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1
论文关键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始于1870年前后建立的德国工科大学。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又建立了高等专科大学。从此,德国形成了由工业大学和高等专科大学并存并各有侧重的高等工程教育体制,在全世界有着广泛影响。
一、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特点
1.培养目标的明确性
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高质素的工程师。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工程师,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形成了学习年限长、教学任务重、考试要求严、实践环节多、淘汰率高的特点。
工科专业本科的培养年限一般为五年,但实际上只有很少学生能按时完成,多数学生要5~7年,甚至8~9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本科生教育由基础学习阶段和主科学习阶段构成,其中基础学习阶段一般为2年,主要学习内容为各系的共同基础性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知识和工作基础,同时要求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试。在完成基础学习阶段后就进入主科学习阶段。在该阶段中,学生要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完成该专业相关的学习任务(主要包含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程);完成本专业的实验、课程设计、专题报告和毕业论文。主科学习阶段的时间不固定,因人而异,一般为3~4年。因此,学生往往要经过5~7年的艰苦学习才能够拿到德国工程师文凭。
在德国,大学的每学年是由夏、冬两个学期组成,其中夏季学期包含3个月,而冬季学期为4个月。德国的大学实行从上午7点到晚上9点的全日程课程,没有固定的午、晚饭时间,其中每堂课为一个半小时,课间安排15分钟的休息时间。就是在假期,学生也并不能完全休息,需要完成很多诸如实习、考试、作业等任务。
为保证毕业生的质量,德国各大学和专业都要对学生进行选择和淘汰,一般淘汰率为30%~50%;有的学校和专业的淘汰率令人难以想象。
2.培养过程的实践性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培养目标的明确性决定了在具体的培养过程别重视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教育。因此,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形成了崇尚理论研究、强调技术科学、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保证了德国工程师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声誉。
(1)大学在学术上有求真务实的传统。在德国高等工程教育界,学校衡量教授学术水平高低的标准不是论文的多少而是实验。实验是科技发展的源泉,能用以证明教授研究成果的主要是实际开发的实验装置、模型或样机、新研制的产品等。因而,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特别重视试验研究的结果,对工程领域博士学位答辩的要求是一定要做出实实在在的东西,确实解决了问题,而对并没有硬性要求。
(2)面向实际设计课程。在校学习期间,德国高等工科院校会逐步安排学生接触工作中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把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知识与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不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还会及时把实际生产实践中最新的工艺、技术和知识补充到日常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材。
(3)教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重视教师的实践背景。工程专业的大学教授都被要求至少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实践经历。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教师成为输送学生到企业实践训练和就业的联系人。德国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师与工业界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们的实验室帮助企业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本人往往都在企业兼职甚至开办企业。
(4)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教育机制。除了在学校内学习理论知识和部分的实习外,德国工科大学的学生一般还有3~6个月时间用于在校外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活动。学生常常可以利用假期参与工厂企业的科研开发与研究项目,并且很多学生的毕业设计课题也都源于企业的实践问题。此外,德国企业界普遍把培养后备力量作为企业的一种社会责任与义务,非常愿意接纳学生参与企业的实践活动。
3.工程教育的法制化
作为法制国家,在德国,人们会自觉和习惯地按照法律规定进行个人和组织的行为。高等学校是整个国家法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当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条件相对成熟时,德国政府就会以法律形式为改革清除障碍,减少改革中遇到的阻力,保证改革能顺利进行。比如,1998年德国政府出台了德国大学基本法的修正案,该法案保证了引进学士、硕士学位制,改革课程内容及结构,对高校放权、改革教授聘任制等一系列的方案实施,为德国大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保证。
二、当前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原因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从诞生之日起,凭借其优良的传统和特色与美国高等工程教育一起成为世界上高等工程教育中的两大模式。但20世纪60年代后,特别是当前国际政治领域发生深刻变化、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交往和文化融合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也出现了种种的不适应。比如,高等工程教育的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过长,就业时间相对较晚,学位种类偏少、国际流通度较差等情况。导致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当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和世界政治变化的主要原因。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已越来越感受到来自市场竞争和技术革新的双重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会对企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迫使企业根据广大消费者的要求,在技术上不断创新、改进生产工艺,在管理上不断优化组织结构,开发出适合消费者要求的新产品。工程师的工作内容就包含在产品研发、过程研发与设计制造、营销等整个产业链之中,因此,经济全球化必然带来对工程师素质、能力的重新定位和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作为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高等工科院校也必然会被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变化,工程教育在教学目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都必须做相应的改革。
2.欧盟一体化影响
欧盟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一体化组织,在追求政治上用一个声音说话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和推进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一体化。德国作为欧盟的重要成员国,在高等工程教育领域内也受到来自欧盟内部要求其变革的影响,其中最为直接的就是1999年33个欧洲国家教育部长在意大利通过的“博洛尼亚宣言”。
“博洛尼亚宣言”意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建立共同的欧洲教育区。这就对德国高等工程教育原有的体系带来重要影响。为了推进博洛尼亚进程,实现欧洲各国的学位制度的统一,就必须对现有的学位和学制进行改革。
三、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为了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特色,德国政府在20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采取了一些措施。
1.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进程决定了教育的国际化。国际化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信息与教育资源一定程度的国际共享,学位的互认与共容。特别是在1999年通过博洛尼亚宣言后德国政府和教育界加快了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
(1)不断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招收外国留学生一方面可以扩大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交流,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中存在的生源不足的现象。因此,德国政府、高校、社会团体等采取种种措施扩大外国留学生的招生人数。为推进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学生和教师在欧洲范围内的流动,德国政府采取了必要措施,使得国家贷款和奖学金可以转移,同时放宽对留学生比例的限制。另一方面,德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还与多国政府签订了联合培养硕士、博士的协议,并有很多诸如洪堡基金会、教会等民间机构会无偿或有偿地资助外国研究人员或留学生。
(2)学位体制与国际接轨。与英、美等国通用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制不同,德国高等工程教育授予的是文凭工程师学位。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文凭工程师学位可分为大学文凭工程师和专业学院文凭工程师两类。从1999~2000年冬季学期开始,德国若干工科大学都在原有的文凭工程师和工学博士的基础上增加了工学学士和工学硕士学位,其招生范围是外国和德国本国学生。其课程设计采用模块的方式,采用英语来讲授其中很多课程。获得学士学位的学生毕业时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道路,其中对实践有兴趣的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直接就业,而有兴趣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则可以继续硕士阶段的课程学习,获得更高的学位。同时,学生还可以选择攻读双学士学位。至于国外留学生,德国大学对已获得教育、电子电气、机械、环保等专业学士学位的留学生开设硕士学位课程,实行国际硕士培养计划。同时,对于已经得本国硕士学位的留学生,德国大学会对其进一步开设博士课程。
2.高等工程教育的综合化
现代社会对工程技术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要求决定了培养工程师的工程教育必须是综合化的。当代社会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系统思考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经济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等多种角度寻求最完善的技术解决方案。同时还要求工程专业人士既具有专业知识又具有其他跨学科知识。因此,在德国高等工程大学,传统的工程技术专业和复合型的工程技术专业都特别强调学科与学科之间、系与系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的横向联系,尤其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隔代教育;家园共育;祖辈家长;策略
一、家园共育策略下“隔辈亲”现状
随着信息科技的腾飞和社会节奏的加快,大量的人才人员互补流动,随之出现的留守儿童、空巢老人、隔代教育等问题,逐渐成为社会的一个突出矛盾。这跟我们提倡的父母积极参与的家园共育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有了强烈的冲击和碰撞。
二、隔代教育与家园共育的碰撞
(一)隔代教育的积极作用
1.隔代教育有利于发挥家庭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把父辈的竞争性教育和祖辈的宽容性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家庭内部形成科学一致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进步。
2.隔代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代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年轻的父母,使他们可以更加专注于工作和事业,有利于社会的长远发展。
3.祖辈的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非常丰富,他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等很有发言权,可以帮助孙辈快速实现社会化对接。
4.祖辈能够充分发挥余热,隔代教育给老年人带来了不少生活的乐趣,老有所为且老有所乐,满足了众多老年人“含饴弄孙”的理想追求,有利于社会文明进步。
5.祖辈对处于社会不利境地子女提供帮助,使子女不致陷于绝境,减轻了社会保障压力,对社会稳定大有裨益。
(二)隔代教育的弊端
1.过分溺爱,造成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很差,不利于孩子形成独立、谦让、坚强的性格。
2.观念陈旧,影响孩子创新个性的形成,祖辈相对来说比较传统,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
3.经验主义,与父母的亲子教育方式冲突,隔代教育最严重的一个问题就是祖辈和孩子父母以及幼儿园的教育不一致。
4.沟通不畅,“家”“园”双向互动不足,祖辈家长往往对幼儿园的课程改革不理解,对于新的教学方式接受较慢。另外,幼儿园经常会开展一些亲子制作或者亲子运动会之类的活动,由于年龄和身体的问题,往往是祖辈家长力所不能及的。
三、“隔代教育”背景下的家园共育策略
面对祖辈家长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教育群体,幼儿教师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改进工作策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寻找与祖辈家长有效沟通的契合点,使他们成为家园共育的共同体。
(一)奠定情感基础,进行有效沟通
祖辈家长资格较老,注重面子,因此,建立并维持良好的情感纽带是做好祖辈家长工作的前提。与这些祖辈家长拉近彼此距离,让其感受到被尊重与理解,奠定建立良好关系的情感基础。
(二)分类搭建平台,发挥祖辈优势
祖辈家长对传统文化非常了解;生活经历丰富,人人有自己的“育儿绝技”;相对年轻的父母更有耐心,时间也比较充裕。幼儿教师要善于挖掘祖辈家长群体中的优势教育资源,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祖辈家长在教育中的作用。
(三)提倡优势互补,优化“隔代教育”
不同的祖辈家长,家教的能力水平也不一样,针对这种情况,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分类指导,使不同个性和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的祖辈家长能够掌握正确的家教方法。
总之,隔代教育就像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使之与亲子教育、幼儿园教育实现优势互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让孩子在成长的“第一环”中,汲取来自各方面的“有益营养”,自由、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3
关键词:隔代教养 幼儿 个性发展
在经济迅速发展中国,农村家庭结构和教养形式的随着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改变,表现为:家庭规模持续缩小,“空巢家庭”异军突起,隔代家庭呈现增加趋势。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教育、更丰富的物质生活,很多农村家庭的父母外出打工,使得大多数农村幼儿成为留守儿童,主要采用隔代教养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本文分析了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的影响,并提出优化幼儿个性发展的建议。
一、隔代教养与幼儿个性概述
1.隔代教养的含义
隔代教养,通常是指祖父母代替父母对孙辈进行教育教养的活动,而这里的祖父母通常指的是外公、外婆、爷爷、奶奶。中国是世界上少数普遍存在“隔代教养”的国家之一。在国外,例如美国等发达国家,家庭中孩子很小就会进入幼儿园、托儿所,一直到小学、初中最后大学毕业,孩子成长中没有隔代教养问题。
2.幼儿个性发展的概念
个性一般是指个体在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本文中,幼儿个性界定为3-6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独特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幼儿的个性发展是指幼儿对客观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向前发展。
二、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影响
1.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幼儿情绪的稳定
隔代教养有其自身的优势,黄海波教授分析了祖辈家长在家庭教育的优势,他认为,祖辈家长有爱心,对孙辈十分喜爱。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精力,愿意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而且能够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叙述。家长对孙辈所具有的亲情和关爱,是任何育儿机构或保姆都无法比拟的。他们乐于为孩子奉献,这有利于孩子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为父母解除后顾之忧。幼儿的意愿能够被祖辈家长耐心地倾听,内心非常容易得到满足,在心境上也就比较平和,有利于幼儿稳定情绪的形成。
(2)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祖辈们由于已经脱离了以前的那种社会环境,心态比较平和。
老年人有着孩子似的心理,比较喜欢小孩子,不像那些年轻的父母那样情绪冲动。他们愿意用自己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去耐心的照顾他们,听他们的叙述,可以进行一些适当的指导。
祖辈们丰富的实践经验,有着更多的传统中华美德,不但可以让幼儿接受文化熏陶,而且可以传承这些美德。祖辈对幼儿的爱是没人可以去代替的,可以为幼儿提供心理支持,可以给他们带来安全感,利于幼儿得到心理支持和情感安定,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还可以让父母全心全意地去工作,解除后顾之忧。
2.农村隔代教养对幼儿个性发展的消极影响
(1)过分溺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我中心的意识
隔代溺爱源于祖辈们的一种补偿心理,他们年轻的时候条件比较艰苦,不能让自己的子女有高质量的生活,这些造成了祖辈心理上的一种愧疚感,为此他们会竭尽所能地去满足孙辈们的要求来减少内心的愧疚感。这种想法往往导致产生“隔代惯”的现象。另外当孩子犯了错误,也因为对孩子的疼爱一味地去宽容,不能及时纠正孩子的一些不良性格,导致幼儿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对的、所有人为自己做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产生自我为中心的意识。
(2)过分迁就容易使幼儿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隔代家庭对待孙辈一般是溺爱大于教育,祖辈的姑息纵容和包办代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成为普遍现象。对孩子一生来讲,尤其重要的性格形成期几乎都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失去了与父母交流、培养感情的机会,并且由于祖辈对孩子过分迁就,幼儿会因为自己的意愿无法从老人那里的到满足,情绪变化快,导致产生自私、任性的性格。
(3)隔代教养影响幼儿学习接受能力的发展
在农村,隔代教育的祖辈大多教育程度不是很高。更不懂得儿童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农村文化落后、信息闭塞,因此多数老人根本不了解社会需什么样的人才,也不可能掌握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对幼儿进行教育。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4
关键词:幼儿教育 隔代教育 身心健康
一、我眼中的隔代教育
幼儿的教育在当今社会更加凸现,能否教育好,将直接映射出孩子的身心健康。据我观察,平时来学校接孩子的,或者来校开家长会的,近一半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隔代教育目前成了我们很多家庭的教育主要模式,而且年龄越小与祖辈在一起的生活的比例就越高。
(1)有的父母忙于工作,干脆直接把孩子送至长辈家,只是偶尔利用假期去陪陪孩子,缺乏与孩子起码的情感交流,从而导致孩子和父母的关系陌生。
(2)家庭优越的,在隔代教育中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合理的或不合理的要求无条件满足,结果会让孩子的行为与思想出现偏差。
(3)祖辈往往给予的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照顾,孩子们严重缺乏父爱母爱,可以说孩子的家庭教育几乎空白,以后会引发一些教育问题,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十分不利。
二、我思考的隔代教育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祖辈教育孩子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了,那么究竟是何原因让其如此盛行呢?是好是坏呢?
1.祖辈以为自己已经有过教育孩子的经验了,所以他们在对待孙辈的教育上,往往是极其宠爱的,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隔代疼”。孩子在他们的眼中是血脉的传承,所以就无微不至地关怀和照顾,有时连孩子父母的正确教育、批评,他们也要横加干涉,让孩子感受到无原则的迁就和宠爱。这样就阻碍了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
2.孩子天生模仿性强,老人的地方方言和俗语让孩子以后很难学习正确的普通话发音,老人爱静,孩子爱动,为了安全孩子过早地就被约束在家里,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游戏,缺乏与同龄孩子的游戏、交往、运动,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3.孩子长期与祖辈一起生活,加之父母陪孩子时间少,时间长了孩子慢慢地就淡化了父母的感情,从而变得生疏,即使以后孩子长大了,父母也很难与孩子建立感情和思想交流。
4.祖辈的陈旧教育方式和思想观念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更是与现代的科学教养方式脱节,对于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各种探究事物特点和创新行为他们往往加以阻止和喝斥,让孩子无所适从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紧张的生活方式。
5.祖辈包揽孩子的一切,只让孩子学习,这样孩子就缺乏必要的劳动、礼仪、谦让等品质的培养。时间长了,孩子们就错过了这一技能的培养,变得不爱好劳动了,容易滋生孩子的骄横和霸道。
三、我渴望的隔代教育
隔代教育不能全盘否定,存在必然有其合理性,其中也有我们年轻人所无法做到的地方,而祖辈却能很容易做到弥补了我们的不足。
1.祖辈们往往已经退休或清闲在家,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看护孩子,而且他们培养过一代人,可以说有了一些好的经验,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倾听孩子的心声、与孩子坦诚的交流等。这些都是我们年轻父母在日益紧张的工作下无法做到的。
2.祖辈清楚知道孩子在各个年龄阶段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并且去如何对待,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人生体验比我们初为人父人母要有更多的经验,弥补了我们对孩子认知的空白和不足。
3.老人们态度和善、语言亲切,并且能有一颗童心,很容易就和孙辈们建立感情并融洽在一起,不仅让孩子们获得了情感上的满足,也让祖辈们享受到了天伦之乐,更为我们赢得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好工作和生活。
4.如果祖辈擅长琴棋书画、唱歌跳舞等等,孩子们从就小耳染目睹这些高雅的艺术,这些对于孩子们来说就是最好的启蒙教育,是其它幼儿教育机构无法比拟的,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四、我传播的隔代教育
我经常和送孩子来的祖辈们交流,谈及我的一些观点和看法,让老人们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并正确的发挥他们培养孩子的可取之处,更好的使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1.让老人发挥丰富的教育经验陪孩子在一起玩耍、沟通、学习等,幼儿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通过与祖辈们丰富多彩的聊天,他们的语言必然得到有益的发展,为他们今后获得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奠定基础。
2.让祖辈们带孩子时一起完成必要的劳动,孩子自己能完成的,老人就不必代劳,如穿衣、吃饭、扫地等等,你们只要强调一下安全问题,其它的就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吧,这样孩子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同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也同时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品质和应该承担的责任。
3.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日光浴对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是必不可缺的,如春天去草地放风筝、夏天在树下讲故事、秋天去田野采摘野果、冬天打雪仗等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4.祖辈更要和孩子的父母多交流和沟通,寻求他们科学教育子女经验和方法,因为教育子女的初衷是一样的,所以通过交流发现不足就及时改进自己落后的思想和观念,这样自己的晚年既能丰富多彩又能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何乐不为?
5.不要过分溺爱、宠爱孩子,爱之要有道。孩子犯了错误你们一定要喝斥和批评,不要袒护他们,虽然当时孩子在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哭喊,但是培养他们这种承受挫折的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使孩子们从小分清善恶美丑长大后必然更能立足社会。
总之,隔代教育有好处也有缺点,祖辈们照样能把孩子培养成为有用的人才,能否带好孩子,关键不在于是谁带,重要的是如何运用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方法和理念。现实中的隔代教育,据我观察往往是缺点占据多数,因此我们年轻的父母一定要在隔代教育中起到积极作用,多抽出时间和老人交流、探讨,最大化地发挥隔代教育的优点,作为幼儿教师,我要更多呼吁广大家长要及早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争取让陈旧的隔代教育变成新型的隔代教育,培养出更多的身心健康的孩子。
(江苏省徐州市邳州市机关幼儿园)
【参考文献】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5
关键词:农村家庭;隔代教育;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6—013—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劳务经济的发展,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逐渐将教育孩子的重任留在了老一辈(孩子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肩上,这些隔代长辈成为孩子的监护人,使原先稳定的家庭教育模式发生改变,而出现了当今普遍存在的“隔代教育”现象,其实质反映的是农村中的家庭教育状况。基于此,从孩子被抚养的角度来说,目前农村的隔代教育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其一,父母在家,祖辈部分代管的形式;其二,父母一方在家,祖辈帮助抚养的形式;其三,父母双方不在家,祖辈全部代管的形式。
一、我国农村隔代教育的现状
(一)隔代教育现象日益突出
据中华家庭研究会2004年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由于我国1.2亿农民工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留守儿童的数量已达2000万左右,而这些留守儿童绝大多数是通过隔代抚养的。14周岁以下占86.5%,按全国3.16亿儿童来看,每18个孩子就有一个没能与父母在一起。有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有近七成的孩子是在隔代教育方式下长大的,且年龄越小祖辈抚养的比例越大。而且,像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目前0—6岁的孩子中有50%—70%也是属于隔代教育。年轻父母接受教育的程度虽然在提高,但压力也越来越大,所以不管在农村还是在城市,隔代教育现象都相当普遍,成为一个全社会面临的问题。
(二)隔代教育孩子年龄偏小
下面是一个关于我国中部某地区一个农村的五个组中,家庭隔代教育中儿童的年龄结构表:
由上表可见,在农村隔代教育中,幼小年龄段的孩子是占绝大多数的。根据《中国妇女报》于2008年3月1日报道的文章《全国妇联公布我国未成年人家庭家庭教育状况抽样调查和全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中,义务教育段达3000多万,学龄前儿童占总体比例的27.05%,双亲外出留守儿童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占48.35%,其中0—5周岁所占比例最高,达40.19%。
这些年龄偏小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缺乏完整的亲子教育,正常情感和需求得不到满足,容易产生性格上的偏差。弗洛伊德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非常重要,成年期的每一个痛苦都可以在其幼年找到伤痛的烙印。”可见儿童早期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健康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俗话说“一岁看大,三岁看老”,说明早期教育与心理影响同样重要,儿童时期的认知方式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主要靠感觉和模仿得来,因而这个时期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儿童的整个成长发展中尤其关键。隔代教育在此时就在无形中成为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而农村隔代教育在孩子入学接受教育的时期也一般不会发生责任的转移。
二、隔代教育在我国农村产生的原因
(一)隔代教育赖以存在的亲缘基础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文化传承的国家,一直以来非常注重伦理,像“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一直是老一辈的期盼,并未因计划生育的实施而彻底消除。对于家庭观念的重视,使祖辈在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热衷于发挥他们的余热,主动承担抚养孙辈的责任,老人很容易产生“不亲儿子亲孙子”的倾向,这在古人所说的“老人十拗”里也有谈及。可见,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社会里,隔代教育是有其存在根源的。加之目前人力资源的优势,我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55岁左右,从心力与体力来讲,都是有能力帮助代养孙辈的。在中国普遍的农村中,祖辈年龄更呈现年轻化的势态。因而在亲缘的基础上,这种人力资源的优势在我同家庭隔代教育中发挥得更充分。
(二)基于现实考虑下的隔代教育选择
南于进城务工的农民始终还处在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官方的说法就是流动人口,然而他们的多种权益难以保障。作为离乡在外的务工经商人员,只有在他们自身根本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上,才能考虑孩子的问题。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孩子直接监管人的父母,往往会抛开孩子的教育问题而毅然外出务工,对于幼小孩子的抚养往往是难有精力完成的,对于适龄入学儿童,又会因为户口与学校的问题而给农民工带来种种压力和经济困难。所以基于以上考虑,外出务工或经商的父母会将孩子托付祖辈照管,使其成为孩子的监护人,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多数也因此而产生。
三、农村家庭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隔代监护人教育方式简单
在农村,隔代教育监护人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并且他们很多是要参加生产劳动的,对于教育方式的选择多数是放任,少数则是粗暴。而一个稳定状态下的家庭教育形式应该是民主与权威并存的,而非简单的放任与粗暴。对于采取以上方式,也并非初衷,南于多数祖辈是经历了困苦的生活时代而走过来的,在进行隔代抚养时,无形中出现“补偿心理”,容易无限制地迁就与容忍后辈。父母不在场的教育,一般权威与民主型教育方式也难凸显其意义了。并且老人有时候思想相对保守,观念比较陈旧,极少能对孩子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不如亲子教育形式丰富、内容多样。
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使年轻的父母从抚养孩子的繁重任务中得到暂时的解脱,为其外出务工经商创造了条件。祖辈由于长期的生活阅历沉淀了许多美好的品德,能让孩子耳濡目染,他们也更有耐心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感情沟通,使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更容易拥有良好的情感价值倾向,这种氛围之下的隔代教育也使整个家庭的亲情与血缘联系更密切。尽管隔代教育存在以上有利的方面,但却无法取代亲子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作用,教育方式的简单,让成长中的孩子失去很多学习与创造的机会。
(二)容易使孩子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
由于缺少父母的直接关爱,隔代教育中的孩子感受到的亲子间的温暖很少,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对人生很多问题感到困惑,容易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在他们性格不够成熟的幼年期,往往对自己的行为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而农村祖辈在管理与教育孩子方面容易产生放任的偏向或者是迎合的心理,不利于孩子正确行为习惯的形成。对于儿童,在一个家庭里以母亲为中心的各种刺激对其人格发展影响很大,如言语刺激在婴幼儿时期对其的个性发展就起重要作用,因为言语交往是儿童智力与人格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儿童由此体验家庭环境的影响,萌发个性,产生人格发展的基础。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也说过“父亲的出现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独特的力量”。然而农村隔代教育家庭中,儿童长期远离父母,感觉刺激比较缺乏,父母的影响也就淡化了,这样对孩子人格早期发展必定是有一定影响的。
(三)长期的隔代教育使亲子关系淡化
早期儿童与父母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而空间和时间的隔离,在心理上就使孩子与父母之间拉开了一定距离。没有沟通,少了来自于父母最实质的与照顾,使“爸爸”“妈妈”在他们心中只是一个空洞的代名词,失去了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在农村完全隔代教育家庭中,父母都是常年在外的,孩子从根本上缺少了父母的影响,自然亲情关系也比较淡薄。子女对父母感情亲密真挚的程度决定了子女对父母的信赖程度,也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效果。由此看来,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教育感染力就越强,反之就越弱。
(四)使孩子价值观产生偏差
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经商,长年离家。对于孩子最多最容易实现的也无非是进行物质方面的补偿,但却很难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父母的这种补偿,对于心性未定的儿童来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慢慢就容易滋生享乐与攀比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使他们更易有孤独感,与人交往显得不自信,却倾向于通过这种外在的“富有”来充实他们的内心。当这种情形凸显严重却又得不到正确指引的话,很可能导致拜金主义。
(五)孩子学习状况普遍呈中等或偏下水平
农村隔代教育中成绩优良的孩子不多。笔者在调查走访时也发现,孩子由于缺乏父母的督导和启发,大部分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成绩一般,据一项相关调差显示,见下表:
可见,隔代教育儿童中成绩优良者并不多,优良的仅占22.2%。由于目前我国的教育要求家庭与学校合力,甚至还要依赖社区教育的优势来共同完成。社区教育在我国农村的实施处于比较薄弱的环节,发挥不了它的真正作用。而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在此处于“真空”状态,对于孩子学习的积极影响是很弱的。加之学校课程的设置为学校之外的辅导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祖辈由于文化知识不高,往往显得力不从心,教育观念也无法与现代教育目标达成一致。对于“家教”并非像城市家庭所表现的一样,因而农村家庭隔代教育之下的孩子缺乏校外的督导。另外,基于孩子自身的特点,在缺乏严格管教的情况下,自然很难有较高的学习自觉性,从而导致隔代教育孩子学习成绩优良者很少。
隔代教育的特点范文6
【关键词】隔代教育;问题;对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辈对孙辈的抚养和教育,它是和亲子教育相对的一种概念,它是一种家庭教育。由于工作压力、社会竞争等因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父辈养育,使隔代教养已成了家庭幼儿教育中的一种很自然、普遍的现象。社会上对隔代教育的关注也就越来越多,该种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辈的社会经验,既发挥祖辈余热,又解放年轻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视。在本文里,笔者主要分析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可行的对策以期逐步解决这个问题。
隔代教育可以分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亲长期与孩子分离,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辈承担。这种形式以农村为主,因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辈来抚养;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亲和孩子短暂分开,例如城市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暂时由老人来照料孩子,或者祖辈与父辈住在一起共同教养孩子,这时候,祖辈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在某些方面也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称之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带来的弊端。
诚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养育小孩的经验丰富,有助于缩小“代沟”的差距,减轻年轻父母的负担等。但笔者认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现:
(一)易导致过分溺爱儿童。
祖辈会比父辈更加溺爱孩子,他们不辞劳苦地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所提出的过分的要求,老人们千方百计会满足,这种过分的溺爱会引起很多问题。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问题祖辈都已经帮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虑任何问题,等待享受即可,导致其生活常识少,自理能力差;对孩子物质需求的过分满足,营养的过分吸入,体质差,锻炼少,使孩子的身体素质较差,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身体素质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响。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由于孩子已经习惯于祖辈家长凡事都听从自己的意见,走出家门后,当面对他人提出与自己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会去动脑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另一方面,溺爱导致儿童独立性差,儿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辈承包,自己无需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而一旦需要他们独自面对问题时,他们就会变得束手无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为中心。由于在家庭中,儿童就是中心,祖辈围绕他转,一旦离开家庭,走入社会,发现自己并不是众人瞩目的焦点之后,容易导致情绪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爱导致自私,儿童习惯于被照顾,根本就没有关心照顾他人的概念,所以,虽然老人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头来很有可能是养了一个“白眼狼”。
(二)阻滞儿童智能的开发。
对于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这方面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小一些。而对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老人来说,教育孩子的任务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为他们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节奏,对现代社会人才标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识,早教观念不强,对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凭陈旧思想观念与过时套路来教育孙辈,在教育过程中以经验代替科学,不能正确、及时、有效地开发孩子的智力,导致对儿童的教育质量下降。
最为突出的是,儿童此时正是处于好奇心最强的时候,他们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比如生活常识还好解决,但当孩子问及科学知识或其他知识的时候(如十万个为什么中的一些问题),老人有可能由于知识面狭窄而回答不出来,而此时如果他们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粗暴地批评孩子不要问这么多问题,又或者自己编造一些答案来敷衍、误导孩子,很有可能就导致孩子的积极性降低,不再对知识有渴求欲,不再对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对事物有创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这个世界的秘密,这就扼杀了孩子的天性,阻滞了儿童智能的发展,对于孩子的将来也是有很深远的影响的,而一旦错过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现的很多问题就较难解决了。
(三)易养成儿童不良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瞬间,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这就说明了家长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以及价值取向等会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道德习惯产生很深刻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命之初,可塑性强,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年龄,但这年龄段儿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长不重视培养,极易染上不良行为习惯,对其以后健康成长产生难以弥补的缺憾。而隔代教养中,祖辈家长对儿童行为习惯的培养喜忧参半。
很多祖辈家长们,尤其是没有接受过较高教育的老人,在这方面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更是是令人担忧。例如有些老人个人卫生做不好,有随地吐痰、随地扔垃圾等不良行为,而这些行为很有可能被孩子记在心里,而孩子的模仿意识正是最强的时候,很有可能就把这些行为作为自己的学习对象了,这就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生活习惯方面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负面影响,有可能会影响儿童终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冲突。
祖辈家长由于有着长期的工作经历、丰富的人生经验、大量的社会阅历,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经验,确实有着教育孙辈的一定的优势,而父辈的受教育程度相对要高,思想观念更为现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论知识。
祖辈和父辈由于社会阅历、教育程度、时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异,存在着上文所提到的不同,这就使祖辈和父辈家庭教育的理论和内容、标准、重心以及具体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异,若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易导致家庭教育冲突,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大家各行其事、各自为政,不能有统一的教育方法,这样孩子也无所适从,进而形成双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三、解决对策。
由于儿童期对于人的一生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如果不能较好地对儿童进行家庭教育,对于儿童的生理心理发展、自我意识和道德意识及行为,都会产生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发挥隔代教养的作用,利于下一代的健康成长,笔者认为必须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去解决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祖辈这一方面。对此,笔者就祖辈应该如何进行隔代教育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转变溺爱的教养方式,理智地爱孩子。
祖辈家长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爱和溺爱的界限,要爱得适度,正确的爱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对其生活、性格方面会有积极的影响;要明白放手等于爱的观念,让儿童学会独立,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问题,这比一味帮助儿童解决所有问题更有利于儿童适应社会;加强对儿童的社会化教育,常带其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而不是只让其做温室里的、不见阳光的花朵;适度地开展逆境教育,这也是矫正隔代教育缺陷的有效措施。
(二)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
祖辈们应该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世界观,将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正确地引导儿童,并与儿童一起成长。
切记不可对好奇心很强的儿童所提出的问题横加指责、言词粗暴,而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要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在养育时遵循这种规律性,根据儿童的需要,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及时进行各个方面的教育,以免错过最佳教育期。
(三)提高素质,做好表率。
因为孩子良好的品德和是非观念等,不是通过说教完成的,而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完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祖辈家长应提高自身遵守公共道德的意识,注意自己的榜样示范作用;祖辈们的行为要自慎,处处做孩子的表率;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用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引导教育孩子,而且要特别注意生活中的细节,这也是隔代教养中应该给予重视的一个方面。
(四)创建和谐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性,这就不仅要求祖辈们之间要和谐交流,还要求祖辈多与孩子父辈讨论育儿心得,扬长避短,相得益彰,寻求教育的最大合力;另外应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亲子感情,只有父辈与祖辈协调一致,相互理解与支持,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欢乐、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在互补中给子女较为完善的教育。
(五)统一思想、标准。
儿童的祖辈应与父辈在对儿童在教养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在儿童不在场的情况下,提前作出统一的决策,做到不将分歧呈现在孩子的面前,不能一个要求儿童这样做,而另一个要求儿童用不同的方式去做,这样容易会出现儿童面对各个家长的要求不一样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结果使得孩子的教养力量抵消,容易养成两面性格。
(六)以民主平等的心态与儿童交流祖辈应与儿童多沟通,倾听其内心的想法,关心其心理世界。祖辈家长不能以自己的经验多、阅历广来限制孩子的发言权,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代替儿童作出决定或者选择,但也不能一味听从孩子的意愿,而应该多与儿童交流,把双方的观点同时表达出来,平等协商后作出适合儿童的最佳决策。当儿童犯了错误时,不能一味地批评或纵容,要向孩子说清楚错在哪里,正确的应该是怎样做,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的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进而影响儿童的思维、智力的开发;另一方面又避免了儿童的自我中心性格的养成,也使儿童更接受祖辈的教育。
【参考文献】
[1]黄姗,陈小萍。隔代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7(2): 63-65.
[2]李妍。隔代教养问题的社会工作视角分析[J].井冈山学院学报, 2008(7): 121-122.
[3]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 2001(3): 16-17.
[4]刘虹。幼儿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甘肃教育, 2008(5): 11.
[5]李赐平。当前隔代教育问题探析[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4(8): 137-139.
[6]陈芸,路世丽。隔代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J].网络科技时代, 2008(16):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