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1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我国拥有灿烂的文化,想要吸收古文化的精华,就要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一定要懂文言文。文言文教学是初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然而和现代文教学对比来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一、农村初中文言文教学状况
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分离。教材中编写的文言文内容,和农村的生活是有距离的,多数文言文所写的内容与故事情节通常为如今的农村初中学生所没有经历的,甚至是没有听说过的,是他们无法理解的。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为了完成任务,不重视文言文自身的特点,不考虑农村初中学生的具体情况去设计文言文教学,导致学生对文言文由陌生逐渐地转变为排斥。致使文言文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距离在逐渐地扩大。
二、提升学生文言文能力的对策
注重知识的积累,扩展迁移。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假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学习,而不注重积累,要想在学习上有所突破是比较困难的。判断一个学生文言文功底是不是很强,不能只是看其是不是能够把以前学过的文言文熟读,而是看其能不能运用所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去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所以,就初中文言文教学来讲,“迁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例如,对《五柳先生传》的学习,语文教师就可以把《桃花源记》中部分内容进行对比阅读,然后是朝现代迁移,将文言文里的词义和现代汉语词语相结合,进而有助于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与把握。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它也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文言文教学对于农村教学来讲更是一个难点。教学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无论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只要可以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得初中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所提升,就应该将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以求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真正地实现教学目标。相信农村文言文教学一定会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史小红.告别低效寻找出路:城乡结合部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时间探索[J].教师,2010(08).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2
【关键词】文言文;课堂;语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141-02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
1 在目标确立上,实施“两手抓”策略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笔者无意去论辩孰“本”孰“末”的问题,但始终觉得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作为语文教师,要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
2 在教学方法上,实施“授渔”策略
首先,教师的“讲”不能贪多求全。教师要“讲”的重点是常用词法(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等)、特殊句式(包括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等)和古代文化常识三个方面,而不是从头到尾,一讲到底。讲的目的是促使知识类化,或使学生进行常用词的积累,或让学生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从而触类旁通。就某篇文章而言,教师要“讲”的三个方面,也应有所侧重、有所选择,做到因文施教。其次,教师的“讲”要讲究方法,“授”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渔”。直述规律时,例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提宾句、判断句、状语后置句等句式特点必须教会教透;可比较差异,包括古今词义的不同、语法的差异、词性的变化以及古代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就行了;可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和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再次,学会摘录。“不动笔墨不看书”,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差异、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等。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3 在教学手段上,实施“诵读”策略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子,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每次诵读,要求学生要边诵读边意会,力求学生沉浸在文中所创设的意境中,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4 在能力培养上,实施“迁移”策略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课文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然后将知识和能力所得作正向迁移,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迁移的方式常有两种:一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的,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二是向现代汉语迁移,主要把文言课文中的词义与现代汉语词语的语素义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义。教师完成了教学任务后,应注重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总结规律,使之能举一反三。(1)注重古今对比联系。讲古文不但要讲古文中的人和事,还要联系现在的人和事,让古人和今人对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从而使文言文与时代相通相连,便于学生理解记忆。(2)补充必要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学古文应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食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3)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训练。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己阅读课外文言文,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选择一些与课文有关的、难易适度的课外文言文来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从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的目的。
5 在知识积累上,应重视“课外阅读”策略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3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语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
一、引言
中国拥有五千年灿烂的文化史,其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是文言文。文言文一般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基于先秦口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上古汉语的书面语言.
现代中国社会已融入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社会的转型也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巨大的影响。初中正是学生性格习惯的塑造期,利用文言文的传授,可以让初中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帮助他们协格,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发展及现状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就是文言文,其教学的发展历史悠久。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方法,包括诵读法、句读法、涵泳法、串讲法和训诂法等。一般来说,文言文的教学方法主要还是老师讲授、学生识记。教学主要注重诵读、文章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忽视详细的讲解。六十年代初,对话教学法得到广泛运用。80年代,文言文教学结合诵读、点读、翻译及浏览训练,侧重于十个基本序列的训练。90年代以后,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语言生活环境,其教学方法的发展缓慢。“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填鸭式教学法压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虽然我国语文教改的发展迅速,但文言文教学方法基本上还是沿袭传统。一堂课45分钟,教师讲解文言文的创造背景和词字句往往需要花费30分钟以上,学生基本上被动接受知识,缺乏思考空间。教学方法主要还是受到教材和教学目标的影响。权威教材限定了阅读范围,应考要求也圈定了学生学习古汉语的界限。由于语言环境严重缺失,初中生除了在教材中可以接触到文言文外,其他生活学习中已经用不到文言文了。因此初中生无法落实对文意的理解和应用,古文资料收集整理途径少。应考的教学目标阻碍了初中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降低了教师教习文言文的课堂效率。
三、新课标下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
新课标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文言文阅读中产生感悟,构建知识框架。
新课标的语文教学大纲丰富了文言文学习目的,不是为了考试分数,而是帮助初中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精神,夯实传统文化底蕴。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教师将学习的自交给学生,改进传统教学方法,培养起使用工具书查询资料的能力。文言文的教学侧重点是文言常识的教学要少而精,培养学生诵读习惯,不能死记硬背。新课程下,文言文阅读的评价是侧重考察学生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对文言文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的客观审视。
四、新课标下初中语法教学实践
结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和特点,在初中生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归纳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
(一)兴趣和多媒体相结合
兴趣往往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主要是灌输式教授法,这种按教材规定的知识内容有序地传授的方法,在某种程度压制了学生的感受和创造性。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多设置问题,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考,并促进学生进行深层次的阅读和探究。
(二)理解记忆法
浅易文言文降低了文言文学习的难度,但是光靠死记硬背是很难系统掌握文言文语言知识的。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首先应理解文章,当阅读量达到一定的标准,学生的文言文语感就可以达到提升,其对文言字句的涵义也可以理解的更加透彻。学生在听老师讲解文章时,应注重理解字、词、固定句式的用法,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反复熟读记忆课文,从而逐步深化对文言文的理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三)诵读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曾指出文言文学习中诵读法的应用。自古以来,诵读法都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诵读法结合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多次重复的诵读促使学生多次接触文言文章内容,能更加深入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加深了对文字的感知力。诵读法具体可分为泛读引导法、朗诵和吟咏法、背诵法。
(四)串讲法结合评点法
传统语文教学方法中有一种串讲法,主要是老师按文章的结构层次,贯串上下文,疏通文意,并逐字逐句讲解词句的方法。评点法主要是在阅读过程中,对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做读书笔记。结合串讲法和评点法可促进学生认识到语文的工具性,深化文化知识的解读,丰富了其语文和人文素养。
五、结论
文言文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助于初中生积累和丰富语言材料,传承和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提高了文言文的地位,促进了文言文教学方法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师应结合教材的特点,吸收传统文言文教学方法,创新性的探究更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参考文献:
[1]杜伟华.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神州(下旬刊),2011,(4):120.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4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剖析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几千年灿烂文化的记录载体,是古代汉语的一种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活水。但现代汉语是白话体,是趋于口语化的,因此文言文对学生来说接触的少,生疏感就多一些。文言文教学与现代汉语的教学方法手段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差异,加之升学考试的因素,教师认识不足,学生重视不够,文言文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1.对文言文重视程度不够。初中语文教师普遍认为文言文无论教书内容还是考试分值都明显少于现代汉语,对文言文教学目标不明晰,根据升学考试指挥棒走,根据考试题型的要求去进行教学,文言文考试多一点,文言文教学时间就多一点,文言文训练也就多一点,考试分值少一点,则反之。甚至有语文教师认为文言文实用价值低,只讲解语文课程标准中选录的有关古诗文篇目,很少更多涉及课外更多的大量优秀古文,以为学一点考试够用即可,导致学生普遍知识面狭窄,对文言文学习兴趣不浓,对古典文化学习积极性不高,使得初中文言文教学显得特别困窘局促被动。
2.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课程目标,要求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但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对文言文教学围绕升学指挥棒,方法简单,教法僵化,程式单一,往往以讲代读、以练代读,教学过程无非是介绍作者、背景,再逐字逐句串讲翻译,然后进行枯燥地句式归纳、大意分析、主题归纳,死记硬背等,轻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诵读鉴赏与自主品悟,不注重理解,使得大量文质兼美古诗文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缺如,以致学生被动学习,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反三”的情况较为普遍。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又怎能实现?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对策
针对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语文老师应该紧跟新课改的步伐,提高认识,改变对文言文教学的认知与态度,改进文言文教学方法与思路,培养学生对文言文感情,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陶冶学生情操,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首先,在于创设合适于文言文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的宏伟世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比如巧设导语,导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通过介绍作者或文言文背景,或者用讲故事等方法。又如语文教师可以创设有利于文言文学习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产生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特有的情景,体会其趣味性,感悟其蕴含的民族文化精髓,赏读其语言美,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以致开拓思路,寻找突破口,为学生学习文言文提供动力,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乐趣。
其次,要改变文言教学设计,活化教法。文言教学容易陷入初读、串讲、分析、背诵的老套路,学生感到无味枯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改变文言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转换观念,尊重学生为学习主体地位,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知识结构和实际需要来设计教学,在“活教”与“活学”上下功夫、狠钻研,让学生感到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反复诵读古诗词,认真揣摩赏析,让学生感到读之可亲、诵之可口。
再次,需要加强阅读,培养语感,夯实文言文学习基石。文言文教学需要根据初中学生对文言文的实际掌握情况,化难为易,化繁为简,摒弃繁琐的讲解分析,择其要者,强化诵读,如《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及《桃花源记》中“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许多优美典雅、读之难忘经典片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掌握的古汉语词汇,进而加深理解,体会文言文本的思想感情与丰富内涵,乃至“读书百遍,其意自见”。但是,要达到对文言思想内涵的深切感悟,需要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或诵读比赛等方法手段。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言文;审美教育
引言
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健康的人格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目标。文言文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要注重对教材文言文的语言美、结构美、形象美等进行深挖,并以此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简要阐述了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
一、当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审美教育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所选取的文言文都是传统文化的典范之作,历史悠久、语言优美、内容深刻,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工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当前的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对于建立在文言文教学基础上的审美教育更无从谈起,具体表现在:一是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不大。文言文与当代白话文有着天壤之别,很多学生感觉文言文艰涩难懂、字词含与现代汉语有着较大的差别,导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不高;二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受传统文言文授课方式的影响,当前很多语文教师仍然采用对照译注进行教学的方式,注重学生的死记硬背,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排斥心理。这种教学现状不但影响了文言文教学中贯彻审美教育的教育初衷,也影响到在文言文正常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将审美教育贯彻到初中文言文教学中,是当前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1.创设情境,激发审美情感
审美不单是一种意识、一种能力,也是一种情感,只有调动激发起学生审美的情感,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探究的欲望。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通过创设情境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在获得美的感受时才会激发审美情感。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美、享受美、体验美,才能对美产生情感,才能真正喜欢上文言文,从而提高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如在教学“醉翁亭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小石潭、岳阳楼等优美的景色展示给学生,然后以导游者的身份告诉学生:这节课我将带领大家一起去安徽滁州醉翁亭,全面领略一下欧阳修老先生的醉翁亭美景。通过这种情景的创设,学生在优美的画面中感受美的同时,激发了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审美激情,为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打下基础。
2.品味语言,诱发审美想象
文言文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有着巨大的语言魅力,在教学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不要仅仅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而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积极挖掘不同文体的语言特色,让学生有感情的进行仔细阅读、品味揣摩。通过这种语言品味,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感受作者深刻的思想,诱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在感受文言文语言美的同时,达到陶冶情操、增强审美的目的。
3.用心感知,提高审美理解
初中文言文选取的内容大都是古人的经典之作,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内容深刻,具有很深的意境美,作者高尚的情操蕴含在字里行间。在教学时,教师要尽量避免对文章进行逐字逐句地翻译,要让学生通过用心感知,体会作者描述的意境,通过让学生自由想象,使学生能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章的美,理解文章的美,从而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审美理解和审美能力。如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由于学生对蜀道非常陌生,尤其是对于蜀道的奇丽惊险无法体会,对于文中“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飞湍瀑流争喧胚,P崖转石万壑雷。”等无法理解,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媒体将文章中的这种描述具体化,让学生在欣赏飞流惊湍,奇峰险壑的美景中,用心感知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意境,通过用心感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内容和深刻内涵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了文言文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能力。
4.加强朗读,获得审美体验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文言文不同于现代文,它语言工整、讲求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可以使学生在朗读中进行形象感知,获得审美体验,感受到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优美的意境。如在教学“与妻书”一课时,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反复的朗读,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林觉民对妻子深深的爱,但是为了国家和民族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体会到林觉民高尚的人格美和真挚的情感美,通过朗读一个高大英雄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巍然屹立。这种通过朗读获得的审美体验更加真挚、更加深刻,既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和理解,又通过感受人物的人格美,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文言文中蕴含的各种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素材,在教学时,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通过情境创设、语言品味、内容感知、朗读训练挖掘文言文中美的因素,不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文言文教学的实效性,让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张建娥.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现代语文,2011(8):134-135
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范文6
在教学文言文时,一直是教师讲,学生记,前不久一位初三教师在教读《陈涉世家》时,用了两节课教学完一个自然段,学生还说老师讲快了,记不下笔记,学生认为:如果不在课堂上把翻译记下来的话,下来就不会翻译了。唉!可怜的老师啊!永远放不开学生的手,学生也永远丢不下“拐杖”。而且,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整天忙于学习课本,应付考试,无暇顾及课外读物,更谈不上阅读文言文的读本了。一些学生喜欢文言文,他们认为:上文言文课好耍!能读到古时候的故事,只要能翻译课文就行了;不少学生对文言文望而生畏,学习上一度感到很难,再加上文言文在字音、字义、句法等方面和现代文差异较大,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学生也不熟悉,所以在学习时遇到的困难就更多。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怎样教,学生又该怎样学呢?我认为,要教好文言文,首先必须突破语言关,文言文的语言关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突破。
一、反复阅读,强调背诵,是学习文言文的关键突破口
学生初读文言文往往感到很拗口,不理解词义,不知道如何停顿,很难读下去。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通过范读、听录音等方法指导学生反复阅读。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只要熟读、背诵了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章后,培养了“语感”,以后读起来就会容易多了。
初中课本中所选的文言文多是我国古代的名篇佳作,这些文章生动精彩,语言优美,音韵协调,炼词造句也很够功夫。只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熟读,甚至背诵,篇幅短小的要求学生背诵下来,篇幅长的,可选择句、段背诵,像初中课本里的《论语》《木兰诗》《小石潭记》《鱼我所欲也》等篇目,有的短小优美,有的论说充分,这些课文就要让学生必须背诵;像《陈涉世家》《隆中对》《出师表》等篇幅较长的,可让学生背诵其中段落,当然也可以鼓励学生能背诵全文的就背诵,不能背诵的就背段落,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还是饶有兴味的。比如我在教读《出师表》前,安排学生预习,要求学生先去背诵第一、第二、第五、第六段,这四段都不长,又是全文的重点段落,学生先把这几段拿下来了,上课就轻松了。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先突破“读诵”关。通过熟读、背诵,学生的头脑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习惯于特定的文言句式,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古文就会逐步入门。
二、逐步掌握,积累词汇,是突破语言关的具体措施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如果对文言文的实词含义理解准确,尽管对其中的虚词、句式的用法还不甚明了,文意也大抵可以猜度出来。反之,如果对文中的实词了解甚少,尽管懂得一些文言虚词和句式的用法,文意也无法明白。比如:从文言文的语言现象来看,较难掌握的还是大量的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用法,许多地方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懂得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要读懂浅易的文言文也不可能。只要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析文言词语时,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切不可只串讲句意,不训词义,务必词词有着落。只有准确清楚地讲析了词语,才能正确、完整地理解文句。
三、培养学生借助注释,使用工具书的能力,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途径
文言文的语言知识零碎而庞杂,如字音、词义等,多数要靠一个一个地去理解、体会,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有了良好的自学能力,经过长期的积累,就学得扎实,语言关也会过得比较顺利。而要想培养自学能力,就要让学生养成这样的良好习惯,一是边读文边读注释的习惯,二是勤查字词典的习惯,应该让每位同学手中具有一两本工具书,如《现代汉语词典》、《常用文言文词典》等。
四、加强文言基础知识的训练,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
对于课本中出现的有关文言知识的练习,一定要认真指导学生去做。对于翻译的练习,最好能要求学生直译,能译出的字词要尽量译出,译文的句子结构也尽可能跟原句的语法结构相同或相近,不能直译的部分才用意译。这样做能端正学生不求甚解的学风,使学生的知识学得更扎实。在学好课本内容的基础上,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拓展阅读训练。可适当增选一些短小精悍的文言寓言小故事、札记、短论等,让学生尝试阅读、背诵、翻译。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其次,要把握文言文考查评价标准,课堂上有的方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