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的核心概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的核心概念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1

记得我曾参加过陈杰琦教授在国内进行的一场有关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的讲座,她用了至少三十分钟的时间与大家探讨数数的基本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顺序无关原则、基数原则、抽象原则。尽管有些教师听说过这些原则,但大家的理解或猜测与这些原则的真实内涵相差甚远。比如,大家知道小班幼儿可以掌握10以内的点数,但很少有人去深究“点数”行为背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数学思维到底是什么。在听课过程中,教师们在思维的碰撞中明白了“数数”的基本技能背后所包含的数学概念,他们为数学思想的严谨和精妙而激动,为窥见这种理解对日后教学可能带来的变化而跃跃欲试。目睹这一情景的我,深刻认识到学科教学知识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预感到它将激发幼儿园教师新一轮观念的洗礼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2013年,陈杰琦教授和她的团队基于对数学学科知识的准确把握,对教师和儿童的深刻了解,出版了历经7年形成的研究成果《幼儿数学核心概念:教什么?怎么教?》。这本书把幼儿数学学习内容分成集合、数感、数数、数运算、模式、测量、数据分析、空间关系、图形9大类别,每个类别都提炼出2~3条简明扼要的核心概念。它能帮助教师在浩瀚的数学海洋里一下子抓住最基础、最重要、最适宜幼儿的核心知识,为幼儿现在和未来的学习搭建有效的平台。

除概述与结语外,本书的主要内容共分9章,每章聚焦核心概念的一个领域,由“核心概念”和“教学提示”两部分组成。“核心概念”部分详细解释了每一条核心概念的内涵(见附),穿插教学活动和教师反思,以帮助读者理解;“教学提示”部分则提出了可操作的教学建议,指导教师如何通过教学让幼儿获得核心概念。包括:比较和对照不同类型的活动,讨论如何选择材料,讲述怎样将核心概念整合到幼儿一日活动中,思考使用数学语言的重要性,关注幼儿发展轨迹中的关键点,等等。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精到的阐释,也有直观的图表。这些内容在呼唤幼儿数学回归数学学科本身的同时,促使我们在幼儿如何构建数学思维、提高数学能力的层面上重新审视幼儿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本书的一个亮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书贯穿了生动翔实的教学活动现场(“数学活动写真”),结合了一线教师的认识与反思,并提供可操作的教学建议。随书出版的DVD还提供了10个教学活动视频,每个视频涉及一个核心概念领域。视频包括专家的导引、精彩的教学现场和教师的反思,全方位呈现了幼儿是在与教师、同伴的互动中逐步获得数学核心概念的过程。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2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理念;初中数学;契合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已经为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指明了方向,认真观察不难发现,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就是课堂实施,而课堂实施的最好体现就是课堂教学,所以只有不断更新我们陈旧的教学观念,转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才能真正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以后,我觉得我们主要应该从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入手,切实做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吻合。

1 新课题教育理念探析

1.1 教师角色的新定位

一直以来,教师都是课堂上的组织者、主导者以及设计者,出发目的就是为学生服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同时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采用合理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的探究知识,尽量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出来的,教师绝不加以暗示,学生能经过探析出来的,教师也绝不代劳,从而让学生能养成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索知识的好习惯,同时学生要根据自身掌握知识情况,解决学习中力所能及的问题,能让他们对自己多一点信心,多一点成功的感觉。

1.2 要让所有学生都能全面发展

新课程改革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基础性和普及性,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够切实做到能因材施教,实施分层教育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现他自己独有的才华和能力,培养出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另外还要注意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都要及时的给出积极的评价,与此同时当学生在面对学习困难时,也要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引导和鼓励,不要让学生的自信心在一次次的困难中被消磨掉。

2 提升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策略

学习兴趣指的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者是学习对象,产生的一种想要对它进行认识和探索的想法,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时,它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积极主动的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索。所以我们经常说学习兴趣,它是带领学生走向知识成功彼岸的领路人。

2.1以情节激发兴趣

由于初中生具有喜欢新鲜感、好奇心强,但是学习的自觉性和注意力的持久性都比较不稳定等等特点,为了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就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推进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讲解不等式的时候,我就这样向学生提问:在节假日的时候,很多商场都会做一些商品的促销活动,当遇到全场打八八折或者是满100元立返现金20元的情况,要怎样去选择才是最经济最实惠的。由于这个问题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情景,所以学生就能认真主动的去思考,然后积极踊跃的进行回答,这样学习氛围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学生觉得这样的学习是轻松的、快乐的,自然就会对它产生学习兴趣了。

2.2以鼓励话语激发兴趣

在新课标里明确的指出了,教师给与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利于学生清楚自己的进步之处,以及发现自己在数学方面的潜能,让他能建立起自信心。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应该尽可能采用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责罚的方式。运用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让学生能感觉到自己每天都有所进步,特别是对于那些数学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更应该多给他们一点关心和鼓励,让他们树立起“只要我努力,那我也一定能行”的信念。要让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身的潜在能力,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成功感”,促使学生愿意去学,主动去学的良好学习氛围。

3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仅着眼于传授知识,还必须要通过数学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因为学生只有学会了思维能力,才能掌握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以及变通性。因此初中数学教学之中,教师一定要将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放在首位。具体而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才能实现这个目标。

3.1在教学中设计思维情景

记得曾经听到过这样一句话“思维始于问题和惊讶”,其实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然后分析问题和到最后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设置就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创造欲望,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都是在遇到问题想要解决问题的时候引发的。所以,教师在进行知识传授的过程当中,要细心的对思维过程进行设计,创设一种思维的情境,让学生能从中激发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3.2采用合理教学方式构建思维的发散性

发散性思维它是一种不依照常规的、努力寻求变异的、从多个方面找寻答案的一种新型思维方式,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核心,无论是哪一个具有创造性活动的完整过程,都是要经过由集中到发散,然后再集中、再发散这样多次循环以后才能完成,在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忽略对其中任何一种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不正确的。并且发散性思维还具有思路广阔、善于分解重组和多种方法间的变通,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对造就一代敢于创新的人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这样的理念运用到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是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训练,特别是像一个例题有多种的解题方法,以及举一反三的例题训练等,在让学生掌握和深化所学知识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只要我们能仔细的研究新课改的内容,不断的对教学观念进行更新,时常关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模式,要想实现让初中数学的教学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相契合就并不是什么难事。

参考文献:

[1]聂绍清.浅谈新课改与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41).

[2]谭宏安.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与实践初探[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06).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3

一、化学核心概念的界定及其教学价值

核心概念译自英文big idea或core concept,虽然英文用词不同,但学者们用这些英文所阐述的含义是相同的,即核心概念是能对众多事物和现象作出解释的大概念[3]。对化学学科教学而言,核心概念是指居于化学学科中心,具有超越课堂之外持久价值和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原理或方法[4]。

核心概念的特性是具有解释力,可以统摄许多小概念和事实,并与其他核心概念关联。这种特性使得核心概念具有以下教学价值[5][6]:

(1)将对核心概念的理解作为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理解与其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

(2)核心概念可以为新知识的获取提供组织结构,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及毕业之后都能够运用这些核心概念,迅速地获取新知识;

(3)教师要选取典型性事实来帮助学生理解核心概念,让学生学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方法,从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4)学生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科学探究,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学生的学业水平会因思维能力的提升而有所进步。

二、中学化学核心概念的选取及表述

由于西方科学课程多为综合的,因此需要从科学核心概念的角度来分析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温·哈伦提出科学核心概念应该具有以下标准[7]:

(1)能够用于解释众多的物体、事件和现象,而且它们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及毕业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的;

(2)提供一个基础,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遇到的问题并作出决策,而且这些决策会关系到学生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幸福以及环境和能源的使用;

(3)当人们提出有关自身和自然环境的问题时,他们为能够寻求到答案而感到愉快和满意;

(4)具有文化上的意义。

温·哈伦根据此标准提出了科学教育的14个核心概念,如表1所示。

表1中的10个科学核心概念中,与化学教育直接相关的有2个,即“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当事物发生变化或被改变时,会发生能量的转化,但是在宇宙中能量的总量总是不变的”。关于科学的4个核心概念则均是化学教育的任务。

美国的最新Kˉ12科学教育框架也给出了确定核心概念的4个标准[8]:

(1)对多个学科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或是某一学科的关键性原理;

(2)能为理解和研究更为复杂的概念和解决问题提供重要的工具;

(3)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或需要利用科学或技术知识来理解利害关系;

(4)在各个年级都可以进行不同水平的教与学,概念的深度和复杂度随年级的增长而增加。

可见,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更加明确核心概念是关键性的原理或方法,强调学生需要通过各个年级的不同内容的学习而不断深化和丰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

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提出了8项科学与工程的实践和7个跨领域概念(见表2)。这些跨领域概念和科学与工程的实践是包括化学在内的科学教学所要关注的重要核心概念和方法,它们可以使化学学习与其他科学的学习成为一体。学生可以从中体会概念的科学性与迁移性。

美国新科学教育框架提出的学科核心概念中,与化学教学直接相关的三个核心概念是“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运动与稳定性”和“能量”。这三个核心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因此需要对它们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如“物质及其相互作用”可以分解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变化”和“核变化”三个概念(见表3)。

由于学生需要通过各个年级不同内容的学习来不断深化和丰富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需要以适合于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方式来表达对核心概念及分解概念的基本理解。例如,不同学段对“化学变化”概念的基本理解就存在很大的不同(见表4)。

高剑南教授指出中学阶段的化学核心知识与学科意识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9]:

(1)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分层次的,化学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2)物质皆由元素组成,元素之间存在相互联系,目前发现的110种元素有秩序地排列在元素周期表中;

(3)化学反应是化学研究的中心问题,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通过化学反应不仅能认识物质,还能合成新物质;

(4)提高物质反应速率是实现化学反应的一个关键因素,催化剂通过改变反应途径来提高反应速率;

(5)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

(6)任何物质都具有两面性,关键在于人们对物质的用量和使用场合的控制;

(7)客观看待化学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8)化学原理反应客观规律。

以上八个方面既有化学核心概念,如“结构决定性质”,也有关于化学学科的认识,如“化学主要是在原子、分子层次上研究物质”。

闫云龙提出中学化学的核心概念为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原子结构、核素、同素异形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核外电子的量子化运动、化学键、离子键、金属键等,并从元素观与微粒观等角度给出了对这些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10]。这些基本理解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中学化学的核心内容,但在分类上存在某种程度的差异。例如,基本理解“微粒构成物质时是按一定的空间取向排列的,微粒在空间的排列结构是微粒之间相互作用平衡的结果”与基本理解“物质的化学结构不仅包括原子、离子在空间的排列次序,还包括元素的原子(或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即化学键。这两者对物质的性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后者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是主要的”,两个“基本理解”都在阐述物质的结构与性质,但前者归为“微粒观”的基本理解,后者归为“物质的结构与性质”层面的基本理解。

三、小结

化学核心概念不管是用术语表示,如“物质及其相互作用”,还是用一句或一段话来表述,如“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所构成的原子和分子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一定是通过科学研究所发现的,是反映事物的本质特性与关系的概念、原理或方法。

“物质都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质量与能量守恒”及“物质的宏观状态与特性是由所构成的原子和分子的种类、排列以及运动决定的”等是比较上位的化学核心概念,包含了高层次的抽象,因此需要以适合于学习者不同认知发展阶段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依据我国化学课程设置特点与学生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不同学段的学生应该掌握的对核心概念的基本理解。此外,我们也要关注跨领域概念和重要的科学方法,在科学的整体视域里开展化学教学。

参考文献:

[1][8]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A Framework for Kˉ12 Science Education: Practices, Crosscutting Concepts, and Core Ideas[Z]. Washington, D.C.: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7]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4][5]艾里克森.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6]周玉芝.以核心概念为统领设计化学教学[J].化学教育,2012(6):27-29.

[9]高剑南.试论化学学科核心知识与化学学科意识[J].化学教学,2004(6):1-2.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4

关键词:新课标;几何概念;错例剖析

中图分类号:G633.6?摇 文献标志码:B?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123-02

我在四年级数学《线与角》(上册第二单元)的练习中,发现很多同学总是出现如下概念性的错误,现进行一下错例剖析:

错例1: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诊断:没有弄清楚直线、射线、与线段的特点及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直线是无限长的,它不能度量。正确判断:一条直线长10厘米(×)。

错例2: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诊断:错在对钝角的概念没有理解清楚。我们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钝角。大于90°的角除了钝角外还有平角和周角。正确判断:大于90°的角叫钝角(×)。

错例3: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诊断:角的大小要看它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叉开得越大,角就越大,叉开得越小,角就越小。角的大小与它的两条边的长短没有关系。放大镜只是将两条边放长了,用一万倍的放大镜来看,角还应是原来那么大。正确判断:我们用20倍的放大镜看30°的角,结果角就变成了600°(×)。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思维的细胞,是构成数学知识大厦的基石,是进行逻辑思维的第一要素,它又是数学教材结构与小学生数学认识结构中最基本的组成因素。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几何知识的教学,要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几何形体的认识,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如何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呢?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提供感性材料,建立表象,帮助学生建构概念

表象是对感知材料的形象概括,为思维抽象概括作准备。在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表象的桥梁运用。如教学“平行线”这一概念,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告诉学生平行线是两条无限延长、永不相交的直线,学生可能会记住这些文字条文,但不能很好掌握平行线的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只有让学生观察实物,如教室门窗的上下边框、左右边框,书本的横线,拉紧的两条铁丝等。再启发学生:“这些成对直线将它们无限延伸,能相交吗?它们都处在什么位置呢?”促使学生感知内化,从而在头脑中建立成对直线的表象(在同一平面内),即形象化的平行线(两条不相交的直线)。

小学生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

1.运用直观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如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可让学生想想实际生活中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三角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提问,自行车的三角架,支撑房顶的梁架,电线杆上的三角架等,它们为什么都要做成三角形的而不做成四边形的呢?同时借助教具的直观演示,进而揭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性。这样,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他们所熟悉的一些生活实际中的事物或事例,从中获得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入概念,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

2.通过实验探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如教学“平角”、“周角”概念时,可以设计实验学生探索,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简单的学具,并摆出经过旋转后的各种角,说说已经认识的角的名称,然后引出平角和周角。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当始边和终边在同一条直线上,方向相反时,所构成的角叫平角。”1平角=180度。“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一周而形成的图形,而不是轨迹,定义为360度的角叫做周角。”任何“角”都是由两条有公共顶点的射线形成的,平角也不例外。只不过形成平角的两条射线在一条直线上而已。不能将直线和射线混为一谈。并结合生活中平角周角的实例(如钟面指针问题)说明、课件演示,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将直线当作平角,圆形当成周角的错误,使学生在观察探究过程中深刻理解了“平角”、“周角”的概念。

二、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抓关键词,就是我们常说的“抠字眼”的方法。小学数学中包含着大量的数学概念,而有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本质的东西不放,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如在学习“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一概念时,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基本条件,加深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构建概念的网络体系,丰富、深化概念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5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复合词;拼缀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9-0131-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大量新生事物涌现出来,随之而来的就是与之相对应的新词(neologisms)。英语中不断出现的新词引起很多学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他们对英语中的新词从构词法角度进行了详尽的搜集和整理,也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新词产生的机制进行了研究,本文将在概念整合理论的基础上对近年来英语中出现的有关“人”的新词进行分析,所选语料来源于wordspy网站,通过这一研究试图揭示新词产生的心理认知机制。

二、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conceptual blending)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auconnier & Turner,2002)。概念整合理论是在心理空间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是概念整合理论的两个基本原则。概念整合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模式包括四个心理空间: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一个合成空间。各空间之间通过跨空间映射进行对应连接。在概念整合中,类属空间包含两个输入空间共有的抽象结构,形成类属结构。合成空间除了包含类属空间中的类属结构外,还包含两个输入空间选择性投射的特定结构以及合成空间本身通过组合(composition)、完善(completion)、扩展(elaboration)而建立起的新现结构(emergent structure)。新现结构不存在于原有的输入空间中,体现了概念整合的创造性。概念整合中的任一空间都能随时得到调整,不但输入空间可以影响合成空间,反过来合成空间形成之后也可以影响并调整输入空间。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三、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中关于“人”的新词的认知分析

1.本研究的新词汇来源。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也高速发展。与此相关的各类新词汇也应运而生,而人作为各类社会活动的主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身份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新的词汇来描述其新的特征,英语中因此涌现出了大量的关于“人”的新词汇。本文所指的“新”是指1996―2012年这段时间,研究所用的语汇来源于英语新词网站http://,该网站已开办近20年,积累了大量英语新词。网站收录从1996―2012年间的新词共计5475个,词汇包括经济、文化、语言、科技、社会学等,其中在社会学类词汇中关于“人”的新词共有433个,在所有类别新词中占有比例是最大的,占全部新词的7.9%。通过对这433个新词进行构词法分析后笔者发现复合词和拼缀词分别占45.7%和29.3%,是此类新词中占有比例最大的两类词,对这两类新词进行认知分析显然对于理解新词的认知机制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本文将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这两种类型表示“人”的新词进行认知分析。

2.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复合词。复合法是一种十分普遍的创造英语新词的构词法,但复合词的构建机制又是十分复杂的,并不是简单的两个单词的意义相加。当然有一部分复合词的意义可以看作是两个独立单词的意义拼合,比如新词“career coach”就是职业指导或职业咨询师的意思。但英语中很多复合新词的意义往往是更加复杂的,比如“pancake people”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做煎饼的人”,而是指在信息时代涉猎各个领域而不是专注某个领域的一类人。理解复合概念的过程也是创造新概念的过程。下面以新词“barking head”为例来探讨用复合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Barking head”指的是“狂吠政论家”或“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该词的意义构建过程需要首先建构起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建构了大声叫嚷、吼叫的人头的心理空间;输入空间2建构了狂吠的狗的心理空间。两个空间的相似特征“野蛮、粗鲁、偏见”投射到类属空间,而在合成空间形成的新结构就成为“持有偏见粗暴发表评论”,这样新的意义就产生了:大声且粗鲁发表评论的评论员或专家,如下图所示:

这一意义建构过程也遵循了概念整合的转喻压缩原则,即输入空间的某些成分往往通过转喻等压缩手段进入合成空间。这里的“人头”经过转喻映射,代指这样一类人,其理据是人头在人体器官中的重要性,故而经常成为人的代称。比如英语中的谚语“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就是用“head”一词代指人。采用类似认知机制创造的新词还有“shouting head”,“robo-signer”等。

3.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的表示“人”的英语拼缀词。拼缀法(blending)是英语中一种常见的构词法,是把两个词同时进行裁剪,或截头去尾,或只裁剪两个词中的一个,保留另外一个,然后把两部分拼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新词。如“many”(male + nanny男保姆),“celesbian”(celebrity + lesbian本身为同性恋者的女名流),“frenemy”(friend + enemy伪装成朋友的敌人或互相竞争的同伴)。拼缀词结构紧凑,把复杂的概念压缩在一个语言单位里,研究拼缀词形成的认知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词汇语义心理构建过程具有普遍的意义(周启强、白解红,2006)。下面以新词“screenager”(屏幕少年)为例探讨用拼缀法创造新词的认知过程。

“Screenager”是由“screen”和“teenager”两个词拼凑而成,汉语可直译为“屏幕少年”。新词“screenager”的语义建构可以用概念整合理论中的简单型整合方式来阐释。在简单型整合网络中,一个输入空间包含特定框架及其角色,另一输入空间包含无框架组织的元素,跨空间映射将角色与元素进行匹配。该词的创造过程首先需要建构两个心理空间:输入空间1输入“screen”这个概念,该空间包括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等角色;输入空间2输入“teenager”这个概念,该空间内容为十几岁的青少年这一元素,跨空间映射在角色与相应的值之间进行匹配后,合成空间中便形成了“屏幕少年”这个新词的意义:经常坐在电视和电脑前、对各类技术信息领悟能力较强的年轻人。通过类似的概念整合还可以创造例如“nico-teen”(nicotine + teenager会抽烟的十几岁青少年)等新词。

四、结语

人类社会活动的多样性造就了社会主体“人”的复杂性,各类关于“人”的词汇的创造过程也是相当复杂的。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探讨了部分英语新词的意义构建过程,运用概念整合理论主要对复合词和拼缀词进行了认知分析。但本研究涉及到的新词数量十分有限,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分析的新词类别也不够广,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这一理论在新词分析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G.& M.Turner.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2]周启强,白解红.英语拼缀构词的认知机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3).

[3]王文斌.翻译与概念整合[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德育的核心概念范文6

【关键词】合作学习,教师,学生,发展,积极,任务,课堂等

新课改背景下新的指导思想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认为,在教学中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品质的培养,是一种提高英语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下面就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合作学习,谈谈自己的体会和一些不成熟的做法,以便与大家交流。

一.合作学习应用于英语课堂的必要性:

1.符合新课程发展的需要。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把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展合作精神。”在英语的教学课堂当中,合作学习就是把班级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语言交流和实践活动,共同完成课前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并作好记录,然后以不同的方式展示其成果。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练习到口语,互相交流意见,弥补了由于班级人数多,时间有限,提问面窄,教学任务重而无法让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来的缺陷,达到了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

2.符合学生心里特点的需要。

据统计,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人数和年龄成反比,也就是说,越是到高年级,举手的人数反而减少,只有一部分学生很积极很踊跃举手发言,而大部分的学生都不太主动发言,这就阻碍了这部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就其原因,大有三点:其一,有些学生害怕自己在课堂上说得不好或者说错,而遭同学笑话或者老师批评,因此,他们往往不敢举手发言来掩饰内心的恐惧;其二,有些学生本身是比较内向,从来都不会主动争取机会来发言,所以,他们往往等到老师点到他们名字的时候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三,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考试拿到好成绩就行了,口试占的比例比较少,为此,他们往往比较忽视口语,忽略口语练习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在口语教学中的作用。

1.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激情。

小组合作学习,由于人数比较少,避免了学生在课堂上当场答错时的尴尬,提供了一个相对轻松和愉快的学习空间,缓和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在没有包袱,没有压力的环境下,组员敢问敢说,畅所欲言。他们都把精神集中在如何更好更快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上面,而不再是关心自己句子是否说得正确与否这样的问题上。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利更多,语言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他们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大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其中的热情和激情,因此在分配到任务后,他们都能够自发地积极地去完成。

2.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

由于班级人数多,时间有限,提问面窄,教学任务重,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而小组合作学习模拟了小班化上课的形式,学生由原来的听讲者转变为学习的参与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有足够的机会发表意见,展现自我,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由原来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一个平等的学习氛围内进行,让学生认为 “我能说” “我可以说”。在准备完成任务的期间,通过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某方面成绩好的组员可以帮助这方面学习差的组员,知识技能互补,通过协商和共享,共同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机会,他们的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提供给每个学生坚强的后盾,大大地消除了一些学生焦虑的学习情绪,如消极、悲观、恐惧、自卑感等,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4.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每位学生对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一套想法,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见,又可以从组员的发言当中获知其他意见或看法,从而不断受到启发,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此外,有的时候很多问题单凭一个人不是那么容易解决的,或者每个人都只是带有片面的看法,而通过小组的集体智慧,往往会有创新的解决办法。所以说,小组的合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

三.小组合作学习在英语课堂上必须注意的地方。

1.合理组建小组,营造氛围。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学习,一般是以田字座位的四位同学组建而成,这便于老师在课堂上随时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此外,也可以以单行小组(大概六至七人)围成小组。在每个组中选一个比较有主导能力的学生来做组长,既可以组织好小组每次的讨论,也有助于学生间的交流。同时,可以让小组用英语给自己小组起名字,例如 “ Jane” “Maria “Ben”等等,这些让学生们熟悉的名字会营造一种轻松和愉快的学习氛围,给学习带来一定的趣味性,刺激他们合作的欲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提出明确的要求和任务,给予引导和帮助。

为了防止小组合作学习过程当中,学生进行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讨论,而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不能按要求达到合作的目的,教师一定要在小组合作前提出细化的教学要求和明确的教学任务。在学生讨论的过程当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以及启发式的帮助。

3.恰当的评价,适当的激励。

中学生有个心理特点,就是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同时得到同学们的认同。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运用这个课堂的杠杆,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和适当的激励。很多时候,老师一句鼓励的话,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动作都会让学生深受鼓舞,从而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对指导和调节学习过程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还要建立鼓励性的评价机制,此评价方式一定要贯穿于整个合作学习活动过程当中。合作教学评价方式大致可以分成自评、小组评和老师评三类。

4,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角色转换。

现在,实施了新的课程体系,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习方式的变化,促使着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教师角色由原来的传授者、训导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和评价者。

传统课堂是学生各个孤立学习,老师进行一言堂式的工作,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学习甚至害怕学习,而老师的一些思想方法也会变得主观,封闭甚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地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很少有效地汲取知识。”因而,在新课程的带动下,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促进者,当学生讨论的声音不够响亮的时候,教师可以观察小组活动的情况,适时作出分析,促使他们进一步地交流意见;教师是一个帮助者,当学生讨论的思维受到阻碍,或者对问题的看法错误,又或者分析情况的观点不够全面的时候,教师就要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或纠正;教师是一个激励者,当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有独到见解或出现创新性思维火花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教师是一个合作者,当学生由于现时的认知水平有限而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的时候,教师就要和学生共同研究,合力解决问题;教师是一个评价者,当学生在汇报或展示完成果之后,教师要及时给出评价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教师角色的转换,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展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对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起到重要作用,也符合了新时代新课程对合作学习的要求。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互相帮助、互相探究、共同提高。推动有效的合作学习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能,有利于从他人的智慧中获得启发,培养创造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和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有利于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发展,有赖于教师的帮助和配合。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对角色重新定位,认识及重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