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智慧校园监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1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6-0064-03
Research on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Key Technology of Intelligent Campus
YAN Si-jing
(School of Nursing, Xiangtan Medical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Xiangtan 411104, China)
Abstract: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ies includ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big data technology,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social networking platforms and other technology, through researching on the typical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y which is applied in campus life, student management, teaching management, research management, security monitoring and other aspects, to promote intelligent campus fully operational, providing bette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services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teachers.
Key words: intelligent campus; key technologies; typical application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逐步开展,在网络基础设施、数据中心、数字化校园平台、校园资源管理系统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突破。近年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发展理念相继提出和实践应用。2010年,浙江大学提出了“智慧校园”建设理念和应用框架,从而促使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全面向智慧校园建设迈进,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1智慧校园关键技术简介
智慧校园应用技术主要包括传统数字化校园技术以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技术,其中物联网技术主要包括RFID、无线传感器、视频监控等感知设备技术的应用,应用物联网技术能智能感知物体,将各物体连通起来,实现物物相连;云计算技术是通过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网格计算、虚拟化等技术应用,将不同城市、不同校区、不同系统资源整合起来,通过网络连接访问资源;大数据技术是一种数据分析处理技术,专门用于处理结构复杂海量数据,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技术、数据预处理技术、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分析/挖掘技术、数据结构展现技术等;移动互联技术是将移动通信与互联网进行结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互联网访问服务,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移动网络数据、语音、媒体及各种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社交网络平台包括校园BBS、腾讯、人人网、开心网等,学生等用户群体通过社交网络平台可以获取各种社交信息,展现自我以及进行营销推广等,也可以作为学习交流的场所。
2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典型应用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网络平台等关键技术可以应用到智慧校园校园管理各个方面,主要应用见下图所示。
2.1 智慧校园生活
智慧校园智能卡、家校通、虚拟校园等能够为师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提供工作、生活便利。
2.1.1 智能一卡通
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等通信服务商融合3G与物联网等技术,提供智能一卡通服务,将门禁、食堂就餐、银行支付、借书、职工考勤等功能集于一体。学生可以使用智能卡到食堂、校园超市刷卡消费、凭智能卡进入宿舍、到图书馆借书等,教师可以使用智能卡刷卡考勤,到食堂刷卡就餐、银行卡支付等。智能一卡通设施及数据库中心与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数据中心进行连接,可以通过访问校园数字化平台,调取一卡通数据,并将学生考勤、借书、宿舍就寝、食堂消费等数据信息呈现给用户及管理层。
2.1.2 家校通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平台中使用信息系统、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等技术构建家校通平台,使人、物、事之间联系更加紧密,通过网页平台、短信、微信等信息传输渠道,实现学生、家长及老师之间信息互通互动,辅导员、班主任、任课老师可以随时将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可以在家校通平台上查询教师信息、教师对学生评价及批语、学生生活学习情况等。
2.1.3 虚拟校园
在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平台中利用移动互联、物联网、数据建模等技术构建虚拟模拟校园,将校园环境面貌、风格特点等生动呈现用户面前,并提供服务导航。师生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终端进行连接访问,进入虚拟校园,根据服务导航,迅速了解掌握校园动态,享受快捷的信息服务。
2.2 智慧教学、智慧图书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能实现智能教学管理,为师生提供智慧学习环境,师生能够智能感知学习环境、识别用户特征、整合呈现各种学习资源、智慧课堂教学、自动记录用户各种学习记录等。
2.2.1 智慧课堂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数据建模、物联网等技术构造智慧学习课堂,利用智能卡或者GPS定位等感知设备技术可以自动识别师生身份,经过身份认证进行智能连接,利用云计算技术将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资源服务,智慧课堂以模拟教室形式进行智能课堂考勤、智能课堂举手提问、智能课堂教学、作业布置等,智能课堂考勤使任课教师对缺课的学生一览无余,极大方便了任课教师教学,同时也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学习空间。
2.2.2 智慧图书馆
智慧校园中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设备技术等打造智能图书馆,为师生用户提供智慧化图书管理服务。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的高端应用,它充分利用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简称ICT)技术,能够对用户身份进行智能识别,为用户提供座位预约、图书资料查阅等服务,具有知识共享、服务高效、使用便利等特性,智慧图书馆大大拓展了图书管理的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
2.3 智慧学生管理
智慧校园利用二维码、RFID射频、无线传感器等物联网技术以及GPS、GSM等移动通信技术,为学生制作智能学生证,并实现智能学生宿舍管理。
2.3.1 智能学生证
智慧校园智能学生证一般由GPS模块、RFID模块、GSM模块、主控制器、读卡器构成。学生拥有智能学生证可无障碍进入校园,门禁设备采用非接触式,可以远程读取学生证信息并自动识别,能自动判断学生进出校状态,系统能自动识别和采集信息,并自动将进出校门信息发送到系统指定的手机上,并且通过数字化校园平台系统可以调取系统采集的学生进出校园等活动情况信息。
2.3.2 智能宿舍管理
智能宿舍管理除了采用传统的信息系统技术外,还采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学生身份智能感知识别和信息采集,利用移动互联、GPS等技术实现系统智能访问连接及身份认证。智能宿舍管理系统能够通过智能学生证、智能卡等采集到学生身份信息,并进行智能识别定位,从而实现学生归寝、缺寝等方面智能统计和管理。
2.4 智慧科研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数字化校园平台以及大数据处理技术等为教师提供功能强大的科研管理服务及创新协作平台。通过采集建立规范合理的单位、部门及个人知识数据库,为学校科研人员提供知识资源服务。通过创新协作平台,课题参与者可以查询、申请国家、省、市以及校级科研项目,可以提交科研结题等资料,同时还可以查询课题组成员信息,能给项目成员发送有关课题任务通知等,项目组成员可以查询自己参与的课题进度、取得的课题成果等,从而提高科研协作创新水平以及管理效率。
2.5 校园安全智能监控管理
智慧校园中利用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技术等建立智能视频监控系统,该系统在信息采集方面采用智能卡、无线传感器、二维码、视频监控等设备和技术,能够全面、准确的感应、识别、收集校园所有人、物、事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网、有线网、移动网等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同时系统使用先进的数字模拟及建模技术,形成清晰的监控视频图像;系统还可以对收集到的信息、模拟图像及校园情景,进行初步判断,对异常情况能够及时进行报警,从而降低校园安全风险。
2.6 智慧门户及社交网络平台
智慧校园拥有智慧化的门户网站和数字化校园平台,且门户网站、数字化校园平台与各资源信息系统相连通,消除信息孤岛,能够根据用户个性需求提炼有价值的信息,生动呈现给用户参考使用。另外在数字化校园平台上增加校园BBS社交网络平台,平台模块包括校园社团、院系交流、电脑科技、休闲娱乐、谈天说地、实习就业、勤工俭学等,师生可以进行注册登录访问和浏览平台各模块,并根据自身需求有关信息等,校园BBS为师生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学习交流场所。
3 可能遇到的问题
智慧校园建设能提升学校管理效率,为师生提供更好的信息资源服务,能促进学校改革创新发展,对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提升意义重大。但是由于智慧校园中使用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属于前沿技术,采用到的设备可能会比较贵,技术创新性很强,服务费用又高,使得智慧校园建设投入较大,部分高校可能会面临资金短缺问题;目前,智慧校园还处于应用尝试探索阶段,存在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等问题;另外,智慧校园各种感知设备技术的全面应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信息如何安全保存、传输等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4 结束语
在智慧校园中使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信息技术对校园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科研管理、校园生活、安全管理等各方面管理服务进行全面提升改善,以提高学校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促使学校改革创新发展。不过,目前智慧校园建设也存在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重全局性、信息安全难以保障等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 白丽媛.智高等学校智慧校园架构与应用研[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4(4).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2
关键词 校园文化;高校图书馆;职能发挥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17-02
College Library Functions in Constructing Harmony Campus Culture//Wan Shuye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y campus culture in all kinds of school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guide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al policy and one of his guarantee of teaching quality, which played an ac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ibraries played a vital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campus culture.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way to fulfill the functions of librar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y campus from different angles.
Key words campus culture; university library; functions of play
Author’s address Library of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Chengxian, Gansu, China 742500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日新月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时展的迫切要求。高校更应走在时代的前列,迎合时展的需求,把建设和谐校园文化作为目前的主要目标。只有构建一个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教学工作才会有大的起色和收到真正的实效,所承接的培养对象也才会从根本上全面提升素质。那么,作为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如何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中充分发挥它的职能,将是高校图书馆认真思考与积极探索的重要议题。
1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时代意义
对于一所高校而言,它肩负着国家与民族兴盛强大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我国著名教育家先生曾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日之校园。”那么,高校要完成培养优秀人才,教育强国的重任,首先要构建一个优良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它能彰显师生员工的情感道德、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它往往直接反映在教学、科研、图书馆以及健全的规章制度、规范准则、校容校貌,以至具体到师生员工的穿着打扮、言谈举止等各个方面。足可见,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启迪学生的心智,同时能够唤起学生高尚的、独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从而培养出能肩负起时代重任的有用于国家建设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总之,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气息,可以是这所高校的精神标志,更能体现出这所学校的文化品位和办学层次。
2 如何使图书馆职能最大化和最优化
高校图书馆与地方公共图书馆由于它们的服务对象等的不同,存在一定的差别。高校图书馆与学校的教学和科研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直接的成因关系,是高校集学术型和服务型于一体的双重机构,它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非常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使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发挥其最大化、最优化的职能,直接关系到这所学校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劣,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言:“没有一流的图书馆,就办不成一流的大学。”
2.1 营造和谐温馨的读书育人环境,倡导健康快乐的读书风气
高校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就是服务育人。教师的备课和教学,学生的课外学习和知识的巩固,科研课题的开展及学术交流的进行,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图书馆作为空间场所和内在纽带展开的。学生是图书馆资源的利用者,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兴趣、特长在学习中发现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实现高尚人格的升华,从而开拓思路,发现问题,深入研究,获得知识的创新。
高校图书馆在学校的文化建设以及文献信息储存方面,起着引领和核心作用。图书馆存储的文献信息,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淀,如何用这些营养丰富的成果去武装教育培养对象,并使其充分体现出校园浓厚的文化气氛?图书馆首先在自身建设方面注重营造一个高雅、温馨、宽松、愉悦的读书环境,它将会对读者起到潜在的文雅的教育作用。例如,洁净的卫生环境、随处明确温馨的提示,馆员文明礼貌的举止用语以及使用便利的纸笔、提供的饮水设施等,使大学生从心灵深处对文化产生向往感和崇敬感。在读书引导方面应极力推荐那些经典文化、高雅文化和具有强烈时代变革的重要文献,大力提倡健康读书,读有益身心健康的书,快乐读书,从读书中寻得幸福与快乐。只有营造出这样的读书环境与氛围,高校的图书馆才会真正有利于校园文化建设,彰显人文精神,才能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生价值观,有利于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健康的心理情感与人格,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2.2 提高服务效率,使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一所高校的图书馆,在明确自己的职能,确定自己的品位,完善应有的硬件设施之后,就要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方面不断地改进和提升,使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才能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在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提供其不可替代的丰厚的精神能源。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提升服务这项软实力的根本性问题,也就是说如何让图书馆全体从业人员,从思想认识、专业素质到业务精熟等方面都能跟上发展的步伐和运行的需要。软实力是一个图书馆的潜质内因素,它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断去改进和不断完善的重要工程。
提高软实力可从4个方面着手实施:首先要提高馆员的思想认识,端正馆员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观,使“馆、管、读”关系融洽,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其次,加强岗位业务培训,提升全面素质,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要求定出高效的服务指标,促进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努力,自我完善;再次,要拓宽视野,寻找途径,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学习,在人员宽松的条件下,可轮流派出馆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和专业研讨会等,开阔馆员的眼界,提高其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与此同时也提升本馆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最后,还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培养全体馆员勤学习、好钻研的学术精神,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只有全体馆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根本的提高,图书馆高效率的优质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保障。
2.3 让读书成为大学生不可缺失的校园生活
在电脑完全普及的今天,网络游戏五花八门,庸俗文化近乎泛滥,甚至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充斥于一切电子阅览的终端,使很多青少年迷失了人生方向,混淆了价值观念,而能够静下来认真读书并读好书的人越来越少。这一现象已成为比较严峻的社会问题,也引起有关专家的担忧和一再的呼吁。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正是立足于改变这一现象为出发点。首先在培养青少年的学校这个大本营中实施人文重塑,扭转价值错位。因此,引导大学生去读书,如何培养大学生热爱读书、读好书,并让读书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构成,高校图书馆肩负着最直接的重大使命。
可以说,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其中的一个重要实质就是大学生爱读书、读好书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只有在大学生中普遍形成我爱读书的热潮和把读书作为他们校园生活的时尚,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才是落到实处,高校才能培育出具备高素养、高品质的一代代人才,社会的大风气才会有望得到根本扭转。
3 校园文化建设中,图书馆职能的补充与拓展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革,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方向也跟随发展与变革而调整更新。那么,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在大方向、大原则稳定的前提下,也必须要顺应社会的需求,配合学校自身的发展,对馆藏结构和资源优化做出及时的补充和必要的拓展配置。
3.1 把握社会发展脉络与学校育人需求,及时补充文献信息资源
如何洞悉社会发展变革的潮流,如何领悟学校办学育人的整体方向,如何引领大学生进行知识储备,是一所高校图书馆应时刻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该馆的领导、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学校相关的领导层的决策者,具备敏锐的思想与超前发展的意识,在获得第一手信息以及预测发展动向的实质和规模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建立健全网络行业资源共享设备与体系,时刻分析和关注国内外文献信息发展的最新领域和动态,高效准确及时地补充空缺的文献信息资源,保持图书馆作为学校教学与科研第一线最充实的“能量库”,使图书馆职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彰显出应有的活力与动能,从而为教书育人加力助阵,为弘扬民族文化推波助澜。
3.2 创新思路,拓展图书馆职能的多元性
高校图书馆所处环境与面对的读者群有着很强的针对性和特殊性,要使它在学校的教学中、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显著的作用,或使图书馆真正起到高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功能,图书馆还应在保持已有的优良运行模式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思路,广泛挖掘潜力,合理科学地拓展其职能空间,在服务模式、参与辅助教改、配合学校各项活动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等各种领域中,体现出多元性和灵动性。如在全校设立大学生读书会,开展读书感想座谈,择优刊发校报或图书馆自办的读书小刊物,定期举办“我爱读书”“读书与人生”等这类专题的读书感想演讲赛,并以经典书籍作为获奖者的奖品,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读书热情。在学校相关的教学改革中,可举行有针对性的大学生读书问卷调查,为教改提供相应的参阅数据。在应对如“非典”“甲流”以及地震等突发事件时,图书馆也应积极发挥其职能的特殊性,及时正确地推荐、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阅读了解,使学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能够保持沉着科学的健康心理,这对稳定学校在突发事件中的局面,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能起到很好的策应。
总之,高校图书馆自它诞生以来,服务职能是永远的主题,职能空间的拓展应该永远都存在一定的应变性、开发性和探索性,而对应拓展职能的原则是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还是使图书馆在教学、育人和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参考文献
[1]韩双梅.构建和谐图书馆,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4)
[2]杨扬.高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之深远影响及建设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3
摘要:民族院校是由多民族学生共同组成的院校,与其他院校不同,民族院校内具有浓浓的民族特色,如何加强民族院校内学生之间的团结,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院校学生重要的精神引导,由此,在院校内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民族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027-02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和社会在精神方面的重要引领,它主要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方面的主要内涵,可以用24个字进行简要概括。首先,繁荣、民主、文明、和谐,这是国家层面;其次,自由、平等、正义、法治是社会层面;最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需要履行的核心价值观。
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意义。民族院校与其他院校有很大不同的一点就是民族院校中汇聚了众多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大学生身上都带有各自民族的鲜明文化特点,如何使来自不同民族的院校学生之间彼此尊重、相处融洽,创建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文化环境是民族院校关注的重中之重,在此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校园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工作,增强院校学生对它的认同感,有助于院校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精神内涵,使之在民族院校内发挥重要的实际意义。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意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涵,同时,也是其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民族院校内进行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主要的途径之一就是在院校的思想政治课中对学生加强相关理论的引导,尤其是在理论课中,加强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理论导向;除了对相关内容的阐述和课程改革外,重视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思维过程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始终走在正确的思想道路上。
三、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特点
1.物质文化。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最显著、最先被看到的就是校园内的实物建筑,这是最能代表一个学校校园文化的背景。在民族院校中的教学楼、图书馆,食堂等都在不同程度上代表了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状况以及校园文化特色。
2.制度文化。众所周知,制度是院校内部规范学生以及院校教师的一项行为准则,它包括校规校纪以及各种组织结构内部的纪律条例等。在民族院校中同样有相应的制度来规范教师以及学生的日常行为,但c此同时,民族院校的制度还充分体现出了浓浓的人文关怀。这些制度文化有助于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抵制腐朽落后思想的侵蚀;再者,在制度文化的感染下,有助于院校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
3.精神文化。民族院校的民族组成较为丰富,校园内所呈现的民族文化活动以也异彩纷呈。首先,民族院校的校风以及院校精神文化风貌的形成都与民族院校内不同民族的价值观以及宗教观等密切相关;其次,民族院校内部的校园文化活动也深受民族特色的深刻影响,呈现出多样的形式以及内容;最后,民族院校内还有来自不同民族的学生所带来的各项异彩纷呈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表演节目,这些节目在院校内形成不同文化特色的校园风景。
四、民族院校内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取得的成效
1.理论教育成果显著,民族院校中加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显著的理论教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主要通过民族院校内部的思想道德修养课、原理课(简称马原)以及相关的院校开设的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在教育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并将不同民族的民族情况考虑在内,学生在学习中掌握了较为丰富的马原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其次,民族院校辅导员为大学生定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概念的专题班会和研讨会,鼓励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在课堂上发言,将其所学清晰地表达出来,进一步巩固了他们的理论基础。
2.各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三方面内涵,在对民族院校学生进行相关教育时,着重突出对个人价值观内涵的教育,使他们价值观的理论修养有了较大幅度提升的同时,还使大学生在践行过程中不断提高了自身的精神文化素质。
3.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互促进,上文中提出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分别是: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三方面。民族院校由于其独特的校园文化特征和校园组成,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来自不同民族的院校学生受本民族、文化特色、生活习惯的影响也都会呈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在这样一个多民族共同存在、发展的大熔炉里,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价值观念多少会有些出入,有些民族中还会残存着一些因循守旧的民族文化思想。
(二)存在的问题
1.“融入”工作的整体设计不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阻碍其有效进展的主要因素就是缺乏一个整体的工作过程设计,没有针对不同的主体、不同文化特色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融入工作,例如缺乏针对不同主体的设计,比如针对教师、学生以及其他校园人员的工作设计;缺乏对于价值观融入工作的总体框架的设计,民族院校总是在工作中表现出散乱的态势,总是想到什么做什么,缺乏对于价值观融入的宏观把握,使得价值观的教育不能凝聚成一股精神洪流。上述种种原因导致价值观的教育不尽人意,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在融入工作时要设计好相关的融入工作的框架体系,在宏观上对价值观的融入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2.“融入”路径和方法创新乏力,在民族院校的价值观融入过程中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融入路径缺乏一定的创新,在校园内主要沿用传统的传播方式进行价值观的教育,即采用授课方式进行。当前,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各种教学设备的更新,民族院校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时也要注意运用当下先进的教学工具,同时,要注意对融入过程进行一定的创新,以促进“融入”过程的顺利开展。
3.“融入”的制度文化尚未形成,上文中提到民族校园的制度文化有着鲜明的校园文化特色,同时,制度文化也是规范各民族学生以及教师活动的重要规章。但就目前民族院校的制度文化建设而言,做得远远不够,有的民族院校的制度文化一经制定十几年不会更新,有的院校甚至将制度文化当成一个摆设,这些做法使得“融入”过程受到严重阻碍。
五、民族院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过程中的建设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主要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要在民族院校内营造一种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的氛围,在校园中以及课堂中采用多种方式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尤其是要注重加强学生对价值观的认同感的教育,使学生在行动中予以落实,为创造稳定、和谐的校园打下良好的基A。其次,要通过校园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内涵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的融入。物质文化也是反映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在院校内部建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景观以及建筑物,通过建筑物来清晰地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价值观融入于无形中。最后,就是通过民族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校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在民族院校内开展价值观教育实则是院校内部对学生进行的一种精神引导,这就要求,民族院校在开展融入工作时要不断丰富民族院校校园文化活动的精神内涵。这就要求民族院校要在校园内部深入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设计,使文化活动满足不同主体的需求;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带头作用。此外,还要注意“融入”方法以及手段的创新,要能够运用校园网络以及各种媒体在民族院校内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朱志明,魏宝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6,(2):40-43.
[2]孙叶青.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四个维度[J].学生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14):88-89.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4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和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
(1)大学生社交安全现状。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不断扩大,社会实践中人际关系的社会性也被大大强化。然而在实际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并不懂得该怎样与他人交往,缺乏与他人交往的基本知识和技巧,也缺乏安全意识。有不少的学生认为交友过程中发生的恶性事件是小概率事件,平时小心一点即可,甚至有些学生认为此事与我无关。
(2)大学生勤工助学安全现状。在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调查中,接近90%的学生都参加过勤工助学,因此大学生勤工助学呈现普遍化、低龄化以及涉及领域广泛化的特点。但是对于大学生在勤工助学中的权益是否得到保障的问题,有一半学生表示没有得到保障,甚至还有四分之一的同学表示曾有过勤工助学的受骗经历。
(3)大学生顶岗实习安全现状。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最能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特色。教育部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安排学生半年以上的企业顶岗实习实践活动。绝大多数学生在生产一线从事专业技能型工作,需要用到各种专业工具、设备,由于安全教育不到位、工作尚不熟练等因素,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2.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现状原因分析
(1)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较弱。当前的大学生大多数是在家庭的保护和关注下成长,在面对社会实践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没有很好的应对能力,在交通、住宿、饮食、消防、诈骗等方面的安全意识较弱,法律意识淡薄也是造成在社会实践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
(2)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如,国务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利用业余时间勤工俭学,不视为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可以不签订劳动合同”, 实习生的身份是在校学生而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劳动者,所以大学生实习期间、勤工助学期间的权益保护在法律上处于一个空缺状态。
(3)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不够。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教育指导制度。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组建具有丰富实践经验、责任心强、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对大学生社会实践过程进行紧密指导,避免“放羊”的状况发生。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管理对策
1.社会实践前应该做好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第一堂课,包括安全防范常识、人际交往教育、应急处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针对不同的实践类型,开展相应的安全教育。并针对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可能面对的各种安全隐患,通过案例进行安全防范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使大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法律知识,依法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可把社会实践中涉及到的安全知识编制成册,让学生带在身边,随时阅读。
2.社会实践中应该做好过程管理
学校应该设立相关制度,做好社会实践中的过程管理。教师从大学生离开学校开始,通过到实践现场检查或电话、短信、QQ、微信等方式,跟踪大学生的实践过程,并要求大学生每天写社会实践日志,这样教师可掌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动态,解决社会实践中发生的问题,确保大学生社会实践顺利开展。
3.社会实践应做好安全预案和应急处理
为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安全,学校要制订安全预案。预案应包括社会实践队伍管理要求,社会实践途径路线的注意事项,以及关于突发事件的明确的应对方法。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治 教学
党的十报告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方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范畴,另一方面也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则。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强调“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祖国和人民同行,努力创造精彩人生”,全国中、高等职业院校掀起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作为学校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政治课该如何与时俱进,更好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学生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成为每一位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职业院校出现了重技能教育、轻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职校生来说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此大量压缩、减少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不少青年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么选择改教市场营销等比较热门的课程,要么干脆离开教学岗位。这种错误倾向忽视了思想政治课在职校生健康成长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实践证明,职校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笔者认为,在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其特殊的现实意义与社会意义。
第一,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及其遵循的根本原则,可以从价值层面为深入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提供根本价值遵循,在具体利益矛盾、各种思想差异之上最广泛地形成价值共识,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先进的、根本的价值导向和理想信念,提供明确、稳定的价值依据和评判标准。这些内容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力量――职校生来说,不啻一场“及时雨”,保证了他们在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第二,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要求,对于不断提高职校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校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在职业院校的政治课堂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职校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途径,为职校生加强自身修养,锤炼优良品德指明了努力方向。职校生必须在深刻领会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职业院校政治课堂教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法途径
1.因材施教
所谓“因材施教”,是指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真正遵循职校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摒弃“假、大、空”的说教,降低单纯理论教学的难度,使学生明确党和国家对职校生的希望和要求,明确自身成长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及成长成才的途径方法。
2.改进教学方法
以往职业院校的政治课堂教学都是沿用普通中学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政治课堂教学的需要。笔者认为,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要力求贴近职校生的实际,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另一方面要走出课堂,走进寝室,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
3.注重学以致用
智慧校园监管范文6
关键词:建设;高职院校
一.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
(一)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关键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其定位是培养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专业技能的一线人才,重视实务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技能的训练是高职院校的重要特征。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教学由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构成,实践教学又由校内实践教学和校外顶岗实习两部分组成。而校外顶岗实习一般是在学生完成了校内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到相关会展企业进行的综合性实训;校内实训基地则应承担针对不同的工作岗位以及各工作岗位不同环节所进行的针对性实训。校内各针对性的实训环节是否过关,决定了学生能否将校内各实训环节进行整合,较好地完成校外顶岗实习。因此,根据会展业工作岗位的设置和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各专业课程的设置,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产学结合的重要途径
会展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行业,具有入职门槛低、交叉性强等特点。要让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就必须坚持走产学结合的途径。产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本科院校研究性较强的重要特征,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必经之路,它以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为特征,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而要实现校企合作和校地合作,就必须在校内建设具有仿真性、生产性特征的会展实训基地,让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内就能掌握会展行业各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参与到区域性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服务管理和会展设计的实践工作中。
(三)建设校内实训基地是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迫切要求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坚持的办学方针,要提高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率,首先必须让会展及相关企业认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而企业的认可来自于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校内实训则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根据会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特点,和区域会展业发展的趋势,建设校内会展实训基地是提升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能最终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是一门操作性、交叉性极强的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需要不同的环节反复实践才能得到锻炼。但会展业是近十年来才快速发展起来的行业,因此,多数高职院校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也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很多专业教师均为从旅游管理、广告学、国际贸易等专业半路改行,没有从事会展业的实践经验,由此导致了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一)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规划缺乏“仿真性”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是为了实现课堂教学无法完成的技能操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规范的会展策划、会展营销、会展设计、会展服务管理四大岗位群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因此,该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应该尽可能贴近所在区域的会展企业环境,营造会展项目策划、招商、前期准备、现场服务与管理、后期评估总结等真实的会展业职业环境。而目前,各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为闭门造车,在未分析会展市场对人才需求特点的状态下,盲目设置实训基地,导致实训基地缺乏仿真性,学生不能通过实训基地的练习达到了解区域会展市场,熟悉会展业四大工作模块的具体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最终使校内实训环节与会展业市场脱节。
(二)会展教学软件与会展企业工作流程脱节
随着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发展,会展软件已经成为会展企业进行策划、营销、设计和服务管理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种手段和工具,会展企业利用会展软件能够高效的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为了使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校期间掌握部分会展软件的操作,各高职院校均购买了专门针对教学而设计的会展教学软件。但通过使用,会展教学软件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会展教学软件在设计开发的过程中没有以会展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为依据,仅仅是简单的将教材模块内容照搬到软件中,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相关教学软件后仍然不能很好的通过软件完成会展企业的相关工作。
(三)会展策划与管理实训基地硬件设施缺乏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应从硬件建设、软件开发及实训基地管理系统三方面进行建设,以确保实训基地的合理性、实用性与高效利用。但由于受资金、师资、场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重外轻内”观念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根本未设置校内实训基地,或者简单的设置几个空空如也的标准展位作为专业实训室。此类硬件建设显然是不能实现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同时,校外实践基地也绝不可能代替校内实训基地,对各门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践训练。
三.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路
基于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必要性和各高职院校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下对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进行了思考:
(一)校企合作进行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院校与区域会展企业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是学校与会展企业互利双赢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室建设提供市场信息,使高职院校的会展实训室建设按照市场的需求特征,遵循行业操作流程,进行会展实训室的硬件建设和软件采购,以培养适应市场规律发展的会展业人才,同时,又为高职院校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习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实训室的方式,直接将企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贯穿到了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中,甚至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相关业务的背景,掌握企业使用软件的情况和相关展商的概况等,最终实现对人才使用的“零培训”,达到降低企业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二)与校外实训基地互补建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生产化”实训基地
实训功能和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两大特征,而实训功能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让学生将实训的效果运用和发挥到生产的过程中去,因此,生产功能是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建设的核心。所谓“生产化”功能,是指由学校进行教学实施和管理,企业利用实训基地进行项目操作,而学生在真实的项目环境和企业文化的体验中,按照会展项目的生产化操作流程完成相关项目。根据会展项目的操作流程,“生产化”实训基地模块构建如表1:
(三)引入会展企业操作软件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所采购的软件应是区域会展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并且能够代表会展行业今后的发展趋势,五年内能够体现行业较为先进的技术手段,让学生在校内通过对软件的熟悉和使用,能够在毕业后顺利的过度到会展企业,并对会展企业的软件进行熟练运用。如会展业务管理实训平台软件这一目前国内多数大型会展公司进行营销管理的软件,虽然在四川地区普及率还不高,但在当今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对此软件的使用将是四川地区会展业的发展趋势,因此,通过购买软件,让学生在校期间对软件进行使用练习,学生能清晰的了解会展项目销售办公自动化流程,并通过系统与参展商、专业观众、媒体、展会服务商等进行联系,熟悉会展项目管理、展会参展商管理、专业观众管理、会议管理、展会财务管理、服务商管理、媒体管理等管理模块。
四.结语
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高职院校会展实训基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都要贴近区域会展业的特色,根据所在城市的会展产业特点来设置相关实训室,最终实现服务区域会展经济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昀,陈志华,高职校内实训基地的企业文化氛围应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
[2]易小力,会展教育与实践的问题与对策[J],社会科学家,2010,(5)9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