的辅助材料。另外,企业还有一个主要的辅助生产车间:动力车间一为涤纶短纤维的生产提供蒸汽。

企业的设计生产能力是年产涤纶短纤维1.5万吨。自 1988年投产以来,企业的主要生产指标是:年均产量1.12 万吨涤纶短纤维,月均产量1000吨(每年要有15~20天的设备检修期);产品比价(涤纶短纤维价格减剿旨切片价格) 在1800元/吨左右徘徊;产品加工费1630元/吨涤纶短纤维;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单耗1.023吨/吨涤纶短纤维,占产品生产成本的80%左右;动力车间蒸汽生产成本100 元/吨。

每日成本报告制度实施前,企业主要依靠生产经验和月度财务成本资料进行现场成本管理和月度成本控制,会计部门游离于企业成本控制之外。

2.改进成本管理的动因

同行业规模相同(设计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一家沿海外资企业的涤纶短纤维年产量是2.25万吨,产品加工费 1050元/吨,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的单耗是1.010吨/吨涤纶短纤维;同城的一家蒸汽供应公司的蒸汽价格是60 元/吨。受市场竞争压力及当时邯钢成本管理经验的影响,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一种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办法。

二、每日成本报告的设计和实施

1.每日成本报告的设计

(1)确立原则。考虑到管理层和一线员工的实际情况,我们确立了以下原则:①可理解性原则,即成本信息易于被全体员工所理解;②渐进性原则,即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完善和提高要与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条件相适应,在促进职工成本意识,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基础上逐步改进;⑧目标一致性原则,即企业各单位的具体目标与企业的总目标保持一致,每日成本报告项目与企业财务成本报告项目尽量一致:④可控性原则,即各责任单位只对其责权范围内的成本负责:⑤协调性原则,即每日成本报告制度要与企业其他管理制度协调一致。

(2)确定报告类别。根据“不同的目标决定不同的成本”的理论,按成本控制程序,我们将每日成本报告可分为每日成本计划表、每日成本核算表、每日成本分析和评价表;根据满足企业层级管理的需要,我们将每日成本报告可分为管理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和作业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

(3)确定每日成本报告项目和内容。出于成本效益上的考虑,管理层次的报告项目和内容与一般的财务成本报告基本相同,主要包括: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代码A)、辅助原材料(代码B)、燃料和动力(代码C,)、包装物(代码 D)、工资、福利及各项补贴(代码E)、生产资金占用费(代码 F)和设备折旧费、销售费用、企业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等指标并用相应的代码表示。

作业层次的日成本报告项目和内容以管理层次的报告为基础,以可控制责任为限,对管理层次的总体指标逐步分解,如,我们用A来表示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B:代表专用油剂:B2代表三甘醇;B,代表其他材料(同理,我们对C、 D、E、F等都作了进一步的分类)。

值得注意的是,编制每日成本报告的目标是向企业各级人员提供经营管理有用信息,同时每日成本控制又是企业年度、月度成本预算的具体化和阶段化。因此,每日成本报告不仅应反映企业各责任单位的当日成本状况,至少还应汇总反映当日累计成本状况。

(4)建立适应每日成本报告系统的组织机构。在如何推行日成本报告制度上,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我们选择了“单轨制”,即把每闩成本控制系统与企业原有财务会计系统融汇在一起。为此,我们对原会计部门负责成本、费用核算的会计人员、各车间会计员、统计员、库管员及其他相关部门的业务员(兼职成本控制员)进行了重新整合,成立了总会计师领导下的成本管理组,并以提供及时的成本信息为主要目标对相关人员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分工。

(5)完善基础计量设施。为准确核算责任单位产品成本,我们对相关部门的水表、电表、蒸汽计量表、磅秤等计量设备进行了相关检验、修理和添置。

(6)拟订适当的原材料考核价格和产品内部转移价格。如我们将聚脂切片定价为7000元/吨,蒸汽价格为95 元/吨,涤纶短纤维加工费为1550元/吨。

在设计该制度的过程中,我们还注意到;每日产品成本与年度、月度产品成本相比,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核算期间短。因此,成本的分析和评价时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在每日成本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进行定期(如每月5日、15日、25日)或不定期的成本分析和评价,以找出成本控击0的缺点和不足,总结成本降低经验,促进经营目标实现。

2.每日成本报告的实施

(1)初始阶段(1997年3~5月)。在提供日成本信息的起始阶段,我们的目标是让企业全体员工了解成本项目的内涵、认识和关注自己的行为后果。让我们感到意外的是:①成本组的原非会计部门人员(如统计员、库管员等) 很快熟悉了财务成本报告项目的内涵,并对相关人员做出了有用解释,实施中还对作业层次的每日成本报告提出了更具针对性的意见。②作业层次的相关人员从每日成本报告中也筛选出了对他们决策有用的成本信息。第一个月产量上升为1150吨,产品加工费下降为:1550元/吨(比前几年平均成本下降80元/吨),主要原材料一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为1.016吨/吨涤纶短纤维,使单位产品成本下降 49元,辅助车间的蒸汽成本下降为82元/吨。其他材料和能源均也有明显的下降。⑧后两个月的产量上升到1230 吨/月,单位产品加工成本下降至1505元/吨,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为1.014元/吨。

(2)考核、奖惩阶段。在此阶段,我们制定了在各责任单位完成基本成本指标(如涤纶短纤维的单位加工成本为 1530元/吨)时,员工可获得原基本工资,超额完成部分按 50%提成作为职工奖金等的考核奖惩制度。这一制度在提高全体员工降低产品成本积极性的同时,增加了企业产品产量。据年终统计,月均产品产量上升为1260吨,主要原材料的单耗下降为1.013吨/吨涤纶短纤维,加工费下降为:12802/吨。

如果从时间序列上看,①初期产品月产量逐渐上升 (从1150吨/月上升至1380吨/月),其后,产品产量逐步下降,最终产品产量维持在1270吨/月;②在产品产量上升的同时,产品合格率从95%下降至85%,以后稳定在92%左右。聚脂切片的单耗下降到1.009吨/吨涤纶短纤维后,稳定为 1.013吨/吨涤纶短纤维;⑧产量和效率的提高对企业的资金和技术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金和技术的“瓶颈” 导致企业的生产经常发生中断。④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在坚持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基础上,企业适当加大了在技术改造上的投入和其他管理制度的建设,产品加工费基本维持在1200元/吨左右。

在分析影响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的制约因素时,除受资金限制外,我们还发现:①单一的成本考核标准使一线员工忽视了生产工程中的技术标准,从而导致产品质量下降。因此,我们适时修订了相关考核标准;②高效率的生产需要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因专门人才的流失,生产技术的改进和提高,管理科学化、规范化难以在短期内实现;⑧ 受前苏联版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企业员工,特别是一线员工认为:成本降低额是一线员工努力的结果,理应归他们所有,至少这部分的控制权应由他们来支配。当企业剩余的控制权和剩余分配比例不能让人满意时,受其他经济组织形式分配方式的影响,理性的企业员工选择了降低生产努力度。

(3)制度的终止。2000年以后,由于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聚脂切片价格也持续走高,涤纶短纤维的市场价格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产品比价持续下降(基本上是在 1000元/吨),加之产品单一和多元化投资的失败,企业一直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目前,该企业正处于破产清算阶段。每日成本报告制度也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三、对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认识

从根本上说,每日成本报告制度就是美国的·泰罗制”。它主要用于提高生产和作业效率,属于企业管理中的维持职能。但是,从每日成本报告制度的有限实践出发,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5

内容摘要:本文探讨了开放式会计的成因,开放式会计对组织间成本管理的作用,以及在开放式会计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文章认为在供应链组织间相互披露成本信息可有效削减成本;可以使组织在异质与资源互补的基础上建立有效的协同,从而创造持久的竞争优势(低成本优势),产生更多的合作利益。

关键词:开放式会计 组织间成本管理会计方法

随着跨组织信息技术、企业全球化经营、市场快速响应机制的发展,包括设计、采购、制造、市场营销等与产品成本形成密切相关的企业活动己经突破企业组织的范畴,企业产品成本与企业间关系成员(上下游厂商)之间的配合状况息息相关,任何组织都很难只凭借自身的优势来维持其竞争力(张鸣等,2006)。许多企业正积极寻求降低成本、应对成本压力,其中一个日益重要的措施是外包,即购买外部更有效地生产的商品和服务。当采购成本构成制造成本的份额越来越大时,企业附属于一个高效率的、信任的、开放的供应链组织变得至关重要。联合降低成本,往往涉及供应链上成本的透明,供应链网络企业间披露成本以及类似的数据,通常被称为开放会计政策或开放会计。

开放式会计管理概述

开放式会计(又称为成本透明化),其目的是为了使买方能够更好的帮助供应商通过确定关键领域尤其是改善研发方面降低成本(Seal等人,1999),买卖双方为了获得利益而共享成本信息。开放式会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组织共同协同工作的途径,而不仅仅是一种成本反映的方法。开放式会计是一项战略,其通过处于同一供应链网络的企业间的合作,影响企业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它的出现使一些以前一直保持神秘的信息,现在却是可以互相利用的了,信息共享为成本管理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空间。

产品的成本取决于必要的生产业务的直接材料和使用的劳动力,以及企业内部的制造费用的分配。一个产品的总成本基于从企业外部购买的材料和企业内部进行的运作两个因素。直接人工和间接费用发生在公司内部,而材料成本是支付给材料供应商的价格。企业的产品总成本构成因素之一是购买材料的价格,它决定了企业是自制还是外包或分包工作的分析。“成本”和“价格”术语之间是不同的,成本是达到某一目标的价值牺牲,而价格是商品交换付出的金额。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价格将包括材料及它的生产者等的所有信息(Begg等,1997)。然而,在典型的市场中,完善的市场假设是不成立的。因此,价格隐藏了(从客户的角度)由供应商确定的材料实际成本。客户一般是看不见供应商的运营成本的。为了对最终产品的成本控制,即进行所谓的成本管理,就应该对产品成本中的要素进行追溯。然而,由于供应链中成本积累透明度的不够,导致客户企业只知道采购价格和内部成本而不知道供应商的成本,结果是,一个多层链的主承包商只知道最终产品总成本要素的一部分,因而,管理最终产品在供应链中的成本积累变得就很重要。

开放会计可以解决供应链中隐藏成本。在开放会计中,一家企业对另一家企业披露其成本结构,并通过相互合作了解相互企业的运作,联合采取行动,降低供应链最终产品的总成本。同时,通过开放会计企业可以显示其信任及诚意,加强其在竞争企业之间的地位。

开放式会计和组织间成本管理方法

组织间成本管理(InterOrganization Cost Management,IOCM)是在一个以上的组织之间进行的成本管理,它是一种结构化的协调供应链企业的活动,使得链上的总成本降低。组织间使用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定价提供计算;计算和控制资源的成本;计算产品和客户的盈利能力;产品结构功能的选择;转移定价;制造或购买和外包决定;投资决策;产品开发决策;生产工艺选择和运作管理;成本中心和活动的经济效率计算和控制;增加组织内的成本意识;帮助预算编制和财务规划;计量存货估值;标杆。组织间成本管理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方法,如目标成本法、并行工程、功能-价格-质量(FPQ)权衡、成本调查等。这些方法实施的成功,离不开组织间某些会计信息的开放性。通过信息交换以实现公开性和透明性被看作是创造一个有竞争力的组织间生产体系的重要元素。本文只阐述开放式会计与目标成本法、并行工程的联系。

(一)目标成本法

目标成本法着眼于在产品投产之前,确定产品在给定的以市场为导向的预期销售价格,减去预期利润的基础上的制造成本。其中主要的挑战是设计一个令顾客满意的产品,建立目标成本,然后运用不同的方法和基本原理去实现目标成本。Kato(1993)指出当设计产品以实现成本目标时需要详细的成本信息,这些信息部分来自于企业组织内部,部分来自于组织外部,没有会计信息的开放性(局部开放)是很难完成目标成本法理念的。Simon(1991)在阐述市场交易不单依赖于价格时评论:企业间实际订立的合约――暂且不考虑消费商品――通常规定的内容远不止价格和数量。建筑或机械产品合同对所要交付的产品的性能都作出详细的规定,这需要在谈判和执行中进行大量的信息交换,包括有关会计信息的交换。

当目标成本被分解到现实中去时,就必须考虑供应商的作用,目标成本分解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它将成本压力进一步推向供应链上游企业。Ellram(2000)强调目标成本应该能够实现,他同时指出买者的设计团队应考虑供应商的成本。为了达到现实水平的目标成本,开放式会计有助于减少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是由于买方设立外包项目的性能规格,如果供应商在一个可接受的利润条件下,不能满足买方设立的性能规格,就必须借助开放式会计在买卖双方间建立某种权衡。因而开放式会计处于企业目标成本法的关键位置。通过供应商的开放式会计,企业可以得到披露的生产流程时间和成本的财务信息,并通过产品设计和零部件采购连接客户需求。开放式会计有助于买方的目标成本系统在确定外包项目购买价格的同时,沟通供应商的成本系统中哪里降低成本是必要的。

(二)并行工程

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公会(1996)界定并行工程为“帮助设计以最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同时保证必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的一种活动”。并行工程可使客户和供应商同时设计产品和生产流程,加快产品开发进程,增加企业竞争优势。并行工程可以给企业带来业务方面的优势,包括成本节约,提高质量,并增加灵活性。并行成本管理需要买方和供应商间的设计工程师更有意义的互动,并包含相对广泛的成本调查(Cooper and Slagmulder, 2004),开展成本调查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双方的开放式会计,这可能导致买方的产品和外包的组成部分发生较大的改变。并行成本管理通过开放式会计增加供应商可以承担的设计变更范围从而积极降低成本。

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开放式会计让供应商尽早涉及其中,可以给企业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主要功能的根本性的重新设计,建立的会计信息开放应是相互的而不能是单方的。因为根据并行成本管理办法,买方和供应商之间的成本协商在开发过程中很早就开始,甚至该产品可能处于概念阶段,双方的会计信息交流,不仅有利于双方在产品生产过程时间、成本、性能方面的把握,还有利于相互的信任。供应商的工程师估计中间产品的生产成本,如果成本出现过高,就试图找出办法(如价值工程、价值分析)来改变中间产品的规格性能,使产品或部件能以其目标成本制造。当然,供应商部件规格的变化必须保证最终买方产品的功能没有超出允许的范围。通过开放式会计使买卖双方各自设置的目标成本更具实质性和买卖双方都能兼顾到,还可以决定双方是采用平行还是同步的并行成本管理。Nilsson(2004)认为开放式会计在支持相关并行工程决策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开放式会计和会计方法

这里所指的有关会计方法是指信息沟通中质量标准化的问题,标准化的意思是减少使用者的误解。成本对象的成本计算取决于会计方法的使用。在一个开放会计的环境中,可能会出现供应链网络中各企业使用不同的会计方法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主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充分利用披露方现有的成本计算系统,但必须提供更详尽的资料,例如包括利率的选用、折旧方法、费用分配方法的选择;二是建立细致的标准化会计制度,披露方须以此为准,再提供一套成本信息,但这可能给供应商带来较大的信息整理成本,如果该供应商有几个客户,即其归属于不同的供应链网络,客户的成本信息要求又不一样,供应商就很难办到。

买卖双方企业应以公平和效率的观点,披露在开放会计环境中所使用的会计方法。特别是如果供应链成员间的定价是采用基于成本的方式,计算成本对象的成本在确定价格的过程中就显得更加重要。Dahlgren等人(2001年)研究了一个适用于供应链网络企业的标准化的会计制度。在这个战略网络中,四个供应商有一个管理团队,它控制每个供应商的产品成本计算,以避免会计方法上的不同带来的成本计算偏差。Tomkins(2001)和Dahlgren等(2001)指出,开放会计作为一个会计环境似乎并不直接需要新的会计方法。但在供应链中会计方法和制度的标准化几乎是一个未得到研究的话题。为了避免供应商一面分配其成本要素的大部分成本给建立开放会计的产品,一面销售似乎是低成本的产品给非开放会计的客户,供应链内的成员企业都应具有“审计”其他成员的权利。

开放式会计运用面临的困难

开放式会计的一个目的是帮助买家和供应商的决策,以提高供应链效率,增强组织间成本管理。在合作过程中,双方会产生许多有关产品和生产工艺的决定,为确保作出正确决策,交换成本和工艺等有关信息就显得至关重要。但供应商可能不愿意披露成本数据,因为他们知道他们产品成本的弱点。同时,间接费用分配的差异使成本结构的解释变得复杂,也为供应商之间比较成本分析设置了障碍。开放式会计失败的原因是:供应商没有得到额外收益;没有创造出一个双赢局面;供应商认为会计信息应该保存在企业内部;供应链网络成员不能拿出准确的成本信息;供应商担心被剥削;供应商没有具备合适的资源去研发会计系统。

在某些情况下,供应商认为他们从开放会计的关系中取得了积极成果(Carr and Ng,1995)。同时,供应商提供成本数据往往涉及到一个更激烈的压力,客户可能要求供应商降低价格,以及达到一个难以达到的成本节约份额。如果组织间的合作是不公平的以及披露的成本信息被滥用,开放会计的做法可能对在组织间关系方面建立信任产生消极影响。

结论

本文探讨了开放式会计的成因、开放式会计对组织间成本管理的作用以及开放式会计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文章认为在供应链组织间相互披露成本信息可导致成本削减。新的成本管理战略要求企业将它们的重心从内部最优化转换到跨企业最优化,跨企业边界的组织间成本管理工具的开发和应用离不开开放式会计的运用。开放式会计是优化组织间关系的一项有用工具,但在运用中应当避免披露的成本信息被滥用。

参考文献:

1.张鸣,颜昌军等.成本战略管理―基于可持续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Kajuter P.& Kulmala H.I.Open-book accounting in networks:Potential achievements and reasons for failure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search,2005

会计的基本知识范文6

【关键词】价值链法;整合优化;企业竞争力;价值最大化;业务流程重组;经济效益;制度建设

0 引言

企业的目标就是提升企业的整体价值,达到企业整体价值的最大化。只有整体蛋糕做大,方能满足企业股东、管理层、员工、政府、外部投资人以及社会公众等方方面面的利益。由于新的竞争环境的影响,企业原有的流程已无法满足新形势的需要,于是运用业务流程重组理论对企业进行改造就势在必行。而在企业改造自身的流程中,运用价值链这一思想和工具,对企业进行深入地分析,为改造指明路径和方向,将会对企业的整体价值增值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1 价值链分析方法的特征

1.1 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的

运用价值链这一思想,重在“价值”二字。而此处的价值就是企业的价值。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也就是实现了企业价值链整体价值的最大化。企业满足的不仅仅是企业所有者的利益。它还牵扯到企业的其他相关方面。企业除了要考虑股东财富的最大化,还要顾及管理层的利益、职工的利益、外部投资者的利益、社会公众的利益等等。实现了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才能满足以上各方的要求。而企业价值就是从企业价值链中体现出来的。

1.2 关注客户的需求

客户这一定义是针对企业内部价值链而言的,而对于外部价值链,客户应定义为购买者。在此统一以客户代称。企业要实现价值就要通过将自身的产品、服务出售给企业外部才能获取收益,这样才能获取价值。即销售是企业实现价值的途径,而客户的需求就决定了企业是否能够实现销售的成功。

1.3 以整体性的思想去考虑企业的运作过程

价值链这一工具要求我们要用一种整体的、全面的思想去考虑和研究企业的价值链工作过程。因为企业的价值链当中,各个作业流程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或近或远都会彼此影响。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其各个作业流程割裂开来,这样会导致企业价值链的不连续性。此外,价值链管理还与各个作业流程的管理思想、部门文化、企业所处行业的技术水平等因素息息相关。

1.4 注重企业外部价值链间的合作

企业的外部价值链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购买者。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上游的生产商和下游的购买者都与企业存在竞争关系。企业的上游供应商希望供货的产品价格越高越好,下游的购买者希望产品价格越低越好。这都与企业自身的要求产生了冲突。但如果采用竞争的心态去考虑企业外部价值链间各个组成企业的关系,就难以达到价值链管理这一思想的要求。价值链管理这一思想强调企业外部价值链的组成企业之间更多的强调互相的依存、协调,即注重合作。

2 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原则

2.1 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原则

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原则就是强调顾客的满意程度。企业要实现价值就要通过销售,而销售需要顾客的满意方能实现。所以顾客的满意对企业的价值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要树立顾客满意为中心的原则。而对于会计业务流程来说,自身的客户就是企业内部的各个业务部门、企业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的上游供应商和下游购买者。

2.2 强调内外部顾客统一的原则

对于重组后的会计部门的“顾客”,不单单是企业内部的信息需求者,还包括企业外部信息的需求者。对于这两部分顾客,会计部门要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同等对待这两部分顾客。要增强部门内部的服务意识,以达到内外部顾客同时满意。

2.3 以流程为导向原则

以流程为导向,就是说企业会计部门要持续关注自己的业务流程。每当外界要求变化时,相应的业务流程也就会发生变化。这时候,会计部门就要针对自身的流程变化开始顺应这种变化的改变。使得自己始终保持与时刻变化的流程同步。

2.4 以人为本的原则

对会计业务流程基于价值链进行重组后,具有着种种优点,可以满足企业这样那样的需求,的确是个非常优秀的改造。但是这一切都是需要有人来完成的。虽然改造后引入了强大的信息技术系统作为技术保障,但还有很多工作是信息信息系统无法完成的。所以,会计部门要对本部门的人员有足够的重视,尤其是作为会计部门管理者的人员,作为本部门的首脑,要时刻考虑本部门员工的利益,增强部门凝聚力,以实现重组后的会计业务流程完全发挥出作用。

3 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模式和方法

3.1 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基本模式

裴金林先生提出了有关业务流程重组模式的观点,即三层次立体模式。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就是从观念重组、流程重组、组织重组这三层次进行。而我们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也采用裴金林先生的三层次模型,基于价值链这一视角,对会计观念、会计流程、会计组织结构这三层次进行重组。进而达到优化传统流程,提升企业整体价值的目的。在重组的过程中,每个层次内部都是相对独立的,即每个层次内部都有各自的重组步骤。而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它们是互相影响。

3.2 基于价值链的会计业务流程重组的方法

(1)清除

清除这一方法就是在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仔细分析的基础上,对分析出来的各种非增值作业,减值作业进行清除。以保证保留下来的作业都是增值的作业或是必不可少的关联作业。在执行清除工作的过程中,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不是直接将发现的非增值作业、减值作业统统砍掉了事。因为在整个价值链中各个作业流程都是一环扣一环的。有的作业流程虽然本身不创造价值,但是它是其他增值作业之间不可或缺的联系和纽带,这样的话就不能将其清除了事。

(2)简化

简化就是针对某些作业流程,其自身是可以产生价值的,或者自身对于整体的价值创造不可缺少,但是自身确实消耗了很多资源。而自身所包括的组成部分中,很多都是复杂的重复性劳动,针对这些作业流程,就可以对其内部组成部分进行简化,从而达到优化价值链的目的。

(3)整合

整合是指整合这些价值链中的作业流程,其本身的组成部分都是必须的,无法进行简化,但若干个作业流程之间的组合方式非常繁琐和低效。针对这样的情况,就可以采用整合的方式来处理。

(4)自动化

自动化是一种支持性方法,它利用现代科技发展产生的各种信息技术工具,来帮助企业进行上述的清除、简化、整合等工作。主要是在数据收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呈报等方面起作用。

以上这些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都是基于详细深入的作业流程分析的基础上的。在执行以上方法时,首先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①作业本身所消耗的时间是多少;

②尽管为非增值作业,但是否在各个增值作业中起着重要的联系作用;

③对作业进行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之后,是否付出的成本低于改造后所获得的收益。

4 结束语

总之,要让会计业务流程由反映职能向管理职能转变,就需要对传统的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基于价值链对会计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后,它将能够提供出有效地信息来让管理决策者对企业的整个价值链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也就是说,重组后的会计业务流程将对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阎子刚,吕亚君.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